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报告8篇

篇一:县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报告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关于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文化旅游产业是新形势下的朝阳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点和产业XX县的强大引擎。推动文化旅游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已成为实现全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深入了解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状况,近期,县政协组织调研组深入旅游景点和文化经营场所,通过现场查看、走访了解、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建设特色文化县、发展旅游重点县为目标,以提高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增强文化旅游产业整体实力为落脚点,根据省、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要求,结合全县文化禀赋,充分挖掘人文、自然、生态等方面的优势,着力加强“一区两园”(华夏文明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传承创新区、丹霞文化产业园、大沙河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努力构建具有临泽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倾力打造“枣乡·七彩丹霞·戈壁水乡·红色圣地”旅游名片,全力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至目前,全县共有文化1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产业经营单位93家。省级文化产业园——丹霞文化产业园按照“三大板块两环五区”(即:核心地质游览板块、丝路文化体验板块、民俗风情板块,丹霞地质游览环、丝路文化体验环,丹霞地质观光区、入口门景区、文化体验区、运动娱乐区、民俗体验区)的总体格局,各项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依托昭武古城、西游传说遗迹、丹霞山、丹霞广场和红西路军梨园口战役纪念馆,以保护生态环境、塑造城市景观、培育特色文化产业为目标,以红色圣地、田园风光、生态休闲、健身娱乐、国防教育和塞上江南风情于一体的县级文化产业园——大沙河生态文化产业园,各项基础设施已全面启动。同时,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文化产业发展氛围进一步浓厚。自XX年以来,成功举办“激情广场爱国歌曲大家唱临泽篇”演出;连续三年举办“枣乡·魅力临泽”旅游文化艺术节,组织开展了“红旗飘飘”红歌传唱、“亲近大沙河,感受生态美”万人休闲健身跑步活动、“枣乡情”民族交响音乐会、“生态临泽”书画摄影展等文化艺术活动,在繁荣城乡文化生活的同时,提升了临泽的文化软实力,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XX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780万元,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建成大沙河生态旅游景区、七彩丹霞旅游景区、梨园口战役纪念馆、双泉湖景区、香古寺景区等一批省内外知名旅游景区,其中,丹霞景区被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梨园口战役纪念馆被1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批准为全国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双泉湖、香古寺景区被命名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双泉湖、黑河烟林被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建成星级旅游饭店4家,发展特色“农家乐”85家。XX年,全县接待游客万人次,比上年增长%,实现旅游综合收入亿元,比上年增长%。

  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化旅游规划相对滞后。近年来,全县文化旅游产业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还缺少一个统一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旅游与文化及相关产业融合度不高,文化带旅游、旅游促文化的发展机制还未形成,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目标、结构框架还不甚清晰,文化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文化旅游优势、产业优势没有显现出来。

  2.规模偏小缺乏项目支持。文化企业数量、规模、经营呈现“小、散、乱”的状态,经济效益不够理想;文化产业在招商引资、基础建设方面还没有大的项目和资金支撑,发展只停留在“小打小闹”上。旅游开发迟、开发程度低,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旅游产业开发仍处于起步开发、夯实基础、加强培育的阶段。

  3.市场主体不强要素不健全。文化产业市场发育不健全,以个体经营居多,传统项目比重大,上档次的综合性经1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营场所少,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旅游分属于条块多头管理,主管部门、乡镇自身投资能力弱,融资渠道相对较窄,一些旅游开发建设进展缓慢;旅游六大产业要素还不够匹配,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已不能满足旅游发展的需求,“过境游”与“过夜游”比例失调,旅游对相关行业的拉动作用还不明显。

  4.文化旅游骨干人才严重短缺。全县文化旅游从业人员数量少,业务素质较低,全县最大的文化经营企业丹霞旅游公司,经营管理人才严重不足;文化旅游产业高端人才如文化创意、市场营销、投融资、企业管理等人才严重缺乏,制约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紧紧抓住全省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机遇,突出宜居宜游首位产业,着力建设具有自然人文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和知名旅游景区,培育一批骨干文化旅游企业,打造一批知名文化旅游产品品牌,加快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科学编制规划,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依据

  立足现有自然禀赋、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人文景观,坚持前瞻性、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原则,科学编制文化1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规划,明确全县未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在全面落实省政府批准的《张掖丹霞地质公园七彩丹霞景区规划》的基础上,精心做好华夏文明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传承创新区、丹霞文化产业园、大沙河生态文化产业园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并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规可依,有章可循,避免盲目和重复建设,努力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互补、共享、互惠互利。

  (二)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综合效益好的项目作为示范和支撑。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地方独有或特有,以“兰洽会”、深圳“文博会”、“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为平台,积极实行“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实施重点招商,精确招商,吸引具实力、有品牌的企业投资文化产业。要放宽旅游市场准入,按照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和“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采取旅游入股、转让、租赁、承包等多种经营方式,构建多元化旅游开发投入机制,加大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担保力度,鼓励引导国家、集体、个人、外商等多种经济成份投资开发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服务配套设施和经营性旅游项目。加快启动XX县丹霞文化产业开发1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有限公司市场化运营,整合文化旅游,搭建投融资平台。争取实施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保护传承创新国家级综合示范区项目,精心做好丹霞文化产业园、大沙河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县文化馆扩建、XX县数字放映厅等项目建设,为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搭建平台。开通七彩丹霞至大沙河景区旅游快速通道,建设丹霞旅游小镇,以七彩丹霞、大沙河景区、黑河湿地为支撑,精心培育丹霞奇观、绿洲风貌、生态景观、红色圣地为主的精品旅游线,完善XX县城游客集散中心服务功能,开发双泉湖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完善旅游服务要素市场,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培育临泽新的经济增长极。

  (三)深入挖掘,积极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发掘历史文化旅游,深入研究“塞上江南”、“丝路明珠”第三阶梯才能看到的南国景观、七彩丹霞、绿洲、湿地、戈壁、沙漠等多彩的生态文化、河西走廊地域文化、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和枣乡品牌文化,并加以挖掘运用,着力打造以“枣乡魅力临泽”旅游文化艺术节、“四月八”庙会为主的节会文化品牌;以七彩丹霞、西游遗迹、峡谷奇观为主的旅游文化品牌;以戈壁水乡、黑河湿地为主的生态文化品牌;以精品玉米制种、现代设施农业为主的农耕文化品牌;以梨园口战役纪念馆、汪家墩战斗遗址为主的红色文化品牌。实施“枣乡·丹霞”宜居宜游宣传文化工程,积极组织开展新闻采访1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交流、文艺创作采风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传播活动,促进“枣乡”文化品牌形象的传播,使旅游者充分体验和感受临泽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亮的文化形象,充分体验多彩的民俗风情,充分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康体养生和惊险快乐之美。

  (四)强化宣传营销,以旅游业推进文化深度交流

  以打造“枣乡·七彩丹霞·戈壁水乡·红色圣地”四张名片、提升临泽整体旅游形象为目标,采取“政企联手、部门联合、区域联动”的手段,整合和资金,加大旅游宣传营销力度。一是强化主流媒体宣传。运用络、电视等现代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大、影响力高的特点,加大在央视、甘肃卫视、旅游专业站的广告宣传力度;做好临泽旅游及a级景区和星级宾馆旅游与旅游专业站联对接,积极开展联营销。二是强化户外宣传。继续做好国内重点城市机场、车站及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的张掖丹霞及临泽旅游宣传广告,积极协调在高速公路临泽出入口及国道、省道XX县乡公路沿线设置完善旅游景区交通导览指示牌;在高速公路临泽出入口等处设置游客咨询服务台,旅游旺季免费发放《临泽旅游指南》明白卡。三是强化节会宣传。精心设计制作一本《临泽风光》画册、一张《临泽自驾游地图》和一张《临泽旅游指南》明白卡,参加国内“旅交会”、经贸洽谈会等宣传推介1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活动,努力拓展对外宣传空间;坚持每23年承办一次高规格、有一定影响力的旅游文化节会或重大活动,提升临泽整体形象,扩大对外知名度。四是加强区域合作。组织重点旅游经营单位主动到周边及重点客源地搞宣传促销、搞区域合作,加强与周边省区市和市内外旅行社的联系沟通,联手宣传促销、联合开发市场,构建共享、市场共推、优势互补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实现区域旅游发展合作共赢。

  (五)重视人才培养,提高文化旅游队伍整体素质

  加强文化旅游经营人才、企业家队伍建设,培养造就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建立健全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引进机制,通过“送出去学、请进来教”等方式,提升现有文化旅游产业管理和经营人员的素质,依托全国知名高校委托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文化旅游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稳定和加强基层文化管理队伍,壮大民间文化演艺队伍,培育一支文化研究队伍。实行灵活宽松的引进政策,重点引进创新团队、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鼓励社会人才投身文化旅游建设,深化职称评审改革,实现非公有制文化旅游企业人员在评定职称、参与培训、申报项目、表彰奖励等方面同等对待。

  (六)建立互动机制,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发展

  围绕省、市建设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1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示范基地“核心区”的目标,建立旅游与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融合机制,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形成

  “规划上统筹编制、政策上统一扶持、项目开发上统一打造、市场开拓上统一推介、人才培养上统一培训”的文化带旅游、旅游促文化的良性循环。围绕丝绸之路文化和临泽鲜明的地域文化,把文化元素贯穿到旅游景区项目设计、建设、管理、营销、服务的各个环节,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于“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之中,用文化包装旅游项目,增强旅游的魅力、活力、吸引力,提升旅游的内涵和核心竞争力;发挥旅游传播、传承文化的载体作用,为实现文化产品价值创造消费市场。编排地方特色演艺剧目,搭建演艺平台;扶持开发刺绣、烙画、剪纸、面塑、葫芦雕刻等地方文化特色旅游商品及小包装便携式地方土特产品,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旅游与体育、农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丰富旅游内容,增加旅游产品,延伸旅游产业链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民革XX市委今年3月,组织部分党员对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1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一、基本情况

  XX市是地处太行山的一个山城,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和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丰富文化。目前,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致分为六大类:一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竞技与杂技。主要有武术社火、故事火、牛斗虎等。二是历史悠久、盛传全市的民间民俗。主要有平定风秧歌、跑马、平定城柏井古庙会上会迎驾与祈雨等。三是传统手工技艺。主要有刻花瓷制作工艺、平定砂货制作工艺、珐花瓷制作工艺等。四是道具简单、轻便灵活的说唱艺术。保存至今的说唱艺术主要有阳泉评说。五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的民间舞蹈。主要有文迓鼓、武迓鼓等。六是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学,主要有赵氏孤儿传说、浮山女娲补天的传说等。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开发利用并重,通过各种活动大力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和保护工作有序进行。一是全面普查整理,精心申报保护名录。XX年以来,我市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研究,将搜集整理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记载下来。同时按照国家、省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要求,组织有关工作人员,对市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进行了全面普1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查,编辑出版了各种资料。XX年10月市政府正式公布了申报第二批省级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此基础上,平定武迓鼓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保护计划,确定了保护单位,明确了项目普查、申报责任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深入有序地开展。二是加大培训力度,积极传承民间艺术。为了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下去,有效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民俗文化,采取集中培训骨干的方式,多次举办培训班,培训民间艺人。三是举办多种活动,壮大民俗文化队伍。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才队伍,每年春节,都举办社火汇演、评说展演。今年元宵节期间,还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通过举办各种活动,使各类民俗文化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发展壮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队伍。

  二、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改变,流失状况严重。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分散存留或流传于民间,由于岁月的流逝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使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灭绝和濒临灭绝。民间文化的继承后继乏人,一些传统技艺面临灭绝。许多民间艺术属独门绝技,口传心1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授,往往因人而存,人绝艺亡。目前我市掌握一定传统技艺的民间艺人为数不多,或年事已高,或生活困难,他们掌握的工艺技艺随时都在消失。如平定的制糖工艺、传统平定菜的制作工艺等正在消失,麻糖、黑豆糖、拐棍糖已完全在市场消失,其制作工艺已经失传,平定传统菜的风味已不再正宗。现在会耍社火、马尾猴的人已不多了,年轻人没人能独立表演。喜欢并会唱平定民歌的民间艺人基本上都在七十岁以上,而且基本都没有传承人。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有待提高。有关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不强,没有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前条件下加速消亡的现实,认识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不可再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足。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专业人才队伍需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门新的学科,而目前我们从事这项工作的专业人员不“专”,都是从其他专业抽调过来的,这种情况就会导致我们在做这项工作时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

  4、机构、编制、经费困难的问题。一是没有专门工作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开发和保护工作量大,需要有专门的工作机构来负责。二是普查设备落后。1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近年来,我市先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普查,但普查手段落后,缺少先进的摄录设备,导致普查中文字性的多,图像、声音等有形的资料少。三是经费紧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足够的经费保障。由于经费紧张,使应征集的资料不能完全征集回来,对编辑出的相关资料不能出版发行,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三、加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和建议

  1、加强宣传,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是要通过开展具有阳泉地域特色的民间传统节日、节会等节庆活动,表演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和传统技艺,发挥非遗项目在彰显遗产价值、提升城市形象方面的作用。二是要利用新闻媒体、站的宣传教育和信息交流功能,加强对非遗保护的教育和引导,提高市民对非遗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三是开展阳泉评说走进中小学校园活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2、理顺管理体制,完善非遗保护工作机构。设立XX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心设在市群众艺术馆,与市群众艺术馆合暑办公。同时应理顺体制,明确其职能,增强行政管理和指导协调功能。

  3、建立高效完备的保护机制。市有关部门要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保护计划。对每个项目要按照其自身1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计划,使保护工作能够落到实处。要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和保护,要对传承人进行登记、建立档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4、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举办培训班、外出学习等形式,提高现有专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大力培养专门人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智力支持。

  5、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办公经费要逐年提高。除财政拨款外,还应通过宣传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

  6、在保护中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新路子。要进一步挖掘砂货制作、刻花瓷制作等传统手工技艺的潜力,鼓励和支持民间艺人大胆创新,使传统手工技艺从自给自足型向市场需求型转变,成为传承非物质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手段。

  7、市政府要研究设立市、县(区)非遗保护专项政府奖励资金。市、县(区)应建立相应的专项奖励资金,对各级各类获奖的非遗作品和扶持项目,实行政府奖励和资助。

  8、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要鼓励家族传承。可通过命名、颁发证书提供资金扶助及制定优惠政策等方式,解1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决继承人的困难和后顾之忧,拓展非遗保护的传承方式,使其代代相传。同时研究制定继承人的吸引和培养制度。针对现在继承人后继乏人的状况,市政府要提供优惠条件和政策,实行师带徒的工资待遇和补贴标准,把传承项目成效与奖励挂钩,激发更多的年轻人参与非遗传承工作。

  镇在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特色品牌,提升文化竞争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和探索,虽有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河包镇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基础设施现状

  河包镇综合文化站于XX年7月开工,XX年12月完工已经全部竣工投入使用,总投入150万元。建筑面积m2,占地面积1035m2。镇上建有标准的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和电影放映厅等,其中藏书3000余册,还有光盘、投影仪和vcd等硬件设施。所辖3个社区、3个行政村,每个村(社区)都建有农家书屋,分别藏有图书XX余册

  (二)文化现状

  1.物质文化。河包镇具有独特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可谓中西文化集汇一体。一是报恩塔。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年1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公元1132)的报恩塔,又名白塔寺的白塔,距今800多年历史。该塔于1992年3月被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因该塔年久失修,自然风化严重,塔身西、南面通体裂纹最宽处达18公分。市文物局于XX年进行过一次修缮。现正在申报成为国家文物。二是斜塔。其倾斜角度约为30度,远远超过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的清代年间的斜塔,目前正在申报成为县级文物。三是真原堂。这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法国人修建的一座25米高的砖木结构双钟楼的教堂,占地2300平米,是大足、荣昌天主教又一活动场所。并于XX年申请成为县级文物,正在申报成为市级文物。此外,还有明朝景泰七年塔等文物。

  2.非物质文化。河包镇非物质文化也较丰富多彩。其民间歌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代表作品有:《姑娘出来收衣裳》、《稀烂背篼眼眼多》、《送郎》、《天阴落雨又落沙》等;同时河包人民还创造了肉龙、儒龙、火龙、小金龙、草把龙、板凳龙、亭子戏、缠丝拳、小洪拳、纸扎工艺、车灯舞、高跷狮子舞等。其中肉龙是河包镇人民独创的一种民间舞蹈,它是耍龙舞的一种,具有浓厚的喜庆色彩。1984年,河包肉龙代表XX县参加XX市舞龙比赛并获得金奖;XX年,河包“肉龙”代表XX县参加XX市元宵节龙舞汇演,获二等奖。肉龙被收入《民间舞蹈集成》一书。

  1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三)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情况。目前我镇正在以金凤山公园为开端和依托,以报恩塔、斜塔和真原堂等文物古迹为亮点,着力打造河包镇金凤山生态旅游观光园。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发动更多的人投入到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列中来,采取各式各样的措施确保文化遗产的完整。

  二、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专业人才队伍。一是乡镇文化站建设比较落后,设施设备简陋;二是缺乏高水平的文化经营人才和文化专业人才;三是老百姓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薄弱,对文化产业发展认识不到位,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没有较系统较完整的文化产业规划。虽然我镇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有着优秀文化所赖以生存的优良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但文化产业的定位、发展规划尚未形成。对我镇的文化产业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不透彻,应该走怎样的发展道路缺乏深入的探索。没有围绕文化产业进一步充分挖掘文化旅游内涵,也没有打造出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品牌来充分发挥我镇的独特文化优势作用,更别说引入企业投入来发展文化产业。

  (三)对文化产业培育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市场活力不明显。从目前的体制和情况来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紧1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紧依靠镇财政的支持,而没有市、县财政的支持,导致公共基础文化设施不齐全,缺乏人力、物力、财力和场所等。对文化产业的开发、舞台精品艺术的打造及文化人才的激励等方面经费无保障,导致传承、深入挖掘、整理、利用民族民间文化困难重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经营性文化产业一片空白。我镇目前从事文化信息方面的企业仅一家小吧,其它有些零星的照相馆和打印部,规模和效益之小几乎可以略为不谈。

  (五)缺乏综合性的文化体育广场。目前河包镇正在规划建设文化体育广场事宜,此广场占地20亩,功能设施齐全,资料已报市体育局。目前正在设计平面图和效果图。

  三、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科学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国发[XX]3号文件精神,按照“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创建多元化投资机制,开发特色文化,推进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市场建设”等要求,认真分析我镇的文化优势,理清我镇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指导和引领全镇文化产业发展。

  (二)培育壮大特色文化产业骨干项目。我镇应重点培育和发扬光大肉龙表演,出台相关支持政策,留住精英,引1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进战略伙伴。依托报恩塔、真原堂、斜塔、景泰七年塔等几个市、县级文物,打造河包旅游亮点。

  (三)进一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加快实施文化产业重点工程,推进城镇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积极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等建设项目,并不断完善文化功能配套设施,提高管理和使用水平。

  (四)积极引进和培育文化人才。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是关键。目前,农村文化专业人才不足,文化创新、经营管理人才奇缺。树立人才是文化第一要素的观念,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推荐选拔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创业环境。

  18

篇二:县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报告

  

  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报告

  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报告范文(一)

  文化旅游产业是新形势下的朝阳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点和产业富县的强大引擎。推动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已成为实现全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深入了解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状况,近期,县政协组织调研组深入旅游景点和文化经营场所,通过现场查看、走访了解、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建设特色文化县、发展旅游重点县为目标,以提高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增强文化旅游产业整体实力为落脚点,根据省、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要求,结合全县文化资源禀赋,充分挖掘人文、自然、生态等方面的优势,着力加强"一区两园"(华夏文明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传承创新区、丹霞文化产业园、大沙河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努力构建具有临泽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倾力打造"中国枣乡·七彩丹霞·戈壁水乡·红色圣地"旅游名片,全力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至目前,全县共有文化产业经营单位93家。省级文化产业园——丹霞文化产业园按照"三大板块两环五区"(即:核心地质游览板块、丝路文化体验板块、民俗风情板块,丹霞地质游览环、丝路文化体验环,丹霞地质观光区、入口门景区、文化体验区、运动娱乐区、民俗体验区)的总体格局,各项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依托昭武古城、西游传说遗迹、丹霞山、丹霞广场和红西路军梨园口战役纪念馆,以保护生态环境、塑造城市景观、培育特色文化产业为目标,以红色圣地、田园风光、生态休闲、健身娱乐、国防教育和塞上江南风情于一体的县级文化产业园——大沙河生态文化产业园,各项基础设施已全面启动。同时,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文化产业发展氛围进一步浓厚。

  自20xx年以来,成功举办"激情广场爱国歌曲大家唱临泽篇"演出;连续三年举办"中国枣乡·魅力临泽"旅游文化艺术节,组织开展了"红旗飘飘"红歌传唱、"亲近

  大沙河,感受生态美"万人休闲健身跑步活动、"枣乡情"民族交响音乐会、"生态临泽"书画摄影展等文化艺术活动,在繁荣城乡文化生活的同时,提升了临泽的文化软实力,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20xx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780万元,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1.05%.建成大沙河生态旅游景区、七彩丹霞旅游景区、梨园口战役纪念馆、双泉湖景区、香古寺景区等一批省内外知名旅游景区,其中,丹霞景区被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梨园口战役纪念馆被批准为全国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双泉湖、香古寺景区被命名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双泉湖、黑河烟林被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建成星级旅游饭店4家,发展特色"农家乐"85家。20xx年,全县接待游客73.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8.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7亿元,比上年增长88.5%.

  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化旅游规划相对滞后。近年来,全县文化旅游产业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还缺少一个统一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旅游与文化及相关产业融合度不高,文化带旅游、旅游促文化的发展机制还未形成,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目标、结构框架还不甚清晰,文化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没有显现出来。

  2.规模偏小缺乏项目支持。文化企业数量、规模、经营呈现"小、散、乱"的状态,经济效益不够理想;文化产业在招商引资、基础建设方面还没有大的项目和资金支撑,发展只停留在"小打小闹"上。旅游资源开发迟、开发程度低,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旅游产业开发仍处于起步开发、夯实基础、加强培育的阶段。

  3.市场主体不强要素不健全。文化产业市场发育不健全,以个体经营居多,传统项目比重大,上档次的综合性经营场所少,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旅游资源分属于条块多头管理,主管部门、乡镇自身投资能力弱,融资渠道相对较窄,一些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进展缓慢;旅游六大产业要素还不够匹配,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已不能满足旅游发展的需求,"过境游"与"过夜游"比例失调,旅游对相关行业的拉动作用还不明显。

  4.文化旅游骨干人才严重短缺。全县文化旅游从业人员数量少,业务素质较低,全县最大的文化经营企业丹霞旅游公司,经营管理人才严重不足;文化旅游产业高端人才如文化创意、市场营销、投融资、企业管理等人才严重缺乏,制约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紧紧抓住全省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机遇,突出宜居宜游首位产业,着力建设具有自然人文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和知名旅游景区,培育一批骨干文化旅游企业,打造一批知名文化旅游产品品牌,加快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科学编制规划,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依据

  立足现有自然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人文景观,坚持前瞻性、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原则,科学编制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规划,明确全县未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在全面落实省政府批准的《张掖丹霞地质公园七彩丹霞景区规划》的基础上,精心做好华夏文明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传承创新区、丹霞文化产业园、大沙河生态文化产业园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并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规可依,有章可循,避免盲目和重复建设,努力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

  (二)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综合效益好的项目作为示范和支撑。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地方独有或特有资源,以"兰洽会"、深圳"文博会"、"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为平台,积极实行"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实施重点招商,精确招商,吸引具实力、有品牌的企业投资文化产业。要放宽旅游市场准入,按照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和"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采取旅游资源入股、转让、租赁、承包等多种经营方式,构建多元化旅游开发投入机制,加大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担保力度,鼓励引导国家、集体、个人、外商等多种经济成份投资开发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服务配套

  设施和经营性旅游项目。加快启动临泽县丹霞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市场化运营,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搭建投融资平台。争取实施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保护传承创新国家级综合示范区项目,精心做好丹霞文化产业园、大沙河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县文化馆扩建、临泽县数字放映厅等项目建设,为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搭建平台。开通七彩丹霞至大沙河景区旅游快速通道,建设丹霞旅游小镇,以七彩丹霞、大沙河景区、黑河湿地为支撑,精心培育丹霞奇观、绿洲风貌、生态景观、红色圣地为主的精品旅游线,完善临泽县城游客集散中心服务功能,开发双泉湖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完善旅游服务要素市场,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培育临泽新的经济增长极。

  (三)深入挖掘资源,积极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发掘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深入研究"塞上江南"、"丝路明珠"中国第三阶梯才能看到的南国景观、七彩丹霞、绿洲、湿地、戈壁、沙漠等多彩的生态文化、河西走廊地域文化、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和中国枣乡品牌文化,并加以挖掘运用,着力打造以"中国枣乡———魅力临泽"旅游文化艺术节、"四月八"庙会为主的节会文化品牌;以七彩丹霞、西游遗迹、峡谷奇观为主的旅游文化品牌;以戈壁水乡、黑河湿地为主的生态文化品牌;以精品玉米制种、现代设施农业为主的农耕文化品牌;以梨园口战役纪念馆、汪家墩战斗遗址为主的红色文化品牌。实施"枣乡·丹霞"宜居宜游宣传文化工程,积极组织开展新闻采访交流、文艺创作采风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传播活动,促进"中国枣乡"文化品牌形象的传播,使旅游者充分体验和感受临泽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亮的文化形象,充分体验多彩的民俗风情,充分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康体养生和惊险快乐之美。

  (四)强化宣传营销,以旅游业推进文化深度交流

  以打造"中国枣乡·七彩丹霞·戈壁水乡·红色圣地"四张名片、提升临泽整体旅游形象为目标,采取"政企联手、部门联合、区域联动"的手段,整合资源和资金,加大旅游宣传营销力度。一是强化主流媒体宣传。运用网络、电视等现代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大、影响力高的特点,加大在央视、甘肃卫视、旅游专业网站的广告宣传力度;做好临泽旅游网及A级景区和星级宾馆旅游网与旅游专业网站联网对接,积极开展联网营销。二是强化户外宣传。继续做好国内重点城市机场、车站及

  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的张掖丹霞及临泽旅游宣传广告,积极协调在高速公路临泽出入口及国道、省道和县乡公路沿线设置完善旅游景区交通导览指示牌;在高速公路临泽出入口等处设置游客咨询服务台,旅游旺季免费发放《临泽旅游指南》明白卡。三是强化节会宣传。精心设计制作一本《临泽风光》画册、一张《临泽自驾游地图》和一张《临泽旅游指南》明白卡,参加国内"旅交会"、经贸洽谈会等宣传推介活动,努力拓展对外宣传空间;坚持每2—3年承办一次高规格、有一定影响力的旅游文化节会或重大活动,提升临泽整体形象,扩大对外知名度。四是加强区域合作。组织重点旅游经营单位主动到周边及重点客源地搞宣传促销、搞区域合作,加强与周边省区市和市内外旅行社的联系沟通,联手宣传促销、联合开发市场,构建资源共享、市场共推、优势互补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实现区域旅游发展合作共赢。

  (五)重视人才培养,提高文化旅游队伍整体素质

  加强文化旅游经营人才、企业家队伍建设,培养造就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建立健全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引进机制,通过"送出去学、请进来教"等方式,提升现有文化旅游产业管理和经营人员的素质,依托全国知名高校委托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文化旅游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稳定和加强基层文化管理队伍,壮大民间文化演艺队伍,培育一支文化资源研究队伍。实行灵活宽松的引进政策,重点引进创新团队、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鼓励社会人才投身文化旅游建设,深化职称评审改革,实现非公有制文化旅游企业人员在评定职称、参与培训、申报项目、表彰奖励等方面同等对待。

  (六)建立互动机制,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发展

  围绕省、市建设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基地"核心区"的目标,建立旅游与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融合机制,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形成"规划上统筹编制、政策上统一扶持、项目开发上统一打造、市场开拓上统一推介、人才培养上统一培训"的文化带旅游、旅游促文化的良性循环。围绕丝绸之路文化和临泽鲜明的地域文化资源,把文化元素贯穿到旅游景区项目设计、建设、管理、营销、服务的各个环节,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于"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之中,用文化包装旅游项目,增强旅游的魅力、活力、吸引力,提升旅游的内

  涵和核心竞争力;发挥旅游传播、传承文化的载体作用,为实现文化产品价值创造消费市场。编排地方特色演艺剧目,搭建演艺平台;扶持开发刺绣、烙画、剪纸、面塑、葫芦雕刻等地方文化特色旅游商品及小包装便携式地方土特产品,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旅游与体育、农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丰富旅游内容,增加旅游产品,延伸旅游产业链条。

  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报告范文(二)

  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和文化旅游产业八大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市政协将"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加快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作为资政会主题。6月份以来,黄东升、郑在霞副主席带队赴有关县市区、市直单位和部分文化旅游企业,就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行深入调研,召开各类座谈会8次,考察重点项目10个,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并赴XX市、XX市学习考察。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市强化组织领导,抢抓政策机遇,大胆改革创新,着力转型升级,立足资源、生态和区位优势,不断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一)提升目标定位。市委三届九次全会作出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将文化旅游产业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列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将20xx年确定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升年".实施八大工程,打造六大集聚区,培育五大特色品牌,突出文房四宝、生态休闲主题,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深度开发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人文旅游,提升旅游综合竞争力,建设长三角地区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基地和苏浙皖交汇区域重要中心城市,积极争创国际知名文化旅游品牌和中国优秀历史文化名城,努力打造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城市。

  (二)抢抓政策机遇。今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标志着示范区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我市XX县、绩溪、旌德三县纳入示范区核心区。全市上下抢抓《纲要》提出的财政、金融、土地、环保、产业等政策机遇,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加强政府主导,成立高规格领导组,设立产业发展办公室,每年安排1500万元引导资金,突出抓好30个重大项目建设。坚持规划引领,编制八大工程规划,加快敬亭

  山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全力打造"山水诗乡、多彩宣城"文化旅游品牌。

  (三)推进态势良好。文化旅游要素整合、基础设施配套、品牌宣传营销和旅游行业管理均有新进展,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20xx年接待游客15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9.84亿元,占gdp14.2%.20xx年上半年接待游客845.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3%和16%.我市山水风光秀美,历史文化厚重,生态环境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六城同创"成效明显,率先在全省通过创建省级生态市技术评估;美好乡村建设有力推进,乡村旅游蓬勃发展;高铁、高速公路加快建设,区位优势逐步显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二、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资源整合不充分、基础设施不配套、要素支撑不到位,景区分散、规模较小,精品不足、品牌欠缺等问题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

  (一)文旅融合不深,主导品牌欠缺

篇三:县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报告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怎么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根据县委、政府《关于开展重大课题调研的通知》(永通〔20**〕11号)文件要求,由县人大副主任李茂春同志任组长,县旅游局局长杨希会、文体局支部书记毕金华、宣传部文产办主任刘景明、民宗局副局长范桂英等组成的调研组一行6人于9月13日至15日历时3天先后深入德党忙海湖aa景区、勐汞观音洞、永康镇仙根风景区、班卡的石洞寺、树包塔、乌木龙的桑沼哩和金厂坝水库等10大景区(点),对我县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在实地踏看的基础上,召开座谈会4场,广泛听取了有关乡镇和景区管理人员的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据统计2006年9月底我县旅游总人数为9.16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8人,一日游4.82万人,占总人数的52%。旅游总收入达2138万元。这些游客多数是前来参加节庆、会议、商务和探亲访友,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朝拜、度假、观光旅游者并不多。

  由于我县基础设施滞后、旅游业起步晚,且发展缓慢,到目前仍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主要表现为

  (一)规划不完善,实施缺乏恒性。虽然在2000年制定了十年发展规划,但是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发展定位没有很好地与实际结合,没有与全局的发展有效对接,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特色不突出,发展措施空泛,建设资金难于筹措,导致规划难于实施。如忙海水库、勐汞观音洞等景区景点未制定详细规划,影响了深度开发。

  (二)投入不足,发展乏力。由于长期以来文化旅游投资主体单一,多依赖各级财政投入,招商引资力度不大,缺乏政策保障机制,在具体运作中土地、税收、项目审批、融资等方面难以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间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领域。

  (三)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由于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还未实现根本性转变。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还不够紧密,缺乏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统一挖掘、整理、研究、开发的专门机构,形成文

  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三张皮现象。景点开发除靠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外,自身缺乏能力进行景点改造和服务功能的完善,缺乏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五)机构不健全,缺乏专业人才。目前我县文化产业从创意、策划,文化产品的生产、包装和营销各个环节都缺乏相应的人才,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六)宣传促销经费不足,宣传工作得不到深层次开展。由于我县自身经济基础薄弱,各级给予发展旅游业的资金不足,没有专项资金对旅游景区(点)投入开发,致使丰富的旅游资源得不到深层次开发利用。为此出现旅游收入对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明显。特别是在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的包装、打造、宣传、炒作、营销方面,文化底蕴挖掘不深,大部分只有形式而未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娱乐性、竞技性、趣味性、参与性的文化旅游项目不多,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族节庆在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中融入不深,开发利用程度不够。在宣传促销方面,没有系统的宣传促销计划,缺乏足够的宣传促销经费和健全、长久、高效、新颖、密集的宣传机制,未能把全县的文化旅游资源和产品全方位、多角度的推介出去,使得全县文化旅游业整体知名度不高,辐射范围狭窄。二、重点开发的旅游线路旅游开发的重点是以开发预期的效益为基准,根据景区资源特色与开发价值,交通区位与景区开发建设依托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等要素分析而确定。从景区价值看,大雪山、aa级忙海湖景区、万亩芒果园、仙根、观音洞等景区(点)各有特点,可以形成优势互补。

  1、大雪山观光、探险与科考旅游地

  开发条件大雪山探险考古区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包括周围一些民族村寨和景色秀丽的山区水资源。大雪山距县城德党约170公里,距市府临沧90公里,景区内有成片的常绿阔叶林、姹紫嫣红的杜鹃花海、气势壮观的瀑布、险峻造型的地貌景观,冬春季银装素裹的冰雪景色,景象万千、变幻莫测的气候等,共有高科研价值的珍稀动物466种,植物1639种,其中有豚鹿、黑冠长臂猿(滇西亚种)、绿色孔雀等为代表的5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云南红豆杉、长蕊木兰、桫椤、千果榄仁、水青树等为代表的13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是观光、探险、考察的旅游胜地。

  开放方向在严格保护大自然和当地少数民族人文特色的前提下,发展以探险、科考、观光休闲为主的旅游。

  2、永德万亩芒果园农业生态观光旅(含仙根景区)游区

  按生态旅游、商贸城镇的要求,充分发挥永康自然、地理、区位诸多优势,在对万亩芒果园农业生态的开发中,结合对仙根景区的开发,建设营造万亩芒果园生态观光旅游地,突出亚热带风情。随着景区的进一步开发,逐步将万亩芒果园生态旅游、仙根景区、班卡树包塔、石洞寺等景点连接成一条旅游专线。

  4、忙海湖、勐汞观音洞休闲度假区

  以勐汞观音洞为中心,将忙海水库、观音洞、温泉连成一线,形成忙海湖光、宗教朝拜、民族风情、温泉康体中心、勐汞大理石工艺精品等综合一体发展目标的旅游景区。

  5、棠梨山森林公园。棠梨山属县级自然保护区,面积7333公顷,海拔2649米。保存着大面积原始状态的亚热带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及季风常绿阔叶林等生态系统。动植物类型繁多,植被丰富,可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团队和驯化繁育野生动物等活动。目前,已有电视转播塔,人行便道畅通,是旅游、科考、居家休闲的好地方。棠梨山森林公园建设项目的提出主要是解决县城居民日常休闲娱乐的一个场所,可结合松山公园的开发,在棠梨山铺设游路、建休闲亭等,适当时候引进一家二星级宾馆,集住宿、娱乐、餐饮为一体,填补县城无休闲娱乐场所的空白。三、要采取的措施文化旅游产业具有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增长速度快等优势,在国家实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等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省内一些地区掀起了新一轮文化旅游发展高潮,为进一步促进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我们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一)统一思想,坚定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信心不动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发展的过程。高度认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就是把文化资源转化为产品,旅游市场就是推动文化产业建设的宽广平台,抓住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旅游经济强省战略的实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正视差距,坚定信心,知行合一,以更新的思路、更大的力度、更有力的措施,奋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二)明确思路,协调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必须正确认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认识文化也是生产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要始终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公益性文化事业主要由政府来投资、管理,重点是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

  本文化权益,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前提和基础;经营性文化产业要按照市场化的方式来运作,按市场规律办事,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加大投入,夯实基础。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对公益文化事业的投入。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确保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要有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改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全县的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另一方面,对文化旅游产业要加大政府的引导性投入。要根据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对外招商引资和开发建设的实际情况,增加文化旅游产业专项经费,用于规划编制、项目包装、宣传促销等。

  (六)立足项目,拓宽投融资渠道。要积极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做好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的筛选、论证、储备和规划包装,强化招商意识、健全招商机制、落实招商责任、培植招商主体,按照市场规律多轮驱动,大胆进行资本运作,放大资本乘数效应,千方百计拓宽投融资渠道。一是深入整合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盘活各文化单位和旅游景点的土地、品牌等潜在优势资源,做大、做活、做优、做强存量部分;二是以改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有实力、讲信誉的民营企业进入文化旅游产业领域;三是强化政府引导作用,用好县政府的钱,集中财力实施重点突破,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七)务实创新,稳妥推进体制改革。一是要加快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行政事分开、政企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开,加强宏观调控,强化政府的政策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二是要分类指导,推进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国有经营性文化企业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三是要积极推进旅游景区景点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改革,以优势资源引资金、以优势产权引资金、以优势项目引资金,将景区景点的经营权依法有偿出让给国内外企业、组织或个人,按照统一规划进行旅游开发、建设和经营。

  (八)营造环境,培养和引进一批人才。人才资源是文化旅游资源中最活跃的核心因素,文化旅游人才队伍的整体质量决定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质量。要想方设法广泛吸引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经纪人、企业家来永德创业,通过培养和引进建设一支既懂文化又熟悉市场运行规律的复合型文化旅游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能够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艺术创作人才队伍;建设一支基

  本功扎实、德艺双馨的艺术表演人才队伍;建设一支有一定知名度的民族民间文化人才队伍。

  (九)加大外宣,营造和谐的发展氛围。一是要创新文化旅游宣传促销机制,找准宣传载体。立足县情,突出永德民族文化特点,打造文化艺术精品,如永德民歌精选、永德民间故事集、宣传画册、景点专题宣传片等,进一步物化宣传工作。二是创新文化旅游节会组织方式。充分发挥节会的宣传促销作用,突出特色,重点举办好以桑沼哩节、芒果节勐汞观音洞庙会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节会,不断创造新的热点和亮点,聚集人气。四、效益分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和社会效益兼备,经济效益良好。一是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二是培育后续财源增长点;三是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起明显的拉动作用;四是增加社会积累,把资源开发引入良性轨道;五是为当地富余劳力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六是满足城乡居民的旅游欲望,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七是提升永德知名度和吸引力,对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篇四:县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报告

  

  【范文大全】

  文化旅游业是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现代服务业,其综合性强、关联度高、带动面广,已成为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国内外发展经验证明,文化旅游业可以有效带动多种行业、产业的发展,既是转方式、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的着力点,又能在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近些年来我县周边市县的旅游业也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相比之下,我县旅游业起步晚,进展慢,自身优势尚未得到有效发挥。

  一、我县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县的文化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初见成效。近年来太谷县在旅游发展上走生态养生、乡村旅游之路,建起了乡村生态庄园,形成了多个较大规模的采摘园区,“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冬滑雪”的乡村旅游格局逐步形成。尤其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取得了一定成效,农家采摘成为了省城及周边颇具吸引力的短途游项目。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我县对《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缺乏强有力的组织推动,实施力度小,进展缓慢,效果不明显,文化旅游基本上仍处于自然发展状态。县内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较散,旅游的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尚未建立,旅游产品较少。游客多是周末游、散客游、一日游。客流量少、时令性强、知名度低,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气候。

  二、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有利条件

  (一)区位优势

  太谷地处太岳山麓,晋中盆地东北部。省城太原正南30余公里处,东北与榆次畸邻,东南与榆社相连,西南与祁县交界,西北与清徐接壤。区位优势明显、农业发达,四通八达的公路已将太谷融入了太原半小时经济圈。

  (二)资源优势

  1、自然资源

  太谷县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9.9摄氏度,无霜期176天,降雨量462.9毫米,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9500立方米。农业基础条件好。

  2、人文资源

  (1)历史文化资源。我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是箕子的封地,孟母仉氏的故乡,太谷城距今已有1400年。明清时期更是以商业、金融业闻名全国,“商贾辐辏,甲于景阳”,“谈三晋富庶之区者,无不于谷首屈一指”。是晋商文明的发源地,素有“金太谷”“旱码头”“中国华尔街”之称。

  (2)非物质文化资源。太谷是中国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乡、现有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6个,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个,分别为祁太秧歌(太谷秧歌)、龟龄集;省级保护项目4个,分别为定坤丹、太谷饼、形意拳和绞活龙。

  (3)红色文化资源。我县近代对敌斗争历史内容丰富,光辉灿烂。抗战历史、革命遗址等一大批史料可作为开发红色旅游项目的重要内容。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与我县毗邻的祁县在旅游资源方面远不如我县,但起步早,发展快,收效颇丰。据报道,祁县今年1-7月份主要景区接待游客152.80万人次,实现收入9018.96万元。我县与相邻县在旅游方面的差距从根本上说是思想认识上的差距。近年来,我县虽然已制订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但推进实施动力不足,各级领导干部中缺乏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主导产业的共识,全社会关注和支持文化旅游业的氛围尚未形成,大旅游、大格局的观念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

  (二)宣传不够,影响有限

  虽然我们在宣传促销方面也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但和打造旅游的力度相比依

  然不成正比,整体宣传为主、重点宣传不足,景点上的宣传还是以景点自发为主,可以说是零打碎敲、小打小闹的宣传促销,难以形成宣传促销———人气拉动———景点提升这样的良性循环格局(转载

  于::关于做大做强我县文化旅游产业的调研报告2021)。

  (三)投资机制未建立

  文化旅游业的大发展,需要充足的资金来源作保障。仅仅靠政府财政投入自主开发力量有限。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目前我县对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尚不完备,财政投入较少,吸引社会资本和域外资本的力度较弱,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文化旅游发机制尚未形成。

  (四)旅游产业要素配套不完善

  我县的旅游餐饮颇具特色,但规模较小,宣传少,得不到广泛的推广。旅游住宿方面,高端的休闲度假目的地未形成规模,景区内商住饭店、宾馆设施陈旧,分布不均,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旅游交通条件较好,但景区之间连通性较弱,旅游交通设施有待完善。旅游景区景点无亮点,特色不明显。文化娱乐资源众多但缺乏整合和开发规模和品位都有待提高。县内旅行社数目少规模小接待能力弱缺乏特色旅游产品及线路(转

  载于::关于做大做强我县文化旅游产业的调研报告2021)。

  (五)多而不精,缺乏龙头

  乡村旅游星星点点不少,但大多处于起步规范阶段,真正像先进地区那样的龙头优势还没有形成。旅游行业是人气产业,有“名”才能做大做强,良性循环,我们目前还没有这样的乡村游景点。

  四、为加快我县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转变观念,加强领导

  我县应增强文化自觉,把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从强化宣传教育入手,重点抓好党政领导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针对我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现实充分认识发展文化旅游、以一业带百业对于实现“强实力、上台阶、进前列”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确立“文化旅游兴县”的发展新理念,建立完善的文化旅游管理体制。建议由县政府牵头建立太谷县发展文化旅游业领导机构,由主要领导具体负责。

  (二)多元投入,统筹开发

  建议县政府制订促进文化旅游开发的优惠政策,完善多元投入机制,优化招商环境,鼓励和吸引域外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资开发兴办文化旅游项目。注重引进大集团、大公司等旅游战略投资者,深化合作,整体推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企业化管理的开发工作格局。必须坚决按照规划指导开发建设,实行分步实施,有序开发高品位建设。严禁走入各自为战、低品位、滥开发的误区,坚决杜绝借文化旅游开发之名,行房地产开发之实或其他违规行为。

  (三)整合资源,打造品牌

  旅游的吸引力在于地区之间旅游体验的差异性。发展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必须突出太谷特色,树立精品意识,打造知名品牌。形成合理科学的旅游线路串珠成链整体推介,加强与各大旅行社对接协作,开展“谷色古香、美丽太谷”生态养生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对“品养生酒、打高尔夫、逛名品店、住生态园”的高端游和“游三多堂、尝太谷饼、登凤凰山、吃农家饭”的大众游两条线路进行包装、推介,整体提升“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冬滑雪”四季游档次。构建生态休闲、文化休闲为主体的产品体系。对现有旅游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突出挖掘文化内涵彰显文化魅力,使我县人文资源丰富多彩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在文化旅游建设方面突出独特性、体现互补性、凸显前瞻性、与周边地区一体发展无缝对接,打造出“新、奇、特”的文化旅游新亮点。

  (四)健全机制,强化保障

  立足于大运作、大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不断优化软环境,构建有利于我县文化旅游产业良性发展的运行机制。建立宣传咨询机制。建议聘请国内外关于文化和旅游方面的专家,成立文化旅游咨询服务委员会,为太谷文化旅游发展出谋划策,提供决策咨询,提高决策和发展的科学性。大力引入现代营销理念,对我县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充分整合,整体包装,精心设计,树立太谷文化旅游的整体形象和品牌。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借助外力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我县文化旅游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建议由政府先期划拨一定资金作为文化旅游发展专项基金用于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建立健全文化旅游法规体系和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制定政策措施和行业规范,在旅游执法、旅游安全、规范管理、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建章立制,强化保障,促进我县以坚实的步伐向设施完备、特色鲜明、产业繁荣、极具竞争力的文化旅游强县迈进。

  2月20日,宝兴县召开2021年文化旅游专题会议,传达省、市对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指示精神,总结2020年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县委书记冯俊涛,县委副书记、县长罗显泽,县委常委、总工会主席姚伟东,副县长何少建,县政协副主席苟宏及相关乡镇、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议指出,过去一年,我县持续深入抓实抓细疫情常态化防控,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丰富文化旅游发展业态,提升旅游景区服务质量,不断激发文旅消费潜力,有效拉动了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

  冯俊涛强调:要按照“1136”发展思路,围绕创建天府旅游名县的目标,打响大熊猫、夹金山两大品牌,完善大熊猫溯源之旅、红色文化研学之旅、生态文化体验之旅三条旅游精品线路,提升熊猫古城、灵关石城、蜂桶寨邓池沟、硗碛藏寨·神木垒、东拉山、空石林六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着力做精做细文旅产业,结合“互联网+旅游”发展措施,完善票务系统、景区导览系统等相关软硬件设施设备,对景区部分基础设施完成信息化升级,建立新消费、推动新产品、发展新业态,全面建设智慧旅游景区。同时,要充分挖掘展示特色硗碛藏族文化、穆坪土司文化、汉白玉文化等,扎实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不断加大文化资源在旅游产业的运用力度。

  10月26日,市政府副市长李长治一行深入我县调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县领导宋庆林、王威参加相关活动。

  李长治一行实地查看了我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岳飞纪念馆、《周易》发源地周易博物馆等景区内部规划建设、文物保护和周边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等情况,详细询问了解了景区旅游收入、游客结构、宣传教育作用发挥等情况,并针对各景区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弱项提出了改进要求。

  调研中,李长治对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他强调,文化旅游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是提升城市知名度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必须高度重视、抓紧抓好。各有关职能部门要牢固树立“大旅游”理念,坚持“一盘棋”思想,积极整合岳飞庙、羑里城、汤河国家湿地公园等文化旅游资源,通过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合理的利益链接,将历史传承、文化交流、适度商业开发等各项功能相互融合,统筹发展,持续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品牌。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依托自身优势,深入挖掘景区文化内涵,运用市场思维和市场化运作模式,突出重点,培育优点,形成亮点,全力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不断丰富旅游产业,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要坚持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摆在重要位置,抢抓机遇,加大投入,加快完善旅游服务及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宣传推介,为文化旅游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篇五:县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报告

  

  XX县区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报告

  XX县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XX县区始终坚持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作为‘构建‘两带两圈’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六个新跨越"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来抓,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实现我市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几年努力建设,我市文化产业快速得到发展、文化产业发展优势日渐增强,开创了XX县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一、XX县区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基本情况

  (一)资源与区位优势

  XX县区位于XX省东北部,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武陵山区,是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黔东门户"之称。全市总面积1416平方公里,下辖4个办事处、5个镇、7个乡,居住有汉、侗、土家、苗、瑶、仡佬等26个民族37万人口。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境内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古就有‘黔中各郡邑,独美于铜仁"的赞誉。境内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有全区唯一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龙洞,有入选‘中华十大生态亲水美景"-1游发展总体规划》,续编《XX县区重点村寨乡村旅游建设规划》,编制《XX县区十一二五文化旅游规划》、《XX县区旅游商品规划》和《旅游餐饮规划》等,为XX县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依据。

  2、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市旅游功能。一是我市《梦幻锦江》旅游区两岸景观打造已基本形成,发展观光、休闲、体验型旅游经济,突显十里锦江文化核心的旅游发展理念,从而逐步XX县区景区的基础建设;二是打造夹岩(云林山庄休闲度假村)、落鹅、凯芒和恶滩4个乡村旅游示范村;三是正在改造提升铜仁至九龙洞景区公路;四是中南门古XX县区建设旅游商品步行街已基本形成,逐步成为文化旅游热点;五是建成系列大型酒店:温州大酒店、宝鑫大酒店、君逸凯悦大酒店等等多家星级酒店,大大提高旅游服务设施;六是实施了‘大明边城"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已建成龙舟城、大明边城城门、龙舟展馆等,争取用三年的时间,实现创建目标;七是天生桥aa级旅游景区申报创建工作,主要完成了完成《川硐天生桥旅游景区规划》,硬化了入户道路,景区道路已铺成柏油路面。购臵了环卫设施,修建了旅游公厕。包装改造了部分农村住房,鼓励和支持部分村民开展农家乐、乡村旅馆等。八是红色旅游景点的建设,在中南门古城已建成了周逸群

  -3物超市项目的建设,解决可游、可停、可购问题。提升铜仁与生产、生活相融度,提高艺术美感,不断增加铜仁的文化底蕴,丰富发展内涵。

  6、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举办年度文化艺术节,将先进的文化‘种"在基层,推进村居、企业和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培育健康向上、具有铜仁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文化丰富生活、开阔视野、提升素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凝心聚力等积极作用。

  7、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加强文物古迹的保护利用。加强民间艺术的传承弘扬。对傩文化、渔文化、龙舟文化等具有特色的表演艺术做好进一步的挖掘和整理;建立民间艺术抢救保护机制,力争有新的民间艺术项目进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文化旅游产业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就整个产业而言,从旅游业的行、游、住、食、购、娱六要素来分析,我市文化旅游产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旅游基础设施较差、产业基础薄弱、旅游方式单

  一、结构不合理、对文化的挖掘不够,未能很好地发挥文化旅游资源所孕育

  -5但没有形成锦江鱼饮食品牌。

  五是在‘购"方面。目前我市的旅游纪念品品种少、规模小,深度开发不够,更没有形成品牌。铜仁紫袍玉带石、傩面具等特色工艺品还存在品种少、工艺差、品位不高等诸多问题。旅游商品销售较为分散,来铜仁的游客不知道到哪里购买纪念品。

  六是在‘娱"方面。对文化的研究、挖掘不够,文化现象比较散乱,文化主题不明确,有许多优秀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只能从导游的介绍中听到,但不能看到,旅游娱乐的魅力不够。

  (二)原因分析

  一是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认识不够。目前,有的同志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文化旅游业是一个具有较强相关带动效应的综合性经济文化型产业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重视不够。受传统观念影响,有的同志仅仅把文化旅游作为一项事业来做,对市场化运作存在顾虑,没有把文化旅游上升到作为一项产业来谋划。一些部门领导还存在发展文化旅游是旅游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的认识误区,部门利益比较严重,资源整合不够,未能形成发展合力。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我市经济总量小,地方财政收入

  -局主管,而这些职能部门的工作性质和工作重点不在旅游工作上,从而形成管理力度不大,景区发展缓慢的局面。因管理体制混乱,甚至存在‘旅游部门不管旅游(景区景点)的尴尬局面"。

  三、对加快XX县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机遇,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超常规发展

  当前,我市正处于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的机遇期,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更新发展观念,抢抓新一轮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机遇。要站在‘大铜仁、大旅游、大文化"的战略高度,正确处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事业与产业的关系,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宣传与建设的关系以及资源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要统一全市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按照建设集山水园林、民族特色、多元文化为一体的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着力打造‘桃源铜仁〃梦幻锦江"文化旅游品牌,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努力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全市支柱产业之一。要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整合资源,集中精力、人力、物力、财力,掀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热潮,在一定时期内实现文化旅游产业超常规发展。

  (二)突出特色,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文

  -中,将XX县区一分为三,呈s形环城逶迤,穿城而过,形成十二半岛,而十多座桥梁又把铜仁城连成一个整体,这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九龙洞景区是全区唯一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四周崇山峻岭,层峦叠嶂,溪谷幽深,竹海苍茫;洞内深邃莫测,钟乳石、石林、石笋、石柱、石幔遍布其间,千姿百态,绚丽多彩,是一座罕见的地下迷宫。锦江〃九龙洞景区是我市文化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因此,要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把开发建设锦江〃九龙洞景区作为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统筹安排以中南门古城为中心的城市旅游区、川硐天生桥峡谷旅游区开发建设,。依托旅游资源优势,把我市建成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改变长期作为中转站的尴尬局面。一是要依托大明边城旅游开发公司,继续引进战略投资者,推动锦江〃九龙洞景区市场化运作。要根据锦江的自然特点,对其进行分层次分段开发,着力打造‘梦幻锦江"旅游品牌。二是要尽快启动中南门古城保护开发,把古城改造与建设铜仁旅游商品和名优小吃一条街相结合,修旧如旧,保护好原有文物古迹,将中山路中南门段改造成步行街,集中全区特色旅游纪念品和名优小吃在临街门面销售,靠锦江河边的民居可改造包装成特色旅馆,并根据今后旅游发展情况逐步蚕食周边现代建筑,扩展古

  -11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专业化文化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稳定和加强基层文化管理队伍,壮大民间文化演艺队伍,培育一支艺术资源研究队伍。在乡镇、社区、乡村、企业、学校中广泛培养业余文艺队伍和文艺人才。

  2011年9月26日

  内容总结

  (1)XX县区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报告

  XX县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XX县区始终坚持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作为‘构建‘两带两圈’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六个新跨越"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来抓,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实现我市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2)(二)原因分析

  一是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认识不够

篇六:县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报告

  

  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充分了解我县文化发展特色资源,找准制约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近期,县政协组成工作调研组,深入相关文化院团、文化企业、旅游景区、学校,通过实地查看、座谈交流、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全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文化特点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高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县境内有田野文物保护点162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骆驼城古遗址、许三湾古城遗址及墓群、汉明长城),省级4处,县级保护文物47处。骆驼城古遗址始建于东汉灵帝光和三年(公元180年),距今18____年,是目前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汉唐古遗址之一。许三湾古墓葬群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密集型古墓群之一。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红色旅游100个经典景区之一。

  我县十分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按照政府主导、文旅联姻、企业经营、市场运作、依法管理、竞争发展的思路,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大政策引导、市场管理力度,使文化产业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我县现有文化事业单位4个,即:高台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工团,在职职工44人。国有文化企业2个,即:新华书店、电影公司,现有职工10人。文化产业经营单位83家,从业人员200多人,经营面积15000多平方米,固定资产约1700多万元,其中文化传媒公司2家,网吧9家,kvt娱乐场所10家,音像制品零售经营户8家,电脑打字复印43家,印刷企业3家,图书零售(出租)8家,祁连玉奇石馆2家,还有一些分散的文化产业经营户,如字画装裱、手工编织、艺术根雕、器乐制作等。总体来说,我县文化产业仍处于摸索徘徊、低层次、低水平始发阶段,规模小、结构单一,对经济的贡献率很低,__年全县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781.3万元,占全县gdp的0.85%,除有线电视网络传输和旅游外,其它文化产品销售、广告印刷复制业、互联网经营与娱乐、工艺美术品加工销售等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221.5万元,仅占全县gdp的0.4%,与全国2.75%和全省1.8%的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为推动文化与旅游相融合,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我县在__年专门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红色带动工程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确立了文化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近年来,我们按照确定的目标、既定的任务,总体谋划、分步实施,扎实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一)加快文化旅游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抢抓党的__届六中全会决定、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和省市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机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争取和建设一批文化旅游项目。近年来,我县黑河湿地公园建设、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二期工程、祁连葡萄庄园旅游服务项目、现代农业科技示范中心、骆驼城遗址环境整治和出土文物陈列馆建设、月牙湖公园游乐项目配套建设、博物馆新建及大湖湾风景区崇文楼、会议中心、垂钓中心等建设项目已陆续开工建设,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了我县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丰富旅游产品,打造精品景区。依托我县特有的红色旅游景观、悠久的历史文物古迹、丰富的水域湿地资源、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深度开发、培育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为龙头的红色游,以黑河湿地公园(含大湖湾风景区)、月牙湖公园为主的湖泊水面游,以骆驼城古遗址、许三湾古墓葬群为代表的文物古迹游,以祁连葡萄庄园为中心的生态观光游以及许三湾罗城段沙漠探险游,努力建设一批旅游精品景区,将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经济优势。按照扩充、改造、完善、提高的思路,深入挖掘景区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资源,塑造文化旅游品牌,进一步健全景区功能,提升景区档次和水平。

  (三)大力推动文化旅游同频共振、深度融合。为把文化特色有机融入旅游业态,实现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共促共赢,近年来,我县利用节庆日、纪念日,依托县域内各旅游景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节庆活动、民俗活动和旅游文化艺术节,全面提升了我县文化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从__年开始,我县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持续推进黑河湿地公园和湿地新区生态城市的共融建设,体现了县委、县政府打造宜居宜游生态家园的坚强决心,也是文化与旅游、生态保护与城市建设深度融合、相得益彰的集中体现;组织开展的红色旅游文化艺术节紧紧围绕打造红色高台、北凉古都、沙漠绿洲、戈

  壁水乡这一文化旅游名片,组织开展了全省钓鱼大赛、端午游湖、龙舟赛、红歌会、红色经典音乐演奏会、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展、民间旅游文化产品展销会、全民健身展示等11项文体活动,通过文化与旅游的互补融合,形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合力,集中展现了我县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成果、积淀深厚的民间民俗文化、各具特色的乡镇文化、原创生动的红色音乐、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从__年以来,通过认真策划、精心组织,连续三年举办了红色旋律、红旗颂、红西路军精神永存大型主题歌会和音乐歌舞剧,现已打造成为我县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每年在大湖湾国家3a级风景区举办的端午游湖暨龙舟赛活动,二月二龙抬头民俗文化活动也已成为我县一项特色品牌旅游节会,是传承民俗文化、展现高台风貌的重要平台。广泛开展的周末广场文化活动、社区文化节、新社火调演、春节联欢晚会、元宵节灯展、读书活动、节庆文化活动等,既活跃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也成为对外展示我县文化旅游形象的有效载体,为旅游强县这一目标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四)探索发展文化产业,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以一轴两线(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月牙湖、黑河湿地公园桥头景观区至大湖湾风景区沿线为中轴,祁连葡萄庄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中心、骆驼城许三湾古城遗址、许三湾-罗城段沙漠探险旅游观光带为南线,黑河北岸现代农林业观光示范带、正义峡并连接石头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北线)为基本脉络,深入挖掘优势文化资源,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大具有浓郁西北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增加旅游的文化内涵,彰现文化旅游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后发优势。具体包括依托红西路军纪念馆打造红歌会品牌、与甘肃画院合作开发出版以红西路军征战河西为主题的铁流西渡系列连环画、文物精品的复制与推广、乐善秦剧的深入挖掘和品牌包装、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为主的各类民间民俗产品、旅游纪念品以及民间艺术品制作等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条。

  (五)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市场管理。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县境内文化旅游资源实行有计划、有重点开发战略,严禁无序竞争、掠夺式开发。凡从事文化旅游开发的集体或个人,都必须遵从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拟建或待开发的文化旅游项目须报县级文化旅游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进行;二是严

  抓文化市场的监管。针对文化市场点多面广、经营人员混杂、个别经营户违法经营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加大了对网吧、ktv娱乐场所的监管力度,采用日常检查、临时抽查、夜间巡查、联合执法等多种执法手段,加大对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查处力度;大力推广网吧实名制管理、净网先锋等技防手段,有效的促进了网吧、ktv等娱乐场所的依法合规经营。同时本着褒先促后的原则,在文化市场经营户中广泛开展以德治店守法经营评选活动,着力营造守法经营的文化市场经营氛围。

篇七:县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报告

  

  忻州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报告[精选多篇]第一篇:忻州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报告

  以文化促进旅游发展、以旅游彰显文化魅力

  ——关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中央党校第

  30期中青一班调研小组

  在当今时代,文化的经济属性与经济的文化属性融合共生日益成为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文化与旅游互通融合而衍生的文化旅游产业,已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在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文化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为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特别是文化旅游产业创造了新的价值增长空间。据此我们赴山西省忻州市就文化旅游产业进行了集中调研,就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一、忻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忻州地处山西省北中部,西踞黄河,北望长城,东临太行,南接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现辖1区1市12县,总人口306.75万人,其中有11个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悠久的历史长河,勤劳智慧的忻州人民,特色

  鲜明的民俗民风,激烈漫长的民族融合,铸造了忻州特色

  的十大文化:一是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二是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三是风格迥异的黄河文化,四是雄浑悲壮的边

  塞文化,五是群星灿烂的名人文化,六是独具特色的戏曲

  文化,七是异彩纷呈的民歌文化,八是丰富多彩的民间文

  化,九是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十是多姿多彩的民间工艺

  文化。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使忻州拥

  有华北乃至全国一流的旅游资源,是山西省文化旅游资源

  集中区之一。全市有五台山、管涔山,赵杲观、禹王洞四

  座国家级森林公园,有历史上著名的偏头关、宁武关、雁

  门关。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芦芽山)、1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代县)。忻州的旅游资源可分为五大区,分别是:

  五台山佛教古建文化旅游区、雁门关边塞古战文化旅游区、芦芽山自然生态旅游区、市郊温泉度假旅游区、黄河风情

  旅游区。其中,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以文化

  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8处世界遗产。

  忻州市历史悠久、文化资源特别是文物资源积淀深厚,传统艺术源远流长。现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7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5项。素有“摔跤之乡”、“民歌海洋”的美誉,北路梆子、二人台、挠羊赛是忻州文化体育的传统品牌。忻州人杰地灵,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不少颇有影响的人物如班婕妤、杨家将、元好问、白朴、萨都

  剌、徐继畲等就出自忻州。革命战争年代,忻州是晋察冀、晋绥革命根据地的发祥地与中心腹地。著名的“忻口战役”、“平型关大战”、“夜袭阳明堡机场”,震惊中外,永垂青史。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进行过重要活动,高君宇、徐向前、薄一波、续范亭诞生在这片土地。

  近年来,忻州市委、市政府根据当地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分布态势,从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视角,大手笔规划开发、把多元浓郁的文化与丰富的旅游资源互动融合发展,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10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

  106.25亿元。它们采取的措施和路径是:

  一是基本编制完成了文化旅游的规划体系。“十一五”期间,忻州市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了普查,组建了旅游规划专家组,先后编制完成了包括忻州市在内的14个地点旅游规划并通过专家评审。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市旅游规划为统领,以五大旅游区旅游规划为支撑,以重点县(市)

  旅游规划为骨干的旅游规划体系,为旅游资源科学合理有序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编制完成了《忻州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

  二是初步建立了文化旅游商品及纪念品开发体系。忻州市不但注重了旅游线路产品的推介,并且重视旅游商品营销,通过传统工艺产品来形象地展示忻州的独特地域文化。目前,已经形成了定襄木雕、繁峙刺绣、宁武炭雕等品牌,对当地的特色文化传播、商贸发展起到

  了一定的带动作用。

  三是进一步树立了文化旅游形象。忻州市确立了“五台圣境?五福忻州”的宣传口号,积极实行并完善政府主导,旅行社、景区、星级饭店和媒体“四位一体”的旅游

  促销模式。组织旅游相关部门参加国际、全国、北方、中

  博会等各类旅游交易会、推介会、博览会,同时举办了多

  种形式的旅游节庆活动和开展了内容丰富的主题旅游活动,宣传忻州,促销忻州,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文化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忻州文化旅游产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相对于其所拥有的资源规模和市场容量来说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意识虽有觉醒、但开发力度不够、创新能力不足,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缓慢。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忻州各级部门虽然把发展旅游产业的“山水关城”列入了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目标之中,但文化和旅游业不是一个孤立的产业,而是一个具有很强相关带动效应的综合性经济型产业,如何把两种资源融合互动、共生发展,在规划实施方面缺乏紧密有效的结合,严重制约着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如在抗日战争中,发生在忻州的平型关大捷、忻口战役、夜袭阳明堡飞机场、晋察冀边区司令部、八路军总部等也只是红色革命遗址。

  从旅游的角度来讲,遗址只能听不能看,一般游客对此兴

  趣不大,看过后也觉得平淡无奇,自然也就难以成为游客

  向往的地方。

  在文化和旅游资源的结合方面,开发利用和创新的程度不够,特色不鲜明,重点不突出,特点不明显。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文化观念的影响,文化产业长期游离于市场经济之外,文化产业发展明显滞后,影响并制约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化发展。还未认识到文化产品的商品性和旅游产品的文化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内涵和外延缺乏深入了解。忻州的十大特色文化资源分布在全市的十四个县(市、区),资源分散,各有行政、经营和监管的主体,使产业发展呈现

  “多、小、散、乱”。文化资源不能转化为旅游资源,来忻州旅游的旅客仍然是“下车忙拍照、上车就睡觉”或者是“白天看庙、晚上睡觉”,停留时间太短、消费总量太小。

  二是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体制和机制不顺,资源整合协调难。由于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还未实现根本性转变。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还不够紧密,缺乏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统一挖掘、整理、研究、开发的专门机构,形成文化事业、文

  化产业、旅游业“三张皮”现象。在文化旅游业方面,目

  前忻州市各景区、景点、宾馆及演艺活动都有各自的上级

  主管部门或投资部门,文化旅游行业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管理分散。许多景区现在由旅游、文化、林业、管委会等部门管理,难于形成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

  开发的合力。管理方式大多还沿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模式,领导由政府任命,人员由财政供养或靠门票收入供

  养。在经营机制上,景点开发除靠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外,自身缺乏能力进行景点改造和服务功能的完善,缺乏发展

  活力和竞争力。忻州各旅游区在经营管理上缺乏沟通,尚

  未形成将各旅游区组合到一起的包团旅游线路。

  三是文化旅游开发投入不足,资源优势远未发挥。尽管全市对文化旅游业的投入在逐渐加大,但是,由于文化旅游项目的投入开发机制不够成熟,投资风险较大,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对文化旅游项目往往顾虑较多,对投资信心不足,投入热情不高。政府由于财力有限,本地有实力的文化旅游企业较少,近年来虽然出现了一批民间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但是,由于体制的约束和缺乏有力的政

  策支持,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机制。宣传促销及开发投入相对偏低,难以形成系统、长久的规模效应,也使得文化旅游宣传促销难于出新、出彩。同时,由于缺乏高素质的研究、规划、策划、管理人才和大量的专业技能服务人员,现有的资源优势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通过调研我们认识到:

  (一)文化是旅游的核心价值。中国有句古话:“山不在高,有

  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的就是文化对自然的辉映和升华,文化赋予自然以生机和灵气。从

  旅游业的发展看,文化资源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核心资源,凡是旅游吸引力、竞争力强的地方,都是有独特文化品格

  和文化魅力的地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可以提高国家的软

  实力和国人的爱国热情。我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通过

  文化旅游这个平台,充分挖掘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资源,向世人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不仅可以

  表现中国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也可以提高国人的自信心和

  自豪感,提振广大人民群众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决心和

  斗志。

  (二)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划分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服务业主导产业经济发展的新经济时代已经来临。文化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附加值和广泛的关联度,是拉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的重要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的关联度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效应显著。文化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功能不仅表现为直接给交通运输、饭店宾馆、餐饮服务、商业销售、文艺表演、景区景点等带来客源和市场,更表现在它可以间接带动城乡建设、加工制造、现代农业、生态建设、文化体育等行业的发展。它的发展无疑会带来“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

  (三)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可以有效增加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文化旅游产业是综合性服务产业,也是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结合非常紧密的行业。与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工业相比,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文化旅游产业的就业岗位层次众多,许多岗位只需较短时间的专业培训、具备一定的服务意识和文明礼

  仪便可胜任。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符合我国劳动力众多的基本国情,对缓解我国日益沉重的就业压力将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对人文资源利用和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的内地来说,也是新一轮经济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切入点。

  (四)发展旅游产业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

  展。文化旅

  游产业属第三产业范畴,是以文化为核心、以旅游为载体的新兴产业,被誉为

  “无烟工业”,具有低碳、节能环保、可持续的发展特征。文化旅游产业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可以互利互惠、相得益彰。当前我国有越来越多

  的自然和人文景点被列入世界遗产保护名录,发展旅游必

  须与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

  发展的最终目标。总之,文化旅游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

  的地位将会随着综合国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

  变得越来越重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和规模会继续

  扩大。

  三、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文化和旅游产业具有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增长速度

  快等优势,在国家实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中部崛起战略、等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全国各地都掀起了新一轮文化旅游发展高潮,为进一步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我们建议:

  (一)创新管理体制。借鉴韩国“文化立国”战略及

  “文化商品”政策,根据国家制定的文化旅游发展战略规

  划,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关的具体的法律法规,使文化旅游

  产业有法可依,避免盲目操作。同时为了系统化管理,政

  府内部要设立专门机构对文化旅游产业进行统一协调管理。强化政府宏观管理部门的综合调控职能、弱化行业管理职

  能、保留并加强诸如制定文化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和文化旅

  游产业政策,特许行业的市场准入审批等行政职能,而将

  行业管理与自律、市场管理与监督等方面的职能逐步分解

  到行业协会,为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证。

  (二)建立文化旅游重点项目招商引资项目库,加强对文化旅游项目的重点推介,优化文化旅游投融资环境,以大项目为载体,以企业为平台,以资本为纽带,吸引知

  名大企业以及民间资金参与文化旅游开发建设,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和重点,推动文化旅游资源向文化旅游资本转变,实现资本与资源的最佳结合。加大项目的策划、储备和申报力度,推动一批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和重点设施建设,重点引进大企业、大集团

  投资本地旅游景点景区开发,努力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发展集约经济。

  (三)实行税费优惠。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税收优惠力度,改革增值税、营业税,下调税率,所得税可以比照高新企业实行相应税率优惠,体现国家对文化产业扶持的税收政策导向。对于文化旅游产业,凡涉及国家规定收费的,一律按下限收取,凡涉及地方行政事业收费的一律免缴。同时,争取实现文化旅游产业智力投入成本抵扣。

  (四)保障文化旅游产业用地需求。将文化旅游产业

  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障文化旅游产业建设用地

  供应。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对利用存量土地建设的文化旅游项目,优先办理建设用地

  手续,文化旅游建设项目需占用增量土地的,国土资源部

  门要给予用地支持。使用远离城市中心无需基础设施配套

  的土地,免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新建文化旅游项目应缴纳的土地出让金,经当地相应政府批准,在全额缴纳土地出让金后,可将土地出让金收益的一定比例返还用于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

  (五)政府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将文化

  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列入每年财政预算,并按一定比例

  逐年增加,主要用于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重大项目前

  期费用、宣传促销和重点旅游建设项目贷款贴息、财政补

  贴以及绩效奖励等。各地区也要相应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发

  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旅游产业发展。对重大文化旅游产

  业项目开发,对新兴文化旅游产业和外向型文化产品的生

  产给予贷款贴息和财政补助,为中小型文化旅游企业提供

  金融服务支持,增加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把重点

  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纳入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年度计划。

  (六)创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投融资机制。根据国家放宽准入、降低门槛、激发市场活力等有关政策,积极探索开发银团贷款、资产证券化以及以项目受益权和收费权

  为质押等多标样化信贷品种,着力解决旅游文化旅游产业

  普遍缺失抵押物、质押物等问题。

  同时,引导开发商争取文化旅游国债、文化旅游发展基金、文化旅游发展专项

  资金、政策性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扶贫资金等文化旅游相关的政策性资金。还可以成立文化

  旅游产业投资担保公司,为相关文化旅游企业提供融资担

  保。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国有、集体、个人、外商参与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的开发和建设,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多元投资”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依托现有教育资源,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加强文化旅游管理服务人员的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制定并实施文化旅游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推动高校与地方共建合作,培养急需紧缺人才,积极探索灵活的用人机制,有计划有目的地培育和引进文化旅游产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尤其是营销、创意和高级管理人才,为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体系。

  (八)注重文化安全。借鉴韩国经验,通过舆论宣传等影响国民的消费偏好,培育国民对本土文化产品的认同感。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正气,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抵制低俗文化、庸俗文化,重点防止“非主流”文化的侵入和对青少年一代的不良影响。在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和项目上马时,要充分论证,提高准入门槛,运用法律的、行政的、市场的和经济的等文化安全管理手段,对那些可能危及国家文化安全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力量进行有效鉴别。对传统文化和优秀文化,运用市场和产业的手段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使其在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增强生机、焕发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铜仁市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报告

  铜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铜仁市始终坚持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作为?构建‘两带两圈’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六个新跨越?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来抓,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实现我市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几年努力建设,我市文化产业快速得到发展、文化产业发展优势日渐增强,开创了铜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一、铜仁市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基本情况

  (一)资源与区位优势

  铜仁市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武陵山区,是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

  ?黔东门户?之称。全市总面积1416平方公里,下辖4个办事处、5个镇、7个乡,居住有汉、侗、土家、苗、瑶、仡佬等26个民族37万人口。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境内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古就有?黔中各郡邑,独美于铜仁?的赞誉。境内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有全区唯一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龙洞,有入选?中华十大生态亲水美景?

  游发展总体规划》,续编《铜仁市重点村寨乡村旅游建设规划》,编制《铜仁市十一二五文化旅游规划》、《铜仁市旅游商品规划》和《旅游餐饮规划》等,为铜仁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依据。

  2、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市旅游功能。一是我市《梦幻锦江》旅游区两岸景观打造已基本形成,发展观光、休闲、体验型旅游经济,突显十里锦江文化核心的旅游发展理念,从而逐步铜仁市景区的基础建设;二是打造夹岩(云林山庄休闲度假村)、落鹅、凯芒和恶滩4个乡村旅游示范村;三是正在改造提升铜仁至九龙洞景区公路;四是中南门古城区建设旅游商品步行街已基本形成,逐步成为文化旅游热点;五是建成系列大型酒店:温州大酒店、宝鑫大酒店、君逸凯悦大酒店等等多家星级酒店,大大提高旅游服务设施;六是实施了?大明边城?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已建成龙舟城、大明边城城门、龙舟展馆等,争取用三年的时间,实现创建目标;七是天生桥AA级旅游景区申报创建工作,主要完成了完成《川硐天生桥旅游景区规划》,硬化了入户道路,景区道路已铺成柏油路面。购臵了环卫设施,修建了旅游公厕。包装改造了部分农村住房,鼓励和支持部分村民开展农家乐、乡村旅馆等。八是红色旅游景点的建设,在中南门古城已建成了周逸群

  物超市项目的建设,解决可游、可停、可购问题。提升铜仁与生产、生活相融度,提高艺术美感,不断增加铜仁的文化底蕴,丰富发展内涵。

  6、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举办文化艺术节,将先进的文化?种?在基层,推进村居、企业和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培育健康向上、具有铜仁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文化丰富生活、开阔视野、提升素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凝心聚力等积极作用。

  7、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加强文物古迹的保护利用。加强民间艺术的传承弘扬。对傩文化、渔文化、龙舟文化等具有特色的表演艺术做好进一步的挖掘和整理;建立民间艺术抢救保护机制,力争有新的民间艺术项目进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文化旅游产业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就整个产业而言,从旅游业的行、游、住、食、购、娱六要素来分析,我市文化旅游产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旅游基础设施较差、产业基础薄弱、旅游方式单

  一、结构不合理、对文化的挖掘不够,未能很好地发挥文化旅游资源所孕育

  但没有形成锦江鱼饮食品牌。

  五是在?购?方面:目前我市的旅游纪念品品种少、规模小,深度开发不够,更没有形成品牌。铜仁紫袍玉带石、傩面具等特色工艺品还存在品种少、工艺差、品位不高等诸多问题。旅游商品销售较为分散,来铜仁的游客不知道到哪里购买纪念品。

  六是在?娱?方面:对文化的研究、挖掘不够,文化现象比较散乱,文化主题不明确,有许多优秀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只能从导游的介绍中听到,但不能看到,旅游娱乐的魅力不够。

  (二)原因分析

  一是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认识不够。目前,有的同志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文化旅游业是一个具有较强相关带动效应的综合性经济文化型产业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重视不够。受传统观念影响,有的同志仅仅把文化旅游作

  为一项事业来做,对市场化运作存在顾虑,没有把文化旅游上升到作为一项产业来谋划。一些部门领导还存在发展文化旅游是旅游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的认识误区,部门利益比较严重,资源整合不够,未能形成发展合力。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我市经济总量小,地方财政收入

  局主管,而这些职能部门的工作性质和工作重点不在旅游工作上,从而形成管理力度不大,景区发展缓慢的局面。因管理体制混乱,甚至存在?旅游部门不管旅游(景区景点)的尴尬局面?。

  三、对加快铜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机遇,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超常规发展

  当前,我市正处于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的机遇期,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更新发展观念,抢抓新一轮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机遇。要站在?大铜仁、大旅游、大文化?的战略高度,正确处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事业与产业的关系,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宣传与建设的关系以及资源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要统一全市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按照建设集山水园林、民族特色、多元文化为一体的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着力打造?桃源铜仁〃梦幻锦江?文化旅游品牌,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努力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全市支柱产业之一。要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整合资源,集中精力、人力、物力、财力,掀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热潮,在一定时期内实现文化旅游产业超常规发展。

  (二)突出特色,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文

  中,将城区一分为三,呈S形环城逶迤,穿城而过,形成十二半岛,而十多座桥梁又把铜仁城连成一个整体,这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九龙洞景区是全区唯一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四周崇山峻岭,层峦叠嶂,溪谷幽深,竹海苍茫;洞内深邃莫测,钟乳石、石林、石笋、石柱、石幔遍布其间,千姿百态,绚丽多彩,是一座罕见的地下迷宫。锦江〃九龙洞景区是我市文化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因此,要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把开发建设锦江〃

  九龙洞景区作为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统筹安排以中南门古城为中心的城市旅游区、川硐天生桥峡谷旅游区开发建设。依托旅游资源优势,把我市建成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改变长期作为中转站的尴尬局面。一是要依托大明边城旅游开发公司,继续引进战略投资者,推动锦江〃九龙洞景区市场化运作。要根据锦江的自然特点,对其进行分层次分段开发,着力打造?梦幻锦江?旅游品牌。二是要尽快启动中南门古城保护开发,把古城改造与建设铜仁旅游商品和名优小吃一条街相结合,修旧如旧,保护好原有文物古迹,将中山路中南门段改造成步行街,集中全区特色旅游纪念品和名优小吃在临街门面销售,靠锦江河边的民居可改造包装成特色旅馆,并根据今后旅游发展情况逐步蚕食周边现代建筑,扩展古

  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专业化文化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稳定和加强基层文化管理队伍,壮大民间文化演艺队伍,培育一支艺术资源研究队伍。在乡镇、社区、乡村、企业、学校中广泛培养业余文艺队伍和文艺人才。

  2011年9月26日

  第三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按.........................的要求,为进一步理清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思路,找准发展难题、采取发展措施,以大景区建设为突破口,重点推进....景区和.....景区建设,促进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根据本职工作,结合实际,紧扣调研内容开展了文化旅游调研活动。

  一、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现状

  由于我县基础设施滞后、旅游业起步晚,目前正处于开发建设阶段,旅游产生的经济效益还不明显。主要表现为:

  一是景区规划完善,实施缺乏恒性。扁都口和圣天寺景区虽然制定了发展规划,但是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发展定位没有很好地与实际结合,没有与全局的发展有效对接,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特色不突出,发展措施空泛,建设资金难于筹措,导致规划难于实施。

  二是投入不足,发展乏力。由于长期以来文化旅游投资主体单一,多依赖各级财政投入,招商引资力度不大,缺乏政策保障机制,在具体运作中土地、税收、项目审批、融资等方面难以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间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领域。

  三是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由于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还未实现根本性转变。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还不够紧密,缺乏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统一挖掘、整理、研究、开发的专门机构,形成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三张皮”现象。景点开发除靠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外,自身缺乏能力进行景点改造和服务功能的完善,缺乏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四是文化旅游主导产品不突出。虽然我县在文化旅游产品的打造上,主要打造万亩油菜花田原风光品牌,但文化资源的研究、挖掘和包装与文化旅游业的结合度不够,文化旅游产业缺乏主导产品,整体形象不鲜明,市场影响力不大,产业效能未能发挥。

  五是机构不健全,缺乏专业人才。目前我县文化产业从创意、策划,文化产品的生产、包装和营销各个环节都缺乏相应的人才,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

  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

  一是产业优势。南丰乡以万亩油菜花为主的田园风光独具特色,为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是区位优势。国道227线贯穿南北,交通和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容易进入过往游客的视线;

  三是干部优势。有两支好的干部队伍,一支是靠得住、2有本事、能干事的乡村干部队伍,一支是作风硬、吃得苦、能力强的文化旅游干部队伍,为宣传民乐、服务游客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四是群众优势。广大纯朴、勤劳、善良的民乐人民,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三、文化旅游产业的定位

  根据民乐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历史文化发展特点,认为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可定位于:

  一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集农业产销、农

  产品加工、农业旅游服务等三种产业于一体,顺应了人们向往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主要发展种植业观光旅游。结合227线公路沿线引导群众发展油菜种植,根据节令适时开展春季赏美景、体验农家风情活动,推动农村旅游经济,带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是发展地方民俗风情体验旅游。民乐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常迎合城市人到农村的体验需求。

  1、民俗民风旅游。在.....景区一年一度的新观音庙会,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都会自发聚集到这个地方。老的烧香拜佛,年轻的唱歌嬉戏、自娱自乐。这些民俗民风带有明显地方特色,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对游客具有强烈的吸引3力。

  2、农村节庆旅游。在....景区进一步挖掘、整合本地农村节庆风俗,以观赏油菜花田原风光为载体,不断丰富群众文艺生活,体现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打造独具魅力的地方文化品牌。

  3、农村饮食文化旅游。品尝风味餐饮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农家地方特色的食文化应该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农村之“食”关键在于“土”和“特”,......村的青稞面搓鱼子、辣油菜、酸奶子、牦牛肉干等地方风味特色远近闻名,对过往游客具有强烈的诱惑力。

  三是发展生态旅游业。以....和......为主的油菜花,打造“生态田原休闲”风姿,使之与绿油油的稻田和金黄黄的油菜相依为伴,真正构成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美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四、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建议:

  一要在政策上给与积极扶持。发展农村文化旅游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相互协调、全力投入。首先,要在县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县直有关部门,制定出台鼓励农村文化旅游的扶持政策,在资金投入、道路通讯等方面向农村文化旅游项目倾斜。同时,要组织专门人员帮助挖掘有较深文化内涵的旅游文化资源。

  二要加大对农村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实施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强化文化旅游功能。

  三要注重抓好农村文化旅游品的开发。要筛选出能显示地方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旅游品。要在保留其古色古装的基础上,按照旅游品的要求对一些民间艺术品或古建筑物要进行重新设计、包装。要加强农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包装宣传和市场开发工作,充分激发消费潜力。

  四要注重文化旅游队伍的培养。要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心的职能作用,千方百计吸引旅游管理人才,努力造就一支素质高的农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和智力支持。

  第四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打造全区文化旅游产业的会议要求,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结合本乡实际,紧扣调研内容,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开展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活动。

  一、乐居乡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

  一是产业优势。苹果、水稻田园风光独具特色,为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是基础设施优势。全乡水利化程度高,三面光沟渠纵横交错,抗旱水窖遍布地块,为发展农村文化旅游业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障;

  三是区位优势。昭大公路贯穿南北,渔洞水库专用线途径乐居、上街两个村,洒渔河烟柳与乐居、上街两个村遥遥相望。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容易进入过往游客的视线;

  四是干部优势。有两支好的干部队伍,一支是靠得住、有本事、能干事的村级干部队伍,一支是作风硬、吃得苦、能力强的乡级干部队伍,为宣传乐居和服务游客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五是群众优势。广大纯朴、勤劳、善良的乐居人民,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二、乐居文化旅游产业的定位

  根据乐居现状以及历史文化发展特点,认为乐居的文化旅游产业可定位于:

  一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集农业产销、农

  产品加工、农业旅游服务等三种产业于一体,顺应了人们向往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发展种植业观光旅游。可以依托科技示范园,组织青少年开展“农村科技夏令营”活动,普及农村科技文化知识;可以结合昭大公路沿线引导群众发展庭院果园种植,根据节令适时开展春季赏美景、夏秋季摘果子活动,推动农村旅游经济,带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2、发展水面养殖业观光旅游。可以充分利用周家口子水库、桃树井水库从事水产养殖,还可以在水库周围添置一些必要的设施,方便游客垂钓和打捞;还可以设置餐厅,让游客自己品尝劳动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是发展地方民俗风情体验旅游。乐居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常迎合城市人到农村的体验需求。

  1、民俗民风旅游。一年一度的新观音庙会,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都会自发聚集到这个地方。老的烧香拜佛,年轻的唱歌嬉戏、自娱自乐。这些民俗民风带有明显地方特色,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对游客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2、农村节庆旅游。进一步挖掘、整合本地农村节庆风俗,以农村老年协会为载体,不断丰富群众文艺生活,体现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打造独具魅力的地方文化品牌。

  3、农村饮食文化旅游。品尝风味餐饮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农家地方特色的食文化应该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农村之“食”关键在于“土”和“特”,乐居的野菜、豆干、腊肉远近闻名,对过往游客具有强烈的诱惑力。

  三是发展生态旅游业。以乐居大河土地整理项目为契机,顺河绿化,打造“乐居烟柳”风姿,使之与绿油油的稻田相依为伴,真正构成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美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三、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建议:

  1、要在政策上给与积极扶持。发展农村文化旅游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相互协调、全力投入。首先,要在区委、政

  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区直有关部门,制定出台鼓励农村文化旅游的扶持政策,在资金投入、道路通讯等方面向农村文化旅游项目倾斜。同时,要组织专门人员帮助挖掘有较深文化内涵的旅游文化资源。

  2、要加大对农村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实施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强化文化旅游功能。

  3、注重抓好农村文化旅游品的开发。一是要筛选出能显示地方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旅游品。二是要在保留其古色古装的基础上,按照旅游品的要求对一些民间艺术品或古建筑物要进行重新设计、包装。三是要加强农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包装宣传和市场开发工作,充分激发消费潜力。

  4、要注重文化旅游队伍的培养。要充分发挥乡文化站的职能作用,千方百计吸引旅游管理人才,努力造就一支素质高的农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和智力支持。

  来自

  第五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调研

  赵重建

  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为进一步理清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思路,找准发展难题、采取发展措施,以大景区建设为突破口,重点推进扁都口景区和圣天寺景区建设,促进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根据本职工作,结合实际,紧扣调研内容开展了文化旅游调研活动。

  一、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现状

  由于我县基础设施滞后、旅游业起步晚,目前正处于开发建设阶段,旅游产生的经济效益还不明显。主要表现为:

  一是景区规划完善,实施缺乏恒性。扁都口和圣天寺景区虽然制定了发展规划,但是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发展定位没有很好地与实际结合,没有与全局的发展有效对接,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特色不突出,发展措施空泛,建设资金难于筹措,导致规划难于实施。

  二是投入不足,发展乏力。由于长期以来文化旅游投资主体单一,多依赖各级财政投入,招商引资力度不大,缺乏政策保障机制,在具体运作中土地、税收、项目审批、融资1等方面难以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间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领域。

  三是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由于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还未实现根本性转变。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还不够紧密,缺乏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统一挖掘、整理、研究、开发的专门机构,形成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三张皮”现象。景点开发除靠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外,自身缺乏能力进行景点改造和服务功能的完善,缺乏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四是文化旅游主导产品不突出。虽然我县在文化旅游产品的打造上,主要打造万亩油菜花田原风光品牌,但文化资源的研究、挖掘和包装与文化旅游业的结合度不够,文化旅游产业缺乏主导产品,整体形象不鲜明,市场影响力不大,产业效能未能发挥。

  五是机构不健全,缺乏专业人才。目前我县文化产业从创意、策划,文化产品的生产、包装和营销各个环节都缺乏相应的人才,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

  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

  一是产业优势。南丰乡以万亩油菜花为主的田园风光独具特色,为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是区位优势。国道227线贯穿南北,交通和区位优势

  十分突出,容易进入过往游客的视线;

  三是干部优势。有两支好的干部队伍,一支是靠得住、有本事、能干事的乡村干部队伍,一支是作风硬、吃得苦、能力强的文化旅游干部队伍,为宣传民乐、服务游客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四是群众优势。广大纯朴、勤劳、善良的民乐人民,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三、文化旅游产业的定位

  根据民乐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历史文化发展特点,认为

  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可定位于:

  一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集农业产销、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服务等三种产业于一体,顺应了人们向往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主要发展种植业观光旅游。结合227线公路沿线引导群众发展油菜种植,根据节令适时开展春季赏美景、体验农家风情活动,推动农村旅游经济,带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是发展地方民俗风情体验旅游。民乐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常迎合城市人到农村的体验需求。

  1、民俗民风旅游。在圣天寺景区一年一度的新观音庙会,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都会自发聚集到这个地方。老的烧

  香拜佛,年轻的唱歌嬉戏、自娱自乐。这些民俗民风带有明显地方特色,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对游客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2、农村节庆旅游。在扁都口景区进一步挖掘、整合本地农村节庆风俗,以观赏油菜花田原风光为载体,不断丰富群众文艺生活,体现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打造独具魅力的地方文化品牌。

  3、农村饮食文化旅游。品尝风味餐饮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农家地方特色的食文化应该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农村之“食”关键在于“土”和“特”,民乐南丰乡炒面庄村的青稞面搓鱼子、辣油菜、酸奶子、牦牛肉干等地方风味特色远近闻名,对过往游客具有强烈的诱惑力。

  三是发展生态旅游业。以南丰乡和山丹马场为主的油菜花,打造“生态田原休闲”风姿,使之与绿油油的稻田和金黄黄的油菜相依为伴,真正构成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美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四、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建议:

  一要在政策上给与积极扶持。发展农村文化旅游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相互协调、全力投入。首先,要在县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县直有关部门,制定出台鼓励农村文化旅游的扶持政策,在资金投入、道路通

  讯等方面向农村文化旅游项目倾斜。同时,要组织专门人员帮助挖掘有较深文化内涵的旅游文化资源。

  二要加大对农村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实施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强化文化旅游功能。

  三要注重抓好农村文化旅游品的开发。要筛选出能显示地方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旅游品。要在保留其古色古装的基础上,按照旅游品的要求对一些民间艺术品或古建筑物要进行重新设计、包装。要加强农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包装宣传和市场开发工作,充分激发消费潜力。

  四要注重文化旅游队伍的培养。要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心的职能作用,千方百计吸引旅游管理人才,努力造就一支素质高的农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和智力支持。

篇八:县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报告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关于我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按照县委“走基层、转作风、促工作”主题调研活动要求,以承办旅发大会为契机,推进我县全域旅游实现跨越发展,我们抽调部分人大代表组成调研组,先后听取了县旅游局的情况汇报,组织旅游企业及重点乡镇座谈,深入重点景区和在建旅游项目,对我县旅游业发展进行专题调研。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旅游产业的基本情况

  1、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我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总面积797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20.1万人。境内旅游资源丰富,集山、水、洞、林、文物遗址遗存及生态观光农业等资源于一体,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以1990年崆山白云洞的对外开放为标志,拉开了全县旅游发展序幕,现已开发开放景区景点7个:崆山白云洞、天台山、蝎子沟、岐山湖、普利寺塔、丰乐园、绿岭核桃基地。先后获得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等九项国家级荣誉。全县有各类宾馆饭店以及农家乐200多家,旅行社和营业部6家,旅游从业人员5000余人。全年接待能力达50万人,客源市场以三小时经济圈为主,辐射到京、津两市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四省的13个地市。22年来,先后接待各地游客近千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500万元,带动社会效益5亿多元。今年十一黄金周和中秋节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6.7万人次,同比增长69.7%,再创历史新高。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2、主要工作成效和措施

  (一)重视规划编制,指导科学发展。县政府投资70万元聘请浙江远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临城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该规划是我县历史上第一个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全县旅游开发建设提供科学指导和法律依据。

  (二)多方争取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自筹资金688万元完成崆山溶洞景区生态停车场和天台山旅游专线硬化工程及后续工程,溶洞景区新停车场占地30000平方米,天台山旅游专线总长5.3公里。已于“五一”小长假期间投入使用。二是在县城主干道和景区内增设指示牌和说明牌38块,在崆山溶洞景区投资40万元新建四星级厕所一座。三是争取国家发改委“崆山白云洞自然遗产地保护工程专项资金”600万元,争取国家地质公园专项保护资金430万元。与石家庄客商徐子林签订投资4000万元的天台山合作开发协议,并参加省旅游局组织的深圳旅游招商发布会,对投资3800万元的邢窑文化博览园项目进行发布。四是对天台山景区步游路改造,新建步游路2507米。五是在景区周围栽植柏树、雪松、国槐、杨树、火炬等树木3406棵,栽植花卉3030株,在天台山旅游专线两侧栽植杨树10000棵。

  (三)加强宣传促销,提升临城品牌知名度。一是每年春节期间开展“临城人游临城”惠民活动,临城人凭身份证游溶洞20元。通过电视宣传、张贴海报、马戏演出2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等方式进行宣传推介,扩大我县景区知名度。二是在省台天气预报节目投放景区广告,继续在省内七个重点地市的28家县级电视台开展常年宣传,同时在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移动电视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春季宣传。三是广泛与省内外206家旅行社合作,制定专项奖励政策,巩固和拓展市场。四是开展中秋、国庆双节促销。实施景区与超市互动,围绕景区周边半径200公里,联合河北、河南、山东等省的41个县市区大型超市,通过超市海报、购物赠票等形式发放优惠门票50000张,推出“50元游遍临城”优惠促销活动。

  二、影响制约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旅游开发缺少拳头产品,核心竞争力有待形成。目前,我县旅游资源开发档次不高、规模偏小且分布散乱,旅游资源优势挖掘不够。岐山湖旅游度假区的“核心”作用尚须进一步发挥,基本上还是以观光游览为主,深层次的特色产品很少,没有形成具有轰动效应的拳头产品和具有较强吸引力的精品旅游线路。在乡村休闲游方面,由于乡村旅游同质化的问题突出,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和旅游线路没有吸引力,加上受季节等因素影响,特色不够鲜明,消费链条短,很难吸引游客的眼球,往往是“过路客多、过夜客少”。

  2.旅游产品业态单一,旅游配套有待完善。目前,我县旅游资源开发仍以景区景点开发为主,基础设施还不完备,旅游产品业态较为单一,区域发展不平衡性和旅游产3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业链不发达等状况突出存在。在“住”的方面,没有一家国际知名的品牌酒店或大型集团式旅游饭店,个体饭店接待能力有限,吃、住主要靠县内消费为主;在“行”的方面,尚未开通城际及境内特色旅游公交专线,景区内没有专门的旅游车辆,不利于游客游览观光;在“游”的方面,旅游人才短缺,导游、讲解员学历偏低,业务水平不高,涉外导游目前还是空白,同时,旅游交通引导标识设置不规范,没有形成覆盖全县的旅游交通引导和标识系统;在“购”的方面,旅游纪念品等配套开发尚未形成规模,缺少能为散客提供咨询、报名、购物、旅游等一条龙服务的旅游集散中心;在“娱”的方面,旅游娱乐项目还比较薄弱,缺少能够反映特色的代表性文娱节目及其与旅游景点相衔接的演出场所,难以满足游客视听需求,与旅游目的地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3.旅游产业要素制约有待突破。旅游管理体制有待健全。目前,我县旅游景点投资主体多且各自为政,旅游建设、管理的职责不够清晰,投融资能力相对较弱,与城区资源融合不够充分,没有形成统筹全县旅游资源、合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难以统筹全县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受经济下行形势影响,政府无论是在旅游项目的投入上,在旅游发展的政策扶持上,在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形象包装、宣传促销上,还是在旅游人才培训上,与其他地区相比,都处于较低水平,土地、资金等要素对我县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制约较为明显。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4.旅游资源与文化的融合有待挖掘。文化资源本应是我县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所在,我县历史悠久,西汉初年置县,唐天宝元年改称临城县,有5000年的文明史和2200多年的建县史,文化积淀深厚,但目前,我县的旅游景区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未能将历史人物、历史遗迹和独特的文化有机融合和利用起来,旅游发展重资源轻内涵的现象比较普遍,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缺乏有效的载体支撑。古迹资源较多,禀赋条件较好,但没有很好的开发与保护,可视性不强,有文而少景,有景而少物,没有很好的开发为旅游产品。

  三、几点建议

  1.实施规划引领。规划是先导。旅游业发展必须以规划为引领,随着形势与情况的不断变化,要对现有的旅游发展规划布局进一步修编优化。规划修编要聘请有成功案例经验、市场嗅觉灵敏、实力雄厚的旅游规划专家和团队,在充分调查了解我县旅游资源禀赋,在确立“旅游目的地”发展大方向的前提下,突出比较优势,高起点、高标准,提炼出切合实际、个性鲜明、能引领我县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迅速成长的品牌主题,编制具有科学性、特色性、实用性的旅游发展规划。规划要明确旅游产业发展定位,着重突出留住游客的功能,完善山上游和住地游客娱乐要素,全力破解我县景区内游客滞留时间过短和季节性旅游难题。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2.发展产业联动。要进一步创新旅游发展理念,跳出旅游来发展旅游,充分利用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等其他行业中蕴藏的丰富资源,通过发展工业旅游、城市旅游、商贸旅游、乡村旅游,最大限度地把相关产业的资源有效转化成为特色旅游产品,积极推动旅游业与一、二、三产形成联合发展的格局,与城乡建设、环境整治互动促进,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推动我县旅游以文化观光旅游为主的单一领域向文化、休闲、生态、运动、体验等多领域旅游转变。要推进现代农业园区的景区化改造,发展农业观光旅游。

  3.配套完善战略。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加快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一要加快旅游集散中心建设。二要大力发展旅游交通。加强旅游交通与区域交通干线、交通站场的对接,开通城际及境内特色旅游公交专线,优化旅游公共交通系统,不断优化完善旅游交通网络,以及重点景区配套的主要道路建设。加快建设、改造、提升主要旅游景区之间的道路、快速公交、交通标识、停车场和自驾车营地等。三要培育壮大旅游经营主体。积极培育高品质旅行社,引进品牌酒店管理公司,创建一批星级饭店和特色主题酒店,扶持一批经济型商务酒店。

  4.打造品牌拉动。一要突出生态品牌。生态旅游资源不可再生、不可复制,是我县旅游业发展的“家底”和“金字招牌”,必须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发挥好。6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首先,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遵循“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自始至终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放在首位,要尽快研究制定“保护政策”,加大对生态景区、古建筑、古民居、古树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特别是对目前开发规划未敲定、开发条件不具备的,一定要先保护起来不被破坏,确保我县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按照县平原绿化的要求,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切实加强林地的管理保护,不断提升森林覆盖率,下大力气从严控制工业污染,切实保护好“蓝天、碧水、青山”这一宝贵资源。二要打造文化品牌。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有了文化,就有了灵气,就有了品位,就有了竞争力。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要把我县独特的山水文化、邢窑文化、红色文化文化、民俗文化、古代历史文化融入到旅游产品中去,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要突出文化唯一性和差异性,深度挖掘民俗风情、地方戏曲、民间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民间传说,凸显富有我县特色的文化元素。对于旅游项目,要主动注入文化内涵,整合各种旅游资源,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推出以文化特色为主的购物游、休闲度假游、红色文化游、康体运动健身游等多种线路,联合绿岭核桃、旅游美食节等大型主题活动,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核心吸引物和精品工程。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4.加强政策扶持。县政府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加快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切实保障并逐步增加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奖励扶持力度。同时每年应安排一定的用地指标,专项用于休闲旅游项目建设,并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重点支持“大、好、高”项目。要创新投融资机制。要按照市场化模式进行投融资运作,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支持本地企业参与旅游开发,积极引进国内外的战略投资者、知名的旅游投资公司或品牌经营公司参与我县旅游开发,多元化、多方面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旅游经济发展机制,合力建好旅游投融资平台,为我县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推荐访问:县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旅游产业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