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活动记录7篇

篇一: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新余三中

  地理

  教研组

  高三

  年级集体备课记录

  年级

  高三

  学科

  地理

  时间

  第_________周,星期________主讲人

  曾学武

  参加本次集体备课教师签名:

  集体备课主要内容:

  一、复习计划

  1、暑期上课计划完成的内容

  基于新高三学生在高二时已经复习过世界地理、地球与地图、等值线等内容,暑期上课以第一轮复习为主,主要是自然地理的行星与地球和地球上的大气。具体上课内容如下

  (1)第一部分:行星与地球

  (2)第二部分:地球上的大气

  2、高三上学期计划完成的内容

  主要有:(1)自然地理

  (2)人文地理

  (3)区域地理

  也就是说,基本完成第一轮复习,高三第二学期开始,就可以开始第二轮复习。

  3、暑期计划的考试内容

  第三周的周末安排地球运动的单元考试

  第五周的周末安排地球运动与大气运动的模拟考试

  4、复习计划的说明

  (1)采用滚动式复习的方法。复习自然地理时,不赶进度,注重学生基本技能与基础知识的巩固。

  (2)复习人文地理时,进度相对要较快,注重学生基本原理的掌握,特别重视区位因素的复习。

  (3)区域地理已经复习过,要注重知识的提炼,注重地理要素间的联系。特别要重视高中地理原理在区域中的应用。

  二、对课改实验区的高考研究

  本备课在对课改实验区的几份试卷进行粗浅的研究之后,认为08年的高考地理题有以下三个特点:课改实验区的几份试卷

  1、课改实验区的高考地理试卷或地理部分注重动态分析,特别是对图、表、数据的考查,在多份试卷中都出现了坐标图,其中隐含有动态的内容,如果不注意把握,就有可能会答错题。这种动态分析,在自然地理与区域地理当中较多。

  2、个别省份的高考试卷没有太多体现新课程理念。

  3、课改实验区的高考地理试卷总体难度有所下降,但更加侧重地理原理的实际应用;考试的模式,基本不变,分值也基本不变。

  注:1、备课组集体备课时间为单周星期三;

  2、备课组长要认真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并将每次备课记录及时交教务处;3、每次集体备课,备课组长要提前安排主讲人,要求主讲人作好准备。

  市三中教务教研处

  新余三中

  地理

  教研组

  高三

  年级集体备课记录

  年级

  高三

  学科

  地理

  时间

  第_________周,星期________主讲人

  曾学武

  参加本次集体备课教师签名:

  集体备课主要内容:

  俄

  罗

  斯

  复

  习

  教学目标:

  (一)借助地图,说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领土组成特点(跨东西半球、亚欧两洲)和首都(莫斯科)。

  (二)根据地图和资料,归纳俄罗斯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和各地区气候差异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三)运用统计资料,联系俄罗斯自然条件特点,说明该国开发西伯利亚的情况。

  (四)收集资料,说明俄罗斯民族方面的概况。

  教学提纲(板书)

  一、面积最大的国家

  跨亚、欧两大洲和东、西半球,领土1708万平方千米

  二、平原广大

  地势东高西低,平原占70%

  三、温凉的气候

  大陆性气候明显,东、西部差异大

  四、丰富的资源

  1.淡水资源(贝加尔湖)

  2.森林资源(亚寒带针叶林)

  3.矿产资源(石油、黄金、有色金属)

  五、改革中的经济

  1.工业

  工业区:欧洲部分、乌拉尔地区、西伯利亚地区

  工业中心:莫斯科、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亚

  2.农业

  农业区分布于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

  3.城市和港口

  首都莫斯科

  港口:圣彼得堡(波罗的海)、符拉迪沃斯托克(太平洋)、摩尔曼斯克(北冰洋)

  六、西伯利亚的开发

  教学建议

  新课导人:

  方案①:出示图

  115“亚洲和欧洲的国家”,让学生找出地跨亚、欧两洲的国家,从中引出俄罗斯;

  方案②:由俄罗斯与我国关系,如漫长国界线、铁路交通、边境贸易等引出俄罗斯;

  方案③:根据近年新闻报道过的俄罗斯重大事件,整理成小故事,引出俄罗斯。如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失事及打捞,俄、美有关修改“反弹道导弹条约”的谈判等等。

  注:1、备课组集体备课时间为单周星期三;

  2、备课组长要认真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并将每次备课记录及时交教务处;3、每次集体备课,备课组长要提前安排主讲人,要求主讲人作好准备。

  市三中教务教研处

  新余三中

  地理

  教研组

  高三

  年级集体备课记录

  年级

  高三

  学科

  地理

  时间

  第_________周,星期________主讲人

  曾学武

  参加本次集体备课教师签名:

  集体备课主要内容:

  美

  国

  高

  三

  复

  习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共有3个小标题:“美国的领土”、“高度发达的经济”、“人口与城市”。分别介绍美国领上的组成情况及地理位置,美国工业、农业及经济情况和美国人口概况与城市分布。“美国的领土”以图3-31介绍美国本土、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及周边所临海洋和邻国、主要山脉、河流、湖泊等美国的基本概况。其内容是学习美国的经济、人口与城市的基础。

  “高度发达的经济”主要从农业和工业两方面介绍美国的经济,要求学生了解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工农业情况和生态、环保问题与对策,并引以为戒。“人口与城市”介绍美国人口与分布、种族问题和各主要工业城市,城市的分布、地理位置及主要城市职能无疑是本小节的重点。

  上述三个标题内容由总论到具体方面,形成直线串珠式的逻辑关系,再辅以补充资料,使学生对美国既有整体上的认识,也有具体问题上的了解,构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连同补充材料,本节教材提供了3幅地图、7幅景观图。“美国地形”图为我们提供了美国所临大洋和邻国及主要地形区的位置;“美国农业带分布”图反映了美国农业地区专门化的水平;“美国政区和主要城市分布”图表述了美国的50个州和城市与人口的分布情况。3幅地图在各自表述各方面的情况的同时,又综合说明美“国经济发达方面的原因。

  3篇阅读材料分别表述:用“国旗”反映美国领土的扩张、用“工业分布”资料体现该国的工业发展趋势。通过黄石国家公园、科罗拉多大峡谷等旅游胜地的情况介绍,反映美国的环境保护与优美风景。

  本节教材的活动题设计得较为完美,既有读图思考,也有建议、讨论,如美国nba篮球球队的地域特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提纲(板书)

  一、美国的领土

  1.本土48州、哥伦比亚特区

  2.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二、高度发达的经济

  1.经济概况

  工农业总产值一直居世界首位

  对外贸易:输出工农业产品最多、出口贸易额最大、进口小汽车、石油、纺织品最多的国家

  2.农业大国

  世界出口粮食最多的国家,进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胶

  3.工业大国

  传统工业衰落,新兴工业崛起

  4.环境保护问题

  黑色风暴

  三、人口与城市

  1.人口概况与种族问题

  2.主要城市

  华盛顿、纽约、洛杉矶、圣弗朗西斯科、芝加哥、底特律、匹兹堡

  注:1、备课组集体备课时间为单周星期三;

  2、备课组长要认真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并将每次备课记录及时交教务处;3、每次集体备课,备课组长要提前安排主讲人,要求主讲人作好准备。

  市三中教务教研处

  新余三中

  地理

  教研组

  高三

  年级集体备课记录

  年级

  高三

  学科

  地理

  时间

  第_________周,星期________主讲人

  曾学武

  参加本次集体备课教师签名:

  集体备课主要内容:

  日本高

  三

  复

  习

  教学提纲(板书)

  一、东亚岛国

  1、位置及领土组成

  2、首都、民族、语言、港口

  二、多山的地形

  山地丘陵众多,火山地震频繁

  三、温湿的气候

  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四、东西融合的文化

  五、发达的经济

  1、经济概况2.进出口贸易3.工业和农业4.渔业和交通运输业

  六、主要城市

  东京、筑波、大阪、横滨、名古屋、神户、广岛、京都、奈良

  本节重点图表指导:

  1.图3-l:①日本的地理位置及四大岛组成;②日本多山的地形;③日本农业基本情况分析。

  2.图3-6:①日本进口矿产品的国家和地区;②日本矿产品严重缺乏的国情特点;③日本港口城市分布特征和原因;④与图3-7结合起来分析日本经济发达的原因。

  3.图3-8和图3-9:由日本的进出口贸易分析其港口一城市一工业区的分布特点,了解日本天然港湾与其经济发达的关系。

  4.景观图对课文或补充资料加以说明,让学生对日本自然风光、文化经济等方面有直观的印象。

  本节教材组织学生活动,重点突出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从不同的角度学会研究日本某一方面的问题。活动安排如下:

  1.课前活动:①组织学生在交通流量大的路口或停车场统计日本产车辆,详细记录车体徽标。

  ②组织学生到商店(电器柜)统计日本生产的家用电器,详细记录电器徽标或商标品牌。

  ③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有抗日战争纪念馆,讲述抗日英雄事迹。

  ④请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或老同志讲故事。

  ⑤课前齐唱《放牛娃王二小》,设问:这首歌讲述什么时候的事?以上方案,让学生体会到日本现在与中国经济、贸易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日本军国主义过去对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2.课堂活动:①组织学生填图游戏或比赛,内容主要是四大岛屿、富士山、关东平原、东京、其他较大城市、著名港口等。

  ②组织小组讨论——日本发展经济的不利条件和有利条件。

  ③具备条件的老师可穿日本民族服装(和服)来上课。

  ④会日语的老师可用日本语言引人新课。以上方案可让学生积极参与,组织得法,可得到较好的课堂效果。通过创设情景引人新课,有利于调动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热情,活跃课堂气氛。

  3.课后活动:

  ①收集日本城市风光照片、明信片,举行班级或年级展览。学生可从画报、图册、邮票、互联网等多渠道收集,而后整理展出。

  ②观看日本国家地理概况录像。

  注:1、备课组集体备课时间为单周星期三;

  2、备课组长要认真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并将每次备课记录及时交教务处;3、每次集体备课,备课组长要提前安排主讲人,要求主讲人作好准备。

  市三中教务教研处

篇二: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集

  体

  备

  课

  活

  动

  记

  录

  学

  校:

  备课组:

  组

  长:

  二零一五年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第1次)

  周

  次

  11备课老师

  时间

  6.5主持人

  常进佳

  主讲人

  荣静

  全体地理组成员

  记录人

  姚丽萍

  备课内容

  中国的地形

  活

  动

  过

  程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同时一个国家的地势和地形对这个国家的气候、河流乃至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学好本节,能为今后学习高中自然地理打下了基础。

  二、集体研讨

  荣静:讲课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闫文霞:要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

  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闫文玲: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

  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赵彩玲: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注意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

  三、主持人总结

  常进佳:教学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导演,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是演员,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剧初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今天大家都根据讲课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形成共案,为我们以后教这一课作了铺垫。

  活

  动

  过

  程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学会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及地形剖面图。

  2、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总结成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点。

  3、通过阅读统计图表,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

  4、了解我国大陆架的分布,使学生能说出这种地势特点对我国气候、河流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通过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理解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以及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以及这种地势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2、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对不同地形区应合理开发和利用。

  3、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分析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四、课前准备:

  .

  中国地形图挂图、板图

  五、课时设计:

  三

  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在第一章里,我们学习了中国的疆域和行政规划,中国的人口与民族,对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划及中国的人口分布、人口问题、民族分布、民族政策等都有了了解,那么中国的地形地貌如何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

  (板书)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讲授新课]

  从地势的角度描述的,所谓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哪边高,哪边低的问题。

  (指图提问)这是一张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请同学们读图分析中国地势哪边高哪边低?谈谈你是如何分析的。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同学各抒己见。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西部棕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4000米以上,中部浅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1000~2000米,东部绿色的区域代表海拔500米以下。

  (小结)西高东低就是我国地势特点的第一部分。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教师用手势来说明西部高东部低)。

  (板书)一、地势西高东低

  (转折过渡)如何用图更好地表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呢?下面我要给同学们介绍一种特殊的地图——地形剖面图。

  (讨论)什么是剖面图呢?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假设在我的讲台上放着一个窝头,竖着,沿窝头中部切开,同学们将看到的形状,就是一个窝头的剖面图。地形剖面图的原理也是如此。只不过这一刀不是切在窝头上,而是切在地形图上。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将窝头画一幅俯视图,画出的是什么图?(分层设色地形图)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看沿北纬32°线所做的中国地形剖面图,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剖面图在笔记本上画一幅简略示意图。学生在笔记本上绘图,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画。(启发提问)观察这幅图高低起伏的趋势,说出我国地势起伏变化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板书总结)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转折过渡)我们知道了中国地势大致呈三级阶梯,那每一级阶梯上都有什么主要地形区呢?阶梯的界线又在何处呢?

  (板书)1.三级阶梯概况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对照教科书第24页的地图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教师绘制中国轮廓板图)教师在板图上填绘阶梯分界处的山脉,请一名同学说出山脉的名称,其他学生将山脉名称在书上画出。组织学生完成第26页的“想一想”。

  (过渡)我们明确了阶梯的界线,再来分析一下阶梯内部的状况。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读“我国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结合“中国地形图”说出各阶梯内部的主要地形种类和海拔高度。(以表格的形式完成)

  (转折过渡)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洋延伸,就形成了近海大陆架。

  (板书)2.近海大陆架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读“中国地形图”,在分层设色的地形图上,较浅的蓝色表示大陆架,我国的哪些海域属于大陆架呢?(学生讨论、回答。)(小结)我国的近海大陆架范围非常广阔,包括渤海和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以及南海的一部分。由于大陆架地区海水比较浅,可以透射阳光,所以各种海洋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此外在我国的大陆架海底还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

  (转折过渡)以上我们学习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样一个特点对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有没有影响?

  将全班分为三组,分别从气候、水利和交通三个方面讨论地势特征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西高东低有利于暖湿的海洋风向内陆推进,使东部大部分地区降水丰沛。对河流的影响:大部分河流滚滚东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在阶梯交界处可以建设大型水电站。交通:大江大河有利于东西沟通,但是高大山脉会阻碍交通。经济:西部高原、山地为主,经济落后;东部平原、丘陵为主,经济发达。)

  [课堂小结]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使得我国的江河大多自西向东流淌,古诗云“大江东去浪涛尽”,又有“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些大江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加强了内地与沿海的朕系。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我国的大型水电站大多建设在这些地带。此外,西高东低的地势还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可以说西高东低的地势是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一大优势。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从总体上分析了我国地势的总体趋势,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我国地形的特点。

  [讲授新课]

  (复习提问)地形有哪些主要类型?(学生回答: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请同学们读“中国地形图”,找出中国分别有哪些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教师总结: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都有分布。

  在黑板上副板书位置写出“一______山峰,一______山脉”,让学生填写量词。

  (引导思考)如何用图形的形式在黑板上表示一座山峰、一条(或列)山脉?用语言表述山峰、山脉的最大区别?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概括补充)拿一简单模型做示范,区别山峰、山脉,并讲述山脉是有一定延伸方向的,其延伸方向即走向。拿两个相同模型,交叉放置,让学生说出两个模型各自的走向。(学生讨论。)(教师板图)在副板书位置画出地平面上的方向,再画几条线段,让学生说出其延伸方向。

  学生讨论。

  如:1.

  东西走向

  2.

  西北-东南走向

  3.

  南北走向

  4.

  东北-西南走向

  (小结)走向即延伸的两端方向加起来。

  (引导学生活动)同桌为一组,一人画线段,一人说走向。

  (出示挂图)“中国地形图”,任指几条山脉的走向让学生判断,如大兴安岭、阴山等。

  (板书)一、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出示挂图)“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自制,为排除干扰,仅包含东北-西南、东西走向的山脉,且底图为政区图)让学生找出与阴山走向相同的山脉,并说出名称。

  让学生观察山脉的标注有什么规律。

  (教师概括)注记文字应与山脉走向一致,由上至下,或由左至右,均匀分布于山体上。

  引导学生找出东西走向的所有山脉,每找出一条,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说出其所在的行政区位置,并将其在投影片上重绘一次,同时让学生在已准备好的中国政区空白图上绘出该出脉。

  用同样方法学习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教师概括)东西走向的三列好像"三道纬向长城",称"三横";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山脉好像"三条濒海峻岭"称"三纵"。

  (教师引导)欣赏歌曲《珠穆朗玛》,让学生思考珠穆朗玛峰的位置。

  引导学生看课文中关于喜马拉雅山的介绍,并思考:

  (1)

  喜马拉雅山的走向?

  (2)

  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的位置、名称、海拔?

  (3)

  找同学到板图上画出喜马拉雅山,并标注珠穆朗玛峰。

  (教师概括)喜马拉雅山是弧形山脉,其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尼边境,海拔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其雄壮、神奇吸引了无数登山健儿。结合"珠峰探险"的课文,激发学生勇于探险,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但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探险活动)。

  (板图)中国轮廓图。复习、概括,深入探讨。

  教师在绘中国轮廓图的同时让学生描绘一张课本中的中国轮廓图。

  绘好的,教师提出一些要求,用接力赛的形式让学生按照要求挑选写有山脉名称的吹塑纸条,粘贴在板图的正确位置上。没到黑板前做练习的同学按要求在自己描绘的图上写上山脉名称。

  如: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②位于山西、河北两省交界上的山脉等。

  让学生将前面所学过的山脉全部粘贴在板图上。

  [课堂小结]

  电脑展示本节知识要点与检测,引导学生共同边思考,边归纳。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

  我国山脉很多,除了以上山脉以外,还有一些山脉也很重要。

  如:①在中俄边境上画出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阿尔泰山,与其走向相同的还有甘肃、青海两省边界上的祁连山。②在西南有一组南北走向的山脉,横断山脉。

  [讲授新课]

  学生用铅笔在自拓的图上,将走向一致的山脉首尾相连。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画图。整个中国就好像被一张网所覆盖,这张网有什么奇妙之处吗?

  (教师引导讲述)

  ①指出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喜马拉雅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②指出昆仑山、祁连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③指出昆仑山、天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④指出天山、阿尔泰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⑤指出祁连山、秦岭、太行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⑥指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每指一个网格,学生都可能会说出一个地形名称

  引出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高原

  若有问题,教师给以补充。使学生明白每个网格中都有一个地形

  区。引导学生讨论山脉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读教科书“我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说出各种地形所占比例是多少。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人们习惯上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这样算起来我国山区的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说明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板书)二、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转折过渡)地形种类齐全和山区面积广大是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这种地形特点对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学生分组讨论,各组选代表发言,相互补充。

  [课堂小结]

  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发展农、林、牧、副等多种经营形式提供了条件,但不利于大型机械作业。山区面积广大为发展林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同时由于平原面积少,我国的耕地资源相对不足。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三级阶梯概况

  2.近海大陆架

  二、地形多种多样

  1、主要山脉

  2、四大高原

  3、四大盆地

  4、三大平原

  三、山区面积广大

  教学反思

  《中国的地形特征》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利用不同的地图通过观察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品尝独立解决问题的快乐。

  2、教师搜集许多不同地形的景观图片让学生欣赏,增强视觉感染力,激发兴趣,让学生从美感中轻松获得必要的地理知识。

  3、对于地势呈阶梯状分布这一特点让学生观察地形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加深了对地势特点的理解。

  4、关于地势对生活各方面的影响这部分采取分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引进竞争机制,学生积极性较高。

  不足之处:

  一、导入新课方面略显平淡。由复习地形图直接过渡到我国的地形有些缺乏感染力。

  二、对于地势对各方面的影响之部分设计,让学生分组讨论,形式虽好,但由于有些问题有些难度,学生讨论情绪不太高,应及时巡视并适当加以点拨,避免这种局面的产生,还有一些问题可以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从图中探讨并解决问题,这样能更形象、更易于理解,化难为易。这些都是上课时考虑欠缺的地方。

  三、整堂课推进速度有点慢,最后拖堂了

  四、犯了知识性的错误,对地形、地形单元概念的不清楚等等。应该在自己不熟悉的科目上面多下功夫,掌握好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总之,这节课优缺点都有,我争尽快改变不足之处,让课堂变得更精彩。

篇三: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集

  体

  备

  课

  活

  动

  记

  录

  学

  校:横山二中

  备课组:地

  理

  组

  长:李

  水

  英

  二零一一年

  九月

  精选范本,供参考!

  八日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第1次)

  周

  次

  备课老师

  4时间

  9.8主持人

  李水英

  主讲人

  冯淑芳

  记录人

  曹

  琴

  全体地理组成员

  备课内容

  中国的地形

  活

  动

  过

  程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同时一个国家的地势和地形对这个国家的气候、河流乃至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学好本节,能为今后学习高中自然地理打下了基础。

  二、集体研讨

  孙占权:讲课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杨兴柱:要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

  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刘继政: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

  精选范本,供参考!

  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曹

  琴: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注意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

  三、主持人总结

  李水英:教学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导演,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是演员,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剧初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今天大家都根据讲课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形成共案,为我们以后教这一课作了铺垫。

  活

  动

  过

  程

  精选范本,供参考!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学会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及地形剖面图。

  2、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总结成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点。

  3、通过阅读统计图表,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

  4、了解我国大陆架的分布,使学生能说出这种地势特点对我国气候、河流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通过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理解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以及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以及这种地势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2、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对不同地形区应合理开发和利用。

  3、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分析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四、课前准备:

  .

  中国地形图挂图、板图

  五、课时设计:

  三

  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在第一章里,我们学习了中国的疆域和行政规划,中国的人口与民族,对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划及中国的人口分布、人口问题、民族分布、民族政策等都有了了解,那么中国的地形地貌如何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

  (板书)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讲授新课]

  从地势的角度描述的,所谓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哪边高,哪边低的问题。

  精选范本,供参考!

  (指图提问)这是一张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请同学们读图分析中国地势哪边高哪边低?谈谈你是如何分析的。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同学各抒己见。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西部棕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4000米以上,中部浅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1000~2000米,东部绿色的区域代表海拔500米以下。

  (小结)西高东低就是我国地势特点的第一部分。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教师用手势来说明西部高东部低)。

  (板书)一、地势西高东低

  (转折过渡)如何用图更好地表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呢?下面我要给同学们介绍一种特殊的地图——地形剖面图。

  (讨论)什么是剖面图呢?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假设在我的讲台上放着一个窝头,竖着,沿窝头中部切开,同学们将看到的形状,就是一个窝头的剖面图。地形剖面图的原理也是如此。只不过这一刀不是切在窝头上,而是切在地形图上。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将窝头画一幅俯视图,画出的是什么图?(分层设色地形图)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看沿北纬32°线所做的中国地形剖面图,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剖面图在笔记本上画一幅简略示意图。学生在笔记本上绘图,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画。(启发提问)观察这幅图高低起伏的趋势,说出我国地势起伏变化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板书总结)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转折过渡)我们知道了中国地势大致呈三级阶梯,那每一级阶梯上都有什么主要地形区呢?阶梯的界线又在何处呢?

  (板书)1.三级阶梯概况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对照教科书第24页的地图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教师绘制中国轮廓板图)教师在板图上填绘阶梯分界处的山脉,请一名同学说出山脉的名称,其他学生将山脉名称在书上画出。组织学生完成第26页的“想一想”。

  (过渡)我们明确了阶梯的界线,再来分析一下阶梯内部的状况。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读“我国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结合“中国地形图”说出各阶梯内部的主要地形种类和海拔高度。(以表格的形式完成)

  (转折过渡)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洋延伸,就形成了近海大陆架。

  (板书)2.近海大陆架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读“中国地形图”,在分层设色的地形图上,精选范本,供参考!

  较浅的蓝色表示大陆架,我国的哪些海域属于大陆架呢?(学生讨论、回答。)(小结)我国的近海大陆架范围非常广阔,包括渤海和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以及南海的一部分。由于大陆架地区海水比较浅,可以透射阳光,所以各种海洋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此外在我国的大陆架海底还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

  (转折过渡)以上我们学习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样一个特点对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有没有影响?

  将全班分为三组,分别从气候、水利和交通三个方面讨论地势特征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西高东低有利于暖湿的海洋风向内陆推进,使东部大部分地区降水丰沛。对河流的影响:大部分河流滚滚东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在阶梯交界处可以建设大型水电站。交通:大江大河有利于东西沟通,但是高大山脉会阻碍交通。经济:西部高原、山地为主,经济落后;东部平原、丘陵为主,经济发达。)

  [课堂小结]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使得我国的江河大多自西向东流淌,古诗云“大江东去浪涛尽”,又有“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些大江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加强了内地与沿海的朕系。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我国的大型水电站大多建设在这些地带。此外,西高东低的地势还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可以说西高东低的地势是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一大优势。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从总体上分析了我国地势的总体趋势,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我国地形的特点。

  [讲授新课]

  (复习提问)地形有哪些主要类型?(学生回答: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请同学们读“中国地形图”,找出中国分别有哪些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教师总结: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都有分布。

  在黑板上副板书位置写出“一______山峰,一______山脉”,让学生填写量词。

  (引导思考)如何用图形的形式在黑板上表示一座山峰、一条(或列)山脉?用语言表述山峰、山脉的最大区别?

  学生讨论、回答。

  精选范本,供参考!

  (教师概括补充)拿一简单模型做示范,区别山峰、山脉,并讲述山脉是有一定延伸方向的,其延伸方向即走向。拿两个相同模型,交叉放置,让学生说出两个模型各自的走向。(学生讨论。)(教师板图)在副板书位置画出地平面上的方向,再画几条线段,让学生说出其延伸方向。

  学生讨论。

  如:1.

  东西走向

  2.

  西北-东南走向

  3.

  南北走向

  4.

  东北-西南走向

  (小结)走向即延伸的两端方向加起来。

  (引导学生活动)同桌为一组,一人画线段,一人说走向。

  (出示挂图)“中国地形图”,任指几条山脉的走向让学生判断,如大兴安岭、阴山等。

  (板书)一、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出示挂图)“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自制,为排除干扰,仅包含东北-西南、东西走向的山脉,且底图为政区图)让学生找出与阴山走向相同的山脉,并说出名称。

  让学生观察山脉的标注有什么规律。

  (教师概括)注记文字应与山脉走向一致,由上至下,或由左至右,均匀分布于山体上。

  引导学生找出东西走向的所有山脉,每找出一条,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说出其所在的行政区位置,并将其在投影片上重绘一次,同时让学生在已准备好的中国政区空白图上绘出该出脉。

  用同样方法学习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教师概括)东西走向的三列好像"三道纬向长城",称"三横";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山脉好像"三条濒海峻岭"称"三纵"。

  (教师引导)欣赏歌曲《珠穆朗玛》,让学生思考珠穆朗玛峰的位置。

  引导学生看课文中关于喜马拉雅山的介绍,并思考:

  (1)

  喜马拉雅山的走向?

  (2)

  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的位置、名称、海拔?

  (3)

  找同学到板图上画出喜马拉雅山,并标注珠穆朗玛峰。

  (教师概括)喜马拉雅山是弧形山脉,其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尼边境,海拔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其雄壮、神奇吸引了无数登山健儿。结合"珠峰探险"的课文,激发学生勇于探险,精选范本,供参考!

  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但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探险活动)。

  (板图)中国轮廓图。复习、概括,深入探讨。

  教师在绘中国轮廓图的同时让学生描绘一张课本中的中国轮廓图。

  绘好的,教师提出一些要求,用接力赛的形式让学生按照要求挑选写有山脉名称的吹塑纸条,粘贴在板图的正确位置上。没到黑板前做练习的同学按要求在自己描绘的图上写上山脉名称。

  如: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②位于山西、河北两省交界上的山脉等。

  让学生将前面所学过的山脉全部粘贴在板图上。

  [课堂小结]

  电脑展示本节知识要点与检测,引导学生共同边思考,边归纳。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

  我国山脉很多,除了以上山脉以外,还有一些山脉也很重要。

  如:①在中俄边境上画出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阿尔泰山,与其走向相同的还有甘肃、青海两省边界上的祁连山。②在西南有一组南北走向的山脉,横断山脉。

  [讲授新课]

  学生用铅笔在自拓的图上,将走向一致的山脉首尾相连。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画图。整个中国就好像被一张网所覆盖,这张网有什么奇妙之处吗?

  (教师引导讲述)

  ①指出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喜马拉雅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②指出昆仑山、祁连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③指出昆仑山、天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④指出天山、阿尔泰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⑤指出祁连山、秦岭、太行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⑥指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每指一个网格,学生都可能会说出一个地形名称

  引出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高原

  若有问题,教师给以补充。使学生明白每个网格中都有一个地形精选范本,供参考!

  区。引导学生讨论山脉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读教科书“我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说出各种地形所占比例是多少。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人们习惯上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这样算起来我国山区的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说明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板书)二、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转折过渡)地形种类齐全和山区面积广大是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这种地形特点对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学生分组讨论,各组选代表发言,相互补充。

  [课堂小结]

  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发展农、林、牧、副等多种经营形式提供了条件,但不利于大型机械作业。山区面积广大为发展林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同时由于平原面积少,我国的耕地资源相对不足。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三级阶梯概况

  2.近海大陆架

  二、地形多种多样

  1、主要山脉

  2、四大高原

  3、四大盆地

  4、三大平原

  三、山区面积广大

  教学反思

  《中国的地形特征》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利用不同的地图通过观察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品尝独立解决问题的快乐。

  精选范本,供参考!

  2、教师搜集许多不同地形的景观图片让学生欣赏,增强视觉感染力,激发兴趣,让学生从美感中轻松获得必要的地理知识。

  3、对于地势呈阶梯状分布这一特点让学生观察地形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加深了对地势特点的理解。

  4、关于地势对生活各方面的影响这部分采取分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引进竞争机制,学生积极性较高。

  不足之处:

  一、导入新课方面略显平淡。由复习地形图直接过渡到我国的地形有些缺乏感染力。

  二、对于地势对各方面的影响之部分设计,让学生分组讨论,形式虽好,但由于有些问题有些难度,学生讨论情绪不太高,应及时巡视并适当加以点拨,避免这种局面的产生,还有一些问题可以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从图中探讨并解决问题,这样能更形象、更易于理解,化难为易。这些都是上课时考虑欠缺的地方。

  三、整堂课推进速度有点慢,最后拖堂了

  四、犯了知识性的错误,对地形、地形单元概念的不清楚等等。应该在自己不熟悉的科目上面多下功夫,掌握好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总之,这节课优缺点都有,我争尽快改变不足之处,让课堂变得更精彩。

  【本文档内容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期待精选范本,供参考!

  你的好评和关注,我们将会做得更好】

  精选范本,供参考!

篇四: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备课组活动安排

  周次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二

  十三

  十四

  教

  研

  活

  动

  内

  容

  地球和地球仪

  辽阔的疆域

  地球的运动

  众多的人口

  地图

  多名族的大家庭

  大洲和大洋

  地势和地形

  海陆的变迁

  河流和湖泊

  承担人

  多变的天气

  气候多样

  季风显着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自然资源总量丰

  富

  人均不足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土地资源

  世界的气候

  水资源

  人口与人种

  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工业的分布与

  发展

  发展与合作

  集

  体

  备

  课

  备课时间

  第1周

  (8月28日)

  备课内容

  与同学们谈地理

  辽阔的疆域(1)

  参与教师

  说课教师

  重

  七年级地理------与同学们谈地理

  点

  (1)如何指导学生学会用地理的方法想问题。

  难

  【方法】:舟曲发生泥石流相关新闻资料分析出要尊重自然规律,爱点

  护大自然;引用书本上的姑姑的故事认识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及

  处

  设计了话题在家乡布局麦当劳店让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引用一理

  段话让学生谈感受再结合当今社会的话题绿色生活和低碳生活理解方

  可持续发展观。

  法

  八年级地理--------位置的优越

  (1)如何指导学生科学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

  【方法】:用半球位置描述中国的经纬度位置,更加简洁易记。而半球的划分借平面地图来说明,学生不易理解。这时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经纬网立体图:①中国位于东西半球的哪个半球、南北半球的哪个半球?学生能很快地做出回答: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②从纬度位置来看,我国位于什么纬?从世界五带来看属于什么带?生:中纬度(少数低纬度)

  北温带(无寒带少数位于热带)P3活动第1题──纬度位置及其优越性

  海陆位置

  让学生观察经纬网立体图《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在图上找出中国、亚洲、太平洋的位置:中国在亚洲的哪个位置、在太平洋的哪个方位?学生能很容易描述中国在世界上的海陆位置: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活动第2题──海陆位置及其优越性

  集

  体

  备

  课

  备课时间

  备课内容

  参与教师

  说课教师

  第1周

  (9月3日)

  地球和地球仪

  国土辽阔和34个省级行政区

  重

  点

  难

  点

  及

  处

  理

  方

  法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

  1、经纬度的划分

  继续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经线?学生说有无数条。为了区别出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规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经度。?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0度和180度经线,由0度经线向东西各划分出180度。分别称为东经度和西经度。?观察0度和18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同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哪一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大??哪一个小?(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线组成的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小)。?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找到赤道,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90度,分别成为南纬和北纬。观察课本“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图,说出它们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根据自己学校所在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带。观察课本“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南、北美洲和南极洲在哪个半球?亚洲主要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中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东西半球中哪个半球的海洋面积大?

  八年级地理——国土辽阔34个省级行政区

  1、为什么说我国国土辽阔?四至点的教学,采用结合图1.4再归纳成歌诀的形式让学生速记:“头上顶着黑龙江,脚踏曾母暗沙岛;嘴喝两江汇合水,帕米尔上摆摆尾。”(说明:曾母暗沙只是一个暗礁)然后结合第5页活动题2让学生动手量算东西端距离和南北端距离,和活动题3,说说我国东西端的晨昏差异和南北部的季节差异,并解释原因。(说明我国国土南北和东西跨度比较大,或者说纬度和经度跨度大。)

  2、如何辨认各省区的轮廓?

  根据形状单个记忆:如黑龙江省似昂首的天鹅;内蒙古自治区像展翅的雄鹰;山东省像跪着的骆驼(或乌龟);陕西省像一个跪着的兵马俑;山西省像一片树叶,或不太规则的平行四边形;江西省近似倒三角;广东省有向南伸出的长鼻子,似大象在喝水;台湾省像香蕉;海南省像菠萝;云南省状似开屏的孔雀;青海省像奔跑的兔子,青海湖是它的眼睛;甘肃省形状很特别,中部狭长,两头大,有学生说像米老鼠,等等。亦可根据自己意愿想象。

  集

  体

  备

  课

  备课时间

  第2周

  (9月10日)

  备课内容

  地球的自转

  众多的人口

  参与教师

  说课教师

  重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自转

  点

  日月星辰将西升东落。为什么东方的时间总比西方的难

  点

  早?东边总是比西边先看到太阳?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大家看地球仪上的AB两点,哪点及

  处

  在东?(A)哪点在西?(B)(转动地球仪),大家首先看理

  到的是哪点?(A点)。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造成了东方

  边总比西边先看到太阳,也就是说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的法

  早,例如,现在我们这里已经是下午了,但纽约却还是黑夜。

  八年级地理——众多的人口

  人多好不好?学生展开讨论,启发学生明确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环境与资源相协调的人口观。再由学生联系实际,结合课本活动教材,举例说明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所带来的突出的人口问题,以及晚婚晚育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集

  体

  备

  课

  备课时间

  备课内容

  参与教师

  说课教师

  第3周

  (9月17日)

  重

  点

  难

  点

  及

  处

  理

  方

  法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公转

  北半球四至点时太阳光直射点、北半球昼夜长短、北半球获得热量多少、北半球的季节

  北半球

  春分日

  北半球

  夏至日、北半球

  秋分日

  北半球

  冬至日、太阳光

  北半球昼夜长

  北半球获得热直射

  或短或平分

  量多或少或相等

  赤道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平分

  昼长(北极圈到北极有极昼)

  平分

  夜长(北极圈到北极有极夜)

  大致相等

  多

  大致相等

  少

  北半球季节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集

  体

  备

  课

  备课时间

  备课内容

  参与教师

  说课教师

  第3周

  (9月17日)

  多民族的大家庭

  重

  点

  难

  点

  及

  处

  理

  方

  法

  1.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正确区分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差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了解我国一些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3.树立各少数民族一律平等、相互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4.读图并总结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集

  体

  备

  课

  备课时间

  备课内容

  参与教师

  说课教师

  第5周

  (9月24日)

  地势和地形

  重

  点

  难

  点

  及

  处

  理

  方

  法

  1、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

  研究课题:全班分成A、B、C三个大组,每个大组分成若干个四人小组,每个大组讨论一个专题(A组:①题;B组:②题;C组:③题),各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后选出代表发言,阐述本小组观点。

  ①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这种分布对气候和河流流向产生什么样的影响?②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③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利弊分析)强调小组合作学习,适时调动学生,巡回指导,积极参与各小组的学习讨论。最后作适当的补充和总结。

  2、学习地形对人们生活和生产影响

  引导学生欣赏、观察和阅读四大高原的图文资料。说明不同的地形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类型的地表形态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26页“地形与民俗”资料。

  3、探究问题:针对山区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山区应怎样开发和保护,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全班学生分成A、B两大组,每个大组分成若干个四人小组展开讨论。A组讨论有利条件,B组讨论不利条件。A、B两组讨论后,进行全班的发言,相互补充。

  集

  体

  备

  课

  备课时间

  备课内容

  参与教师

  说课教师

  第5周

  (9月24日)

  地图

  重

  1.用比例尺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点

  难

  图例和注记。

  点

  及

  2.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处

  理

  高读图分析能力。

  方

  法

  3.能够使用目的(如旅游)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4.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集

  体

  备

  课

  备课时间

  备课内容

  参与教师

  说课教师

  第6周

  (10月8日)

  南北气温差异

  重

  点

  难

  点

  及

  处

  理

  方

  法

  八年级地理——南北气温差异

  一、我国冬季气温特点

  阅读、分析“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根据图例,读数值,分析气温递变规律。

  ②漠河镇、海口市的1月平均气温各约多少摄氏度?二者相差多少摄氏度?什么原因导致了气温的差异?③0℃等温线大体经过哪些地方?此线南北地区的河流有什么不同现象?④找出1月气温最低的地区。

  小结:

  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越往北去气温越低。影响因素:纬度位置的差异。

  二、我国夏季气温特点

  阅读、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漠河镇、海口市的7月平均气温各约多少摄氏度?二者相差多少摄氏度?什么原因导致了气温的差异?②找出7月气温值最高的地区。

  ③找出7月气温值最低的地区,分析形成原因?小结:

  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影响因素:纬度位置的差异

  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青藏高原

  影响因素:地势高

  集

  体

  备

  课

  备课时间

  备课内容

  参与教师

  说课教师

  第6周

  (10月8日)

  等高线

  重

  点

  难

  点

  及

  处

  理

  方

  法

  组织学生议论交流后,教师补充点拨:地形剖面图是表示地表沿某条线上的垂直断面的图形。我们在模型上选择了不同方向的切线,看到了不同的剖面,直观地显示了山体模型不同方向的起伏状况和坡度的陡缓。因而选择剖面线很关键,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这是一个山体的模型,我们能随意沿某条线切开看到其断面,但是在实际中是无法切开一座山的,如何才能绘制出它的剖面图呢?

  指导阅读

  让学生阅读课本P18图1.32“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和文字介绍,简要归纳依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剖面图的方法和步骤。

  集

  体

  备

  课

  备课时间

  备课内容

  参与教师

  说课教师

  第7周

  (10月15日)

  大洲大洋

  本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学生讨论重

  点

  难

  到探索和发现大点

  是“地球还是水球?”到了解海陆的分布,及

  处

  理

  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的区别,从科学的角度重新方

  法

  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过程。主要采用组织学生活动的方法,使学生会用地球仪、世界地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集

  体

  备

  课

  备课时间

  备课内容

  参与教师

  说课教师

  第7周

  (10月15日)

  东西干湿差异

  重

  点

  难

  点

  及

  处

  理

  方

  法

  八年级地理——东西干湿差异

  一、我国的降水特点

  分析“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找出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的地区。

  ②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什么地方?它与1月份的哪条等温线大体上是一致的?③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哪些地方?④找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

  ⑤找出学校所在地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找出我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区。

  ⑥根据地图总结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小结

  降水的分布特点——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二、我国的干湿地区

  分析第36页“我国的干湿地区图”和第35页“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②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③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④学校所在地属于哪个干湿地区?⑤为什么东北地区的北部和东部属于湿润地区?集

  体

  备

  课

  备课时间

  备课内容

  参与教师

  说课教师

  第8周

  (10月22日)

  海陆的变迁

  P1重

  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

  点

  板块构造学说:

  难

  “六大板块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和地图册P11“世界火山、地震分点

  布”图,及

  ????1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有什么共同规律?(主要分布在处

  板块交界地带)

  理

  ????2这些地区为什么多地震、火山?(指导实验:四人一组,一方

  只塑料瓶上漂浮2-3块薄泡沫板,挤压瓶底部,发现什么现象?受法

  到什么启示?泡沫板边缘隆起或下陷,证明板块交界部分不稳定。)

  ????3你知道世界上最着名的地震带名称吗?(⑴环太平洋地震带、⑵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4图中可看出,中国的地震多还是少?(多,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交界处)

  ????5美国西海岸、东南亚国家、南美洲西海岸地震、火山多吗?(多)

  指导读图:“世界主要山脉图”,找出世界上最主要的山系。(⑴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⑵科迪勒拉山系——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

  ??????结论: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多地震、火山。

  ??????举例:日本有“火山、地震之邦”之称,就是因为其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

  ??????提问:因而日本的建筑有什么特点?(抗震:材料轻的木结构或地基加有减震装置的高层建筑)

  集

  体

  备

  课

  备课时间

  备课内容

  参与教师

  说课教师

  第8周

  (10月22日)

  季风气候显着

  重

  点

  难

  点

  及

  处

  理

  方

  法

  ①气温和降水在时空分布上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②0℃等温线、800毫米和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位置。

  ③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分布。

  ④冬、夏季风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⑤季风气候的成因。

  ⑥训练学生阅读、分析地图的技能。

  集

  体

  备

  课

  备课时间

  备课内容

  参与教师

  说课教师

  第9周

  (10月29日)

  多变的天气

  重

  1.

  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

  点

  难

  2.

  能掌握天气的特点,正确区分

  “天气”与“气点

  及

  处

  候”。

  理

  3.

  了解天气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

  方

  法

  4.

  学会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天气预报,看懂天气预报。

  方法:通过展示各种教学图片是学生学会描述天气的一般方法。从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出发让学生谈谈天气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集

  体

  备

  课

  备课时间

  备课内容

  参与教师

  说课教师

  第9周

  (10月29日)

  河流和湖泊(众多的河湖)

  重

  点

  难

  点

  及

  处

  理

  方

  法

  八年级地理——众多的河湖

  1、内流河、外流河的概念

  引导学生读《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图》,观察并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我国绝大多数河流注入什么大洋?(学生:太平洋)(2)新疆北部的额尔齐斯河和西藏南部的雅鲁藏布江各自最终注入什么海洋?(学生:北冰洋、印度洋)(3)塔里木河和弱水(黑河)与其他河流有何不同?(学生:塔里木河和弱水最终没注入海洋)(归纳小结)引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后归纳外流河、内流河、外流湖、内流湖的概念。

  2、分析地形与气候对河流分布有什么影响。

  (读图)引导学生对照阅读《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图》《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提问)①联系我国的地形地势特点,想一想我国绝大多数河流为何滚滚东流,注入太平洋?(学生:我国地势西高东低)②外流河与内流河的分界线与我们曾学过的什么区域的分界线相一致?(学生: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③我国东部外流区河流的水量受什么气候的影响很大?为什么?它的主要补给水源是什么?(学生:季风气候;夏季风盛行时,降水多,河流水量就大,反之,河流水量就小;东部外流河主要补给水源是天然降水)④我国西北内陆河水的主要补给水源是什么?(学生:高山冰雪融水)⑤我国西北内陆季节和气温的变化对河流水量有何影响?(学生:夏季,气温升高,高山冰雪融水增多,河流水量就大;冬季,气温下降,高山冰雪融水消失,河水大大减少,河流结冰,甚至断流)集

  体

  备

  课

  备课时间

  第10周

  (11月5日)

  备课内容

  黄河、长江的治理

  参与教师

  说课教师

  重

  1、治理黄河该采取哪些措施?

  点

  河段

  症状

  治理方案

  上游:

  荒漠化问题、凌汛

  建设大型水库

  难

  中游:

  水土流失问题

  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点

  治理(根本)

  及

  下游:

  地上河

  加固黄河大堤

  处

  (归纳小结)黄河上、中、下游的三个治理措施:加固堤防,保持理

  水土,修建水库。加固堤防是权宜之计,根本问题是加强中游黄土方

  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修建水库,使治沙与防洪并举也是治黄的重要手段。

  法

  2、寻找长江洪水频发的原因。

  (1)长江洪水的主要来源?(宜昌以上干支流,鄱阳湖、洞庭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

  (2)长江洪灾频发的自然原因?(流经地区降水丰富,遇暴雨同时涨水)

  (3)长江洪灾频发的社会原因?(中上游滥砍滥伐,植被破坏,湖泊面积缩小,生态环境恶化、围湖造田等)

  (4)如何解决?(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湖还田、平垸行洪、兴修水利等)

  集

  体

  备

  课

  备课时间

  备课内容

  参与教师

  说课教师

  第11周

  (11月12日)

  自然资源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重

  点

  难

  点

  及

  处

  理

  方

  法

  1、同学们能否举例说明资源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学生活动】完成P61活动

  自然资源为我们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那么,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呢?阅读教材P60-61内容并回答对可再生资源:合理利用,注意保护和培育

  对非可再生资源:珍惜和节约使用

  2、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假如我是……)

  写倡议书

  1、引导学生归纳气温年(日)较差、气温曲线弯曲程度和气温变化特征三者之间的变化规律。

  2、比如:在同一纬度的陆地和海洋的气温一样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大家先来看一个实例:小时候玩过沙子和水吗?现在我们就来玩一玩,看看你会有什么感觉。

  夏季中午的时候,同时受太阳照射了一上午后,有一盆水和一堆沙,你用手分别去试试,感觉一样吗?(沙热,水温)等到晚上以后,还是这一盆水和一堆沙,你再去试试,结果会怎么样?(沙已凉,水还是温的)

  请大家根据在同一地点、同样阳光照射条件下的沙和水,在中午沙的温度比水高,而到晚上水的温度比沙高的变化,推理在同一纬度(同一地点)的陆地(沙)和海洋(水),在夏季(中午)和冬季(晚上)气温的变化规律。

  集

  体

  备

  课

  备课时间

  备课内容

  参与教师

  说课教师

  第12周

  (11月19日)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土地资源

  重

  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

  点

  难

  (2)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

  点

  (3)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比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有及

  什么差别?

  处

  (4)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与沿海地区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理

  别?

  方

  (5)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和最干旱的地区各分布中哪里?

  法

  老师:这时要给同学们说明一个地方降水量的多少的因素与气温一样,受纬度位置的影响,还受地形的影响。

  (1)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新加坡、印尼)。

  ????(2)赤道向两极,降水量逐渐减少。

  ????(3)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4)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即世界“雨极”,位于乞拉朋齐(印度,迎风坡,属于地形雨)。降水最少的地区,即世界“干极”,位于南美洲的阿塔卡马沙漠,年降水量小于0.1毫米。

  中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图3.9和"中国地形图"、"中国季风区图"、"中国干湿地区图"配合使用,将起到更直观的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列表比较,自行归纳总结出我国土地分布的规律,并说明各类地形分布与地形区、季风区及干湿地区的相互关系。

  活动2则通过要求学生比较南方水田和北方旱地的差异,将土地资源与水资源的配置问题摆在学生面前,突出"水与土"的矛盾:北方地多水少,以旱地为主,多发展灌溉农业;南方水多地少,以水田为主。该活动引导学生从水土资源的匹配情况,去分析地区农业生产的合理性,不仅旨在增加学生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也旨在加深学生对各类自然资源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关系的理解。

  集

  体

  备

  课

  备课时间

  第13周

  (11月26日)

  备课内容

  世界的气候

  水资源

  参与教师

  说课教师

  水资源

  重

  点

  1.知道水是宝贵的、有限的水资源,了解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分布,知难

  道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的分布和比重,了解水资源紧缺的原因。

  点

  2.掌握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知道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及

  均的原因及相应的解决途径,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路线及影响。

  处

  3.了解水资源的利用状况,以及水浪费和污染现象,知道节水理

  比调水更重要。

  方

  4.通过阅读各类图表,逐步培养和提高读图、用途、析图、释图法

  的,能力。

  5.通过学习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原因及解决途径,培养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

  6.通过对水资源利用状况的调查,培养实践能力和对问题的具体分析评价能力。

  世界的气候

  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2.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3.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4.培养学生通过地图、图片、图表、文字资料等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5.善于应用学过的知识分析解决新的问题

  集

  体

  备

  课

  备课时间

  第14周

  (12月3日)

  备课内容

  人口和人种

  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参与教师

  说课教师

  1、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重

  方法:投影展示课本P64图4.1“世界人口增长曲线”教师点

  难

  先给学生说明在人口增长曲线图中,曲线的倾斜程度越大,说明人点

  口增长越快,然后引导学生分时段,边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边分析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并板书。投影展示课本P66图4.5“世界人及

  口的分布”(不要文字说明),读图思考下列问题:

  处

  (1)指出图中世界人口分布的稠密地区和稀疏地区及其分布规理

  律。(2)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方

  2、如何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法

  方法:【学生活动】读P96图4.10讨论比较

  【归纳】学生归纳因素并列表:

  运输方式

  运量

  运费

  运速

  铁路

  较大

  较低

  较快

  公路

  较小

  较高

  较快

  水路

  最大

  最低

  最慢

  航空

  最小

  最高

  最快

  【举例分析】

  【学生活动】学生在各小组内进行热烈讨论,说出选择的方式并说明理由。

  (从多角度讨论,各抒己见,教师从客运和货运两方面引导。)

  【分析归纳】根据学生的讨论、分析得出:选择货运与客运方式时应分别考虑的因素是:

  客运:人数、运费、速度、目的货运:运量、货物性质、运费、距离、时间

  要根据人们的要求和客观条件对运输工具做出选择。

  集

  体

  备

  课

  备课时间

  备课内容

  参与教师

  说课教师

  第15周

  (12月10日)

  语言和宗教

  农业

  三大宗教的分布及宗教信仰

  重

  播放《西游记》主题曲

  点

  难

  1、他们信仰什么宗教?你们还知道哪些宗教(佛教;基督教、点

  伊斯兰教、喇嘛教…..)

  及

  2.当今世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三大宗教是什么?(佛处

  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理

  3.在宗教分布图上分别找出三大宗教主要的分布地区。

  方

  (基督教:欧洲、美洲、大洋洲;伊斯兰教:西亚、中亚、法

  东南亚、北非;佛教:东亚和东南亚)和文化传统吗?(提示:欧洲国家的圣诞节,回族人不吃猪肉,出家人吃素,泰国被称为黄袍佛国,佛教是其国教)5.分别说出三大宗教产生的地区。

  6、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建筑物。

  我国南北方的农业分布差异

  地区

  耕地

  耕作制度

  北方

  旱地

  南方

  水田

  4.你能举例说说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粮食

  作物

  小麦

  水稻

  油料

  作物

  花生

  油菜

  糖料

  作物

  甜菜

  甘蔗

  纤维

  作物

  棉花

  棉花

  二年三熟,一年一熟,一年二熟,一年三熟

  集

  体

  备

  课

  备课时间

  备课内容

  参与教师

  说课教师

  第16周

  (12月17日)

  聚落

  工业

  重

  点

  难

  点

  及

  处

  理

  方

  法

  工业

  了解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联系,理解认识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各类工业产品和景观图片以及文字说明,进行抽象概括,形成工业的地理概念。

  使学生认识到要实现国富民强,必须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充分认识到发展工业的重要性。

  聚落

  本节内容是全章的重点,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本节课由乡村和城市、聚落与环境、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三部分内容组成。所有内容都围绕身边的生活环境来展开。

  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联系紧密,在人文地理学中,聚落也被称为人口的文化景观,它是人类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作为人文环境的聚落,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肯定受到风俗、文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与作用,课文通过大量实例和图片,给学生留下鲜明直观的印象,但内容的落脚点应该是可持续发展,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集

  体

  备

  课

  备课时间

  备课内容

  参与教师

  说课教师

  第17周

  (12月24日)

  发展与合作

  重

  点

  难

  点

  及

  处

  理

  方

  法

  1、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国家及地区之间的差异。

  过程:⑴学生按组别分别代表中国、美国、以色列、巴勒斯坦、科威特、伊拉克等国。?⑵结合教材上图5.1,在《世界政治地图》上查出以上国家,并仔细观察,同时结合自己对这些国家已有的认识探讨一下它们的特点,作好记录。(提示学生注意找出面积较大的前六个国家)?⑶讨论:这此国家之间有哪些方面的差异。?⑷各组代表发言。(学生的答案可能集中在:军事、经济、科技的强弱,文化、资源……)

  教师总结:国家之间在面积、人口、政治制度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同时补充在位置、资源、文化、经济、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宗教信仰往往也是引起民族纠纷的主要因素)

  板书:面积、人口、政治制度、位置、资源、文化、经济、

篇五: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总结

  相关推荐

  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总结(通用12篇)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发扬成绩,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吧。但是总结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总结

  篇1本学期我们高一地理备课组根据课标要求对高中地理必修1内容进行了集体研讨,较好地完成高一地理的教学任务。

  一、深刻领会课标要求,制定有效教学计划,做好备课工作

  备课组成员仔细研读《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制定可行有效地理教学计划。备课组教研活动做到有计划,每周的星期三下午第一、二节课,是高一备课组集体备课时间。我们根据教学进度,相互讨论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并交流心得,做到有的放矢,收获很大。

  二.团结协作,资源共享,促进教学。

  备课组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优势,新老教师紧密配合、勤于切磋、相互协调。在备课、教学资源的使用,试卷命题,学案的使用,学生学习状态等方面,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备课组之间经常相互听课,交流教学经验,做到统一认识,统一传授;把握好教学质量关,通过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做好质量分析和监控。

  三、采取有效方法,促进整体提高。

  我们做好对个别学生的拓展、补差工作,采用鼓励、作业面批、个别辅导交谈等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实际,积极实施分层次教学,分层次布置课外作业,平时注重抓学生的基础,重要的知识点不断地强调,努力提高后进生的成绩。学好地理,除智力因素外,还有非智力因素,如兴趣。一些同学害怕学不好,或一些同学一直考不好,丧失信心。我们采用了个别交流,指导等,不断关心、帮助,同时教师关

  爱学生走近学生、进而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

  学案导学,是本学期集体备课的重点。对于现在课时量缩减,要求课堂效率提高的问题,学案导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学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了开启学生智慧、发展学生能力而设计的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直接参与并主动完成的一系列的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等全程学习活动的案例。可以看出,学案侧重于学生的“学”与“会学”。但是大家可千万不要认为只要有了学案,就能够提高课堂效率,这里面有一些需要我们注意的问题:第一是学案的编写。学案的编写要求做到准、精。“准”一方面要求学案的目的性强:从哪部分内容得出什么结论,根据哪部分内容思考哪个问题;另一方面就是要求学案能够突出该部分内容的重难点,重点内容重点体现在学案上,而非重点就简略一点。所谓的“精”就是学案上的习题不要太多,要精心选取,尽量能够控制在课堂时间按内完成,并与课堂内容密切相连。

  第二是学案的使用。这包括在课堂上和课下,首先,学案发到学生手里,就要采取措施让他们按照学案的引导来预习课本知识,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其次,在课堂上,学案可以作为我们的好帮手,有很多内容我们可以不必用语言表达出来,仅需要告诉学生,看第几题或者完成第几题即可,这样目标明确又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最后,就是在课后的复习中,学案也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第三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学案的正确使用方法。学案导学的真正实践者是学生,只有他们明确,那么学案的真正价值才会实现。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强调学案的使用方法,争取尽快地将学案的作用发挥出来,把时间还给学生,提高课堂效率。

  经过这学期的努力,大部分同学有一定的进步,以坚定的信心,积极的心态对待地理学习。我们高一地理组和谐协作,互相切磋,共同提高,使教研活动有序、有效地展开的同时,也借鉴和吸取我校其他教研组的先进教研经验,使地理备课组有长足的发展。

  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总结

  篇2本学期教学工作接近尾声,回顾这一学期以来的备课组活动,我

  们充分发挥了老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组内教师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互帮互助,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技能不断提高。

  一、主要工作汇报

  1、认真制定本学期工作计划。根据这一届高一的新情况,备课组一起讨论并制定了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和具体的教学计划,这为接下来的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坚持集体备课。新教师对教学深度的把握等有所欠缺,在上新课之前,备课组新老教师之间进行交流探讨。这有助于新教师上好课,较快成长,也有助于老教师精益求精。

  3、认真做好考前命题工作、考后集体流水阅卷以及分析总结工作。考前,备课组首先确定考试范围,命题侧重点和难度,再由一名教师进行初步命题,最后备课组进行讨论后确定。考后,备课组齐心协力在第一时间批改出试卷并做好成绩登记。备课组常规活动时,对本次考试进行分析、总结。

  4、坚持互相听课,互帮互助。备课组有很好的互相听课的氛围。新教师都能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好学,每周听老教师的课2节左右,教学中的疑惑也会主动请教老教师。而老教师也乐于传授自己的教学经验,给予指导。

  5、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认真进行“同题异构”主题教研活动教研活动。特别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在其指导下,进行教学实践,然后及时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尽管在大家的团结协作下,备课组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整个高一年段的地理教学有条不紊地开展,但在工作中仍出现了一些问题。

  1、教学研讨中不够深入,有走过场,形式化的感觉。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注意。

  2、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不够。日常备课组活动侧重于教学实践方面的交流,极少涉及教育理论的学习、探讨。教师应特别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这样才能在其指导下,进行教学实践,然后及时反思。这样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而教师的成长势必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总结

  篇3高二地理备课组由A、B两个组五位老师组成,分别担任高二12个理科和13个文科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本学期,根据学科实际和学校工作安排要求,本备课组所有成员一如既往认真工作,搞好个人备课、上课、作业、检测等一系列教学环节,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集体活动。在工作过程中我们取长补短、配合默契、追求创新,使高二地理教学工作在原有基础上推陈出新,有了更大的进步。截止学期末,各项工作都已如期完成。总结本期所做所想,有以下心得和经验:

  一、本学期所做的工作

  1、认真制定工作计划

  在开学初针对高二的学科特点,制订详细的授课计划。高二本学期要完成必修3所有内容,迎接学业水平测试;同时还要完成中国地理地球和地图的复习,迎接期末全校统考,教学任务较重,所以必须要认真详细地制定时间计划,划分时间段,并控制好各时间段的用时计划。现在一个学期结束了,我们在匆忙之中圆满完成了预定计划。

  2、集体备课、钻研教学。

  本学期,我们做到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吃透课标,精心备课,备教法又备学法,落实好各项教学常规和教学计划。坚持按时集体备课,讨论授课的方法,做到目标、进度、作业、测试的统一,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写出导学稿,讲述对教材的理解,教学重点及难点,选择恰当的教法和学法。然后大家研讨、交流,最后集思广益,确定统一的教案,再由各个老师针对班级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操作环节。通过集体备课,相互取长补短,自身的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备课活动时,根据计划有中心发言人主讲并做好记录。组内认真学习了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标准,一起研究《学业水平测试说明》,对比出与上一届《说明》的差异,在复习中密切关注这些变动的地方。刻苦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学专业报刊和互联网,了解学科最新动态,提高理论水平和修养,高质量的完成了地理课的教学任务。

  3、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积极参加每周一次的备课组组活动,认真组织考勤,并进行主题

  教研活动。认真组织每周一次的备课组讨论。备课组活动时,每次都进行重点、难点分析,分析教法、学法,估计学生学习时会出现的困难以及应该采取的相应措施。认真组织好期中、期终、月考等命题、批阅、分析、讲评等工作。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加强补差与提高。备课组除了参加本组活动外,也参加积极校教研活动,还参加了市教研室组织的各种学科活动,如去永荣中学参加七校联盟、去北方参加新课改联盟会并听课,向同行取长补短。

  4、注重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在教学环节中特别重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原则,尽力做到五认真。课堂上,各位教师注重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尤其是适合地理学科的“直观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自学讨论教学法”等。

  二、期末复习

  1、加强集备课

  2、注意以教学要求为准,不要随意拔高(两年之内期末统考卷)

  3、课型研究“解题方法”“拓展延伸”“总结”。

  4、认真组织教学活动观察学生、解题规范示范。

  5、重视学生的消化和反思。

  6、组织青年教师加强听课。

  三、存在问题

  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班级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2、学生答题规范性不够、能力欠缺,自觉性有待提高。

  3、学生分析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的能力有待提高。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继续抓好备课组建设,要不满足于现状,改进地理课教学。

  2、学习课改精神,掌握更多的信息,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做准备。

  3、通过讨论、教研、交流,使备课组成员的知识、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为全面提高有效教学再作不懈的努力。

  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总结

  篇4本学期来,我们高一地理备课组五位老师认真积极地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及业务学习,在平时的工作中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立足岗位,与时俱进,履行职责,扎实搞好本职工作。把良好的师德化为实际的行动,把教学的高质量作为工作追求的目标,把教科研的能力作为自我培养的重点,力争做到才学高、师德好、质量优、创新精神强。我们五位老师总是积极参加集体备课,共同讨论问题,共同商议,做到期初有计划,期末有总结。特总结如下几点:

  一、加强学习。

  认真研究课程标准,使全组老师初步把握新课程的基础理念,理解新教材的基本内涵,老师们通过认真阅读新教材,发现新教材的实用性,不但使用课本中的案例,还增加有说服力的案例,便学生理解和自学,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各位教师注重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尤其是适合地理学科的“直观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二、充分发挥备课组的力量。

  充分利用每周的集体备课活动时间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研讨、分析教材,逐步做到组内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教案。所有教师都认真学习了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标准,刻苦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学专业报刊和互联网,了解学科最新动态,到海南侨中、一中等学校听课,吸取别人的经验,提高自已的理论水平,高质量的完成了本学期地理课的教学任务。

  三、明确备课组各个成员的工作任务。

  每一章节都有一个主讲发言人对所负责的内容进行展示设计,再由各个成员进行评议修改。

  本学期备课组每一位老师认真组织命题,在段考和期末考试之前安排了五次的有针对性和频考题的测练,强化的复习,所以本学期的段考和期末考试全年级的平均分均能达到了60分以上。

  四、做好“结对子”工作,培养新教师。

  在学校和年级安排下,新来的两位老师分别与陈青菱和黎春莉老师结成师徒关系。新教师做到听一节课,上一节课,学期总听课已超额完成所规定的课数;我们每听一节课,都相互交流意见,肯定优点、指出缺点,使新教师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五、存在主要问题:

  1、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大多数的同学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重要性认识不够。

  2、高一《必修》1以比较抽象自然地理为主线,学上理解起来也比较难;

  3、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存在误区,认为地理只要到考试之前背一背就万事大吉;

  4、大部分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很不负责任:只是抄答案应付。没有认真完成,自然也就发现不了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倒致问题集中,最后就什么也听不懂,就不想学了。

  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总结

  篇5本学期以来,高二地理备课组认真贯彻落实教研组的工作计划,齐心协力加强备课组工作建设,以新课程理念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为重点,着眼于教师和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着力于教师和学生自主发展机制的建立。以创建优秀备课组为目标,和谐共处,总结经验,发挥优势,改进不足,集备课组教师的创造力努力工作。具体工作如下:

  一、规范备课组活动制度

  每周二上午第四节为集体备课组活动,为提高主备试讲的实效性,每次活动都先上课后评课。朱校的课堂高屋建瓴,侧重引导学生对知识框架的梳理,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王克英老师课堂充满激情、气氛活跃、师生互动频繁,通过听评课和课下的相互交流,有利于发挥备课组的整体作用,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成长进步。

  二、贯彻新课改理念、加强教学科研工作

  俗语说,教而不研则僵,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尤其是新课标和新教材的理念,在理论学习过程中,结合学生特点、学校教

  学及备课组工作实际进行周密思考,对备课组的教学进行新的设计和安排,以产生新的教育效果,推动专业发展。

  本学期继续主持《高质量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的研究,中学课堂教学面临的共性问题是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教师教学普遍还是沿用“灌输”模式,怎样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创新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是课题研究的核心问题。通过本学期“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以及地理课程基地创建等活动,备课组成员已经逐步探索出高效教学模式的雏形,正在试验与推进阶段。

  教学重点抓好常规管理,认真落实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重视“读图启发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加强了实践和探究活动,构建了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坚持教学反思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高一地理备课组坚持写教学反思,发表教育博客,通过反思促使备课组更有效地工作,促进教师更深刻地思考。通过坚持写教学反思,让教师稳步较快的成长。

  四、完善教学评价的形式和方法

  明确指出教学评价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可灵活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合理适时地安排好地理作业(书面作业、绘制地图、地理小论文等)对学生学习评价,不仅要关注课本学习的考查,还考查学生进行活动时的参与度。

  五、积极配合地理课程基地建设工作,献策献力

  地理课程基地建设是本学期教研组工作的重心,高一地理备课组积极配合地理课程基地建设工作,制定专业教室的布置方案,在现有设备的条件下精心布置人文地理专业教室,工作得到教研组的肯定和表扬。

  六、开设校本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来自生活,应用于生活,充满许多奇趣知识和未知的谜题,开设校本课程正是为了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地理的兴趣,从选报人数及学生课后反馈的情况,都达到了既定的效果。

  最后我们也意识到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如何尽快地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适应高效教学模式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在学生初中地理基础普遍较弱的情况下,如何适时地补充区域地理知识,融入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室如何对自己的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新的变化。

  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总结

  篇6本学期只有19周上课时间,时间较紧,提高效率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高二地理备课组全体老师团结合作,勤奋工作,资源共享,互商互量,较出色地完成了本学期高二地理教学工作。回顾一学期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高二是学生高中阶段最关键的一年也是两极分化的一年也是学生时间最宝贵的一年,所以一学期来,我们认真对待每一次集体备课、每一次教研探讨、每一次训练、并加强学法指导坚持有效地训练。

  本届学生地理基础较差,要想在高考中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所以本学期,我们非常重视学生的基础,并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和解题能力,我们的目标是力求全面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并能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规范答题格式和答题语言,形成一定的答题技巧,更有效地答题,以适应高考答题的要求提高成绩、经过努力,基本达到了我们预想的目标。

  本学期,我们地理备课组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认真制定教学计划,根据考试说明的知识结构和要求根据学校课时的安排,认真科学地制定了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具体落实到每一节课包括单元练习和试卷分析课,平时的授课复习严格按照计划进行,使计划成为高二地理复习时间安排的一个重要的参照、2、加强集体备课:讨论确定授课目标知识体系,知识点及重点难点定位,探讨授课方式并精选试题习题,对一些经典习题的授课技巧进行探讨、并交流上周的学生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做到知己知彼,使我们的教学工作能够非常顺利并有效地进行。

  3、向课堂要效率向课堂要质量:课堂教学是学生高考复习的主阵地,为了使备课组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本学期我们做到每节课精心策划,使课堂成为优质高效的课堂,并相互督促除了教研组的听课评课活动外我们相互间听课评课活动也经常进行,通过相互听课评课取长补短、通过同伴互助式教学反思达到共同提高,使我们的课堂更优质高效、4、认真开好备课组教学质量分析会:小到单元测验月考大到期中考试,我们都认真对待每一次考试,认真地进行了每一次质量分析。分析试卷,分析学生答题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的教学工作和思路提供第一手材料、5.精选试题,与高考接轨:复习资料五花八门,我们备课组在反复比较各类各地命题下,精心组织练习,精选各类习题,不搞题海战术,不浪费学生时间,做到花时少效率高。

  6.积极进行校际教研活动,在教学和高考方向的把握方面积极与同行交流,多学习借鉴兄弟学校的宝贵经验。

  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总结

  篇7时光如梭,忙碌而充实的高三教学工作已经结束,反思这一年来的教学工作感觉收获很多,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对自己的教学教育理念有所修正和提高,当然教学中也有一些遗憾和不足,这在以后的工作当中还需要克服,以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下面我就谈谈这一年我的一些收获及其不足:

  一、深研《高考说明》新变化,明确教学方向。

  当年的《高考说明》确定了地理高考的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题型示例、考试的知识范围。作为地理教师一定要认真阅读《高考说明》的每个部分,研究其变化,从整体上把握高考的大方向。作为老师要留心《高考说明》对知识范围的修订,尤其是修订过的知识范围往往是当年考试率较高是部分,教师对此要心中有数。明确了高考的知识范围才能够集中精力地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在地理复习中也才不会产生遗漏现象。

  二、把握高考的最新动态,提高教学效益。

  从各种报刊、杂志、互联网和参加全市高考研讨会等渠道是获取当年的高考最新动态。研究历年江苏省地理高考的走向和特点,力争做到教学不走弯路,高效地进行高三复习教学。不断研究高考命题专家的命题特点,我们在后期的高三地理复习中做到高命中率和高收益。

  三、重视地理课堂教学,及时反馈作业。

  我们深知有付出就有收获,所以在备课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不仅备教学,而且备学生,充分理解学生在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内容,学生在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以求让学生具备地理解题能力。

  四、注重地理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答题准确性。

  准确、全面、灵活掌握考点基础知识往往是最能体现学生的解题素质,缺乏必要的知识,就谈不上进行一定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因此,能力源于基础。高考不可能脱离知识去考能力,高考题是对知识点的“抽样”,通过能力“组装”去解决问题。不掌握知识,便谈不上能力,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离开基础知识,能力便成了空中楼阁,抛开基础知识,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这一年来我时刻都狠抓学生的基础知识,以此培养其答题能力。

  这一年里我们主要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①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网络,使书本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把握。

  ②通过全面,系统复习,进行查漏补缺,综合应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熟练掌握大纲规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基本思想和方法。

  ③帮助学生揭示规律,总结方法,进一步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明确了复习时间的安排。做到教学有条不紊。

  高三地理复习一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按教材的顺序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这是重点,要“扎扎实实”,不可盲目追求进度;第二阶段是专题复习,打破常规的章节,对知识进行重组,寻求联系,侧重于能力的培养,但专题的个数不能弄得太多;第三阶段为查漏补缺,调整心态,做好考试前的准备。

  六、调整学生心理变化,适时引导和帮助。

  高三学生压力比较大,一旦处理不当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就利用了多种途径,使他们树立信心,消除恐惧,如多抓学生谈心,拉近师生距离;多表扬,多鼓励;多向学生宣传“勤奋一些都能把地理学好”的思想,这些都能让学生树立信心,给学生减压减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七、分类归纳突出重点,上好试卷讲评课。

  (1)贵在方法,重在思维。培养思维能力是贯穿试卷的讲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悟性得到提高,对问题的化归意识得到强化。

  (2)分类归纳,集中讲评。讲评试卷,采取分类化归,集中讲评的方法。涉及相同知识点的题目,集中讲评,这样做可以强化学生的分归意识,使他们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更深刻,印象更强烈。形异质同的题目,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形同质异的题目,要引导学生比较异同,防止思维定势产生的迁移。

  (3)照顾一般,突出重点。讲评试卷对有些试题只需“点到为止”,“有些试题则需要仔细解剖”。对那些涉及重难点及能力要求较高的试题要特别“照顾”;对于学生错误率较高的试题,则要“对症下药”。试卷讲评前,对每道题进行细致地统计分析,对错误原因进行准确地分析,对每道题的讲评思路精心地设计。

  (4)评后反思,适度拓宽。每次考试后,及时要求学生整理“错题集”,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反思和探索。

  当然,这一年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新课标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方面我们做得

  不好,学生提问者太少;今后在教学中要注意改进。

  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总结

  篇8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加快提高整体授课水平,从而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我们地理学科的实际情况,备课过程如下:

  (一)备“草案”

  学期初,在集体商讨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学期教学计划,届时备课组长将教学内容逐一分配给相应任课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备课组长提醒和督促,保证相应教学任务的完成。在两周内完成“草案”、相关教具和相关课件的制作。在集体备课时,进行组内交流,同时提醒下一次的备课内容和主备人。要求:主备人在集体备课本上备写课题、课时、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详备,按照新课程标准备写)及精选当堂训练题。

  (二)备“成案”

  主备人将“草案”用电脑传给任课教师,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把握进行修改,然后利用集体备课时间集体讨论“草案”,教师根据讨论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定出“成案”。集体备课基本程序是:

  1、主备人说课,其他教师补充、完善:

  难点可由老教师主备,多数情况是年轻教师说课,老教师进行补充,这样使每个老师都动起来,以充分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从而集合所有精良的授课方法,发挥集体的力量。

  2、重点研讨:

  ①先讨论上一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主要是通过试题得到反馈信息,②钻研新教材时碰到的疑难问题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自学;

  ③学生自学后可能出现什么问题;

  ④如何针对这些问题点拨、归纳;

  ⑤重点练习题的做法以及讲解方法。

  ⑥制作实用而精美的课件。

  3、在讨论的基础上,备课组长总结达到六个统一认识:

  ①统一划分课时;

  ②统一确定每课时的学习目标;

  ③统一自学指导,包括自学思考题和检测题;

  ④统一学生自学后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⑤统一课堂作业。

  4、通过以上共同的备课,完善“草案”,再由主备人在“草案”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排版,制作学生学案。通过公共邮箱上传课件(包括导学案、习题等),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地理组创建的公共邮箱在高一、高二和高三三个年级都可以使用,真正做到资源共享。

  (三)备“个案”

  教师有个别,学生也相异。不同的课堂,也应有不同的教法、学法。在课堂导入、知识点的选择等方面,可让教师针对自己的课堂提出自己的教学设想。教师可以在“成案”的基础上,根据所教班级实际情况写出“个案”(写在自己备课本上)。“个案”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着重进行学情分析与教材分析,特别是在重点、难点、难点的突破方法及“自主、综合、拓展、创新”的渗透上下功夫,而不是照抄照搬“成案”上的内容。

  教师要主动进行课前的“三案”备课,使每一节课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开展。一是要钻研课标,吃透教材,吃透学生。二是面向全体,尊重差异,确定阶段或单元的教学目标。三是提前两周集体研究下次备课时的教学方案,要及时修改或重新设计。

  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总结

  篇9高一地理备课组2014年工作总结

  高一地理备课组由两位老师组成。不同的工作经验让两位老师在工作过程中能取长补短、相互配合,激发更大的潜力;在各位领导和同事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使高一地理教学工作在原有基础上推陈出新,有了更大的进步。总结一学期所做所想,我们收获了以下心得和经验。

  一、本学期所做的工作

  1.支持学校工作,积极完成任务。

  刚刚过去的一学期,高中地理备课组圆满地完成了学校和年级组

  分配、布置的各项任务。全组老师积极支持学校工作,群策群力制定教学计划;认真按时按质进行集体备课;积极落实教务处和年级组组织的教学观摩和教学研究活动,积极开设公开课,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坚持集体备课,不断钻研教学。

  本备课组的成员都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吃透课程标准,精心备课,既备教法又备学法,落实好各项教学常规和教学计划。本备课组坚持按时集体备课,讨论授课的方法,能够做到目标,进度,作业,测试的统一,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写出讲稿,讲述对教材的理解,教学重点及难点,选择恰当的教法和学法。然后大家研讨、交流,最后集思广益,确定统一的教案,再由各个老师针对班级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操作环节。通过集体备课,我们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3、发扬团体合作精神,注重相互交流探讨。

  本备课组的老师无论是谁在网上收集到的或在别处得到的教学资料,都努力做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备课效率。为了深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高中地理备课组坚持相互听课,当面或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实事求是的有针对性的交流意见,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共同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和路子,形成教学的互动,实现教学相长。我们组内的教研气氛非常浓厚,除都能按时参加组内的正常集体备课活动外,我们还在平时利用课余时间碰在一起讨论问题,研讨教法,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同事们通过讨论,不但提高了对许多模糊问题的认识与理解,而且还进一步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

  4、注重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能力。

  本备课组的老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利用辅导课和其他课余时间,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学生“你不教我不懂”逐步引导成“你不教我也懂”,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查找资料、自学教材的习惯,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加强课堂教学的"模式化

  本学期学校实行了教学模式改革,本着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

  中来,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的目的,备课组全体教师进行了积极地讨论,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探讨,结合地理学科的特色,制定出导学-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练习的模式,在模式当中特别要注重地图的训练。地图(图像)及各种图幅是实现该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要把地理信息通过图片、图像、音像等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需要突现给学生,学生可以形象、直观、地获得一些难以直接观察、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地理信息,从而能较快感知认识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

  抓好教学的五个基本环节:“备、讲、辅、批、考”是教学的五个基本环节,对于任何一科基础科目的教学工作,只有认真落实这些工作,才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课堂知识。地理教学也不例外,由于长期以来学生对这门学科的不重视以及专业教师力量的缺乏,造成很多同学的基础差,对这门学科没有兴趣。因此要求我们的教师既要结合初中的知识点,又要尽量穿插学生感兴趣的课外知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课堂教学能顺利进行。

  二、存在问题

  1、个别班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或者是整体学习的积极性不够的情况。

  2、教学难度的把握与学生实际接收能力发生矛盾:讲太难,学生接受不了;讲太容易,学生又不能获取多少知识。

  3、学生获取生活经验的途径较少,学生分析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的能力仍有待提高。

  4、一部分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很不负责任:抄袭现象严重

  三、今年努力的方向

  1、更好更严格地抓好备课组建设,特别是从备课组成员的思想入手,要不满足于现状,做到精益求精。同时,要认真研究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利用多种手段(包括电化、多媒体等)改进地理课教学。

  2、强化对课程改革的有关方针和政策以及有关资料的学习,掌握更多的信息,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使备课组内的教研、讨论气氛进一步浓厚起来,通过讨论、交流,使备课组成员的知识、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加强同事之间的团结互助、互相关心,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再作不懈的努力。

  5、勤写教学后记,即反思,要重视教学的积累,为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6、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理念,并将新理念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式,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参与、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真正走进我们的课堂。

  总之,本学期我们高一地理备课组的老师都在竭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且大胆推陈出新,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备课组将工作做得更好。

  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总结

  篇10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引,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抓好常规教学,转变教学理念,在总结实施高中地理(必修1部分)新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务。

  具体教学过程中,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地理学科和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地理教育的功能,在掌握基本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地理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整合,使地理学习成为一个不断积累地理知识、不断加深对地理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成为一个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一个逐渐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的过程。通过地理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地理意识,汲取地理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地理洞察力和地理使命感。

  二、情况分析

  1、课标分析: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

  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内容标准由标准、活动建议等部分组成。“标准”是学生学习高中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方式表述;“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可根据条件选择,也可自行设计;“说明”是对标准中某些问题的进一步解释。

  2、教材分析:

  本学期高一地理科采用人教版教材(必修1),本学期教学内容是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介绍宇宙中的地球、大气运动、和水运动等地理自然现象,要求学生能独立或合作进行人文社会的分析和调查;掌握阅读、分析、动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新教材每节课的知识容量都非常大,教师必须学会处理好教材与课标的关系、学生活动与完成教学任务的关系,特别是新的教学理念和信息的不断更新,更需要老师认真备课,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

  3、学情分析:

  学生可能存在的学习问题:

  (1)高一学生由于初中对地理课不够重视,无论学科知识、学科能力都较薄弱,新课程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他们来说会存在较大困难。

  (2)学生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会有较大的兴趣,但专题式的探究学习(而不是过去按部就班的讲授)部分学生会感到有困难,不易把握知识点。

  (3)目前评价教学的方案尚不明朗,教师的教学活动缺乏明确的导向,有教师担心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会影响将来的考试,从而影响对教师本人的评价,因而评价教学的方案不明确是不利于新课程理念的实施。

  三、学期教学目标

  本学期备课组要达到如下目标:

  1、备课组在规定时间内有效完成授课内容的同时,要加大学生课外知识的补充,注重教学知识广度的推广。

  2、让学生获得比较完备地理基础知识,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

  的地理。

  3、倡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参加地理小组活动;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具体工作

  1、不断加强对新课程的教学研究、相互交流和学习。任课老师要加强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理论学习,深刻领会新课程的改革理念,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充分做好每节课的备课准备工作。通过集体备课,加强对新课程教材内容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模式以及学法指导、重点和难点的处理等方面的研讨。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设备和资源,做到分工合作,相互学习,实现教学经验、方法和资源的共享。开展经常性的相互听课学习,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以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2、加强备课组的活动,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利用备课组活动的时间,重点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对课堂教学工作进行回顾交流和改进,分享对新课程的教学体会,同时针对新课程的内容编排和教学时数的安排,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调整和改进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做到每次活动有具体专题内容,共同研讨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案或方法途径。

  3、加强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做到教与学的互动和协调发展。任课教师要做好对学生学法的科学指导,因为新课程改革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和合作性,教与学要体现出一种师生的互动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随时收集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法和做好学法指导,让学生尽快适应新课程的学习。

  4、集体备课:做到“三定”——每周一下午为固定的备课组活动时间,教学中遇到问题随时讨论;每次活动有明确的内容;每课或联系较紧密的几课定一中心发言人,负责教学的整体设计,制作一个粗略的课件(至少提出教学的设想),大家讨论补充,探究最佳方案。争取每课都有课件,课件要放在校园网上实现资源共享。做到“三备”——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采取的具体教学方法,特别

  侧重学生学习式的设计。做到备课组“目标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测试统一”。通过教师间的合作探究,提高整体的备课质量和教学质量。的设计。做到备课组“目标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测试统一”。通过教师间的合作探究,提高整体的备课质量和教学质量。的关于开展“苦练内功,提高素质”的教学基本功训练活动的要求,本学期备课组内计划安排的交流、研讨公开课5节,每位老师都要上一节。

  5、教学进度的安排。由于新课程内容设计新而多,且教学时数少,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压缩,对教学进度抓紧抓好,力争在期末考前一周(第19周)结束上课,以保证期末考的复习备考时间。

  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总结

  篇11一、采取切实措施,抓好常规教学,继续提高教学质量

  为实现上述目标,首先要加强教学常规,备、教、辅、改、考等各个教学环节必须加强,要做到有要求、有目标、有措施、认真落实,及时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教学工作的规范和高效。其次要加强新政策的学习,改变观念,适应教师以年级管理为主的新体制,按年级管理的目标做好工作。第三要切实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课业辅导、课程补习,批改作业等各个方面做到区别对待,有所侧重,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获得最大的发展。

  二、加强地理科组工作,保证学校工作计划的顺利落实

  要抓好科组建设,搞好组内团结,充分调动全组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学校的地理教学任务和学校领导交办的其他各项工作。积极开展旅游地理、教育地理选修课教学的实践活动,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狠抓落实。继续抓紧第二课堂,带好“气象小组”,办好气象服务台,服务全校师生。积极准备参加区科技节,并争取获得好成绩。配合学校做好地理功能室的建设。加强对年轻教师的业务指导,使他们尽快适应工作。

  三、加强备课组活动,力争做到四个统一

  即教学进度统一、重点难点统一、重要练习题统一、考试时间和题目统一。

  四、加强政治思想学习,进一步提高敬业爱岗的师德水准

  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和学科理论学习,提高现代化教育手段应用能力和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探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提高自身的岗位教学能力。

  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总结

  篇12一、教材分析(结构系统、单元内容、重难点)

  必修两章: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必修三章: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重点了解和掌握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知识,难点是能运用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应用于某个具体区域中,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学生分析(双基智能水平、学习态度、方法、纪律)

  学生对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比较差,地理学习方法不很适当,读图、析图、提取信息、概括归纳和语言文字表述等能力较差,文科班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态度和纪律比理科班的学生好一些。

  三、教学目的要求

  使学生能初步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组成以及主要特点,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知识;能运用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初步掌握必要的地理观察、学习、调查、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等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够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基础知识;增强爱国情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四、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教会学生地理学习方法;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健康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和现代地理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充分利用校内外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

  资源;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五、教学进度周次

  课、章、节与教学内容

  备

  注:

  1、第三章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2、第一节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3、第三节第四节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类型

  4、第四节第四章第一节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5、第二节第三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6、第三节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模块考试

  7、必修ⅲ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

  8、第三节第四节

  区域发展差异、区域经济联系

  9、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0、期中考试

  11、第三节第四节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第五节第六节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13、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节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14、第三节第四节

  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数字地球、模块考试

  15、会考复习

篇六: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高一地理下学期备课组计划

  高一地理下学期备课组计划3篇

  时间过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我们的工作同时也在不断更新迭代中,此时此刻我们需要开始制定一个计划。相信大家又在为写计划犯愁了?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高一地理下学期备课组计划,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下学期备课组计划11、以团结合作的精神坚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时间以每周六上午为主,特殊情况另行安排。不拘形式,只求效果,要以团体的优势取得地理科教学成绩的全面提高。

  2、坚持互相听课研讨活动,争取每周能互相听一节课,有问题及时交流研讨。

  3、认真学习教务处的工作计划,认真阅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撰写读书心得,并借助所订阅的地理教学刊物,了解教改动向,指导教学工作,及时了解新课程改革的动态和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

  4、利用教学开放周,以激活课堂的形式每人开一节公开课,并及时研讨交流,共同提高。

  5、加强校级及其他年级组的教研交流。积极参加与乐安中学的集体备课活动,积极参加市区等单位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多听其他年级尤其是高三年级教师的课。

  6、认真开展地理选修课教学。根据学校和年段组的工作安排,开好开足地理选修课。本学期地理选修课仍为《生活中的地理》,具体内容和资料收集在集体备课时确定。

  高一地理下学期备课组计划2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引,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抓好常规教学,转变教学理念,在总结实施高中地理(必修1部分)新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作

  为教学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务。

  具体教学过程中,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地理学科和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地理教育的功能,在掌握基本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地理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整合,使地理学习成为一个不断积累地理知识、不断加深对地理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成为一个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一个逐渐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的过程。通过地理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地理意识,汲取地理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地理洞察力和地理使命感。

  二、情况分析

  1、课标分析: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容标准由标准、活动建议等部分组成。“标准”是学生学习高中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方式表述;“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可根据条件选择,也可自行设计;“说明”是对标准中某些问题的进一步解释。

  2、教材分析:

  本学期高一地理科采用湘教版教材(必修2),本学期教学内容是人文地理部分,主要介绍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等人文地理知识,要求学生能独立或合作进行人文社会的分析和调查;掌握阅读、分析、动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新教材每节课的知识容量都非常大,教师必须学会处理好教材与课标的关系、学生在校时间与完成教学任务的关系,特别是新的教学理念和信息的`不断更新,更需要老师认真备课,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

  3、学情分析:

  学生可能存在的学习问题:

  (1)、通过上一学期的学习了解到高一学生由于对地理课不够重视,无论学科知识、学科能力都较薄弱,新课程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他们来说会存在较大困难。

  (2)、学生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会有较大的兴趣,但专题式的探究学习(而不是过去按部就班的讲授)部分学生会感到有困难,不易把握知识点。

  (3)、目前评价教学的方案尚不明朗,教师的教学活动缺乏明确的导向,有教师担心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会影响将来的考试,从而影响对教师本人的评价,因而评价教学的方案不明确是不利于新课程理念的实施。

  三、教学目标

  本学期备课组要达到如下目标:

  1、备课组在规定时间内有效完成授课内容的同时,要注意学生课外知识的补充,注重教学知识广度的推广。

  2、让学生获得比较完备地理基础知识,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

  3、倡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参加地理小组活动;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具体工作

  1、不断加强对新课程的教学研究、相互交流和学习。任课老师要加强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理论学习,深刻领会新课程的改革理念,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充分做好每节课的备课准备工作。通过集体备课,加强对新课程教材内容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模式以及学法指导、重点和难点的处理等方面的研讨。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设备和资源,做到分工合作,相互学习,实现教学经验、方法和资源的共享。开展经常性的相互听课学习,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以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2、加强备课组的活动,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利用备课组活动的时间,重点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对课堂教学工作进行回顾交流和改进,分享对新课程的教学体会,同时针对新课程的内容编排和教学时数的安排,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调整和改进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做到每次活动有具体专题内容,共同研讨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案或方法途径。

  3、加强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做到教与学的互动和协调发展。任课教师要做好对学生学法的科学指导,因为新课程改革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和合作性,教与学要体现出一种师生的互动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随时收集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法和做好学法指导,让学生尽快适应新课程的学习。

  4、集体备课:做到“三定”--每周固定备课组活动时间,教学中遇到问题随时讨论;每次活动定明确的内容;每课或联系较紧密的几课定一中心发言人,负责教学的整体设计,制作一个粗略的课件(至少提出教学的设想),大家讨论补充,探究最佳方案。争取每课都有课件,实现资源共享。做到“三备”--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采取的具体教学方法,特别侧重学生学习式的设计。做到备课组“目标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测试统一”。通过教师间的合作探究,提高整体的备课质量和教学质量。

  5、教学进度的安排。由于新课程内容较多,且教学时数少,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压缩,对教学进度抓紧抓好,力争在期末考前一周(第19周)结束上课,以保证期末考的复习备考时间。

  五、近期工作

  1、每周课堂研究探索课不少于一节,每周备课组活动一次。

  2、促进地理兴趣生培养,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本年级和跨年级听课。

  4、讨论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研究教材的重组,热点问题的补充,作业合适的安排。

  高一地理下学期备课组计划3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地理必修二,这部分内容是立足必修一的基础,选取了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方面社会经济活动,探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特点及与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的相互

  关系,从而逐步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与此同时,掌握地理问题思考、分析的方法,特别是能够对“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中涉及到现实生产、生活中地理现象、地理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做到学有价值、学以致用。

  二、教学内容

  三、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1.高一学生见闻有限、知识面窄,且缺乏对城市、农业地域类型、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等的感性认识。

  2.学生对人口问题的认识较片面。多数学生把人口问题等同于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对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认识不足。

  3.地理学习的兴趣不浓,方法机械。很多学生视地理为副科,以为学习地理就是靠死记硬背,故学习兴趣不浓,也不是很重视。人文地理学习需要的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社会调查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多因素综合分析等能力较弱。

  4.地理思维能力缺陷。人文地理现象一般是自然、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军事、宗教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学生的地理思维往往是单因素线式模式,缺乏多因素网式综合思维能力,难以理解复杂的人文地理现象。

  四、教学措施

  为更好落实学校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两个方面着手来进行教学。

  (1)强调学习过程,培养良好习惯。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落实基本的学习过程及课前预习,课堂高效听讲,课后复习整理三个基本环节。

  ①课前通读教材,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基础知识梳理。发现问题,标记问题为课堂有针对性的“解惑”做好准备。

  ②上课时,活跃思考,认真听讲,踊跃发言,使“疑惑”在45分钟内真正排除,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③课后再次通读教材,整理课堂笔记,特别是对预习过程出现的问题要细致的做好记录。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自测自评试题。

  (2)落实活动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结合人教版教材的特点和我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将大力推进教材活动实践。为此,将公布本学期的地理活动安排。学生分组做好活动项目的选择、准备、实施,特别是学生活动的指导和成果的展示工作,在一定层面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合作探究,积极思考,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使兴趣更浓厚。

  (3)注重知识小结和单元测试的讲练,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每单元结束后,将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重难点的复习,帮助学生构建单元知识的网络化体系,并鼓励学生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精选单元测试题,结合学生学情反馈,做好试题的讲解和薄弱知识点的讲练。

  (4)研究教材和教法,提升业务素质。

  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材只是教学的一种资源,不是必须严格遵循的标尺。立足课标,研究教材挖掘其有效性和分析“活动”、“阅读”的针对性,合理选“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学生现有的知识体验层次,从学生身边寻找教学资源,从学生生活体验中寻找资源,有效补充是教材本地化、通俗化,与学生在学习和认识过程中达到共鸣。本学期也会通过网络学习,同行交流,师生讨论等多渠道下功夫,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五、教学计划

  (略)

篇七: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高三地理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范文

  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三地理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地理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引入新课)我们的生活与区域密切相联。例如,我们介绍自己家乡在某省某市,去过某风景区旅游等。我们经常听到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术语。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有哪些地理特征?【板书】一、区域的含义

  1、区域的概念: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⑴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例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又如漳州市既是福建省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芗城区、龙文区等。

  (2)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简单,区域内同一性大,区域间差异也小。例如我国东部季风区南北跨纬度广,内部差异明显,根据气候等要素的区别,又可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3)整体性。指地表区域内各组成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并经过这种长期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区域的这种整体性是形成区域同一性的原因。

  (4)可变性。首先是指区域界线的模糊性。虽然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其次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

  (过渡)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会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首先学习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让学生做完学案知识点一:区域。

  答案:地理差异

  指标

  区位特征

  地理条件C【板书】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具体包括: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我们通过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思考: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

  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引导学生完成学案知识点二:地理环境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答案: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

  北纬30°附近,长江的入海口

  北纬43°~48°的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__亚热带季风_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土地条件

  水稻土为主,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_黑土_为主,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源

  __贫乏____石油等矿产丰富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下面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共性

  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地理环境差异

  地理位置

  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高三地理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第一节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知识要点:

  1、城市的三种基本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难点解析:

  ①功能区的形成:同种经济活动需要的发展条件一致,所以同种经济活动容易在城市相同的区位上聚集起来,发生竞争,最终形成一个以该种职能为主、其他职能为辅的功能区

  ②中心商务区、中心商业区的区别

  在城市中心区,交通最为便利,所以对商业的吸引力,容易形成城市中心的商业区,就是中心商业区,随着城市的发展,中心商业区不断膨胀发展,职能层次逐渐丰富,最终发展成为中心商务区。所以中心商业区是城市发展的初级阶段所具备的,是小城市中的。而中心商务区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所具备的,是大城市中才有的③不同的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而且这儿的功能区指的就是后面提到的经济文化区

  2、中心商务区特点:(对交通要求)①城市中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数量昼夜变化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平面中心、垂直底层均为零售活动)3、工业区区位变化特点:

  ①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考虑到环境)

  ②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考虑到经济)

  4、住宅区

  ①建筑质量上,出现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②位置上,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难点解析:为什么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高级住宅区的居民收入高,日常除了工作还会进行其他休闲娱乐活动,所以住宅靠近高坡、文化区;而低级住宅区的居民收入低,终日为生活奔波,日常主要活动为工作,所以住宅靠近低地、工业区。而工业区和文化区的位置是相背的,所以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难点解析:卫星城的作用——分散城市的职能,起到大城市人口分流作用

  高三地理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3地球自转的意义

  【预习目标】

  1.了解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等基本概念,理解时差产生的原因

  2.明确时区的划分,能够利用已知条件进行地方时、区时及经度的简

  单计算。

  3.理解日期分界线,能够熟练运用日期分界线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预习案】

  一、地方时

  (1)产生: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

  度相对偏东的地点的时刻

  ①。(2)概念:因②

  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

  (3)与经度差的关系:经度每隔15°,地方

  时相差③

  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④

  分钟。。二。时区和区时

  (1)时区划分:全球划分为⑤

  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2)区时:即每个时区⑥

  经线的地方时,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

  相差⑦

  小时。

  3.国际日界线

  (1)概念:规定⑧

  经线作为“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并不完全重合)。

  (2)日期变更:向东过日界线⑨

  ,向西⑩。课堂探究

  【探究案】

  探究一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1.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导致太阳东升西落,那么同一纬度东西方向上哪边更早看到日出、更早到达正午?2.为了计时方便,人们按统一标准划分了时区。读教材图1-2-4,总结世界时区的划分标准。

  3.结合地球自转规律,总结一下时区和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方法。

  探究二

  日期分界线的应用

  我们周边有一些双胞胎

  ,先出生的为哥(姐)、后

  出生的为弟(妹)。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竟然也有先出生的是弟(妹)、后出生的却是哥(姐)的出生次序颠

  倒的奇闻。而造成奇闻的原因就是日界线的存在。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每天都会经历日期的改变,其界线是什么时刻?2.除此外,地球上还有一条人为规定的日期分界线,它是哪条线?结合教材图1-2-4,判别穿过该日界线日期的变化。

  3.为什么会出现双胞胎先出生的是弟

  (妹)、后出生的却是哥(姐)的出生次序颠倒的奇闻?4.总结划分新旧两天的规律

  【巩固案】

  1.经度相同的地方()A.季节相同B.角速度相同

  C.线速度相同D.地方时相同

  2.关于地方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地方时是因经度不同的时刻

  B.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C.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D.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的地方时要晚些

  3.一架飞机从上海于10月1日17时飞往美国旧金山(西八区)需飞行14小时,到达目的地时,当地时间是()A.10月1日3时B.10月1日15时C.10月2日3时D.10月2日15时

  4.右图中从

  A→B,从C→D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A.都向东偏

  B.都向西偏

  C.前者向西偏,后者向东偏

  D.前者向东偏,后者向西偏

  5.北半球自西向东流的河流,容易发生的现象是()A.北岸遭受流水侵蚀,南岸出现泥沙堆积

  B.南岸遭受流水侵蚀,北岸出现泥沙堆积

  C.南北两岸侵蚀情况相同

  D.南北两岸泥沙堆积情况相同

  6.下图中的虚线是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实线是其偏转方向,正确的图示是()高三地理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4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高二上学期的地理学习,基本掌握了高中地理必修三册和选修五的基本内容,对高中地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全面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为现阶段的地理学习与复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学生在地理空间概念方面、读图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初中地理基础知识严重缺乏,读图识图的基本方法欠缺。好在经过高二上学期后期的地球地图部分的复习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读图识图能力,这也为今后的教学减轻了些难度。

  二、教材分析:

  由于高考改革特殊性,高二地理的学习主要由于高考的改革和高中地理学习与复习的自身特殊性,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包括初中区域地理知识在内的高中地理选修三和选修六的学习与复习,学习任务重。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着重讲空间分布和区域差异。

  三、教学任务及总要求:

  1、复习初中世界地理知识,重点使学生认识各大洲各国的地理位置及优势特点,并能分析认识形成特色的原因。

  2、学习高中地理选修三和选修六,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学会分析区域形成的基本方法和规律;3、教会学生阅读和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去认识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主要措施:

  1.在教学方式上,虽然注意到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但在导向上,仍以教师为主,学生的自主取向表现得不明显。虽然学生能比较多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但是基本上仍然是按照教师预先设定的路在走。同时过于周密的设计往往会导致过度的控制,不敢放手。对于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教师的处理仍然带有比较强的传统教学的痕迹。如何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探究的空间更大,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研究。

  2.要提高学生对课堂时空的使用效率,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义和看法,如何将教学资料变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在学生活动的深度、广度上做文章。

  3.要注意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既要考虑到发挥好学生的作用,更要照顾到后进生的参与和提高,使各层次学生都能自主地参与学习,并学有所得,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提高。

  五、教学进度

  周次

  日期

  一

  二

  2.2.132.16-2.209-教学内容

  第一讲:世界陆地和海洋

  第一讲:世界陆地和海洋

  课环境教育渗备注

  时

  透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2.23-2.273.3.133.16-3.203.23-3.279-第二讲:世界居民和国家

  3.2-3.6第三讲: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

  第三讲: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

  第三讲:西亚、北非、撒哈拉以南的4非洲

  第三讲:西亚、北非、撒哈拉以南的4非洲

  3.30-4.3第三讲:欧洲西部、欧洲东部和北亚

  4.6-4.10第三讲:欧洲西部、欧洲东部和北亚

  4.13-4.174.20-4.24第三讲:欧洲西部、欧洲东部和北亚

  期中考试

  十二

  4.27-5.1第三讲:北美、拉丁美洲

  十三

  5.4-5.8第三讲:北美、拉丁美洲

  十四

  十五

  十六

  5.11-5.155.18-5.225.25-5.29第三讲:大洋洲、南极洲

  选修三

  选修三

  十七

  6.1-6.5选修三

  十八

  6.8-6.12选修六

  十九

  二十

  6.15-6.196.22-6.26选修六

  选修六

  二十期末考试

  6.29-7.3一

  高三地理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5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学会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

  方式的影响。

  4.掌握阅读信息复杂(包括分层设色、等值线等信息)的区域地图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学会将地理基础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学习与研究方法,培养地理学科综合能力。

  2.掌握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3.培养学生从时间与空间尺度建立辩证地、动态地、联系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地理的兴趣与信心。

  2.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与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2.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共3课时

  第一课时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二课时案例研究:地理环境与民居

  第三课时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一些具有明显地理环境差异的照片、图片,可以是自然环境的差异,也可以是人文环境的差异,便于上课时同学们进行交流和论证自己的观点。

  导入新课

  师

  (教师运用媒体呈现如下具有显著地理特征差异的景观图片创设问题情境)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有明显的差异,那么请同学们推测这三幅景观图反映的是我国什么地区的景观,并且人类的活动会有什么差异?下面就请同学们像科学家一样进行问题探究。

  课件展示:

  (方法引导:科学的探究过程是指类似于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过程,具体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寻找证据、证明观点、交流观点、形成新观点、产生新问题。)师

  (提出假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以上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假设。

  生

  三幅图大致反映了我国中纬度从西向东的自然景观,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会有非常大的差异。

  师

  (寻找证据)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假设,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同学们能从以上三幅图中寻找到证据吗?生

  从景观图中的生物差异情况来切入,尤其注意植被的差异。

  师

  (交流观点)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并请代表来表达小组的共同观点。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总结)师

  同学们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大家基本的共识是地理环境不仅存在

  差异,而且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的活动会产生影响,我们也注意到虽然地理环境有差异,但在一定的空间尺度上地理要素表现出内在的协调性,地理环境特征表现为一定程度的一致性,我们把这样的表达一定空间尺度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称为区域。

  推进新课

  板书:

  一、区域

  (一)概念: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依据一定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层的空间单位。

  师

  区域是我们人类活动的基础,也是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区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请大家阅读中国气候类型图。思考如下问题:

  1.中国气候类型图划分出了几个气候区域?划分的依据是什么?2.气候区的边界是明显的,还是过渡的?3.同一气候区内部的气候特征有什么特点?4.是否可以将下列的一些气候区合并为更高一级的气候区?(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师

  以上我们讨论了气候区,但是还有各种区域,例如行政区、经济区、居住区等等,在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区域的一些特性,1.区域的内部特性:(1)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共性和结构的一致性;(2)内部某些方面有相关性;(3)内部具有共同的职能。板书:

  (二)特征:

  1.具有面积、形状、边界等区位特征。

  2.内部性质相对稳定。

  3.具有不同的级别。

  师

  我们认识到每个区域都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对人类活动产生2.区域具有不同的空间尺度,具有级别。3.区域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和开放性。

  不同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区域发展,下面我们再来对比探究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如何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

  板书: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师

  对比区域特征是地理学科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需要注意以下环节:第一,确定对比的区域;第二,明确所对比区域的空间尺度与空间位置;第三,明确所应对比的要素或主要内容;第四,阅读相关区域地图,获取信息,进行全面对比,综合分析。在区域对比中尤其要注意提高阅读区域图的技能水平,以便获取更多的信息,并能进行严密推理,得出科学的结论。

  师

  请大家阅读课本上图1.1和图1.2两个区域图,对比两个区域的地理环境有何差异?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有哪些?(小组讨论)师

  请大家分小组来共同研究,首先确定将对比两个区域的哪些方面?在从两幅区域图上寻找相关信息进行论证,在组内交流,形成观点后,派代表来阐述。

  生

  略。

  师

  在区域对比中,阅读区域地图是最重要的地理技能,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如何阅读区域地图。

  师

  (教师进行方法引导)阅读区域图的技巧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1.确定区域的位置,可以通过海陆位置、经纬网、标志性地理事物,如城市、河流、湖泊等来确定和描述区域位置;2.判断重要地形特征、河流特征与气候特征。在长江三角洲区域图中,气候特征借助等温线与等降水量线来表达。3.学会如何判断等值线,判断等值线的方法主要是:

  首先,确定地理数据表达的内涵与主要的数据范围,是气温还是降水量,是否为年均气温还是月均气温,属于何种热量带与干湿区等;其次,判读等值线的空间分布,也就是具体的数量在空间上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影响等值线分布的因素,第三,判读等值线的疏密与弯曲的形态,推断影响其形态的因素。4.综合图中信息,描述该区域的地理特征,并从中推导出人类活动与区域发展的情况。

  师

  在进行区域地图的对比阅读时,我们可以列出一个表格来填出从图中我们获取的信息,并依据信息来推断区域发展。

推荐访问: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备课 集体 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