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的征文(4篇)

篇一:五育融合的征文

  

  五育融合的引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教育发展的迫切任务,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迎向建设基础教育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更加关注学生的批判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负担。

  “一分规划,九分落实”,如何把美好的愿景转化为人民群众良好体验之现实,必须寻找与直面当下我国基础教育与发展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和“引爆点”,下好五育并举、融合育人即“五育融合”这步先手棋是一个重要突破路径。

  一、何谓五育“融合”?

  理清五育“融合”的基本含义,有两个前提性问题需要阐明。一方面,何为“五育”?另一方面,如何处理“五育”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这段话生动诠释了“德、智、体、美、劳”的核心要义。德智体美劳,每一个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

  教育中的功能作用,是既内在统一、又各有侧重的整体。每一育也都有自己相对明确和独立的任务,各育之间的任务不能相互代替。

  构建高质量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必须对“五育”中每一育的规律进行总结和提炼,明确它们各自的任务要求。“五育”各有侧重,但都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条主线。辩证处理“五育”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五育并举”的整体育人功能,必须确立立德树人的核心地位,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作为评价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核心指导理念。

  质言之,“五育融合”,即“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是一个体系化的整体结构。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再到五育共生和共赢,是新时代中国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步入教育的新时代,我们正共同走着一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融合育人的“五育融合”教育实践之路。“五育”之间既各自独立,又内在统一;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五育“互育”和有机融合、共生,高效促进学生与教育者共生、共长、共美的德智体美劳全面而有个性发展这一根本目的。

  二、五育“融合”的独特价值意蕴

  首先,“五育融合”突破了育人的理念边界。“五育融合”作为一种育人理念,突破了育人的理念边界。“五育融合”从表面上肯是对五育割裂的一种边界的融合,更深层次却体现了人的现代性的提升,是一种先有本体价值再有延伸价值的一种价值旨归,更是超越个人主义而达至社群主义、超越单边主体性而达至交互主体性、超越技术理性而达至价值理性的理念优化和提升。

  其次,“五育融合”突破了育人的思维边界。“五育融合”作为“五育并举”的“落实方式”,凸显了“融合思维”的系统育人思维方式。这

  种思维方式是对“智育独大”的反思,并超越了对其中一育的思考,超越了“疏德、偏智、弱体、抑美、缺劳”的实践样态,实现的是对五育的系统和整体架构。思维方式的变革重构五育的运行机制。“融合思维”作为一种系统的思维方式,强调一育与另一育的融合、一育与多育的融合、多育与多育的融合,这种“串联”和“并联”的逻辑方式,突破了育人的思维边界,为育人实践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和探索空间。

  再者,“五育融合”突破了育人的方法边界。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它规定了教育的性质方向、目标规格和方法途径。在“育什么人”(“五育并举”)已然明晰的情况下,“怎样育人”(“融合育人”)成为亟需回答的重大问题[6],其中“五育融合”是最值得关注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之一、“五育并举”需要辩证处理五育之间的关系,促进五育之间的相互融合,实现五育的整体育人功能。“五育并举”强调的是“德智体美劳”都“缺一不可”,是对教育的整体性或完整性的倡导,“五育融合”则着重于实践方式或落实方式,致力于在贯通融合中实现“五育并举”。“五育并举”是“五育融合”的前提与基础,“五育融合”是“五育并举”的策略与归宿。“并”与“融”二者之间呈现出理想与实践、目标与策略的对应关系。“五育融合”作为一种育人实践形式,突破了育人的方法边界。

  第四,“五育融合”突破了育人的价值和话语边界。社会的发展首要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是德智体美劳自由和谐发展的综合体现。育人目标从“德智体”拓展为“德智体美”再到“德智体美劳”,破解了人才培养过程中对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淡化、弱化和消解瓶颈,实现了育人目标与新时代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精准对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迅猛发展时期,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我国教育依然存在“五育

  缺失”(疏德、偏智、弱体、抑美、缺劳)和“五唯顽疾”(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问题。内在潜质和健全人格被信仰缺失、责任感淡化、自我调控能力薄弱等取代的风险愈加被重视。破解和回答问题的关键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格健全的时代新人,培养肩负实现“中国梦”伟大事业的全程参与者和全力推动者。

  总之,真正扭转“五育”失衡的现状,落实“五育融合”,要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全面发展教育话语体系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教育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只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德智体美劳”这一教育话语才具有解释力与实践力,才能真正拥有高质量的育人话语体系。

  三、以五育“融合”推动基础教育治理体系变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进一步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重要性的同时,对于在实践层面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学校质量提出了具体路径图,指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7],补齐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三块短板,补齐德育、智育中的薄弱环节,为发挥五育的整体育人功能创造条件,实现育人效应的最大化。作为教育教学领域的顶层设计,引领教育体制的纲领性方案,《意见》对走向“五育融合”的基础教育治理制度变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建立“融合思维”:基础教育治理制度变革的基础

  怀特海认为:“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一些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深邃,又有艺术般高雅。”[8]“深邃”和“高雅”是“融合素养”的具体表征,而“融合素养”的核心是思维方式的变革,这是一种“融合”的思维方式,强调思维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认同“五育”之间的逻辑关联和不可分割。

  (二)构建“多元融合主体”:基础教育治理制度变革的关键

  “生命·实践”教育学在发展主体上提出了主动、健康发展的共通育人价值观,在发展环境上提出了社会教育力这一概念。[10]学校并不是一个封闭系统,而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中小学生不仅是学校生活的参与者,还是社区组织、邻里和家庭生活的重要参与者。而且,学生的社区(家庭)参与和学习质量同学校生活和学习质量息息相关。

  (三)整合“融合课程”:基础教育治理制度变革的依据

  学科价值与育人价值融合共生,育人价值是学科价值实现的目的,学科价值是育人价值实现的条件,学科价值与育人价值相互协同、转化、融合共生。目前中小学课程之间的边界,导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存在其局限性。“五育融合”视野下的课程融合是必要和可能的。我们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在特定假设和价值观指导下的特定共同体的产物,不同课程的知识为了不同目的而存在,并以不同的方式发挥着功能。要实现“五育课程”

  的融合,必需重构“五育融合”知识,因地因校制宜开发课程资源,不仅让学生开动脑筋,更要让学生迸发情感、付诸实践。

  “五育”的融合不是在同一个场域的简单相加,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的渗透状态。“五育”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有机融入课程和教学中,实现相互之间的渗透。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五育”因素。这种相互渗透的状态需要充分挖掘各育中相互渗透的因素,即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充分挖掘美育、体育、智育等因素,在进行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美育、德育等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各育的因素,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自然渗透,而非简单的相加。

  (五)创新“融合评价”:基础教育治理制度变革的抓手

  “五育融合”以评价体系的整体为抓手和突破口,在破解“五育”之间相互割裂、对立和矛盾的难题瓶颈中,实现“全面育人”、“整体育人”与“融合育人”,推动育人方式的整体转变。

  首先,构建基于“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重点探究“五育融合”背景之下,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标准和新标准,作为整个工程的核心基石。回答的前提问题是:哪些“育人成效”是“一育”独立实施,也能达成的育人效果,哪些是只有通过“五育融合”才可能达成的育人成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有了“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之后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以往的同与不同是什么?

  其次,探索“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理念下的学校发展评价。“五育并举,融合育人”势必会带给学校新挑战、新要求,引发对学校育人成效或育人质量的评价新要求,从而引发学校发展评价体系的整体变革。

  再者,建构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评价监测框架。评价既构成了学校课程实施的重要情境,也是学校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课程实施过程和结果的质量,因此,学校课程实施过程质量监测必须纳入评价监测。

  最后,建构基于“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师评价。要培养出具有“五育融合”能力的学生,教师是关键。在“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人才培养的新目标下,未来教师的能力素养和新基本功的内涵及其评价标准、评价指标等,也将发生整体转变。

  总之,五育“统一在一个人身上,它们是一个整体的人的各个方面,存在于一个统一的结构之中,只是在理论抽象中才各自独立存在,在实际生活中它们总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个性表现出来”。[11]推进“五育融合”,需要引导教育健康发展的核心教育价值体系,需要保障教育健康发展的核心学校教育制度体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理论指导教育思想的整合,将人融于教育制度,将教育制度融于教育生活,将教育制度与人的发展链接,不单纯强调提高教育实践者的主体素质,或单纯强调向教育实践者输送更多的教育知识,而是营造一个好的制度与文化氛围,阻断教育知识的外部灌输,并在确保教师自身主体性的基础上,克服教师自身难以克服的无知,让教育制度成为人的诗意的存在,凸显人的发展的全面、充分与自由,追寻生命的精彩、美好与幸福。

篇二:五育融合的征文

  

  “五育融合”,提升育人质量共3篇

  “五育融合”,提升育人质量1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育人质量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如今的教育领域中,传统教育已经无法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必须要有一系列新的思路和举措来适应当下。而“五育融合”模式就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育人模式,能够在学生全面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提升育人质量。

  五育融合,指的是道德教育、智育教育、体育教育、艺术教育和劳动教育。这五育无非是希望学生在能力与知识上、情感与德育上、体魄与健康上、审美与文化上、生存与发展上能够有一个全面、均衡的发展。五育的具体内涵如下:

  第一,道德教育,也是传统教育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正确道德观念,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为人师表。需要引导学生重视道德和礼仪,树立基本的价值观,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中记牢,大胆秉持。同时,让学生建立自己的珍藏室,分享和尊重别人的意见,并在“五育”融合体系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个人力量。道德教育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第二,智育教育,也就是传统的学科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让他们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模式,并面向现代化发展。学生应该学会利用合理的方法获取知识、使用知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将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建立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智育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第三,体育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体能和体质,让他们健康成长。学生通过参与不同的体育活动,锻炼身体、塑造体型,积累健康智慧,逐渐形成诚信、团队合作、竞争精神等多方面的健康价值观。同时,提高学生的协调性和反应能力,增强他们的自我运动能力。体育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身心素质。

  第四,艺术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通过参加不同的艺术活动(如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培养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力,丰富自己的审美体验和品味水平。同时,学生还能够探究艺术所代表的历史和文化丰富性,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美感。艺术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美感体验和审美价值观。

  第五,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让他们学会劳动,锤炼自己的吃苦精神。劳动不仅是一种实践活动,还是一种文化观念的建立和提升。劳动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力、自我保护力和感恩意识,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并发挥应有的作用。劳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劳动精神。

  如何“五育融合”?

  在实践“五育融合”教育过程中,需要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强化顶层设计。在教育机构中,应该以“五育融合”教

  育模式为核心,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明确各种教育目标,确立符合学生体验需求的教育流程和课程体系。

  第二,落实教师职业发展计划。学校需要制定相关的教师职业发展计划,加强职业化教育,提高教师教育意识和教育技能,使他们具备更好的教育能力和专业素养。

  第三,建立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方式。学校需要创设多样化的学习交流平台,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参与学术和社会活动。

  第四,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机构应该关注学生身心健康,设置一系列的健康照护服务与学生关系管理方案,在必要的情况下提供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治疗,从而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总之,“五育融合”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它是一种全面的育人模式。学习就是打造未来的过程,全面、均衡的“五育融合”教育模式,不仅有助

  综上所述,“五育融合”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通过关注学生的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实现“五育融合”教育需要强化顶层设计、落实教师职业发展计划、建立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方式和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这种育人模式的实施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和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为实现学生全面成长和发展,应广泛推进“五育融合”教育

  “五育融合”,提升育人质量2五育融合是育人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理念,突出了五育之间的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五育分别是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和德育,对于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来说,五育缺一不可。

  在传统的教育中,往往只注重智育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会忽略其他方面的培养。而现代教育强调全面发展,注重个性的发展和多元化的培养。五育融合,就是要将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德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具体实行方法如下:

  首先是智育与其它育之间的融合。智育是教育的基础,它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智育与其他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学生获得知识后,需要通过体育活动和美育活动来强化记忆,巩固所学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个性特长的发挥,通过创意和想象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此外,智育需要通过实践与劳动相融合,将课堂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多进行社会实践和义工活动,寓教于乐,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其次,体育与其它育之间的融合。体育是培养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在实施五育融合的过程中,要注重体育与其他育之间的相互融合和协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意识和健康意识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来说,对健康和美丽的追求更为强烈。因此,在教育学生体育常识的同时,也应注重美育和劳育的培养。美育,指的是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感受艺术气息,增强审美能力。劳育指的是学生参与一定量的劳动活动,锻炼体魄、磨炼毅力、培养劳动

  习惯和劳动技能。

  其三,美育与其它育之间的融合。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的重要方式。在提高学校育人质量的过程中,美育是不可或缺的元素。美育与智育和体育相融合,可以以多种物质形式来实现,如沙画、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可以不仅仅增强审美能力,而且在创造力方面也会有所提升。同时,注重美育融入劳育活动中,也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机会。

  其四,劳育与其它育之间的融合。劳育是培养学生生产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的重要形式。劳动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勇气,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劳育活动中,也可以加强德育和体育的培养,培养学生诚实、勇敢和坚持不懈的品质和思想。

  最后,德育与其它育之间的融合。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在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下,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密不可分。通过积极参与各种志愿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实践锻炼中,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素养和价值观念。同时,在智育和体育、美育、劳育的活动中,也可以不断引导学生品德的培养。

  综上所述,五育融合是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五育之间的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提高。在学

  校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五育之间的协调和统一,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性化发展

  综合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核心之一就是五育融合。五育融合是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和德育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还能够兼顾学生的身心健康、情感丰富以及价值观念的培养,从而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注重五育之间的相互融合和促进,形成全方位的育人模式,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好的保障

  “五育融合”,提升育人质量3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重视。然而,教育不仅仅是靠单一的课程来实现的。现今,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是,如何实现“五育融合”,提高育人质量。

  “五育”是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其中的“知识”很容易理解,大多数人认为教育的重点是通过教授学科知识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然而,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是不够全面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情商等方面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跟有效地将这些培养起来呢?

  第一,“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必要的任务。教育应该鼓励学生探究思维和学习方法的多元化,用多种方式激发兴趣,推动学生在广泛的领域中尝试不同的技能。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运动、音乐、美术等艺术和运动等体验不同的学科领域,同时积累不同的才能。

  第二,“情感”的培养。当前的社会环境不仅充斥着迅速地信息和快节奏的生活,同时也泛滥着各种负面情绪、焦虑和挫折。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智慧发展,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情感状态。学生需要学会情绪管理,也需要幸福感和情感充实感。

  第三,“态度”的培养。态度是决定一个人行为、举止的重要因素。应该在学校中注重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这方面的重点是强化学生的个人担当和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态。

  第四,“价值观”的培养。价值观是指人对事物行为所持有的好坏、高低的赏识。学校中应以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教育学生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增强道德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思考如何有效的融合不同的教育内容,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其中,跨学科是我们要关注的一条路径。当前,许多高校开设了大量的跨学科课程。例如,某学校的“体育与英语跨学科课程”结合了体育和英语课程,有别于传统单一学科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多元思考和创新精神。

  另一条路径是从学校课堂外延伸。除了传统的课程,在学校之外,我们可以向学生推荐各种活动,包括游览博物馆、机器人打造、音乐街舞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积累不同的经验,提高不同的能力。除此之外,在校园中,学校也可开辟一些自由的学习空间或活动场所,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

  总之,“五育融合”是一项大工程。我们需要注重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培养,在探索教育新发展方向的过程中,用多种手段打破单一的课堂教育,让学生真正全面、富有创造性的成长。如此,就能够实现育人质量的全面提升

  综上,实现“五育融合”的目标需要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教育工作者应采取多种灵活的教育方式,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多元化的机会。此外,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合作,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未来人才,为实现国家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篇三:五育融合的征文

  

  五育并举作文800字

  德育为先,德才兼备

  “育人”的目的在于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懂得做人的道理,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小就养成自尊、自强、积极进取、诚实守信、宽厚善良、为人正直、助人为乐、孝亲敬长、勤劳节俭、富有责任感的优良美德;从小就成为一个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创造的人。而“成才”的目的在于业务技能的锤炼,就是要让学生从小夯实业务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增强业务能力,在实践的磨练中,在优胜劣汰的经济大潮中有生存能力,能创造财富。育人与成才到底孰轻孰重呢?陈毅元帅曾经说过:一个空军飞行员,如果开不好飞机,那总不好吧;然而,飞机开得再好,开到敌人那边去了,反过来打自己的国家,那就很糟了。这段话极为深入浅出。它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能,固然不好;无德,就更不好;才高而德缺,是灾难。

  教育究竟为了什么?这位二战中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提出的问题值得深思。教育不是为了培养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经济学家,最重要的是培养人。成人比成才更重要。成人是头等重要的事,人性是教育的精髓和根本。我们教育的使命应该在于“育人”而非“制器”,做人、情感、人性、人格的教育亦即人文德育,应占有优先地位。我们要用美德占据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在心灵里播种上高尚人格的种子、人性的种子、博爱的种子。教师教不好学生一门课,影响的可能是学生某个方面的技能;教不会学生做人,没有人性,就有可能毁掉学生的一生,因此,我们要把人性植入孩子的心田。肖川教授说“我们教师面对的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是一个个对世界充满新奇的心灵,如何把人性中最善良、最美好、最纯真的东西植入孩子的心田,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凝聚‘人情味’,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是我们教育价值最为完美的体现。”

  然而,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我们的教师却表现出忽视学生人性教育的偏差: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这种“以分为本”取代“以人为本”的情况,只重学生一时的成绩,忽视学生心灵的成长,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危害。

  有人云:“德才兼备是能人,有德无才是庸人,有才无德会害人。”因此,我们的教育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就必须以人为本,育人以德为

  先。

篇四:五育融合的征文

  

  五育并举下的课程与教育变革征文

  “五育”并举本身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却是新时代的新任务。如何更好落实“五育”并举,更好推进教育教学管理的改革,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

  新时代我们重提“五育”并举有着特别意义,这和我们当下教育发展的状况有着密切关系。当前教育有许多经验,尤其是新中国的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有针对性地去解决。

  “五育”不平衡问题。如今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还存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在同一个区域中学校与学校之间,以及学校内部不同学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体现得较为普遍,在“五育”之间也存在着短板和弱项,如“重智、轻德、弱体、抑美、缺劳”的状况。

  “五育”不充分问题。单独看,德育也好,智育也好,许多情况下并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比如,我们培养出来的有些人有知识没文化、有个性没品行。过去我们特别强调德智体,“三好学生”主要通过“三育”体现。在这样一种现状中,我们需要思考“五育”之间各方面如何更好发展。

  “五育”不联系问题。为什么不联系?有人认为,“五育”之间相互独立各成体系,正如我们的教学是分科教学一样,但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在我们的教育当中恰恰被忽略了。“五育”之间本来是关系密切、彼此共存的状态,而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恰恰出现了相互分割、相互隔离、相互不联系的状态。

  从本质上说,“五育”并举是一个整体。各方面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甚至是“我中有你们、你们中有我”的联系。没有单独的德育,没有单独的智育,教育本身就是整体发生的,人也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所以我们在理解“五育”并举的时候,需要真正将“五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五育”并举的关键在融合。千万不要以为开齐开足“五育”方面的各个学科就做到了“五育”并举,这绝不是1+1+1+1+1单独罗列的过程。所以,未来“五育”并举的关键在于融合,达到相互贯通和融通的状态,甚至要达到“五育”互育的状态。每个人、每个方面,只有放在一个整体之中才可能构成一个完全的状态,而每个人、每个方面只有相互协同、彼此协调才能促进整体发展。单独的某一个方面可能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存在,但是能否真正达到一种相互之间

  的融合,达到一种相互之间的彼此支持,这才是我们对未来“五育”并举理解的关键。

  “五育”并举的灵魂是育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体现在人的现代化上,就是教育要培养出现代的人,从学校走出去的人要具有现代人应该有的理想信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培养的是未来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首先应该具备最基本的爱心、责任、担当,包括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因此,“五育”并举呼唤学校管理进行深度改革。

  第一,更加关注价值领导。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为什么我们关注思想的领导?在办学过程中,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是否具有正确的思想,是否能顺应教育基本规律,是否能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这些成为我们办学的重要指导。因此,未来的学校变革首先要关注正确的、适合的、创新的教育思想的指导,并基于这样一种思想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新时代我们既要关注实践方面的探索,更要关注实践探索背后的指导思想,关注其是否真正按照“五育”并举的要求来办学。

  第二,特别强调改变育人方式。要将“五育”并举真正落地,要培养新人,需要教育教学和管理方面的变革,包括评价方式也要做一些深度变革。我们的教育教学手段如何在

  线上线下融合的状况下达到全面育人,如何真正突破课堂、校园甚至学校教育的局限,将课内外、校内外以及现实状况与虚拟空间结合在一起,都是我们要深度考虑的。教育需要更多的体验、实践和项目式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只有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才能真正将“五育”并举、融合、互育落实。

  第三,强化教育治理。教育从管理走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未来学校的变革,要更好体现以人为本,体现多方参与协调、多元治理的思想。未来的学校一定是越来越强调协商、民主,强调规则、法治。这也是我们真正将“五育”并举落地,真正培养时代新人对学校管理者提出的更为迫切的要求。

  第四,利用多方面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的发展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关注和支持,教育的成就是各种因素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教育的许多问题并非教育自身的问题,而是社会其他领域的问题在教育当中的体现。

  作为教育管理者,如何利用好积极因素,更好地应对消极因素,这是对未来真正坚持“五育”并举的切实要求。

推荐访问:五育融合的征文 征文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