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县域律师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集合6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推进县域律师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集合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关于推进县域律师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集合6篇

关于推进县域律师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6篇

第1篇: 关于推进县域律师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

发展的调研报告

一、高陵区工业经济基本情况

高陵区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泾渭夹角板块的泾河工业 园南区和泾渭河北岸工业板块,包括泾河工业园北区和经开区两部分,其中经开区与高陵区以股份合作模式共建,按股 权比例为高陵区提供经济贡献。西安泾河工业园,是全省最 早的县域工业集中区,已建成面积 65 平方公里,入住企业569 家,规模以上企业 159 家,投资过亿元企业 179 家。自2011 年以来,泾河工业园基本形成汽车及零部件生产、石油设备制造、新材料、医药化工和农产品深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

从总产值上看,工业总产值持续增长。2018 年高陵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23.22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09.68亿元,同比增长 8.0,其中区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8.73亿元,同比增长 3.7.

从税收来看,近三年持续稳定增长。2016 年税收收入为121117 万元,2017 年税收收入为 154224 万元,2018 年税收收入为 189828.5 万元,工业税收收入与税收总收入占比分别为 2016 年的 32.63%,2017 年的 34.93%到 2018 年的 33.52%。税收持续稳定增长。从经济结构来看,规上工业仍保持为中坚力量。高陵区2017 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为 59.28%;
2018 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为 55.4%。

从工业企业来看,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规模持续扩大。2017 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 147 家。截止 2018 年底,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计 159 家。从规模方面看,亿元以上企业 68 家,10 亿元以上企业 17 家,50 亿元以上企业 1 家。

从区工业经济在全市的排名来看,贡献比重保持在前三位。

2018 年高陵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各区县的比重基本保持在 1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各区县的比重第三位。

二、我区制造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总需求放缓,土地、人才、资金等资源要素约束日益加剧,高陵从县域经济向市区经济转型所遗留的历史问题日益突出,同时也面临着制造业经济体量小、产业结构不优、产业链较短,产业层次较低、产业资源亟待整合等系列新问题。

(1)、工业结构不优,风险抵御力不足

从我区工业业占比来看,“汽车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 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名列前三,合计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 76.6。从前 100 名企业税收贡献看,房地产业、汽车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仍是主要贡献行业。

我区的制造业主体为汽车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主要是汽车配套产业,大多数为陕汽配套,商产品附加价值低,无自身核心技术,处于产业链末端,市场风险抵御力低,且受陕汽影响过大,这些汽车配套产业的经济贡献因受制于陕汽经营状况和政策环境的变化,造成经济增长不稳定,时有起起落落的局面,严重时甚至产生区域结构性衰退。

(二)、制造业结构层次低毛利率较低

制造业结构层次低,带动作用不明显。区属工业 80以上是传统制造业,产业链条短,产业上下游链条缺失,产业聚集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产品价值处于产业链低端,与周边区域产业联系较为松散,难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国产业经济报告》(长江商学院科技创新与创业副院长、金融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甘洁教授发布)显示,94%中国制造业企业毛利率低于15%。经调研,我区90%以上制造业企业毛利率低于15%,约在7%—12%左右。

(三)、制造业企业技术含量低,科技投入少,形成不良循环

工业区内高新科技企业为数甚少,大部分制造业企业为配套加工产业,产业技术层次偏低,技术含量不高,工艺传统,装备简陋,行业门槛低,竞争企业多导致利润较低,企业无钱投入研发,形成了向下的不良循环。目前,按照抽样统计计算,我区70%以上的企业研发基本无投入,25%以上的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年收入的5%。

(四)、土地供需矛盾较突出

一方面是区上土地指标供应趋紧。目前国土资源部门核准的可开发面积已基本开发完,无法及时补充所需土地,项目用地指标存在一定缺口,直接影响制造业项目的落地及开工建设。另一方面是企业土地使用较大浪费,土地使用效率不高。实地调研发现泾河工业园内企业采用传统简易彩钢结构厂房占绝大部分,而多层楼宇式厂房较少。这种工业企业传统厂房平铺式建设,用地有较大浪费。企业土地使用中尚有较多剩余未建设用地,或者绿地占用土地较大的情况,投资强度不足。国土局用地调研数据表明,泾河北部共 68 宗工业企业用地总面积为 588.99 公顷,截止2018 年5 月,已建成面积501.69 公顷,未建设面积87.30 公顷。整体土地利用强度较低,容积率不达标企业土地总面积占已建成企业面积的 81.84;
建筑密度不达标企业总面积占已建成企业总面积的 74.23,共 37 宗地块;
低效用地占比较高,其中,企业建设滞缓,预留地面积较大,低效用地面积占调研总面积的 50.41,共 28 宗。

三、制造业发展对策建议

2018 年,高陵区力行“追赶超越”,工业经济持续发展壮大,不断取得佳绩。在当前国际、国内的新经济常态下,我区要抢抓中国制造 2025,大西安“北跨”战略、渭北工业区发展和西安建设国家级中心城市和“工业强市”的等诸多机遇,积极应对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正视存在问题,把握发展机遇,按照按照“聚力一二三,建设主城区”工作目标,积极推动区属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加速产业集聚,着力提升我区产业形态,做好产业升级,全力推动高陵区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

(1)、把握三大机遇,切实利用政策红利

一是把握好中国制造 2025 所带来的机遇,《中国制造 2025》发布为中国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在新技术冲击下,中国制造业,乃至全球制造业格局都面临着大调整。在这一重大历史时期,高陵区要抓住实体经济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实施制造业创新建设,加速传统技术改造提升,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及高端装备业方向转变。二是大西安发展战略所带来的机遇,大西安目前实施“北跨、南控、西进、东拓、中优”战略,“北跨”使得渭北区域成为工业新重镇、城市新组团。高陵区位于大西安发展战略的工业大走廊上,给高陵区发展制造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高陵区要利用好大西安发展机遇带来的直接性政策和经济红利,跨过发达地区发展所经历的所有阶段,直接进入先进制造、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新领域,积极实践,推动高陵区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机遇,2018 年 11 月 20 日,西安市人民政府发布了《西安市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 年)》、《西安市汽车产业链发展推进方案(2018—2025 年)》和《关于推动汽车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三个通知,推进落实西安市汽车产业的发展。规划中定位高陵、阎良、临潼装备工业组团产业园区,以陕汽商用车、吉利新能源汽车等整车生产为发展建设主体,配合建设零部件配套设施,重点发展发动机、车架、汽车传动与电子等关键零部件,延伸汽车产业链条,形成西部重要的专业化汽车配套产业基地。到 2021 年,零部件产值达到 300 亿元。到 2025 年,零部件产值达到 600 亿元,配套率达到 30%。

(2)、做好产业布局规划,打造制造业功能片区

我区应当充分利用西安市第四次城市规划修编,争取在修编调规结束前完成高陵区工业发展规划,将工业经济发展主动摆入区域经济中,以科学而有前瞻性的发展蓝图和目标来影响调规,改被动为主动,加强西安市相关部门及调规咨询机构协调沟通。

高标准编制高陵区工业发展规划,按照国家新兴产业发展布局,立足高陵,着眼西安,放眼全国,高起点、高站位制定高陵区工业发展规划,以现状产业空间分布为基础,综合考虑区域产业空间关系的协调、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交通基础设施以及环境约束等多重因素,创新产业布局,打造汽车产业、半导体、智能制造、机器人等特色鲜明、产业链协同高效的特色工业经济功能片区。

(3)、全方面推动区域产业升级转型

一是制定政策,在产业调整的重点环节进行调控,全面考虑现有产业发展升级、落后产能退出等产业调整的重点环节,实行“综合绩效评估”按照单位面积产出、单位能耗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等,将企业划分为鼓励类(A类)、自我提升类(B类)、帮扶改造类(C类)、低效落后类(D类),凸显产异化,出台奖励及退出政策,通过政策奖励、资金扶持,引导和鼓励A、B、C类企业,通过制定阶梯水电价、排污权和用能预算化管理等手段倒逼D类企业自行退出;
二是制定产业准入制度,按照国家鼓励类行业目录确定准入产业,对入区企业以“亩产论英雄”,制定入区标准,删选高附加、可持续发展企业。

第2篇: 关于推进县域律师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 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和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市文化产业得到迅猛的发展,截止到2005年3月我市文化经营单位达609家。其中:印刷行业经营单位307家(包装装潢印刷173家,其他印刷品37家,打字复印96家,出版物印刷1家),电子游戏经营单位7家,艺术培训经营单位2家,歌舞演出场所经营单位12家,歌舞娱乐经营单位59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72家,网吧63家;
书报刊经营单位90家。从文化市场结构分析,我市印刷业十分发达,已成为我市文化产业中的主导产业,2004年产值达17.1亿元,比2003年递增19%,职工达8783人,发展势头和规模都在浙江省印刷行业中名列前茅。
    但是必须看到,文化产业(不包含印刷行业)作为一项新型产业,在我市第三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不高,无论是产业的总量规模还是技术层次都还停留在小规模、低层次上,我市文化产业的总体发展还比较滞后,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
    1、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不够开阔,办法不多。
    2、文化体制改革进展缓慢,改革步履艰难,缺乏竞争力,文化产业发展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
    3、现行投融资体制不利于产业资本扩张,特别是社会性投资渠道不畅,缺少吸引外资、民资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
    4、文化产业及其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技术品级不高,新产品开发明显较弱。
    5、市场对文化资源的调配能力不强,导致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低下。
    6、对我市的特色文化资源---“潮文化”、“灯文化”、“名人文化”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7、文化产业人才紧缺,成为直接影响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
    二、解决办法
    ⒈切实提高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领导必须把思想统一到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深刻认识文化产业在城市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文化产业发展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一起部署、一起实施、一起督查。
    ⒉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加强和改进文化产业工作精神以及文化产业政策,完善文化产业政策;
规范和拓宽投资、融资渠道,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制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引导公平有序竞争;
多方吸收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力求在打破行业垄断、扩大市场准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明析文化企业产权关系等方面有所突破。
    ⒊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管理机制,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关健所在。要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文化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相符合的文化管理体制步伐。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切实转变经营和管理模式,健全激励机制。要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加快建立起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要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要建立和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宏观调控的文化市场管理体系。要优化文化市场资源配置,引入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产业。


    ⒋努力创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创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重视正面引导,坚持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方向;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文化管理法规,依法行政,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净化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⒌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要切实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力度;
要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和引进高水平文化经营人才;
要完善用人激励机制,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积极创造有利于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
要研究制定文化技术、创作成果等要素,参与分配和奖励的办法,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
要大力培养和引进复合人才、各类文化专业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
要通过委托、定向培养等多渠道,输送一批优秀苗子进行学习深造,提高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水平。
  三、近期规划和今后发展方向
    1、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严格依法行政,在加大执法监管的同时,加强市场发展模式的探索和研究,使文化市场结构和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竞争发展更加有序、管理法规更加健全,建立起富有活力的文化生产经营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文化生产要素的集聚和扩散中的调节作用,积极引导文化消费,使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不低于经济发达兄弟县市水平。
    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重点,抓好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着力培育文化市场龙头企业,大力扶持文化旅游、演出娱乐、体育健身、教育培训、节庆会展等产业,形成以文化重点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初步建立起与海宁产业结构调整相衔接的文化产业化发展新格局,文化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文化生产和能力显著提高,创出一批富有特色的文化品牌。“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在我市GDP中的比例要有较大的增长,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持产业之一。
    2、加快发展重点文化产业
  (1)积极拓展节庆会展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节庆会展等综合场馆的功能作用,在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的同时,引入市场机制,促进节庆会展产业化。积极承办全国性、国际性重大会议、商贸展览及文化活动。利用我市特色产业优势,创新办会方式,打造精品会展。
    (2)引导和规范发展演艺娱乐业。积极打造具有一定规模、高水准、高品位文化主阵地,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培育演艺娱乐业;
要充分发挥名角、名团、名剧的品牌效应,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文艺演出业,推进演艺娱乐业的发展;
要加强对文化娱乐业的宏观调控,使之布局合理,总量平衡;
要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兴建、改造各类新兴娱乐项目,建成1—2家大型高档综合性娱乐场所;
要采取合资、合作等形式,嫁接和改造现有电影放映业,新建海宁市影视中心城;
要逐步淘汰小型电子游戏机房,提高书刊销售和音像制品经营单位的资格标准。

关键词:调研,产业发展,文化,推进,关于,调研报告,关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 内容摘要:关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和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市文化产业得到迅猛的发展,截止到2005年3月我市文化经营单位达609家。其中:印刷行业经营单位307家(包装装潢印刷173家,其他印刷品37家,打字复印96家,出版物印刷1家)
    

第3篇: 关于推进县域律师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关于推动文旅融合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调研报告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最具魅力的卖点。中国有句古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的就是文化对自然的辉映与升华,文化赋予自然以生机和灵气。有调查显示,在欧美发达国家,“与当地人交往,了解当地生活方式”是旅游者出境游的三大动机之一。在欧洲旅游的人当中,65%属文化旅游。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实践也表明,旅游目的地或旅游企业间的竞争不是资源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一个旅游目的地,只有充分发掘融合当地特色文化,赋予旅游产品更多文化价值,发展才更具可持续性。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不断深入,游客与日俱增,对旅游过程中的文化体验和审美要求越来越高,加快文化旅游开发建设愈显迫切。

一、我省发展文化旅游的自身条件

(一)悠久独特的地方文化

截至目前,全省已发现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遗址130余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落笔洞人类史前文化遗址,证实一万年前就有先民繁衍生息。殷周时代,黎族先民移入并定居于此,过着原始母系氏族公社生活;
大约到秦汉时代,陆续有汉人移入,定居于北部沿海地区,从事经商和农业、渔业生产;
汉武帝平定南越后,设立珠崖、儋耳两郡;
随后又经历了西汉至南北朝沿海局部开疆,隋唐宋元王朝环岛沿海开土,明清王朝由沿海向山区纵深拓展等阶段,历代设城不绝。目前全岛已知古建筑300余处,属国家级文物保护的有27处。其中现存的城墙和道路界限较完整的古城有儋州古城、崖州古城、定安古城、乐会古城、万安州城等。我省自古也是贬谪流放之地,苏东坡、李德裕、李纲、赵鼎等一批名臣在此留下许多珍贵印记,久而久之形成琼崖“贬官文化”。此外,从地理位置看,我省位于大陆与东南亚、南亚、西亚、西非、欧洲、大洋洲的海上交通要道,是海上丝路的必经之地,长期以来人口流动频繁。清乾隆后,岛上居民开始向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迁徙。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大批侨民回琼,外来文化“登陆”并从沿海向岛内呈圈层式传播。移民带来的先进物质文化和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经民族融合和文化变迁,逐步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质。

第4篇: 关于推进县域律师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强。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单元,关系到一个地方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县域经济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如何科学梳理总结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遵循经济社会自然发展规律,抓住“牛鼻子”,找准着力点,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是当前必须认真深入思考解决的重大课题。近期,按照省委要求,我们成立专门调研组,通过实地查看、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

一、“十二五”以来县域经济蓬勃发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坚持以县域争先进位为统揽,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抓手,打破行政区域,推进板块融合,不断增强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增强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力,全市县域经济呈现出总量壮大、质效提升、贡献扩大、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发展较快。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快速增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了“一年一小步、五年翻一番”的目标,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201X年我市县域生产总值1393.72亿元,较2010年的696.1亿元翻一番,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4.1%,较2010年提高0.8个百分点。各县(市区)在全省县域经济监测中的位次也普遍前移,全市13县(市区)中有6个县在全省83个县中居前20名,XX区先后跻身全省“十强县”“五强区”。

实力增强。201X年全市县域经济平均规模126.7亿元,较2010年增加63.4亿元。各县(市区)整体水平明显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201X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187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长12.6%;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29元,是2010年的2.1倍,年均增长15.8 %。各县(市区)财政对民生的投入持续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6%。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9.1%,建设保障性住房20.1万套,搬迁贫困群众15.6万人,稳定脱贫48.5万人,解决了农村266.2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势头向好。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8.5:52.2:29.3调整为201X年的15.3:57.5:27.2。以果菜畜牧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开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150余个,通过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近200个,“马栏红苹果”等50多个知名产品已走出国门,全市农业总产值稳居全省第一。县域工业规模迅速壮大,实力不断增强,形成了食品工业、能化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纺织产业以及绿色经济等特色经济板块,呈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良好态势。生态文化旅游业快速成长,201X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550万人次,全市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71.6亿元。

二、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基础仍较薄弱,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与全省水平相比还有差距,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

一是经济基础不牢固。全市多数县对资源的依赖程度高,产业结构单一,呈现出“一业或一企”独大的现象,持续稳定发展面临市场风险、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县域经济发展波动较大。XX主要依靠煤炭资源的开发,中部旱腰带地区主要依靠石灰石资源的开发,XX区主要依靠长庆石化等,一旦这些行业或企业市场形势发生逆转,县域经济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由于受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思想观念、战略思维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市县域经济整体实力还不够强,发展水平还不高,特别是缺少能与全国百强相齐并论的大县强县。就目前全市排名最好的X县而言,201X年生产总值170.01亿元,仅为201X年全省十强县平均水平326.57亿元的52.1%,仅相当于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左右,差距可见一斑。同时,各县之间发展也很不平衡,特别是北部县差距更大,在全省县域经济监测中,进入“省十强县”的X县在北部,全市排名后两位,在全省50名以后的XX县和XX县也都在北部。从人均财政收入上看,X县人均财政收入7319元,居全省12位,XX县人均财政收入仅为507元,位居全省倒数第二,仅有X县的6.9%。

第5篇: 关于推进县域律师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的报告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的报告

关于在全省开展县域经济调研的通知下发后,定西市、县区高度重视,采取多种形式认真组织开展调研。现将定西市七县区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十一五时期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定西地处甘肃中部,全市总面积2.033万平方公里,辖1区6县,有119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户籍总人口 300多万。总耕地面积770万亩,农民人均3亩。全市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秦岭交汇地带,大致分为黄土丘陵沟壑、高寒阴湿两个

自然类型区。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中温带半干旱区,包括安定区、通渭县、陇西县、临洮县和渭源县北部,约占全市总面积的60%;高寒阴湿区为南温带半湿润区,包括漳县、岷县和渭源县南部,约占全市总面积的40%。全市海拔1420— 3941米,年降水量350—600毫米,年平均气温7℃,无霜期109-162天。全市6县1区全部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定西是甘肃典型的传统农业大市、人口大市和贫困大市。十一五时期,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四抓三支撑总体工作思路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按照兴农强工、做大城镇、扩充总量、提升水平的总体要求,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引领、产业支撑、城镇带动、协调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新路子,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就。目前全市县域经济总体呈现基础夯实、产业提升、蓄势转型、整体推进、加快发展的新特征。

——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十一五期间,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深化对市情及各县区情的认识,努力完善和拓展县域经济发展思路。2006年,我们在坚持以往三个顺应(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等重大工作指导原则的基础上,针对各县区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已有一定基础,但工业薄弱、城镇规模小的实际,适时作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工作方式转变和工作重心转移的决策部署,推动经济发展从偏重传统农业向大力发展工业和现代农业转变,从偏重农村经济发展向城乡统筹发展转变,从偏重投资拉动向投资和消费拉动并重转变,从偏重经济发展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2008年以来,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认真吸纳历届班子探索实践成果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形成了以 兴农强工、做大城镇、扩充总量、提升水平和精心打造中国两都(中国薯都、中国药都)、弘扬三苦精神(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建设四大基地(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有色冶金加工基地、水电矿产开发基地、劳务输转基地)、实施五大工程(民生工程、生态工程、科技工程、人才工程、党建工程)为主要内容的总体工作要求和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引领、产业支撑、城镇带动、协调发展的路子。同时,不失时机筹备召开全市工业发展大会,鲜明提出并组织实施 工业发展十大行动计划,制定下发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科学发展意见,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取得实质性进展,促使经济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2009年,我们围绕贯彻落实省委区域发展战略,又作出了在中心带动上抓机遇,在组团发展上求突破,在整体推进上下功夫的具体部署。2010年,我们适时举办全市领导干部读书研讨班,重点围绕贯彻落实国办《意见》和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科学谋划十二五发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交流,明确提出了跨越式发展的总目标。实践证明,这些思路部署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不仅切合定西实际,也与省委提出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任务相吻合,在实践中将会继续发挥重要指导作用。

——基础条件持续改善。十一五期间,全市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下功夫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6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88倍,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4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27倍,重点建成了一批交通、水利、生态及城乡公用设施骨干项目。建成高速公路4条265.7公里,公路网密度由 十五末的17.2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到46.7公里/百平方公里,119个乡镇均通等级公路,35.5%的建制村通了油路。实施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82万亩,新修梯田9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7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39.3 %,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2.5%。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十一五以来,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实现两位数增长,并位居全省前列。2010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56.02亿元,比十五末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9.96%;人均生产总值5304元,年均增长17.25%。固定资产投资193.98亿元,比十五末增长5.5倍,年均增长40.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32亿元,年均增长16.26%。大口径财政收入13.59亿元,比十五末净增8.94亿元,年均增长23.92%;财政支出90.72亿元,年均增长33.71%。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69.68亿元、贷款余额143.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6.09%、20.67%。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41:18:41调整为31:25:4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7%、31%、52%。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7.72亿元,年均增长5.8%;农业生产粮经比由2005年的86∶14调整为2010年的78∶22;夏秋比由64∶36调整为22∶78。大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工业发展十大行动计划顺利实施,初步形成了以有色冶金、精盐化工、电能开发、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现代制药、矿产开发、建筑建材等为主的8 大产业集群,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9.17亿元,增长13.5%;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由7.84%提高17.66%。第三产业增加值69.13亿元,年均增长12.29%。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6.7%,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6.5%提高到8.71%,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

第6篇: 关于推进县域律师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金融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金融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办《关于做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 ___》要求,澄城县金融中心成立了调研组,深入到银行业金融机构、 ___ ___公司以及部分民营企业,重点对“十三五”期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情况、企业 ___存在的问题以及金融风险防范面临的挑战等进行了调研,下面浅谈全县金融业发展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做好金融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全县金融业发展现状 我县金融业初步形成了以银行、保险为主体,其他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 ___体系。“十三五”期间,县域金融机构认真贯彻执行了国家货币信贷政策,金融总体保持了平稳运行,有力地支持了全县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对接进一步紧密。通过定期 ___召开政银企对接会,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建立常态化的 ___,支持了县域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
大力拓展了适合“三农”的信贷产品和贷款方式,满足了“三农”群体的金融需求;
加大了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力度,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金融创新不断深化。为贴近市场需求,拓宽 ___渠道,各金融机构针对县域企业及农户的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邮储银行
推出“助保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建行 ___“云税贷”、“抵押快贷”等信贷产品,联社针对经营良好且仍有信贷需求的企业客户、有实体但抵押物不足的企业分别推出“诚税贷”、“无还本续贷”及“ ___性 ___公司贷款”等产品,农行推出“网捷贷”、“惠农e贷”,长安银行推出“优税e贷”等,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创新信贷产品,以“最多跑一次”为 ___统领,全面简化 ___手续、压缩办贷时
间、降低获贷成本,帮助小微企业和“三农”群体解决 ___需求。


3.培育挂牌上市企业逐步推进。“十三五”期间,省市明确了企业上市挂牌奖励标准,为推动县域企业挂牌上市,我县积极 ___资质较好的企业,参加市上举办的拟上市挂牌企业培训会,鼓励引导企业通过上市挂牌达到直接 ___的目的,并根据企业意向,建立了拟上市挂牌企业后备资源库,并成功上市挂牌企业 1 户。


4. ___性 ___ ___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三五”期间,通过 ___参股、控股华冠 ___ ___公司, ___性 ___ ___体系进一步完善。通过与县域银行合作,建立了银行、企业、 ___公司三方共赢的良好格局,扩大了“三农”群体和小微企业的信贷获得率,提升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



5.“智慧县域+普惠金融”项目落地实施。“十三五”期间,县 ___与蚂蚁金服集团合作,通过对“互联网+”的应用,在支付宝智慧县域平台为我县农户开通了普惠金融信贷申请入口。根据大数据建立的授信风控模型,农户可申请到无抵押、免 ___、全天候的金融服务,整个申请流程由农户在支付宝端完成,实现了3 分钟申请,一秒钟审核放款,0 人工干预,按日计息,随借随还的金融服务。“智慧县域+普惠金融”项目的落地,进一步推动了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落实了乡村振兴战略部署。


6.金融生态环境持续良好。“十三五”期间,为更好地防控金融风险,县 ___建立了金融风险防控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澄城县网贷机构风险处置工作 ___小组、澄城县处置化解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专项行动 ___小组、澄城县金融突发 ___应急工作 ___小组、澄城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 ___小组等机构,并制定了《澄城县金融突发 ___应急预案》等多个文件。

___开展了清理整顿各类违规违法金融活动、非法集资风险排查活动、逃废金融债务打击活动、处置化解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专项行动、金融领域涉黑涉恶专项斗争以及涉众型经济
案(事)件风险排查等活动,切实防范和化解了金融风险,严厉地打击了扰乱、破坏金融秩序的行为,同时加强日常监管,对全县

___ ___公司、 ___公司开展风险排查,严格落实 ___公司和 ___ ___机构相关监管政策,加大监管力度,督促其合规经营,努力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二、全县金融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金融发展的潜力有待挖掘。“十三五”期间全县各项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无论是资本实力、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还是产品创新能力、人才队伍素质,都难以满足发展需求。特别是农信社的历史包袱未得到 ___化解,改制缓慢,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完善。“十四五”期间,提高金融企业综合竞争力显得更加重要,仍需在 ___中发展壮大。


2.金融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___结构、信贷结构不合理,企业直接 ___步伐缓慢,企业债券市场严重滞后。“十三五”期间,信贷资金倾斜县域重点项目的力度不够,部分产能过剩行业信贷投入过大,潜藏着较大的信贷风险。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供应和中小微企业的有效 ___依然 ___。“三农”群体资金需求仍得不到有效满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步伐缓慢。必须把金融结构调整摆在突出位置,加快调整金融 ___结构、 ___结构和信贷结构的步伐。



3.金融风险亟待防范。“十三五”期间,尤其是疫情影响,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产能过剩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金融风险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金融业链条长,市场信息不对称,又易受外部因素干扰,不确定条件多,利益诱惑大,风险点多面广,隐蔽性、突发性、传染性、危害性强。“十三五”期间我县非法集资案件较“十二五”期间有所增多,尤其随着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上网跨域非法集资现象频增,稳控任务还很艰巨。实体经济 ___难、 ___贵和 ___慢的问题仍未有效解决,防控金融风险,优化生态环境仍需加强。


三、做好金融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因国际疫情影响,未来几年,世界经济仍将处于震荡调整期,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我县金融必须适应新常态的发展,把握、引领新常态带来的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勇于担当挑战,实现跨越发展。


1.加大资金投放力度,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1)扩大金融供给总量。完善金融机构考核办法,建立财政性资金“存贷挂钩”考核机制,实行“多贷多存”,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向上级行争取更多的信贷规模,激励金融机构扩总量,调结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有效信贷支持。引导保险资金参与地方经
济建设,深入挖掘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信贷潜力,为县域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充分的资金保障。


(2)优化金融产业投向。充分发挥银行主力军作用,支持保障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重点项目的 ___需求。加大对金融机构涉农、中小微企业贷款增量奖励补贴力度,充分发挥财政金融合力,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优化营商环境,改进信贷管理模式,降低企业获得信贷难度和成本,提高各类金融工具的使用效率,全面推动和提升县域内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质效。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建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发放信用贷款。降低三农 ___成本,为农村种植、养殖、农产品 ___等领域内的农户、企业及经济 ___提供 ___服务,抢抓政策机遇,不断完善农村资金互助社治理结构,提升发展质量。


(3)做好县域 ___平台转型升级服务工作。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县级 ___平台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县级贷款审批权限;
结合县域 ___平台现状,改进授信评级机制,拓宽信息采集渠道,综合考虑贷款用途、 ___背景、未来收益等要素,提高风险评级的合理性;
落实服务 ___相关政策法规,厘清各项收费项

目,清理不规范经营行为,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适当降低评估费、抵押登记费、 ___费等收费项目;
在现有债务化解过程中,凡平台公司不能一次性结账的,协调承贷金融机构,与 ___平台公司协商,尽快达成新的还款计划,科学合理释缓偿债压力,不盲目抽贷、压贷或停贷,切实防范处置风险中的风险。同时积极发挥我县 ___ ___公司作用,鼓励其依法依规为国有企业提供市场化的 ___ ___服务,实现 ___平台转型平稳过渡。


2.加强资本市场建设,提升企业 ___能力。


梯次推进企业挂牌上市。

___我县支持企业加快资本市场 ___若干措施,积极推动一批企业改组改制,重点培育和扶持符合产业政策、具有我县特色行业和支柱行业背景、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广阔的行业龙头企业作为上市后备资源。加强各类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在“新四板”挂牌 ___。支持“新三板” ___挂牌企业分层或转板上市。鼓励和引导初创期创新型小微企业规范改制,在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成长板”先行挂牌,条件成熟后转“新三板”挂牌。加强与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的战略合作,在挂牌企业资源培育、中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信息交流共享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充分发挥“新三板”和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直接 ___、规范治理、价值发现等重要功能,共同推动我县中小微企业在
“新三板”和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打造县域企业挂牌上市集群。


3.深化金融 ___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1)加快农信社的改制步伐。农信社是我县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重要力量,是服务“三农”、小微企业的主力军,改制组建农商行是主动深化地方金融 ___、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一步,是促进我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协调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广泛运用 ___、市场、农信社三个资源,着力完善经营管理机制,优化监管指标,
全面加快农商行组建工作步伐,持续提升金融服务经济发展水平,为我县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2)建立多元化的投 ___体系。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入驻,引进先进的服务模式和管理技术;
推进银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业务模式;
持续推进保险业创新,支持发展农村养老健康保险、扶贫小额信贷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普惠保险业务。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积极服务和保障我县农业发展,对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种植(养殖)大户开展商业补充保险,积极发展果业、大棚蔬菜等地方特色农业保险产品;
积极发挥 ___性 ___ ___公司的增信作用,加强公司能力建设,以 ___资金为主导,鼓励多元化投资,提高 ___规模和放大倍数,做大做强我县 ___ ___公司,增强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能力。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公司,增加农户 ___的投放,逐步规范民间借贷,引导更多的资金流入农村,支持“三农”经济发展。


(3)推动“互联网+”金融创新拓展。“互联网+”是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新 ___、新市场的引入,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型业态。互联网金融的产生,会出现一个既不同于商业银行的间接 ___,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 ___的第三种模式。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贷款、股票、债券等发行和交易直接在网上实现,大大减少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更加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真正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管理运作。互联网金融的拓展,将开创新的金融模式,进一步推动金融业向前发展。


(4)大力推进绿色金融试点。根据现阶段提出的要素市场化配置 ___的要求,大力发展能效贷款、排污权抵押贷款、碳排放权抵押贷款、林权贷款、 ___土地抵押贷款等贷款方式,积极支持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项目和服务。支持传统企业依托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升级,促进传统产业形成绿色新业
态。


4.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处置,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1)加强金融机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机构,统筹协调推进金融监管工作。完善金融风险防控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监管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加强对辖内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 ___公司、 ___ ___公司以及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金融风险排查与监测,防止潜在风险向金融体系传导蔓延。


(2)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逃废债务联合惩戒机制,定期公布恶意逃废债务和“恶意脱保”的企业和个人“黑 ___”,依法加大惩处力度,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支持金融机构依法做好债务清收工作,加大金融债权案件保全、执行力度,加强金融债权案件执行争议的协调力度,充分利用司法、 ___、仲裁、调解等方式预防和解决争议纠纷,提高执行效率,依法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3)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完善 ___协调机制,依法打击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期货交易、保险诈骗、非法交易场所以及互联网金融违法犯罪行为等各类金融违法犯罪活动,守住
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联动处置各类金融风险,建立完善部门协调、上下联动、有机衔接的工作机制,协调解决金融风险防控工作中跨部门、跨区域的重点难点问题。建立非法集资举报奖励制度,广泛宣传和教育引导,提升社会群众对非法金融活动辨别能力。


(4)防风险和稳增长同步推进。防控金融风险不能以牺牲实体经济稳定为代价,不能以防风险为由,弱化对中小微、“三农”的金融支持,积极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有效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要在稳增长的基础上防风险。保持经济稳定运行在合理区间,坚持在发展中逐步化解
风险。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推荐访问:高质量 县域 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县域律师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集合6篇 关于推进县域律师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县域律师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