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勘界报告样本5篇

篇一:自然保护区勘界报告样本

  

  -1-新疆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考察报告

  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域面积调整考察报告

  前言

  自然保护区是人类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濒于灭绝的生物种群、保护天然物种“资源库”和“基因库”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当代人留给后代人最重要的自然遗产和宝贵财富,尤其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符合人类的目标。

  近年来,随着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新疆优势矿产资源转换力度的不断加大,探明了保护区内分布有丰富的煤、钾盐、铁、铜、镍、黄金、芒硝、石材等矿产资源,特别是保护区北部的部分地区仅煤炭资源远景预测储量为5708亿吨。目前自治区已将这一区域确定为煤炭资源能源转换发展战略基地,这些矿藏资源开发,对于加快新疆和保护区涉及的三地州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

  当前野骆驼保护区的管护工作面临全新的课题,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矛盾逐渐显现。根据(国函[2002]5号)的批复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环发[2002]163号),针对部分自然保护区边界范围和土地权属不清,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突出,保护区面积过大,管理能力薄弱,资金投入不足的突出问题,合理划定自然保护区、加强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工作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因此,为使保护区的管理、科研更为科学有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协调自治区环境保护局、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等单位对保护区进行了保护区面积调整联合考察工作。旨在摸清拟调整区域的自然环境状况和矿产资源现状,为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历史上的考察

  1、我国古代的研究

  500年前,我国宋代名医李时珍在他的著作“本草纲目”中就已对野双峰驼进行过记载:“野双峰驼,唯西北有之,家驼,则此中人家畜养生息者,入药不及野双峰驼”。“驼状如马,其头似羊,长颈垂耳,脚有三节,背有两肉峰如鞍形。”说明在我国古代,人们就已对野双峰驼有形象的认识,并将它与家驼分开,指出野双峰驼分布在我国西北,还说明家驼的药用价值不如野双峰驼,野双峰驼的药用效果要比家驼好。这也说明历史上我国劳动人民就把捕获的野双峰驼做为一种经济生活来源,不但为人们提供肉食,还发现了野双峰驼的药用价值,没有长期的大量捕猎和经验积累,是不能下这个结论的。可惜我国当时没人进行物种分类科学研究,否则野双峰驼的模式标本和定名在数百年前就会出现在中国。

  2、国外对野双峰驼的研究

  对野双峰驼的定名还应归功于俄国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1877年他到我国新疆罗布泊地区考察时看到了野双峰驼,并捕获了标本,可当时人们怀疑它是逃跑野化的家驼。标本带回国经动物学家研究鉴定与家驼有异,是真的野双峰驼,于1883年定名为野生双峰驼西部亚种(Camelusbactrianusferus),此标本便做为模式标本存于俄罗斯彼得堡博物馆保存至今。

  此后有不少外国人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国的野双峰驼,有里特莱达(Littledale,1984)、瑞典的斯文·赫定(SvenHedin,1898,1905)及科兹洛夫(P.Koslov,1899)、戈如穆·戈孜美勒(G.Groum-Girzymailo)等俄国探险者,陆续在这一带考察并采集到野双峰驼样本,但此后很少有外国人对中国境内的野-1-

  -2-新疆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考察报告

  双峰驼进行考察研究,这期间约中断了50多年。在1981-1985年,美国的动物学家夏勒(Schaller)博士在与林业部合作时,在罗布泊地区外围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对野双峰驼进行过有限的工作,并对野双峰驼进行过粗略的估算,认为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分布区约有50头。

  1900年在蒙古的野双峰驼被确认以来,国际上在蒙古国境内对野双峰驼的考察研究工作做的较多,并一直延续至今,特别是在1927-1977年间,斑尼科夫(Bannikov,1957,1976)、戴什(Dash,1977),西米科夫(Cimykov,1938)、索科洛夫(Socolov,1959)等对野双峰驼的分布、数量、食性及行为等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基于这些研究,1976年在蒙古国西部建立了大戈壁国家公园。1980-1981年间,蒙俄联合考察队在公园开展了对野双峰驼首次系统的全面研究(Zhivnovandllyinsky,1986),1982年以来,蒙古的图尔尕特(Tulgat,1992)等一直在公园进行以野双峰驼为主野生动物研究,夏勒也在1987、1990年在这里进行过工作。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蒙古野双峰驼考察保护工作给以极大的支持,出资近百万美元支持保护区和野双峰驼繁殖场的建设与研究。规划署官员简·海尔也多次到当地进行过考察研究。1996-1998年在WWF支持下,锐恰得(RichardP.)曾对蒙古国,并和于长青一起也对罗布泊地区的野双峰驼进行过考察。

  3、我国近代对野双峰驼的研究

  我国对野双峰驼的考察研究始于1958年中国科学院组织的新疆综合考察队和青海、甘肃综合考察队,青海、甘肃兽类调查报告(1964)和钱燕文、张洁等编写的“新疆南部的鸟兽”(1965),首次对我国野双峰驼进行了科学的报道,但此后又停顿了近20年。直到1980-1982年,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罗布泊科学考察队对罗布泊地区的野双峰驼进行了较全面研究,此后又对我国的野双峰驼其它分布区进行了考察(谷景和、高兴宜、周家镝,1987、1991),对野双峰驼的分布、数量、食性、繁殖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1980年以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为首的考察队曾捕获一头野双峰驼标本,就在这次考察中,彭加木不幸遇难。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动物教授陈钧(1984)对甘肃的野双峰驼进行了记载,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袁国映研究员所著的“新疆野生动物”(1988)“新疆脊椎动物简志”(1991)也对野双峰驼进行了科学研究和记载,赵子允(1974)、于长青(1995)、锐世荣(1985)等也对我国的野双峰驼进行过研究报道。赵子允的地质考察队70年代曾在罗布泊地区捕获3头仔驼,送北京和乌鲁木齐动物园饲养。王金俊(1990)、雷俊宏和王国英(1993)、王建林等也对我国动物园饲养的野双峰驼进行了研究对比,韩建林还对野骆驼的基因进行了研究。林业部门对野双峰驼的保护加大了力度,处理了多项偷猎野双峰驼案件,并在甘肃武威建立了野生动物繁育研究站饲养野双峰驼5头。1994年9月在蒙古乌兰巴托召开的第一届中亚持续发展国际会议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简·海尔博士与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袁国映研究员商定在中国进行系统全面的野双峰驼研究,得到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全力支持,自此,国际野双峰驼合作科学考察揭开了野双峰驼研究史上新的一页。

  考察队自1995年春至1999年5月,曾到达中蒙边境、塔克拉玛干沙漠、阿尔金山,并6次进入罗布泊地区的干旱荒漠无人区,行程4万多公里,克服了炎热、严寒、干渴、饥饿、大雪、风暴、迷路和车辆损坏的种种困难和危险,特别是1997年春在科什兰孜遇到风暴,家驼群集体逃跑,考察队冒着全军覆没的危险,终于对世界4个野双峰驼分布区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了解,为制定野双峰驼的保护对策提供了基本资料。

  -2-

  -3-新疆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考察报告

  2000年至2001年,考察队部分人员又3次进入阿尔金山—罗布泊野双峰驼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考察,补充了部分资料。

  二、保护区概况

  1、保护区成立过程

  100年前,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和斯文·赫定曾对罗布泊的野骆驼进行过研究报道;1980-1985年,中国科学院罗布泊科学考察队及自治区环保局曾对该地区的野骆驼进行过考察;1986年9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以新政办[86]173号文批准建立了“阿尔金山野骆驼自然保护区”(省级)。针对目前世界上野骆驼的濒危状况,1993年以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JohnHare博士等对蒙古国境内的大戈壁公园A和B进行了考察。1995年-2000年,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及新疆环保局的支持下,由国家环保总局科技司和UNEP资助,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合作,组成有新疆环境监测中心站科技人员参加的联合考察队,对世界上分布于我国的野骆驼分布区进行了综合考察。根据考察结果认定,世界上野骆驼仅残存730-880峰,已成为比大熊猫数量还少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需立即采取积极措施进行保护。同时认定罗布泊北部戛顺戈壁-野骆驼的模式产地是世界上目前唯一存在的野骆驼纯血统种群分布区。由于环境恶化、偷猎及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等原因,戛顺戈壁野骆驼的分布数量已从1980年前后的800多峰下降到60峰左右。为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与国家环保总局通过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会(GEF)出资75万美元,于1998年开始在该地区开展保护工作,并旨在建设一个保护区,以保护罗布泊地区的纯血统野骆驼种群及生存环境。1999年4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局向人民政府申请将“阿尔金山野骆驼自然保护区”(省级)扩大合并成立“阿尔金山-罗布泊双峰驼自然保护区”(省级);2000年5月,自治区人民政府以新政函[2000]72号文批准保护区管理机构正式成立。为支持该保护区的能力建设,1997年英国电器公司资助5万美元提供无线电通讯设备;1998年,野骆驼保护基金会向加拿大若拜斯切基金会和香港嘉道理慈善基金会筹款6万美元,用于建立保护区检查站。到目前为止,保护区已建立了一个管理中心、3个管理站和6个检查站卡。各级管理机构的建立加强了对保护区的管理。2003年,国务院批准该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保护区基本情况

  ·地理位置

  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位于新疆的东南部,包括罗布泊北部的戛顺戈壁和南湖戈壁,库鲁克塔格的东段,东部的阿奇克谷地,东南部的库姆塔格沙漠,是目前国内规划面积最大的干旱荒漠类自然保护区。行政区域涉及吐鲁番地区、哈密地区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地理位置89°00′-93°30′,北纬38°42′~42°34′。

  保护区总面积为7.8万km2,划分为三大功能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核心区面积2.28万km2,占保护区面积的29.23%;缓冲区面积2.25万km2,占总面积28.85%;实验区面积3.27万km2,占总面积41.92%。

  保护区所属的哈密管辖区总面积2.57万km2,其中实验区1.06万Km2;缓冲区0.67万Km2;核心区0.84万Km2。吐鲁番管辖区总面积为1.13万Km2,该地区的分布只限于实验区,没有缓冲区和核心区分布。巴州管辖区域总面积4.10万Km2,其中实验区为1.1万Km2;缓冲区1.58万Km2;核心区1.42万Km2。

  -3-

  -4-新疆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考察报告

  ·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

  保护区主要保护野骆驼等珍稀濒危动物及其赖依生存的脆弱的生态环境。野骆驼是世界上骆驼科真驼属唯存的野生种,目前全世界只分布在我国新疆和蒙古国。作为一个独特的物种,野骆驼已成为地球上比大熊猫更为珍稀的野生动物。目前已列为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的极度濒危物种之一。国际贸易公约(CITES)将其列为Ⅰ级濒危物种,我国也把野骆驼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罗布泊北部地区的戛顺戈壁是世界唯一的野骆驼纯血统种群分布区,也是普热瓦尔斯基1876年发现野骆驼的模式产地。

  罗布泊区域分布的脊椎动物有30科78种。保护区除珍稀濒危物种-野骆驼外,还分布有我国一级保护动物雪豹、藏野驴、北山羊及二级保护动物鹅喉羚、滩原羚、岩羊、盘羊、塔里木兔、豺、棕熊、草原雕、秃鹫、红隼等多种动物。

  保护区中的植物群系由18科73种植物组成,其中有我国二级保护植物裸果木,三级保护植物胡扬,塔克拉玛干柽柳、塔克拉玛干沙拐枣、梭梭、白梭梭、肉苁蓉等。因此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重大科学价值。

  此外,保护区是我国三大雅丹地貌分布区之一。有久负盛名的丝绸之路及楼兰古城、土垠、海头、方城、小河墓地、太阳墓等也分布于保护区及其周边。

  3、野骆驼考察

  ·保护区成立前野骆驼考察情况

  为了探索和研究世界野骆驼的濒危状况,自1993年以来,联合国环境规划暑简?海尔等专家在蒙古国境内(与中国新疆伊吾县和甘肃省西北部接壤)大戈壁公园进行了考察;1995年-2000年,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支持和资助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及新疆环境监测中心站的科研人员组成联合考察队,5次进入罗布泊地区,行程近4万公里,对野骆驼的分布及生存现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

  考察结束后得出:在世界上,野骆驼仅存于我国西北部和蒙古国,其中大部分在我国。目前分布于亚州中部以罗布泊为中心的4个地区:西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的戛顺戈壁和南湖戈壁,南部的阿尔金山北麓及东南部的阿奇克谷地,东北部的中蒙边境外阿尔泰戈壁。在4个分布区的野骆驼数量:中蒙边境的外阿尔泰戈壁分布区约有340-380头,罗布泊北部戛顺戈壁约有60-80头,罗布泊东部和阿尔金山北部约有280-340头,塔克拉玛干沙漠约有50-80头,总数约730-880头野骆驼。其中分布在新疆野骆驼保护区的数量在340-420头。

  保护区内的野骆驼主要有3个分布区,阿尔金山北麓;阿奇克谷地和罗布泊南岸;罗布泊北部的戛顺戈壁和南湖戈壁。

  ·保护区成立后野骆驼考察情况

  保护区成立后保护区管理中心从2003年至2006年组织了5次考察活动,对保护区内主要保护物种野骆驼和其它野生动物的分布情况、迁徙规律及种群数量大致摸清。五次考察活动分别分片区的在保护区涉及的三个地州巴州、吐鲁番和哈密进行考察。考察期间不仅对野生动物,尤其是野骆驼的栖息和迁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保护区内的水源分布情况和植被生长情况有关信息都进一步的进行了丰富和补充,同时还把矿产资源分布及开发情况列入到保护区考察的主要工作范畴。统计记录并分析了保护区不同区域内矿产资源分布及开发情况,以及对保护区的影响等。

  -4-

  -5-新疆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考察报告

  三、自然环境基本情况

  1、保护区各区块自然环境状况

  1)西气东输伴行公路和戛顺戈壁

  西气东输管线伴行公路在保护区内长约384.53公里,穿越保护区实验区。管线所在位置为吐鲁番和哈密盆地之间及哈密东部、南部新生代第三系隆起区,主要分布以泥岩为主的夹砂砾岩层,组成广阔的剥蚀岗状平原,海拔均在1000m以下。这里的气候特点是干燥少雨、蒸发强烈、夏季酷热、冬季严寒、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该区降水稀少,但洪流异常发育,无常年地表径流,地下水资源贫乏,土壤为棕漠土,石膏棕漠土和灰漠土,质地以砂砾质和砾质为主。呈现以沙地、裸地和稀疏植被为主的自然景观。野生动物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区动物野双峰骆驼及二级保护物种鹅喉羚等。

  考察沿线观察到面积较大的植被点有三处,分别分布在E90°35′8″,N42°9′21.21″(植被分布较多,面积较广,耐盐植被);E90°29′24″,N42°23′81″

  (伴行公路沿线,有稀疏植被,洪沟延伸入南面山坡,灌木有红柳等);E92°0′7″,N42°0′58.6″(洪沟,植被多广)等。发现主要道路交叉口三处:E90°4′4.01″,N42°91′57″(迪坎铁矿道路和伴行路交点);E90°17′43.8″,N42°9′17.1″(发现一辆装载大理石矿的车辆,矿道和伴行路交点);E92°14′57.7″,N42°0′46″(管道伴行公路和哈-罗公路交叉点)等等。

  2)哈密—罗中钾盐基地—米兰拟建公路

  哈罗公路穿越戛顺戈壁、罗布泊干涸的湖盆,最终一直到阿尔金山西北。戛顺戈壁为南天山山脉库鲁克塔格及其向东延伸的残蚀丘陵和丘间低地形成,除大面积为较平坦且植被极其稀疏、地表裸露的丘间戈壁低地外,零散分布有相对高度仅数10至500m左右的残蚀低山丘陵。这里地表水资源匮乏,由于地层为阻水构造,大多数区域没有地下水资源。在整个区域只有很少的几处盐泉出露地表。

  在考察中发现盐泉一处,称为“骆驼泉”(在拟建哈罗公路边,E91°39′59″,N41°20′47″)。由于该处盐泉为野生动物的重要水源,在查看了该区域地形后,考察队提出拟建公路绕开泉水修建。区域内野生动物种类贫乏,主要的大型物种也是野骆驼和鹅喉羚等;考察队在查看改线路段时距离泉水地十几公里的山梁处发现2头野骆驼,点位是E91°33′14″,N41°16′15″,距离约有200-300米远,见到我们就向南狂奔离去。

  3)罗布泊湖盆

  罗布泊位于新疆塔克拉玛于沙漠的东部,西起塔里木河下游,东至河西走廊,南邻阿尔金山,北到库鲁克山。是在北纬39-41度、东经88-92度之间的一块洼地。罗布泊洼地系地质构造陷落生成,最低处海拔778m,是塔里木盆地汇水中心。历史时期,罗布泊补给水源主要来自塔里木河和孔雀河,车尔臣河和塔里木河尾闾台特玛湖在古地理和地形地貌上同罗布泊相连。在历史上形成水面大于5000多平方公里的罗布泊咸水湖。近百年来,特别是近50年来由于河流上游引水灌溉,入湖水量不断减少,于20世纪70年代两河上游断流,罗布泊彻底干枯,湖底成坚硬的盐壳。今日的罗布泊,湖口一带原有大面积芦苇、香蒲、水葱等水生植物和稀疏的胡杨林,均已枯死。湖底已干涸,沼泽连片。沿岸裸露的湖底,布满盐层,有的地方坚硬的盐峭耸立,如石林一般。盐峭都是正多边形的结晶体,高达80厘米,直径50厘米,上部周围翘起,中间凹下,好似荷叶,地面沙碱土-5-

  -6-新疆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考察报告

  下面,埋藏着盐的大块结晶体,以及丰富的钾盐、石膏、镁等矿物。到了湖的南部,见遍地是七、八公分厚的硬盐壳,象片石一样硬,皆成规则的六角形结晶,直立湖底,高有七、八十公分,犹如一堵堵盐壳墙,每堵墙相距四十公分左右。

  该区内气候干旱,年降水量小于30mm,风蚀作用强烈,湖区无植物生长,风蚀地貌发育。原湖沼周围湿地中的芦苇等已十分稀疏,植被大都已枯死,裸露的盐漠湖盆、风蚀形成的雅丹地貌、羽毛状沙垅构成了罗布泊地区迥别于其它地区的独特景观。罗布泊盐湖罗北凹地和罗中凹地已探明有丰富的钾资源,是一个大型至超大型的以液体为主、固液并存;以钾为主,并伴(共)生有钠、镁盐、硫酸盐的综合超大型矿床。现罗中、罗北以开始投资建厂,进行钾盐资源的开发。

  4)阿奇克谷地

  罗布泊东部是阿奇克谷地。阿奇克谷地是一个构造地貌,南北宽8~30km,东西长约120km,呈东窄西宽的喇叭形,与罗布泊湖盆相联。在阿奇克谷地东部地段蕴藏有地下淡水,水量较小,水质较差,深1~3m,矿化度2.5-5g/L,东部浅而西部深。阿奇克谷地植被较为茂密,生长红柳、梭梭、沙拐枣、芦苇、甘草、骆驼刺等,覆盖度20%~50%不等。在谷地发现有鹅喉羚和塔里木兔等野生动物。由于谷地北面山内有小型金矿矿源,甘肃青海等地很多人进入保护区来该地开发金矿。考察过程中见到大小规模不等的金矿4处,分别分布在红十井、红八井和八一泉等地。

  5)红柳沟

  红柳沟是阿尔金山西面水分条件很好的一条大沟。沟内泉水水量充足,溪流长40-50公里。泉水出山后渗入地下,并在罗布泊湖盆南岸边缘出露,形成泉水溢出带。沟内植被生长茂密,以红柳、芦苇、假木贼等为主,另外还有小片胡杨林在沟内分布。考察中发现在沟内生长有琐阳等药用植物,没有发现野骆驼、鹅喉羚等野生动物。

  6)索尔库里

  索尔库里是阿尔金山的一处山间洪水汇聚地的谷地,海拔3000米左右。据说“索尔库里”蒙古语的意思是“驴子进去出不来的地方”。这里生长有芦苇等植被,盖度在20-60%不等。

  7)阿尔金山山前平原

  阿尔金山北麓地区属荒漠性山地,干旱荒漠化程度极其严重。该区为最干旱的石质荒漠山地,气候干旱,降水较少,产流条件极差,呈现稀疏植被景观,海拔3400—3700m为山地荒漠;海拔3700—4000m为高寒荒漠。高寒草原仅出现在海拔4000—4400m的西段。山地草原只分布在最东段与甘肃交界的安南坝至拉配泉一带,海拔为2800—3200m。山区草场质量低劣,产草量不高,以琵琶柴、驼绒藜、蒿叶猪毛菜、紫花针茅、硬叶苔草、粗状蒿草占优势,仅适于放牧山羊及粗毛绵羊等小家畜。红柳沟至安南坝植被覆盖度较高、有山间水源出露,是濒危珍稀动物野双峰驼栖息、繁衍的场所。

  考察中发现在拉配泉山沟沟口有2户牧民,放养有近千只羊和十几头骆驼。

  8)库姆塔格沙漠

  面积为20000km2,仅次于塔克拉玛干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新疆第三大沙漠。沙漠深居内陆中心,自然条件严酷,交通特别不便。沙漠的物质来源有湖相、河相、沉积物及洪积和残积物。沙丘形态以羽毛状沙垄为主,占沙漠总面积的五分之一,是我国特有的沙丘类型。沙垄高度一般为10-20m,垄体宽50-100m,垄间宽500-1000m。其它沙丘类型有金字塔沙丘,一般高50-80m,也有超过-6-

  -7-新疆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考察报告

  100-200m。新月型沙丘链,高度极低为3-5m,但移动较快,每年约5-10m。复合型纵向沙垄是组成库姆塔格沙漠的主体,面积16000km2。沙垄延伸可达10-20km,垄高50-80m。整个沙漠以流动沙丘为主,兼有固定和半固定沙丘。

  考察中在沙山东南角发现野骆驼三群共计24头(E92°15′22.3″,N39°25′36″)、鹅喉羚1只(E92°22′,N39°23.16′),并且还距离仅几十米的距离拍摄到一头野骆驼。考察队考察了沙山边缘的狭沟,沟内具有良好的蓄水条件,在沟内出口处,一块岩石被水冲出一个洼坑,并蓄有水。

  9)库鲁克塔格

  库鲁克塔格为南天山的一部分,山势平缓,少陡峰峻岭,地表物质以沙石、砾石等为主,间或有部分白板裸地分布。植被分布较少,山间谷地为洪水汇聚地,洪水流经之处零星分布有植被。

  10)313国道和315国道

  两条公路在保护区都分布有一段路程,其中313道是顺着阿尔金山山间谷地东西向走向,315道则是从米兰进山后顺红柳沟延伸,为南北向走向。地势以红柳沟一带为狭窄、险峻,出了沟后,都为平坦开阔的山谷地势,冲沟纵横。沟内植被长势明显好于谷地,主要是由于沟内水分条件好于谷地的缘故。

  2、拟调整保护区区域哈密辖区环境概况

  1)实验区哈密辖区范围调整部分的自然环境特征

  ·地形地貌

  该区域地形属低山丘陵区,特点为山低而散乱,顶部浑圆,相对高度不大,干谷宽阔,地表为残积、坡积的岩屑所覆盖,通称戈壁(南湖戈壁)。该区域海拔高度+413.80~+562.10M,相对高度小于50M。该区域范围内无任何地表水流,曾经有季节水流的库尔克果勒,距大南湖煤田约20公里,流向为南湖乡西南方向的沙尔湖。由于上游来水减少,南湖水库和花园子水库的拦蓄,已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彻底断流。大南湖煤田周边50公里范围内无地表水系,也无其他地表水体,为无地表植被的荒漠区。

  ·气象

  该区域为典型的大陆型干旱气候,冬季寒冷,夏季酷热,日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2.9℃,最高温度41℃,最低温度-21.2℃,气温随地势降低而升高。区内多风,据气象部分观测主风向为NE,大风日数57天,平均风速3.7米/秒,定时最大风速18米/秒。年蒸发量5023.1毫米,冻土深度0.76米。哈密地区气象资料见表一。

  表一

  本区域气象台站的资料

  城镇

  年

  7月

  1月

  极端最高极端最低年均降年蒸发名称

  均温℃

  均温℃

  均温℃

  温℃

  温℃

  水量mm量mm哈密市

  9.927.2-9.043.9-32.034.62800大南湖

  12.932.4-10.546.5-21.27.25023上表说明,该区域降水极少,年蒸发量几乎是降水量的187倍,在荒漠带达697倍,气候极端干燥。

  ·水文

  哈密地区地表水、地下水资源补给源来自哈密北部山区大气降水和冰川补给。哈密大南湖区域远离水补给源,属极端干旱区,区内年降水量7.2毫米,一日最大降水量2.5毫米,不能形成有效降水。因降水及其稀少,很难形成长年有-7-

  -8-新疆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考察报告

  水的河沟,仅有暂时性洪流形成的干沟谷,一般形成20-100米宽的沟谷,洪水痕迹呈缓流状,一般以蒸发排泄为主。

  ·区域地下水水环境特征

  本区域大面积分布着中生代及古生代地层,其风化裂隙和构造裂隙较为发育,风化裂隙深度一般为10-30米,且风化裂隙和构造裂隙分布具有不均匀性。由于降水稀少,补给条件差,因而地下水极为贫乏。在局部地带分布有前第三系基岩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水,一般基岩裂隙水水位埋深多大于20米,单井涌水量小于10立方米/小时,多为Cl.SO4-Na型水,矿化度14-40克/升。

  综上所述,哈密大南湖区域远离哈密地表水补给源,当地无有效降水,土地贫乏,一般松散层厚度0.3-0.5米,盐渍化严重,土地肥力差,不适于各类植被生长。由于区内地层多为中生代及古生代地层,裂隙发育,缺乏赋水条件,因此本区域地下水极其贫乏,属基本无水区。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规划勘测设计院编制的《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关于野骆驼食源-水源-迁徙路线分布示意图中所列示的18处可能的饮水点分析,哈密市辖区内包括实验区、缓冲区、核心区没有一处有饮水点的标示。(详见野骆驼食源水源迁徙路线分布示意图)。

  ·土壤和植被

  依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土保持规划》,本区域属于吐鲁番-哈密风沙治理区,地形为低山丘陵区,地表为残积、坡积的砾石层所覆盖,土壤类型为砾质棕漠土,无地表植被生长。另据新疆煤田地质局于2003年对煤田范围进行的约400平方公里的全景航拍,和新疆第二测绘院进行的900平方公里《哈密大南湖测区1:10000正摄影像图》航测与卫拍,以及购买的法国SPOT公司分辩率为2.5米、拍摄范围达6000公里的卫星全色数据照片,证实本区域属于无地表植被、无地表水系、无人居的干旱荒漠戈壁区。

  ·动物

  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哈密辖区,是历史上的野骆驼分布区,但由于近代人类活动的加强,已迫使它的活动范围缩小到保护区核心区内的军事禁区,只是在发情期偶有单个野骆驼出现在本区域,但机率也很低,在二十世纪60年代曾有人发现野骆驼在哈密市雅满苏矿活动,近些年已消失。科学实验区由于处在吐鲁番-哈密风沙治理区,自然环境相当恶劣,缺乏野生动物栖息、繁殖、迁移、采食和饮水等基本生存条件,这些年无人发现或有科学依据证明野骆驼出现过,其它动物种群数量也无科学依据证明在此区域活动。

  2)实验区哈密辖区社会经济概况

  哈密市位于新疆东部,天山南麓,素有“西域咽喉,东西通道”之称,是新疆的东大门。全市国土总面积8.5万平方公里,下辖5个街道办事处,4个镇,14个乡。

  ·综合

  全市2004年实现生产总值45.1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99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6.66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49亿元。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3.3:36.9:49.8。人均生产总值为11174元。年末在岗职工44120人。其中国有单位25314人;集体单位623人;其他单位18183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为5750人。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为101.3%。

  ·农林牧渔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65亿元,其中,农业产值4.24亿元;畜牧业-8-

  -9-新疆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考察报告

  产值1.12亿元;林业产值0.10亿元;渔业产值0.06亿元。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9.84千公顷,粮食总产量2.10万吨。全年蔬菜产量4.60万吨;棉花产量1.42万吨;甜(西)瓜产量3.45万吨;鲜蛋产量0.14万吨;肉类产量1.24万吨;奶类产量0.54万吨;年末牲畜存栏头数42.79万头(只)。

  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0.17万千瓦,其中农用排灌机械动力2.29万千瓦。农用拖拉机4931台。农村用电量8332万千瓦小时。有效灌溉面积达19.73千公顷。

  ·工业和建筑业

  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9.86亿元,其中:国有企业3.08亿元;有限责任公司6.11亿元;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0.67亿元。

  ·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28亿元。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4.85亿元;乡村消费品零售额0.43亿元。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0.88亿元;餐饮业零售额1.98亿元;其他行业零售额2.42亿元。

  ·交通、邮电业和旅游

  全年货运总量1143万吨。其中:公路运输482万吨;铁路运输(发送量)661万吨。公路、铁路两种运输方式货运量比重分别为42%和58%。全年旅客运输量392万人。其中,公路运输309万人;铁路运输(发送量)83万人。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43亿元。其中,电信业务总量2.19亿元;邮政业务总量0.24亿元。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14.9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3.81万户;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1.42万户。

  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9万人次;旅游收入1.1亿元。全市共有星级宾馆11家。

  ·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91亿元。其中,增值税0.38亿元;营业税0.67亿元;企业所得税0.05亿元;个人所得税0.11亿元。全年地方财政支出3.23亿元。

  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45.53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89.48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0.99亿元。

  全市有各类保险公司9家。全年保费收入2.09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0.36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1.73亿元。全年各类保险赔款给付支出0.32亿元。

  ·教育、卫生

  市域共有小学38所,小学在校生3.64万人;普通中学56所,普通中学在校生3.33万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6所,在校学生637人。小学专任教师2928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2659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7%。

  市域共有医院、卫生院36个,拥有病床2246张,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133人。

  ·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6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08平方米。全年燃气供气量达到6492万立方米,用气普及率达84.34%。集中供热面积262万平方米。全年自来水供水量2197万立方米。年末城市道路总长度127公里。城市下水道总长度144公里。年末拥有各种公交营运车辆186辆,各种类型出租汽车941辆。

  -9-

  -10-新疆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考察报告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75.6%,工业废水排放总量1040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904万吨。工业烟尘排放量2万吨,工业烟尘去除量10.23万吨。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总人口40.44万人,其中男性20.70万人,总户数13.11万户。在全部人口中,非农业户口人口数23.10万人。汉族人口28.71万人,民族人口11.73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9.50‰,人口死亡率3.86‰,人口自然增长率5.65‰。

  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5941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130元。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8.52平方米。

  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58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7.5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5.45万人。全市累计有120198人次享受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累计发放低保金785万元。

  3、拟调整保护区区域巴州辖区环境概况

  1)巴州辖区范围调整部分的自然环境特征

  ·地形地貌

  巴州地貌分属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东部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等三个地貌区,基本格局似一个大“U”字型。境内有高山、盆地、河流、湖泊、戈壁、沙漠和平原绿洲。在全州面积中,山地面积22.5万平方公里,占47.7%;平原面积24.65万平方公里,占52.3%;其中戈壁沙漠面积14.3万平方公里,占全州面积的30.3%。山脉:天山,横亘于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间,为亚州最大的山系之一,在州境内长约950公里,宽140-200公里之间,走向大致呈北西西向。山间盆地和纵向构造谷地,把整个山系分割成许多山脉和山块。主要有北部的天格尔山,阿拉沟山,霍拉山等。昆仑山,位于塔里木盆地与藏北高原之间,自治州南部的昆仑山为东昆仑山,呈东北西南走向,一般高在4000-6000米之间,最高峰木孜塔格峰海拔7723米。东昆仑山北侧,且末以东为阿尔金山,是州境东南部塔里木盆地东端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之间的界山,由北向东延伸,山脉一般高度3000-5000米,气候干旱,为荒漠山地。

  ·气候

  巴州属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陆性气候。由于地形较复杂、气候类型较多。高山与平原的气候截然不同,大漠与湖泊的气候构成鲜明的对比。年平均气温天山山区为-4.5℃,焉耆盆地为8℃,塔里木盆地东部10-11℃。

  气候主要特征是: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日照长。由于全州地域辽阔,地形复杂,高山地区与平原地区,焉耆盆地的北四县与塔里木盆地的南五县(市)之间的气候又有较大差异。高山地区春秋相连,终年无夏,平原地区则四季分明。位于塔里木盆地边缘的库尔勒、轮台地区无霜期长达194-203天;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南边缘的若羌地区无霜期长达181-185天;且末地区无霜期176天;位于焉耆盆地的北四县无霜期最短,为170天左右。

  ·土壤和植被

  保护区野骆驼在巴州片区分布较为集中,依靠阿尔金山北麓和阿奇克谷地较好的草场,可以提供野骆驼等野生动物充足的食物。但是西南角的实验区地形为山区和低山丘陵区,地表为残积、坡积的砾石层所覆盖,土壤类型为砾质棕漠土,多数地方无地表植被生长,仅在部分山间谷地有植被分布。

  ·动物

  由于位于巴州片区实验区西南面315国道的建设,把保护区西南实验区分-10-

  -11-新疆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考察报告

  割为两片,而被分割为西南片的区域由于近些年人类活动的加剧,尤其以野骆驼为主要保护物种的野生动物受惊扰早已远远躲避,而315国道的建设更成为野生动物的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使该区域野生动物的分布数量更为稀少。自然环境的恶劣,人类活动的越发频繁,使该区缺乏野生动物栖息、繁殖、迁徙、采食和饮水等基本生存条件。

  东南部缓冲区是野骆驼等野生动物活动较为密集的区域,而且水源和植被条件都有利于野生动物的栖息,并且与我国甘肃省境内的安南坝国家级保护区相接壤连成一片,故有必要对该区功能进行调整,调整部分缓冲区为核心区。

  ·自然资源

  巴州自然资源呈现多样性,动植物资源丰富。有野生动物73种,占全疆野生动物种数的56%;巴州分布的名贵野生动物有野骆驼、大天鹅、普氏原羚、塔里木兔、马鹿、罗布泊盘羊、白尾地鸦、新疆大头鱼等:有野生植物220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野生植物有罗布麻、芦苇、甘草、紫

  草、羌活、麻黄、香蒲等20余种。矿产资源丰富,巴州已发现58种矿产,矿产地704处。全国三大气田

  之一的塔里木天然气田在八州。以石油、天然气、钾盐矿

  产、菱镁矿、蛭石、石棉、红柱石、饰面用花岗岩

  等为巴州优势矿产,其中蛭石、红柱石、钾盐、菱

  镁矿储量为全国之冠。

  2)巴州辖区社会经济概况

  巴州位于新疆东南部。西部、北部与和田、阿克苏、伊犁、塔城、昌吉、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地州相邻;东部、南部和甘肃、青海、西藏三省区接壤,纵横最大长度约超800公里,行政面积48.27万平方公里,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行政面积最大的州,被称为“华夏第一州”。在分属天山山地、塔里木盆地东部和昆仑山、阿尔金山山地等三个地貌区中有高山、盆地、河流湖泊、戈壁、沙漠和平原绿洲。

  自治州现辖库尔勒市和焉耆、和静、和硕、博湖、轮台、尉犁、若羌、且末八县。全州有蒙古、维吾尔、汉、回、藏等36个民族,总人口98万人。

  2004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227亿元,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1亿元,增长14.8%,两项指标均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奋斗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2.5亿元,增长32.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48元,达到3866元;进出口总额完成3792万美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2.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亿元,增长13.9%;实现就业再就业2.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人口自然增长率7.5‰,控制在8‰目标以内。全州地方共播种各类作物271.96万亩,增加35.95万亩。全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06亿元,同比增长11.5%。

  4、拟调整保护区区域吐鲁番辖区环境概况

  1)吐鲁番辖区范围调整部分的自然环境特征

  ·地形地貌特征

  调查区内以较平缓的地貌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库鲁克塔格山及山间盆地,山势平缓,少陡峰峻岭,南部新生代第三系隆起区,主要分布以泥岩为主的夹砂砾岩层,组成广阔的剥蚀岗状平原,海拔均在1000m以下。地表物质以沙石、砾石等为主,间或有部分白板裸地分布。植被分布较少,山间谷地为洪水汇聚地,洪水流经之处零星分布有植被。

  ·气候条件

  吐鲁番盆地有着封闭的盆地,稀薄的云量,强烈的太阳幅射,极高的气温,形成了丰富的热量资源。得天独厚的发展农业和园艺业的条件,是其他任何地区-11-

  -12-新疆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考察报告

  都难以比拟的。盆地的光热资源十分丰富,日照时间长,气温高,昼夜温差大,年日照时数达3000小时以上,阳光热幅射量每平方厘米达139.5卡,全地区高达9.8万亿卡。由于北部天山的屏障作用,吐鲁番的无霜期平均每年达到268.6天,最长的年份达到324天,是我国长城以北无霜期最长的地方。全年10℃以上有效积温5300℃以上。优越的光热条件和独特的气候,使这里盛产葡萄、哈密瓜、长绒棉、反季节蔬菜等经济作物。

  ·水资源状况

  吐鲁番盆地属山间盆地,四面高山环绕,中部艾丁湖湖面低于海平面155米。由于吐鲁番的特殊地形条件,从西部、北部来的温湿气流,在进入盆地前,首先遇到西北部高大的山体的阻挡,难以进入本区,仅有极少温湿气流通过高空纬向-环流带至盆地西、北部山区,形成降水,因此吐鲁番水资源形成区主要在天山各河流出山口以上中高山区地段,山口以下平原区降水极少,对地表水、地下水的补给意义不大,是水资源的散发区。吐鲁番地区的水资源总量由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天然补给量组成,全地区共有11.7272亿立方米。

  ·土壤特征

  依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土保持规划》,本区域属于吐鲁番-哈密风沙治理区,地形为低山丘陵区,地表为残积、坡积的砾石层所覆盖,土壤类型为砾质棕漠土和山地棕漠土,其次在沙漠地带分布着流动风沙土,在低洼地分布有零散的龟裂土,湖周低地及盐泉附近分布有盐土,无地表植被生长。吐鲁番地区南面盐湖及盐泉旁分布有盐化草甸土和沼泽盐土,湖盆中分布有2m至数米

  厚的岩盐层。在库鲁克塔格2000m以上的高海拔区分布有山地棕钙土。在戛顺戈壁广大低山丘陵则多为寸草不生的裸岩带。

  ·植被

  据新疆煤田地质局于2003年对煤田范围进行的约400平方公里的全景航拍和新疆第二测绘院进行的900平方公里《哈密大南湖测区1:10000正摄影像图》航测与卫拍,以及购买的法国SPOT公司分辩率为2.5米、拍摄范围达6000平方公里的卫星全色数据照片,证实吐鲁番北部实验区属于地表植被稀疏、无地表水系、无人居住的干旱荒漠戈壁区。

  2、动物

  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哈密、吐鲁番北部实验区,是历史上的野骆驼分布区,但由于近代人类活动的加强,已迫使它的活动范围缩小到保护区核心区内的军事禁区,只是在发情期偶有单独活动的野骆驼出现在本区域,但机率也很低。在二十世纪60年代曾有人发现野骆驼在哈密市雅满苏矿活动,近些年已消失。科学实验区由于处在吐鲁番-哈密风沙治理区,自然环境相当恶劣,缺乏野生动物栖息、繁殖、迁徙、采食和饮水等基本生存条件,这些年无人发现或有科学依据证明野骆驼出现过,其它动物种群也无科学依据证明在此区域活动。

  2)吐鲁番辖区社会经济概况

  ·社会经济状况

  吐鲁番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地处天山东部山间盆地,总面积约7万平方公里。吐鲁番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捷,兰新铁路、国道312线横贯东西,南疆铁路、国道314线纵贯南北,吐—乌—大及托克逊县—乌鲁木齐高速公路均建成通车,是内地连接新疆、中亚地区及南北疆的重要通道。吐鲁番地区成立于1975年,辖吐鲁番市、鄯善县、托克逊县,26个乡镇,总人口56.7万,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回、蒙、哈等36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5.8%。汉族占-12-

  -13-新疆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考察报告

  总人口的24.2%。吐鲁番是新疆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吐鲁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新疆著名的歌舞之乡。全地区有旅游点200多处,其中:国家4A级景点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23处,有价值文物点189处,旅游资源之富集居新疆第一,在国内也非常突出。吐鲁番地区土地总面积675.63万公顷。农用地84.0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44%。其中:耕地4.9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73%;园地2.1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32%;林地1.93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28%;牧草地72.9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8%;其他农用地2.11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31%。吐鲁番地区工农业经济状况见表二。

  表二

  吐鲁番地区工农业经济状况表

  县、市

  托克逊县

  吐鲁番市

  鄯善县

  分类

  总人口

  105241248093205906人口

  少数民族

  27473195446143883国内生产总产值

  59015140269477566工业总产值

  19295.551815.1452113.8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26770.3454422.0652974.0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元)

  22122595270·矿产资源分布及开发现状

  吐鲁番地区矿产资源种类繁多。截止1999年底,已发现56种矿产,已有探明储量并列入储量平衡表的矿产有47种,尤以能源资源(油、气、煤)金属资源中的金、铜、铁和非金属资源中的石材、钾硝石、石盐、膨润土、皂石为最。储量较大的有石油、煤、铁、金、铜、钾、硝石、膨润土、盐、硭硝、石棉和矿泉水等。钾硝石、锂镁皂为国内独特矿种,特别是钠硝石为国内惟一的硝酸纳矿种,是世界第二钠硝石矿产地。煤炭资源被列为世界十大煤田之一。

  考察中调查矿点共计17处,其中主要为铁矿和铜矿。

  调查的矿点包括:铜矿3处;铁矿6处;盐矿3处;大理石矿、铅锌矿、磷镁矿和金矿各1处。

  考察中发现保护区内来往车辆很多,多数矿点每天来往拉矿车辆在20辆左右,其中有十三个矿处于正常生产期,估算每天进入保护区车辆达二百多辆次。据这次调查统计,17个矿点除了4个矿点废弃无人,其余矿点的矿工人口总数约为835人,加上来往流动人口,约为1000人。

  调查区域东部矿产资源以铁矿和铜矿为主,主要分布在鄯善境内;西部吐鲁番市境内矿种较多有:铜、金、盐、大理石矿。矿点中有7个矿属于新疆宝地公司鄯善分公司(即新疆地矿局地质一大队),占到全部调查矿点的41%,其余矿点分属不同业主。

  调查到的托克逊盐矿(N41°55′24″;E89°04′17″)和吐鲁番市盐矿(N41°51′50.9″;E89°23′12″)和鄯善盐场(N41°51′43″;E89°18′45.2″)三个盐矿都分布在一个东西延伸的长形盐湖上,相互间距离不远,都在10~20公里之间。

  各矿山采挖的矿石大部分由企业自己进行粗加工,部分出售给其他冶炼厂。其中小热泉子铜矿的矿石全部供给位于艾丁湖附近吐鲁番工企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冶炼厂;新疆宝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鄯善分公司下属的7个矿点矿石几乎全-13-

  -14-新疆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考察报告

  部供给公司自己的冶炼企业,该企业在鄯善县有冶炼厂,可以进行铜等矿石的粗加工,每年产生效益巨大。据公司副总经理介绍,每年给鄯善上交税收达3000万元,而2004年将可突破4000万元。

  四、野骆驼的特征和习性

  1、野双峰驼的分布与数量

  保护区的野双峰驼实由三片被分割而又有联系的分布区组成,索科洛夫(1959)曾将这一区域划为一片,谷景和(1991)则将该区域分为2片。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斯文·赫定等人均在此区考察,并取得模式标本。普热瓦尔斯基(1897)发现在阿尔金山南坡青海境内的苏干湖周围有野双峰驼,并听说野双峰驼沿且末河分布。科兹洛夫(1899)发现野双峰驼常见于阿尔金山和且末河之间。普热瓦尔斯基1879年这样记录过:“20年前,野双峰驼在罗布泊附近,即现在的若羌村周围很多,沿阿尔金山向东一直分布到远处。我的向导告诉我们,野双峰驼20年前很常见,可见数十头一群,甚至上百头一群。随着若羌人口的增加,罗布泊地区的打猎者增多,野双峰驼数量就少了。现在只在罗布泊附近常见野双峰驼。”斯文·赫定(1989、1905)偶尔观察到不到6头的驼群。1977年新疆地质队赵子允等在戛顺戈壁见到过20多头的驼群。谷景和等曾数次在该区域进行过考察(1987),袁国映等1988年在阿尔金山考察时,在海拔4100m的阿奇克湖南岸发现过3头野双峰驼残骸。我们在1995年春从鄯善南部迪坎尔出发,向东南首次穿越戛顺戈壁并到达敦煌,并在中部多次穿插至阿奇克谷地。以后又从安南坝穿过阿尔金山北麓到若羌。1996年春又由北向南到罗布泊南岸附近,返回后又从敦煌向西沿阿奇克谷地到罗布泊南部的红柳井。1997年春从阿尔金山巴什考贡乘家驼到达罗布泊南岸落瓦寨、科什兰仔。1999年春从红柳沟乘家驼沿阿尔金山北麓,直线穿越库姆塔格沙漠至拉配泉。考察得知,其北界70年代野双峰驼还分布于迪坎尔南50km的盐泉一带,目前退缩到约150km的弯弯泉以南(41°40ˊN)。西界可达库鲁塔格东端的山谷及山前平原(90°00ˊE)。但据牧民反映,50年前,在尉犁阿克苏甫村以东100km的孔雀河沿岸就可见到野双峰驼群(87°30ˊE)。东界在甘肃西端的弯窑墩自然保护区马迷兔(93°15ˊE)一带;戛顺戈壁的东界退缩到大沙垅一线(93°15ˊE)。青海省境内的阿尔金山南麓及其主山脊线一带现已无野双峰驼分布,分布区已向北退缩到北麓海拔3800m以下红柳沟以东的山谷及平原区。这次考察发现阿尔金山的野双峰驼群冬季在阿奇克谷地和罗布泊西部科什兰仔、红柳井等有泉沼的地带活动,夏季迁往山区凉爽的高海拔区的谷地,以躲避炎热和蚊虫的叮咬。这与普氏1879年观察到的状况相同,而并非阿奇克谷地的野双峰驼群无迁栖习性(谷景和,1991)。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库姆塔格的阻隔,阿尔金山的野双峰驼是在沙漠的东、西两端沿河谷进行南北迁栖的,这并不是库姆塔格将罗布泊地区与阿尔金山野双峰驼分割为两个互不联系的分布区。我们1996年在库姆塔格西端红柳井观察到5头野双峰驼由北向南而去,也注意到沿阿奇克谷地大致为东西向的驼道在这里向南转去,在红柳沟以东的河谷,也有野双峰驼南北向迁移的许多驼道。1997年乘家驼从红柳泉到拉乌子至科什兰孜返回红柳沟的考察中,观察到从罗布泊到阿尔金山有多条野双峰驼道。另外,我们发现阿奇克谷地以北没有植被和泉水分布的克孜勒塔格山地,也构成了天然的隔离屏障,从多盐壳的罗布泊干涸湖心向东连接着约180km长、40~60km宽陡峭的石质山地,没有见野双峰驼活动的足迹。但是在其东端山势平缓的南北向河谷地带,这两个分布区的野双峰驼则偶有来往,有一定联系。从分布区的形状也可看出罗布泊分布区的野双峰驼在历史上与-14-

  -15-新疆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考察报告

  两侧的塔克拉玛干及外阿尔泰戈壁分布区有着联系,只是在近百年来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分割所致。估算目前戛顺戈壁分布区面积约45000km2,阿尔金山和阿奇克谷地分布区为43000km2,这两块分布区既分割又相互有联系。

  此外,近年来由于东部人类采矿活动的干扰,野双峰驼活动范围有西移现象,在孔雀河下游三角洲一带,营盘东部30km处也已发现野双峰驼活动。

  2、保护区野双峰驼种群数

  ·阿尔金山北麓

  1986年,新疆环境保护局建立阿尔金山野骆驼保护区的考察报告中估算该区有野双峰驼300头左右。新疆地质队70年代初曾在红柳沟东部某山谷中捕杀过一群20余头野双峰驼。米兰农场一位罗布人牧民告诉我们,他在1980年放牧时曾在红柳沟以东见过40多头的野双峰驼群。考察队1995年5月在阿尔金山北2麓拉配泉以北的山前平原区,约1800km区域,在3天内统计到野双峰驼9群共49头,估算当时野双峰驼在该地密度为2.72头/万平方公里。在拉配泉至巴什考贡的高山区,末见到野双峰驼,但在接近巴什考贡的山谷,发现一雄驼,沿河谷向北部40km外的山口飞奔而去。谷景和等在1980~1981年考察统计,认为罗布泊东部阿奇克谷地野双峰驼资源储量为117~147头,我们认为其中大部分夏季迁往阿尔金山北麓高海拔区。据敦煌林业部门介绍,在马迷兔一带,1993年冬季见到过9头野双峰驼,在3月份离去。陈钧(1984)也在这一地区发现过2个驼群,分别为7头和8头。据红十井金矿老板说,在阿奇克谷地西端,于1995年见到过30余头的野双峰驼群。考察队在1996年4月中旬,进入该区域,在阿奇克谷地中西部穿越3次,行程270km,只在土牙才见到1头雄驼,在红沟见到2大2小一群野双峰驼,向南沿红沟谷地去走(91°00ˊE)。该区视野宽广,按两侧各2km计算,分布密度为0.56头/百平方公里,为谷景和1980年考察密度的1/10。1997年3~4月,考察队曾乘家驼从巴什考贡——拉乌子——科什兰仔——红柳沟考察中,见到野双峰驼11头。在1999年4~5月,从红柳沟沟口乘家驼沿阿尔金山北麓翻越库姆塔格沙漠至拉配泉的人类首次穿越探险考察中,共见到野双峰驼169头,其中最大一群在大青沟,为37头。但同期在沿库姆塔格东段南缘考察中,约110km路段没见到一头。估算该分布区有野双峰驼280~340头。

  ·戛顺戈壁

  罗布泊北部和东北部面积广阔的戛顺戈壁为低山谷地和残蚀丘陵区,若按谷景和在1980~1981年考察估算的密度推算,戛顺戈壁和罗布泊土垠、白龙堆21000km2的分布区应有野双峰驼1070~1340头,此数可能明显偏大。在1995年4月,考察队曾从西北向东南在无人区穿越15天,虽没有见到驼群,但从各区域遗留的较新鲜粪便和足迹估算,该区域尚残存60~80头野双峰驼,是15年前估算数量的16~18分之一,也说明数量下降十分惊人!我们估算,在库鲁克塔格东端3~5头,帕尔岗塔格11~13头,60个泉4~6头,阿克布拉克9~11头,土垠3~4头,卡瓦不拉克6~8头,黄羊泉4~6头,长白山5~6头,笔架山7~10头,白龙堆6~8头,骆驼泉4~5头,主要分布区密度为42.5~56.7km2/头。我们在1996年4月考察中,仅在土垠北部和帕尔岗塔格西部各见到一头雄驼。1997年冬,赵子允带的旅游团在60个泉见到6头的野双峰驼群。1998年10月中旬,WWF和锐恰得曾在罗布泊地区3天见到9头野双峰驼。

  2001年4月,中央电视台组织的考察队在60个泉剩下的2眼泉水旁见到了-15-

  -16-新疆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考察报告

  7头野双峰驼的足迹,其中2头是当年幼驼。

  3、野双峰驼的食性

  为了研究野双峰驼的食性,考察队曾在1995年考察中采集了4个分布区的86份野双峰驼粪便及26种植物样品,用400倍显微镜,采用检验粪便分析法进行了分析统计,其结果见表三。

  表三

  野双峰驼食性分析

  地

  区

  种

  类

  P%戛顺戈壁

  R%K阿尔金山北麓

  P%R%K

  塔克拉玛干沙漠

  P%

  6.27.51.70.30.61.54.25.2-10.5R%K-1-10.80.3-1P%中蒙边境

  R%K-0.8-1琵琶柴

  13.81.3麻

  黄

  11.5木

  蓼.

  12.31.5-0.810.41.1-16.-0.80.6-1-10.216.82.013.14.4-0.82.2沙拐枣.

  12.814.40.120.125.80.120.813.30.41.42.50.54.4骆驼刺

  10.410.60.015.7甘

  草

  0.8盐生草

  1.6盐穗木

  1.7梭

  梭

  0.6合头藜

  0.5白

  刺

  1.4泡泡刺

  8.3霸

  王

  0.9拂子茅

  2.2芦

  苇

  4.6假木贼

  针

  茅

  鸦

  葱

  芨芨草

  柽

  柳

  胡

  杨

  灰

  杨

  4.15.27.6-10.41.318.90.68.51.81.60.2-0.6-0.30.043.103.60.512.5-1-10.74.05.76.6-0.46.2-0.86.3-103.1-0.74.7-10.10.612.30.38.64.515.50.304.3.8-10.33.10.272.10.22.84.7.5-0.112.512.70.012.00.2-10.3-10.0131.20.743.2.43.53.65.10.10.50.20.30.52.30.050.23.58.47.80.15.61.1-0.34.845.30.14.63.1-0.1-16-

  -17-新疆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考察报告

  沙

  枣

  盐节木

  角果藜

  花花柴

  3.21.51.20.32.0.-0.1-1-0.1-1表中P%为植物在环境中的相对丰富度

  (P%)??(n?n????n)?100%?(N?N????N)12i12i

  式中:n1、n2···ni表示第i个样方中某种植物种数量;

  N1、N2···Ni表示第i个样方中所有植物种数量。

  R%为植物在动物粪便中的丰富度;

  (R%)??(a?a????a)?100%?(A?A????A)12n12n

  式中:α1、α2···αn表示第n个粪样中植物碎片数;

  A1、A2···An表示第n个粪样中的总植物碎片数。

  K为食性选择系数:

  K?(R?P)(R?P)

  R为植物在粪便中的相对丰富度。

  K值范围为-1~0~+1,“+”值代表优先选择的植物;“-”值代表回避选择的植物,“-1”表示拒绝食用的植物。

  通过食性分析可看出,野双峰驼对各取食生境中生长的植物性食物种类作出选择,它同环境中植物的相对丰富程度密切相关,并随取食生境中食物的丰富程度而变化。

  新疆境内的三个分布区,野双峰驼优先选择的食物种类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其首选的食用植物为芦苇、白刺、泡泡刺、沙拐枣、骆驼刺及多汁木本盐柴类植物。中蒙边境分布区由于单子叶植物针茅的出现,野双峰驼的食物组成发生相应的变化,其优先选择的植物以针茅为主。从分析结果来看,各分布区内野双峰驼拒绝食用的植物为麻黄、合头藜、霸王、假木贼等。

  野双峰驼的食谱较广,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同生境中不同类型的食草资源,对植物的选择性只是对取食生境中现存的植物种类而言,与植物在环境中的丰富程度及地理分布密切相关。随着取食生境中植物丰富程度的变化,野双峰驼对食物的选择性也将发生改变,其对食物的偏爱,不只限于取食生境中现存的食物种类。对取食生境中不存在的某些食物,野双峰驼也可能表现出偏爱性,这种偏爱性与取食环境中植物的可利用量无关。因此,野双峰驼优先选择的食物,仅在相应的分布区内适用,在其它分布区内随区域内植物种类和分布、数量的变化,其-17-

  -18-新疆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考察报告

  优先选择的食物种类亦将发生变化。在蒙古大戈壁公园,泉水周围较丰富的芦苇、芨芨草、柽柳及胡杨枝叶是其选择的食谱序列,而在水源地以外,由于植被类型发生变化,食谱序列基本与各主要植物的丰富序列一致,依次为梭梭、锦鸡儿、琵琶柴、木本猪毛菜及沙拐枣(Tulgat,1992)。中蒙边境野双峰驼以食用针茅为主,而新疆境内其它分布区野双峰驼以食用芦苇为主即说明这一点。

  在野外考察中,观察到有些死野双峰驼胃中全部是芦苇,有的全部是沙拐枣,前者发现于罗布泊南岸芦苇茂密的科什兰孜,后者发现于戛顺戈壁笔架山仅生长沙拐枣的山沟,显然食物成份与生境密切相关。此外,我们观察到饥饿的家驼也吃麻黄、霸王、假木贼等,是否野双峰驼也吃这些食物,还待揭示。

  以骆驼命名的植物除骆驼刺外,还有骆驼蹄板和骆驼蓬,特别是骆驼蹄板,叶小且形状与骆驼蹄板无异!但未见骆驼采食。

  从分布于外阿尔泰戈壁的野双峰驼粪便中针茅较多说明,野双峰驼不仅只爱吃盐生肉质植物,针茅是优质牧草,只要有条件,野双峰驼更爱吃它,野双峰驼也和其它食草动物一样,也应喜好在丰美的优良草场生活。在阿尔金山阿奇克湖南岸发现3头野双峰驼骨架的地方,就是一片硬叶苔草和针茅为主的丰美草原!

  野双峰驼的取食行为也有一定规律,其取食方式有利于荒漠植物的恢复与生长。在考察期间,遇到晴朗的天气,早晨天刚亮即可用望远镜辨清视野内目标,而这时观察到的野双峰驼已开始觅食活动,野双峰驼在整个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忙于进食。四周平静时,野双峰驼觅食比较专注,偶尔抬头四处观望,食草时停留的时间短,基本上是边吃草边前进。野双峰驼取食时对每株植物吃一部分留大部分,虽然利用率不高,但却避免了因过渡啃食而导致植物体生长不良或死亡,从而有利于极端干旱条件下食物资源的持续生长。这是野双峰驼祖先遗传下来科学而合理的永续利用植物资源的本能。

  几头野双峰驼形成一个群体觅食时,幼体或亚成体一般紧紧跟随其中一头成体雌驼,有时用望远镜观察时很难将它们分开而误认为是一个个体。成体间一般间隔较大。有雄性头驼的群体觅食时,头驼一般走在群体前面,停止觅食和抬头观望的次数及时间均高于群体的其它个体。从而易发现敌害,保护驼群。野双峰驼一天中觅食的移动范围很广。可以认为,野双峰驼对具体某株植物体的低利用率,能通过大范围的觅食活动来取食更多的植物体而加以补偿,从而可保证能获得足够的食物满足自身营养的需求。

  4、野双峰驼的生态习性

  ·生理特征

  野骆驼的种属关系,虽然现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搞清楚,但要想一眼就分辨出它与家骆驼的区别并不容易。野骆驼体形高大而消瘦,颈部较长,头部较小,而家骆驼体形高大臃肿,头部较圆,脖颈有较长的鬃毛,体长与野骆驼差不多,但重量稍微重一些。与其它有蹄类动物不同,野骆驼第三、四趾特别发达,趾端有蹄甲,中间一节趾骨较大,两趾之间有很大的开叉,是由2根中掌骨所连成的1根管骨在下端分叉成为“丫”字形,并与趾骨连在一起。野骆驼的驼峰较小,下圆上尖,呈圆锥形,坚实硬挺,峰顶的毛短而稀疏,没有垂毛,样子没有家骆驼显得雄伟。以前,人们认为驼峰是贮水的器官。但后来发现,驼峰的结构主要是脂肪和结缔组织,隆起时蓄积营养物质可多达50多公斤,在饥饿和营养缺乏时逐渐转化为身体所需的热能。

  每年的11月至来年的3月是野骆驼的发情季节。雌性野骆驼每两年繁殖一次,-18-

  -19-新疆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考察报告

  怀孕期为12一l4个月,翌年3月~5月生产,每胎产1仔。幼仔出生后2小时便能站立,当天便能跟随双亲行走,1年以后才分离,4—5岁时性成熟,寿命为35—40年。

  在炎热的夏季,野骆驼多为家庭散居,至秋季开始结成5—6只,也有2O只左右的群体,有时甚至达到百只以上。在沙漠中迤逦行走时,成年驼走在前面和后面,小驼则躲在中间。野驼队常常沿着固定的几条路线觅食和饮水,故称“骆驼小道”。野骆驼的食谱很广,荒漠中生长的梭梭、锦鸡儿、琵琶柴、沙拐枣、芦苇、芨芨草、柽柳、胡杨、针茅、骆驼刺等沙漠植物都是它们的食粮,胃中的四室具有极强的贮存、消化食物的能力,休息时可以把胃中的食物反刍出来重复咀嚼。

  野骆驼全身淡棕色的体毛细密柔软,与其周围的生活环境十分接近。它们每年5—6月换毛,但是褪毛的时候,旧毛并不是立即褪掉,而是在“绒被”与皮肤之间形成通风降温的间隙,从而度过炎热的夏天。直到秋季新绒长成以后,旧毛才陆续脱掉。骆驼还能适当调节的体温,在傍晚时升高到400C,在黎明时则降低到340C,从而适应荒漠地带一天中较大的温差。

  ·繁殖习性

  野双峰驼在荒漠地区活动,不同的季节活动群体差异很大。在非繁殖季节,成群活动的多为雌驼、仔驼和末成年幼驼,大的十余头,小的三、两头,而单个活动的多为成年的公驼。成年的公驼习性较为特殊,在非发情季节,它们多独来独往,拼命的吃喝,长得高大魁梧,脖颈、前胸、腿部的鬃毛长得十分浓密,又黑又长,驼峰高竖,十分威武。一到11月下旬的发情期,则变得十分凶猛,到处找寻发情的雌驼,裹胁在自己身旁,当然,末成年的幼公驼则会被逐出群,只能远远的跟在母驼身后。

  但是不同的分布区,不同的种群,野双峰驼的发情交配期差异很大,在1999年5月阿尔金山北麓考察中,我们在大青沟观察到一群37头野双峰驼组成的驼群,其中有一头大雄驼带领,另有19头母驼和17头亚成体及幼驼组成。1995年5月初,在阿尔金山拉配泉北部,观察到一群9头的驼群,为1雄4雌和4头亚成体。在蒙古国,曾记载到有48头的大驼群。大多数情况野双峰驼群体均较小,平均为6头。一头被有公驼保护和带领的驼群一般较为稳定和安全,也不易受食肉兽的攻击,因为强壮的公驼特别凶猛。在蒙古国,雄驼11月份开始偶尔的打斗预示着发情期的开始,图尔尕特报道发情期高峰期为1月至2月下旬,赵子允观察在罗布泊——戛顺戈壁分布区,野双峰驼求偶交配期为3月份。中蒙边界分布区的牧民及阿尔金山分布区的牧民均提供野双峰驼发情期开始于11月,并可持续到4月份。野双峰驼孕期13个月,一胎一仔,2年一胎,与家驼一致。有趣的是,非洲单峰驼的平均孕期为387天,亦即13个月左右,与双峰驼几乎相同。我们于1995年5月12日在拉配泉北部的库姆塔格沙漠南缘,观察到一头刚出生不久的仔驼;1976年7月,新疆地质区调大队在戛顺戈壁捕捉到一头刚出生不久,还有脐带的仔驼,按孕期推算,这两头仔驼分别是上年4月和6月前后受孕而生的。因此可以认为,野双峰驼的交配期很长,甚至可达半年。

  在发情期雄驼间因争雌而常发生激烈的打斗行为。它们口吐白沫,互相踢咬,争斗十分激烈,往往双方伤痕累累,鲜血淋淋,失败者惨痛离去,在1984~1989年死亡的野双峰驼中,12%为发情期雄体间争斗受伤而死。如此激烈的争斗的结果,只能是产生的优势雄驼成为驼群之主而参与交配,竟争失败的雄驼在发情期-19-

  -20-新疆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考察报告

  则失去交配机会。雄驼在发情期一改平常生性胆小的习性,表现出强烈的好斗行为,甚至对人也显示出进攻性。蒙古戈壁公园野双峰驼繁育场捕获的一头雄驼,曾在发情期将一名饲养人员的头盖骨咬掉而使其丧生,可见其凶狠程度!

  ·野双峰驼的集群

  野双峰驼喜集群活动。谷景和等1987年在罗布泊地区直接观察到的98头野双峰驼中,结群个体占92.8%,平均每群为4.67头。在蒙古戈壁公园对野双峰驼多年的研究表明,驼群平均为6.0头,一年中只有3~5%的个体单独活动,并且67%的驼群可维持全年。我们在阿尔金山北麓分布区拉配泉一带观察到的49头野双峰驼中,结群个体占95.9%,平均每群为4.45头。可见在中国的野双峰驼群不大。而19世纪中期,据记载在若羌附近的罗布泊地区,经常可见数十头甚至上百峰的野双峰驼群。可以认为野双峰驼群偏小,与近代野双峰驼数量下降,种群数量小有关。

  保护区成立前的考察队在1995~1996年考察期间观察到的驼群构成(见表6)为17群共60头,有成体—幼体—(亚成体);成体—亚成体;单独的成体或亚成体;单独成体多为雄性。在1995~1999年考察中,在各分布区共见到52群次计238头。野双峰驼的集群行为对种群的繁衍及发展是有益的。未成年个体在成体的带领下,可熟悉广大的分布区内表现出隐域性景观的生存环境,如寻找极其有限的水源,并逐步适应严酷的生存环境,积累逃避敌害的经验,从而有利于种群的繁衍。但2岁的幼公驼则会被逐出群外,单独或结群生活。

  谷景和等1980年在罗布泊周围考察中直接观察到野双峰驼21次,共98头,平均每群为4.67头。结群头数(及频次)为:1(7);2(5);3(2);5(1);6(1);7(2);10(1);17(1);23(1)。发现残骸11处,包括完整骨骼2具;头骨2个;余为肢体骨。分属于成体6头;亚成体2头;1+和1-龄幼体分别为1,说明幼驼死亡率相当高。对可辨别成幼的13次观察,所见78头野双峰驼中,成体、亚成体和幼体分别为62、7和11头,各占76.9%、9.0%和14.1%。

  同时,随机对114号个体的前后足迹进行测量,并作序列编排,见幼体与亚成体之间梯度明显;亚成体与成体则表现逐渐过渡。如以动物园4+龄个体足迹度量(前足迹长16.5cm;后足迹14.0cm)作为成体划分的界限,则成体、亚成体和幼体分别为87、11和16头,各占73.6%、9.7%和14.0%,与我们对种群直接观察结果相近,可以互证(见图2)。

  野双峰驼作为寿命较长的大型兽,幼体、亚成体所占相当比重,表明该地1980年前后种群的繁衍是正常的。

  -20-

  -21-新疆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考察报告

  图2罗布泊地区野双峰驼足迹分析图

  ·野双峰驼与家驼的杂交

  不少学者认为中蒙边境分布区的野双峰驼为野双峰驼和家驼杂交的后代,其原因在于这里分布有较多的家驼群,且野双峰驼与家驼之间的确存在着杂交现象。在野双峰驼种群中,到发情期的雄野双峰驼若竞争不到雌驼时,有时可以不怕人的干扰而会闯入家驼群中进行交配。中蒙边界及安南坝的雌家驼每年都有与雄野双峰驼杂交的情况,因此,这时比较容易捕捉到雄野双峰驼。明水的牧民在大草滩一带曾捕获过2头发情期闯入家驼群中的雄野双峰驼,分别送到安西和张掖动物园。还未见报导雄家驼在发情期与雌野双峰驼杂交例子,可认为这与家驼群处于人为管理下有关。除人为选留的种驼外,大部分雄家驼被隔离,这样减少了发情期产生过多的“过剩”雄家驼,避免了打斗危及家驼群的安全,也使有交配能力的雄家驼具有相对较多的交配机会。另一方面,野双峰驼群中发情期的雌野双峰驼不够雄野双峰驼“分配”,因而不会有机会“主动”寻找雄家驼进行交配。一般情况下,自由游荡的雄家驼很难裹胁到雌野双峰驼,因为大多数雄家驼可能不是雄野双峰驼的竞争对手。

  安南坝现有家驼200~300头,其数量与阿尔金山北麓分布区的野双峰驼种群数量接近(280~340头)。与中蒙边界的家驼相比,安南坝家驼由于管理程度很低,活动更加自由,一年中只去管理1~2次,与野双峰驼栖息地的重叠度很高,因此,发生杂交的机会也越多。安南坝野生动物保护站工作人员反映,每年都有2~3头雌家驼被雄野双峰驼“掳走”,有时多达6~7头。而在家驼群中则会出现10~20头甚至更多的杂交仔驼,其毛色、形体、性格与家驼幼仔有异。在中蒙边境,家驼群管理虽较严格,但也产生了类似的结果,也有雌家驼被雄野双峰驼裹胁走的现象,每年在家驼群中也会生出被雄野双峰驼交配生出的仔驼,也达10~20头。

  -21-

  -22-新疆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考察报告

  ·野双峰驼迁移规律

  野双峰驼的迁移与季节有关,直接表现为在不同生境岛群间的移动。穿越塔河古河道一带活动,都说明了该区野双峰驼具有迁栖特性。

  在罗布泊——戛顺戈壁分布区,野双峰驼在冬季多集中在丘陵中的干沟和低洼地离泉水近的盆地中,因低凹处气候较暖,风速较小,且宜就近取得饮水。在春季4月初绿色植物长出后,即分散向远处的植物生境岛群活动。

  在阿尔金山北麓分布区,秋冬季节野双峰驼在海拔较低的阿奇克谷地及库木塔格沙漠边缘,甘肃敦煌的湾窑墩自然保护区,以及罗布泊南岸科什兰孜至拉乌子的芦苇分布区活动,春夏季节则沿库姆塔格沙漠两侧的山谷迁往阿尔金山海拔较高处活动。可达海拔3500m的阿尔金山主分水岭以北区域的山谷。我们于5月中旬在海拔2700m左右的巴什考贡附近遇见一雄驼。1999年5月在红柳井营地,傍晚遇到一头野双峰驼夜闯营地,沿山谷进山中而去。此时大部分野双峰驼已集中在海拔2000多米的山前谷地。

  野双峰驼在寒冷季节选择较温暖、避风且水源、食物较丰富的地方栖息,有利于御寒,这对冬季低水平的能量摄取显得非常重要;夏季迁移至凉爽的地带,有利于避免或减少因出汗而导致体内水份丧失。也可减轻蚊蝇及蜱的叮咬。

  ·野双峰驼的卧息地

  选择安全、避风、而有松软细砂铺垫的卧息地,是野双峰驼短距离迁移的重要原因之一。卧息地对野双峰驼夜晚休息并反刍消化食物极为重要,这些地方常与水源地、觅食地有一定距离。

  野双峰驼卧息地出现频率与其对某块生境的利用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在有卧息地出现的生态环境中,驼印及粪便都比较多。野双峰驼喜选择高大灌丛背风一侧,地表细砂较多的柔软地方作为卧息地。在1995年我们所观察的29个卧息地中,有26个为此种类型,另外3个卧息地四周无高大灌丛。卧息地可认为是野双峰驼采食后休憩和进行反刍的场所。在有驼印分布的无植被地带,即使有松软的辅垫存在,也从末见有卧息痕迹。

  ·野双峰驼的驼道

  野双峰驼迁栖及从夏牧场转到冬牧场,当通过环境恶劣的盐碱滩、沙漠及戈壁时,常有固定的通道,且易形成明显的驼道。驼道大的在40cm宽、20cm深,有的长达80km,都是大群野双峰驼多年来往的道路。当然,驼道的深浅与土壤的松紧程度有关,在罗布泊周围的疏松盐土上,其上的驼道尤为明显,在坚硬的碎石戈壁,驼道就较浅。野双峰驼很会选择在平坦的路面行走,在考察中我们发现,不少过去地质考察队留下的车印,甚至在阿尔金山废弃的316国道公路,也成了野双峰驼迁栖的便道。看来它们也喜欢在走起来不垫脚的平坦路面行走,而不管是不是人类留下来的路迹。附图中明显的野双峰驼踏过的道路,就是在罗布泊东南部阿奇克谷地和附近一条考察队汽车碾压出的车轮印上形成的!

  在考察中,我们在库姆塔格沙漠周围、阿奇谷地、罗布泊南岸以及与阿尔金山北麓之间,在库姆塔格沙漠东西两侧,还有戛顺戈壁,都见有不少明显的驼道。

  在荒漠地带的野双峰驼,也常在水源地、觅食地及隐蔽休息地之间形成固定的驼道。那些较小的驼道,宽仅30cm,深不到10cm,显然是较小的驼群经过形成。成群的野双峰驼都有头驼,在迁移中排为一行前进。

  -22-

  -23-新疆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考察报告

  5、近年野骆驼考察情况

  ·野骆驼的主要分布区域及种群数量

  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分别在阿尔金山山区及北麓、阿奇克谷地周边、罗布泊湖盆南缘及北部山区观察到野骆驼个体,次外还在帕尔岗塔格、磁海铁矿南北部山区等地还观察到大量的野骆驼活动痕迹。2004年11月13日和17日,保护区工作人员在巡护中西气东输管线及土屋铜矿附近分别发现有野骆驼的驼印和粪便。上述发现证明哈密辖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交界区域有野骆驼活动。此外,几年间在陷车泉、清水泉等地工作的地质队员,常能在该区域发现数十头的野骆驼活动的情况。可以肯定库鲁克塔格山脉的中、东部也是野骆驼的一个主要分布区。

  根据多年考察得知,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的野骆驼主要活动区域分布在阿尔金山山区及北麓、库姆塔格沙漠南北缘、罗布泊湖盆南缘及东部阿奇克谷地、库鲁克塔格山区、帕尔岗塔格北部区域,有时也出现在南湖戈壁和戛顺戈壁的山前丘陵地带。

  另外,由于区内气候干旱,缺少水资源,野骆驼会以水源地为主要活动区域,并在上述各区域之间游弋。

  自2003年到2006年对保护区不同片区共开展了5次综合考察。共计观察到野骆驼94头。其中2003年观察到38头;2004年主要考察区域吐鲁番,未观察到野骆驼;2005年的两次综合考察共计观察到野骆驼54头;2006年在阿奇克谷地南缘八一泉附近观察到2头野骆驼。根据4年5次的考察统计,在不同分布区域按照统计到的野骆驼个体和蹄印数量,我们计算出目前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骆驼数量是470头左右。

  ·种群结构

  自2003年以来,共观察到成群野骆驼5群。

  通过对上述五群野骆驼的种群结构统计分析可以得出群体驼群中雄性:雌性:2岁龄:1岁龄的比率为1:10:2.8:2.4。

  其中雄驼通常多数是单独活动,这个比率未计算单独活动的雄驼。通过这个比率,我们可以看出:罗布泊野骆驼的驼群具有较为健康的种群构成,驼群中小骆驼数量少,主要以雌性骆驼为主,2岁和1岁小骆驼仅占到驼群总数的32%。而成年骆驼占到68%。由此,我们断定新疆罗布泊地区的野骆驼种群家族整体上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每年能有少部分的小骆驼成长为成年骆驼。

  ·迁移特性

  罗布泊地区的野骆驼有着一定迁移的特性。在不同区域,气候环境、水份条件、植被等都会随着季节性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对野骆驼的活动舒适度、饮水、安全性及食性都有影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多数野骆驼会随环境的变化在保护区不同地方进行迁移。据观察发现,野骆驼的迁移主要是在南部阿尔金山到北面阿奇克谷地间进行。它们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南北迁移,在做南北迁移的同时也会进行东西向的移动。见表四:

  -23-

  -24-新疆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考察报告

  表四

  罗布泊野骆驼南部区域野骆驼的迁栖规律

  季主要活动区迁移

  环境因子变化

  节

  域

  阿奇克谷地、由阿奇克谷温度逐渐升高,蚊虫逐渐增多,野骆驼会从春罗布泊南缘、地向南阿尔冬季栖息地阿奇克谷地开始穿越库姆塔格沙季

  阿尔金山北金山迁移

  漠向南部阿尔金山山区迁移

  麓

  阿尔金山中、由于阿奇克谷地温度高,蚊虫多,此时,多主要活动在夏高山区、少数数野骆驼都在库姆塔格沙漠南部和阿尔金山阿尔金山区季

  在库姆塔格山地间活动,可达海拔3000-4000米,这里域

  沙漠

  气候适宜,蚊虫也少,而且有充足的食物

  由阿尔金山气温逐渐降低,山区植被也逐渐枯黄,而低东阿尔金山秋向阿奇克谷海拔的谷地带植被条件相对好于阿尔金山山北麓、库姆塔季

  地和罗布泊区,而夏季阿尔金山洪水最终汇流在罗布泊格沙漠

  南部迁移

  南缘区域,提供了良好的饮水环境

  库姆塔格沙主要活动在冬季冰雪可以满足野骆驼的饮水需要,植被冬漠、罗布泊南在罗布泊南条件好,食物丰富,温度较阿尔金山山区更季

  缘、阿奇克谷缘、阿奇克为适宜,但是狼也可能尾随来到阿奇克谷地

  地

  谷地

  除了上表表述的野骆驼迁栖规律外,还有以小部分野骆驼会向北迁移,其中一些能穿越阿奇克谷地到达磁海铁矿南部山区,我们5月份在山区发现有大量的野骆驼粪便和蹄印,但都是较老的遗迹,没有见到野骆驼个体,可见该季节野骆驼已经迁移(2006年5月、磁海铁矿南山)。另外还有少部分的野骆驼群不做长距离的迁移,仅在山区和库姆塔格沙漠边缘活动,(2005年10月、三角滩)(2005年12月、库木苏)。

  在罗布泊北部,野驼群迁栖距离不长。冬季在泉水附近活动,因为吃干枯的草需要1星期饮水一次;夏季在肉质植被生长较好的草地活动,也进入库鲁克塔格山地活动。这时植物的水份就能补充体内所需水份,可长时间不饮水也能生活。

  五、矿产资源情况

  1、保护区内矿产资源分布情况

  保护区内部分地区早在解放初期就作过一些基础性的地质工作和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并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逐步开展了一系列的基础性地质和矿产资源勘查工作。通过以往的地质工作,发现保护区内有丰富的煤、油气、金、银、铜、轶、铅锌、钾盐、建材非金属及化工原料等多种矿产资源,并查明了部分地区的资源分布情况及资源量,其中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哈密市大南湖及沙尔湖煤矿区,查明煤炭资源量368.38亿吨;铁矿资源主要分布在鄯善县尖山铁矿第一、第二矿区、哈密市磁海、库姆塔格铁矿区,查明铁矿资源量1.28亿吨;铜矿主要分布在土屋、延东、吐鲁番市小热泉子铜矿区,查明铜矿石资源量431.3万吨,铜金属量6.8万吨;金矿资源主要分布在鄯善县康古尔、马头滩金矿、鄯善县石英滩金矿区,查明金属量886千克;盐矿资源主要分布在吐鲁番市艾丁湖北岸中段石盐矿区、吐鲁番市乌勇布拉克东石盐芒销矿区、哈密区磁海盐湖石盐芒硝矿区,查明NaCl资源量7.97亿吨;膨润土资源主要分布在哈密市沙尔湖膨润土矿区,查明资源量1297.5万吨。

  -24-

  -25-新疆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考察报告

  2、自然保护内探矿权设置情况

  保护区内目前共设置探矿权402个,其中金银矿75个,铁锰矿72个,铜镍矿103个,钼矿8个,铅锌矿21个,钒矿6个,钠销石矿84个,煤矿14个,地下水6个,建材及其它非金属12个,钾盐1个。这些探矿权所有人主要有新疆地矿局、新疆有色地勘局、新疆煤田地质局、建材新疆总队、武警黄金八支队、冶金工程总局等国有地勘单位,还有自治区的大型国有企业如哈密煤业集团以及自治区引进的区外大型企业,如山东鲁能集团、中国万象控股有限公司、国投公司、福建紫金矿业集团等。目1986年《矿产资源法》颁布以来,保护区内已开始设立探矿权,由于当时还属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地质勘查投入基本上由国家投入。这些早期设立的探矿权部分已转入采矿,部分已灭失。1998年《矿产资源区块登记管理办法》出台后,探矿权登记基本趋于多元化,如福建紫金集团1998年就通过招标方式获得哈密黑山一红岭一带铜矿勘查探矿权,鑫汇公司通过申请审批获得哈密市371铜矿勘查探矿权。

  3、保护区内采矿权设置情况

  保护区内目前共设置采矿权50个,其中金矿16个、铁矿13个、铜矿5个、铅锌矿1个、锰矿1个、菱镁矿1个、盐矿4个、钠硝石矿2个、花岗岩矿3个、膨润土矿2个、石灰岩矿2个。采矿权人主要有新疆地勘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新疆哈密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八钢雅满苏矿业有限公司、新疆鄯善县盐厂、托克逊县中奉化学盐化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哈密金矿、哈密铁路分局环宇发展公司等自治区大型企业和骨干企业。其中新疆地勘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的新疆若羌县索尔库里地区大平沟金矿原采矿许可证由原地矿厅1999年8月颁发;新疆吐鲁番金源矿冶有限责任公司的新疆鄯善县尖山菱镁矿原采矿许可证由原新疆地矿厅1998年11月颁发等等。一些地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已有采矿活动。自1986年《矿产资源法》颁布以来,逐步规范了采矿权管理。

  4、各辖区矿产资源状况

  1)吐鲁番片区

  吐鲁番地区矿产资源种类繁多。截止1999年底,已发现56种矿产,已有探明储量并列入储量平衡表的矿产有47种,尤以能源资源(油、气、煤)金属资源中的金、铜、铁和非金属资源中的石材、钾硝石、石盐、膨润土、皂石为最。储量较大的有石油、煤、铁、金、铜、钾、硝石、膨润土、盐、硭硝、石棉和矿泉水等。钾硝石、锂镁皂为国内独特矿种,特别是钠硝石为国内惟一的硝酸纳矿种,是世界第二钠硝石矿产地。煤炭资源被列为世界十大煤田之一。

  ·矿产开发现状

  考察中调查矿点共计17处,其中主要为铁矿和铜矿。

  调查的矿点包括:铜矿3处;铁矿6处;盐矿3处;大理石矿、铅锌矿、磷镁矿和金矿各1处。

  考察中发现保护区内来往车辆很多,多数矿点每天来往拉矿车辆在20辆左右,其中有十三个矿处于正常生产期,估算每天进入保护区车辆达二百多辆次。据这次调查统计,17个矿点除了4个矿点废弃无人,其余矿点的矿工人口总数约为835人,加上来往流动人口,约为1000人。

  调查区域东部矿产资源以铁矿和铜矿为主,主要分布在鄯善境内;西部吐鲁番市境内矿种较多有:铜、金、盐、大理石矿。矿点中有7个矿属于新疆宝地公司鄯善分公司(即新疆地矿局地质一大队),占到全部调查矿点的41%,其余矿-25-

  -26-新疆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考察报告

  点分属不同业主。

  调查到的托克逊盐矿(N41°55′24″;E89°04′17″)和吐鲁番市盐矿(N41°51′50.9″;E89°23′12″)和鄯善盐场(N41°51′43″;E89°18′45.2″)三个盐矿都分布在一个东西延伸的长形盐湖上,相互间距离不远,都在10~20公里之间。

  ·矿点分布及基本情况

  各矿山采挖的矿石大部分由企业自己进行粗加工,部分出售给其他冶炼厂。其中小热泉子铜矿的矿石全部供给位于艾丁湖附近吐鲁番工企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冶炼厂;新疆宝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鄯善分公司下属的7个矿点矿石几乎全部供给公司自己的冶炼企业,该企业在鄯善县有冶炼厂,可以进行铜等矿石的粗加工,每年产生效益巨大。据公司副总经理介绍,每年给鄯善上交税收达3000万元,而2004年将可突破4000万元。

  2)哈密片区

  所调查区域矿产资源主要有铁矿、钾盐矿、金矿、煤矿、铜矿、锰矿等。近几年来,铁矿业和有色金属矿的开发呈现逐步增长的势头。位于保护区核心区域的部分矿点,在没有办理环保手续的情况下,已经开始了生产,而且生产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因受考察路线所限,本次考察只对沿途的部分矿点进行了调查。主要的矿产有磁海铁矿、土屋铜矿、大南湖煤矿等。其中大南湖煤矿所在的保护区北部区域煤矿远景储量在5000亿吨左右。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自治区已将这一区域确定为煤炭资源能源转换发展战略基地。

  3)巴州片区

  考察中调查矿点总计14个,据这次调查结果显示其中6个矿点位于军事禁区,5个位于保护区核心区,3个位于保护区缓冲区。矿种主要是8个金矿、2个铜矿、1个铅锌矿、1个锰矿以及罗中钾盐矿等。位于阿奇克谷地北面山地的以金矿为主,调查中的金矿全部都是在该区域发现,另外还有一处锰矿。北山的金矿多以小型矿为主,开发历史较为久远,曾经发生在红十井金矿的抢矿和护矿战斗都发生在该区域,至今还在红十井金矿附近残留有当年打斗的痕迹,留存有用酒瓶书写的“誓死护矿”的标语口号等等。在2003年前,北山一带的矿点呈现无序的开发现象,各矿点老板各自圈地,没有一个统一的开采行动,而若羌县政府为改善这种无序的矿业开发活动,于2003年组织武警、公安、国土局等部门共同对该区域进行清理整顿,整顿结束后,据矿工介绍,该山区的矿业开发权整体承包给了一个叫曹老四的青海人,再由他向外转包矿点,同时他自己本人也在该区域开采着数个金矿,并占据着盐水泉作为选矿厂,金矿选矿产生的尾矿对环境污染很厉害。

  六、保护区拟调整范围

  1、范围

  保护区拟在巴州、吐鲁番和哈密三地州分别对辖区面积和功能区进行调整,调整区域共计三块,分别位于保护区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调整区域涉及实验区、缓冲区和核心区;见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示意图。

  ·北部调整区块

  该区块包括吐鲁番辖区和哈密辖区。拟调整范围如下:

  吐鲁番片区调整出保护区,哈密片区从西气东输北部5公里处,后沿该点的纬线一直向东延伸到保护区的东部边界。该线以北区域调整出保护区,该线以南-26-

  -27-新疆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考察报告

  区域和原先的保护区缓冲区N41°39′36″到N42°00′00″部分划为实验区,核心区N41°15′42″到N41°39′36″部分划入缓冲区。吐鲁番片区调整出保护区的面积是11000平方公里,哈密片区调整出保护区的面积是9000平方公里。

  ·西南部调整区块

  西南部调整区块主要以建成的315国道为界。国道以东、以北区域维持保护区原功能区不变,以南、以西区域调整出保护区。调整出保护区的面积为6000平方公里。

  ·东南部调整区块

  该区块的调整为功能区的调整,将部分现在的缓冲区调整为核心区,不缩减保护区面积。具体调整方案为:将该缓冲区北面核心区的界线一直延伸到保护区南部(E92°00′00″,N39°19′00″)到(E92°32′12″,N39°19′00″)界线处,具体见图。调整面积为2500平方公里。

  调整结束后,保护区哈密片区实验区面积由原来1.06万平方公里缩减到0.76万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由原来的0.68万平方公里扩大到0.78万平方公里,核心区由原来的0.84万平方公里缩减到0.14万平方公里;巴州片区实验区面积由原来的1.1万平方公里缩减到0.51万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由原来的1.58万平方公里缩减到1.33万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则由原来的1.43万平方公里增加到1.68万平方公里。保护区总面积也由原来的7.8万平方公里缩减到5.2万平方公里。调整后保护区面积见表五。

  表五

  新疆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调整后各区块面积列表

  (单位:万平方公里)

  分区

  区块

  巴州

  哈密

  吐鲁番

  总面积

  实验区

  0.510.76—

  1.27缓冲区

  1.330.78—

  2.11核心区

  1.680.14—

  1.82总面积

  3.521.68—

  5.2·调整理由

  1、调减保护区面积有利于优势资源转化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保护区内矿产资源丰富,储量较大的有煤、钾盐、铁、铜、镍、黄金、芒硝、石材等。特别是保护区北部的部分地区仅煤炭资源远景预测储量为5708亿吨。近几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自治区已将这一区域确定为煤炭资源能源转换发展战略基地,这些矿藏资源开发,对于加快新疆和哈密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其中的哈密大南湖煤矿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已完成(见环评报告)。吐鲁番地区的矿产开发前期工作正在进行中。

  2、保护区部分区域由于环境极端恶劣,以及人类活动较为频繁,野骆驼等大型哺乳类动物已无分布,已失去管护意义,有调整的必要。

  根据近几年的考察发现,二十世纪50-60年代野骆驼在保护区部分实验区、缓冲区原先有分布的区域,因受到自然环境条件因素变化的影响、地表水系干涸与植被的退化,野生动物失去生存必须的水源和植被条件,如保护区北部的部分-27-

  -28-新疆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考察报告

  地区,目前已是寸草不生、滴水不存的荒芜之地。再加由于矿产资源储量丰富,近年来受人为活动影响,目前这些地方已很少有野骆驼等野生动物分布,原先的动物通道也已不存在,失去了继续进行管护的意义,对这部分区域进行调整,缩小管护区域,有利于集中管护力量,加强对保护区重要区域和核心区域的管理。

  3、调减保护区面积有利于集中有限力量,加强对重要区域的管护。

  保护区成立后,保护区管理机构依照国家《自然保护区条例》,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管护效果。但由于保护区面积较大,受资金和科技手段以及保护区周边恶劣的自然、交通条件和较低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科学、合理、有效的管护工作始终较为薄弱。保护区实际规划面积有7.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0.8%的国土面积,这样大的面积,野骆驼管理机构很难承担对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有效保护工作。面积调减后,有利于管护能力的集中和加强。

  4、对科学实验区和缓冲区进行适当调整,核心区基本稳定不变,不但不影响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的发挥,还有利于保护区保护。

  这次运用最新科技手段,证明本次调整的保护区范围,基本上属于地面植被极少分布、无地表水系的干旱荒漠戈壁区。适当调整野骆驼保护区范围有利于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统筹兼顾;有利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其它专业规划与环保规划的相协调;有利于对保护对象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依法保护。同时,不影响野骆驼栖息、繁殖、迁徙、采食和饮水等基本生存条件。

  5、调减保护区面积,有政策依据,有最新科技成果做依据,同时也符合保护区实际。

  根据国家相关要求及规定,针对自然保护区边界范围和土地权属不清,开发与保护冲突加剧,管理能力薄弱,资金投入不足的突出问题,以最新科技成果为依据,加强对自然保护区范围的划定和规划,坚持保护区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相协调,保护区面积范围要适度、科学合理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对保护区进行调整,符合国务院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要求,也符合保护区实际情况。

  七、结论和对策

  ·结论

  经过对拟调整区域的考察结果,调查分析了保护区附近的社会经济状况,特别对保护区内的矿产资源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目前保护区受到人为干扰程度较重,而保护区内矿产资源分布多,储量大品位高。另外受到气候的变化、地表水系干涸及植被退化的影响,野生动物已失去生存必须的水源和植被条件,加之人为活动的干扰。保护区部分地区,根据科学调查目前已是寸草不生、滴水不存的荒芜之地,同时以往的野生动物通道已失去作用。根据近几年三次科学考察表明,这些地方已极少有野骆驼等野生动物的分布和活动,失去了继续管护的意义。对这部分区域进行适当地调整,符合目前保护区的实际情况,同时也可以集中力量加强保护区其他重要区域和核心区域的管理。为了保护干旱荒漠生态系统和维持荒漠珍稀野生生物的种群栖息地,挽救世界上仅存于中国和蒙古的极度濒危特有物种—野骆驼及其保护物种,必须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由于调整面积较小,核心区、缓冲区基本不变,实验区的屏障作用依然存在。

  ·对策

  在这次考察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是矿产资源开发和野生动物保护之间存在明显冲突。《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二条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中,法律赋予了保护区行政管理部门的管护和执法权利。保护区由于面-28-

  -29-新疆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考察报告

  积辽阔,矿产资源丰富,进行矿产资源开发促进我区经济发展是大方向,但是如何能既保护了区内自然环境,又能顺应经济发展的形势而不阻碍矿产资源的开发,是亟待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针对这种矿业开发和野生动物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逐步解决。

  1、要加强和提高相关各级政府领导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意识,尤其对野骆驼保护的认识,充分协调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野生动物保护之间的关系。

  2、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差的企业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周边民众对有关法律、法规的了解,使周边公民群众起到义务巡护员的作用。

  3.对规模小、生产效益低、环境破坏严重的矿点要给予取缔,注销生产许可证。核查现有矿点的环保审批手续,对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矿点企业,责令其停产补办。

  4.对办理了环评的企业,要求继续办理进入保护区许可审批手续,对审批通过的矿点企业在交纳保护区管理费和生态补偿费用后,方可按照环评要求和保护区管理规定继续生产施工。强化矿点化学药品管理,尤其是剧毒有害化学药品的使用,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按照环评要求进行施工。

  5.对保护区内矿点企业实行进入保护区许可证登记制度,规范保护区内经济开发活动。对区内矿点企业的开发范围进行界定,避免越界开矿、滥开乱采现象的发生。矿山开发尾矿要严格规范堆放场地,废水要回收利用,不能外排使污染面积扩大。

  6.严禁破坏、利用区内野生动植物水源,严禁侵占野生动物生活栖息地。对已经占用和破坏的要制定解决办法给予妥善解决。

  7.在主要路口、通道和植被条件好的地区设立保护区宣传警示牌。西气东输伴行公路是管线维护专用道路,在伴行公路入口处设立提示标志,警示进入保护区的车辆在上行驶。

  8.充分发挥保护区检查站卡作用,做好来往车辆的检查登记工作,防止偷猎、采挖荒漠植被人员车辆进入保护区。

  9、有计划的对保护区进行面积和功能区调整,以利于保护区更有效的管理。

  10、增加保护区管理部门的编制,以切实增强保护区的管护能力。

  -29-

篇二:自然保护区勘界报告样本

  

  罗坑自然保护区的调查报告

  ④我们继续在队员中开展了争当“合格小公民”活动,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在上学期初评选的“五小”标兵的基础上,在队员中树立榜样,寒假中继续鼓励队员做到:在家庭做孝顺父母、关心他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在社会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标兵”;在学校做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小伙伴”;在社区和公共场所做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的“小卫士”;在独立时做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勤奋自立、勇于创新的“小主人”。使队员中涌现更多的“五小”标兵。

  ⑤提出一条好的建议。发挥每个队员的小主人翁精神,提出一条关于环保、学习或交通方面的建议。

  2、放假不忘学习。认真完成寒假作业,并教育学生要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要进行定期的复习与整理,对自己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另外,可以向高年级的学生借下一学期的教科书,提早进行预习,为今后取得优良的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刚开学的作业检查中,队员们基本上能合格完成了假期作业。

  3、加强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做到“六不”——不乱放烟花爆竹;不玩赌博游戏;不看黄色书刊;不做危险举动;不参与封建迷信活动;不进营业性网吧和歌舞厅。

  新的学期又开始了,我们会继续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营造好一个健康、文明、向上的德育环境,让未来的“花朵”能茁壮成长,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接班人。

  罗坑小学

  2014年2月18日

  第三篇:罗坑小学校本培训总结

  罗坑小学校本培训总结

  (2012年7月)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切高质量教育计划都是空谈。基于这种教育理念,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以落实教师专业化这一培训思路,用新的教育思想促进全体教师实现教育专业化的角色的重新定位,在实际培训中,我们努力做到领导重视,措施有力,对教师的培训学习

  给予人力、物力的支持,让每一位教师通过学习提高教学、教育技能。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本学年,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现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目标明确

  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校本培训工作非常重视,始终把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重点,把搞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作为中心工作来抓,提出了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走科研兴校之路的办学思路。为了加强对校本培训的工作成立了以姚校长为组长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吸纳学校务实能干的骨干教师为成员。并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计划,制定了总体目标,不仅要求广大教师努力发展,成为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能够适应21世纪素质教育需要的反思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还结合本校实际,加强了教研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提高了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达到了教师整体素质与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同步提高的目的;另外建立健全了有效合理的工作机制,加强青年教师培训,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为“青年骨干教师”。

  二、加强认识,转变观念

  随着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入发展,对教师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努力加强自身的学习,而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各项技能素质的重要途径。对此,我校通过宣传,使广大教师提高了对培训的认识,转变了陈旧的观念,加强了学习的积极性。

  三、加强培训,促进发展

  1、加强理论学习

  在开展课改的实验中,我们坚持边培训、边实验、边研究、边开发。教师既是学习者,又是实践者和研究者。为了更好地落实培训任务,学校以自学和集中学习相结合,定期开展各种培训工作,培训内容有上级文件精神、师德师风建设、新课程培训、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学安全方面的知识。要求教师在学习中要做到:耳到、手到、眼到、心到。

  在整个学年中学校开展了《罗坑小学师德培训》、《教学研究》等主题培训,请来各地名师对教师进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教师不但做好学习笔记,还善于思考,每次学习结束,我们都有目的地开展一些讨论、交流、研究活动,让教师有

  自我展示的空间和时间,在教师相互切磋的同时,相互提高。

  2、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

  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在校本培训中,我校特别针对40岁以下青年教师提出严格要求,不仅要求青年教师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现代教育理论和学科发展前沿理论的学习,使他们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修养,不断丰富与更新学科知识;而且加强了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行为的培养,开展了教学实践和技能培训,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技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同时,注意引导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反思、实践、总结,促使教师的教育行为具有明确性、示范性、参与性和效能性的特点。具体要求为:

  (1)、每学年每位青年教师有一份自培计划和一份总结。

  (2)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名师课3—5节,可网上的教学录像或杂志上的实录),写心得体会之类的文章500字以上2篇。

  (3)每学期设计出自己最满意的说课稿2篇。

  (4)每学期必读至少2本书(其中一本为教育教学书籍),并做好读书摘记。

  (5)每学期写2000字以上的读书心得1篇。

  (6)每学期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

  3、抓好班主任培训

  本学年通过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培训、优秀班主任的经验介绍以及班级相关活动评比,促进班主任的发展。

  4.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

  教师的继续教育不是重复教育,要与时俱进,加入学科领域内前沿的东西。我校十分重视教师全员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在开学初先后派出多位教师参加新课程的培训,还有心理健康辅导员的培训、校

  长培训、教导主任培训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等等,并鼓励年轻教师参加自考和高校函授学习。

  四、创造环境,提升质量

  教师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学校利用每周一放学后的培训时间对教师进行培训,并把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也纳入了日常的培训之中,我们结合实际,分类要求,立足本校,着眼提高,通过校长指导、科研带动、专业引领、活动促进等方式为教师创造良好环境,并对每位教师的期望是相同的,希望教师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具体如下:

  1、校长指导

  校长及教导处通过深入课堂,参与教研活动,调查走访教师学生,面对面地对教师的备、教、改、理论学习、教学基本功进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面向全体教师,就普遍存在的问题指出症结,发起倡导。在理论培训中由姚校长亲自为全校教师进行师德培训与班主任培训,徐刚果副校长负责安全知识培训、吴莉莉副校长负责教育教学培训。

  2、专业引领

  没有专业引领的研究活动,教师的研究很难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或者至少耗费比较多的时间。除了教师个人的学习钻研之外,还将从以下方面给教师提供学习机会。

  (1)校内:开展新老教师传帮带活动,一是采用新老挂钩师徒结对的方式,刚分配的毕业生必须拜一名老教师为师,全面学习老教师的优秀经验和敬业精神。二是教师之间互相听课,严格执行《教师听课制度》加强相互听课的组织工作。每位教师听课时,要认真做好听课记录,并写出自己的听课心得。

  (2)校外:走出去请进来,一是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政策上要给予倾斜,促使他们尽快成长。此外,学校在能排出课的情况下尽可能外派教师参加各种新课程培训以及教研活动。对于外出学习的教师,学校有计划的要求外出学习的教师进行汇报或上示范课。

  (3)网上:要求教师在网上观看各专家的讲座与活动课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与理论素养。

  (4)、活动促进:给教师搭建一个展示锻炼的舞台,让他们在一些大型研讨会上展露风采。在第一学期举行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并评出一、二、三等奖。

  总之,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在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和齐心协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努力,找准差距,克服困难,使校本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四篇:自然保护区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位于吉林省安图、抚松、长白三县交界的白头山地区。1980年初被联合国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

  该保护区面积达20多万公顷,是我国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自下而上有4个垂直结构明显的自然景观带。依次是针阔混交林带、暗针叶林带、岳桦林带和高山冰原带。长白山的植物多达1400多种,有“温带生物资源基因库”之称,野生动物有400多种。主要珍稀动植物有东北虎、梅花鹿、紫貂、金钱豹、红松、长白落叶松等。

  2.卧龙自然保护区

  位于四川省西部汶川县境内。1980年初被联合国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该保护区面积为20万公顷,主要保护西南高山林区自然生态系统和大熊猫等珍稀动物。这里是亚热带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由于高山阻挡了太平洋东来的气流及西风环流,形成终年温凉湿润的亚热带山地气候。从山麓到山顶形成了完整的垂直分布带谱。主要珍稀动植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羊、小熊猫、白唇鹿、四川红杉、岷江柏、独叶草、追龄草、香樟等。

  3.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位于广东省肇庆市。1956年被列为我国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1980年被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是全球17个热带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中最北的一个。该保护区面积为1140公顷,主要保护亚热带常

  绿季雨林。鼎湖山地处北回归线南侧,热带边缘。北回归线附近由于受东北信风带控制,往往形成广阔的热带沙漠,而鼎湖山在海洋季风影响下,孕育了茂密的季雨林,因而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宝库”。植物有2400多种,动物有250多种。珍稀动植物有木荷、乌榄、格木、子京、苏铁、桫锣、苏门羚、白鹇等。

  4.梵净山自然保护区

  位于贵州省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1986年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该保护区是当今少有的亚热带完整生态系统,面积为4.1万公顷,主要保护黔金丝猴和珙桐等珍稀动植物。黔金丝猴与大熊描一样都是第四纪的伴生动物,是名符其实的“活化石”,目前仅在梵净山林区有100到500只,对研究古老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有很高价值。天然珙桐仅存于我国,在梵净山的面积最大,因开花时犹如白鸽展翅而被称为“中国的鸽子树”。19世纪晚期,它漂洋过海流传国外,如今成为世界著名的观赏树。

  5.武夷山自然保护区

  位于福建省建阳、崇安、光泽县境内。1987年被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该保护区面积约为5.7万公顷,主要保护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及珍贵动植物。高等植物有1800多种,鸟类有400多种,蛇类有56种,昆虫20000多种,被称为“物种基因库”、“鸟类天堂”、“蛇类王国”、“昆虫世界”。主要珍稀动植物有:银杏、石松、草鹗、厚唇鱼、角蛙、丽棘蜥、大平头胸龟等。

  6.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林浩特市。1987年被纳人世界自然保护区网。

  该保护区是典型的温带草原生态系统,草类资源丰富,牧草优良,是我国和世界的第一个草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代表性植物有:沙地云杉、药用植物大针茅、狐芽、冰草、艾蒿、黄芪、甘草等。

  7.神农架自然保护区

  位于湖北省房县、兴山、巴东三县境内。1989年被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该保护区面积约为7.4万公顷,主要保护金丝猴、珙桐等珍稀动物。神农架以峰、垭、云、洞、树,号称“神农五奇”,其中

  的树就是指当地有2200多种高等植物,有的是濒于灭绝的古老物种,如珙桐、铁坚杉、水青树、连香树、领春木等。动物有570多种,有的动物有奇特的白化现象,如白熊、白蛇、白獐、白金丝猴、白鏖等20多种,目前这些动物的白化原因还是未解之迷。

  长白落叶松(LarixolgensisHenry)别名黄花松(东北地区),松科(Pinaceae)。其树干通直、圆满,木质耐腐、耐蚀,是我国东北地区主要速生用材树种之一,是电业、煤矿、造船、桥梁、铁路等方面的优良用材[1-2]。1形态特征长白落叶松为落叶乔木,高达40m,胸径达1m;树冠尖塔形。一

  8.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

  位于新疆中部,天山东段。1990年被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

  该保护区由天池自然保护区和中国科学院阜康荒漠生态站两部分组成,主要保护濒危动物(如天鹅、雪鸡、雪豹)、荒漠、森林、草原、天池风景区及荒漠绿洲。

  9.盐城自然保护区

  位于江苏省盐城市。1992年被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

  该保护区主要保护以丹顶鹤为主的珍禽。这里由盐蒿滩、草滩、芦苇沼泽7万公顷,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是全球最大的丹顶鹤越冬地。珍稀动物除丹顶鹤外,还有白鹳、白鹤、白肩雕、白头鹤、白枕鹤、黑鹤、灰鹤、天鹅等。

  10.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

  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1992年被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

  该保护区面积为20万公顷,是我国热带生态系统和多种动植物的综合自然保护区。西双版纳的植物在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孕育成为有别于赤道热带雨林的季风雨林。这里的高等植物有4000多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类植物几乎有一半分布在这里,如1975年发现的高达70多米的望天树,曾轰动植物学界。动物以鸟类最丰富,有400多种,占全国鸟类总数的1/3。兽类62种,如亚洲象、印度虎、云豹、小灵猫、懒猴都是稀有动物,特别是白颊长臂猿,是灵长类比

  较进化的物种之一,且数量稀少,是国家重点保护对象。

  11.天目山自然保护区

  位于浙江省临安县西北的天目山。1996年被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

  该区面积达1000公顷,主要保护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内的植物以“高、大、古、稀”而闻名,如树龄在1500年以上的银杏,树高50多米;胸径1米多的金钱松及稀有的铁树、马挂木等,都有“大树王国”之称。珍惜动物有云豹、穿山甲、虎纹蛙、树蛙、蝾螈等。

  12.茂兰自然保护区

  位于贵州省南部荔波县境内,1996年被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

  该保护区是我国亚热带乃至世界上同纬度地区残存下来的、绝无仅有的一片十分集中且原生性强又比较稳定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

  13.九寨沟自然保护区

  位于四川省南坪县。1997年被联合国纳入世界生物保护区网。

  该保护区面积约为6万公顷,是我国第一个以保护自然风景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九寨沟是一条纵深60多千米的山谷,相传以前有九个藏族聚集的村寨,故名九寨沟。这里最独特的是湖光山色,108个湖泊被当地人称为108海,连接湖泊的是几十个瀑布,碧湖、红柳、飞瀑、翠柏,色彩和谐,动静相宜,浑然天成。

  14.丰林自然保护区

  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1997年被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

  该保护区面积为1.84万公顷,主要保护原始红松林。这里地处大兴安岭东部,离海洋较近,易获得来自海洋的潮湿空气,故气候温湿。植物有2000多种,其中一半为东亚特有种,如红松、沙冷杉、臭冷杉、红皮云杉等。利用价值最大的是红松,而其自然生长需100~200年时间才能达到20米到30米高,因而成为丰林的主要保护对象。

  15.南麂列岛自然保护区

  位于浙江省平阳县东南海面。1997年被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

  南麂列岛距鳌江镇30海里,距温州市50海里,距台湾基隆14海里,陆域面积11.13平方公里,其中本岛7.64平方公里,由大小52个岛屿组成。列岛风光秀丽,有各类景观180多处,宽广的大沙岙沙滩,三盘尾的天然草坪,巧夺天工的天然壁画,风浪雕蚀的奇特礁石,令人神驰的鸟岛、蛇岛、蜈蚣岛、水仙花岛各具特色;郑成功操练水师遗址、摩崖石刻、宋美龄“栖凤居”等处的人文景观更丰富了南麂岛的历史内涵。

  16.山口自然保护区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山口镇。2000年被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境内,面积8000公顷,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红树林生态系统。

  本区地处沙田半岛的沿海滩涂地带,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保护区海岸线总和长50公里,区内分布着发育良好、结构典型、连片较大、保存较完整的天然红树林,有红海榄、木榄、秋茄、桐花树等12种红树林等12种红树林植物,其中连片的红海榄纯林和高大通直的木榄在我国已为罕见。该区具典型的大陆红树林海岸生态系统特征,红树林中还栖息着多种海洋生物和鸟类,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17.白水江自然保护区

  位于甘肃省武都县和文县境内。2000年被纳入世界生物保护区网。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的最南端,地处岷山东端北坡,整个保护区地域呈带状,东西长110公里,南北宽20公里。自然保护区是1978年建立的,主要保护对象是大熊猫等珍贵稀有野生动物及其森林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13750公顷,其中核心区97329公顷,实验区116420公顷,保护区内森林茂密,物种丰富,是大熊猫分布的最北缘,被誉为岷山东端的物种宝库。

  18.黄龙自然保护区

  位于四川省松潘县境内。2000年被纳入世界生物保护区网。

  黄龙自然保护区与九寨沟毗邻,是一座绚丽多姿的彩池画廊。境内花木竞秀,藤萝漫生,碧水清泉,叠瀑滚泻。海拔2123-3576米处的黄色长坡上,排列着4300余个迂回曲折,层层嵌砌,珍珠璞玉般的彩池,形如蹄掌,如弯月,如菱角宝莲,池水深浅各异,深者丈余,浅者数寸,澄净无埃。最具魅力的是池水的色彩,时而荡红漾绿,泼墨濡黄,时而泻翠流金,泛青描黛,时而似蓝假白,浓淡相宜,虽然活水同源,却是水色各异,变幻无穷。既是风景名胜区,又是以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及自然景观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19.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

  位于云南保山市的隆阳区、腾冲县、怒江州的泸水县、福贡县、贡山县。2000年被纳入世界生物保护区网。

  总面积405549公顷,为云南省目前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位于北纬

  24°40′-28°30′之间,由北、中、南互不相连的三段组成,南北长约400多公里。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面积183789.5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5.3%;缓冲区面积142611.5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5.2%;实验区面积79148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9.5%。生物走廊带,怒江范围内的两段116480公顷,保山范围内4916公顷。

  20.宝天曼自然保护区

  宝天曼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2001年被纳入世界生物保护区网。

  总面积约12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830米,是我国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带典型的森林生态区。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汇集和保存了大量比较完整的天然原始次生植物和生物群落。区内共有植物2900余种,属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有29种,省级重点保护26种。由于植物资源丰富,给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已发现的动物种类260余种,金雕、金钱豹、大鲵、红腹锦鸡。香獐等30余种动物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此处还有昆虫3000余种,仅蝶类就达170余种,由野生果树110余种、野生花卉436种、野菜类植物173种、药用植物1055种,是我省乃至我国动植物基因库。宝天曼良好的生态环境区域,主峰地区基本保持着原始森林状态。

  21.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巴林右旗北部。2002年被纳入世界生物保

  护区网。保护区距旗政府所在地大板镇115公里,地跨索日嘎苏木、岗根苏木、朝阳乡、罕山林场。东与巴林左期相连,西与林西县交界,南依巴林右旗岗根苏木,北与锡林郭勒盟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118度18分~118度55分北纬43度59分~44度27分,总面积为10.04万公顷。保护区是中国大兴安岭南部山部景观的缩影,还是东亚阔叶林向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草原向森林的双重过度地带,也是华北植物区系向兴安植物区系的过渡带,成为联系各大植物区系的纽带和桥梁,对研究各大植物区系相互影响、相互交流有重大意义。这里又是东北、华北、蒙新三区动物区系的交汇点。同时,这里又是生态交错带,可以通过该区生物多样性变化来研究生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反响,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保护区已成为中——加两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发展项目示范区。

  22.达赉湖自然保护区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呼伦贝尔草原西部。2002年被纳入世界生物保护区网。

  达赉湖也称呼伦湖,是我国第五大湖泊,内蒙古第一大湖。总面积为3253平方公里,是一个以保护珍稀鸟类、湿地生态系统及其草原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境内水域辽阔,湿地连绵,食饵丰富,是众多侯鸟栖息的佳境,也是大洋洲及东北亚候鸟迁徙的驿站,保护区内有种子植物448种,鱼类30种,兽类35种,鸟类297种(包括丹顶鹤、白头鹤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8种,白琵鹭、大天鹅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8种)。

  23.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

  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的五大连池市。2003年被纳入世界生物保护区网。

  五大连池是我国著名的火山游览胜地。公元1719一1721年,火山爆发堵塞了当年的河道,形成了五个互相连通的熔岩堰塞湖。这里有景色奇特的火山风光、丰富完整的火山地貌和有疗效显著的矿泉“圣水”,是一个集游览观光、疗养休息、科学考察多种功能的综合性天然风景名胜区。每年6一9月为旅游最佳季节。五大连地除五个

  堰塞湖外,还有许多古代和近代的火山。中、近期形成的火山共14座,其中老黑山和火烧山年龄最小,但体态庞大,景色尤佳,是五大连池中最佳景区。据介绍,五大连池火山喷发从史前203万年到近代280年,跨越很大,独特的火山地貌格局铸就了其完整的火山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区内有植物143科、428属、1044种,其中珍稀濒危物种47种,如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东北石竹、钝叶瓦松岳桦等。此外,区内的野生动物也十分丰富,有61科、144种,如一级保护动物秋沙鸭、丹顶鹤等。如此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研究、探索火山自然生态系统物种演变提供了重要依据。

  24.亚丁自然保护区

  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南部。2003年被纳入世界生物保护区网。

  保护区地处著名的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脉中段,东南与凉山州木里县接壤,西邻乡城县并与云南省中甸县毗邻,北连理塘县,面积7323平方公里。其海拔为3750米,境内最高海拔达6032米;属高原季风气候,绝大多数时间天气晴朗,阳光明媚,自然风光优美,尤以古冰体遗迹“稻城古冰帽”著称于世。一条悠长奇绝的山路,穿越尘嚣,向天空延伸;一队队无比虔诚的朝拜者,不辞辛劳,艰难跋涉,只为双脚踏上这块圣洁之地,奉献身心地为之叩首。

  稻城,古名“稻坝”。藏语意为山谷沟口开阔之地。《西康图经》记载:“光绪三十三年,因在此地试行种稻,故改名稻成县,预祝其成功之意。”

  亚丁藏语意为“向阳之地”。

  在稻城亚丁极目远跳,天地浩瀚无垠,乱石铺天盖地,憾人心魄,1145个高山湖泊散落于嶙峋乱石间,碧蓝如玉,景色极为壮观,因而被誉为“最后的香巴拉”。海子山是一个天然的石雕公园,它以“稻城古冰帽”著称于世,是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留给人类的古冰体遗迹。海拔3600~5020米,方圆3287平方公里。站在海子山,极目远眺,天地无止无境,景象壮观,憾人心魄。

  25.珠峰自然保护区

  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西南隅。2004年被纳入世界生物保护区网。

  保护区覆盖了西藏定日、定结、聂拉木和吉隆4个县,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33819平方公里,居民8.2万人。珠峰保护区主要保护

  对象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长尾叶猴、熊猴、喜马拉雅塔尔羊、金钱豹、野驴、雪豹、红胸角雉、黑颈鹤;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小熊猫、黑熊、藏雪鸡、岩羊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长蕊木兰、西藏延龄草、天麻、锡金海棠、参三

  七、长叶云杉、长叶松等。其中特有种雪豹已被列为珠峰自然保护区标志性动物。

  26.佛坪自然保护区

  位于陕西南部汉中市佛坪县境内。2004年被纳入世界生物保护区网。

  佛坪保护区地处秦岭中段南坡,主要保护对象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区面积29240公顷,植被覆盖率90%以上。保护区内动植物种类繁多,有太白红杉、秦岭冷杉、独叶草等22种国家重点保护珍惜植物;有大熊猫、金丝猴、虎豹、金雕等珍惜国家保护动物。保护区内山清水秀、林海茫茫,奇峰怪石林立,流泉飞瀑随处可见。佛坪保护区物种资源和生物资源极为丰富,是秦岭大熊猫分布的中心地区,核心区内平均2.5平方公里就有1只大熊猫,野生大熊猫密度居全国之首,在保护区内还曾发现棕白色的大熊猫,被称为“野生大熊猫最有希望生存繁衍下去的地方”。

  139|评论(3)第五篇:自然保护区

  伊男传媒Jyncompanymidea自然保护区管理

  大二下学期

  王连龙老师

  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自然保护区:是指以保护特殊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研究为主要目的而划定的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是指让社区居民参与保护方案的决策,实施和评估,并与保护区形成共同管理自然资源的管理模式。3WWF:世界自然基金会。4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浸制标本:利用各种化学药剂,将一些较小动植物器官放臵药

  液中保存方式。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是自然保护区开展日常管理工作的基础性文件,用于指导自然保护区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利用。自然保护区巡护:是指定期或者不定期地沿着一定的路线观察,记录野生动植物和人类活动情况,并及时将所发现的重要情况上报,尽快采取行动制止非法行为的一项活动。8自然保护区组织管理:就是通过建立组织结构,规定职务或职位,明确责权关系,使保护区组织中的成员相互协作配合,共同劳动,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简答题

  保护区的作用:

  A保护了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B保护了重要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C科学研究天然实验室。D天然的自然博物馆。e生态旅游的原则。

  f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什么是国际重要湿地?请列举出被湿地公约附录的五个自然保护区?

  国际重要湿地: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又称拉姆塞尔公约,公约的全名是:“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是一个政府间的协定,该协定为湿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国家措施及国际合作构建了框架。

  保护区: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青海鸟岛自然保护区;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香港米埔湿地;江西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湖南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吉林向海自然保护区;黑龙江洪河自然保护区

  3IUCN对保护区的分类?a严格的自然保护区b国家公园c自然遗迹

  d栖息地/物种管制区e景观保护区f资源保护区

  粗略的鉴定动物的年龄,可以从那儿几方面入手?a依据年轮的组织结构鉴定。

  b依据成体和亚成体的形态结构差异鉴定。c依据动物个体大小的差异鉴定。5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历程?a创建阶段(1956-1966)

  伊男传媒

  Jyncompanymideab停止和缓慢发展阶段(1967-1984)c数量快速发展阶段(1985-2000)d质量全面提升阶段(2001-至今)MAB保护区有何特点?列举出中国自然保护区中已经加入MAB保护区网络的五个?

  特点:

  a受保护的典型区域,保护价值高。b全球性网络,数据共享。

  c划区域管理(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

  五项:卧龙、鼎湖山、长白山、梵净山、武夷山、神农架、锡林郭勒、博格达峰和盐城。7中国国家标准对自然保护区的分类?

  自然生态系统类(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荒漠生态系统类型,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野生生物类(野生动物类型,野生植物类型)自然遗迹类(地质遗迹类型,古生物遗迹类型)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别,在各功能区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核心区:是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植物和自然遗迹的集中分布区,该区域需要严格保护和管理。缓冲区:用于减缓外界对核心区的干扰。

  实验区:该区从事科学实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什么是社区共管?进行保护区共管分为哪几个阶段?

  社区共管:是指让社区居民参与保护方案的决策,实施和评估,并与保护区形成共同管理自然资源的管理模式。

  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评估和推广阶段

  我国缔结的与自然保护有关的国际条约,公约,议定书主要有哪些?简单介绍其中一个?

  a生物多样性公约(CBD),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CCPWCNH),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CWIIEWH),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

  b生物多样性公约(CBD):是1992年6月5日由缔约方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的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公约。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CWIIEWH):1971年2月2日在伊朗拉姆萨尔签订的一项国际公约。其宗旨是承认人类同其环境相互依存关系,应通过协调一致的国际行动,确保全球的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得到良好保护和合理利用。11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

  国家环境保护综合管理和其他有关资源主管部门(如林业局、海洋局等)分类专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12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职能部门主要有那几个?

  部门:办公室/资源保护科/科研监测和宣传科/社区发展科13自然保护区宣传教育对象有哪些?

  对内:保护区职工

  对外:当地政府官员,较有影响力的社区成员,在校大中小学生,普通游客/公众14设定自然保护区游客容量需要考虑哪几个方面?

  生态容量/设施容量/社会容量

  保护区与社区或者当地政府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冲突?

  伊男传媒Jyncompanymidea权属的冲突/资源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冲突16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的主要培训方式?

  正规培训:可依拖大中专院校的师资或者选派保护区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学习和深造。在职培训:参加政府或者保护区承办的各类短训班,或者邀请专家来保护区进行讲座等。岗位培训:根据保护区现有人员的工作岗位特点,通过参与相关科研和教学实习等进行培训。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工程设施主要有哪些?

  a保护界碑、标牌、标碑、围墙、隔离网、栅栏等防护措施。b监视塔、瞭望塔、观测塔、巡逻站等巡视瞭望工程。18社区共管的意义?

  a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系统性。

  b消除了被动式保护所造成的保护区和当地社区的对立关系。

  c使社区从单纯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受害者变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共同获利者。d给当地社区提供了充分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机会。

篇三:自然保护区勘界报告样本

  

  自然保护区勘界立标验收报告

  参考: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自然保护区勘界立标验收是自然保护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确保自然保护区正确立标的开始。

  一、勘界

  保护区的勘界是指通过对保护区所在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周边区域进行调查研究、编制计划方案和实地测量等工作,确定保护区的边界和分类,筛选保护内容以及制定保护和利用规划等过程。

  保护区的勘界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1、勘界应选取形态简单的地形地貌复杂少的区域,以确保勘界的准确性。

  2、勘界应采用先勘后测、现场标示等多种勘界方法,使勘界数据准确可靠。

  3、勘界应根据自然分界线、生态分界线、行政分界线等多种因素确定保护区的边界。

  二、立标

  保护区立标是指根据保护区的勘界结果,对保护区范围的边界进行标识和刻画,确定保护区名称,制定保护区标志和标牌等相关标识系统。

  1、严格依照勘界结果和规划方案的要求进行立标,确保保护区标志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2、在保护区周边等相关区域,应加强保护区的宣传,以提高公众意识,增强社会支持力度。

  三、验收

  验收主要内容如下:

  1、勘界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审查;

  2、保护区名称和边界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审查;

  3、保护区标志和标牌的合适性和标准性审查。

  四、总结

  自然保护区勘界立标验收是自然保护区的开始和保障,保证了保护区范围的准确和权威性,为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开发与保护提供了保障,具有极高的意义。因此,在进行自然保护区勘界立标验收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进行操作,充分利用好科技手段,确保保护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高保护区的实际效益。

篇四:自然保护区勘界报告样本

  

  XX自然保护区调研报告

  关于我区自然保护区的调研报告

  ——XX年11月7日在自治区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根据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由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韩有为为组长,环资工委主任、副主任为成员的调研组,在自治区环保局、林业局有关负责同志的陪同下,于XX年7月16日至7月19日,8月7日至8月9日分两次对我区自然保护区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六盘山、火石寨、罗山、贺兰山、白芨滩、哈巴湖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1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实地考察,并与有关部门以及保护区管理机构的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交流,广泛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我区地处西北内陆,处在腾格里、毛乌素、乌兰布和三大沙漠的包围中,境内干旱少雨、缺林少绿,生态脆弱,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土地沙化面积占%,荒漠化面积占%,是全国荒漠化问题最突出的省区之一。在我区这样一个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设立和建设自然保护区,对于恢复生态,保护资源、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二十多年来,在自治区政府领导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区从无到有建立起了一批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目前,全区共建立自然保护区13处,总面积

  万公顷,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分别为贺兰山、六盘山、白芨滩、罗山、哈巴湖、沙坡头保护区,总面积为

  万公顷,占全区保护区面积的%;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7处,分别是青铜峡库区、云雾山、火石寨、党家岔、石峡沟、沙湖、南华山保护区,总面积

  万公顷,占全区保护区面积的%。以上保护区按类型分为五种,其中: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有4个,分别是贺兰山、六盘山、罗山、南华山自然保护区;属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的1个,即云雾山自然保护区;属荒漠生态系统类型的有3个,分别是沙坡头、白芨滩和哈巴湖自然保护区;属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的有3个,分别是沙湖、党家岔、青铜峡库区自然保护区;属地质遗迹类型的有2个,分别是石峡沟、火石寨自然保护区。全区13个自然保护区目前分别由林业、环保、农垦、国土、农牧部门主管。

  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近年来,在自治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全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典型景观得到切实保护,珍稀濒危物种数量明显增加,各项工作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

  (一)生态环境不断恢复。一是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得到了切实的保护和恢复,森林蓄积量和有林地面积都有所增加,贺兰山、六盘山、罗山等自然保护区水土流失得到明显治理,水源涵养功能得到加强。近年来,有关部门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对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进行了分类区划和界定,把资源管护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山头地块。同时,全面禁止采伐人工林,大力开展封山育林,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工作,不断提高森林消防综合能力和控制灭火的综合治理水平,做好对森林病虫鼠害的监测和防治工作;二是认真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大自然保护区内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力度,认真做好核心区的生态移民,为自然保护区植被的恢复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全区实行封山禁牧以来,自然保护区的羊只或迁出或圈养,把破坏自然保护区内生态林业建设的人为因素降到最低限度,从而使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四是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使我区的400多种野生动物和近千种野生植物在自然保护区中找到了自己的乐土。有关部门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利用每年的“爱鸟周”、“野生动物宣传月”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民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意识。同时,通过严厉打击盗猎野生动物和滥采乱挖野生植物等一系列违法行为,加大疫病疫情监控等有力措施,使一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保护的重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了切实有

  效的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恢复性增加,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多。五是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建立了苏峪口、六盘山、火石寨国家森林公园以及沙湖、沙坡头等旅游景区,使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得到很大的发展,目前,沙湖和沙坡头均成为国家5A级生态旅游区。六是创新工作机制,探索工作新思路。各自然保护区依托自身优势,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如白芨滩保护区成立了苗圃公司和绿化公司,每年可从公司拿出300万元利润用于自然保护区的植树造林。六盘山保护区培育的苗木远销外省区。哈巴湖保护区大力推广人工甘草种植,成效明显。

  (二)保护区定位进一步明确。根据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各保护区的实际,自治区对自然保护区主要功能进行了科学定位。一是围绕大六盘生态经济圈建设,在南部山区的六盘山、火石寨、云雾山、党家岔、南华山等自然保护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快治理水土流失,通过封山育林,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全面推进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在大六盘生态建设区营造水源涵养林91万亩,封山育林48万亩,退耕地造林22万亩,从根本上改善了大六盘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二是在中部沙区的沙坡头、白芨滩、哈巴湖等自然保护区,以防沙治沙、改善沙区生态条件为目标,实行封山禁牧,实施防沙治沙工程,开展沙漠化土地综合整治,积极探索创造了“麦草网格固沙法”、“水旱并举”等综合治沙

  方法,加快了治理沙化、改善沙区生态环境的步伐,在沙漠边缘建立了绿色生态屏障,使我区治理速度大于扩展速度,成功地实现了“人进沙退”。三是在川区的贺兰山、沙湖、青铜峡库区等自然保护区大力实施生态恢复和湿地保护,贺兰山东麓生态得到极大的恢复,川区湿地面积不断扩大,并纳入保护范围。

  (三)干部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认真贯彻有关法律法规,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贺兰山、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向自然保护区周边群众宣传自然保护区有关的法律法规。当地政府也将自然保护区的有关法律法规纳入地方普法工作,并结合林业执法,以及组织开展的“春雷行动”、“候鸟行动”和“严厉打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专项行动”等集中专项整治活动,在加强对林业行政违法案件的查处的同时,做好教育和宣传,提高群众的守法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四)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成效明显。近年来,自治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不断加大湿地保护工作力度,湿地建设成为我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亮点。银川市通过退田还湖、退耕还湖等,重点实施了阅海、鸣翠湖等自然湿地恢复与保护国家示范工程。截止目前,共完成退耕退塘还湖面积265公顷,水道和湖泊清淤110公顷,湿地植被恢复面积840公顷,使全市湿地面积扩大了近XX公顷。石嘴山市投资6572万元进行星海湖湿地工程建设,综合整治面积34平方公里,水面20平方公里,绿化2491亩。吴忠市把建设滨河湿地生态与保护示范工程建设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投入工程建设。XX年6月,国家林业局批准了鸣翠湖和阅海为银川国家湿地公园,吴忠滨河湿地保护、石嘴山星海湖湿地保护恢复、中卫沙漠湿地保护恢复工程已被国家林业局批准立项,自治区政府首次确定了全区28处湿地保护与恢复示范区、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目前,全区湿地面积达

  万公顷,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5%。

  (五)保护区建设不断加快。近年来,自治区各级政府以及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积极争取资金,加快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一是争取项目投资3599万元完成了罗山、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期工程建设和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二是完成了白芨滩、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报批工作,同时申报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使保护区功能区划更趋合理;三是投资1376万元全面实施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保护区三期项目也正在积极申报;四是哈巴湖自然保护区投资1200万元的保护区一期建设工程也已经实施;五是积极争取中德财政合作、中日

  绿化交流基金、中韩合作造林等外援林业建设项目,加快自然保护区林木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自治区各级政府以及有关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在自然保护区工作中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仍然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自然保护区资金投入比较单一。从全国来看,自然保护区工作都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各省市(区)财政每年都相应的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自然保护区建设,弥补了自然保护区建设资金的不足。从我区看,目前资金投入主要靠争取国家的支持,而国家的投资仅限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立项的重要湿地,并且必须是成立两年以上的省级保护区才有资格申报和争取。由于我区地方财政困难,地方级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一直不能列入财政预算,专项补助资金缺乏稳定来源,使各市、县建立地方级保护区积极性不高,也制约了各类自然保护区工作的全面开展。同时,已建立的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由于缺少资金支持,保护能力和手段十分薄弱。

  (二)部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不顺。目前,我区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只有贺兰山、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自治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固原市管理,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银川市和灵武市管理,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吴忠市和盐池县管

  理,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自治区环保局管理。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虽归口自治区林业局管理,但属副处级建制,机构、规格、名称均不规范,管理职能受到限制。同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归口当地市、县管理,不仅影响了保护区的经费投入,而且管理层次的降低,也影响了保护区职能作用的发挥。

  (三)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自身建设亟待加强。一是部分较大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管护人员不足,尤其是执法队伍力量薄弱;二是一些自然保护区存在职工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就医难、子女上学难、就业难等问题;三是自然保护区防火设施落后,防火器材不足,一旦遇到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如今年5月16日六盘山保护区小南川发生的林区森林火灾,充分暴露出我区自然保护区在森林防火及应急方面的突出问题。

  (四)自然保护区依法管理存在薄弱环节。调研组了解到,虽然自然保护区加大了执法力度,但是在自然保护区内乱采、乱挖、乱埋和未经环境影响评价乱建项目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如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秋千架内违法采石行为,虽经有关执法部门多次干涉,至今仍未停止;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于周边群众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自然保护区地下水位下降,林线上升;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仍有几万座坟地至今无法迁出,群众上山烧纸祭奠,对自然保

  护区防火构成极大的隐患。此外,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盗采煤炭资源的违法行为还十分猖獗等。

  (五)自然保护区科研相对滞后。随着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快速发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技支撑是自然保护区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如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造的“麦草网格固沙法”不仅在我区治沙工作中得到普遍推广和应用,而且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治沙经验。但是目前我区在科研方面相对滞后,在科研经费、人才培养、建立机制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在重点科研成果方面,没有取得更多更大的突破。

  三、几点建议

  自然保护区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等重要功能,是开展生物多样性和自然遗产地保护最为有效的途径,在维护和优化生态环境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然保护区建设事关我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为进一步做好自然保护区工作,促进我区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调研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快有关自然保护区的立法进程。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法正在制定中。我区根据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实际,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于XX年制定通过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贺兰山、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以及自治区人民政府XX年颁布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区是西北地区湿地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的省区之一,加强对我区湿地资源的保护力度,不仅是确保我区生态安全的需要,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按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区一法”的要求,结合近年来我区湿地保护工作,建议尽快出台国家级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条例,有关部门要做好有关的调研工作。同时,宁夏回族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已经纳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立法议程,建议有关方面加强沟通,争取条例早日颁布实施。

  (二)加大自治区各级政府对保护区的资金投入。全国自然保护区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我区自然保护区仅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自治区以及市县级自然保护区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自治区政府应积极争取将目前仍属自治区级的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提高保护级别,得到国家更多的资金支持。自治区及有关市县政府应将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湿地保护恢复工程列入地方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自然保护区和湿地保护恢复工程建设。

  (三)进一步理顺保护区管理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明确规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或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宁夏

  回族自治区六盘山、贺兰山、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也明确:“自治区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是自然保护区的主管部门,负责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建议自治区政府依法将六盘山、白芨潍、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收归自治区管理。建议将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目前的副处级管理处升格为正处级管理局,统一名称和规格。为适应我区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全面开展的需要,建议尽快成立自治区湿地保护中心,核定编制,明确职能,以便统一规划协调和更好地保护我区的湿地资源。

  (四)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保护好自然景观的前提下,合理适度开发旅游资源。要按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管死、缓冲区管严、实验区科学合理利用”的原则,严格执法,对在自然保护区内未经批准的乱挖乱采乱埋以及不经环境影响评价乱建项目等违法行为,要依法严肃查处,防止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和破坏。对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秋千架内违法采石行为,有关执法部门要严肃查处,坚决杜绝在自然保护区乱采、乱挖、乱垦等违法行为。对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过度开采地下水行为要高度重视,要尽快关闭自然保护区内及周围的深井,通过扬黄水置换地下水的方式,解决自然保护区周围群众人畜饮水问题。对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坟地的迁移问题,有关部门要做好宣传教育和发动工作,采取有力措

  施解决这一问题。要探索既能有效保护资源又能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有效途径和措施,合理开发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努力提高自然保护区自我保护、自我发展的能力。

  (五)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自身建设。要强化管理,完善和规范自然保护区的各项管理制度,全面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要积极稳妥地解决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职工生产、生活以及子女就业、上学、住房等方面的困难,使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干部职工能够留得住,干成事。要加大自然保护区防火力度,加强自然保护区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防火应急措施,抓好森林防火,坚决杜绝自然保护区各种安全隐患。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加强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保护区整体建设水平。

  (六)建立部门协调机制。随着我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自治区重点建设工程项目陆续开工建设。由于一些部门在重大建设项目中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不到位,违规或不经审批占用各级自然保护区林地及其它林木现象时有发生。有的不经保护区主管部门的同意就下发项目批准书,给依法进行林地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影响。建议自治区政府建立重点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协调机制,在开展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以及其它工作时,凡涉及到自然保护区的,要充分听取自然保护区及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意见,让自然保护区有关部门参加项目环评,以避免侵害自然保护区管理等问

  题。

  (七)加大自然保护区科研工作力度。要立足于自然保护区的实际,结合各自的类型特点,明确科研方向,加强科研攻关。要加大自然保护区科研投入,加强人才培养。要做好保护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研水平,为自然保护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范文标题是:

  本篇

篇五:自然保护区勘界报告样本

  

  河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班

  级:

  土木工程***班

  姓

  名:

  吴海超

  学

  号:

  ******

  指导教师:

  王贵君

  成

  绩:

  2012年

  月

  16日

  序言:

  在王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土木工程学院的同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土木工程地质实习。通过这次实习,我收获很多,使我加深了对地质学的了解,使我学到了好多好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实践知识,让我在实践中更深地了解了平时在课堂及书本中所学习到的知识,充分认识到地质地貌考察的必要性和艰苦性,更深刻认识到学习工程地质的意义。谢谢这次实习。

  天津蓟县国家地质公园,2001年12月10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批准建立,位于天津蓟县北部山区,京、津、唐腹心地带,交通方便,面积342平方公里。园内保存着大量的极其珍贵的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尤其是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它系统记录了距今18亿年至8亿年间的地质历史和事件,以地层齐全、出露连续、保存完好、构造简单、化石丰富、顶底界线清楚、岩石变质浅而闻名于中外地质学界。

  一、实习目的①了解岩层产状及其形成过程和发展情况,分析沿途所见的岩石的性质以及该地区的地质发展演变简史;

  ②巩固和加深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习效果;

  ③学会野外观察地质现象和分析评价工程地质问题的初步能力。

  二、实习时间

  2012年5月14日至2012年5月16日

  三、实习地点

  ☆中上元古界地质自然保护区

  ☆府君山地质构造遗迹景区

  ☆土木学院楼116室

  四、实习内容:

  (一)中上元古界地质自然保护区

  首先做一下简介,中上元古界国家自然保护区,是保存最完好,地质科考价值最高的一处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蓟县中上元古界地层标准剖面,形成于十八亿年到八亿年前,对研究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古构造和寻找蕴藏在这套地层中的矿产资源,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它厚9200余米,长约20余公里。由老到新划分为蓟县系、长城系、青白口系,包括11个组,105层。其上覆地层为下寒武纪府君山组,分布在老虎顶等地;下伏地层为太古界迁西群,分布在下营常州等地。这一地层剖面岩层齐全、出露连续、保存完好、顶底清楚、构造简单、变质极浅、古生物化石丰富,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特色。

  在5月16日上午,我们乘车到达蓟县中上元古界地质自然保护区,下车后我们便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研究沿途的地层地质环境,开始翻阅这历史的“痕迹”。

  我们下车后沿着山路逐步开来,遇见的地质构如下:

  1.挡土墙上的小褶皱: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用岩石垒成的挡土墙,细看墙体,发现了岩石的褶皱现象,褶皱是岩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受力而发生一系列波状的弯曲变形且并未丧失其连续性和完整性。褶皱的基本形态分背斜和向斜。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从岩层的新老接触关系看,背斜核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则相反,核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显而易见的岩石褶皱

  裸露的层理结构

  三叶虫化石

  2.瘤状构造:

  实地考察中能够明显在层次分明的白云岩中看到圆形的块状白云岩,形成原因是:岩层沉积时受水动力和静压力而造成白云岩变形为如瘤的圆块。瘤状构造多在深海下形成,半固结状态,由于受到海水动荡而形成,后因地壳上升活动而到地表

  瘤状构造

  3.高于庄组的亚组官地亚组与桑树亚庵组分界

  对高于庄组的划分从下而上分为官地亚组、桑树庵亚组。桑树庵亚组为含锰方硼石亚组。主要岩性为含锰白云质粉砂岩和厚层灰白色、淡红色微粒含灰白云岩,中上部为厚层至块层状微粒含灰白云岩,略含锰,层理平直,层面上有波痕,常成陡崖。下部为主要含砂层含锰白云质粉砂岩和砂质白云岩,多风化为黑褐色,易受剥离成薄片,俗称“含锰页岩”。高于庄组之官地亚组,即锰硼矿层之下叠层石发育,形态常为锥状或柱状。

  锰方硼石矿

  4锰方硼石矿

  锰方硼石是一种很少见的无水氯硼酸盐矿物。形态一般为不规则粒状,集合体呈变鲕状、变豆状,不平坦状断口;白色或灰白色,硬度7。蓟县锰方硼石矿床的形成具有二元结构:即下部是火山岩(大红峪组钾质粗面岩),上部为含硼的蒸发岩。由于大红峪组海底火山活动频繁,延续时间长,致使熔岩分布广泛,并以含硼为特征,火山活动后的汽水溶液中硼的富集,导致海水中含有大量硼物质,为硼矿床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来源。

  5.高于庄组块茎状层叠石

  叠层石是由若干基本层构成的。基本层上下相互叠合或套合形成柱体,主体的不断增长及分叉构成叠层石体。许多叠层石体聚生在一起构成叠层石礁。

  6.藻席及藻屑

  在碳酸盐岩地层中常见能反映生物有机物的藻席结构,它们通常由亮,暗纹层交替叠置而成,如早期被硅化,有时还可保存藻丝体化石。它们通常成纹层状碳酸盐岩,有时则形成典型的叠层石。这种藻席结构的沉积物若遭冲刷而再沉积,则成藻屑。

  7.大红峪与高于庄组的分界

  两者在此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高于庄

  藻席及藻屑

  组地步为石英状砂岩,层面有波痕,砂岩之下为大红峪含锥叠石燧石白云岩,其锥顶被切,表示受到侵蚀作用,即代表一次沉积间断。距今16亿年。

  8.波痕

  地质年龄:16.00亿年

  波痕是浅海、河湖的一种小型地形特征,由尖波峰、圆波谷,坡度对称组成连绵波浪状。

  沉积环境分析的重要标志,是典型的沉积构造之一。非粘性的物质(陆源砂、碳酸盐砂)在波浪、水流或风的作用下,在其表面形成的波状起伏的痕迹,如沙漠中的沙丘、海滩的沙坡等。通常按波痕形成的动力将波痕分为水流波痕、波浪波痕、干涉波痕和风成波痕等;然后再根据其大小,形态或对称性作进一步的划分。出现于岩层的顶面.并可在上覆岩层的底面上留下印痕.因此可以利用波痕来决定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9.岩浆岩的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

  熔浆喷出地表,压力骤减,大量气体从中迅速逸出而形成的圆形、椭圆形或管状孔洞,称气孔构造。岩石中的气孔被以后的矿物质(方解石、石英、玛瑙、玉髓等)所填充,形似杏仁,称杏仁构造。

  10.火山角砾岩

  火山角砾岩为由直径大于4毫米之火山岩片所成,所含之熔岩碎片远较凝灰岩者为多,但玻璃细片及整石较少。有

  些角砾岩有多量之火山岩渣,砾块多具棱角,一部分集块岩之胶结紧密,砾块与胶结物之间无明显之界限,此当由於其堆积之时尚未脱融状态。

  11.断层

  断层是岩体受力作用断裂后,两侧岩块沿断裂面发生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断层几乎在地壳上处处都

  波痕

  气孔构造和杏仁构

  有,特别是在山脉强烈变形的岩石中,此处两层坚硬的石英砂岩沿着沟被错开,上盘下降,下盘上升,显然为正断层,断裂面倾角约为45度.12.大红峪组与团山子组分界线

  此处为整合接触,以大红峪组底部厚度较大的石英岩状砂岩为界线,其下为团山子组顶部夹薄层的砂岩的含粉砂白云岩。

  13侵入接触

  岩浆上升侵入于沉积岩之中,经冷凝后形成的火成岩体与沉积岩的接触关系。其特征是围绕侵入体的周围岩石,从图中可以看出,深色的为火成岩体,两边的为沉积岩,火成岩体的形成时间晚于两边的沉积岩。

  14.泥裂

  地质年龄约14.35亿年,又称干裂,是指泥质沉积物或灰泥沉积物,暴露干涸、收缩而产生的裂隙,在层面上呈多角形或网状龟裂纹,裂隙被上覆层的砂质、粉砂质充填。

  一路上沿着断裂形成的沟,我们到了山底,完成了在中上古元界地质公园的地质实习任务。稍作休息后,我们又乘车去往府君山进行下一步实习。

  碎石化石

  泥裂

  侵入接触

  二府君山地质构造遗迹景区

  在中上元古界国家地质公园实习

  完,我们实习的第二个目标便是府君山地质构造遗迹景区,府君山坐落于蓟县城北1.5公里处,明代以前叫崆峒山。当真历史悠久。府君山由于是地质历史中著名的“蓟县运动”和下寒武统“府君山组”的命名地,而蜚声国内外地质学界,沉积不整合和断层构造,尤其是逆掩断层形成的飞来峰地貌是景区的显著特点,断层面舒缓波状,在府君山景区山顶和部分山坡凸出的地方均是雾迷山组条带状白云岩,周围被断层所圈闭,这是府君山组地质构造的最大特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天津蓟县国家地质公园是我国惟一记录有中上元古界地球演化地质历史的国家地质公园。

  景点1:

  地层跨越

  跨入8亿年地层,主要为古生界寒武系,缺失一层碳酸盐岩沉积,岩层与岩层之间的接触关系是平行不整长合。井儿峪组薄层状泥晶灰岩与府君山组角砾状灰岩之间,有一套紫红色黄白相间的含砾砂页岩,这是古风化壳面上的沉积物,在这中间缺失了2.4亿年的地层。这是由于地壳升降运动造成的,称为“蓟县运动”。

  景点2:断层构造

  断层是岩层、岩体中的一个或一组破裂面,沿破裂面两侧的岩层或岩体发生有显著的位移。若两条断层中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时,相对上升的岩块叫地垒;常常形成块状山地,两条断层中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侧岩块相对上升时,形成地堑。府君山上的断层构造明显,驰名国内外,尤其是逆掩断层形成的飞来峰地貌逆掩断层

  跨入八亿年地层

  跨越二亿年地层

  是景区的最显著特点。下面会提到。

  景点3:飞来峰地貌

  府君山,北岭、老鸹顶等山顶部位都是雾迷山组条带状白云岩,压在较年轻的底层上,形成飞来峰。逆掩断层形成的飞来峰地貌是景区的最显著特点

  天津蓟县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地球科学知识和美学魅力的天然博物馆;为人们提供了一处自然景观美、文化底蕴厚、科学品位高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自然风景区。

  三

  室内岩石矿物认识实习

  5月17日上午10点到12点,我们来到土木学院楼116室进行对岩石的室内认识实习。第一次系统的观察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及矿物,收获颇多。

  岩浆岩:

  岩石编号

  岩石类型

  颜色

  产状

  结构

  构造

  矿物成分

  14岩石图片

  岩石名称

  碱性橄榄玄武岩(江苏六合)基性岩

  黑色

  喷出岩

  隐晶质结构,肉眼不可分辨

  致密块状、杏仁状

  橄榄石,辉石等

  备注

  岩石编号

  岩石名称

  岩石类型

  颜色

  产状

  结构

  构造

  矿物成分

  备注

  46花岗斑岩(山东泰安)

  酸性岩

  灰白,灰色等混杂色

  浅成岩

  斑状结构

  块状

  主要是钾长石、石英,岩石图片

  沉积岩:

  岩石编号

  岩石名称

  岩石类型

  颜色

  结构

  构造

  矿物成分

  备注

  岩石编号

  岩石名称

  岩石类型

  颜色

  结构

  构造

  108泥岩(浙江德清)

  黏土岩

  黄色、土黄色

  泥质结构

  不明显的层理构造

  粘土矿物为主、碎屑矿物等

  特点:固结不紧密,强度低遇水易泥化

  132瘤状灰岩(浙江余杭)

  化学及生物化学岩

  灰褐色、深灰色

  瘤状、结晶结构

  生物成因构造

  岩石图片

  岩石图片

  灰岩物质,方解石为主,含白矿物成分

  云石等

  备注

  浅灰、灰色中—局部夹有砾状灰岩。

  变质岩:

  岩石编号

  岩石名称

  岩石类型

  颜色

  结构

  构造

  矿物成分

  备注

  163云英岩(浙江临安)

  接触变质

  白色,白灰色

  变晶

  块状构造

  以石英、云母、萤石为主,石英含量大于50%

  193角闪石片麻岩

  区域变质

  灰白色

  粗粒变晶结构

  片麻状构造

  岩石图片

  岩石图片

  岩石编号

  岩石名称

  岩石类型

  颜色

  结构

  构造

  矿物成分

  角闪石,少量石英、长石、等

  备注

  矿物:

  矿物编号

  矿物名称

  颜色

  光泽

  硬度

  解理断口

  形状

  主要鉴别特征

  矿物编号

  矿物名称

  颜色

  光泽

  硬度

  解理断口

  形状

  主要鉴别特征

  23萤石(湖南莱阳)

  透明的翠绿

  岩石图片

  玻璃光泽

  4四组完全解理

  立方体、块状

  颜色,形状

  4石英(浙江诸)

  正面烟灰色

  玻璃光泽,断口为油脂光泽

  7无解理贝,壳状断口

  块状,双锥状

  岩石图片

  形状、硬度

  矿物编号

  矿物名称

  颜色

  光泽

  硬度

  解理断口

  形状

  主要鉴别特征

  5白云母

  无色,玻璃光泽

  2~3一组极完全解理

  片状

  解理

  岩石图片

  矿物编号

  矿物名称

  颜色

  光泽

  硬度

  解理断口

  形状

  主要鉴别特征

  14黄铁矿(湖南莱阳)

  浅铜黄色

  金属光泽

  6~6.5不规则断口

  立方体,不规则

  颜色、光泽、硬度

  岩石图片

  21方解石(浙江富阳)白色

  玻璃光泽

  3三相完全解理

  块状、四面体状

  颜色,光泽、硬度

  岩石图片

  矿物编号

  矿物名称

  颜色

  光泽

  硬度

  解理断口

  形状

  主要鉴别特征

  矿物编号

  矿物名称

  颜色

  光泽

  硬度

  解理断口

  形状

  主要鉴别特征

  14沸石(浙江缙云)

  烟灰色

  玻璃光泽

  2.5~2.8不规则断口

  块状、四面体状

  颜色,形状

  岩石图片

  五、实习感想

  通过这次土木工程工程地质的实习,虽然很累很辛苦,但是这次实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工程地质学的实际意义。经过亲身近距离的观察、学习,我对工程地质这门课有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认识与感悟。实习的过程并不轻松,强烈的好奇心鼓舞着我们跟着老师不断地走下去,跟着老师一起翻阅那一页又一页埋藏千亿年的底层的“书籍”。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历史的魅力。在这几天的实习中,我的收获真不小。首先,我们认识到了中上元古界的地质地层情况,对地质年代有了深刻的认识,也对地层的结构构造也有了深刻的理解。其次,在爬府君山的时候,我们也对大自然地质运动的神奇之处感到惊叹,大自然孕育着奇迹,也锻炼了身体,磨练了意志,懂得了做什么事贵在坚持。最后,在学院楼106室内认识岩石标本时候,我们对岩石和各种矿物都有了更直观、深刻的认识。收获颇多。

  总之,这次实习不仅增长了知识,更增加了我们对本专业的兴趣,十分感谢为我们辛劳指导的王老师,请允许我在实习报告的最后向老师表示最真诚的谢意,这次学习达到了以理论为指导,以实践为辅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地步,希望以后能多参加这样的实习。

推荐访问:自然保护区勘界报告样本 自然保护区 样本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