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研究4篇

篇一: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法治乡村建设问题研究

  作者:王晓星

  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2020年第4期

  王晓星

  【摘要】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法治乡村”的概念,自此,法治乡村建设正式成为乡村治理新体系中的一项重大任务。法治乡村建设不仅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推进法治乡村建设,要大力完善涉农法律法规;建设高素质的农村法治工作队伍;加强农村司法工作;加强法律宣传,增强农民法治意识。

  【关键词】乡村振兴;法治乡村建设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重要战略部署,强调要强化农村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健全“三治融合”(即“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法治乡村”的概念,自此,法治乡村建设正式成为乡村治理新体系中的一项重大任务。这标志着新阶段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和难点开始转向农村。在全面依法治国稳步推进的大背景下,法治建设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法治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法治乡村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治乡村建设的效果关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绝不应该落下乡村这一基层治理的基础和关键地带。可以说,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成败的重点难点在农村,未来和希望也在农村。法治乡村建设就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基,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法治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的振兴发展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要破解这些问题,就要把法治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治理体系当中一个重要环节,要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融入和贯穿到“三农”工作之中,推动农村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生态文明等各领域工作严格依照法治的方式运作起来。

  (三)法治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关于乡村振兴的所有战略部署,无论是经济、生态环境、文化、民生、扶贫、人才、体制机制,都与法治密不可分,这些部署的顺利推进都必须于法有据、有法可依,正是法治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二、当前法治乡村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一)“三农”领域立法亟待加强

篇二: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研究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研究

  作者:张飞霞

  来源:《学理论·下》2018年第05期

  摘

  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过程中,农村仍是不可忽视的重点地区和难点、盲点地区。结合我国国情和重庆巴南区农村实际情况,通过深入分析我国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现状、存在问题,需要从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干部依法行政水平、培育壮大维护农村社会法治公信队伍、多措并举营造农村社会法治环境、精心打造农村社会法律服务宣传阵地等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道路,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和“依法治村”建设。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

  中图分类号:D03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5-0060-02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早在2016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了全面系统部署,为我国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指明了前进方向。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农村治理法治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在我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社会法治化建设过程中,农村仍是不可忽视的重点地区和难点、盲点地区。因此,深入分析我国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以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旨在为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发展,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社会治理的法治化道路,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和“依法治村”建设。

  一、巴南区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的实践与成效

  一是有效搭建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平台。巴南区积极搭建基层法律法务平台,在全区法律服务队伍中甄选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42名专业人员,组建了巴南法律服务团,并出台《关于组建巴南区经济社会发展法律服务团的通知》,明确了服务团工作职责、工作范围等,有效保证法律服务团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聘请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成员作为法律服务监督员,对法律服务团工作进行监督,为本区基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创造了良好条件。

篇三: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法治化问题研究

  摘要:近些年,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目前,乡村治理法治化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工作内容,同时也是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中所必须考虑的一方面问题。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应该对乡村治理法治化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做好有效的应对和解决,以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构建良好的基础和支持。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治理法治化;问题;建议

  引言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也极大地促进了乡村治理法治化建设,这已经成为了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的重要推动力量。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视角,加强乡村治理法治化,可以贯彻落实好法治,德治以及自治等原则,确保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性,不断提高乡村基层治理的法治化水平,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进而将乡村基层治理法制化建设提升到全新的高度和深度。

  1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的困境

  1.1乡村治理法律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农村治理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与农村治理密切相关的法律,如《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绝大部分地区都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实施办法。但是制定出台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在质量上存在参差不齐现象,一些地方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更迭缓慢,甚至个别条款与现行法律法规相冲突,有些地方制定出台后就长期搁置不用,成为摆设。这必然导致出现无法可依或者不好操作的制度及运行机制的尴尬局面,也缺乏将好的经验做法上升为制度层面进行推广的较完善的立法形成机制。

  1.2主体缺位现象比较严重

  在基层治理法治化过程中,结合中央统一部署和要求,地方注重治理实践,尤其对于精准扶贫工作,现已经形成了农村社会的治理工作格局,也形成了乡村社会治理格局,其中,政府发挥着主导性地位,而且公众的参与程度也比较高,对制度优势予以了充分的体现,也促进了不同社会主体在乡村治理中作用的发挥。但是在实际上,在乡村治理过程中,主体缺位现象仍然比较严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这与“三化”问题是密不可分的,而且行业组织的发育程度也严重不足,功能的单一性比较显著,一定程度上使农村党组织与党员出现了严重的脱离现象,村委会和村民也没有整合在一起。

  2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的路径选择

  2.1坚持立法先行,形成完备的乡村治理制度体系

  2.1.1完善乡村治理立法和制度体系

  根据农村治理形势的变化,在乡规民约和地方性规范层面进行合法性审查与适当调整。比如,根据位阶的高低,依法审查和清理国家法律与地方性法规、地方规范性文件、乡规民约之间的关系,相关条文有无抵触,凡是有抵触的条文一律修正。可以由基层政府聘请法律顾问指导出台村级管理制度汇编,规范完善包括会议制度、村务财务公开、集体资产管理、工程招投标、土地承包等制度和章程,为乡村实现法治化治理提供基础框架。

  2.1.2建立乡镇公共决策咨询委员会

  广泛吸纳社会精英有序参与决策和监督,完善法制研讨工作机构,协助执行重大决策事项合法性审查,确保党政决策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成立社会稳定风险

  评估工作机构,召集职能部门、法律专家,就重大事项的合法性和科学性开展风险评估,以增强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减少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厚植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理念。

  2.2着眼重心下移,不断健全乡村治理法治化的工作机制

  乡村治理法治化的基础在基层,重点在基层。围绕乡村治理法治化,我们要把问题消化在基层,把纠纷调处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我们要重点开展送人才下乡、送政策下乡和普法下乡活动,推动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公共服务下基层,把源头管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理结合起来,健全完善基层决策机制、风险评估机制、民意吸纳评估机制、公众利益表达机制、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及时妥善有效合法解决农村社会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显性矛盾,牢牢掌握基层治理法治的主动权。

  2.3不断提高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

  乡村基层治理法治化,明确提出了对干部群众的素质要求。要想确保乡村治理法治化目标的实现,必须要将党员干部法治思维树立起来,并提高依法办事能力。首先,要提高对树立法律权威和法律信仰的高度重视,法治,是乡村治理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党员,干部和老师等,必须要做到懂法用法,将法治思维树立起来。其次,提高对公正执法的高度重视,借助执法公正,可以将法治体现出来,要想对农村法治中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必须要将执法行为进行规范化,将公平性和正义性充分体现出来。

  2.4实现乡村法治文化建设常态化

  2.4.1创新法治宣传形式

  利用村民开会、看电影、赶集等人员相对集中的时段,用群众喜闻乐见形式,组织宣传法治文化的戏曲、小品、微电影等文艺演出,让法律入耳入心。加大行政机关“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的落实,让行政执法人员进农村宣传相关领域的法律知识,采取硬指标进行考核验收;建立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壮大普法志愿者队伍建设。利用律师驻村平台充分发挥驻村律师提供基层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等,通过举办法律咨询活动,解答群众的法律问题,传播法律知识。经常性开展送法入户、法律赶大集、法制进校园等活动。

  2.4.2壮大法治宣传队伍

  制定出台“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在农村两委干部、复员退伍军人、乡贤能人、青少年等人群中遴选、培育一批“法律明白人”。创建农村法治中心户作为普法宣传阵地及农民法治学校,安排“法律明白人”以村民喜闻乐见形式宣传法律,增强普法实效。

  2.5培育乡村法治文化环境

  法治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持和内在动力,有利于农民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法律意识。乡村治理法治化以培育法治文化为基础,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第一,彻底改变“人治”思想。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要改变“人治”观念,在乡村树立“法治的信仰”,尊重法律权威,坚持公平正义理念,让法律深入人心,确立以法治解决矛盾的主要方式,使农民认识到法律不仅是公民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而且是公民维护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第二,营造法治文化环境。营造法治文化环境,要大胆借签、吸收发达地区法治文化成果,创新法治文化观念。营造乡村法治文化环境还需要注重乡村本土文化,因势利导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挖掘农村法制文化资源,将农村自然法精神与国家成文法体系有机融合培育本土法治精神。第三,政府要在培育法治文化环境中发挥主体能动作为。政府作为培育法

  治文化的主体力量,要培养农民对法律的信任感,为培育法治文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结语

  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治理工作的开展应该对于法律化治理形成更高的认识,并且将其作为当前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对农村地区法制化方面的诸多问题给予有效地解决和控制,打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够真正地用法律来保障自己的多方面权益。

  参考文献:

  [1]朱华丽.乡村振兴战略下广西边境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研究[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30(01):94-99.[2]郑会霞.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研究[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8,(06):37-41.[3]杨建军.善治目标下法治乡村建设的现实困境及有效路径[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03):58-61.

  [4]袁金辉.

  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研究

  -

  基于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分析[J].

  理论探讨,2010(01):28-31.

篇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题目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学

  号

  职

  称

  专

  业

  所在

  学院

  课题

  类型

  课题来源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结合文献综述,阐述为什么要进行该课题的研究,达到什么结果或取得什么效果,含理论、技术、应用以及经济、社会价值):

  1.1研究目的当前对乡村振兴的研究多集中在乡村经济振兴、乡村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对于如何振兴乡村文化鲜有涉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满足农民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如何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文化生活,提高乡村文明程度,就显得特别重要。乡村文化的振兴必须担当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在这一前提下,本文从当前的乡村现状入手,探讨乡村文化振兴的意义以及面临的问题,寻找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以期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提供有益的借鉴

  1.2研究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与“魂”,任何时候都是最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文化的根脉在乡村,正如梁漱溟所说:“中国文化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所以中国文化的根就是乡村”。乡村文化作为乡村社会的精神纽带,凝聚着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然而,随着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乡村文化在多种因素冲击下日渐式微,呈现出衰落之势。因此,振兴乡村文化是当前乡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本课题研究现状及进展情况,可附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国内连年混战,整个中国日益败落。在此背景下,以梁漱溟、晏阳初、费孝通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认为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在农村,为此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的乡村建设运动。他们怀着“拯救农村”“复兴农村”的抱负,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考察和探索,希望找出农村衰败的原因并找到解决办法,以实现“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令人遗憾的是,鉴于当时中

  -1-

  国时局混乱,这些乡村建设运动都没有进行下去,其目标也都没有实现。但是,他们对当时乡村社会现状的分析,对于乡村出现的问题和走向的探讨和判断,以及他们所进行的道路探索都对当前乡村文化的振兴、“三农”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镜鉴意义。

  目前,受到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融合、相互碰撞,广大农村地区呈现出多元文化态势。与此相呼应,当前学术界对于乡村文化的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通过文献梳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乡村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都极为丰富,有关文化的定义多达上百种。国内学者根据文化的诸多定义并结合乡村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对“乡村文化”的内涵进行阐述。具有代表性的有“两分说”“三分说”两种观点。

  其一是“两分说”。赵旭东等认为,乡村文化侧重于那些展现乡村意境的因素,既有抽象无形的一面,比如村落社区中的集体诉求、交往原则、行为习惯,也表现为有形的物质层面,如民风民俗、典章制度及特定器物。其二是“三分说”。胡映兰认为,乡土文化并不仅仅是日常理解意义上的乡土精神文化,是在乡村中的长期共同生活里所形成的乡村特有、相对固定的生活方式与观念体系总称,它包括三种具体形式:乡村物质文化、乡村规范文化、乡村表现文化。闰小沛等把乡村文化的内涵定义为“以广大农民为主体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的总称”。

  由上可知,学界对乡村文化的界定还没有统一标准和统一定义,学者们对乡村文化内涵的解读也是见仁见智。本文认为,乡村文化是相对于城市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包括一整套关于价值观念、道德情感、处事方式、情感归宿等文化符号体系,它涵盖乡村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社会组织及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层面的内容。

  (二)乡村文化的价值

  乡村文化的价值是乡村得以存在和延续的核心与精髓,支撑着村民的心灵归属。国内学者关于乡村文化价值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乡村文化的凝聚认同价值。历经千年积淀的乡村文化,具有凝聚地域内农民的功能。李娅认为,乡村文化具有粘合一定乡村地域内的社会成员的功能,使得他们在地缘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历史文化认同感,并且是“自愿认同”而非“强制性认同”。第二,乡村文化的治理价值。李三辉等从人类日常生活方面出发,认为乡村文化具有调适社会矛盾、治理社会的功能;徐学庆认为,乡村文化有助于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统一的治理体系,增强乡村治理的有效性。第三,乡村文化兼具多种价值。如学者艾莲认为乡村文化具有如下价值:保持文化多样性与原生态价值,文化事业与产业开发价值及塑造新农民的价值。吴理财等认为乡村文化除了文化-2-

  本身的功能之外,还具有政治、经济、社会等多重价值和功能。

  国内学术界关于乡村文化的价值研究成果颇丰,他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结论趋同,多数学者都肯定乡村文化有着无比重要的价值,在稳定社会秩序、凝聚人心、承袭淳朴的乡风民风以及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乡村文化的价值,赋予乡村文化以新的精神内涵,增强乡村文化影响力,凸显出乡村振兴视域下振兴乡村文化的重要性。

  (三)乡村文化遗产保护

  乡村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的载体,是农民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示。单靠翔在其专著《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中详细分析了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的紧迫性和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开展乡土建筑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探索出新型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途径。张英魁、徐彩勤认为乡村文化价值的隐性与长期性和经济利益的显性与即时性二者之间的冲突是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针对此问题,必须要构建一种以政府为主体,有效协同社会与市场这两大主体的共治机制,方能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探寻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曹劲对此却持有不同意见,他认为乡村遗产保护所依赖的主体力量既不是政府部门,也非专业人士,而是乡村原住民;强调有了村民的日常参与和维护,乡村遗产才有生命与活力。

  通过大量的文献分析发现,对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大都通过“问题一对策”式框架来阐述当前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或建议。虽然这类研究比较聚焦,但往往集中于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某一具体问题,对当前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

  (四)乡村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是以文化信息为媒介内容的传播,是人类交流、开化的特殊形式,是传播的特殊范围之一。当前对乡村文化传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乡村文化传播对农村、农民的影响。乡村文化传播对农民既有正面的积极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如猴博等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法发现,电视媒介传播“文化信息”对农民的观念改变、乡风文明建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着其他传播媒介无与伦比的优势。沙则认为,乡村文化传播过于强调传统文化传播的经济效益,使得乡村文化传播越来越远离日常生活形态的本真样貌。

  (2)乡村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其路径选择。陈楚洁等通过对江苏省J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证分析,指出当前有关乡村文化传播存在以大众传媒窄化乡村文化传播内涵的缺陷,进而认为农村文化建设应当以农民的参与和认同为路径。而陈燕则认为,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乡村文化存在差序传播,需要从政府维度、媒介维度、受众维度入手,整合与重构乡村文化变迁的差序格局或许可以弥合差距,重构乡村文

  -3-

  化的传播生态。

  综上所述,目前学术界围绕乡村文化的内涵、乡村文化的价值、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和乡村文化传播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应当说,这些专家、学者关于乡村文化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于我们研究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理论支撑。但是,目前国内学者仍多侧重于乡村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

  3.选题研究的内容(在毕业论文内容的基础上,说明其中须进行研究的具体理论、技术内容等):

  3.1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查阅文献研究得出:

  (1)乡村文化振兴是满足农民美好生活的主观需要。

  (2)乡村文化振兴是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客观要求。

  (3)乡村文化振兴是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要。

  第二部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现状。

  第三部分: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困境。

  第四部分:如何解决困境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第五部分:结论。

  4.选题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4.1研究方法

  4.1.1文献综述法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的查阅、整理,将涉及高中生学习倦怠、社会支持与学业自我效能感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作为本研究的参考资料,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深入思考、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

  4.1.2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拟采用的问卷内容是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以及建议,采取接纳性意见。

  4.3选题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动力;

  (1)乡村振兴必先提振乡村文化,通过乡村文化来为乡村振兴提供创新源泉并注入持久2)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成、现状、特质的了解过程中,通过认知、省思和评判,-4-

  体会到乡村文化的自身价值和独特优势,重新感知乡村文化的强烈吸引力和感染力。

  5.研究进度安排:

  2020年10月-12月

  收集有关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文献资料,整理分析,撰写文献综述;

  2021年1月

  确定本研究拟采用的调查问卷:《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支持量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问卷》

  2021年2月-3月

  选定本研究调查的样本,现场实测;收集数据、统计分析、整理资料,得出结论;

  2021年4月-5月

  撰写并修改论文。

  6.主要参考文献:

  [1]吴晓林.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研究述评(2000-2010年)[J].公共管理学报,2012(02).[2]郎友兴,陈文文.“扩”与“缩”的共进:变革社会中社区治理单元的重构——以杭州市江干区“省级社区治理与共服务创新试验区”为例[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3]徐勇.村民自治的成长:行政放权与社会发育一—1990年代以来中国村民自治发展困境的反思[J].开放导报,2004(06)

  .[4]景跃进.党、国家与社会:三者维度的关系一—从基层实践看中国政治的特点[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2).[5]金太军,王运生.村民自治对国家与农村社会关系的制度化重构[J].文史哲,2002(02).[6]王汉生,王一鸽.目标管理责任制:农村基层政权的实践逻辑[J].社会学研究,2009(02).[7]姜晓萍,代珊珊.从二元结构到全景关照中国传统乡村治理研究的视角转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1).[8]何增科.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04).[9]何元增,杨立华.社会治理的范式变迁轨迹[J].重庆社会科学.2015(06).[10]吴家庆,苏海新.论我国乡村治理结构的现代化[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11]项继权.从“社队”到“社区”:我国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体制的三次变革[J].理论月刊,2007(11).[12]杨嵘均,张浩书.农村区域发展非均衡性与乡村治理结构的改革[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05).

  -5-

  [13]曹立前,尹吉东.治理转型:从传统乡村到新型农村社区[J].农村经济,2016(11).[14]徐勇.利益与体制:民主选举背后的变数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02).

  指导教师

  意

  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系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所在系

  意见

  学院意见

  教学副院长签名:

  年

  月

  日

  -6-

推荐访问: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研究 文化建设 法治 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