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五年级下册诵读10篇

篇一:国学经典五年级下册诵读

  

  -

  -

  五年级下国学经典诵读课外篇目

  问刘十九

  白居易【唐代】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注解1、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

  2、醅:没有过滤的酒。

  译文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

  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

  天快黑了,大雪要来啦……

  能否共饮一杯否?老兄!

  赏析

  意在描写雪天邀友小饮御寒,促膝夜话。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语言平淡而情味盎然。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

  酬张少府

  王维【唐代】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

  word.zl-

  -

  -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译文

  人到晚年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自思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宽解衣带对着松风乘凉,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君假设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浦深处渔歌声音。

  注解

  ⑴酬:回赠。

  ⑵唯:亦写作“惟〞,只。好〔haò〕:爱好。

  ⑶自顾:看自己。长策:好计谋。

  ⑷空知:徒然知道。旧林:旧日曾经隐居的园林。

  ⑸吹解带:吹着人宽解衣带时的闲散心情。

  ⑹穷:不能当官。通:能当官。理:道理。

  ⑺渔歌:隐士的歌。浦深:河岸的深处。

  终南山

  王维【唐代】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译文

  巍巍的太乙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蜿蜒到海边。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

  word.zl-

  -

  -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注解

  1.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2.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3.天都:天帝所居,这里指帝都长安。

  4.青霭:山中的岚气。霭:云气。

  5.海隅:海边。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大之词。

  6分野:古天文学名词。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

  7.壑:山谷。“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两句是说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8.人处:有人烟处

  赏析

  总起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本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观。

  -

  word.zl-

  -

  -

  登岳阳楼

  杜甫【唐代】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

  很早听过闻名遐迩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注解

  ⑴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⑵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⑶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chè〕:分裂。

  ⑷乾坤:指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⑸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⑹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⑺戎马:指战争。关山北:北方边境。

  -

  word.zl-

  -

  -

  ⑻凭轩:靠着窗户。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旅夜书怀

  杜甫【唐代】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译文

  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零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吗?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注解

  〔1〕岸:指江岸边。

  〔2〕危樯〔qiáng通“墙〞〕:高竖的桅杆。危,高。樯,船上挂风帆的桅杆。

  〔3〕独夜舟:是说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夜泊江边。

  〔4〕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

  〔5〕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大江:指长江。

  〔6〕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反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杜甫确实是以文章而著名-

  word.zl-

  -

  -

  的,却偏说不是,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语。休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语了。

  〔7〕官应老病休: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应,认为是、是。

  〔8〕飘飘:飞翔的样子,这里含月“飘零〞、“飘泊〞的意思,因为这里是借沙鸥以写人的飘泊。

  月夜

  杜甫【唐代】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

  今夜鄜州月亮,一定同样清圆,遥想闺中妻子,只能单独欣赏。

  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

  蒙蒙雾气,或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

  何时才能团圆相见,倚靠薄帷共赏明月。那是一定月色依旧,就让月光默默照干我们的泪痕。

  注解

  ⑴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⑵闺中:内室。看,读平声kān。

  ⑶怜:想。

  -

  word.zl-

  -

  -

  ⑷未解:尚不懂得。

  ⑸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单独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杨慎谓:“雨未尝有香,而无微之云:‘雨香云淡觉微和。’云未尝有香,而卢象诗云:‘云气香流水。’今按:雾本无香,香从鬟中膏沐生耳。如薛能诗‘和花香雪九重城’,那么以香雪借形柳花也。梁章隐?咏素馨花?诗:‘细花穿弱缕,盘向绿云鬟。’〞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⑹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十四:“明月耀清晖。〞

  ⑺虚幌:透明的窗帷。幌,帷幔。

  ⑻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泪痕: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唐代】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译文

  -

  word.zl-

  -

  -

  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注解

  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濬:晋益州刺史。一作“西晋〞。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王气:帝王之气。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⑹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今逢:一作“从今〞。

  ⑼“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晚次鄂州

  -

  word.zl-

  -

  -

  卢纶【唐代】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译文

  雾散云开远远望见汉阳城,孤舟漂游还要走一日路程。

  商贾在白日睡觉知道浪静,船夫在夜间说话感到潮生。

  看三湘秋色两边鬓发衰白,望万里明月思归心意更增。

  家乡旧业已经被战乱毁尽,哪堪再听见江上鼓角声声。

  注解

  ⑴晚次:指晚上到达。:唐时属江南道,在今湖北省鄂州市。

  ⑵汉阳城:今湖北汉阳,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

  ⑶一日程:指一天的水路。

  ⑷估客:商人。

  ⑸舟人:船夫。夜语:晚上说话。舟人夜语觉潮生:因为潮生,故而船家相呼,众声杂作。

  ⑹衰三湘:湘江的三条支流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由鄂州上去即三湘地。这里泛指汉阳、鄂州一带。衰鬓逢秋色:是说衰鬓承受着秋色。这里的鬓发已衰白,故也与秋意相应。一作“愁鬓〞。

  -

  word.zl-

  -

  -

  ⑺更堪:更难堪,犹岂能再听。征战:指安史之乱。江:指长江。鼓鼙〔pí〕:军用大鼓和小鼓,后也指战事。

  同题仙游观

  韩翃[hóng]【唐代】

  仙台下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译文

  在仙台上刚见到五城楼,夜雨初停景物冷落凄清。

  晓山翠色遥连秦地树木,汉宫砧声报讯寒秋降临。

  空坛澄清疏松影落水底,小洞清幽细草芳香沁人。

  何必去寻找世外的仙境,人世间就有美好的桃源。

  注解

  ⑴同题仙游观:一本无“同〞字。仙游观:在今河南嵩山逍遥谷内。唐高宗为道士潘师正所建。

  ⑵五城楼:?史记·封禅书

  ?记方士曾言:“黄帝时为五层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命曰迎年〞,这里借指仙游观。

  -

  word.zl-

  -

  -

  ⑶宿雨:隔宿的雨。

  ⑷砧声:在捣衣石上捣衣的声音。

  ⑸闲:一本作“开〞。

  ⑹方外:神仙居住的世外仙境。

  ⑺丹丘:指神仙居处,昼夜长明。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唐代】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译文

  去年那花开时节我们依依惜别,如今花开时节我们分别已一年。

  世事渺茫自我的命运怎能预料,只有黯然的春愁让我孤枕难眠。

  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

  早听说你将要来此地与我相见,我倒西楼眺望几度看到明月圆。

  注解

  ⑴李儋〔dān〕元锡:李儋,曾任殿中侍御史,为作者密友;元锡,字君贶,为作者在长安鄠县时旧友。

  -

  word.zl-

  -

  -

  ⑵春愁:因春季降临而引起的愁绪。黯黯:消沉暗淡。一作“忽忽〞。

  ⑶思田里:想念田园乡里,即想到归隐。

  ⑷邑有流亡:指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内还有百姓流亡。愧俸钱:感到惭愧的是自己食国家的俸禄,而没有把百姓安定下来。

  ⑸问讯:探望。

  赠阙下裴舍人

  钱起【唐代】

  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译文

  二月天黄莺鸟飞到上林苑,春天早上紫禁城郁郁葱葱。

  长乐宫钟声消逝在花丛外,龙池杨柳沐春雨翠色更深。

  温暖春日也难消穷途遗恨,耿耿胸中永怀着捧日忠心。

  献赋十年至今仍未得恩遇,如今白发丛生羞对裴舍人。

  注解

  ⑴阙下:宫阙之下,指帝王所居之地。阙是宫门前的望楼。裴舍人:生平不详。舍人:指中书舍人,其职责是草拟诏书,任职者须有文学资望。

  -

  word.zl-

  -

  -

  ⑵黄莺:一作“黄鹂〞。上林:指上林苑,汉武帝时据旧苑扩大修建的御苑。此处泛指宫苑。

  ⑶紫禁:皇宫。一作“紫陌〞。阴阴:一作“沈沈〞。

  ⑷长乐:即长乐宫。西汉主要宫殿之一,在长安城内。这里借指唐代长安宫殿。

  ⑸龙池:唐玄宗登位前王邸中的一个小湖,后王邸改为兴庆宫,玄宗常在此听政,日常起居也多在此。

  ⑹阳和:指二月仲春,与开头二月相应。

  ⑺霄汉:指高空。长怀:一作“长悬〞。

  ⑻献赋:西汉时司马相如向汉武帝献赋而被进用,后为许多文人效仿。此指参加科举考试。遇:遇时,指被重用。

  ⑼华簪:古人戴帽,为使帽子固定,便用簪子连帽穿结于发髻上。有装饰的簪,就是华簪,是达官贵人的冠饰。

  望月怀远

  张九龄【唐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

  word.zl-

  -

  -

  译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注解

  ⑴怀远:思念远方的亲人。

  ⑵首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⑶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⑷怜:爱。滋:湿润。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此时月光敞亮,就是在现在今天,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⑸末两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

  word.zl-

  -

  -

  的状态〕。

  题菊花

  黄巢【唐代】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假设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译文

  飒飒秋风卷地而来,满园菊花瑟瑟飘摇。花蕊花香充满寒意,蝴蝶蜜蜂难以到来。

  有朝一日,我要当了春神,我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

  注解

  ⑴飒飒:形容风声。

  ⑵蕊:花心儿。

  ⑶青帝:司春之神。古代传说中的五天帝之一,住在东方,主行春天时令。

  ⑷报:告诉,告知,这里有命令的意思。

  -

  word.zl-

篇二:国学经典五年级下册诵读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五年级(下册)

  第一篇: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五年级(下册)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雨晴

  【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宿新市徐公店

  【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增广贤文》

  (七)第61则

  凡事要好,须问三老。若争小可,便失大道。

  第62则

  家中不和邻里欺,邻里不和说是非。

  第63则

  年年防饥,夜夜防盗。

  第64则

  好学者如禾如稻,不好学者如蒿如草。

  第65则

  因风吹火,用力不多。不因渔父引,怎得见波涛。

  第66则

  世间好语书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

  第67则

  强中更有强中手,恶人终受恶人磨。

  第68则

  会使不在家豪富,风流不在着衣多。

  第69则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70则

  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

  第71则

  为善最乐,为恶难逃。

  第二单元

  如梦令

  【北宋】曹组

  门外绿阴千顷。两两黄鹂相应。

  睡起不胜情,行到碧梧金井。

  人静,人静。风动一庭花影。

  如梦令

  【南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南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增广贤文》

  (八)第72则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不信但看檐前水,点点滴滴旧窝池。

  第73则

  隐恶扬善,执其两端。

  第74则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第75则

  人生知足何时足,到老偷闲且自闲。但有绿杨堪系马,处处有路通长安。

  第76则

  既坠釜甑,反顾何益?

  已覆之水,收之实难。

  第77则

  见者易,学者难。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

  第78则

  用心计较般般错,退步思量事事宽。

  第79则

  道路各别,养家一般。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第80则

  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与弹。

  第81则

  点石化为金,人心犹未足。

  第82则

  莫把真心空计较,儿孙自有儿孙福。

  第三单元

  绝句四首(其三)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到京师

  【元】杨载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柳梢听得黄鹂语,此是春来第一声。

  《增广贤文》

  (九)第83则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上最难得者兄弟。

  第84则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第85则

  河狭水激,人急计生。明知山有虎,莫向虎山行。

  第86则

  路不铲不平,事不为不成;

  人不劝不善,钟不敲不鸣。

  第87则

  无钱方断酒,临老始看经。

  第88则

  点塔七层,不如暗处一灯。

  第89则

  堂上二老是**,何用灵山朝世尊。

  第90则

  但存方寸土,留与子孙耕。

  第91则

  众星朗朗,不如孤月独明。兄弟相害,不如友生。

  第92则

  合理可作,小利莫争。

  第93则

  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

  第四单元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咸阳值雨

  【唐】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还似洞庭春水色,晚云将入

  岳阳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

  【北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增广贤文》

  (十)第94则

  得忍且忍,得耐且耐;

  不忍不耐,小事成大。

  第95则

  相论逞英豪,家计渐渐消。

  第96则

  人老心不老,人穷志不穷。

  第97则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第98则

  乍富不知新受用,乍贫难改旧家风。

  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

  第99则

  屋漏更遭连夜雨,行船又遇打头风。

  第100则

  笋因落箨方成竹,鱼为奔波始化龙。记得少年骑竹马,转眼又是白头翁。

  第101则

  天上众星皆拱北,世间无水不朝东。

  第102则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第五单元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南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

  蛱蝶飞。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南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五)

  【南宋】范成大

  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增广贤文》

  (十一)第103则

  爽口食多偏作病,快心事过恐生殃。

  第104则

  画水无风空作浪,绣花虽好不闻香。

  第105则

  贪他一斗米,失却半年粮;

  争他一脚豚,反失一肘羊。

  第106则

  龙归晚洞云犹湿,麝过春山草木香。平生只会说人短,何不回头把己量。

  第107则

  见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

  第108则

  自家心里急,他人不知忙。贫无达士将金赠,病有高人说药方。

  第109则

  触来莫与竞,事过心清凉。秋至满山多秀色,春来无处不花香。

  第110则

  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第111则

  清清之水为土所防,济济之士为酒所伤。

  第112则

  蒿草之下或有兰香;

  茅茨之屋或有侯王。无限朱门生饿殍,几多白屋出公卿。

  第113则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第六单元

  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三)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读书

  【南宋】陆九渊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增广贤文》

  (十二)第114则

  世事明如镜,前程暗似漆。

  第115则

  人生一世,如驹过隙。

  第116则

  良田万顷,日食一升;

  大厦千间,夜眠八尺。

  第117则

  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第118则

  富从升合起,贫因不算来。

  第119则

  一毫之恶,劝人莫作;

  一毫之善,与人方便。

  第120则

  人各有心,心各有见。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见。

  第121则

  养兵千日,用在一时。

  第122则

  国清才子贵,家富小儿娇。

  第123则

  利刀割体疮犹合,恶语伤人恨不消。

  第124则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第二篇: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读后感

  作者:冶萍

  学校:民和县川口镇山城小学

  班级:六年级

  指导教师:尹雪婧

  古诗词记载了中国五千年以来的悲与苦,蕴涵了五千年来中国人民的喜与乐,蕴含了中华五千年来宝贵的文化。

  本书采用新颖的文字与精美的图画相结合的方式,读者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文字,还能够欣赏到栩栩如生的手绘图,以图解文,图文并茂,辅之以朗诵艺术家配乐朗诵,音,画,文三位一体,生动形象,带给读者丰富的人生感受和审美体验。

  本书分为七个单元:投桃报李,高山流水,杨柳依依,东望故园,心怀天下,抚今追昔,冰清玉洁。每一首诗就像一杯茶,难受时品其味为苦,愉快时品其味为甜。假如你想喝上一杯好茶,就得尽情尽心,细细品尝。

  古人云:“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书读得越多,便越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我们沐浴着父母的恩泽而来,所以人的一生就是感恩的一生,当然友情是人世间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之情自古以来就成为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故乡是海外游子永远的牵挂;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回望昔日那厚重的历史,不禁使人感怀,冰清玉洁之中流淌着一股浩然之气,蕴含着一种高尚的节操。

  读着诗里的内容,我的心情随着诗人的忧而忧,随着诗人的乐而乐。

  唐代诗人李白年轻时有伟大的政治抱负,但因不愿迎合权贵,始终不得志,于是浪迹天涯,纵酒赋诗,以寄托自己的满腔情怀。他的诗歌感情炽烈,想象丰富,比喻生动,手法夸张,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读诗是人类特有的艺术活动。读古代诗词,可以与同时代的人做精神上的沟通;可以传承古圣贤的精神文化;可以享受和汲取人类文化的成果。

  因为读诗,我们的心灵会逐渐宽阔,变得丰富多彩,以至于变成一个庞大的心灵宇宙。点评:从文章可以看出你对这本书已经很了解,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体会,而且文章语言连贯严谨,要是再活跃一点会更好。加油!

  第三篇: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

  夕阳乡小学

  开展“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实施方案

  中心校、基层各小学: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全面推广和普及普通话,积极推进我乡语言文字达标评估工作,依据淳教发【2011】45号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活动方案,现将此活动实施方案印发你们,请认真学习,组织实施。

  一、指导思想

  以“读国学经典,育道德人才”为主题,把“中华诵、国学经

  典诵读”系列活动作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历史文化传承和国家认同感、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和平台。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让广大学生从小接受中华经典美文熏陶,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培养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活动主题

  读国学经典,育道德人才。

  三、诵读内容

  为了组织好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根据国家语委及省市教育部门

  关于诵读活动有关要求,诵读活动统一使用教育部、国家语委、中

  央文明办编写的《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读本,望各校组织好学生,认真学习。

  四、活动安排

  1、保证学生不少于20分钟的诵读时间。①早读:班干部诵读或看书吟诵。②语文课前3分钟。语文老师负责,为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教师要见缝插针,各班要充分利用每天语文课前3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吟唱或强化记忆。③课后班主任或家长负责,开展丰富活动,体验“诵读”乐趣,开展

  “诵读比赛”、“诗文书画比赛”、“古诗文诵读先进班”评比等活动。

  2、各校要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媒介,让中

  华经典美文进校园、进课堂,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书香”文化氛围。

  3、结合“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创建工作。

  4、各校开展“读国学经典,育道德人才”道德实践活动。

  5、举办“读书节”、“读书周”系列读书活动。

  6、充分利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及纪念日,组织开展与节日有关的经典诵读、征文、演讲等各种比赛。

  7、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实践活动。组织开展诵读比赛、知识竞赛、写经典、悟经典、演经典等活动和比赛,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终生受益。诵读为主,讲

  解为辅;品位诗文,畅谈体会;分清层次,因材施教;师生互动,交流情感。学校活动与班级活动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辅导相结合;诵读与展示相结合;评比与激励相结合;总结与提高相结合。

  五、活动要求

  1、开展“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歌颂伟大祖国悠久

  历史、弘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提高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推动我乡语言文字工作评估的有效措施,也是每年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的重点活动。各校要充分认识此项活动的意义,大力宣传,全体动员,精心组织,抓好落实。

  2、各校要成立领导机构,明确人员,落实责任,为诵读活动

  提供最基本的财力和物力保障,确保诵读活动顺利进行。

  3、各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抓好过程,注重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动员家长积极参与,使活动不断深入开展。要加大活动实施力度,促进这项活动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提高师生的语言文字应用水平和综合素质,避免形式主义。要在全面开展活动的基础上,适时组织开展大型诵读活动,认真总结,树立典型。

  4、各校务于3月15日将活动实施方案上报乡校办公室。

  夕阳乡小学2011年3月8日

  第四篇: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五年级下册)中华诵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一

  一.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二

  一.诵读内容:《雨晴》

  二.教学目标:1.会背《雨晴》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雨晴》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三

  一.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四

  一.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七

  二.教学目标:

  二.1.会背《增广贤文》七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

  三.1.明确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七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五

  一.诵读内容:《如梦令》门外绿阴千顷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

  二.1.明确诵读内容:《如梦令》门外绿阴千顷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六

  一.诵读内容:《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二.教学目标:

  三.1.会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

  四.1.明确诵读内容:《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七

  一.诵读内容:《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八

  一.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七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增广贤文》七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七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九

  一.诵读内容:《绝句四首》

  二.教学目标:

  1.会背《绝句四首》

  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

  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绝句四首》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十

  一、诵读内容:《三衢道中》

  二.教学目标:

  1.会背《三衢道中》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三衢道中》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十一

  一、诵读内容:《到京师》

  二.教学目标:1.会背《到京师》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到京师》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十二

  一、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九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增广贤文》九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九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十三

  一、诵读内容:《滁州西涧》

  二.教学目标:

  1.会背《滁州西涧》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滁州西涧》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十四

  一、诵读内容:《咸阳值雨》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咸阳值雨》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咸阳值雨》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十五

  一、诵读内容:《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教学目标:

  1.会背《饮湖上初晴后雨》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饮湖上初晴后雨》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十六

  一、诵读内容:《增广贤文》十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增广贤文》十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增广贤文》十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南安市杨山小学

  五(下)国

  学

  教

  案

  第五篇: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夏意

  【北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闲居初夏午睡初起

  【南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增广贤文》

  (一)第1则

  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第2则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第3则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第4则

  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第5则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第6则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

  第7则

  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

  第8则

  是亲不是亲,非亲却是亲。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

  第9则

  为人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第10则

  当时若不登高望,谁信东流海洋深。

  两人一条心,有钱堪买金。一人一条心,无钱难买针。

  第11则

  莺花犹怕春光老,岂可教人枉度春。

  第二单元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秋山

  【唐】张籍

  秋山无云复无风,溪头看月出深松。草堂不闭石床静,叶间坠露声重重。

  钟山即事

  【北宋】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

  山更幽。

  《增广贤文》

  (二)第12则

  黄金无假,阿魏无真。

  第13则

  客来主不顾,应恐是痴人。

  第14则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

  第15则

  闹里有钱,静处安身。来如风雨,去似微尘。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第16则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先到为君,后到为臣。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第17则

  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中仁。

  第18则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第19则

  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第20则

  守口如瓶,防意如城。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再三须重事,第一莫欺心。虎身犹可近,人毒不堪亲。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第21则

  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有茶有酒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

  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第三单元

  送沈子福归江东

  【唐】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南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增广贤文》

  (三)第22则

  力微休负重,言轻莫劝人。无钱休入众,遭难莫寻亲。平生莫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第23则

  士者国之宝,儒为席上珍。

  第24则

  若要断酒法,醒眼看醉人。

  第25则

  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

  第26则

  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

  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茫茫四海人无数,哪个男儿是丈夫。美酒酿成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

  第27则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无。

  第28则

  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百年成之不足,一旦败之有余。

  第29则

  人心似铁,官法如炉。善化不足,恶化有余。

  第30则

  水至清则无鱼,人太察则无谋。

  知者减半,愚者全无。

  第31则

  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第四单元

  竹枝词(其一)

  【唐】刘禹锡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竹枝词(其二)

  【唐】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增广贤文》

  (四)第32则

  竹篱茅舍风光好,僧院道房总不如。

  道院迎仙客,书堂隐相儒。庭栽栖凤竹,池养化龙鱼。

  第33则

  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但看三五日,相见不如初。人情似水

  分高下,世事如云任卷舒。

  第34则

  会说说都是,不会说无礼。磨刀恨不利,刀利伤人指。求财恨不多,财多反害己。知足常足,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终身不耻。有福伤财,无福伤己。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第35则

  若登高必自卑,若涉远必自迩。

  三思而行,再思可矣。

  第36则

  使口不如自走,求人不如求己。小时是兄弟,长大各乡里。嫉财莫嫉食,怨生莫怨死。人见白头嗔,我见白头喜。多少少年亡,不到白头死。

  第37则

  墙有缝,壁有耳。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第38则

  贼是小人,智过君子。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贫穷自在,富贵多忧。

  第39则

  不以我为德,反以我为仇。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

  第40则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第41则

  晴天不肯去,直待雨淋头。成事莫说,覆水难收。

  第42则

  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第五单元

  题张司业

  【北宋】王安石

  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如神。看似寻常实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南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泛舟

  【南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增广贤文》

  (五)第43则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第44则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

  黑发不知勤学早,转眼便是白头翁。月到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

  第45则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第46则

  路逢险处须回避,事到头来不自由。

  第47则

  药能医假病,酒不解真愁。

  第48则

  人贫不语,水平不流。

  第49则

  击石原有火,不击乃无烟。为学始知道,不学亦枉然。

  第50则

  深山毕竟藏猛虎,大海终须纳细流。

  第51则

  惜花须检点,爱月不梳头。大抵选他肌骨好,不搽红粉也风流。

  第六单元

  春游湖

  【北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湖上暮归

  【元】赵孟頫

  春阴柳絮不能飞,雨足蒲芽绿更肥。正恐前呵惊白鹭,独骑款段绕湖归。

  《增广贤文》

  (六)第52则

  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莫待是非来入耳,从前恩爱反成仇。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无处下金钩。

  第53则

  休别有鱼处,莫恋浅滩头。去时终须去,再三留不住。

  第54则

  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

  第55则

  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将近寻死路。

  生不认魂,死不认尸。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第56则

  得宠思辱,居安思危。

  念念有如临敌日,心心常似过桥时。

  第57则

  英雄行险道,富贵似花枝。人情莫道春光好,只怕秋来有冷时。

  第58则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第59则

  但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

  第60则

  假缎染就真红色,也被旁人说是非。

  善事可作,恶事莫为。

篇三:国学经典五年级下册诵读

  

  五年级下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五_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下册经典国学诵读五

  (一)

  国学片段

  毋因群疑而阻独见,毋任己意而废人言,毋私小惠而伤大体,毋借公论以快私情。

  善人未能急亲,不宜预扬,恐来谗谮之奸;恶人未能轻去,不宜先发,恐遭媒孽之祸。

  我是小助手

  阻:阻止。

  独见:独到的见解。

  快:称心如意、高兴、痛快。

  急:急切。

  谗、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媒孽:借故陷害人而酿成其罪。

  我是小翻译

  不能因为大多数人的猜疑而影响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要固执己见而不听从别人的忠实良言,不要因为贪恋小的私欲而伤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不要借公众的舆论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好人不能急着和他亲近,也不应当事先就去赞扬他的美德,为的是防止遭受奸邪小人的诽谤和中伤;要想摆脱坏人,不要事先揭发他的恶行,以免受到报复和陷害。

  考考你的智慧

  1.“毋私小惠而伤大体”一句蕴含的成语是:。2.“毋任己意而废人言”一句告诉我们对待别人的意见应该。3.第二段告诉我们对待善人和对待恶人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

  弘扬传统文化

  伯乐荐贤

  战国时期,秦穆公对伯乐说:“您的年岁大了!相马的活就不在劳驾您了,你看在您的子孙和门生之中有谁可以派去寻求天下的好马?”伯乐答道:“一般

  的好马可通过形体状貌辨识,天下特出的好马,似乎若有若无,又似乎若隐若现。像那种好马跑起路来不仅特别的快,而且不会有尘土飞扬,也不会马蹄的脚印。我的儿子和门徒们都是才能一般的人,只能够教会他们识别一般的好马,无法教他们识别天下特出的千里马。有一个曾和我在一起扛过东西、打过柴草的朋友,名叫九方皋,这个人他对于马的识别本领不在我之下,您可以召见他,让他去完成使命,一定不负所望。”

  秦穆听了伯乐胡举荐,就召见了九方皋,派他外出找马,三个月后九方皋返回,向秦穆公报告说:“在沙丘地带,已经得到了一匹好马。”穆公问:“什么样的马?”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母马。”秦穆公甚是高兴,随即派人前去牵来,一看心中不由发愣,原来却是一匹黑色公马。秦穆公十分不高兴,便召唤伯乐前来说:“糟糕,您给我举荐的找马人!毛色公母都认不得,又如何知道什么马?”伯乐长长地叹息道:“哎!他竟然达到了这种地步吗?看来他相马的本领比我强千万倍还不止啊!”秦穆公不明白,看了看伯乐,伯乐说道:“像九方皋所观察的,是天地间的奥妙,他得到了那马的精微,却放弃了它的粗糙,观察其内部而忘却其表象,看见了他所应当看见的地方,而没有看见他不必看见的地方,考察了他所应当考察的地方,抛弃了他所不必考察的地方。像九方皋这种善于识别千里马的人,实在有比千里马更可宝贵啊!”

  后来,秦穆公派专人驯养,不久使用,果然是一匹天下特出的好马。秦穆公因此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便用这个道理去招募人才,果然,秦国人才济济,各方贤士归心。

  (二)

  国学片段

  事业文章随身销毁,而精神万古如新;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千载一日。君子信不当以彼易此也。

  节义傲青云,文章高白雪,若不以德性陶熔之,终为血气之私,技能之末。

  我是小助手

  千载一日:千年仿佛一日,比喻永恒不变。

  青云:比喻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

  白雪:古代曲名,五十弦瑟乐曲名。比喻稀有杰作。

  血气之私:血本指有血液和气息的动物,此指感情,即个人意气。

  我是小翻译

  事业和文章都会随着人的死亡而消失,但圣贤的精神却可以亘古不变;功名利绿和荣华富贵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转移,只有高尚的气节却能千年不朽。所以,一个道德学问都很高尚的君子是不可以用一时的事业功名来换永恒的精神气节的。

  节操和正气足以胜过高官厚禄,生动感人的文章足以胜过白雪名曲,如果不是用道德准则来贯穿其中,那么终究只不过是血气冲动时的个人感情,或只不过是一种微不足道的雕虫小技吧了。

  考考你的智慧

  1.第一段话中说明变化的是,不变的是。2.“节义傲青云”中青云的意思是,含有“青云”,并和此意义相同的词有

  、。

  3.第二段话说明节义与文章的基础是。4.说一说你对第一段话的理解。

  弘扬传统文化

  义释曹操

  诸葛亮火烧曹营,将曹操数十万大军毁于一旦,曹操带着几骑护卫落荒而逃。诸葛亮算定曹操会往华容道的方向逃窜,便派赵云、张飞等沿途堵截,并立下军令状,命关云长扼守华容道,务必将曹操手到擒来。临行前,诸葛亮对关羽很不放心,怕他报恩放行,关羽说:“欠曹操的,在解白马之围,已经回报了。如今对阵,必不放过。”

  曹操狼狈不堪的在华容道遇到关羽时,要关羽放他一马,关羽回答:“前恩已报,你我两不相欠,多说无益。”曹操情急下大声喊道:“过五关斩六将之事,将军是否记得?”此话一出,关羽本已举起的大刀,缓缓地放了下来,寻思道:“是啊!没有曹操的认可,我怎能过五关斩六将,从容地逃离虎穴呢?此事发生在解白马之围之后,如此岂不是欠债未还吗?”曹操见他面有难色,适时补上一句:“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听到此话,关羽心防尽除,曹操便这样死里逃生了。

  救曹操一命的“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典故,出于《左传》。庾公之斯、子濯孺子都是春秋时代的神箭手。郑国大夫子濯孺子奉命攻打卫国时,反遭卫国

篇四:国学经典五年级下册诵读

  

篇五:国学经典五年级下册诵读

  

  ..五年级下国学经典诵读课外篇目

  问刘十九

  作者:白居易【唐代】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注解

  1、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

  2、醅:没有过滤的酒。

  译文

  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

  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

  天快黑了,大雪要来啦……

  能否共饮一杯否?老兄!

  赏析

  意在描写雪天邀友小饮御寒,促膝夜话。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语言平淡而情味盎然。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

  酬张少府

  作者:王维【唐代】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译文

  人到晚年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自思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宽解衣带对着松风乘凉,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浦深处渔歌声音。

  注解

  ⑴酬:回赠。

  ⑵唯:亦写作“惟”,只。好(haò):爱好。

  ’.

  ..⑶自顾:看自己。长策:好计策。

  ⑷空知:徒然知道。旧林:旧日曾经隐居的园林。

  ⑸吹解带:吹着人宽解衣带时的闲散心情。

  ⑹穷:不能当官。通:能当官。理:道理。

  ⑺渔歌:隐士的歌。浦深:河岸的深处。

  终南山

  作者:王维【唐代】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译文

  巍巍的太乙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蜿蜒到海边。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注解

  1.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2.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3.天都:天帝所居,这里指帝都长安。

  4.青霭:山中的岚气。霭:云气。

  5.海隅:海边。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6分野:古天文学名词。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

  7.壑:山谷。“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两句是说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8.人处:有人烟处

  赏析

  总起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本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观。

  登岳阳楼

  作者:杜甫【唐代】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

  ’.

  ..很早听过闻名遐迩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注解

  ⑴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⑵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⑶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chè):分裂。

  ⑷乾坤:指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⑸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⑹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⑺戎马:指战争。关山北:北方边境。

  ⑻凭轩:靠着窗户。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旅夜书怀

  作者:杜甫【唐代】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译文

  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零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吗?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注解

  (1)岸:指江岸边。

  (2)危樯(qiáng通“墙”):高竖的桅杆。危,高。樯,船上挂风帆的桅杆。

  (3)独夜舟:是说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夜泊江边。

  (4)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

  (5)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大江:指长江。

  (6)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反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杜甫确实是以文章而著名的,却偏说不是,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语。休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语了。

  (7)官应老病休: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应,认为是、是。

  (8)飘飘:飞翔的样子,这里含月“飘零”、“飘泊”的意思,因为这里是借沙鸥以写人的飘泊。

  ’.

  ..月夜

  作者:杜甫【唐代】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

  今夜鄜州月亮,一定同样清圆,遥想闺中妻子,只能独自观赏。

  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

  蒙蒙雾气,或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

  何时才能团圆相见,倚靠薄帷共赏明月。那是一定月色依旧,就让月光默默照干我们的泪痕。

  注解

  ⑴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⑵闺中:内室。看,读平声kān。

  ⑶怜:想。

  ⑷未解:尚不懂得。

  ⑸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杨慎谓:“雨未尝有香,而无微之云:‘雨香云淡觉微和。’云未尝有香,而卢象诗云:‘云气香流水。’今按:雾本无香,香从鬟中膏沐生耳。如薛能诗‘和花香雪九重城’,则以香雪借形柳花也。梁章隐《咏素馨花》诗:‘细花穿弱缕,盘向绿云鬟。’”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⑹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十四:“明月耀清晖。”

  ⑺虚幌:透明的窗帷。幌,帷幔。

  ⑻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泪痕: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西塞山怀古

  作者:刘禹锡【唐代】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译文

  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注解

  ’.

  ..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濬:晋益州刺史。一作“西晋”。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王气:帝王之气。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⑹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今逢:一作“从今”。

  ⑼“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晚次鄂州

  作者:卢纶【唐代】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译文

  雾散云开远远望见汉阳城,孤舟漂游还要走一日路程。

  商贾在白日睡觉知道浪静,船夫在夜间说话感到潮生。

  看三湘秋色两边鬓发衰白,望万里明月思归心意更增。

  家乡旧业已经被战乱毁尽,哪堪再听见江上鼓角声声。

  注解

  ⑴晚次:指晚上到达。鄂州:唐时属江南道,在今湖北省鄂州市。

  ⑵汉阳城:今湖北汉阳,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

  ⑶一日程:指一天的水路。

  ⑷估客:商人。

  ⑸舟人:船夫。夜语:晚上说话。舟人夜语觉潮生:因为潮生,故而船家相呼,众声杂作。

  ⑹衰三湘:湘江的三条支流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由鄂州上去即三湘地。这里泛指汉阳、鄂州一带。衰鬓逢秋色:是说衰鬓承受着秋色。这里的鬓发已衰白,故也与秋意相应。一作“愁鬓”。

  ⑺更堪:更难堪,犹岂能再听。征战:指安史之乱。江:指长江。鼓鼙(pí):军用大鼓和小鼓,后也指战事。

  ’.

  ..同题仙游观

  作者:韩翃[hóng]【唐代】

  仙台下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译文

  在仙台上刚见到五城楼,夜雨初停景物冷落凄清。

  晓山翠色遥连秦地树木,汉宫砧声报讯寒秋来临。

  空坛澄清疏松影落水底,小洞清幽细草芳香沁人。

  何必去寻找世外的仙境,人世间就有美好的桃源。

  注解

  ⑴同题仙游观:一本无“同”字。仙游观:在今河南嵩山逍遥谷内。唐高宗为道士潘师正所建。

  ⑵五城楼:《史记·封禅书

  》记方士曾言:“黄帝时为五层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命曰迎年”,这里借指仙游观。

  ⑶宿雨:隔宿的雨。

  ⑷砧声:在捣衣石上捣衣的声音。

  ⑸闲:一本作“开”。

  ⑹方外:神仙居住的世外仙境。

  ⑺丹丘:指神仙居处,昼夜长明。

  寄李儋元锡

  作者:韦应物【唐代】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译文

  去年那花开时节我们依依惜别,如今花开时节我们分别已一年。

  世事渺茫自我的命运怎能预料,只有黯然的春愁让我孤枕难眠。

  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

  早听说你将要来此地与我相见,我倒西楼眺望几度看到明月圆。

  注解

  ⑴李儋(dān)元锡:李儋,曾任殿中侍御史,为作者密友;元锡,字君贶,为作者在长安鄠县时旧友。

  ⑵春愁:因春季来临而引起的愁绪。黯黯:低沉暗淡。一作“忽忽”。

  ⑶思田里:想念田园乡里,即想到归隐。

  ’.

  ..⑷邑有流亡:指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内还有百姓流亡。愧俸钱:感到惭愧的是自己食国家的俸禄,而没有把百姓安定下来。

  ⑸问讯:探望。

  赠阙下裴舍人

  作者:钱起【唐代】

  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译文

  二月天黄莺鸟飞到上林苑,春天早上紫禁城郁郁葱葱。

  长乐宫钟声消逝在花丛外,龙池杨柳沐春雨翠色更深。

  和煦春日也难消穷途遗恨,耿耿胸中永怀着捧日忠心。

  献赋十年至今仍未得恩遇,如今白发丛生羞对裴舍人。

  注解

  ⑴阙下:宫阙之下,指帝王所居之地。阙是宫门前的望楼。裴舍人:生平不详。舍人:指中书舍人,其职责是草拟诏书,任职者须有文学资望。

  ⑵黄莺:一作“黄鹂”。上林:指上林苑,汉武帝时据旧苑扩充修建的御苑。此处泛指宫苑。

  ⑶紫禁:皇宫。一作“紫陌”。阴阴:一作“沈沈”。

  ⑷长乐:即长乐宫。西汉主要宫殿之一,在长安城内。这里借指唐代长安宫殿。

  ⑸龙池:唐玄宗登位前王邸中的一个小湖,后王邸改为兴庆宫,玄宗常在此听政,日常起居也多在此。

  ⑹阳和:指二月仲春,与开头二月相应。

  ⑺霄汉:指高空。长怀:一作“长悬”。

  ⑻献赋:西汉时司马相如向汉武帝献赋而被进用,后为许多文人效仿。此指参加科举考试。遇:遇时,指被重用。

  ⑼华簪:古人戴帽,为使帽子固定,便用簪子连帽穿结于发髻上。有装饰的簪,就是华簪,是达官贵人的冠饰。

  望月怀远

  作者:张九龄【唐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

  ..译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注解

  ⑴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⑵首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⑶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⑷怜:爱。滋:湿润。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此时月光敞亮,就是在现在今天,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⑸末两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题菊花

  作者:黄巢【唐代】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译文

  飒飒秋风卷地而来,满园菊花瑟瑟飘摇。花蕊花香充满寒意,蝴蝶蜜蜂难以到来。

  有朝一日,我要当了春神,我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

  注解

  ⑴飒飒:形容风声。

  ⑵蕊:花心儿。

  ⑶青帝:司春之神。古代传说中的五天帝之一,住在东方,主行春天时令。

  ⑷报:告诉,告知,这里有命令的意思。

  ’.

篇六:国学经典五年级下册诵读

  

  国学经典——第一单元《论语》

  乡

  党

  第

  十

  (一)

  ◎孔子于乡党,恂恂(xún)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yín)如也。君在,踧踖(cù

  jí)如也,与与如也。

  ◎君召使摈(bìn),色勃如也;足躩(ju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chān)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yù)。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zī)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dí),愉愉如也。

  (二)

  ◎君子不以绀(ɡàn)緅(zōu)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chī)绤(xì),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ní)裘;黄衣,狐裘。

  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yì)而餲(ài),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必祭,必齐如也。

  ◎席不正,不坐。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nuó),朝服而立于阼(zuò)阶。

  (二)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入太庙,每事问。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寝不尸,居不容。见齐(zī)衰(cuī)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国学经典—第二单元《千家诗》

  1.湖上

  【元】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2.春暮

  【宋】曹豳(bīn)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

  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

  3.三月晦日送春

  【唐】贾岛

  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

  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

  4.漫兴

  【唐】杜甫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5.绝句

  【宋】

  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xì)短篷,杖藜(lí)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听雨

  【宋】方岳

  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

  门寂山相对,身闲鸟不猜。

  国学经典——第三单元《论语》

  先进第十一

  (一)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

  从先进。”

  ◎子曰:“从(zònɡ)我于陈、蔡①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yuè)。”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南容三复白圭(ɡuī),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二)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wú)。”

  ◎颜渊死,颜路①请子之车以为之椁②(ɡuǒ)。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③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④,不可徒行也。”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子哭之恸(tònɡ)。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fú)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fú)二三子也。”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三)

  ◎闵子侍侧,訚訚(yín)如也;子路,行行(hànɡ)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鲁人为长(chánɡ)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fú)人不言,言必有中(zhònɡ)。”

  ◎子曰:“由之瑟(sè)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liǎn)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pì),由也喭(yàn)。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四)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③。”

  ◎子曰:“论笃(dǔ)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rǔ)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②由与求之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子路使子羔为费(bì)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jì)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wù)夫佞(nìnɡɡ)者。”

  ◎子路、曾皙

  、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bì)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

  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yú),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shěn)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shěn)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国学经典——第四单元《千家诗》

  1.寒食书事

  【宋】赵鼎

  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zhǒng)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竟藉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2.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3.清明

  【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4.清明

  【唐】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5.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国学经典——第五单元《论语》

  颜渊第十二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rèn),斯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xiàn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ɡāoyáo),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温良者,仁之本也。——《礼记·儒行》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韩非子·解老》

  仁人无敌于天下。——《孟子?尽心下》

  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仁者不危人以要名。——《战国策?燕策三》

  仁者无敌于天下。——《孟子》

  博爱之谓仁——韩愈

  (二)

  11◎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三)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1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四)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zèn),肤受之愬(sù),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tè),辨惑。”子曰:

  “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五)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

  13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kuò)犹犬羊之鞟。”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hé)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国学经典——第六单元《千家诗》

  1.题屏

  [宋]

  刘季孙

  呢喃燕子语梁间,底事来惊梦里闲。

  说与旁人浑不解,杖藜携酒看芝山。

  2.漫兴(其七)

  [唐]杜甫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143.初夏游张园(下)

  [宋]

  戴复古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4.夏日登车盖亭(下)

  [宋]

  蔡确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5.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5国学经典——第七单元《论语》

  子路第十三

  (一)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二)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qiǎng)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16亦奚以为?”

  ◎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jī)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三)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jī)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

  1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子夏为莒(jǔ)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kēng)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shāo)之人,何足算也?”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juàn)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

  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四)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

  1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sī),怡怡(yí)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国学经典

  ——第八单元《千家诗》

  家国天下

  1.寄左省杜拾遗(下)

  [唐]

  岑参

  1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2.入直(下)

  [宋]

  周必大

  绿槐夹道集昏鸦,敕②使传宣坐赐茶。归到玉堂③清不寐,月钩初上紫薇花。

  3.直中书省(下)

  [唐]

  白居易

  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

  4.春宿左省(下)

  [唐]

  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2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5.过华清宫绝句

  [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过华清宫第二首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过华清宫第三首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21

篇七:国学经典五年级下册诵读

  

  五年级下国学经典诵读课外篇目

  问刘十九

  作者:白居易【唐代】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注解

  1、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

  2、醅:没有过滤的酒。

  译文

  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

  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

  天快黑了,大雪要来啦……

  能否共饮一杯否?老兄!

  赏析

  意在描写雪天邀友小饮御寒,促膝夜话。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语言平淡而情味盎然。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

  酬张少府

  作者:王维【唐代】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译文

  人到晚年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自思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宽解衣带对着松风乘凉,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浦深处渔歌声音。

  注解

  ⑴酬:回赠。

  ⑵唯:亦写作“惟”,只。好(haò):爱好。

  1/⑶自顾:看自己。长策:好计策。

  ⑷空知:徒然知道。旧林:旧日曾经隐居的园林。

  ⑸吹解带:吹着人宽解衣带时的闲散心情。

  ⑹穷:不能当官。通:能当官。理:道理。

  ⑺渔歌:隐士的歌。浦深:河岸的深处。

  终南山

  作者:王维【唐代】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译文

  巍巍的太乙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蜿蜒到海边。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注解

  1.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2.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3.天都:天帝所居,这里指帝都长安。

  4.青霭:山中的岚气。霭:云气。

  5.海隅:海边。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6分野:古天文学名词。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

  7.壑:山谷。“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两句是说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8.人处:有人烟处

  赏析

  总起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本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观。

  登岳阳楼

  作者:杜甫【唐代】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

  2/很早听过闻名遐迩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注解

  ⑴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⑵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⑶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chè):分裂。

  ⑷乾坤:指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⑸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⑹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⑺戎马:指战争。关山北:北方边境。

  ⑻凭轩:靠着窗户。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旅夜书怀

  作者:杜甫【唐代】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译文

  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零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吗?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注解

  (1)岸:指江岸边。

  (2)危樯(qiáng通“墙”):高竖的桅杆。危,高。樯,船上挂风帆的桅杆。

  (3)独夜舟:是说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夜泊江边。

  (4)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

  (5)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大江:指长江。

  (6)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反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杜甫确实是以文章而著名的,却偏说不是,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语。休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语了。

  (7)官应老病休: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应,认为是、是。

  (8)飘飘:飞翔的样子,这里含月“飘零”、“飘泊”的意思,因为这里是借沙鸥以写人的飘泊。

  3/月夜

  作者:杜甫【唐代】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

  今夜鄜州月亮,一定同样清圆,遥想闺中妻子,只能独自观赏。

  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

  蒙蒙雾气,或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

  何时才能团圆相见,倚靠薄帷共赏明月。那是一定月色依旧,就让月光默默照干我们的泪痕。

  注解

  ⑴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⑵闺中:内室。看,读平声kān。

  ⑶怜:想。

  ⑷未解:尚不懂得。

  ⑸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杨慎谓:“雨未尝有香,而无微之云:‘雨香云淡觉微和。’云未尝有香,而卢象诗云:‘云气香流水。’今按:雾本无香,香从鬟中膏沐生耳。如薛能诗‘和花香雪九重城’,则以香雪借形柳花也。梁章隐《咏素馨花》诗:‘细花穿弱缕,盘向绿云鬟。’”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⑹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十四:“明月耀清晖。”

  ⑺虚幌:透明的窗帷。幌,帷幔。

  ⑻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泪痕: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西塞山怀古

  作者:刘禹锡【唐代】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译文

  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注解

  4/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濬:晋益州刺史。一作“西晋”。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王气:帝王之气。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⑹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今逢:一作“从今”。

  ⑼“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晚次鄂州

  作者:卢纶【唐代】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译文

  雾散云开远远望见汉阳城,孤舟漂游还要走一日路程。

  商贾在白日睡觉知道浪静,船夫在夜间说话感到潮生。

  看三湘秋色两边鬓发衰白,望万里明月思归心意更增。

  家乡旧业已经被战乱毁尽,哪堪再听见江上鼓角声声。

  注解

  ⑴晚次:指晚上到达。鄂州:唐时属江南道,在今湖北省鄂州市。

  ⑵汉阳城:今湖北汉阳,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

  ⑶一日程:指一天的水路。

  ⑷估客:商人。

  ⑸舟人:船夫。夜语:晚上说话。舟人夜语觉潮生:因为潮生,故而船家相呼,众声杂作。

  ⑹衰三湘:湘江的三条支流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由鄂州上去即三湘地。这里泛指汉阳、鄂州一带。衰鬓逢秋色:是说衰鬓承受着秋色。这里的鬓发已衰白,故也与秋意相应。一作“愁鬓”。

  ⑺更堪:更难堪,犹岂能再听。征战:指安史之乱。江:指长江。鼓鼙(pí):军用大鼓和小鼓,后也指战事。

  5/同题仙游观

  作者:韩翃[hóng]【唐代】

  仙台下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译文

  在仙台上刚见到五城楼,夜雨初停景物冷落凄清。

  晓山翠色遥连秦地树木,汉宫砧声报讯寒秋来临。

  空坛澄清疏松影落水底,小洞清幽细草芳香沁人。

  何必去寻找世外的仙境,人世间就有美好的桃源。

  注解

  ⑴同题仙游观:一本无“同”字。仙游观:在今河南嵩山逍遥谷内。唐高宗为道士潘师正所建。

  ⑵五城楼:《史记·封禅书

  》记方士曾言:“黄帝时为五层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命曰迎年”,这里借指仙游观。

  ⑶宿雨:隔宿的雨。

  ⑷砧声:在捣衣石上捣衣的声音。

  ⑸闲:一本作“开”。

  ⑹方外:神仙居住的世外仙境。

  ⑺丹丘:指神仙居处,昼夜长明。

  寄李儋元锡

  作者:韦应物【唐代】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译文

  去年那花开时节我们依依惜别,如今花开时节我们分别已一年。

  世事渺茫自我的命运怎能预料,只有黯然的春愁让我孤枕难眠。

  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

  早听说你将要来此地与我相见,我倒西楼眺望几度看到明月圆。

  注解

  ⑴李儋(dān)元锡:李儋,曾任殿中侍御史,为作者密友;元锡,字君贶,为作者在长安鄠县时旧友。

  ⑵春愁:因春季来临而引起的愁绪。黯黯:低沉暗淡。一作“忽忽”。

  ⑶思田里:想念田园乡里,即想到归隐。

  6/⑷邑有流亡:指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内还有百姓流亡。愧俸钱:感到惭愧的是自己食国家的俸禄,而没有把百姓安定下来。

  ⑸问讯:探望。

  赠阙下裴舍人

  作者:钱起【唐代】

  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译文

  二月天黄莺鸟飞到上林苑,春天早上紫禁城郁郁葱葱。

  长乐宫钟声消逝在花丛外,龙池杨柳沐春雨翠色更深。

  和煦春日也难消穷途遗恨,耿耿胸中永怀着捧日忠心。

  献赋十年至今仍未得恩遇,如今白发丛生羞对裴舍人。

  注解

  ⑴阙下:宫阙之下,指帝王所居之地。阙是宫门前的望楼。裴舍人:生平不详。舍人:指中书舍人,其职责是草拟诏书,任职者须有文学资望。

  ⑵黄莺:一作“黄鹂”。上林:指上林苑,汉武帝时据旧苑扩充修建的御苑。此处泛指宫苑。

  ⑶紫禁:皇宫。一作“紫陌”。阴阴:一作“沈沈”。

  ⑷长乐:即长乐宫。西汉主要宫殿之一,在长安城内。这里借指唐代长安宫殿。

  ⑸龙池:唐玄宗登位前王邸中的一个小湖,后王邸改为兴庆宫,玄宗常在此听政,日常起居也多在此。

  ⑹阳和:指二月仲春,与开头二月相应。

  ⑺霄汉:指高空。长怀:一作“长悬”。

  ⑻献赋:西汉时司马相如向汉武帝献赋而被进用,后为许多文人效仿。此指参加科举考试。遇:遇时,指被重用。

  ⑼华簪:古人戴帽,为使帽子固定,便用簪子连帽穿结于发髻上。有装饰的簪,就是华簪,是达官贵人的冠饰。

  望月怀远

  作者:张九龄【唐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7/译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注解

  ⑴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⑵首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⑶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⑷怜:爱。滋:湿润。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此时月光敞亮,就是在现在今天,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⑸末两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题菊花

  作者:黄巢【唐代】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译文

  飒飒秋风卷地而来,满园菊花瑟瑟飘摇。花蕊花香充满寒意,蝴蝶蜜蜂难以到来。

  有朝一日,我要当了春神,我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

  注解

  ⑴飒飒:形容风声。

  ⑵蕊:花心儿。

  ⑶青帝:司春之神。古代传说中的五天帝之一,住在东方,主行春天时令。

  ⑷报:告诉,告知,这里有命令的意思。

  8/8

篇八:国学经典五年级下册诵读

  

  五年级下册“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年级

  诵

  读

  目

  标

  诵读

  准备

  学

  生

  活

  动

  以多种形式诵读、背诵。

  准备相应的音响资料和相关的故事。

  五年级

  课题

  《强自信》

  1、背诵、理解“经典要义”各条目。

  2、懂得自信的重要意义。

  3、背诵“每日汇报”和“铃声设置”1、学生自读经典要义,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教读,并讲解经典要义的大致意思。

  3、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分组读、指名读、分男女同学读等。

  三、学习国学经典“每日汇报”的(一)学习“经典要义”

  1、学生自读经典要义,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教读,并讲解经典要义的大致意思。

  3、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分组读、指名读、分男女同学读等。

  (二)学习生活实践

  分享成功。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根据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2、教师教读,学生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3、领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三、学习国学经典“每日汇报”的(一)经典诵读《毛遂自荐》

  1、学生自读经典要义,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教读,并讲解经典要义的大致意思。

  3、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分组读、指名读、分男女同学读等。

  (二)学习生活实践

  分享成功。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根据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2、教师教读,学生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3、领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三、学习国学经典“每日汇报”的(一)学习情景一

  1、学生自读经典要义,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教读,并讲解经典要义的大致意思。

  3、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分组读、指名读、分男女同学读等。

  (二)学习情景二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根据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2、教师教读,学生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3、领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三、学习国学经典“每日汇报”的1、学生自读经典要义,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教读,并讲解经典要义的大致意思。

  3、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分组读、指名读、分男女同学读等。

  4、同桌相互说说名言所蕴含的道理。

  三、学习国学经典“每日汇报”的1、学生自读经典要义,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教读,并讲解经典要义的大致意思。

  3、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分组读、指名读、分男女同学读等。

  4、教师教读,学生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5、领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三、学习国学经典“每日汇报”的(一)诵读《强自信》经典要义

  1、学生自读经典要义,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教读,并讲解经典要义的大致意思。

  3、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分组读、指名读、分男女同学读等。

  (二)学习生活实践

  分享成功。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根据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2、教师教读,学生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3、领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三、学习国学经典“每日汇报”的(一)经典诵读《《论语·乡党》》

  1、学生自读经典要义,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教读,并讲解经典要义的大致意思。

  3、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分组读、指名读、分男女同学读等。

  (二)学习生活实践

  分享成功。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根据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2、教师教读,学生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3、领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三、学习国学经典“每日汇报”的(一)经典诵读《郑浣遣亲》

  1、学生自读经典要义,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教读,并讲解经典要义的大致意思。

  3、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分组读、指名读、分男女同学读等。

  (二)学习生活实践

  分享成功。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根据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2、教师教读,学生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3、领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三、学习国学经典“每日汇报”的(一)经典诵读《论语·乡党》

  1、学生自读经典要义,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教读,并讲解经典要义的大致意思。

  3、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分组读、指名读、分男女同学读等。

  (二)学习生活实践

  分享成功。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根据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2、教师教读,学生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3、领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三、学习国学经典“每日汇报”的(一)经典诵读《论语·乡党》

  1、学生自读经典要义,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教读,并讲解经典要义的大致意思。

  3、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分组读、指名读、分男女同学读等。

  (二)学习生活实践

  分享成功。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根据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2、教师教读,学生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3、领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三、学习国学经典“每日汇报”的(一)经典诵读《论语·乡党》

  1、学生自读经典要义,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教读,并讲解经典要义的大致意思。

  3、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分组读、指名读、分男女同学读等。

  (二)学习生活实践

  分享成功。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根据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2、教师教读,学生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3、领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三、学习国学经典“每日汇报”的(一)经典要义诵读1、学生自读经典要义,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教读,并讲解经典要义的大致意思。

  3、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分组读、指名读、分男女同学读等。

  (二)学习生活实践

  分享成功。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根据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2、教师教读,学生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3、领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三、学习国学经典“每日汇报”的(一)经典诵读《论语·先进》

  1、学生自读经典要义,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教读,并讲解经典要义的大致意思。

  3、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分组读、指名读、分男女同学读等。

  (二)学习生活实践

  分享成功。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根据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2、教师教读,学生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3、领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三、学习国学经典“每日汇报”的(一)经典诵读《论语·先进》

  1、学生自读经典要义,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教读,并讲解经典要义的大致意思。

  3、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分组读、指名读、分男女同学读等。

  (二)学习生活实践

  分享成功。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根据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2、教师教读,学生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3、领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三、学习国学经典“每日汇报”的(一)经典诵读《论语·先进》

  1、学生自读经典要义,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教读,并讲解经典要义的大致意思。

  3、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分组读、指名读、分男女同学读等。

  (二)学习生活实践

  分享成功。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根据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2、教师教读,学生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3、领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三、学习国学经典“每日汇报”的(一)经典诵读《论语·先进》

  1、学生自读经典要义,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教读,并讲解经典要义的大致意思。

  3、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分组读、指名读、分男女同学读等。

  (二)学习生活实践

  分享成功。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根据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2、教师教读,学生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3、领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三、学习第19周铃声设置的古诗《江南好》

  四、要求学生谈谈学习后的收获。

  五、作业布置

  六、教师小结

  课后

  反思

  上课时间

  通过学习,学生能懂得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

  执教

篇九:国学经典五年级下册诵读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五年级下册)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一一、诵读内容:《江畔独步

  寻花》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

  作、交流的能力。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

  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2)

  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

  感情。(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

  及用处。(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

  导课教案二

  1、诵读内容:《雨晴》二、教学目标:

  1、会背《雨晴》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

  作、交流的能力。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

  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雨晴》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2)

  读、想、交流古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

  感情。(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

  及用处。(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

  导课教案三一、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

  作、交流的能力。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

  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2)

  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

  感

  情。(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

  及用处。(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

  导课教案四

  1、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七二、教学目标:

  2、1、会背《增广贤文》七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

  作、交流的能力。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

  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3、1、明确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七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2)

  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

  感情。(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

  及用处。(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

  导课教案五

  1、诵读内容:《如梦令》门外绿阴千顷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

  作、交流的能力。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

  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2、1、明确诵读内容:《如梦令》门外绿阴千顷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2)

  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

  感情。(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

  及用处。(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

  导课教案六一、诵读内容:《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二、教学目

  标:

  3、1、会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

  作、交流的能力。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

  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4、1、明确诵读内容:《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2)

  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

  感情。(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

  及用处。(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

  导课教案七

  1、诵读内容:《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

  作、交流的能力。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

  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2)

  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

  感情。(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

  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

  及用处。(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

  导课教案八一、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七二、教学目标:

  1、会背《增广贤文》七

  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

  作、交流的能力。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

  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七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2)

  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

  感情。(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

  及用处。(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

  导课教案九

  1、诵读内容:《绝句四首》二、教学目标:

  1、会背《绝句四首》

  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

  作、交流的能力。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

  解与背

  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明确诵读内容:《绝句四首》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2)

  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

  感情。(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

  及用处。(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

  导课教案

  一、诵读内容:《三衢道中》二、教学目标:

  1、会背《三衢道中》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

  作、交流的能力。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

  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明确诵读内容:《三衢道中》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2)

  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

  感情。(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

  及用处。(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

  导课

  教案一

  一、诵读内容:《到京师》二、教学目标:

  1、会背《到京师》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

  作、交流的能力。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

  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明确诵读内容:《到京师》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2)

  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

  感情。(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

  及用处。(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

  导课教案二

  一、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九二、教学目标:

  1、会背《增广贤文》九

  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

  作、交流的能力。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

  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明确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九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2)

  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

  感情。(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

  及用处。(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

  导课教案三

  一、诵读内容:《滁州西涧》二、教学目标:

  1、会背《滁州西涧》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

  作、交流的能力。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

  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明确诵读内容:《滁州西涧》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2)

  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

  感情。(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

  及用处。(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

  导课教案四

  一、诵读内容:《咸阳值雨》二、教学目标:

  1、会背《咸阳值雨》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

  作、交流的能力。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

  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明确诵读内容:《咸阳值雨》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2)

  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

  感情。(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

  及用处。(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

  导课教案五

  一、诵读内容:《饮湖上初晴后雨》二、教学目标:

  1、会背《饮湖上初晴后雨》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

  作、交流的能力。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

  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明确诵读内容:《饮湖上初晴后雨》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2)

  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

  感情。(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

  及用处。(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

  导课教案六

  一、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二、教学目标:

  1、会背《增广贤文》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

  作、交流的能力。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

  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明确诵读内容:《增广贤文》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2)

  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

  感情。(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

  及用处。(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南安市杨山小学五

  (下)国学教案

篇十:国学经典五年级下册诵读

  

  五年级下册“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年级

  诵

  读

  目

  标

  诵读

  准备

  学

  生

  活

  动

  以多种形式诵读、背诵。

  准备相应的音响资料和相关的故事。

  五年级

  课题

  《强自信》

  1、背诵、理解“经典要义”各条目。

  2、懂得自信的重要意义。

  3、背诵“每日汇报”和“铃声设置”1、学生自读经典要义,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教读,并讲解经典要义的大致意思。

  3、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分组读、指名读、分男女同学读等。

  三、学习国学经典“每日汇报”的(一)学习“经典要义”

  1、学生自读经典要义,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教读,并讲解经典要义的大致意思。

  3、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分组读、指名读、分男女同学读等。

  (二)学习生活实践

  分享成功。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根据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2、教师教读,学生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3、领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三、学习国学经典“每日汇报”的(一)经典诵读《毛遂自荐》

  1、学生自读经典要义,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教读,并讲解经典要义的大致意思。

  3、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分组读、指名读、分男女同学读等。

  (二)学习生活实践

  分享成功。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根据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2、教师教读,学生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3、领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三、学习国学经典“每日汇报”的(一)学习情景一

  1、学生自读经典要义,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教读,并讲解经典要义的大致意思。

  3、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分组读、指名读、分男女同学读等。

  (二)学习情景二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根据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2、教师教读,学生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3、领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三、学习国学经典“每日汇报”的1、学生自读经典要义,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教读,并讲解经典要义的大致意思。

  3、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分组读、指名读、分男女同学读等。

  4、同桌相互说说名言所蕴含的道理。

  三、学习国学经典“每日汇报”的1、学生自读经典要义,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教读,并讲解经典要义的大致意思。

  3、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分组读、指名读、分男女同学读等。

  4、教师教读,学生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5、领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三、学习国学经典“每日汇报”的(一)诵读《强自信》经典要义

  1、学生自读经典要义,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教读,并讲解经典要义的大致意思。

  3、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分组读、指名读、分男女同学读等。

  (二)学习生活实践

  分享成功。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根据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2、教师教读,学生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3、领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三、学习国学经典“每日汇报”的(一)经典诵读《《论语·乡党》》

  1、学生自读经典要义,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教读,并讲解经典要义的大致意思。

  3、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分组读、指名读、分男女同学读等。

  (二)学习生活实践

  分享成功。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根据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2、教师教读,学生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3、领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三、学习国学经典“每日汇报”的(一)经典诵读《郑浣遣亲》

  1、学生自读经典要义,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教读,并讲解经典要义的大致意思。

  3、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分组读、指名读、分男女同学读等。

  (二)学习生活实践

  分享成功。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根据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2、教师教读,学生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3、领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三、学习国学经典“每日汇报”的(一)经典诵读《论语·乡党》

  1、学生自读经典要义,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教读,并讲解经典要义的大致意思。

  3、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分组读、指名读、分男女同学读等。

  (二)学习生活实践

  分享成功。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根据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2、教师教读,学生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3、领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三、学习国学经典“每日汇报”的(一)经典诵读《论语·乡党》

  1、学生自读经典要义,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教读,并讲解经典要义的大致意思。

  3、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分组读、指名读、分男女同学读等。

  (二)学习生活实践

  分享成功。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根据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2、教师教读,学生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3、领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三、学习国学经典“每日汇报”的(一)经典诵读《论语·乡党》

  1、学生自读经典要义,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教读,并讲解经典要义的大致意思。

  3、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分组读、指名读、分男女同学读等。

  (二)学习生活实践

  分享成功。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根据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2、教师教读,学生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3、领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三、学习国学经典“每日汇报”的(一)经典要义诵读1、学生自读经典要义,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教读,并讲解经典要义的大致意思。

  3、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分组读、指名读、分男女同学读等。

  (二)学习生活实践

  分享成功。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根据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2、教师教读,学生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3、领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三、学习国学经典“每日汇报”的(一)经典诵读《论语·先进》

  1、学生自读经典要义,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教读,并讲解经典要义的大致意思。

  3、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分组读、指名读、分男女同学读等。

  (二)学习生活实践

  分享成功。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根据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2、教师教读,学生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3、领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三、学习国学经典“每日汇报”的(一)经典诵读《论语·先进》

  1、学生自读经典要义,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教读,并讲解经典要义的大致意思。

  3、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分组读、指名读、分男女同学读等。

  (二)学习生活实践

  分享成功。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根据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2、教师教读,学生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3、领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三、学习国学经典“每日汇报”的(一)经典诵读《论语·先进》

  1、学生自读经典要义,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教读,并讲解经典要义的大致意思。

  3、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分组读、指名读、分男女同学读等。

  (二)学习生活实践

  分享成功。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根据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2、教师教读,学生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3、领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三、学习国学经典“每日汇报”的(一)经典诵读《论语·先进》

  1、学生自读经典要义,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教读,并讲解经典要义的大致意思。

  3、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分组读、指名读、分男女同学读等。

  (二)学习生活实践

  分享成功。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根据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2、教师教读,学生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3、领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三、学习第19周铃声设置的古诗《江南好》

  四、要求学生谈谈学习后的收获。

  五、作业布置

  六、教师小结

  课后

  反思

  上课时间

  通过学习,学生能懂得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

  执教

推荐访问:国学经典五年级下册诵读 诵读 下册 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