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题(3篇)

篇一:道德与法治课题

  

  初中课题申报\初中品德课题申报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教学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目前的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现状存在知行脱节的问题,即学生获取的课堂知识还仅停留在认知阶段,尚未达到实践层次,未能将所学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服务于生活。究其原因,是课堂教学没有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偏离了教学的本质目的,隔断了德育课程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与教学效率。而生活化教学理念将现实生活导入课堂,有助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全面开展和逐步提升,使刻板、枯燥的德育课程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增强了学生德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严于律己,积极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以便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形成自我习惯的约束与自我品质和修养的提升。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在道德与

  法治课程中属于新的尝试,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而言是巨大的突破与革新,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深远意义。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7世纪30年代,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提出“教育是生活的准备”。十八世纪以后,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提出了教育应“立足自然”“回归生活”的观点。他认为教育应当尊重少年儿童的自然天性,遵循他们的自然生活、生长规律。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著名论断。日本从20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按终身教育的原则,去加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以面向21世纪来探索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教育模式。纵观世界各个国家的教学观念都非常重视处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在我国,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既是对教育本质的诠释,又是其对生活本质的领悟,着重强调了生活的教育意义。这对我们解决当前思想品德课存在的一些教学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将学生的学习与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真正联系起来,将知识放在真实生活背景中学习,使道法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走进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使学生感受到

  道法对社会、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价值。同时将道法的学习融入到有关生活现象和解决具体的社会生活问题中去,能真正激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他们学习道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喜欢上道法课,乐于参与教学活动。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一)研究的目标:

  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最大的弊病就是学生知行的不统一。为此我们提出了“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的研究课题。

  1、通过本课题研究,构建一套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提高分析、判断、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践行的教学模式。

  2、在本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出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运用这一策略,教师在教学中能采用合理的教学技巧,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学的素质教育。

  (二)研究的内容和重点:

  1.生活化教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如,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等内容。

  2.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理念的研究。如,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动态开放的知识观、对话交流的教学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等基本理念。

  3.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本课题主要研究“生活化”教学的五大策略:“生活化”的教学目标策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策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策略、“生活化”的教学过程策略、“生活化”的教学评价策略。

  4.生活化教学的方式方法。

  5.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1、研究开始阶段所有课题组成员积极学习“教学生活化”的相关理论,使课堂教学多渠道展开,教育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2、培养知识转化为行动的这种能力,要循序渐进。从“知”到“行”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遵循规律。

  3、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注意各课时的学习特点,针对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行为,从而总结出一定的策略来培养学生的行为能力。

  (二)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研究资料,借鉴各种教育理论,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教育教学理念,明确研究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与措施。

  2、调查分析法:通过问卷、访问、测查、座谈会等形式及时了解本课题实施的情况,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行动研究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师生主动参与研究活动,探索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4、经验总结法:总结课题的研究经验,不断验证,修正提高,形成成果。围绕本课题研究的整体思路,有意识、有目的地搜集各种个案材料,加以归纳,不断进行分析与总结,从而揭示内在关系。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主要观点:

  1、“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倡导通过合理选择教材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生活化的案例来获取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无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利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选用学生身边的例子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参与课堂的欲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在学习中能积极探索、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树立学习的信心、引发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行动中。

  2、“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改变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况下去获取知识。课题展开以后,我们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轻松教学课堂环境的创设,浓郁校园文化环境的创设,良好师生人际环境的创设。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1、本课题与课堂教学和教科研活动有机结合,突出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统一,确保了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2、课题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研究的每一项成果,都将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

  3、本课题系统性较强,涉及生活化教学的各个方面,对教学生活化顺利进行具有指导价值。

  4、能促使教师转变角色,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从而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六、预期研究成果

  (一)阶段成果

  1、如何让学生参与教学生活化(中期报告);成果形式:工作报告;完成时间:202X年以后的实际生活、工作需要对应起来,即使是比尔·盖茨也无法预见10年以后,信息技术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无论我们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也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在学校学完。所以,要求教师努力在有限的时间内,教给学生一些终身有用的东西,这包含了优秀的道德品质。有了这些品质,学生就能在离开老师,甚至离开学校的情况下,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本课题组成员平均年龄42岁,全部具有本科学历,都是中级职称,发表论文12篇以上,省级及以上论文8篇。平时有良好的学术研究习惯和兴趣。

  研究基础

  本课题组将制定一系列的研究制度来规范研究行为,如制定任务责任制、成果负责制、定期学习和研讨制等。课题组所有成员务

  必积极投入参与课题研究实验,认真学习有关理论,主动、积极、有创造性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教育教学活动。

  保障条件

  本课题组将加强管理,拟成立课题研究管理小组,课题负责人任组长。管理小组将负责课题研究过程中诸多事项的组织、协调工作,以使管理出效益,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

篇二:道德与法治课题

  

  道德与法治课小课题题目

  道德与法治课小课题:如何提高法治素养

  一、引言

  法治素养是指一个人对于法律、法制、法治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在现代社会中,法治素养已经成为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法治素养既是对道德的要求,也是社会责任的体现。

  二、为什么需要提高法治素养

  1.促进公民的自我保护能力:法治素养高的公民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在生活中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法治素养高的公民能够更好地遵守法律、遵循法律,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让社会更加公正、公平。

  3.推动社会的良性循环:提高法治素养可以引导公民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从而推动社会的良性循环。

  三、如何提高法治素养

  1.掌握基本法律知识:了解基本法律的内容以及法律适用的范围,这能够使我们更好地遵守法律。

  2.建立正确的法律观念:正确的法律观念是提高法治素养的前提和基础,法律观念错乱会导致行为失范。

  3.培养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一个综合意识,涵盖法律权利意识、法律责任意识、法治精神等,只有培养好法律意识,才能真正提高法治素养。

  4.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丰富我们的社会经验,增强我们对法律的了解,提高我们的法治素养。

  5.多阅读法律书籍:阅读法律书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法律的内涵和外延,提高我们的法治素养。

  四、结论

  提高法治素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具体实践中需要我们多方面地积极探索和努力。只有通过长期的学习、实践和自我反思,我们才能够真正意义上提高自己的法治素养。

篇三:道德与法治课题

  

  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情景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情景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背景:

  从2021年秋季开始,基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编写的道德与法治课教材开始进入教学实践。《道德与法治》这门课是一门与社会发展合拍共舞的学科,能不能通过《道德与法治》这门课不断提高学生本学科的核心素养,直接关系到本学科的生命力,关系到本学科的教育力和教学质量。因此,运用主题式情境教学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授课方法,是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研究意义:

  1.激趣引思,寓教于乐。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提高本学科的核心素养。而引人入胜的情境毫无疑问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2.创设情境,参与课堂。

  运用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方式提供图文音像并茂、令人身临其境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听觉、视觉功能,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情境中思考讨论,让学生喜欢上道德与法治课,促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3.提高认识,增强能力。

  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过程,要重视提高学生的价值认同、守规意识、生活参与、个性品质等学科核心素养。给学生以明确、清晰的示范和导向,引导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辨别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抵制诱惑的能力。学生通过情境体验,实现情感共鸣和迁移,贴近学生生活,拉近课堂和现实的距离。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小学道德与法治

  自2021年起,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将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这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法治二字首次出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政治课程名称中。青少年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提出坚持从青少年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当今,法治成为每个公民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无论是作为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还是作为学生成长的素质工程,将法治纳入义务教育内容体系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三条主线是: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

  四个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本学科将三条主线、四个方面课程框架创造性地拓展为与儿童发生密切联系的家庭、学校、自然、社会四大生活场域,设置一个个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引领置身其中的儿童在四个生活方面学习、活动、提升,将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与儿童的生活有机融合,引导儿童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2.主题式情境教学

  主题式情境是指根据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者的年龄特点和原有经验,设置相应的融语言、声、文、图、像等为一体的、一连串的有衔接的子情境,构成一个有鲜明内容的,有教育意义的单元主题情境。

  主题式情境教学,源于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而主题式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主题情境的创设,营造一种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情境活动中进行体验、自主、合作、探索、交流、反馈、评价等一系列活动,来完成各项教学目标,并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

  四、课题研究目标

  1.梳理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适合展开主题式情境教学的内容,并加以归类整理和拓展,便于应用。

  2.形成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情境教学的主要课型,并归纳若干教学策略。

  3.搜集并整理出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情境教学中提升学生品格的典型案例,促进学生生命成长。

  五、课题研究内容

  1.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情境教学现状分析的研究。

  通过调研、问卷和访谈等方式,对我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现状进行分析,通过课堂观察罗列出本课程在理念、教材的理解和灵活运用上存在现象及问题归因,说明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情境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2.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情境教学的文献研究。

  通过对课程标准的索引,采取集中统一学习和分散自学的方式进行文献研究和理论学习,探索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题式情境教学之路,将其转变为适合本校学生实践体验的真实的教育教学活动。

  3、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情境教学实施的策略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重组

  教材作为相对稳定的教学媒体,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和滞后性是无法避免的。因此,需要教师依据我校德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重新设计教学思路,彰显教师自己的教学

  风格和个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拓展

  儿童生活的建构绝不能仅仅限于课堂教学。基于我校德育课程的培养目标,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基础,整合德育校本课程的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学校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进行拓展,主要从开发社区资源、融合校园文化、整合学科资源、走进学生生活四个方面进行拓展。

  教学策略的研究

  采用课例研究的方式,通过课堂观察、课后讨论、教学反思、课堂重建等方式来总结和提炼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策略,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从而推动该课程的高效实施。

  4、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情境教学中提升学生品格的案例研究。

  注重教学中对提升学生品格,形成学生道德智慧的研究,引导儿童去选择和建构有道德的生活及生活方式。形成基于学生实际学习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案例,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访谈、测试等科学方法,调查、了解当前课堂教学现状,把握学生在主题式情境教学法的实施下学习的有效性,为课题深入开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学习、了解主题式情境教学

  法实施的前沿信息和实践现状,吸取成功经验,避免简单重复。

  3.行动研究法:在主题式情境教学法的实施的行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创生,丰富理论,优化实践。

  4.经验总结法:通过实践、反思,归纳提炼、修正形成主题式情境教学法实施的课型范式,并通过开展宣贯、调研、教研活动、专题研讨、专题论文等方式使研究成果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七、课题研究的程序及成员分工

  课题研究的程序

  1.申报阶段

  主要任务:认真查阅文献资料,学习有关理论,确立研究课题,领会课题实质,提高对研究的认识和开展研究的水平;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组建课题组,申报课题立项;组织课题组老师认真学习课题方案及相关理论,制定课题实施计划。

  主要措施:建立学习制度,开展专题沙龙。

  2.实施阶段

  主要任务:开展课题研究,边实践边研究。

  主要措施:建立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制度,建立课题组交流平台,根据需要组织专题研讨,集中力量攻克难点。

  3.总结阶段

  主要任务:收集整理课题研究成果,提出结题申请,进行结题。

  主要措施:课题组做好阶段研究和汇报活动;教师定期撰写专题论文;认真做好研究过程中的资料积累、整理、分析、归档工作。

  成员分工

  八、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提高学生的道德和法治意识,学生能最大限度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认识,增强能力。

  2、教育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的整理和积累。

  3、完成道德和法治课的视频录课活动,积累感性材料。

  4、对道德与法治课堂运用主题式情境教学的总结。

  5、在全面深入研究之后,对各种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论文,形成本课题的结题报告。

  执笔:

  二0xx年x月

推荐访问:道德与法治课题 法治 课题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