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论述题9篇

篇一:德育论述题

  

  德育练习题

  德育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称为(a德育目的b德育原则c德育规律d德育目标

  2、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a基础b途径c出发点d重要环节

  3、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a德育内容上b德育规律上c德育原则上d德育方法上

  4、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称为德育过程的()a内容b层次c结构d方法

  5、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行,其中基础性的要素是()a知b情c意d行

  6、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7、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a关键b基础c内容d途径

  8、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体现了德育的()

  a疏导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导向性原则d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9、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就是德育的()a方法b手段c内容d途径

  10、实施德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a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b课外校外活动c劳动d共青团活动

  11、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的方法是()a榜样法b说服法c陶冶法d锻炼法

  12、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是属于()a说服法

  b榜样法

  c锻炼法

  d陶冶法

  13、德育认知模式非常注重()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14、德育体谅模式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a道德认识

  b道德情

  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15、创立社会模仿模式的教育家是()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麦克费尔d班杜拉

  二填空题

  1德育是思想教育、____________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2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____________等形式。

  3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____________。

  4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____________和主体设计。

  5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____________。

  6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学习辅导、_________和择业指导三个方面。

  7德育过程是____________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8德育过程通常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____________和德育方法四个要素构成的。

  9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____________之间的矛盾。

  10、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____________的总和。

  11、德育方法包括了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___________方式。

  12、陶冶包括____________、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13、处分分为警告、____________、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

  14、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____________、社会模仿模式等。

  15、道德教育的____________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

  16、所谓____________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

  三、简答题

  1德育的意义有哪些?

  2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3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是什么?

  4、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5、简述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6、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7、简述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8、简述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9、简述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10、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1、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2、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3、在德育过程中怎样贯彻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14、在德育过程中如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15、德育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16、什么是说服法,运用说服法的要求有哪些?

  17、什么是榜样法,运用榜样法的要求有哪些?

  18、锻炼法的含义和要求是什么?

  19、陶冶法的含义和要求是什么?

  20、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21、道德两难问题的意义如何?

  22、设计道德两难情境的要求是什么?

  23、围绕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哪些?

  四、论述题

  1、试述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举例说明在德育过程中如何贯彻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德育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d2.c3.a4.c5.a6.d7.b8.c9.d10.a11.c12.c13.a14.b15.d

  二、填空题1.政治教育2.社会德育3.继承性4.具体材料5.心理健康教育6.生活辅导7.个体社会化8.德育内容9.学生已有品德水平10.活动方式11.受教修养12.人格感化13.记过14.体谅模式15.认知模式

  16.道德两难

  三、简答题

  1德育的意义有哪些?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2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1)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3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是什么?

  (1)德育目标,决定德育内容的性质;

  (2)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征,决定德育内容深度和广度;

  (3)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牲和学生思想实际,决定德育内容针对性和有效性。

  4、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5、简述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而品德形成过程则是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结

  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2)联系: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6、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7、简述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

  (2)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第二,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学生;第三,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8、简述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1)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要实现这“两化”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思想矛盾和斗争。

  (2)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必须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还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内因),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形成新的道德品质。

  (3)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9、简述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1)一个人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

  (2)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反复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注意抓反复。

  10、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

  11、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12、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13、在德育过程中怎样贯彻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3)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14、在德育过程中如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15、德育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4)共青团活动;(5)班主任工作。

  16、什么是说服法,运用说服法的要求有哪些?

  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要求有:(1)明确目的性;(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

  17、什么是榜样法,运用榜样法的要求有哪些?

  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要求有:(1)选好学习的榜样;(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

  情;(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18、锻炼法的含义和要求是什么?

  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良好品德的方法。

  要求是:(1)坚持严格要求;(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3)注意检查和坚持。

  19、陶冶法的含义和要求是什么?

  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要求是:(1)创设良好的情境;(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20、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1)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

  (2)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

  (3)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

  (4)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

  (5)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

  21、道德两难问题的意义如何?

  (1)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促进儿童的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2)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性;

  (3)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在道德问题上的行动抉择能力;

  (4)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深化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22、设计道德两难情境的要求是什么?

  (1)设计的情境必须是真实的或者是可信的;

  (2)设计的情境必须包含两条道德规范,而且只包含两条道德规范;

  (3)涉及的两条道德规范在设计的情境中必须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

  23、围绕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哪些?

  (1)人类学习必须有个体品德参与才能完成;

  (2)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而没有固定发展阶段;

  (3)道德教育应从人的人格形成出发;

  (4)榜样对品德的作用;

  (5)提出环境、行为的交互作用论。

  四、论述题

  1、试述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确定从哪开始。

  2、举例说明在德育过程中如何贯彻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原则的含义: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第一,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第二,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正确、明确具体、严宽适度;第三,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2)举例说明(略)

  第一讲德育

  一、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与意义

  1、德育是什么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所期望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等,以促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

  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的道德要求和个体的品德心理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所期望的道德素质,使他们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丰富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热切的道德观念和较高的道德实践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道德境界的教育过程。它是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律教育相对而言的。

  其中所谓思想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政治教育即引导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逐步形成爱憎分明的态度和立场。道德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和道德义务,以形成高尚的品德。法律教育即传递法律知识,提高遵纪守法的能力,使学生执法、守法,并能正确地运用法律。

  2、德育的性质

  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德育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德育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

  3、德育的意义

  第一,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相辅相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道德支持和道德保障。德育是社会道德建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德育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社会的道德状况。

  第二,德育工作是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对于青少年来说,道德需要与理智需要、审美需要一样,是他们的人生基本需要。道德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及满足的方式和类型,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成年后的道德素质和道德素养,决定了他们的社会性发展程度和社会性接纳程度,决定了他们发展空间的大小和发展方向的正确与否。良好的德育工作能够满足、引导和提升他们的道德需要,为他们的道德发展以及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拥有一个充实的、有意义的、有尊严的和幸福的人生。

  第三,德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与智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德育与其它各育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并为其他各育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方向,它们共同服务于教育目的,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丰富个性的形成。

  (二)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1、德育的目标

  (1)德育目标的概念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2)德育目标确立的依据

  1.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4.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需要

  2、德育的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2.理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6.自觉纪律教育

  7.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

  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二、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1、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施加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实践,从而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过程。

  2、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德育内容

  3、德育过程的特点

  1.是培养知情意行的过程

  2.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

  3.是组织实践活动多方面施加影响的过程

  4.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①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②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③学生思想矛盾内部转化规律④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三、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

  (一)德育的原则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

  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

  (1)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是指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把课堂变成“小社会”。

  (2)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就是循循善诱原则。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批评和处分只能作为辅助方法。

  (3)长善救失原则。长善救失,即救其失,则擅长矣。意思是说教书的人,要善于发现学子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和指导,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在进行德育时,把尊重、信任、爱护学生与合理、严格的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要尊重、信赖、爱护学生。(2)要根据学校德育任务和学生现有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出合理的、明确具体的、序列化的德育要求。(3)把尊重爱护学生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5)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在进行德育时,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实际出发,根据其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确定德育内容,选用德育方法和形式来进行针对性教育的德育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要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承认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性和差异性。(2)要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和品德现实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切忌采用成人化、一般化的做法。(3)要从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德育。

  (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教育和培养学生集体,并依靠和通过学生集体来教育每个学生;同时要进行个别教育,通过对个别学

  生的教育影响集体,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要把教育集体和教育个人辩证地统一起来。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努力培养和形成良好的班集体。2、教育者要善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3、要加强个别教育工作。

  (7)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续性的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续性的原则是指在进行德育时,使各种教育力量互相配合、协

  调一致地对学生施加统一的、系统连贯的教育影响的德育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续性的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校内各方面的教育影响要协调一致。(2)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3)要加强德育的计划性。

  (二)德育的途径

  小学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各门文化课教学、班主任工作、校会和班会、少先队活动、各种课外校外活动等。1.思想品德课

  这是向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直接和专门德育的一门课程,是我们学校教育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小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在一些地方,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已经组合进了社会课,但是它的任务仍然是使小学生初步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思想品德课有着其他途径所不能代替的独特作用。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不能讲成中学或大学的政治课,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小学生容易懂的语言,结合具体实例讲清道理;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分析某些现象和行为,明辨是非,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念。2.其他各科教学

  学校以教学为主,学生在学校大部分时间是上文化课。因此通过思想品德课之外的其他各科教学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最经常的、最基本的途径。教学本身具有教育性。小学各科教材都是根据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编写的,它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小学各科教学

  是为学生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打基础的。同时也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学科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是紧密相关的。但是由于各科教学内容不同,因而它们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也就不同。

  3.校会、班会和少先队活动

  校会是指全校性的大会,是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途径。有定期的和不定期的。如开学典礼,在开学初举行,一般是向全校师生报告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对学生提出要求,使学生明确本学期的任务,激励他们在思想和学业上努力上进。又如结业典礼,在期末进行,欢送毕业同学,总结一学期的工作,表彰“三好”学生,号召同学向“三好”学生学习。还有国庆节、六一儿童节等重大节日,也是通过校会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班会则是比校会更经常和更有针对性的集体教育形式。德育活动应当成为班会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少先队组织是少年儿童自己的组织。少先队的队会是小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少先队及其活动中,根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推选出自己的领导人,学习过健康向上的民主生活。他们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学习自己管理自己,并组织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由于少先队活动是学生自己组织的,可以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要求,受到学生的欢迎,可以吸引更多学生参加。学校德育应当重视发挥少先队的德育作用,使学生在自己组织的实际活动中受到各方面的教育。

  4、家长教育和校外教育

  实施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要密切配合,学校应起主导作用。学校要指导家庭教育,帮助家长端正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学校和教师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了解家长对子女进行教育的情况,向家长通报学校的教育要求,宣传和普及教育子女的知识,推广家长教育子女的成功经验,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校外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和扩展。学校和教师要主动和少年宫(家)、儿童少年活动中心、文化馆、科技馆、图书馆、纪念馆、业余体校等校外教育单位建立联系,充分利用这些专用场所和教育设

  施,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学校和教师还应重视与革命老前辈、战斗英雄、劳动模范、科学家、企业家等建立联系,发挥他们对学生的榜样教育作用。还要争取关心下一代协会和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街道、乡镇等单位的支持,开辟教育活动场所,共同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倡全社会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新风尚。

  5、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过程,是一种促进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它是一种技术性的服务·也是一种教育影响.心理咨询与德育有着共同的目的,即培养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的人.

  (三)德育的方法

  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是为了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和内容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思想品德教育中始终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教育方法:一种是以说服教育为主,以理服人,正面启发引导和注意实际锻炼的方法;另一种是以压服为主,搞强迫命令,以力服人的教育方法。我们要进行真正的德育,就只能采用说服为主的教育方法,绝不能运用压服的方法。小学德育的方法主要包括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表扬和批评、奖励和惩罚等。

  1.说服教育。说服教育是社会主义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方法。这个方法通过讲解、谈话、讨论等方式摆事

  实,讲道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2.情感陶冶。情感陶冶法是指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如果说讲授、谈话、讨论等是一种明示的德育方法的话,陶冶则是一种暗示的德育方法。陶冶法的基本理论基础是环境与人的发展的相互作用。一般说来陶冶法有“陶情”和“冶性”两方面的作用机制。陶情是一种与认知活动相互联系的情感和情趣的化育过程;冶性则指与情感联系的认知上的进步乃至人格上的提升。陶冶的过程是陶情与冶性两个过程的统一。因而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陶冶的方法主要侧重于情感的陶冶,但其作用当然也不止于情感的培育。

  3.榜样示范。榜样示范教育法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影响、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榜样人格具体、生动、形象,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易于为学生所领会和模仿。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之一就是特别希望找到具体的值得尊敬的英雄模范人物,去学习,去模仿,所以教育意义更大。运用榜样教育学生,要选好典型,使典型本身有教育意义,切合学生的实际。一般常选用的榜样有以下几种。(1)革命导师、英雄模范人物。(2)历史上伟大人物、科学家、艺术家以及文艺作品中的典型形象。(3)同学中的好人好事。(4)教师和家长。

  4.实际锻炼。实际锻炼是形成和巩固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最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是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和交往受到实际的锻炼,从而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达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目的。学生参加实际锻炼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学习活动、各种劳动、社会活动、参观访问、各种有益的竞赛活动等。为了充分发挥各种实际锻炼方式的作用,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明确锻炼的目的和要求,要有严密的组织工作。(2)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小学生成为各种实际锻炼的主人。(3)实际锻炼要反复进行,做到持之以恒。(4)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

  5.奖励与惩罚。奖励与惩罚(含表扬与批评),是小学德育不可或缺的教育方法。表扬与奖励是对学生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给予肯定的评价,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扬。这种方法既可以用于个人,也可以用于集体。用于个人时,不仅个人受到鼓舞,也可使集体受到教育;用于集体可以巩固集体成绩,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表扬与奖励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常用口头表扬、书面表扬、颁发奖状、奖品等。批评与惩罚是对学生不良思想品德和行为给予否定的评价,目的是使学生克服缺点和错误,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明确努力方向。批评或惩罚一个学生,应该使全体学生受到教育。惩罚的方式是给学生以处分,分为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运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要做到公正合理,切合实际。(2)要得到学生集体的支持。(3)要恰如其分并有教育意义。

  第二讲师德教育

  一、师德的内涵

  (一)师德的概念

  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集体、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和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它居于主导地位,是整个教师道德体系的核心和精髓。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1.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专门性。2、教师职业道德体现教书和育人要求的一致性。3.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全面性。4教师职业道德功能的多样性。5.教师职业道德的全局性。6、教师职业道德具有超前性。7、师德具有导向性。8.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示范性。

  (三)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构成

  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教师职业荣誉(四)师德与教师道德之间的区别。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

  二、师德规范

  (一)师德规范的基本范畴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我国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的蓝本。

  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3、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4、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

  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二)师德规范的核心内容及其解析

  1、师德规范的核心内容: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师德规范的核心内容解析:

  (1)爱岗敬业:“爱岗”是指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敬业”是指尽心竭力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要求:①尽心尽力,忠于职守②献身教育,甘为人梯。

  处理好三个关系:①正确看待教师的作用、地位和待遇,从而增强作为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光荣感。②树立正确的苦乐观。③正确认识奉献与索取的关系。

  (2)教书育人:“教书”是指教师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育人”是指教师教学生如何做人。前者是讲知识传授,后者是讲道德发展。

  要求:①钻研业务,勇于创新。②严谨治学,一丝不苟。

  (3)为人师表:“师表”是指表率、榜样的意思。为人师表:教师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向学生做榜样,成为他们学习和效仿的楷模和表率。

  (三)我国师德规范存在的问题。

  1、缺乏教师职业的特点

  2、过于抽象空泛

  3、存在“不当”现象

  4、师德规范的罗列上存在着重叠现象

  三、师德教育

  (一)加强师德教育的必要性

  1.教师职业特性的要求。教师职业特性要求:道德性

  2.教师劳动特点的要求。教师劳动特点的要求:(1)从劳动目的上看,教师的劳动不是表达他自己的目的,而是反映社会对学生的要求。(2)教师的劳动过程具有集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3)教师劳动成果的显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当代教育变革的要求。(1)教育网络化。(2)教育全民化。(3)教育终身化(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学习特定的知识)。

  4.来自师德现状的要求。现状师德失范:(1)物欲膨胀导致师德堕落。(2)权欲膨胀导致师德丧失。(3)名欲膨胀导致师德丧失。(4)情欲膨胀导致师德堕落。

  (二)师德教育的方式与途径

  1.职前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1)通过大学“入学教育课”强化教师的专业思想

  (2)设置专门的师德教育课程(当前大学课程:专业学科、社会文化学科、教育学科),我国教育学科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老三篇)

  (3)在思想政治品德教育中渗透师德教育

  (4)在教育实习中加入师德教育内容

  2.职后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1)实践(2)拜师(3)自我修养(反省、慎独)

  总之,教师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概括起来就是:勤学、慎独、内省、兼听和自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第一要搞好学习,不但要学习政治、学习文化,而且要学教育学、心

  理学,学习法律。要不断地用学习来充实自己,以适应新形势教育的需要;第二要慎独,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坦荡、无私的心境干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第三要内省,通过自己不断地反省,回顾和总结工作中的得失,“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第四要兼听,就是正确处理好与领导、教师、家长的关系,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和批评,要克服“文人相轻”、互不服气的不良风气;第五要自律,用人民教师的道德规范来衡量自己、约束自己,真正做到处处以身作则、事事为人师表,以自己较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行为去影响学生,促进学生良好人格和行为的形成。

篇二:德育论述题

  

  《德育基本知识》全书试题德育原理试题?、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项最符合题?要求的。1.德育的本质是(B)。A.培养?的活动B.培养?的品德的活动C.培养?的法纪观念的活动D.培养?的思想政治观念的活动2.德育的价值标准是:()。A.善B.美C.真D.丑3.古代学校德育思想产?于()。A.原始社会B.奴?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4.我国封建社会第?部德育专著是()。A.《?学》B.《论语》C.《墨?》D.《荀?》5.A.《共产党宣?》B.《反杜林论》C.《格达纲领批判》D.《费尔巴哈论》【参考答案】1.B2.A3.B4.A5.A?、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德育学是研究德育规律的科学。2.德育主要是向学?进?政治思想和法纪教育(×)【参考答案】1.错误2.错误,?、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项最符合题?要求的。1.“三维结构说”认为任何?种品德都是?理内容、?理形式和(B)三者的有机统?体。A.?理意识B.?理能?C.?理活动D.?理特征2.品德发展的内部?盾有?种基本类型,在下?答案中,()性质的?盾不是品德发展的内部?盾的表现。A.认识B.能?C.思想D.情感3.在?童品德发展研究中主要运?对偶故事法的学者是()。A.哈桑B.?亚杰C.科尔伯格D.班杜拉4.根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童的道德发展是有律的,?致是从以()为中?发展到“他律”,再从“他律”发展到“?律”。5.童年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是()。A.适应性B.情境性C.协调性D.动荡性参考答案】1.B2.D3.B4.D5.C?、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品德就是道德品质。2.品德结构就是指品德的基本构成要素。3.影响品德发展的先天因素就是个体的遗传素质。(√)4.?的品德发展具有阶段性,这是毫?疑问的。5.既然德育要遵循?童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那么德育?作者就必须完全按照?童品德发展的现有?平施教。6.既说环境和教育在?童品德发展中起决定作?,?说?的社会实践活动决定?的品德发展。这显然是互相?盾的。【参考答案】1.错误;2.正确;3.正确;4.正确;5.错误;6.错误,?、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项最符合题?要求的。1.在德育过程中德育主体是指()。A.学?B.教师C.集体D.家长2.教师发展学校的核?理念是()。A.竞争B.合作C.教学D.研究3.师德的核?是()。A.师爱B.忠于教育事业C.严于律?D.创新4.德育主体素质结构的基础是()。A.道德素质B.专业素质C.教育素质D.??素质5.道德教育实践中师?之间的关系应该是()。A.民主的B.权威的C.放任的D.专制的【参考答案l1.B2.B3。A4.D5.A?、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道德教育实践中师?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权威的,学?应服从教师。2.作为德育主体的教师价值体现在对学?道德成长的引导上。其主体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学?的?格为前提。(√)【参考答案】1.错误;2.正确。?、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项最符合题?要求的。1.()是贯穿德育活动和实现德育价值的中?环节。A.德育内容B.德育?法C.德育?标D.德育环境2.?次出现了总体?标和?学、中学德育?标的分段德育?标的是()A.1988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改?和加强中?学德育?作的通知》B.1986年颁发的《全?制五年制?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纲》C.2000年12?下发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步加强中?学德育?作的意见》D.2001年9?下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3.科学的世界观教育?标和正确的??观教育?标属于。A.政治教育?标B.思想教育?标C.法纪教育?标D.道德教育?标4.社会主义?道主义和社会公德的教育?标属于()。A.政治教育?标B.思想教育?标C.法纪教育?标D.道德教育?标

  5.民主与法制教育?标和?觉纪律教育?标属于(A.政治教育?标B.思想教育?标C.法纪教育?标D.道德教育?标【参考答案l1.C2.A3.B4.D5.C?、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有?认为,“德育?标就是德育?的”,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2.有?认为,“制定正确的德育?标,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谈谈你对此的理解与看法。参考答案l1.错误;2.正确。四、简答题:1.简述德育?标的功能。2.德育?标确?的依据有哪些?3.简述我国学校德育?标的历史沿?过程。: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项最符合题?要求的。1.古代社会道德教育内容以()为主。A.国民公德B.职业道德C.私德D.民族公德2.德育内容的根本制约因素是(A)。A.政治经济制度B.德育?标C.受教育者品德发展规律D.学?品德的实际状况3.除了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内容外,美英德三国都有??共同的德育内容,即()教育。A.环保B.性道德C.宗教D.职业道德4.新加坡和韩国德育内容的共同特点之?是都重视()教育。A.宗教道德B.公民C.民族传统D.儒家伦理5.在学校德育中注重宗教为本,道德为?的国家是()。A.美国B.英国C.德国D.印度6.东西?国家在德育内容指导思想上的主要差异之?在于东?国家强调()。A.社会为本B.个?为本C.民族意识D.群体意识7.主张“?学学其事,?学穷其理”的德育内容顺序的教家是()。A.孔?B.孟?C.王充D.朱熹8.以“社会适应说”原理为根据建构起来的学校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化安排的模式是()。A.结构迁移说B.阶段连续说C.螺旋循环说D.系统编排说【参考答案】1.C2.A3.C4.D5.D6.A7.D8.B?、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德育内容的民族性与全?类性是互相?盾的,德育内容应坚持民族性为主.2,德育内容具有社会历史性,要随着社会发展变??变化,因此不能进?系列化安排。(×)【参考答案ll.错误;2.错误。?、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项最符合题?要求的。

  1.学校德育过程的基本?盾是()。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盾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之间的?盾C.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之间的?盾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现有的品德?平之间的?盾2.“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持之以恒”反映了德育过程是()规律。A.促进学?思想内部?盾转化的过程B.组织学?活动与交往的过程C.培养学?知情意?的过程D.长期、反复、不断提?的过程3.“知是?之始,?是知之成”这句话表明在德育过程中()。A.知与?是紧密联系的B.知??重要C.??知重要D.知与?是可以分割开的4.德育过程是?个教育与()的统?过程。A.锻炼B.受教育C.?我教育D.修养指导5.衡量?的品德的主要标志是()。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为6.德育过程是对学?知、情、意、?的培养提?过程,其实施顺序应该是()。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依次进?B.以6(J晴“为开端,情、知、意、?依次进?C.视具体情况,可多种选择D.以“?”为开端,?、知、情、意依次进?7.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A.德育?段B.德育内容C.德育?法D.德育影响8.孟?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的是()的?量。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为9.同?般社会影响相?,德育过程具有()特点。A.引导性与?主性B.复杂性与多元性C.正?性与系统性D.决定性10.同其他教育过程相?,德育过程具有()特点。A.引导性与?主性B.复杂性与多元性C.正?性与系统性D.决定性11.()是认识和情感、理智活动和情感体验作?的产物。A.道德思维B.道德判断C.道德信念D.道德概念12.()是个体品德形成的基础。A.活动和交往B.体验C.认识D.?我反思13.()是内在的品德认识和情感外化为相应的品德?为的桥梁。A.活动和交往B.体验C.认识D.?我反思.14.在德育过程的诸多?盾中,有些学?在明确的错误?前,却不承认??犯了错误,这往往反映的是()层?上的?盾。A.认识性质B.能?性质C.思想性质D.态度性质15.在德育过程的诸多?盾中,有些学?常常会出现好?办坏事的现象,这往往反映的是()层?上的?盾。A.认识性质B.能?性质C.思想性质D.态度性质16.在德育过程的诸多?盾中,学?由于受不良观念的影响,往往知错犯错,这往往反映的是()层?上的?盾。

  A.认识性质B.能?性质C.思想性质D.态度性质17.德育过程既要强调教育者的价值引导,?要强调受教育者的?由选择,这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A.知、情、意、?统?B.教育和?我教育统?C.长期、反复、不断提?的过程D.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盾积极转化18.在现实教育中,经常出现“屡教不改”的现象,这反映了德育过程是()规律。A.知、情、意、?统?B.教育和?我教育统?C.长期、反复、不断提?的过程D.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盾积极转化19.“教是为了不教”要求德育过程应遵循(B)规律。A.知、情、意、?统?B.教育和?我教育统?C.长期、反复、不断提?的过程D.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盾积极转化20.就德育过程内部????,德育过程具有()特点。A.引导性与?主性B.复杂性与多元性C.正?性与系统性D.决定性【参考答案】1.D2.C3.A4.C5.D6.C7.D8.C9.CIO.B11.C12.A13.A14.A15.B16.C17.B18.C19.B20.A?、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德育过程就是学?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2.德育过程的主要?盾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盾。3.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只需按照社会要求施加教育影响,不?考虑受教育者的要求。4.在德育过程中,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培养是相互割裂的。5.道德认识和道德动机是判定个体品德的根本尺度。(×)6.德育过程就是教育者主宰和控制的过程。7.德育过程同智育过程、美育过程是不相?的。8.德育过程就是向受教育者传授道德知识和概念,培养其道德思维能?。(×)【参考答案l1.错误;2.正确;3.错误;4.错误;5,错误;6.错误;7.错误;8错误。四、简答题:五、分析论述题:1.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的程?2.试论述德育过程是对学?知、情、意、?的培养提?过3.试论述德育过程是教育与?我教育相统?的过程。案例分析下?是?段师?对话:师:见到果?纸屑要怎样做??:要主动捡起来。师:不??碰了同学应该怎样做??:赔礼道歉。师:赔过礼了,还要不要再发?争执??:不要。

  师:说得是不错,那?家?做得怎样呢?王今天早上见到卫?区的废纸没有及时的捡起来,值班?师让他捡起来,他却跑了。还有李和刘早上因为不??互相碰了?下不但没有互相道歉反??打出?…—请结合上述情境对话,运?关于德育过程规律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促进个体品德的形成。?、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项最符合题?要求的。1.在德育中,要注意“?把钥匙开?把锁”是贯彻了)原则。A.正?教育原则B.集体教育原则C.知?统?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2.下列原则中属于德育原则的是()。A.因势利导原则B.直观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3.“尊重是?,要求是船”说明的是()的重要性。A.提?认识与指导实践相结合的原则B.教育影响的连贯性和?致性相结合原则C.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D.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4.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平?教育影响”的德育原则是指()。A.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B.知?统?原则C.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D.教育影响的连贯性和?致性原则5.“天鹅、梭鱼和虾拉车”的故事说明在德育过程中要贯彻()德育原则。A.共产主义?向性与社会主义现实性相结合B.知?统?C.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D.教育影响的?致性与连贯性相结合6.“夫?循循然善诱?,博我以?,约我以礼,欲罢不能突出体现的德育原则是()。A.教育影响的?致性与连贯性相结合B.?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C.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D.正?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6.“要尽量多地要求?个?,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个?”,这句话反映的德育原则是()。A.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B.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学?相结合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7.德育原则与德育规律的关系是()。A.德育原则依据德育规律制定B.德育原则决定德育规律C.德育原则指导德育规律D.德育原则就是德育规律8.《学记》提出的“长善救失”的教育主张反映德育应遵循的原则是()。A.知?统?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德育影响的?致性与连贯性原则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9.根据教育?的、德育?标和德育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作的基本要求,通常称作为()A.德育形式B.德育原则C.德育内容D.德育途径O.学?品德形成过程中的成?化、?般化做法,,是灭对)德育原则的违反。A.知?统?B.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C.因材施教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11.教师在德育?作中抓“闪光点”以提?学?品德的做法,体现了()的德育原则A.说理疏导B.?向性和现实性相结合C.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D.以点带?12.?们能够发现、认识、掌握、运?,但不能改变、废除是()A.德育原则B.德育规律C.德育?法D.德育规则

  【参考答案】1.D2.D3.D4.C5.D6/,皇27.A8.D9.B10.C11.C12.B?、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择?项最符合题?要求的。1.“其?正,不令??;其?不正,虽令不从”,孑L?的这句名?体现的德育?法是()。A.陶冶教育法B.榜样?范法C.品德评价法D.实践锻炼法2.直观性特点?较突出的德育?法是()。A.语?说理法B.形象感染法C.品德评价法D.品德修养法3.()倡导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促进?童道德发展。A.?亚杰B.杜威C.柯尔伯格D.班杜拉4.制约德育?法的个体因素是()A.?产?与科技发展?平B.政治经济制度C.学?品德形成发展规律D.社会意识形态5.教师指导学?参加实际活动,在实践中进?锻炼,以提?品德认识和实际活动能?,形成良好品德?为习惯的?法是()。A.语?说理法B.形象感染法C.实际训练法D.品德评价法6.有利于发挥学?的主体作?,培养学?认真读书、独?思考品德问题和进??我品德教育的德育?法是()。A.讲解法B.阅读指导法C.讨论法D.谈话法7.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启发学?在短时间内获得?量系统的有关思想道德??知识的德育?法是()。A.?范法B.讨论法C.陶冶法D.讲解法8.主要功能是训练学?品德?为的德育?法是()。A.品德修养法B.实际锻炼法C.品德评价法D.?范陶冶法9.孔?认为道德修养的?法中,很重要的?点就是要“?内省”,也就是说要()。A.“过则勿惮改”B.“躬?厚?薄责于?”C.“?必信,?必果”D.“?以贯之”Io.?童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交往和参与学习的?为表现,?般被称为()。A.?理异常B.不适应表现C.不良表现11.倡导“道德两难法”的教育家是()。A.杜威B.班杜拉C.杜德海姆D.柯尔伯格12.在德育?法体系中,()是作为?种辅助?法加以使?的。A.说理法B.感染法C.?我教育法D.品德评价法13.“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体现了()的要求。A.陶冶法B.榜样?范法C.品德修养指导法D.?我教育法14.在?定时期内对学?品德做出全?评价,以使学?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上进的?法,是()。A.奖励法B.惩罚法C.评?法D.操?评定法15.通过参观、?范、陶冶,以直观为?段,师?之间呈现出半开放半独?的关系的德育?法是(.)。A.品德修养指导法B.形象感染法C.实际训练法D.语?说理法16.品德修养的直接?的是为了(A.促进社会的发展B.提???的品德?平C.改善物质?活条件D.更好地参与社会竞争17.教师?觉地利?环境和??的教育因素,对学?进?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濡?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法是()。

  A.讨论法B.谈话法C.陶冶法D.讲解法18.下列哪个不属于陶冶教育法的?式(A.?格感化B.环境熏陶C.隐性课程D.艺术熏陶19.在本质上区别于唯?主义“闭门思过”式品德修养的是()。A.?我品德认识B.?我品德评价.C.?我品德体验D.?我品德锻炼20.操?评定是指在?定时期内()。A.对学?品德做出全?评价,以使学?长善救失、不断上进的?法B.对学?品德做出?较评价,以表彰先进、鞭策后进的?法C.对学?不良品德做出否定评价,以使其克服和改正的?法D.对学?优良品德做出肯定评价,以使其不断断巩固和发展的?法【参考答案】1.B2.B3.C4.C5.C6.B7.D8.B9.B10.DII.D12.B13.C14.D15.B16.B1’7.C18.C19.D20.A?、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德育?法就是教育?法。2.德育?法具有阶级性,因?,我们不可采?资本本主主义国家的德育?法。3.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的主体性,在评价学???都要?奖励、表扬的?法。(√)4.学?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要求德育?法也应更加丰富。5.学?道德的发展必须经过主体有意识的内化,所有的德育?法都是促进内化的?段。(√)【参考答案l1.错误;2.错误;3.正确;4.正确;5。正确。五、分析论述题:1.请你就“德育有法??定法”,理论联系实际,加以分析。案例分析有?次班长愁容满?地问我,听到别?的议论时该怎么办。我笑着说:“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得先给你讲?个故事。?天,有祖孙??骑着?驴去赶集。路?议论着,两?骑??驴过于残忍,于是爷爷下来让孙?骑。路?议论着,孙?不孝,孙?赶紧下来让爷爷上去。路??议论说,爷爷?肠太硬。后来两?都不骑了。路??议论说,放着?驴不骑太傻。你说,这祖孙??该怎么办?”班长会?地笑了:????的路,让别?去说吧。“从此,这个班长放开?脚?胆?作,学期末被评为优秀班?部。以上案例中教师采?了何种德育?法?在?作中运?这种?法时应注意些什么??、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项最符合题?要求的。1.下?哪?项是作为?般德育模式所不具有的特点()。A.可操作性B.有效性C.发展性D.?活性2.下?哪种模式不是主情型德育模式(A.体谅模式B.价值澄清模式C.价值分析模式D.?指导性模式3.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是由?亚杰和科尔伯格等?创建,其中?亚杰的贡献是()。A.理论建设B.德育模式C.理论和模式相结合D.实践操作模式

  4.麦克菲尔编写的教科书是实施体谅模式?柱的是(A.《?命线》B.《??》C.《学会关?》D.《医院的风》5.纽曼认为?个有道德的社会成员必须具有三种胜任环境的能?,下?哪种能?除外(),A.物质能?B.?际能?C.政治能?D.公民能?【参考答案Jl.D2.C3.A4.A5.C?、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柯尔伯格的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侧重的?的是道德认知?与学?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为毫?关系。2.德育模式的现代化就是现代德育。【参考答案】1.错误;2.错误。案例分析某农村?学所在地盛产?果。当地?百姓经常向学校反映,说学?在上学和放学的途中,有偷盗?果的现象。学校德育?师对此?常重视,专门对个别学?进?批评教育,指出偷盗的恶劣性,进?了严厉的处罚。但是收效甚微,学?偷盗?为还是屡禁不?。于是德育教师决定改变教育?式,分班级进?了?项?赛活动。活动內容与要求如下:参与者分成?个?组,向当地的?百姓家?要?果。在规定的时间?,得到?果数量最多者为胜。由于活动设计新颖,学?参与的积极性?常?,活动结束后,给获得优胜的?组颁发奖品,并要求各?组派代表发?,谈谈对此次活动的感受和想法,总结本?组获胜或者失败的原因。其中有的?组在总结失败的原因时,提到了由于平时养成了随意摘取?果的习惯,导致?百姓不给???果,并声称以后将改正这??为。?师对各组进?简要的评价后,就各组的总结提出改进建议,帮助他们制定了切实可?的措施。此次活动以后,学校很少再听到关于学?偷盗?果的反映。上?所述案例能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谈谈你对教师采取的德育模式的认识。?、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项最符合题?要求的。1.学校实施德育的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是()A.教学B.社会实践活动C.课外、校外活动D.班主任?作2.所有德育活动中最系统、最直接的德育途径是()A.德育课B.各科教学C.课外、校外活动D.社会实践活动3.全?概括了学校在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德育?络中的作?是(A.主导作?.B.导向作?C.指导作?D.协调作?4.?义德育实施的三种基本形式是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A.成?德育B.社区德育C.年轻?代的教育D.社会德育5.为达成?定的德育任务,学校向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施加影响培养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组织进?的各??的活动和?作是(A.智育途径B.体育途径C.德育途径D.美育途径6.不属于学校德育途径实施者的是(A.任课教师B.班主任C.校外辅导员D.政教处的?师7.课外、校外活动最普遍的活动形式是(A.个?活动B.班会活动C.?组活动D.群众性活动8.学?按照学校培养?标的要求,利?节假?等课余时间参与社会政治治、经济、?化?活的教育活动是()A.教学活动B.班委会活动C.少先队活动D.社会实践活动.9.全权负责?个班学?的学习、思想、?活等各??的?作,为学校德育实施创造良好基础的教师是(A.任课教师B.政教处?师C.班主任D.主管德育?作的副校长10.不是在学校的组织和领导下,?来协助教师完成德育任务及其他任务?展开?作的学?的集体组织是()A.共青团B.少先队C.学?会D.学??发形成的兴趣?组

  11.与德育途径具有不同意义的概念是()A.德育渠道B.德育实施途径C.德育?法D.德育组织形式12.正确表明了德育?法与德育途径关系的是(A.没有?种可以通?于所有德育途径的德育?法B.德育途径就是德育?法C.有了好的德育?法就能构成好的德育途径D.?种好的德育?法可能通?于任何德育途径中13.下?关于德育途径选择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选择德育途径要依据德育规律进?B.选择德育途径也要考虑德育实施的社会背景C.选择德育途径也要考虑其组成要素的实际情况、?平D.选择途径是由德育实施者主观决定的14.按照参与活动的?数和规模,可以把课外、校外活动分为群众性活动、分组活动()A.个?活动B.家校联系活动C.社区服务活动D.师?共同活动15.下?关于社会德育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义社会德育是指?定社会教育机构对??社会成员施加的思想品德??的影响B.狭义社会德育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环境对个体思想品德的影响C.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构成了德育实施的三种基本形式与渠道D.相对于学校德育、家庭教育??,社会德育??轻重【参考答案】l.A2.A3.A4.D5.C,6.C7.D8.D9.C10.D11.C12.A13.D14.A15.C?、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德育途径就是德育的实施途径,是德育的组织形式。2.德育途径就是应?德育?法的过程。3.德育课是实施学校德育最系统、最直接的德育途径。4.家庭德育也需要学校的指导和帮助。5.成?不再需要继续进?德育。【参考答案l1.正确;2.错误;3.正确;4.正确;5.错误。案例分析在接?三年级的?个新班后,我发现班?有个?较“特别”的孩?:他不仅性格孤僻,?且?乎与班上所有同学发?过摩擦。经了解,这个孩?的家庭成员?化?平不?,?亲是某娱乐场所的部门经理,性格暴躁,母亲因不堪忍受?亲的个性,在孩孩?4岁时与孩??亲离婚。?母离异后,爷爷奶奶?常疼爱?,在物质?活上尽量满?他。通过家访,我发现这个孩?家察的VCD??乎都是有关枪战、爆炸、打?等暴?影?,他说?也最喜欢看暴?电视节?。针对这些情况,我婉转?客观地与家长分析了孩?的攻击性?为,认为家庭环境对孩?个性形成影响较?,孩?年龄较?,可塑性较强,可及时进??预以帮助其矫正。经过协商,他?亲与爷爷奶奶表?愿意?持、配合对孩?的教育,?是决不打骂孩?,?是尽量限制孩?观看暴?影?,,三是尽可能多地与孩?进?沟通交流。同时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在学校我们通过合理宣泄、榜样训练等对他进?教育疏导。实践说明,效果?常明显:他的攻击性?为明显减少,还交上了?个好朋友。看到他的进步,我感到很满?。(选?2006年4??等教育?学考试德育原理试题)请结合有关德育途径知识分析上述案例成功的原因。?、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项最符

篇三:德育论述题

  

  《德育论》A卷试题

  一、单选(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____1____去之,____2____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A.庶民;君子

  B.君子;庶民

  2.伦理是以人性、____1____、人与人之间的正的关系为基准(相对于邪的关系),显现人在宇宙或者世界上的一切关系,以及这些关系遵循的____2____,还有关于人性和这些关系的知识。

  A.人伦结构;道理和规则

  B.物性;道理和规则

  C.人伦结构;制度

  D.物性;制度

  3.伦理学,说得最直白一点,当然是研究伦理的学问,它是讨论人的存在、生存、生活的合理性、合法性和现实性,以及人性的____1____变成____2____的学问。伦理学的最大话题是人的幸福。伦理学具有浓烈的思辨意义,因为伦理主要是针对心性结构、人伦秩序进行逻辑上的融通与交合。

  A.有限性;现实性

  B.无限可能性;现实性

  C.有限性;合理性

  D.有限性;无限可能限性

  4.伦理学的最高追求是____1____。

  A.幸福B.快乐C.正义D.良心

  5.近亲不能结婚,那么,同类能不能相食,____1____;异类不能不能性交,____2____。个人没有生命处置权利。

  A.能;不能

  B.不能;能

  C.能;能

  D.不能;不能

  6.佛家说,世界生灭变化,分为成、住、坏、___1____四劫。

  A、灭;B、空;C、劫;D、生

  7.道德指个人和人类在行道过程中,内心对道的体认,这个体认就是人的内在品质,使人与道一体化,而这种____1____,显现在人与周围的一切____2____之中。道既是本体论的,又是认识论的,还是政治学的。

  A.关系;内在的品质

  B.体认;事物

  C.内在的品质;关系

  D.事物;体认

  8.在中国人的概念中,道德是____1____,也叫良知,是人性中先天的善。道德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很高的____2____。

  A.修养;良心

  B.善良;责任

  C.责任;善良

  D.良心;修养

  9.西方的道德概念,集中在几个话题上:理性,只有理性才能体认道德;最高道德即最高____1____,那就是上帝或者神,上帝或者神才是____2____;道德在于人的自由、精神与意志。

  A.良心;真理

  B.真理;善

  C.道德本体;真理

  D.善;道德本体

  10.一般说来,当代“伦理”概念蕴涵着西方文化的____1____、科学、公共意志等属性,“道德”概念蕴涵着更多的东方文化的____2____、人文、个人修养等色彩。

  A.理性;情性

  B.理性;德性

  C.理性;智慧

  D.理性;知识

  二、多选(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1.北宋思想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___1____。为往圣继___1____,为万世开太平。

  A.立德

  B.立命

  C.绝业

  D.绝学

  12.孟子曰:“人皆有____。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____,非人也;无______,非人也;无_____,非人也;无_____,非人也。

  A——不忍人之心;B——恻隐之心;C——羞恶之心;D——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13.孟子曰:“恻隐之心,______之端也;羞恶之心,______之端也;辞让之心,_____之端也;是非之心,_____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A仁;B义;C礼;D智

  14.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_______,人皆有之;_______,人皆有之;______,人皆有之;_______,人皆有之。”

  A恻隐之心;B羞恶之心;C恭敬之心;D是非之心

  15.本课程认为,生活与世界是人生命中本来就有的,是人___1____,不是___2____A.带着世界走

  B.跟着世界走

  C.世界带着人走

  D.世界跟着人走

  16.幸福是生命中固有的___1____,教育只是把幸福___2____。

  A.爱欲

  B.物欲

  C.引导出来

  D.灌输进去

  17.教育___1____创造新生活,只是把人灵魂中固有的生活___2____。

  A.能

  B.不能

  C.引导出来

  D.灌输进去

  18.现行的小学德育课程,“由近及远地设计”的儿童的生活,不是立体,是一个___1____甚至___2____。

  A.平面

  B.线段

  C.圆形

  D.正方形

  19.秦兵马俑,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举世无双,出土于我国西安以东30多千米的临潼。俑,是我国古代墓葬中摹仿人形制作的一种______,是代替活人殉葬的______,兵马俑即______。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人俑群。

  A随葬品;B陪葬品;C制成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D兵器。

  20.秦俑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带有主观性和写意性的特征,这是_____。在艺术技巧方面,有概括、有夸张,塑完以后再通体彩绘,把原雕、浮雕结合起来。武士的表情相当个性化,不但表现出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甚至可以体会到明显的地域性——很多秦俑的相貌特征与_______十分接近。

  A写实主义作风;B浪漫主义作风;C现代的陕西人;D现代的北京人。

  三、判断(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21.鲁洁先生说:“德育所涉及的是人的灵魂、精神中最深沉的部分。”

  22.班华先生说:“德育即育德”

  23.这门道德教育,是基于“德性与文化”的学科。

  24.当代中国儿童处于双重断裂:伦理断裂与生计断裂。

  25.五伦是指: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26.“政治正确”的支持者倾向采用“中立语言”(inclusivelanguage)、“文明语”(civility)来形容政治正确。反对者则认为政治正确属贬义词,与假道学、过度敏感、斤斤计较的意义近似。

  27.我们衡量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道德,主要就是看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各种各样的关系,特别是衡量个人与自己、个人与自己周围的关系,尤其是个人与政府、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28.个人不能自己处置自己的生命,因为个人的生命权不属于自己,是属于人类的,所以,人是不能自杀的。宗教认为,生命是神(上帝)的选择,是神(上帝)的权利。

  29.孟子曰:“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0.爱因斯坦的话已经作为政治信条刻在了政府大楼上:“国家是为人而设立的,而人不是为国家而生存。”

  四、简答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0分)

  31.美国最高法院的门楣上有三个人的巨大塑像,请说出这三大塑像的名字与各自代表的意喻。

  32.“三纲五常”指什么?

  33.宗教上有许多伦理上的绝对禁忌,佛教的“五戒”指哪五戒?

  五、论述题(共1题,每题20分,共20分)

  34.请论述德性的一般意思与德性的分类

  《德育论》答题纸:

  注意:请全卷在答题纸上作答,否则不得分!

  一、单选题(共10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23456AACADB7B8A9C10B二、多选题(共10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11213141516BDABCDABCDABCDADAD17ABCD18BC19ABC20AC三、判断题(√或×,共10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21222324252627×

  √

  √

  √

  √

  √

  √

  28√

  29√

  30√

  四、简答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0分)

  31.美国最高法院的门楣上有三个人的巨大塑像,请说出这三大塑像的名字与各自代表的意喻。

  答:在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主楼后部,即法院东庭的门上(并非法院正门),三角门上协调排列着的16个各有含义的人物,以摩西、孔子、梭伦为中心,正中的摩西代天意或神意,左边孔子代表道德,右边卢梭代表政治。不论在东西方,道德都是法律的基础。

  32.“三纲五常”指什么?

  答:“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33.宗教上有许多伦理上的绝对禁忌,佛教的“五戒”指哪五戒?

  答:五戒是五条戒律或行为准则。中国大乘佛教中的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

  五、论述题(共1题,每题20分,共20分)

  34.请论述德性的一般意思与德性的分类

  答:德性就是认为人们正确的行为必须遵循适度和中道的理性原则,这是判断某一行为道德价值的最根本的标准,人们的心灵中融渗着这种理性就是具备了德性。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德性是指灵魂方面的优秀,而不是指肉体方面的优秀。他说:“我们的生活不是依靠任何其他东西而是靠灵魂”。所以,“德性就在灵魂中”。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是西方德性伦理的源头,他坚持了道德的理性本质,反对道德学说中的反理性倾向,主张一种与情感感受行为相交融的理性,表现为由风俗熏陶而成的情感的中和和行为的合宜。对德性的分类有许多种,在中国文化中,还把德性分为“吉德和恶德”。德性与学术,是个老问题,也是个新话题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也是一个其中国特色的话题。立言先立德,德文并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和国学的优良传统德性的内涵是品德、人格的修养,其最高境界是“至善”学术的内涵是研究发现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其最高追求是至真理论上者有别,现实中道德与学问也常常是不平衡的。司马光曾说“德才兼备为圣人,无才无德为愚人,德行胜过才能为君子,才能胜过德行为小人”。这种对“圣人”、“愚人”、“君子”、“小人”的界定,或许还可进一步讨论,但司马光所读的与道德与学问结合的四种不同类型,大概是古今类似而普遍存在的。从价值与意义上说,“德才兼备”和“德性胜过才能”的人对社会是有益的,而“无德无才”,特别是“才能胜过德行”的人对社会是有害的,而且才能越大,学问愈高德行愈坏者,对社会之危害则愈大

篇四:德育论述题

  

  论述题

  1、论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答: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

  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

  面对世界范

  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

  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

  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

  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

  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请结合实际论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我见”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发展方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一项基础性

  工作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对于更好凝聚人民

  的思想、在日趋激烈的国际思想舆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

  人层面提出“三个倡导”24字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深化了我们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为更好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这一战略任务,推动

  我们更加积极地培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

  行,既是一个实践课题、也是一个理论课题,需要在理论上不断

  深化研究。

  价值观是导向,价值观是力量。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当前发

  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深入分析和回应不同群体、不同阶

  层人们的价值期盼;为创建富裕、和谐、美丽的佳木斯而努力奋

  斗!。

  3、试论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

  程。

  答:儿童的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因素构成的互动体。其

  中,知是儿童形成和发展自身品德的认识基础。

  所以德育过程常

  常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开始,有计划的传授给学生以基本的政

  治观点、思想态度和道德理论与规范,逐步提高他们识别是非、善恶、美丑、公私、荣辱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情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在小学德育过程中,应

  当重视培养儿童的情感,要善于激发他们对国家、民族、人民及

  良好道德行为的敬佩、爱慕之情,要引导他们去体验进行这些认

  识活动所获得的愉快和满足,进一步体会到正确的政治观点、思

  想意识、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价值和需要,进而发展起深厚的情

  感。在德育过程中,要注意培养、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使他们

  有顽强的毅力。

  行为是人的思想品

  德的一个重要外间表现,是衡

  量儿童认识与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在小学德育过程中要特

  别郑重对学生行为的培养,要求学生言行一致,严格遵守学生守

  则,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社会道德规范,已形成良好的习惯与作风。

  知、情、意、行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德育要注

  意发挥四者的整体功能,对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

  行、持之以恒。同时要注意德育过程的多开端性和针对性。

  4、简述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主要特点为:

  1、在道德价值的最终目标上,追求“天

  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境界。

  2、在道德价值的应用上,重视道德思想与政治思想的融合。

  3、在道德价值的导向上,为

  维护血缘关系、宗法制度和君主专制,强调个体服从整体。

  4、在道德价值的分寸把握上,具有中庸居间的性质。

  5、在道德价

  值的取向上,具有“重义轻利”、“贵义贱利”的倾向。

  5、简述班主任的作用:

  答:1、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2、班主任是

  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3、班主任在组织班教育力量中起纽带

  和桥梁作用:班主任是联系各科教师的纽带,班主任是沟通学校、家

  庭和社会的桥梁。

  6、阅读以下材料:

  凌小刚是我班成绩优异的学生,他天资聪颖,思维敏捷。学

  习上的许多问题都难不倒他。

  充满朝气的他,无论课内还是课外,总可以见到他活跃的身影。

  可是,接触时间越长,我越是发现他身上存在着不少思想问

  题,比如:自我感觉过于良好,优越感太强,争论问题时喜爱咄

  咄逼人;凡事喜欢自我为中心,喜欢吹捧,看不起其他同学;他

  是独生子,父亲是一家私营企业的老板,经济宽裕的他出手大方,花钱如流水。

  如果他的父母都不太重视这些思想问题,班主任

  该怎么办呢?

  问题:

  1、如何评价这类现象?

  2、如何教育这类学生?

  答案:(1)当前,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已日益受到广大教育工

  作者的高度重视,但与此同时,部分教师也因此而忽略了对优秀

  生的管理与教育,致使部分优秀生出现了思想误区。因此,广大

  教育工作者应切实加强对优秀生的管理与教育。

  像凌小刚这一类

  的优秀生在我工作中还遇到过不少。

  这一类学生成绩优异,深受

  老师、家长的喜爱,同学对他们也是分外敬佩和赞赏。所谓“一

  俊遮百丑”,这种看待事物的观点更常出现在老师和家长对待学

  生这个方面。

  人们看到的通常只是优秀生优异的成绩,却忽视或

  放松了对他们思想、纪律、心理和人格方面等的要求和教育,甚

  至在他们犯了错误时也容易得到别人的庇护或谅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优秀生骄横无理、自命不凡的性格。同时,优秀生当中

  也有许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溺爱,激励方式不当,如过于

  注重物质奖励或金钱奖励,使他们滋生了不断膨胀的“物欲”,产生了不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了铺张浪费的恶习。

  (2)如果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久而久之,他就会固步自封,停滞不前。针对他的这个问题,可

  以在班内设立各种竞争机制,例如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分

  成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建立小组竞赛制度。

  为使凌小刚这类优

  秀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增强“危机感”,把他们分在了同一个

  小组,每次检测或竞赛都来比比高低。

  这一做法挫去了这类优秀

  生由来已久的“锐气”,能让他在竞争中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并

  懂得要发奋自励,勇往直前。

  这一案例说明,大胆地让学生在

  实践中接受情感体验,培养能力,创设竞争环

  境,让学生在竞争

  中找到不足,挫去“锐气”,是纠正优秀生思想误区的最有效的方法。这比苍白的说教会更有实效,更能让人领略喜出望外的愉

  悦。

  7.

  品德不良学生有哪些特点?

  答案:品德不良学生有其心理及行为表现,主要从以下几个

  方面把握:

  (1)认识特征。

  品德不良学生道德与法制观念淡薄,缺乏道德与法制方面的基本知识,智力水平整体偏低,道德认识

  与人生观不正确,追求物质享受。

  (2)情感特征。品德不良学

  生缺乏正义感、荣辱感、道德感.情绪不稳定,极具冲动性,有

  结帮成伙的欲望,缺乏同情心,追求低级情趣,不易自我控制。

  (3)意志特征。品德不良学生意志脆弱,为强烈的个人私欲所

  驱使,具有犯罪动机。

  (4)个性特征。品德不良学生的不良个

  性品质表现突出,言行不一,撤谎;待人粗鲁,不礼貌,对老师、对家长等没有礼貌,对同学评头论足、讽刺挖苦,对违纪同学却

  表示同情与支持;对学习、劳动逐步厌恶,组织纪律性差,打骂

  弱小同学等。

  (5)行为特征.品德不良学生喜欢在大街小巷、公共场所东游西逛;

  经常迟到、旷课、早退,与坏朋友交往频繁,打群架,小团体活动明显,行为不端,逃避家长的监督等。

  8.

  联系实际谈一谈班主任怎样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答: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

  班主任要做好学生德育工作必须做到:

  (1)

  全面深入地了解研究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在实际教育

  教学中,每个学生的德育水平都不相同,了解学生是为了掌握学

  生的德育水平和他的实际情况,有的学生德育知识挺多,但并不

  能转变为德育行为,关键是缺乏意志;

  有的学生对德育不感兴趣,关键是缺乏道德情感,所以对不同的学生,对他的德育教育要从

  知、情、意、行不同方面人手。在实际德育教育中,如果不尊重

  学生,对学生进行惩罚式德育教育,学生从内心更加不接受、不

  认可道德教育,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教师做德育工作时对学生晓

  之以理、动之以情,学生才能没有逆反心理,心悦诚服地接受。

  (2)

  争取其他任课教师、团队组织、社会有关方面和学生家

  长的配合,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

  有时在学校进行了一天的道德

  教育,但学生一出校门受社会不良影响,立刻就把学校的德育教

  育的效果化为乌有。所以德育教育必须社会方方面面力量要一

  致,坚持德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才能保住德育教育成果。

  (3)

  班主任特别要精心组织培养健全的班集体,并通过集体

  对学生进行教育。

  当集体中有学生犯了错误,要通过集体的力量

  来教育这个学生,同时也要用这个学生所犯的错误来教育集体,这样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

  班主任要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在实际德育

  教育中,要根据学生个人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和个性特点、内

  心世界进行不同的教育,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同时也要

  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教育。。

  9.

  小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一种形式的宣传口号,更多

  的是一种深入思想的品德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讲,如果仅是从字

  面上背诵,而不深入学习,就无法体会核心价值观的真正的内涵,但如何将枯燥的价值观让小学生真正懂得,并且融入日常的学习

  生活中去,值得用心来思考一下:

  首先,要让孩子们懂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

  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

  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一、从语言的层面来深入人心,让孩子们感性接触核心价值

  观。

  让孩子熟读熟背核心价值观,让他们眼到口到心到,眼到,就是处处感受到,比如校园就可以在墙上,在班级,在电子屏上

  滚动播出;口到,就是

  24字价值观朗朗入口;心到,就是要真

  正的深入理解什么是价值观,通过具体生动的例子来对于我们小

  学生来讲,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思想,就为基础,培养

  崇高的爱国情怀,塑造完美的理想道德,培养完善健康的人格素

  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

  二、以核心价值观为中心,不断对照学习,努力结合到学习

  生活中去!

  要自觉对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以将其融入日常的学

  习生活中,形成对学习、生活、成绩、价值观的正确分析,比如

  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些层面上来学习,就要让同学们

  知道国之富强与民主,是人民生活幸福的基础,而文明和谐是人

  与人,家与家,国与国相处的最基础的,表现在小学生中,就是

  同学之间要互相爱护,要懂礼貌,文明相处,以和为贵,培养一

  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

  三、以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上课认真仔细,谦虚礼貌待人,与同学友善相处,建立和谐的班

  团队集体,同学之间讲诚信,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守学校班

  级的规章制度,平等公正友善待人,以敬业的态度认真对待学习,将价值观融入日常思想教育中,融入到平常的学习生活中。

  10、案例分析:

  我们班的学生崔凤佳和韩旭是同桌,经常为了小事发生矛

  盾,双方家长也经常为了孩子的事来找我,多次要求两个人不要

  在一个班学习,甚至在放学的路上,两家长也常常斗嘴,不但影

  响了孩子的成长,在其他的学生家长中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请

  分析以上案例,说出你的做法。

  答:我首先做好双方家长工作,别让参与孩子之间的小矛盾。爱

  孩子之心人皆有之,孩子自己的事自己解决,不仅养成孩子自我

  交往和处事能力,还会加强同学间团结。

  我分别找来两位学生谈

  了自己的想法,问他们愿不愿做团结同学的好学生,想不想做同

  桌。崔凤佳和韩旭两位同学都承认自己的不对,现在成为最要好

  的同桌,同学关系也处理较好,而且学习也能互相帮助了。

篇五:德育论述题

  

  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德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468)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认为儿童道德行为主要是通过社会学习而获得和改变的教育家是

  A.班杜拉

  C.赞科夫

  B.柯尔伯格

  D.凯洛夫

  2.学校德育的四个组成部分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

  A.集体主义教育

  C.道德教育

  3.现代德育的功能具有

  A.全面发展性

  C.科学性

  4.人的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是

  A.社会实践活动

  C.理论学习活动

  B.人际交往活动

  D.信仰敬拜活动

  B.全面性

  D.主体独立性

  B.理想教育

  D.劳动教育

  5.目前国内关于学校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安排的意见或模式主要有结构迁移说、阶段连续说和

  A.社会适应说

  C.社会建构说

  B.螺旋循环说

  D.自我建构说

  6.一般说来,德育并不是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而“立即”、“马上”发生相应变化的,它往往呈现为

  A.独立性

  C.超前性

  B.滞后性

  D.不平衡性

  7.为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运用德育手段进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是指

  A.德育方法

  C.德育规律

  B.德育原则

  D.德育方针政策

  8.制定德育原则的依据是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

  A.德育科学规律

  C.德育实践经验

  9.德育过程中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是

  A.教育者的教育水平

  C.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

  B.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

  D.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发展水平

  B.德育原理

  D.学生的品德心理特点

  10.在一定时期内对学生品德做出全面评价,以使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上进的方法是

  A.评比法

  C.奖励法

  B.品德评价法

  D.操行评定法

  11.有效地进行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A.确立班集体的共同目标

  C.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B.形成优良班风

  D.建立严格的班集体纪律

  12.制约个人品德修养的条件主要包括社会所提供的客观条件和

  A.身体条件

  C.智力水平

  13.品德测评的关键是

  A.分析

  C.运用

  B.指导

  D.系统化

  B.知识水平

  D.自身的主观条件

  14.儿童品德发展具有协调性特点的年龄阶段是

  A.少年期

  C.幼儿期

  B.童年期

  D.青年初期

  15.管理手段具有强制性的学校德育管理模式是

  A.经验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C.行政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16.家庭德育内容的重点是

  A.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

  C.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

  17.品德修养的主要方法是

  A.实践法

  C.评价法

  B.陶冶法

  D.内省法

  B.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

  D.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

  B.决策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D.科学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18.教育者要善于把握儿童品德发展的“关键期”,这要求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的A.顺序性和阶段性规律

  C.不均衡性和差异性规律

  B.稳定性和可变性规律

  D.持续性和连贯性规律

  19.新时期我国德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提高整个民族的精神文明程度,这反映了我国德育的A.统一性

  C.全面发展性

  20.学校德育管理的基本职能是

  A.协调各科德育关系

  C.规划目标

  B.控制纪律

  D.组织德育活动

  B.全民性

  D.整体性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21.简述柯尔伯格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22.简要说明我国古代德育批判继承的主要内容。

  23.简述实施课外和校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24.家庭德育应注意哪些基本要求?

  25.说明学校德育管理的民主性原则。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6.联系实际分析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对德育的制约作用。

  27.联系实际分析如何组织和培养好班集体?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5分)

  28.案例材料

  李老师是一位乐于接受新理念的老师。在对应试教育进行深入反思的今天,赏识教育被认为是一种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方法,因而,他力图用这种方法来改进他的教育与教学。在他的班上有一位调皮、上课不专心、常捣乱,也经常不做作业的学生。他想应多给他鼓励,让他建立自信,所以常对他褒扬有加,尤其是在他有进步时,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一段时间后,他对自己的行为已有所控制,正当李老师为自己的赏识教育的成功而倍感欣慰时,一次课堂上的师生冲突却让他大感意外。那是当李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时,感觉后面的学生一阵骚动,并发现有红点在墙壁上晃动,于是他进行了调查,原来是这位调皮的学生用激光手电筒向墙壁上照射,引起了骚动。他没收了学生的激光手电筒,并对这位学生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谁知,学生竟在课堂上大嚷:“你凭什么拿我的东西?”随之摔门而出。

  问题:联系相关德育原理,谈谈你对赏识教育的看法,如果你是李老师,你会如何处理这一事件?

  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德育原理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课程代码00468)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5:ACBAB6——10:BAADD11——15:CDABC16——20:BDCBA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21.(1)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1分)

  (2)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主张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循序渐进地进行道德教育。

  (2分)

  (3)强调社会环境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巨大刺激作用。(1分)

  (4)倡导“道德两难法”。(1分)

  22.(1)批判继承劳动人民的德育思想和传统。(1分)

  (2)批判继承我国古代德育中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以及贵和、讲社会责任的思想。(1分)

  (3)批判继承我国古代德育中的民本思想和刚健有为思想。(1分)

  (4)批判继承我国古代德育中具有的全民性、利民性思想。(1分)

  (5)批判继承古代德育中具有科学性的概念、原则和方法。(1分)

  23.(1)要有明确的目的。(1分)

  (2)要把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1分)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1分)

  (4)活动中要进行品德教育。(1分)

  (5)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1分)

  24.(1)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包括主观和客观的多方面要求和内容。(2分)

  (2)严爱结合,要求统一。(1分)

  (3)尊重和信任孩子。(1分)

  (4)加强修养,以身作则。(1分)

  25.这一原则要求把被管理者当作主人,依靠全校师生并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共同做好学校德育管理工作。(1分)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是:

  (1)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依靠全校师生进行德育管理。(1分)

  (2)创造条件让师生积极参与管理。(1分)

  (3)动员学生家长和社会有关力量参与学校德育管理。(1分)

  (4)发动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管理。(1分)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6.(1)对德育目标的制约和影响。(1分)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人们的劳动方式,并要求德育培养人们具有相应的品德;(1分)同时,在相应的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活动中培养出人们的这些品德。(1分)

  (2)对德育内容的制约和影响。(1分)科学技术的发展会改变人们传统的思想、信仰和道德,从而引起德育内容的更新,(1分)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还丰富和扩展了德育的内容。(1分)

  (3)对德育社会形式、规模和结构的制约和影响。(1分)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为德育发展所能提供的经费和物质条件、受学校德育的人口以及为人民所能提供的自由时间即闲暇时间。(1分)

  (4)对德育方法的制约和影响。(1分)德育的实施需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才能形成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德的活动方式。一定的物质手段是同一定的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相联系的。因此,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对德育方法有制约作用。(1分)

  27.这是班级各方面教育力量的共同任务和德育工作的重要目标及内容,也是班级德育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

  (1)提出共同的奋斗目标。(1分)共同奋斗目标便于统一学生的意志和行动,推动班集体的形成、巩固和发展。目标的提出要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要鲜明、准确、具体、生动,富有吸引力、号召力和鼓动性,要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目标一经提出,班集体的一切工作都有围绕目标来进行。目标实现后,要及时进行总结、评比,接着提出新的奋斗目标。(1分)

  (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1分)集体是有组织有领导的。只有把全班学生组织起来,才能有效地形成集体。而要把全班学生组织起来,就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挑选和培养班干部,建立班集体和领导核心。(1分)

  (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1分)集体舆论是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教育者要通过各种方法来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其关键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优良的班风和传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无形地支配着班集体成员的行为和班集体生活,对形成、巩固和发展班集体起着巨大的作用。教育者要有意识地运用讲清道理、树立榜样、严格要求、反复实践等方法培养优良的班风和传统。(1分)

  (4)建立严格的班集体纪律。(1分)班集体纪律既是班集体形成的一个尺度,又是维护和巩固班集体,教育学生个人的一种手段。培养纪律的主要方法是说理疏导,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经常性的检查和督促,以养成良好的纪律习惯和作风,还要检查公正原则,做到评价上的公平一致。(1分)

  (5)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1分)只有在共同的班级活动中,才能体现出具体的精神。开展班集体教育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进行精心的组织和设计,活动要丰富多彩有吸引力。(1分)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5分)

  28.(1)赏识教育是奖励法在德育中的具体运用,相对于传统的以批评与惩罚为主的教育来说,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3分)

  (2)赏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以克服其消极因素,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不恰当的赏识可能无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3分)

  (3)恰当的赏识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深刻了解上,无原则与无内容的表扬往往不能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赏识教育还要把握恰当的时间与恰当的度,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白自己的进步在何处,还有哪些不足,从而选择具体有效的改进方法。(3分)

  (4)赏识教育应该严格遵循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过度滥用赏识可能降低学生的受挫能力。(3分)

  (5)李老师处理课堂事件不够机智,他应当采用更为幽默的方法来处理。对学生的批评应当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为基础,学生的对抗行为可能是自尊心受损的表现。(3分)

  说明:只有言之有理,涉及到两个答案要点,即可得及格分9分。

篇六:德育论述题

  

篇七:德育论述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A.途径B.方式C.出发点D.关键环节

  2.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A.德育内容上B.德育规律上C.德育原则上D.德育方法上

  3.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A.指导自我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4.影响少年儿童品德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A.遗传B.环境C.学校教育D.家庭教育

  5.我国商、周时期的奴隶社会重视“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主要是德育内容。

  A.礼B.射C.御D.书

  6.“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这句话体现了()的规律。

  A.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B.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

  7.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A.将学生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

  B.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C.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

  D.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8.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9.德育原则和德育规律的关系是()A.两者相同

  B.前者指导后者C.前者反映后者

  D.前者决定后者

  10.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受教育者B.教育者C.教育内容D.教育方法

  11.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的矛盾

  B.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矛盾

  D.受教育者与德育方法的矛盾

  12.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是基础。

  A.知

  B.情

  C.意

  D.行

  13.“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符合()规律。

  A.智育过程

  B.心理辅导

  C.德育过程

  D.美育过程

  14.“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了德育的()原则。

  A.导向性

  B.疏导

  C.因材施教

  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15.德育应坚持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所以()A.只用说服法就可以了

  B.适当体罚也可以

  C.说服教育为主,辅以纪律约束D.纪律为主,说服为辅

  16.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是关键。

  A.知

  B.情

  C.意

  D.行

  17.为达到德育目的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是()A.德育原则B.德育途径C.德育方法D.德育模式

  18.小学德育中的基本方法是()A.说服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陶冶教育法D.实际锻炼法

  19.运用先进典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德育的()A.引导法B.榜样示范法C.谈话法D.讨论法

  20.奖励和惩罚属于德育工作的()A.比较法B.榜样示范法C.自我教育法D.品德评价法

  21.我国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A.陶冶教育法

  B.实际锻炼法

  C.榜样示范法

  D.说服教育法

  22.组织活动属于()A.说服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实际锻炼法D.陶冶教育法

  23.老师采取画小红花、插小红旗等方式鼓励学生的德育方法是()A.品德评价法B.榜样示范法C.陶冶教育法D.实际锻炼法

  24.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是()A.说服教育法B.陶冶教育法C.实际锻炼法D.榜样示范法

  2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A.陶冶教育法B.实际锻炼法C.说服教育法D.榜样示范法

  26.一学生决心改掉迟到的毛病,遵守学校纪律,可冬天一到,他迟迟不肯起床,结果又迟到了。对该生的教育应该培养其()A.道德认知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27.说服教育法的方式有语言文字说服和()A.事实说服

  B.理论说服

  C.直接说服

  D.间接说服

  2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A.榜样示范法

  B.陶冶教育法

  C.说理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

  29.根据学生善于模仿、崇拜英雄的特点,我们可以使用()A.榜样示范法

  B.陶冶教育法

  C.说理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

  30.进行德育时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一原则是()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知行统一原则

  31.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这样的德育原则是()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集体教育原则

  32.马卡连柯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的()原则。

  A.疏导

  B.因材施教

  C.导向性

  D.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33.关于原始社会德育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德育的内容极其简单

  B.德育的方式和劳动、生活相结合

  C.德育是平等的D.德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4.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的代表人物是()A.杜威

  B.马卡连柯C.班杜拉D.科尔伯格

  35.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A.思想品德课及各学科教学B.政治课

  C.班主任工作D.共青团活动

  36.对学生进行包括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及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教育属于()A.爱国主义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理想教育

  D.劳动教育

  37.教师组织儿童反复练习一定的动作或活动方式,从而巩固其知识经验、形成简单技能和行为习惯,这种方法是()A.语言法

  B.行动操练法C.环境体验法D.移情法

  38.不属于幼儿高级情感的基本形式的是()

  A.理智感B.道德感

  C.责任感

  D.美感

  39.幼儿爱听表扬,不喜欢挨批评,所以幼儿德育要坚持()A.负面教育的原则B.全面教育的原则

  C.侧面教育的原则D.正面教育的原则

  40.儿童在早期生活中,和同龄伙伴逐渐建立的关系属于()A.同伴关系B.师生关系C.交往关系D.一般关系

  41.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是()A.亲子关系的发展

  B.强化

  C.亲社会行为

  D.社交技能的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学校的德育内容主要包括()

  A.爱国主义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C.理想教育D.劳动教育

  E.知识教育

  2.我国德育的途径主要包括()

  A.班主任工作

  B.社会实践活动

  C.课外活动

  D.共青团活动

  E.班会

  3.德育过程的矛盾包括()A.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B.德育与智育的矛盾

  C.德育与教学过程的矛盾

  D.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

  E.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

  4.下列关于德育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有()A.德育方法的使用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B.德育方法可以随意选择

  C.实际锻炼法是经常使用的德育方法之一

  D.德育方法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德育目标的要求

  E.说服教育法是指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德育方法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主体的选择、吸取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

  B.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才能转化

  C.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主要放在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环境方面

  D.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

  E.德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应有爱心和耐心

  6.一般而言,德育目标的确立主要依据()A.时代需要

  B.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C.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D.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E.社会发展需要

  7.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包括()A.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深厚感情

  B.培养学生的国家和民族意识

  C.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

  D.发扬国际主义精神,维护世界和平

  E.教育儿童正确理解其他民族与其他国家的利益,树立起尊重、友爱与合作精神,尊重各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

  8.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主要有()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目标

  D.德育内容

  E.德育方法

  9.选择德育方法时应考虑()A.德育目标

  B.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C.德育内容

  D.教师个人意愿

  E.中小学生的个性差异

  10.下列()属于我国小学德育目标的要求。

  A.使学生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

  B.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C.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

  D.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

  E.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

  三、填空题

  1.广义的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等形式。

  2.狭义的德育即指。

  3.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4.德育具有,它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5.德育过程是社会化与个体化的统一。

  6.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

  7.对学生进行的是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

  8.在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中,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研究证明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到再到的发展过程。

  9.德育过程是对学生、、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10.是教育目标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11.就是使学生形成集体观念,关心集体和善于在集体中生活的教育。

  12.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的总和。

  13.品德评价法通常包括、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方式。

  14.是以家长、教师、优秀学生等典范及典范人物的优秀品质去影响孩子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教育方法。

  15.“润物细无声”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四、判断题

  1.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2.德育就是政治教育。()3.德育过程的顺序必须遵循知、情、意、行的固定顺序,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4.德育过程从提高学生道德认知开始。()5.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不同于社交活动。()6.人的品德一旦形成,将不再改变。()7.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8.在社会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的今天,德育强调灌输。()9.进行德育完全是政治老师的事。()10.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11.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复杂性和曲折性是由学生各种思想品德的不稳定性与社会各种影响的复杂性决定的。()

  五、名词解释

  1.品德能力

  2.学校德育内容

  3.德育过程

  4.德育原则

  5.说服教育法

  6.榜样示范法

  六、简答题

  1.我国中小学德育主要有哪些任务?

  2.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内容有哪些?

  3.小学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4.简述德育的基本方法。

  5.德育的意义有哪些?

  6.简述在进行德育时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七、论述题

  1.试述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2.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3.试述德育的主要途径。

  4.试述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八、案例分析

  1.小学某班,有一伙小捣蛋,爱玩足球。为了玩球和看球赛,常影响学习,有时还迟到、旷课,甚至为了抢球和争夺场地,与别班同学发生冲突。针对这一问题,班主任组织这些小捣蛋成立了一个球队,选了队长,并制定了队规。此后,每天组织练球,在活动中练出了纪律、团结、意志和自我控制能力。

  请用德育原则的相关知识分析这一案例。

  2.初中某女生把一男生向其表达“爱慕之意”的情书交给了班主任,班主任认为,对于“早恋”思想要严肃处理,“杀一儆百”,于是在班会上把这封“情书”公之于众,结果导致了该男生的退学。

  运用德育的相关知识分析该案例。

  3.开学不久,陈老师发现学生杨朗有许多毛病。陈老师心想,像杨朗这样的学生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肯定和鼓励。一次,陈老师找他谈话说:“你有缺点,但你也有不少优点,可能你自己还没有发现。这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找到自己的一些长处,不然我可要批评你了。”第三天,杨朗很不好意思地找到陈老师,满脸通红地说:“我心肠好,力气大,毕业后想当兵。”陈老师听了说:“这就是了不起的长处。心肠好,乐于助人,到哪里都需要这种人。你力气大,想当兵,保家卫国,是很光荣的事,你的理想很实在。不过当兵同样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需要有真才实学。”听了老师的话,杨朗高兴极了,脸上露出了微笑。

  案例中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遵循了哪些德育原则?

篇八:德育论述题

  

  全国2009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德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468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整个德育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A.探求德育原理B.总结德育经验

  C.揭示德育规律D.制定德育方针

  2.《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的作者是()A.马卡连柯B.夸美纽斯

  C.苏霍姆林斯基D.赞可夫

  3.与古代德育相比,现代德育有许多特点,其中在德育目标上的基本特点是()A.专制奴役性

  B.强制约束性

  C.全面发展性

  D.个体独立性

  4.对人的品德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A.社会精神文化B.家庭环境

  C.邻里和社区

  D.学校德育

  5.根据儿童品德发展六个阶段的划分,少年期的主要特征是()A.适应性

  B.动荡性

  C.协调性

  D.从他性和情境性

  6.在现代,随着生态学的发展,创立了生态伦理学;随着核科学的发展,和平利用核能,防止核战争、核污染对世界和平和人类安全的威胁和危害,已成为人们的迫切愿望和注视的热点之一;随着宇航科学的发展,人们提出了宇航伦理学;随着医学的发展,“安乐死”、“克隆人”等问题的提出和试管婴儿的问世,引起人们对有关伦理道德问题的讨论。这说明()A.科学技术对德育目标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

  B.科学技术对德育方法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

  C.科学技术对德育内容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

  D.科学技术对德育社会形式、规模和结构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

  7.德育与其他社会因素既相区别,又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影响,具有()A.相对独立性

  B.绝对独立性

  C.客观独立性

  D.主观独立性

  8.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A.政治要求B.价值观念

  C.规范要求D.认识水平

  9.下列关于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活动过程,品德形成过程是人的发展过程,两者没有关系

  B.德育过程是人的发展过程,品德形成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两者没有关系

  C.德育过程就是品德形成过程,两者没有区别

  D.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既相区别,又密切联系

  10.人的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在品德发展需要和动机的推动下形成发展的,其顺序是()A.知、情、意、行

  B.情、知、意、行

  C.意、情、知、行

  D.行、意、情、知

  11.要求从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和实际品德状况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的原则是()A.因材施教原则B.知行统一原则

  C.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原则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12.德育组织形式问题是德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指的是()A.德育过程B.德育原则

  C.德育实施方法D.德育实施途径

  13.有效地进行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个别教育工作D.营造良好班级德育氛围

  14.品德修养内容包括思想修养、政治修养、法纪修养和()A.人文修养B.理论修养

  C.艺术修养D.道德修养

  15.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也可以叫()A.品德测评B.品德测量

  C.品德评定D.操作评定

  16.通过诊断,提供了德育效果肯定或否定的等各方面反馈信息,必然在德育有关人员的思想上引起某种程度的震动和反思,情感上也产生某种程度的积极或消极的内心体验,从而在他们思想和行为上产生激励与抑制、鼓舞与监督作用。这指的是品德测评的()A.诊断作用B.强化作用

  C.调控作用D.教育作用

  17.品德测评的依据是()A.德育目标B.德育原则

  C.德育内容D.德育方法

  18.就时间和空间来说,德育工作者劳动的特点是()A.时间的长期性和空间的稳定性

  B.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

  C.时间的无限性和空间的有限性

  D.时间的稳定性和空间的无限性

  19.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对教师具有模仿性和“向师性”的特点,这决定了学校德育工作者劳动的()A.示范性

  B.复杂性

  C.创造性

  D.主体性

  20.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现代仍然广泛存在的学校德育管理模式是()A.经验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B.行政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C.科学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D.规约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21.对我国古代德育批判继承的基本出发点和原则是什么?

  22.如何理解德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23.什么是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贯彻这一原则时有哪些基本要求?

  24.为什么说教学是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25.简述学校德育管理中的教育性原则及如何贯彻这一原则。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26.如何理解学校德育在人的品德发展中的作用?

  27.试论品德修养的过程与特点。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5分)

  28.案例材料

  我是一个班主任,六年级上学期,学校要进行足球赛,经过深思熟虑,我找到后进生C,让他担任足球队队长,让他招兵买马。他很高兴,下午就送来名单,我一看,清一色的后进生。我毫不犹豫地批准了,并和他们一起商量训练计划,申明我是教练,是你们的朋友。最后还对他们说,相信经过15天的努力,你们会成功的。并且向他们承诺,有困难可以直接找我,允许在这期间少做作业。班干部、其他任课老师对此有意见,我一一解释做工作,甚至和其他老师演“双簧”,让足球队的学生无意中看见我为他们少做作业与其他老师交涉,站在他们一边。这使他们更加卖力训练踢球,也更加信任我。虽然最后他们只得到年级第二名,但他们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支持和信任,懂得了干任何事情只要投入总有回报的道理。于是,他们主动地把少做的作业补做齐了。更可喜的是,他们每个人象是换了个人似的对待学习、对待老师的教育。我又及时肯定、表扬他们的哪怕是微小的进步。尽管有反复和起伏,但一个学期下来,每个人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在他们的影响下,班级风气也明显好转。

  问题:结合案例内容,谈谈如何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篇九:德育论述题

  

  德育复习题

  德育复习题

  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

  德育:1.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2.狭义的教育专指道德教育。

  3.广义的德育即大德育,指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4.德育是教育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其在道德认知、情

  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的活动。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

  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5.教育者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二、简答题

  1.德育现代化的最主要的特征

  (1)学校德育的民主化,即培养民主社会的公民。

  (2)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即宗教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分离。

  (3)学校德育的科学化,即德育成为科学事业的组成部分,以及学校教育的组织化。(班级授课制)

  2.写出《德育原理》各章的名称

  (1)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

  (2)现当代德育思想

  (3)德育本质与德育功能

  (4)德育对象与德育主体

  (5)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

  (6)德育内容与德育课程

  (7)德育过程与德育方法

  (8)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

  三、论述题

  中国德育现代化最重要的努力方向应当是什么?

  (1)古代德育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德育。这是一个等级性、神秘性、经验性的德育发展阶段。

  (2)现代德育是存在于现代社会以培养现代人为目标的德育。

  (3)德育现代化是指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以后直到19世纪20年代初期欧美学校德育所基本完成的任务。

  (4)德育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是:1、学校的民主化;2、学校德育的世俗化;3、学校德育的现代化。

  (5)德育现代化的最大努力方向应该是德育民主化和科学性的增强。

  第二章现当代德育思想

  一、名词解释

  1.价值澄清理论:

  (1)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澄清他们自己的价值观而非将教师任课的价值观传授给学生

  (2)强调个人价值选择的自由,因而将价值教育的重点从价值内容转移到澄清个人已有

  价值的过程上去。

  (3)关注的主要是价值观教育。

  (4)价值澄清理论源于课堂对话

  (5)他存在形式主义、过程主义、相对主义的局限。

  一、填空

  1.苏霍姆林斯基鼓励学生的三项喜爱:最喜爱的课外读物、最喜爱的学科、最喜爱的劳

  动项目

  2.苏霍姆林斯基的有效地“活动”模式:观察、阅读、劳动、奉献

  3.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激起科尔伯格对德育的探究兴趣

  二、简答

  科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

  水平Ⅰ:前习俗水平

  阶段1: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阶段2: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定向阶段

  水平Ⅱ:习俗水平

  阶段3:好孩子定向阶段

  阶段4: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

  水平Ⅲ:后习俗水平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阶段6:良心或普遍原则定向阶段

  三、论述

  试论述苏霍姆林斯基的政治信仰和道德教育的关系。

  (1)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承认和主张教育的社会政治目的性,公开主张政治信仰与道德教育的统一。

  (2)政治信仰对道德教育具有促进作用。

  (3)完整的精神人格的塑造中这两个方面的存在与统一是不可缺的。

  (4)政治信仰与道德教育都必须着眼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实现校园与社会的沟通。

  (5)强化校园德育环境与社会环境与学校教育的互动。

  第三章德育本质与德育功能

  一、名词解释

  1.德性:(1)即具体人的具体人性。

  (2)人的精神性和生物性的综合,基于生物性而求索精神性人格的中介环节。

  (3)人的生物性存在中实存的精神性。

  2.德性生活:⑴道德在生活中有两种存在状态:一表现为德性,二表现为德性生活.⑵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综合,基于生物性而求索精神性人格的中介环节。

  在人的生物性存在中实存的精神性。

  ⑶人的生活亦可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人活着为生活同时又更为有质量

  的或更有价值的生存而活着,这是人类及生活的本质。这样的意义生活就

  是精神生活。

  ⑷是基于物质生活的精神生活,也是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的中介。

  ⑸人性固然是生物性与精神性的统一,在物质生活的基础上,道德生活的本

  质应当是人类生活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升,故而德性生活是人类道德

  生活的最终目标

  3、德育功能

  (1)德育既具有使个体遵守、认同外在的道德规范功能,同时又具有使个体抗拒、否认外在的道德规范功能。

  (2)德育的目的、任务属于“想要德育干什么?”的问题

  (3)德育的客观效果与能量只是反映了“德育实际上干了什么?”的问题

  (4)德育功能则须反映这样一个问题“德育(未来)能够干些什么?”

  (5)德育的主要功能: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二、填空

  1、道德在生活中存在的两种状态:①表现为道德主体的品质,可称之为德性

  ②表现为道德主体的行为,可称之为道德生活、道德实

  践或者“德性生活”。

  2、三种人性存在是指:①与动物性相联系的人的自然属性

  ②是与动物性相对的人性

  ③是现实性德性

  3、⑴德育的目的与主要任务:德育想要干什么

  ⑵德育的客观效果和能量:德育实际干什么

  ⑶德育的功能:德育未来能干什么

  三、简答

  1、为什么要过德性生活?

  ⑴道德在生活中有两种存在状态:一表现为德性,二表现为德性生活.⑵德性指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综合,基于生物性而求索精神性人格的中介环节。

  在人的生物性存在中实存的精神性。

  ⑶人的生活亦可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人类不会满足与物质生活,因为他们会

  不断地要求自身有限性的突破,寻求、表现和实践生活的意义。人活着为生活同时又更为有质量的或更有价值的生存而活着,这是人类及生活的本质。这样的意义生活就是精神生活。

  ⑷是基于物质生活的精神生活,也是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的中介。

  ⑸人性固然是生物性与精神性的统一,在物质生活的基础上,道德生活的本质应当

  是人类生活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升,故而德性生活是人类道德生活的最终目标。

  2、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1)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2)道德教育就是培养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

  (3)人的本质是对生命质量或意义之类的精神性的祈求。

  (4)道德生活的本质是对人类生活意义的祈求和生存质量的提升。

  (5)道德教育的本质是帮助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去追求人类的精神性或精神性生活。

  3、简述学界对德育本质的三种解释

  ⑴中国文化学派学者:道德是维持社会性存在的重要基石,所以,道德教育的本质在

  于使个人完成道德教育上的社会化

  ⑵存在主义学派:道德教育史不断形成的、有构想的⑶台湾学者詹栋梁:道德教育的本质就是教导学生对于善与义务的能知又能行

  四、论述

  结合个人实际,论述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⑴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

  (2)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

  (3)德育对个体生存的影响是:赋予个体以科学的价值观、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

  (4)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是:塑造社会人格中的品德结构。

  (5)德育对个体享用的影响是:使每一个个体实现某种精神方面的需要和愿望,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第四章德育对象与德育主体

  一、名词解释

  1.本我:(1)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关于人格的一种层次。

  (2)是由无意识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组成。

  (3)按照快乐原准则行事,其核心是即时性的个人满足。

  2.自我:(1)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关于人格的一种层次。

  (2)努力满足本我的需要,行事时会把周围环境的现实情况纳入考虑范围。

  (3)按照现实原则行动。

  (4)自我在生命的头两年从本我中分离出来。

  3.超我:(1)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关于人格的一种层次。

  (2)大约发生在5岁时,合并了社会的价值观念与标准,这些标

  准通常由父母

  传递给儿童。

  (3)由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构成,抑制本我的冲动,使自我采取较高的道德

  标准。

  4.替代强化:(1)由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

  (2)指一种榜样替代的强化,儿童只需要通过观察学习,就可以获得大部

  分的新行为。

  (3)儿童可以通过替代强化去习得道德行为。

  (4)环境、社会文化以及成人榜样直接影响儿童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5.德育主体:(1)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学习主体性,发挥自己的道德教育主体

  性目标的道德教育工作者—教师。

  (2)德育主体有两种形态:专门、非专门德育主体。

  (3)单一主体:教师主体或学生主体。

  (4)双主体论: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或互为主体。

  (5)主体转化:教师开始是主体,然后学生逐渐成为主体。

  二、填空

  1.苏格拉底有一个著名的命题:美德即知识,他认为人知恶不为恶,知善必行善。

  2.杜威认为知识有两种:一种是在经验中获得和经过检验的真知灼见;另一个是二手的符号的认识

  3.新性善论认为:人类个体先天的拥有对个体来说是先验,但对整个人类实践来说是

  后天的社会性心理,文化结构的遗传存在。

  4.道德发展有一个逐步上升的等级的顺序,从一个水平向另一个水平逐渐进步,每一高

  一级的阶段都代表一个更高的能力这是年龄歧视论的观点。

  5.个体的意识倾向性包括:兴趣、爱好、动机、目的、理想、信念、自我意识、人生观、世界观。

  三、简答题

  1.简述科尔伯格对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的划分:

  前习俗水平:⑴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⑵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定向阶段

  习俗水平:⑴好孩子定向阶段

  ⑵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⑴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⑵良心或普遍原则定向阶段

  2.如何理解到的发展的“无律—他律—自律—自由”过程?⑴这一过程是对道德教育对象的道德发展阶段的概括性说明

  ⑵无律阶段是指婴幼儿阶段儿童对许多道德规范尚无明确的认知体验,所以其行为不

  具有严格的道德意义阶段

  ⑶他律阶段是指儿童借助成人的权威去体认道德规范的发展阶段

  ⑷自律阶段是指儿童能够借助于自身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觉体认道德价值与规

  范,进行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

  ⑸自由阶段实际上是道德人生的最高境界。在这一阶段,道德主体对道德的认知已经

  达到了所谓的“化境”。

  3.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课本上的三种道德发展理论

  ⑴有三种道德发展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⑵精神分析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人格中的本我、自我、超我。人的一切行为

  都是三个层面之间的矛盾冲突的结果。

  ⑶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儿童只需通过观察学习就可以获得大部分的新

  行为。这一过程实质上一种“替代强化”。

  ⑷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分

  为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或他律阶段、可逆性阶段和公正阶段。

  ⑸科尔伯格在皮亚杰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次序

  是固定不变的,要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必须让他不断接触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4.简述与小学生道德教育相关的个性发展阶段性特征

  ⑴动机方面:婴幼儿期是道德动机的萌芽期。幼儿晚期到小学阶段是道德动机的形成

  期。发展趋势:从生理性到心理性、从本能性到社会性、从缺失性到存在性、从外在性到内在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直接到长远。

  ⑵理想方面:婴儿幼儿期的理想、信念处于萌芽期。儿童少年的理想多为一些具体形

  象,只是在特定的情境中道德理想才能与一定的生活现实相联系,且易动荡。青少年初期才开始出现概括性的道德理想。

  ⑶人生观方面:人生观萌芽于少年期,形成于青年初期。小学阶段的儿童开始关心人

  生的意义,但还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人生观。

  ⑷自我意识方面:幼儿自我评价主要依赖于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上;社会情感的自

  我体验应经开始,但易受暗示;在行为上已经有一定的自控能力,但处于一个较低和逐步提高的水平。自我意识的三个上升期:小一到小三、小五到小六、初三到高一。

  四、论述

  请结合个人实际,试论述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和提升路径

  ⑴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为:

  ①道德素养:a.个体道德素养:道德人格、道德信念、优良德行

  b.教师职业道德:爱党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为人师表

  ②专业素养:a.道德哲学

  b.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③教育素养:a.教育信念:教育效能性

  b.教育观念;目的观、教育过程观、课程观、教学观

  c.教育技能

  ⑵德育主体的道德素养提升路径为:

  ①德育师资的培养

  ②德育主体的自修:a.德育使命策略

  b.科研劳动策略

  c.实践反思策略

  第五章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

  一、名词解释

  ⑴德育目的:①德育目的就是教育目的。

  ②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

  ③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④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德育活动所

  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结构。

  ⑤是一种对德育对象影响的预期。

  ⑵三子系统说:①品德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即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方式系统。

  ②品德的心理过程与行为活动的关系系统,即知情意行品德心理特征

  系统。

  ③品德的心理活动和外部活动的关系及其组织形式系统,即品德的定

  向、操作、反馈系统。

  ⑶德育目标:①不同性质、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

  成的具体德育任务。

  ②是德育目的的具体化、层次化。

  ③能够解决普遍的道德原则和具体的道德实践的关系问题。

  ④可以使受教育者掌握那些时间、空间上适应性强的而道德原理与道

  德原则。

  二、填空

  1.德育目的就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德育活

  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结构。通俗地说就是对索要培养的人的品德的规定。

  2.德育目的通俗地说就是对所要培养的人的规定。

  3.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的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

  的。”

  4.德育目的功能:①导向功能②调控功能③评价功能

  5.道德功能:①引导性功能②规范性功能

  6.涂尔干:道德的目的即社会的目的。

  7.个人本位:认为德育应该从受教育者的道德的道德本性和需要出发,强调个人价

  值的重要,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使之成为

  自主、自由的道德主体。

  8.外在、内在的德育目的:①外在的德育目的强调道德教育的外在功利结果

  ②内在的德育目的强调的是德性修养本身。

  三、简答题

  1.教育目的与德育目的的关系:①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预先设定的教育结果和教育活

  动追去的终极目标。

  ②德育目的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

  求的终极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的结

  构。

  ③德育目的就是教育目的④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

  ⑤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2.如何理解德育目的的规定性:①德育目的应具有价值性

  ②德育目的应具有预见性

  ③教育目的具有超越性

  ④德育目的具有可能性

  ⑤德育目的还具有全人类的普遍性和历史性、民族性

  和阶级性。

  3.区分社会本位德育目的与个人本位德育目的:

  ①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从社会利益出发界定德育目的,其合理性是

  确认道德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是个体的道德社会化。

  ②个人本位德育目的:德育应当从受教育者的道德本性和需要出发,强调个人价值的重要,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

  和生命质量,使之成为自主、自由的道德之本。

  4.请描述良好品德的要素:⑴道德认知①道德认识、推理、决断②设身处地③认知道得

  价值④自知之明

  ⑵道德情感:①良知、自重、同情、谦虚②崇尚美③自我控制

  ⑶道德行为:①能力②意志③习惯

  四、论述

  1.试论述德育目的的决定因素: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⑴形而上学的理念。如柏拉图认为,一切感官所得都属于现象,宇宙说我

  根本是绝对理念

  ⑵人性假设。性善论和性恶论,性善论倾向于内在的德育目的;而性恶论

  往往防范为德育之本,更倾向于外在的德育目的⑶理想人格。各个宗教德育的不同观点:①佛教,与世无争的佛陀人格

  ②道教,长生久视的神像世界;③儒家,成仁取义的圣贤人格;④卢俊,自然发展的人。

  客观因素:⑴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物质基础不同,品德质量的标准和规格也会不一样。

  ⑵受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

  ⑶受历史发展进程、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制约

  ⑷要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2.结合实际论述如何正确理解我国德育目的?

  ⑴较充分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体制以及改革开放的进程对基础道德和文明习惯方

  面的教育比以前有了更多的强调。

  ⑵注意到了德育的层次、德育目标分类的必要。

  ⑶注意到了德育目的和德育目标的相对稳定性。

  ⑷我国的德育目的、德育目标基本上以国家决定和颁布的方式确定的,缺少受教育者参与。

  (5)目前的德育目的较多的体现了国家意识形态,会导致德育的政治化倾向。

  (6)对个人生活幸福与德育的关系强调不够,仍然是以社会本位论为主的德育目的和德育

  目标。

  第六章德育内容与德育课程

  一、名词解释

  1.课程:⑴课业及其进程,是学校内容或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

  ⑵课程有近代课程论和现代课程论:

  ①近代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有夸美纽斯,“百科全书”式的课程观;斯宾塞,实用

  的科学知识;杜威,活动课程观;

  ②现代课程论代表人物,“现代课程之父”泰勒《课程与教学的额基本原理》;布

  鲁斯,结构主义课程模式;利比特、怀特,隐性课程和潜在课程。

  ⑶课程大体由三个部分构成:①教育目标和教育目标的反映

  ②教育内容和教育内容的计划与安排

  ③教育活动,尤其是学习活动的方式

  2.隐性课程:⑴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⑵指学业成绩之外的非学术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的价值、情感和意志

  等方面的影响上。

  ⑶是一种潜存于班级、学校和社会中的隐含性、自然性的影响。

  ⑷是非计划、无意识和不明确的影响。

  ⑸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累积性、迟效性、稳定性或持久性。

  3.活动课程:⑴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⑵指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与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⑶活动课程的首倡者是美国教育者杜威

  ⑷实际上是道德教育最关键的、最重要的课程形式

  ⑸在道德教育历史上已经得到过不同程度的强调

  4.德育内容:⑴是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说通俗一点,就是教育者依靠它们来培养有道德的人

  ⑵现代社会的学校德育内容有自由、平等、博爱进入德育内容

  ⑶自强、诚信、效率、开放、宽容等价值观念引入

  ⑷对自主道德、理性能力的强调和对尊重道德学习者主体性的强

  调

  二、填空

  1.现代德育内容的基本层次:⑴文明习惯

  ⑵基本道德(美德)

  ⑶公民道德

  ⑷信仰道德

  2.基本文明习惯是判断一个人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修养的标志

  3.近代意义上的德育课程设置应当以1882年法国以道德教育取代宗教教育课程为起点

  4.中国德育课程建设应注意的问题:⑴注意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⑵注意提高价值判断力

  ⑶强化情感向导

  5.德育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三、简答题

  1.不同的文化德育内容的不同表现在哪几个方面:⑴价值取向⑵存在方式的差别⑶呈现

  形式的差别

  2.世界各国的德育内容的区同表现在哪里:⑴对“全球伦理”的确认

  ⑵对综合道德能力的共识

  ⑶道德教育内容结构上的共同理解

  3.1980年16个国家的国际道德标准教育会议的内容:

  ⑴社会价值标准,如合作、正直、社会责任、人类尊严等;

  ⑵有关个人的价值标准,如忠厚、诚实、宽容、守纪律等;

  ⑶有关国家和世界的价值标准,如爱国主义、民族意识、国际理解、人类友爱等;

  ⑷认识过程的价值标准,如追求真理

  4.活动课程德育的意义:⑴道德活动可以使道德知识“活化”;

  ⑵道德活动可以使道德学习的动机得以增强

  ⑶道德活动可以增进道德的自我教育

  5.学校德育的几个方面:⑴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⑵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

  ⑶家庭美德的教育

  ⑷集体主义教育

  ⑸爱国主义教育

  ⑹民主与法制教育

  ⑺信仰道德教育

  6.中国专门道德教育学科课程应注意哪些内容:⑴课程内容的安排与教学的处理

  ⑵教材内容的稳定性

  ⑶课程结构与设计

  第七章德育过程与德育方法

  一、名词解释

  1.德育过程:⑴过程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连续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

  ⑵德育过程就是德育活动的客观顺序或工作流程

  2.德育方法:⑴教师和学生的德育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一定

  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组合。

  ⑵直接影响德育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教师和学生;对德育过程的理解

  和设计;教育过程其他要素的影响(德育目标、德育手段、德育内容)

  二、填空

  1.康德的德育过程模式:⑴管束--抑制人天生的野性

  ⑵教化—让儿童学会礼貌和智慧

  ⑶陶冶—使儿童明辨是非,走向道德自律

  三、简答

  1.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组织应注意的原则:

  ⑴保持教育与发展茅盾双方之间的张力。

  ⑵注意学校德育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条件的建议。

  ⑶注意“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的安排。

  ⑷坚持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的统一。

  2.直接影响德育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⑴教师和学生的因素

  ⑵对德育过程的理解与设计

  ⑶德育过程其他要素的影响

  3.方法论意义上的德育方法:⑴启发法,具有一定的现代性

  ⑵塑造法,强调教育的作用

  ⑶雕琢法,强调教育上的小步子,教育进行的过程

  ⑷树人法,强调对人整体的培育

  ⑸系统或综合法,对各种德育方法理念的综合协同

  4.德育方法模式有:⑴认知发展方法模式

  ⑵社会学习方法模式

  ⑶价值澄清方法模式

  ⑷社会行动方法模式

  四、论述

  1.结合实际,论述具体的德育方法

  ⑴思维训练法,以道德知识的学习和道德思维能力的提高为主要目标。(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⑵情感陶冶法,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

  ⑶理想激励法,通过适当方式促进学生形成道德理想、道德信念的方式。

  ⑷行为训练法,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励与惩罚等方式。

  ⑸修养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道德上的自我修养,从而提升道德水平。

推荐访问:德育论述题 德育 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