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前景与现状调研7篇

篇一:职业教育的前景与现状调研

  

  民办职业教育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预测分析(共5篇)

  第一篇:民办职业教育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预测分析

  (复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后果自负!)

  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人民性和社会性,它直接关系到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保障公平等重大国计民生问题,职业教育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了重大突破,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建立,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显著增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民办职业教育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到2011年底,全国共有民办中等职业学校2856所,在校生269.25万人;民办非学历中等职业教育学生37.69万人。另外,还有其他民办培训机构21403所,955.46万人次接受了培训。民办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职业学校已经成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的重要生力军。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纲要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2012年6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提出,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在学历教育领域,引导民办中小学校办出特色,鼓励发展民办职业教育,积极支持有特色、高水平、高质量民办高校发展。新政的出台给了民办职业教育更多的空间,我国民办职业教育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数量超过了高等教育,社会力量在这一领域具有相对优势,民办职业教育正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社会和市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很大,但我国现有公办职业学校

  却存在着诸如投入不足、学校数量不够、专业设置单

  一、毕业生分配困难、管理体制不畅等问题。因此,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空间广阔、大有可为。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民办教育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共七章。首先介绍了民办职业教育的相关概念等,接着分析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然后重点分析了我国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随后,报告对民办职业教育市场做了区域发展分析、发展环境分析及投资分析,最后分析了民办职业教育的未来前景及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民办教育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看报告详细内容。

  第二篇:网络游戏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预测分析

  (复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后果自负!)

  网络游戏产业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经历了20世纪末的初期形成期阶段,以及21世纪初的快速发展,现在中国的网络游戏产业处在成长期并快速走向成熟期的阶段。

  我国网络游戏产业呈现快速稳定的良好发展态势,不仅形成日渐完善的产业链和相对成熟的产业发展环境,而且本土原创网络游戏在实现由量变到质变跨越同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网络游戏在游戏品种、数量、题材类型、市场规模和从业人员数量等方面,都实现了持续快速的增长。由单一大型多人在线到网页游戏、社区游戏、手机网游等新品种不断的涌现,由以魔幻类游戏题材为主到益智、军事等游戏投放市场。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包括互联网游戏和移动网游戏市场)为468.5亿元,同比增长34.4%,增长速度止跌回升。其中,互联网游戏为429.8亿元,移动网游戏为38.7亿元。2011年互联网游戏用户总数突破1.6亿人,同比增长33%。2012年第2季度中国客户端网络游戏市场规模达114.2亿元,环比增长1.4%,同比增长30%。当前,电子游戏的网络化是全球性的大趋势。无论是PC游戏还是电视机游戏,不管是在欧美、北美,还是亚洲太平洋地区,网络游戏都是一个重要的潮流。未来几年,中国网游企业将

  借机扩大海外领地,但目前来看,最大掘金点仍在亚洲地区。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预计2013-2017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仍将处于快速成长期,市场潜力巨大。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网络游戏行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共十五章。首先介绍了网络游戏的定义、分类、发展历程等,接着分析了国际国内网络游戏产业的现状,并具体介绍了四川、上海、深圳、北京等地网游产业的发展。随后,报告对网络游戏市场做了运营与盈利分析、用户特征分析、竞争营销分析、投资潜力及前景趋势分析。最后,报告详细列明并解析了与网络游戏产业相关的政策法规。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网络游戏行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看报告详细内容。

  第三篇:小水电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预测分析

  (复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后果自负!)

  水电是可再生能源,而通常的大型水电属于传统能源,而小水电属于可再生能源。国家《可再生能源法》鼓励包括小水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在政策层面对小水电发展予以支持。

  中国小水电资源分布广泛,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和偏远山区,适合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既可以发展地方经济解决当地人民用电困难的问题,又可以给投资人带来可观的效益回报,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由于小水电站投资小、风险低、效益稳、运营成本比较低,在国家各种优惠政策的鼓励下,全国掀起了一股投资建设小水电站的热潮,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全国性缺电严重,民企投资小水电如雨后春笋,悄然兴起。截至2011年底,我国已建成小水电站45000余座,装机容量6200多万千瓦,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的协同发展。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我国小水电遍布全国1/2的地域、1/3的县市,累计解决了3亿多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小水电不仅在增加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还在电力应急保障中发挥了独特作用。经过多年发展,小水电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山区生态建设

  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期间,中国将进一步加大水电建设力度,小水电开发也将迎来历史性机遇。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小水电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共十章。首先介绍了国际小水电行业的发展概况,接着分析了中国水电和小水电行业的现状,然后具体介绍了农村小水电、部分省份小水电和小水电设备的发展。随后,报告对小水电行业做了上市公司运营状况分析、投资潜力分析和未来前景预测,最后详细列明并解析了与小水电行业密切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小水电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看报告详细内容。

  第四篇:锂电池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预测分析

  (复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后果自负!)

  锂电池是一类由锂金属或锂合金为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电池。锂电池主要应用于笔记型计算机、行动电话、PDA、摄录像机、携带式光盘等电子产品上,其中以笔记型计算机、行动电话为最大应用产品。电子、信息及通讯等3C产品均朝向无线化、可携带化方向发展,对于产品的各项高性能组件也往“轻、薄、短、小”的目标迈进,而锂电池是最佳的电源供应来源。

  目前锂电池已逐步向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等领域拓展。全球锂电池需求量随着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而逐年递增。

  我国锂电产业化始于1997年后期,走过了一条从引进学习到自主研发的产业化道路。进入2001年以后,随着深圳比亚迪、邦凯电池等锂离子电池企业的迅速崛起,中国的锂电产业开始进入快速成长阶段。目前,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锂电池生产制造基地、第二大锂电池生产国和出口国。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累计生产锂离子电池29.66亿只,出口量为12.43亿只,出口金额为42.68亿美元。2012年1-11月,我国累计生产锂离子电池达38.02亿只。

  许多中国企业已经加大了各种资源的投入,例如增加自动化或者半自动化设备,生产模式由劳动密集型向半自动化和自动化转型,开

  发自主创新的工艺技术,进一步完善质量体系,通过提升产品品质和劳动生产率,向高端市场和高端产品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中国锂电产业的发展趋势。

  低碳经济时代,我国在新能源及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锂电池由于具有较高的能量及更具有环保性,已经开始全面取代传统的铅酸、镍氢和镍镉电池,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储能元件,其发展的技术水平快慢将直接影响整个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随着一系列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即将出台,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十二五”期间将快速发展,届时将带动锂电池行业快速增长,并向人造卫星、航空航天和储能方面拓展。同时,随着HEV混合动力汽车、3G手机和其它电动工具的发展,国内锂电池市场份额将快速增长,国内锂电池企业拥有巨大的市场增长空间。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锂电池行业市场前瞻与数据挖掘分析报告》共十章。首先介绍了锂电池的定义、分类、锂离子蓄电池等,接着分析了中国电池行业和国内外锂电池行业的发展状况,然后详细介绍了汽车、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工具等锂电池应用领域的发展。随后,报告详细剖析了锂电池行业区域发展、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和原材料供应状况,最后对锂电池行业的投资潜力进行了重点分析,并对锂电池行业的前景趋势做出了科学的预测。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锂电池行业市场前瞻与数据挖掘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看报告详细内容。

  第五篇:煤化工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预测分析

  (复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后果自负!)

  煤炭是中国的主要化石能源,也是许多重要化工品的主要原料,随着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近年来中国能源、化工品的需求也出现较高的增长速度,煤化工在中国能源、化工领域中已占有重要地位。

  在国际油价急剧震荡、全球对替代化工原料和替代能源的需求越发迫切的背景下,中国的煤化工行业以其领先的产业化进度成为中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煤化工行业的投资机遇受到国际国内投资者的高度关注,煤化工技术的工业化不断取得突破、大型煤制油和煤

  制烯烃装置的建设进展顺利、二甲醚等相关的产品标准相继出台。新型煤化工产品逐渐走向市场,并被市场接受。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新型煤化工主要示范项目先后进入商业化运行或长周期稳定运行。2011年3月2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规范煤化工产业有序发展的通知》,首次明确界定煤化工产业的准入标准,这将对产业的走向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2012年,我国的煤化工发展持续阔步向前。在投资“稳增长”的助推下,201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煤化工项目的审批与推进已有所加快。

  2013年,我国新型煤化工项目审批终于有了重大进展,3月份有10个新型煤化工项目获国家发改委“路条”。我国新型煤化工产业已经获得起航条件,政策有逐步放松的趋势。煤炭能源化工产业将在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利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今后20年的重要发展方向,这对于中国减轻燃煤造成的环境污染、降低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均有着重大意义,中国煤化工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广阔。预计今后政府将逐步放松对发展新型煤化工的管控,以煤制油、气、烯烃为代表的新兴煤化工产业将成为未来的化工业的发展重点。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煤化工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共十一章。首先介绍了煤化工的定义、分类、特点、发展必要性及技术状况等,接着深入分析了国内煤化工产业的现状,然后具体介绍了煤焦化、煤制油、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气化、煤合成氨、煤制电石以及洁净煤技术的发展。随后,报告对煤化工产业做了区域发展分析、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和煤化工产业投资机会分析,最后分析了煤化工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煤化工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看报告详细内容。

篇二:职业教育的前景与现状调研

  

  职业教育的前景和现状?章主要围绕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职业教育机构营销获客来展开。?、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受?才需求、产业迭代和政策?励的叠加影响,职业教育在整个中国的教育体系的权重不断提升,在规模和形式上发展和迭代完善。从?才端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从?才端来看2012年起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第?次出现绝对下降,劳动???连年呈现下跌态势;尽管如此,制造业已经逐步被机械替代,?端?才“??荒”愈演愈烈。?根据BOSS直聘在2020年底发布的报告显?,中国职场?均跳槽周期逐年缩短,35岁以下?领的平均跳槽周期从23个?逐渐降低到20个?,“铁饭碗”的概念已经成为过去时,跨?业、迈过职业技能和资质门槛的求职也推?了职业教育?业的需求。从产业升级?度来看,在?三五计划提出的从产业升级?度来看“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才发展为?撑”的号召下,我国产业正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转变,客观上推动了很多新岗位的出现、也对企业及求职者提出了更?的要求,给职业教育在?才培养上创造出更多空间。从政策利好来看,从政策利好来看,结合2012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实施?案》、2020年《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动计划》等?系列政策的出台,国家在职教地位、办学主体、培养?的等多??做出了越来越精细的规划指导,也?励着我国职业教育?业进?步?效发展。那么整个职业教育?业的市场规模如何?多个统计机构给出了不同的结论。艾瑞?在2021年3?25?发布的报告显?(如下图),整个职业教育?业市场规模在整个职业教育?业市场规模在2000亿以上,亿以上2020年因为疫情原因出现了短期负增长,但是线上培训则实现了27%的突破性发展。预估2021年线上线下两种形式将实现同步增长,整个职业培训市场将逼近3000亿。从搜索?数据也可以看出职业教育?业旺盛的需求,如下图所?,虽然去年疫情最严重的时期(从搜索?数据也可以看出职业教育?业旺盛的需求2-5?)该?业的搜索量出现了下滑,但是从6?起则出现强势反弹,8??业的搜索量?均可达1000万+的,同?增长9%。从设备终端来看,移动端的检索量占?70%,PC端则占?30%,和整体?盘差别不?。?、职业教育如何做好营销获客?对于职业教育,受众?群的决策点在哪?根据下图可以发现,“在线教育”是受众的关注点之?,特别是是受众的关注点之?“招录考试”和“职业资格”两类培训,因为受众多处于求学或在职状态,在线学习的灵活性能够满?他们的需求;相较??,“专业技能”和“学历提升”强调线下集中授课,但去年因为疫情原因也催?出在线学习的需求,因此建议这四?类机构在当前可继续将课程线上建议这四?类机构在当前可继续将课程线上化、视频化、直播化,同时能够在多元、定制和互动??进?深耕,提升?户体验。化、视频化、直播化

  注意:实现课程线上化、视频化、直播化线上化、视频化、直播化,要选好视频直播平台服务商,毕竟课程都是收费的,?旦被盗录?次转卖,对企业伤害很?,另?个是直播可以考虑私有化,内嵌APP/?程序/?站等,这样能提??户体验。?较推荐使?保利威平台来做线上教育。另外?个备受?户关注的问题,就是学习耗时多久?如下图所?,四?类培训的受众都期望在?个?能够速成备考受众都期望在?个?能够速成备考,“职业资格”类受众相对更有耐?,但是也不希望超过三个?。细分培训项?来看,“专业技能”类中的母婴育?和美容美发?业对耗时最关注,“职业资格”类中的建造师、教师和法律?业对耗时最关注。因此我们建议职业教育机构应该相应?户诉求,在课程开课程开发上讲求精简?效、短期致胜,也应该将此作为主要卖点、呈现在营销推?中。发上讲求精简?效、短期致胜,也应该将此作为主要卖点最后,我们还可以根据下图发现:?性群体在选择职业培训机构的时候顾虑较多?性群体在选择职业培训机构的时候顾虑较多。?论从搜索?群的性别、还是在搜索中明确表达性别来看,四?类业务的受众?群都体现出?性占优。其实这体现出的是?性群体对职业发展的深重考量,建议职业培训机构可以针对“??该不该去三??扶”、“技校什么专业适合??”这类的搜索请求作出专业回答,打消?户顾虑的同时,还能提升品牌好感度、有效吸收潜客线索。

篇三:职业教育的前景与现状调研

  

  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职业教育是培养经济建设第一线人才的主阵地,是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结合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职业教育发展情况,供大家参考,欢迎大家借鉴。

  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一)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举足轻重。它是培养经济建设第一线人才的主阵地,是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结合点。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特别在近几年更是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发展经济的战略位置,从政策导向到经济扶持等方面都采取了不少措施。我县职业教育起步也不算晚,也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但总体上看仍然显得薄弱,发展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存在不少问题。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与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此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结合教育实际,围绕当前教育发展的重大任务,深入开展调研。现把对职业教育专题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今后工作建议报告如下:

  一、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一)职业教育发展沿革

  据史料记载,职业技术起源于清宣统二年(192019年)距今近百年的历史。先后创办过两所农业学校和一所职业学校。农业学校开设园艺实习班,开展茶、果栽培和加工技术传授。职业学校从请来两个师傅为教员,教学内容是教学生纺线织布、染布等技术,学员学习大小花格子布的纺织和印染技术。享有盛名的马邓茶的栽培、制作加工以及振太街花布均是农业学校和职业学校传授技术后得以提升和延续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文化和科技的需求更加迫切,各类文化学习班和技术培训辅导班大量举办。

  1958年在大办农业中学的要求下,全县区社办起农业中学32校,学生712人。

  1959年农业中学调整为两个公社一校,全县保留10校,学生

  220人。

  1961年至1963年农业中学再度调整保留为1校(者东农业中学),学生129人。

  1966年,全县农业中学校数又增至5校,学生261人。在恩乐开办了农业技术学校,学员44人。

  1967年,全县农业中学校数发展到9校,学生261人。其中县扶持指导办者东农业中学,公社办勐大平掌农业中学,其余农业中学均为区办。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级农业中学先后停办。

  1972年,县农科所开办一所农业技术学校,招收新生1班,40余人,2年后停办。

  1973年,者东农业中学改为“第三中学”(普通中学)。

  1978年8月,开办“师范班”。1980年10月经思茅行署批准改建为“县小学教师进修学校”。1985年经省教育厅备案协同省计委批准正式属中等师范学校规格建制,开始招收全日制离职系统进修中等师范学员。1987年停招系统进修中师班,转为在职教师岗位培训。,教师进修学校与民族学院联合招收函授本科汉语言文学班。同时面向社会在职干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多项职业技能培训。

  1985年,以教育部门为主,农、牧、卫生部门联合创办了“县农职业中学”,同时挂“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分校”牌子。1986年开始只招初中毕业生,进而过渡成“职业高级中学”。

  1986年10月,县委、政府决定将县农机站改办“县农业机械技术学校”。到1989年止,共举办50班(驾驶39班,管理员11班),学员2392人次(驾驶1911人次,管理员481人次)。

  1991年,按板镇成人技术学校创建。1999年6月被省政府认定为“省级示范性成人技术学校”。学校以科教兴镇、科技致富为宗旨,培训迎着季节走,按照农闲学,立足文化、着眼技术、服务生产,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的指导思想,切实抓好农村科技培训工作。发展至今,全县还有合格成技校2所,村成技校110所。

  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直至二十一世纪初以来,社会各部门,各种组织从自己工作需要出发,纷纷举办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班、培训站、辅导站等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增多,培训范围增大。县委党校、婚育学校、驾驶技术培训学校、农广校、农函大运应而生,社会化的职业教育网络已经形成。职业教育真正成了部门单位普及业务知识,提高职工素质、职工个人提高业务水平、就业机会所必须,参与接受职业教育的意识增强、自觉性提高。

  (二)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

  县教育局主要管理学历职业教育,同时也协同管理农村职业教育中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县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管理非学历职业教育,劳动就业主管部门承担职业技能培训和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等。各部门因工作需要组织的培训班由部门自主管理。

  二、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此次调研中,县教育局主要对县主管的学历职业教育和协管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进行调研,调研报告中所提的“存在问题”及“几点建议”也主要针对学历职业教育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一是学生、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愿望不强,积极性不高,全社会兴办职业教育的氛围不浓厚。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之一是对职业教育的宣传不到位。不少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重视普

  通教育(学历教育),轻视职业教育,“读普高、上重点、考名校”仍然是家长,学生的努力方向和主攻目标,视职业教育为“旁门左道”,认为上职校没出息。加之高校扩招普高扩容,职业学校生源匮乏,职业学校招生难的现象十分突出。职中现有在校生是181人,与普通高中生数比是1:13,跟1:1的要求差距很大。原因之二是一部分干部群众对职业教育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看不到职业教育对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和科技普及所起的作用,全社会兴办职业教育的氛围不浓厚。县职业高级中学连续多年完不成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招生指标,生源问题成了困扰职中多年的老大难问题。

  二是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为当地经济服务功能不强。学生

  招不进、留不住、送不出,掌握不了一技之长。学生走到社会上就不了业。究其原因是职业学校受师资,设备等因素影响,不能发挥科技示范和科技推广的龙头作用,带动不了当地经济发展,专业设置与目前社会就业和市场需求衔接不紧密,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职业学校的骨干专业没有形成,对学生、家长缺乏吸引力。职业学校之间专业雷同,无序竞争,我县职业高级中学始终没有找到适合县情,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引导,支持作用的专业,形不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三是职教专业教师匮乏。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质量,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在于提高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专业门类多,课程设置复杂,对职教师资的配备不但要注意数量,更要注意专业结构。县职业高级中学现有教职工44人,其中专任教师37人,专业教师1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5.1%。专业教师所占比重偏低,几年来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专业教师与学校专业设置需要差距较大。县依照普洱市教育局要求在农村初级中学开设了职业技术教育课,使用市教育局编印的职教乡土教材,但各校普遍缺乏适应教材需要的专业教师,初级中学职业技术教育课的教学质量受到很大影响,难以收到实效。

  四是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硬件建设亟待加强。职教专项经费紧缺,教学设备“残、破、老、旧”,缺乏与专业设置相配套的教学仪器和实验实习场地,在黑板上学技术,学校硬件设施急需充实。由于县财政运行十分困难,县人民政府多年来对职业教育没有大的投资。加之上级扶持教育的专项资金多倾向于普及义务教育,“世界银行发展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国家“贫义工程”、“危房改造工程”等,县职业高级中学均沾不上边,故职业高级中学的硬件设施长期得不到充实和改善更新。

  五是职校学生学习费用高,困难家庭子女缺乏经费支持,职校学生毕业就业率低,加之社会上技术工人工资待遇低于管理人员,教育成本难以回收。困难家庭子女打消了接受职业教育的念头。

  六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混乱,职教资源浪费。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培训机构林立,各类培训班层出不穷,但由于受师资、设备、基地影响制约,往往是培训质量不高,社会效益难于显现。一方面培训经费、人力、设备的的严重短缺。造成资源浪费,培训效益事倍功半。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保持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必须下大决心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改变职业教育的现状。

  三、发展职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首要的问题还是要提高职业教育在经济建设中重要地位的认识

  1、建立县职业教育发展领导机构。由县人民政府主管教育副县长任组长,教育、财政、农业、畜牧、科技、卫生、民族、扶贫、宣传等部门领导作为机构成员,主要负责研究解决协调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监督计划、规划的执行,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

  2、召开职业教育发展领导机构联席会议,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3、成立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从根本上改革现行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二)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

  就县职业高级中学师资队伍建设而言,首先要把好教师的入口关,教师的调入要根据学校专业缺额需要,缺什么专业就调什么专业;其次是要抓紧现有教师的职业培训。积极创造条件从经费上、时间上为教师培训开绿灯、给政策。其三是要注重培训的实效性,培训要为学校的专业设置服务,培训回校后要用好受训教师,使其在学校专业教学中发挥作用。其四是要选准培训路子。现在社会上各种培训机构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更有盗用培训之名谋利者,要把教师送到国家相关部门举办的培训机构、高等院校、企业进行培训。其五是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更要注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只有热爱职业教育、热爱学生、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才可能办好职业教育。

  (三)切实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更加复杂,需要更多的实验

  器材和设施,需要更多的经费投入。虽然在简陋的教学条件下,仅职业高级中学至今就已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41200人次,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100人。中央也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但仅仅依靠国家的投入还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要想更深层次发展,还需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1、要切实落实国家关于“城市教育费附加30%用于职业教育的规定”。

  2、除管好用好国家“职校贫困生生活补助费”政策外,县人民政府对在职业高级中学就读的农村户口及享受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再给予困难补助,以吸引上述家庭子女到职业高中学习。

  (四)加强职业学校内部管理,深化职业教育部管理体制改革

  1、加大职业高中招生改革力度。在执行以往职中招生改革中联合办学、取消年龄限制、取消往届类别限制、实行专业大类招生等基础上,继续改革招生办法。实行职业高中提前录取,春秋两季的招生办法。

  2、改革办学模式,拓宽“职业教育社会化”的办学思路。积极扩大学历教育生源,为职业高校储备人才;同时,结合当地人才市场需求及新农村建设需要,积极组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当地劳动者素质。

  3、改革职业学校人事管理制度,实行学校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教职工全员聘任及学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调动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

  4、加强职业高中学校管理建设,强化学校内部管理。

  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二)

  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1、**市共有中等职业院校4所,即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市职业教育中心)、青铜峡职业教育中心、盐池职业中学、同心县石狮职业中学。在校生总数为4587人。生源结构以城乡分:城市占23.3%,农村占76.7%,以地域分:本市辖各县(市、区)占95.2%,周边县(市、区)及陕、甘、蒙毗邻地区占4.8%。

  4所职业院校共有教职工421人,其中管理人员20人,工勤人员

  43人,教师358人,其中兼职教师60人,专任教师中专科学历16人,本科以上学历342人,占全体专任教师

  的95.5%。

  20xx年全市用于职业教育总投入1756.1万元,其中财政投入1483.2万元,学费收入241.8万元。到目前为止,尚未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财政拨款标准。

  全市现有市级综合实训基地1个,县级实训基地2个,近五年中央财政共投入730万元,省级财政投入2400万元,县级财政投入160万元,院校自筹36万元用于实训基地建设。

  2、全市有农村中等职业学校3所,即青铜峡职教中心、盐池职业中学、同心石狮职业中学。3所学校共有在校学生3162人,生源主要来自本县(市、区),农村学生占80%以上;共有教师151人,其中兼职教师17人,本科以上学历教师达92.1%;20xx年职业教育办学资金总投入1648.1万元,其中财政投入1450.2万元,学费收入166.8万元,各县(市、区)尚未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财政拨款标准;现有实验实训基地2个,近五年内中央财政投入青铜峡职教中心实训基地160万元,投入盐池县职业中学实验实训楼400万元,青铜峡市和盐池县财政分别投入30万元和166万元。

  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的世纪以来,**市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业学校建设步伐加快,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但与外省区及本区部分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着许多问题,既有整个职业教育的共性问题,也有本市的实际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从总体上看,全市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山区县(区)教育发展极为缓慢,表现在一是职业学校及培训机构教育资源配置过少,办学条件薄弱;二是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的份额过低,在校学生普职比为5:1;三是农村职业教育及成人各类培训无法全面、有效开展,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2、本市职业学校招生难、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难。主要原

  因:一是人民群众和学生观念比较陈旧,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低,在就学的价值取向上有偏差,把培养目标定位在科研或管理人才上,重理论学习,轻动手操作,都想当“白领”,不愿做“灰领”和“蓝领”。在升学选择上总是先选择普通高中,实在没有办法才选择职业学校;二是由于本地经济发展速度不快,经济总量小,就业岗位相对过少,毕业生就业供大于求,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由“出口难”反作用于“入口难”;三是本市的职业院校,由于办学条件、师资、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差距,人才规格与市场需求不对应,造成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四是政府在毕业生就业方面作为不够,没有从改善民生的角度出发,出台相关的政策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3、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最大的难点是投入严重缺乏。职业教育是成本最大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师资配备、学校功能建设和实训设备配置。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空编75人,由于人事管理体制的制约无法补充,同时由于经费短缺学校也无能力自主聘用教师。学校实习、实训设备数量缺乏,档次较低,所有学校都没有建成设施完备、功能完善、设备充足的实训基地,无法满足实训实习需求,严重制约着办学水平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4、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单一,学校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条件差,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没有形成,不能满足部分学生采取灵活方式完成学业的需要;校校联合效益不明显,“一年在农村学校,一年在城市学校,一年在企业实习”和“一年在学基础,一年在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两个“三段式”的培养机制及“课堂教学――实习实训――工厂操作”的学习循环方式没有完全形成。

  5、校企合作路子不宽,机制不完善。从学校角度看,乐于合作的企业较少,主要原因一是有的企业提供顶岗的岗位少,不能满足一批毕业生的需要;二是有的企业的专业与学生实习专业不对口,一批学生要分散到几个企业顶岗,管理难度大,从学校方面考虑安全责任大;从企业角度看,顶岗实习毕竟是实习,不仅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还必须特别做好劳动保护和安全保护,要派出师傅指导、提供顶岗工资等,只有义务而没有收益,如果不是订单培养,为本企业增加

  技术工人,企业是不合算的,所以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三、对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1、加大投入,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增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一是要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市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暨**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是市级中等职业学校,是在全市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学校,原校址布局零乱,容量有限,制约了学院的持续发展。根据自治区20xx年全区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关于统筹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做大做强做特职业教育的精神,市委、政府决定将其迁建入教育园区,占地1000亩,概算投资4.7亿元,目前仅完成投资5000万元,资金缺口非常大。建议自治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借国家拉动内需、加大教育基础建设投入的机遇,重点支持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暨**市职教中心迁建工程,给予大额度的资金投入,将其建成教学、培训、住宿、文体活动、实习实训等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充满人文气息的育人环境。塑造职业学校的新形象,发挥市级职业学校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要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和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使其改变薄弱状况,达到规模适度,满足当地中等学历教育、各类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需要。二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依托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一个全市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共享的综合实训基地,达到设施完善,设备一流、数量充足;同时在各县(市、区)建设一个中等规模、满足所设主要专业实习实训需求的实训基地。

  2、改革人事管理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根据职业

  学校普遍存在缺教师、现有教师结构不合理的现状,要加强师资配备,区、市人事部门对中等职业学校要实行灵活的编制政策,给予职业学校招聘教师的自主权,要让职业学校根据专业教学需求,在人事部门的监督下,在编制总额范围内自主选聘专业教师,引进人才。

  2、深化改革,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要以市场

  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设置专业,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需要确定培养方式。在专业建设上即要依托当地主导产业设置与之相适应的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也要设置为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和

  现代服务业服务的外向型、标准化专业,着力加强专业建设。同时全市范围内应统筹设置专业,避免重复设置,实行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办学水平。在办学模式上,要积极探索与东部职业学校实行分段接续式合作办学模式,利用东部地区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就业环境,使本地学生实现输出培养和就业;在培养方式上建议采取“在校学习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半年;再在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半年”的方式,强化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4、加大中等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使人民群众及学生充分认识接受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宣传好国家给予中职学生每年每生1500元生活补助的政策及中职学生就业趋好的形势,引导广大家长和学生在就学选择上更加实际,逐步认同职业教育。

  5、建议在国家已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助学政策的基础上,对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无论城市和农村学生实行全免费,学校的培养成本均由各级财政按比例分担。实行免费后,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籍管理系统,要出台更加具体的学籍管理办法,严格学籍管理,对学生的流向和在校学生情况要加强监测,并按月上报教育行政和财政部门,审计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使用财政拨款情况的审计,保证财政核拨的教育经费有效用于教育教学。

篇四:职业教育的前景与现状调研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一篇: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职业技术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在一定水平的教育基础上所进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教育。它的特点是强调职业道德培养,着重进行适应社会发展和生产发展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技术培训,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职业技术、技能教育。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从当前情况看,要办出受企业欢迎、社会认可、群众满意的职业技术教育,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须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

  一、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纵观近代以来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史,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这就是:职业技术教育是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关键环节,是教育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接的重要枢纽,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一种长远、积极的就业支持政策,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和增加就业岗位,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实现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和调整,促进劳动者再就业,化解社会矛盾,意义十分重大。

  二、当前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

  20多年来,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已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又有与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相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2004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达到237万人,占整个高校招生总量的53%,高职高专招生总量已经超过了本科。在这种形势下,截止到2005年,全国具备颁发学历资格的普通高职院校达到1078所。但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却不容乐观,自1999年以后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的急剧增加,拉动了以升学为主的普通

  高中教育的发展。1998年全国普通高中招生数为359.6万人,2004年增长到821.5万人,增幅达128.4%;而同期承担技艺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由519.5万人增加到548.1万人,增幅仅有5.5%,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总数的比例由占高中阶段的59.1%下降到40.0%。更令人担心的是,在全国农村高中阶段教育中,接受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人数比例相差极大。并且,有资料显示,我国现有技术工人7000万人,其中高级技工只占3.5%,即使是全国最大工业基地上海,高级技工的比例也不足7%,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40%的水平相比相差很远。并且现有的技工大多年龄偏大,一部分青年工人的技术水平又达不到规定的标准。而在上亿的农民工里,技术熟练的工人所占的比例很低,有受过专门技术培训的仅占12.5%。

  三、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的来看,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工人才是当务之急。但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短,起点低,再加上各级政府及教育工作者对职业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从而造成我国职业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

  长期以来,受中国传统“精英教育”的影响,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职业教育是低水平、低层次的教育,是上不了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的学生迫不得已的选择。在农村,农民对职业教育也没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他们还没有真正形成依靠科技致富的意识,因此,不愿把子女送入职业学校就读,他们希望子女能够考上大学,出人头地,摆脱贫困。随着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上出现了“普高热”现象,普通高中的招生人数不断增加,而职业学校却出现招生困难的态势,特别是农村职业学校的生源更为短缺,即使招了一些学生,其生源的素质也是相对较差的,这直接影响到职业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

  (二)职业教育投入少,办学条件差

  目前,我国职业学校的经费短缺现象严重,国家财政预算内事业费只能基本保住人员经费,甚至有些学校连保工资都困难,更难以发

  展职业教育。由于办学经费紧张,造成许多学校连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所需的最基础的设施和设备都没有。同时,由于经费紧张,不但教师没有机会出去进修,而且连学生必要的实习也无法实现,而这一情况在农村职业学校中更加突出。在教育工作上,有些领导对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不能做到统筹兼顾、共同发展,甚至有的地方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不但不安全配套经费,而且连专项经费也很难保证。再由于部分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偏低,很难把先进的科技成果引入教学中,造成了职业学校开设的课程不能适应学生升学考试和就业的需要,这不但影响了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职业学校自身办学的吸引力,而且也挫伤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入读信心。

  (三)就业形势严峻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呈现大众化的趋势,大学毕业生数量迅速增长,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和国企改革,使企业向社会释放了大量的多余劳动力。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后期失业人口已达1200万,过剩的失业、待岗人群挤占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空间。现今毕业生就业难已经呈现出两个向下的趋势,一个是就业率降低,一个是起薪点降低。毕业生就业难折射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深层次的问题—“资源错配”,即经济资源在一些人为因素的作用下,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规律,片面流向重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知识型服务业则处于低迷状态。特别是2001年之后,在低利率、低汇率政策扶持下,重型产业加速发展,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近3/4来自重制造业。这种产业结构失衡反映在劳动力需求结构上,就是“白领”岗位需求相对不足,而对蓝领型岗位却有着旺盛的需求。因此,才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工资不如农民工等新的“脑体倒挂”现象。

  (四)职业教育改革缺乏力度

  目前,虽然职业学校都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及时适应市场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但仍有相当多的学校办学模式相对单一,专业结构不合理,缺少本校的办学特色和活力。有的学校领导的职业教育观念陈旧,不思变革,有的学校专业课程和教材内容

  不能较好地反映最新的科研成果,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相对落后,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再者,职业学校内部缺乏沟通,专业设置重复,资源不能共享,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相背离,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没有学到科技致富的真本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五)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存在短期行为,一些学校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时完善培养目标。不能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对市场的适应性较差。热的专业过热,供过于求;冷的专业过冷,虽社会急需,但无人问津。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之间、课程设置和岗位群的知识能力要求之间出现脱节,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差影响了办学的质量和声誉。同时,课程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时代特色。职业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

  四、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在规范化建设方面,职业技术教育逐渐体系化

  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就要求“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基本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初等、中等、高等相互衔接,专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体系。

  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在纵向上的几个层次自行衔接,横向上又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

  ①初等职技教育,培养熟练工、初级技术工人。

  ②中等职技教育,培养中级技术工人、初级的技术员、专业人员、管理人员。③高等职技教育,培养中级以上的技术人员、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技师(或高级工)和智能型操作人员,招收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技校的毕业生。同时规范了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名称,并体现了职业特点。职业教育的发展,既扩大了我国教育的总体规模,也使

  我国教育结构得到了历史性改变,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优化了高中阶段教育的结构。

  (二)在管理体制方面,在中央统一领导下,逐步加强了地方政府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统筹和管理权,扩大地方政府的管理职权是教育体制改革的趋势,对职业技术教育更为重要。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趋势是发展区域经济,即要求在一个经济区域内,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以自己特定的文化、教育、科技水平,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构建起体现本地区产业和技术特色的经济结构和管理体制,推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服从并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受地区的统筹和管理。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强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和管理权,要求地方政府要统筹规划,促进本行政区域内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的机制,组织动员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要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各种职业教育资源,打破部门界限和学校类型界限,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办学效益,优化职业学校布局结构。

  (三)在办学体制方面,鼓励和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形成了职业教育多元办学的格局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特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政府包揽办学和单一计划办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对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影响是直接和具体的,要求职业教育办学的主体由政府或国有经济向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参与转变,同时使公民个人、合资企业等成为办学主体的需求成为现实。办学主体多元化和办学形式多类型是办学体制改革的核心与关键,办学主体决定着办学的管理主体与投资主体。因此,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逐步建立与经济多元化和办学主体多元性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是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目标。

  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我国公共财力有限,用于教育方面的支

  出更是难以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穷国办大教育的基本国情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就需要调动社会力量来承担更多的任务,这也为民办教育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民办教育机构具有鲜活的办学理念、高效的运转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激励机制,民办职业教育市场的开拓,是对公办职业教育的有益补充,多样化的教育供给扩大了职业教育资源,也扩大了受教育者的选择范围。为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政府在坚持科学引导、加强管理的同时,有责任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加以扶持、资助,政府的扶持资助将是提高社会力量办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第二篇:我国国际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

  论我国国际贸易现状及发展方向

  四大因素支撑着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人们把对外贸易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最初推动力。世界自由化政策的效果,世界经济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为我国外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外贸体制改革,以及9%左右的实际增长率为外贸发展创造了良好内部环境,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加快了贸易和投资政策的改革。我国在劳动力资源、市场规模和经济发展潜力上又具有比较优势。外资对我国增加出口,改善国际贸易地位起了积极作用。

  利用世界产业转移的契机我国外贸从初级产品出口转换为轻工纺织品的出口,再到机电制品的出口,目前利用世界高科技产业转移的机遇正向高科技制品为支撑点转变。改革开放以前一般贸易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改革开放后加工贸易异军突起,超过一般贸易的增长,目前已经占到出口总额的55%,进口总额的39%,尤其是进料加工贸易发展尤为迅速。

  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产业升级,人们对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服务贸易自由化趋势遍及各个传统服务部门和新兴服务行业,从商务、旅游、运输、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到信息、金融、保险、法律、咨询、经纪、通讯和各种专业服务,都成为各国谈判和扩大市场准入的对象。由于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际分工的深

  化,各国政府逐步开放服务市场,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服务贸易将越来越成为新的贸易增长点。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货物贸易以高新技术为载体,高新技术产业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制造业在世界范围内正在朝着更高知识密集型的方向增长,低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货物贸易正在萎缩,高知识密集型产业贸易的上升诱发当代知识贸易。知识不再仅仅是生产要素,而是一种重要的企业战略资源,在价值创造活动中正逐渐显示其核心地位,日益成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所必要的核心优势资源。

  世界产业结构信息化进一步刺激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在全球科技产业化浪潮中,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增强了服务活动及其过程的可贸易性,产生了大量新的服务贸易门类,刺激了整个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同时也将使世界服务结构进一步朝着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方向发展,与信息高速公路等高新技术有关的服务业和以高新

  1技术为手段的服务贸易将会得到更为迅速的发展。

  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的生产与创造,而知识的生产与创造又

  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因此,科技进步与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

  决定竞争能力高低的根本性因素,这也是我国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发展国际贸易的关键。

  促进科技的进步与创新首先,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

  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新机制,进一步解决我国科

  技与经济发展相脱节的问题。其次,要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我国

  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占其增加值的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与发达国

  家相比,我国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这是我国面向知识经济发展的重

  要制约,它阻碍了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增加对科技

  的投入。第三,要改善科技投入渠道单一,科技投资结构不合理的状

  况。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建立风险投资机制,设立国家科技风险

  基金,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体系,促进技术产业的发展。第四,要树立技术创新意识,发掘、培养、保护高技术人才,加强产

  学研结合,鼓励应用开发型科研院所进入企业或转为企业,培养产

  业技术的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第五,要建立明晰的科

  技产权及其转让制度,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切实维护科学技

  术发明、发现、创新者的利益。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网络贸易日益

  成为拓展海外的贸易的重要方式。这主要是因为网络贸易具有传统

  贸易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网络贸易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

  其次,生产厂商也从中受益,通过网络企业可以开辟新市场,增加

  了贸易机会,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此外,生产厂商通过网络贸易可

  以简化交易程序,降低贸易单证处理成本,节约了生产费用,更重

  要的是企业可以在世界范围内的任何地点随时销售商品,获得了无

  限的商机,这种长期的利益是难以想象的。第三,消费者也可以获

  得好处,网上虚拟的世界市场,价值规律发挥更充分,激烈的竞争

  使产品质优价廉,一些特殊商品成本下降的好处可完全转移到消

  费

  者的身上,消费福利得以提高。然而,我国目前高级计算机、网络

  技术人员缺乏,网络基础设施滞后,企业界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

  贸易在未来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没有形成网络贸易的国

  内环境和市场,这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反差。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共同的利益,在国

  际贸易关系的协调中应紧密联合起来,协调彼此的立场和观点,维

  护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优势和经济利益;同时,我国又是一个亚太国

  家,亚太地区是我国进行贸易、投资、金融活动的重要地区,搞好

  周边国家关系,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协调,是发挥我国政治经

  济大国作用的重要表现,也能树立我国的国际形象。东南亚金融危

  机发生以后,我国政府保持人民币不贬值,对东南亚国家进行经援

  助贷款,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尊重。此外,要创造条件尽可能早地加

  入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维护我国应有的经济

  利益,特别是在世界贸易组织更加关注服务业、金融业、信息业、高科技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等知识经济领域的问题时就更为重要。

  电子商务111班郑也

  第三篇:我国花卉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花卉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从全球范围看,花卉业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朝阳产业,有一定条件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发展,满足内需,组织出口。我国具有发展花卉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和比较优势,因此,发展势头强劲,前景广阔。二十年发展成就显著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花卉业伴随着改革开放悄然兴起。进入90年代,特别是“九五”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农业产业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以及城市园林建设步伐加快,我国花卉业出现了快速发展的新局面。据统计,1990-2001年全国花卉生产面积由4万多公顷扩大到24.6万公顷,年均增长17.95%;销售额由12亿元增加到215.8亿元,年均增长30.04%;鲜切花产量由2.2亿支增加到37亿支,年均增长29.25%;盆栽植物由1.6亿盆增加到10.5亿盆,年均增长18.65%。花卉出口由1990年的2000多万美元上升到2001年的8000多万美元。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01年,全国花卉从业人员已有195万,生产面积在3公顷以上或年经营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3300多家,大小花卉市场2000多个。从全国花卉生产布局看,云南鲜切花生产位居第一,2001年年产鲜切花16亿支,占全国总产量的43%左右;广东、福建是全国最大的观叶植物生产中心;江苏、浙江、四川、河南、河北等地已成为绿化苗木和观赏树木的供应基地。从花卉销售看,已形成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市场,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市场,以广东为中心的华南市场,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市场,以郑州、武汉为中心的中原市场。在短短20年时间里,我国花卉业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发展中问题已引起重视2002年7月,中国花卉协会在天津召开了全国花卉协会秘书长会议。中国花协会长江泽慧同志在这次会议上指出,虽然我国花卉业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起步晚、起点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快速发展中,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1.劳动生产率水平低。我国花卉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与一些发达国家比,存在较大差距。荷兰花卉从业人员为9万多人,生产面积4.4万公顷,花卉年产值达55.2亿欧元,人均产值6万多欧元,每公顷产值12.5万欧元,远远高出我国花卉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

  这是差距,也是发展潜力。2.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由于一些投资者只重视硬件投入,不重视品种更新和技术引进,导致一些中低档花卉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持续走低,有的甚至没有销路。而一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花卉产品却需要进口。3.技术创新能力弱。目前花卉生产上的关键技术需要引进,种苗、种球大部分也靠进口,绝大多数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相当薄弱,缺乏技术创新的资金和优秀人才。4.生产方式落后。虽然各地花卉生产专业化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小而全”或“大而全”的生产方式普遍存在。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严重影响了我国花卉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进而影响国际竞争力。

  上述问题是我国花卉业发展中的问题,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并用发展的措施来加以解决。同时,这些问题也已经引起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花卉协会和花卉企业的普遍重视,正在研究,并着手逐步加以解决。这些问题解决的过程,将是我国花卉业与花卉业发达国家缩短距离的过程,也是我国花卉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的过程。前景广阔的优势产业目前生态环境建设已经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由国家林业局负责的退耕还林工程已全面启动,截至2002年7月底,完成退耕还林164万公顷,为全年计划任务的72.4%;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53万公顷,为全年计划任务的57.4%。城市园林建设步伐加快,要求提高。上海2002年扩建了1200公顷的绿地,到2008年,北京的城市绿化覆盖率将从现在的34.9%,提高到40%以上。绿化和观赏苗木、各种适宜的地被植物、花坛花的市场需求将会大幅度上升。鲜切花消费已由过去的特殊需要逐步成为日常消费。北京、上海、广州是中国三大鲜花消费城市,2001年上海鲜花消费量为4亿多支,人均30多支,较上年增

  加一倍多。今年夏季,每天空运进京的鲜花超过30吨。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环境的逐步改善,花卉需求将会持续增长。

  我国发展花卉业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和优势:我国是世界上野生花卉资源和园林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被誉为“世界园林之

  母”;

  我国幅员辽阔,地跨热带、亚热带、温带等多个气候带,加上地形、海拔、降水、光照等的不同和变化,形成多种生态类型和气候类型,可以充分利用天然条件,做到适时适地栽培,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收益;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成本低。目前世界花卉生产出现的由发达国家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是主要原因之一。我国花卉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厚,这对普及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花卉鉴赏水平,从而扩大花卉消费是十分有益的。“入世”后我国花卉业已经融入世界花卉产业之中。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各花卉生产国和出口国都最大限度地优化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尤其将信息资源和品种资源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动力,本着利益最大化的原则,积极开拓花卉市场。这些有利条件、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在被我国各有关方面普遍认识和重视的同时,也吸引了国际上知名的花卉企业来华考察、投资,想在全球这块最大最有活力的花卉生产的理想土地上发展业务。这种趋势已越来越明显,势头也越来越猛。

  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我国种质、气候、劳动力等资源,坚持“发挥比较优势,提高产品质量”的发展战略,应是我们的理性选择。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和有效率的市场运行机制,维护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不仅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市场经营管理者的自发要求,也是入世后更大的市场环境建设中带有强制性的规定性要求,以便顺利地与WTO的规则和惯例接轨,使中国花卉业的发展真正地融入到全球花卉市场的环境中去,积极参与竞争,寻求有利于我国花卉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在竞争中,使我国的花卉企业和花卉企业家们成长壮大起来,自觉地以科技来培植核心竞争力,保持旺盛的创新能力,真正把我国的花卉业发展成为一个强势产业。实施这个战略,任务很重,需要做的工作千头万绪,政府部门、行业协会、花卉企业应有新的更大的作为。

  第四篇:我国花卉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花卉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从全球范围看,花卉业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朝阳产业,有一定条件

  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发展,满足内需,组织出口。我国具有发展花卉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和比较优势,因此,发展势头强劲,前景广阔。二十年发展成就显著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花卉业伴随着改革开放悄然兴起。进入90年代,特别是“九五”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农业产业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以及城市园林建设步伐加快,我国花卉业出现了快速发展的新局面。据统计,1990-2001年全国花卉生产面积由4万多公顷扩大到24.6万公顷,年均增长17.95%;销售额由12亿元增加到215.8亿元,年均增长30.04%;鲜切花产量由2.2亿支增加到37亿支,年均增长29.25%;盆栽植物由1.6亿盆增加到10.5亿盆,年均增长18.65%。花卉出口由1990年的2000多万美元上升到2001年的8000多万美元。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01年,全国花卉从业人员已有195万,生产面积在3公顷以上或年经营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3300多家,大小花卉市场2000多个。从全国花卉生产布局看,云南鲜切花生产位居第一,2001年年产鲜切花16亿支,占全国总产量的43%左右;广东、福建是全国最大的观叶植物生产中心;江苏、浙江、四川、河南、河北等地已成为绿化苗木和观赏树木的供应基地。从花卉销售看,已形成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市场,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市场,以广东为中心的华南市场,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

  市场,以郑州、武汉为中心的中原市场。在短短20年时间里,我国花卉业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发展中问题已引起重视2002年7月,中国花卉协会在天津召开了全国花卉协会秘书长会议。中国花协会长江泽慧同志在这次会议上指出,虽然我国花卉业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起步晚、起点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快速发展中,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1.劳动生产率水平低。我国花卉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与一些发达国家比,存在较大差距。荷兰花卉从业人员为9万多人,生产面积4.4万公顷,花卉年产值达55.2亿欧元,人均产值6万多欧元,每公顷产值12.5万欧元,远远高出我国花卉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这是差距,也是发展潜

  力。2.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由于一些投资者只重视硬件投入,不重视品种更新和技术引进,导致一些中低档花卉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持续走低,有的甚至没有销路。而一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花卉产品却需要进口。3.技术创新能力弱。目前花卉生产上的关键技术需要引进,种苗、种球大部分也靠进口,绝大多数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相当薄弱,缺乏技术创新的资金和优秀人才。4.生产方式落后。虽然各地花卉生产专业化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小而全”或“大而全”的生产方式普遍存在。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严重影

  响了我国花卉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进而影响国际竞争力。

  上述问题是我国花卉业发展中的问题,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并用发展的措施来加以解决。同时,这些问题也已经引起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花卉协会和花卉企业的普遍重视,正在研究,并着手逐步加以解决。这些问题解决的过程,将是我国花卉业与花卉业发达国家缩短距离的过程,也是我国花卉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的过程。前景广阔的优势产业目前生态环境建设已经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由国家林业局负责的退耕还林工程已全面启动,截至2002年7月底,完成退耕还林164万公顷,为全年计划任务的72.4%;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53万公顷,为全年计划任务的57.4%。城市园林建设步伐加快,要求提高。上海2002年扩建了1200公顷的绿地,到2008年,北京的城市绿化覆盖率将从现在的34.9%,提高到40%以上。绿化和观赏苗木、各种适宜的地被植物、花坛花的市场需求将会大幅度上升。鲜切花消费已由过去的特殊需要逐步成为日常消费。北京、上海、广州是中国三大鲜花消费城市,2001年上海鲜花消费量为4亿多支,人均30多支,较上年增加一倍多。今年夏季,每天空运进京的鲜花超过30吨。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环境的逐步改善,花卉需

  求将会持续增长。

  我国发展花卉业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和优势:我国是世界上野生花卉资源和园林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被誉为“世界园林之

  母”;

  我国幅员辽阔,地跨热带、亚热带、温带等多个气候带,加上地形、海拔、降水、光照等的不同和变化,形成多种生态类型和气候类型,可以充分利用天然条件,做到适时适地栽培,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收益;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成本低。目前世界花卉生产出现的由发达国家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是主要原因之

  一。我国花卉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厚,这对普及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花卉鉴赏水平,从而扩大花卉消费是十分有益的。“入世”后我国花卉业已经融入世界花卉产业之中。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各花卉生产国和出口国都最大限度地优化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尤其将信息资源和品种资源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动力,本着利益最大化的原则,积极开拓花卉市场。这些有利条件、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在被我国各有关方面普遍认识和重视的同时,也吸引了国际上知名的花卉企业来华考察、投资,想在全球这块最大最有活力的花卉生产的理想土地上发展业务。

  第五篇:我国航运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定稿)

  我国航运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12.3万公里的内河航运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我国航运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实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为我国航运事业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动力。中国外贸出口货物的84%由航运完成。中国国际海运船舶占世界商船队总量的5.3%,集装箱位占世界总量的5.0%,船队总运力在世界商船队中排名第五位,成为世界航运大国之一。航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然,我国的航运业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1.1航运公司不少,但组织规模较小,缺乏必要的竞争实力

  目前从事干散货经营的航运公司,其规模和实力大多比较小,网络化的经营组织尚未形成。如在中国境内登记注册从事国际海上运输的航运公司290家,除中远、中海集团等少数企业拥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实力外,其他航运公司规模普遍弱小,平均船舶运力不足1万载重

  吨,且单船公司占全部航运公司的60%以上,不能发挥规模经营并取得规模效益优势,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国内航运公司从事国内航运的企业5000多家,拥有船舶17万艘,近2000万吨,其中运力超过10万载重吨的船公司约巧家,运力超过100万载重吨的只有中海集团和长航集团。由于公司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规模经济效益难于发挥,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单船公司比例大,加剧了市场活动中的无序竞争,不利于规范、维护航运市场的秩序。

  1.2我国国际航运公司缺乏专业化分工

  由于缺乏一遇到某种运输市场供求关系改善,很容易造成一哄而起,容易形成低水平航运的恶性竞争,不便于形成专业特色和市场竞争优势,不利于建立规范的航运市场秩序,不利于企业经营中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没有专业化分工的市场,其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必然缓慢,从而不能形成必要的市场进入技术壁垒,而进入壁垒低,又为过度进入和过度竞争埋下了“隐患”。

  1.3船舶老旧、吨位小、船型和技术设备落后

  中国国际航运船舶平均船龄为15.7年,其中原油船12.2年,集装箱船13.5年,多用途船、散货船、成品油船为15-17年之间,客船、冷藏船、液化石油气船、杂货船平均在19-23年之间。沿海航运中80%左右的散货船、油船和40%左右的杂货船龄在20年以上,其主力型散货船、原油船和大吨位杂货船的平均船龄均在24年以上,内河运输船队中的老龄化更为突出。国内航运中98%的动力是机动船,主要为散货船队、杂货船队和油船队,其中1-5万吨重的散货船和油船是沿海船队的主力船型,均占总载重吨的80%左右。内河航运中,长江水系的机运船和驳船运力相当,船型大多为散杂货船,除油船规模大些外,其他专用船队规模均很小,机型复杂;珠江水系分节驳船占一半以上,分节驳顶推船型为主要方式。这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航运的快速、高效、安全运行,不利于航运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降低了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和社会经济效益。

  1.4航运公司管理水平总体较低,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多数航运公司内部管理章程没有形成,经营管理粗放,且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很难提供规范化的运营服务,服务质量较低。我国航运的管理水平,科学的物流理论的运用,合理的操作流程的研究普及度也很不够。因此,要保持和促进我国航运的良好发展势头,就要认真研究解决目前航运存在的突出问题。1.5我国航运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短缺

  我国航运的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提出了巨大需求,同时由于我国有着低成本的人才资本优势,跨国公司采取人才本地化策略,使得人才更加匮乏。主要表现在: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尽合理,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人才工作的制度和机制不够健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目前我国仍然缺乏规范的专业人才培育途径,专业人才的供需矛盾更突出,阻碍着干散货船舶经营的快速发展。

  1.6其他问题

  一是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机制不完善,适应WTO规则的水运管理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要为中外航运经营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还需要作出艰苦的努力。二是中国港航企业无论是资金实力、技术水平和管理人才诸方面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竞争能力不强。三是中国水运基础设施一些方面还比较薄弱,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十分突出,港口和航道还不能适应船舶大型化发展的需要,水运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相当繁重。

  中国航运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航运业作为世界经济重要的基础性和服务性行业,是实现国际贸易的重要保障,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坚实基础,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航运业为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巩固世界主要贸易大国的地位提供了便利的运输服务,其兴衰荣辱与国内外总体的经济、贸易、社会和政策法规的发展态势关系密切。由此而论,中国航运业面临着许多有利的发展机遇。2.1航运需求持续旺盛,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保持高速发展,我国生成的海运量呈现

  快速增长,国际、国内航运需求旺盛。中国已成为全球航运市场最具活力和增长潜力的市场之一,并成为驱动全球海运需求增长和推动全球航运市场步入一个较长的繁荣期的主要动力来源。从国际需求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际分工基本格局是原材料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流动,制成品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流动。而80年代后跨国公司的出现使跨国投资增长,发展中国家用自有原料或进口原材料进行生产。制成品尤其劳动力密集型制品开始由发展中国家大量向发达国家出口。目前,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是世界制造中心之一,2008年,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58.7亿吨,比上年增长11.5%;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9.2亿吨,增长7%,连续4年保持世界第一。据初步预测,未来15年内的中国集装箱运输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到2010年中国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1.4亿TEU。中国作为世界经贸大国的地位将进一步凸现,将为航运业发展提供巨大需求动力。

  从国内需求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的快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推进,我国内需的不断扩大,各类资源需求量快速上升,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强烈的需求和广阔的空间,特别是煤炭、石油、铁矿石和集装箱运输需求继续上升。同时,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实施,势必对航运业提出更大的时代需求。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将以钢铁、化工、汽车、机械、有色金属等为代表的重化工业作为主导产业,重化工业是能源和原材料资源的消耗大户,以石油、煤炭、矿石为主要货种的重点物资运输必将大幅攀升。而以制造加工业为依托、特别是其中适箱产业为依托的内外集装箱运量更将快步进入全面起飞的新阶段。伴随着国内航运需求的迅速,一个规模庞大的国内航运市场已形成。2.2科学发展为我国航运业指明了航向

  今天的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了,国际地位提高了,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了,同外部世界的联系更紧密了。我们搞航运的人都发现,近年来在国际贸易中“中国因素”已成为各种经贸指标、数据、分析中的最大亮点和关键因素,充分显示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的力量。业从侧面充分

  表明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和相应的科学理论体系,使中国航运业的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全球科学技术领域的交流合作和日益进步,现代航海技术、管理技术和高新技术等在航运业的广泛应用,使航运服务的便捷、高效和低成本成为可能,从而给航运业带来巨大的推动力。航运企业应充分发挥在行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加强航运科技成果的交流共享和推广应用,特别是应加强船舶建造和航海技术的研究,并用现代信息化改造业务、再造流程,提高航运服务质量、效率和竞争实力。

  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为我国的航运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而随着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在航运科学管理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的加强,中国航运业将进一步分享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的新成果,推动了我国航运业运输方式、运输工具、运输组织和管理理念的革命性变化,实现了航运业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改造,促进了航运业的集约增长。

  同时,我国航运业更加重视世界航运的节能环保工作,更多地加强航运节能减排方面的技术交流和合作,积极有效协调行动,有利于建设我们共同的碧海蓝天。2.3港口业与航运业互动合作,为航运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港口的发展已经与中国航运业共命运。港口业和航运业的互动合作有利于这两大行业的双赢和可持续发展。航运企业与港口合作可以扩大港口处理能力,使港口获得稳定、优质的港口服务并能有稳定的收益。而对于航运企业来说与港口运营商合资可以开发新的市场,更好地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投资风险。2.4航运政策的调整,促进航运业的发展

  海运业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受到各海运国家的重视和扶持,并相应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但随着国际海运自由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取消贸易壁垒和贸易保护,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呼声日益高涨,迫使各海运国家重新审视其海运政策,并不同程度地进行了调整和修改。

  为了适应开放的需要,中国自1995年开始,对国内航运业进行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多个层面的改革。经过多年的改革,中国航运政策基本形成了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与中国经济相适应的,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的航运政策,而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自觉地按照WTO反歧视和最惠国待遇原则一视同仁地对待国内外航运企业,自然选择了偏向自由化的航运政策,以竞争促进本国航运业的发展。中国采用自由化航运政策,有自然的要素禀赋;而且,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逐渐形成,为航运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货源。因此,在理论上,中国是适合采取自由化航运政策的。

  中国自由化航运政策的逐步形成,真正始于1992年《中美航运备忘录》的签订。自《备忘录》签订后,中国航运市场陆续对外开放,并且走在许多行业的前面,开放的力度比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还要大。目前,在集装箱班轮运输领域,外资班轮公司承担运输的中国境内出口货物量在80%左右,有100多家班轮运输公司在中国从事进出口海上运输服务;在干散货运输方面,如铁矿石运输达到70%以上;原油运输占到90%。对外开放使我国航运业和物流业打破传统垄断,走向了市场化,并且使中国国内的同业竞争达到了国际水平,它使中国航运业在全球的竞争力逐步增强。

  发展趋势

  a.港口航运联合战略

  航运公司与港口的合作历史是比较悠久的,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集装箱运输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集装箱船舶大型化趋势,对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的竞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导致港口与船公司的合作出现了新的局面。目前,世界上主要班轮公司几乎都在我国港口投资经营码头。班轮公司不断加大投资经营的力度,已成为码头经营的主角。

  港航合作对航运公司而言会带来巨大的收益,尤其是船公司参与投资码头将有助于确保班轮公司对挂靠港口泊位的独家使用权,保证本公司的船期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控制各项成本的支出。同时也有助于班轮公司控制最为重要的物流节点,从而提供物流链管理的附加值

  服务,有助于航运公司业务与码头、代理业务统一化和标准化。由于港航业合作发展的战略意义已被业界所关注,因而目前港航合作已经成为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和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竞争发展的必然趋势。另外,港口是航运物流系统中最重要的节点,在航运公司发展全球物流网络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展望未来,我国港口航运联合成为必然趋势,这是我国海运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之一。b.发展全球物流战略

  及时、准确、全方位服务是航运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客户对航运企业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强烈要求航运企业能够提供更加快捷、更加可靠、方便灵活的供应链管理,并进一步要求承运人提供所谓的“无缝物流服务”,从货物包装、陆运、集运、海运、报关、分包再到陆运、交货提供完整的一体化运输服务体系,并对所有点到点的运输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这种市场需求也预示着国际航运企业将进一步完善其全球物流网络。大多数跨国航运集团都有着丰富的物流业经验,特别是一些航运巨头早就在发展其全球物流网络。

  马士基物流目前已经在90个国家建立自己的物流服务网络,在中国已设立了13家分公司,业务覆盖了中国几乎所有的重点货物流通区域。NYK也确定了其全球物流发展短期战略,在集团内部进一步加强并扩张物流业务的力量,把全球划分为六大区域,分别是美洲、欧洲、大洋洲、亚洲、中国和日本。其中又以中国和北美为优先发展的市场。长荣海运也早在2002年年中表示,该集团将打破经营传统,涉足货运及物流业务。长荣将陆续在中国大陆、东南亚、印度次大陆以及南美等目标地区增加有关货运及物流相关业务的投入,包括设立货运站、集装箱堆场、仓储以及卡车运输等业务,这些表明长荣海运将全面进入物流领域。这些航运巨头将凭借其在海运、港口经营等诸多环节上的优势,在国内进行全方位的物流业务拓展。我国航运企业应该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物流网络,增强国际竞争力。c.航运企业联盟、兼并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世界航运出现了联盟、兼并、收购的浪潮。使全球班轮的拥有量越来越集中于一些航运巨头。2000年20大班轮箱运公司拥有全球全集装箱船舶吨位的70%以上。21世纪以来,其中最大的航运兼并案莫过于马士基成功收购铁行渣华。2005年5月,马士基集团宣布以23亿欧元的价格并购世界上第三大班轮公司铁行渣华,使马士基的市场份额从12%增加到17%,更夯牢了其全球航运老大的地位。

  随后,2005年10月7日,全球两大班轮公司联盟——伟大联盟与新世界联盟在香港宣布,双方将在重点贸易干线实行合作计划。伟大联盟由日本邮船、赫伯罗特航运、东方海外及马来西亚国际航运组成,而新世界联盟则由美国总统轮船、现代商船及商船三井等船公司组成。两者的合作联盟,有利于增强两大联盟成员的竞争力,这也推动了世界航运业集中化的趋势。

  无论是全球两大班轮公司联盟还是马士基成功收购铁行渣华,都表明全球班轮业开始进入一个规模宏大的竞争与合作的新格局。战略联盟也是国际航运业顺应国际航运市场环境变化的必然趋势。从长远看,我国航运企业应积极运用兼并收购战略,联合的对象可以是国内航运企业,也可以是国外的航运企业,从而扩大集装箱运输企业的经营规模,增强企业实力,提高经营效率,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以便在世界航运市场中占有更多的份额。同时,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宏观调控,借鉴海运发达国家政府的经验,对兼并收购等联合行为采取积极支持态度,通过制定或完善法律、法规为我国集装箱航运企业兼并收购等联合活动最终创建一个公平、有序、健康的航运市场环境。d.优化船队结构

  我国船队数量上看似庞大,但结构上存在明显缺陷:散货船比例相对较高,而油轮和集装箱轮比例不高;外资航运企业在石油运输上占有巨大优势,我国的原油运输只能大量依靠外轮。过分依靠散货运输的航运结构是不完善不健全的、单一的依赖结构将会降低抵御风险的能力。尽管中远等国有龙头企业拥有并定购多艘大型集装箱轮,但其他中小航运企业船队的运力非常低下。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部分企业并没有长远市场规划意识,仅依靠低价盲目揽货,却经常伴随低利

  润带来的低质量、管理混乱,最终走进死胡同。

  我国航运企业应该必须充分利用“入世”后金融市场的开放政策,运用各种融资手段,建造大型船舶,淘汰落后船舶。在提高船速方面作出相应的措施,因为提高船速可以减少航线配船数,从而减少船舶投资,并且有利于提高运输质量及提高集装箱及有关设备的利用率。在船龄方面,制定船龄标准,通过强制性措施报废过旧的集装箱船舶,鼓励船舶所有人更新船舶和拆解运力,达到优化船队结构的目的。同时鼓励船队强强联合,以提高整体的竞争力。

  其他

  推进航运市场对外开放,逐步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

  面对来自WTO和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加快立法进程,培育市场机制,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努力为中外航运经营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水运市场,促进我国水运行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加快航运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外航运经营者提供良好的港口服务

  我国将继续加强港口、航道等水运基础设施建设。要继续加强主枢纽港的建设,相应发展地区性重要港口,适度建设地方中小港口,逐步拓展以现代综合物流为中心的现代化港口功能。要大力改善主要大江大河出海口航道及主要枢纽港航道的通航条件,加快建设集装箱、散货大型深水码头泊位,适应国际海运船舶大型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重点建设、改造集装箱枢纽港,相应发展支线港和喂给港。要加快港口配套设施建设和功能开发,使港口区域逐步形成工业、商贸和物流中心。

  加快科技创新,优化航运业结构,促进航运的发展

  适应国际航运市场发展趋势,鼓励科技创新,我们将积极推进航运业结构调整。一是加快船舶运力结构调整,推动远洋、沿海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大型散货船、大型油轮、集装箱船、液化气船、汽车滚装船;推动内河船舶向标准化、系列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内河自航船、顶推船队、江海直达船、集装箱船;二是加快运输结构调整,推动水路常规客运向高速化、旅游化、客滚

  化、区域化方向发展,推进煤、油、粮、矿等散货专业化运输系统,提高船舶平均吨位,发展规模运输;三是加快航运企业结构调整,鼓励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

篇五:职业教育的前景与现状调研

  

  关于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文史委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工业立市,物流兴市的发展战略,推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今年5月份,市政协几位副主席与文史委有关人员,对全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实地视察了职教中心的实训基地。走访了教育局和劳人局就业培训中心。通过视察、座谈、交流等形式对全市的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有了初步了解,并就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思路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职业教育现状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大力扶持下,我市职业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初步形成了以职教中心为主体,民办技校、专业培训学校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目前,全市现有中等职业学校一所(职教中心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民办学校、技术培训学校三所,以短期培训为主(**市鹏程电脑培训学校、**市**电脑学校、**市中缘职业培训学校);汽车驾驶员培训学校

  所;就业培训中心一所(**市就业培训中心)。

  **市职教中心作为全市职业教育的龙头,始建于1993年,是一所集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农村双带培养为一体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占地95亩。1995年被评为**省示范性职教中心,1999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现有在校生3776人(含农村涉农专业1841人),教学班69个。有教职工296人,其中在岗正式教师231人,校聘教师33人,高职教师54人,双师型教师73人。主要开设了电子电工、计算机、财会、建筑装饰、数控焊接、生物化工、农林牧七大类十四个专业,班级69个(农村涉农27个)。办学17年来,共招生学员17855人。

  二、职业教育成绩与经验

  我市职业教育在发展中积极探索,不断开拓创新,走出自己的发展之路。

  (一)、端正方向,实践为先,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

  我市职教中心按照国家有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明确了办学方针,坚定了办学方向,职教因素逐年增加,专业设置不断更新,在校生从原来的几百人扩展到三千多人。2008年7月,将原来职普条块分割变为统一管理,并停止普高招生,整合资源全力发展职业教育,形成了就业为主,兼顾升学,立足本地,面向京津,拓展沿海的办学思路。一方面对升学班按照对口高考要求抓质量、提品质;另一方面对就业班按照实用为先的原则,实行半天理论、半天实践的教学模式,使课堂与训练场有机结合。同时,与北京大兴五职联合开办的生物制药专业实行1+2的对接模式教学。并与**瑞丰、**热力等单位校企合作,培养实用人才,定期组织学生到**瑞丰、**制冷设备维修部、天津天奎、天复、精手等校外教学基地顶岗实习,接受职业指导和技能训练,达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零适应。

  (二)、服务经济,稳妥就业,激发中等职业教育活力

  职业中心把服务当地经济发展作为发展方向,近两年主要与**财政局的电算化培训、**国税局的自动化办公培训等社会培训;两次与**省瑞丰内燃机缸体有限公司校企牵手,实行订单培训;为**爱特、**热力、纺织配件、远征氟塑公司等企业职工1500人开展入企技能提高培训;与市安监局合作,对亚泰、隆邦等危化企业6012人进行了安全生产培训,受到了企业的广泛赞誉。

  为保障就业渠道畅通,多次到北京光电、天津三星、天津可立新等用人单位考察并实施毕业生跟踪调查,打造了一条离家近、待遇高、有保障的京津绿色就业渠道。97届毕业生李会宾在**创办了**省凯利特经贸有限公司,成为薄利电器商行总经理,拥有固定资产三百多万元。99届电子电工专业毕业生苏喜旺,现已成为**科艾特智能仪表传感器销售中心的总

  经理。

  (三)、双带培养,送教下乡,促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组通字[2009]27号、**教[2009]3号文件精神,在市政府大力支持下,申请成立了农村双带头人培训基地,为我市新农村建设免费送教下乡,培养了615名种植和养殖技术专业的农村青年。设立了八个教学点,涉及6个乡镇、70多个村。林果、养殖专业采取了集中学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真正把课堂办到了农家门口,把试验放在田间地头和养殖场内。各教学点出勤率均在95%以上。

  (四)、加大投入,改善条件,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快发展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筹协调下,不断改善办学条件。2003年,筹资200万元兴建一座能容纳近1400人的学生宿舍楼;2005年,又盖起了投资290万元的国债项目教学楼和投资80万元的1000平方米高标准伙房餐厅一座;2007年,筹资650万元建数控和模具车间;2008年,投资30万元更新实验实习设备,新建三个多媒体教室和两个微机室;2009年,又投资近百万元整修了教学楼和实验楼以及操场等设施;自2006年始,为5756名学生发放了国家助学金700.1275万元,解决了困难家庭学生上学难的问题。

  二、我市职业教育存在问题:

  尽管我市职业教育面临好的发展形势,职业教育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足,发展环境有待改善。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不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观念影响下,重普高、轻职高的思想还普遍存在,上大学被视为正途,职业教育被摆在次等教育的位置。读普高、上重点、考名校,仍然是家长、学生的努力方向和主要目标。尽管职教中心常年抓招生,忙招生,发动全校教职工四处奔走,组织生源,招生计划基本勉强完成,普职比例严重失衡。据了解,我市每年约有6000初三毕业生,升入重高约1700人,有4300人被重高拒之门外,有30%到40%的毕业生选择去打工。由于群众对职业教育认识不到位等原因,加上一些环境因素,制约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二)、基础设施差,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发展。就职教中心而言,现有基础设施与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标准尚有一定的差距。实习基地的不足,也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不相适应。除去电工电子、计算机、会计专业基本可满足学习实训外,其它农林牧、建筑装饰、焊接、生物化工、数控、模具等专业均有一定差距。

  (三)、师资力量匮乏,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发展。由于种种原因,我市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素质较差。许多专业课教师是文化课教师半路改行,一部分老教师由于长期脱离生产第一线,对最新技术的掌握相对滞后,教师专业技能老化、弱化问题日渐突出。专业课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比例严重偏低。师资队伍存在一多一少二低的现象,即文化课教师多,专业课教师少,教师学历达标率低,实践技能水平低。教师编制、结构不合理。现在中职学校的教师编制沿用的是普高标准。由于职业学校班额普遍比普高小,实践实习操作课程较多,教师配置比例应高于普高。基于职业教育的实际需要,专任教师平均师生比应该达到1:16,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比例应达到65%。而实际上由于教师缺编,导致学校不得不校聘教师。外聘教师的工资由学校自身解决加重了学校负担,且工资也较低,从而影响教师队伍稳定。经费投入不足,是中等职业学校反映强烈的问题,也是制约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职业教育的基本支出相当于普通教育的35倍。职业教育对师资配备数量和实验实习设施要求较高,但学校收费低,校聘教师的工资以及水电暖、地租、班主任费、办公费等庞大的费用支出,使学校财力负担沉重,办学投入不足。学校很难依靠自己的经费积累来扩大校舍,增添和改善设备、设施。

  (四)、服务发展能力不强,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现有职教资源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还不紧密,对不同产业、不同行业需要的各类人才还不能做到针对性培养和提供,有时会

  形成本地企业招工招不到,职业学校学生在本地就业困难,还需要到外地才能就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我市企业大部分在乡镇、村,距县城较远,再加上待遇偏低,对毕业学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二是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没有和地方产业的需求紧密结合,所学专业不对路,订单式培训还没有做到实处。

  四、措施和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要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和方针政策,大力宣传我市近年来职业教育取得的较大成绩和经验做法,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氛围。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增强职教意识。通过广播电视或新闻媒体,系统介绍职业教育和就业方面的有关政策法规,发布招生相关信息,追踪报道毕业生创业和就业的典型事例,推介企业中长期用工信息,让更多的人认可职业教育,增强参加培训的主动性。

  (二)、强化政府统筹管理,促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市政府要制定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为职业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制定全市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优化整合方案,打破部门和职业学校类型的界限,通过以优带薄、同类组合、近邻合并等方式,整合和利用现有各种教育资源,发挥办学规模效应,提高办学效益。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建立职业教育考核评估机制,把职业教育列入政府考核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体系。

  (三)、优化资源配置,保障中等职业教育经费。要针对职业学校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计划,逐步提高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积极组织和鼓励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参加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社会化考试或职业技能的鉴定,获得相应资格,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研究制定职业学校向社会招聘、录用、选拔专业人才政策。建立稳定的经费渠道和来源。一是确保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性经费和生均事业费逐年增长;二是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县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并按照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标准由财政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三是政府职能部门要督促各类职业学校举办者依法履行各自的投入职责,积极探索建立职业教育办学成本分担机制,进行职业教育依照办学成本适度调整收费额度的改革,是职业教育的举办者、职业教育的受益者以及学生分别承担教育成本,以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必须要转变办学模式,转变办学机制,调整专业结构。一要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树立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办学理念,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产业大军的摇篮。二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升级改造、设备更新换代来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做到迎合企业办职教,对接市场开专业,根据需求育人才,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三要以产业为引领、就业为导向、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基本形成多途径多形式实现工学结合的格局。四要扎实稳妥地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和订单培养,形成学校和企业一体化办学的新模式,实现学校、企业共同受益,共同发展的目标。

篇六:职业教育的前景与现状调研

  

  关于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社会原因。目前我国实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只能保证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教育,初中以后升不上高中的学生大有人在,这些孩子书读不了,也工作不了,在这个教育“空白”的成长阶段,未成年人浪迹社会,容易学坏,造成犯罪,危害社会。

  在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存在较大的困难。课下聊天时,都纷纷向我诉苦:“老师,数学好难啊!”我一边以坚定的语气鼓励他们,高中知识相对初中知识可以说在难度上是一个质的飞跃,但只要你们咬牙坚持,不断地在平时学习的碰壁中摸索高中的学习规律,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会慢慢地找到学数学的感觉了。给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一边在心里苦苦思索着如何去帮助他们尽快地把学习方式从初中转变到高中来,适应难度较大的高中数学学习。现在的学生是多么有个性,我想学好数学还是有不少好处的。毕竟在高考时多得一分,人生道路不同,更何况以后踏入社会后,多多少少会用到数学知识。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迫切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辉煌和前几年的低谷后,又迎来了一个发展的好机遇。能否把握这个机遇,把我市职业教育做强、做优,做出株洲教育品牌,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事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为此,20XX年3月中上旬,我们组织部分教育界委员和教育界专家,对全市职业教育重点特别是城区职业教育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考察了4所高职学院和城区7所中职学校(其中技工学校3所,民办职校2所)和个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召开了4次部分职业院校领导、教师代表和1次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专题座谈会,向全市34所职业院校发放了调查表,就办学思想、办学条件、办学质量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等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调查后,委员和专家们进行了深入的座谈分析。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我市职业教育起步早,历史长。早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十分重视职业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职业教育一度成为我市教育事业的一大亮点。近几年,我市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振兴株洲经济的战略措施,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体系不断完善,服务经济社会能力不断增强,优势比较明显,为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职业教育层次多,类型丰富,办学形式多样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经过几次资源整合,初步形成了高职与中职协调发展、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一是完善了层次结构。全市现有各级各类职业院校42所,其中高职学院4所,中职学校38所。特别是本世纪初高职院校的发展填补了我市培养高级技能型实用人才的空白。目前我市高职院校数量仅次于长沙,排名全省第二。二是形成了多元办学格局。从区域来看,目前高

  等职业院校集中分布在市区,中等职业学校市区和县(市)各19所。从办学主体来看,教育行政部门主办中等职业学校7所,劳动部门主办1所,其他行业主办5所,另25所为社会力量举办,社会力量举办中等职业学校虽然规模小但学校数量占中职学校总数的65.8%。(见表一)三是办学形式多样化。为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各职业院校在举办学历教育的同时,面向下岗职工和城市再就业人员,面向“三农”,服务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积极开展了函授教育、网络教育和职业培训等多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目前全市设在职业院校内的国家和省级高级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就有10家,国家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1个。近两年培训企业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0万人次。与此同时,各职业教育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养。如湖南铁道职院、湖南铁路科技职院、市职院、市技术学院等分别与时代集团、株洲汽齿有限公司、三一重工等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湖南化工职院、湖南铁路科技职院等院校还积极与国外如日本、印度NIIT等企业合作。市中职学校积极探索“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学生在学校学习文化和专业基础课、在企业一线学习操作技能,学习期间学生还可获得企业报酬,免费入学,减轻了贫困学生家庭学习负担,目前该模式被教育部列为全国100个“工学结合”试点单位之一。

  (二)职业教育发展有规模,有特色,有品牌

  一是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连年攀升。20XX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11907人,较上世纪末增加8500人;在校生达2.8万人,增加2.1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27067人,增加1.1万人,在校生5.1万人,增加0.4万人。在校生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学校有5所。高等职业学院由“九五”期间的1所发展到4所,在校生8000人以上的高职学院2所。

  二是形成了一批品牌学校、品牌专业。我市职业教育是伴随着株洲工业新城发展壮大起来了。多年的办学历史已形成了自己的的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有着“职业教育排头兵”之称的湖南铁道职院、“铁路‘黄埔军校’”美誉的湖南铁路科技职院和“现代技工的摇篮”的株洲技术学院被媒体誉为“株洲职业教育的三杂奇葩”。20XX年,湖南铁道职院又以雄厚的实力评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全国首批28所立项建设院校之一(湖南省仅2所)。湖南化工职院的化工类专业、湖南省工业高级技工学校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焊接专业、湖南省商业技术学院的烹饪专业等成为湖南省特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供不应求。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1所,国家级重点中专5所,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5所,农村示范性职业技术学校5所,围绕支柱产业建设成了一批涵盖机械、机电、化工、信息技术、商贸等领域的骨干特色专业。

  (三)职业教育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大

  株洲由7000人的小镇崛起成78万人的现代化工业城市,职业教育挥写了浓重的一笔,全市各级各类企业活跃的一批骨干大部分来自我市职业院校。近几年,各职业院校坚持“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致力于深化改革,克服困难改善办学条件,创新办学模式,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

  用性。近三年,每年都有一万多名职业院校毕业生走向社会,进入生产、管理一线。据统计,目前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5%以上,对口就业率达到83%。(见表二)一些紧缺技能型人才如饭店服务类、化工类、机加工类专业供不应求,学生在毕业期间就可拿到800—1000元实习工资。特别是目前我市职业院校的学生96%来自农村,职业教育在培养培训新农民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不少毕业生回乡后自主创业,成为了当地的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和民营经济的带头人,有的成为了村干部,优化了基层干部队伍的结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还有部分毕业生到沿海地区就业,不仅促进了剩余劳动力转移,有的几年后带回了新工艺、新技术,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正成为我市“不冒烟的工厂”,在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当前制约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问题

  条例对用人单位不落实婚产假优待情形设定了法律责任,明确规定:不落实婚假、产假优待规定的单位,由县级以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责令改正,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有优势,有特色,有潜力,但发展水平不平衡,发展条件受到限制,特别是与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形势还有一定差距。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影响到职业教育优势的进一步发挥,而且影响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对今后形成人才智力优势和经济建设的跨越发展造成潜在危机。

  (一)资源分散影响发展职业教育合力的形成

  二是严格执法,依法治育,深入开展了党员干部违规生育清理。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八五”以来党员干部职工违规生育清理。经过宣传发动、个人申请、张榜公示、检查验收,全县共清理出“八五”以来违规生育的党员干部职工1073人,其中1998年清理后至今新增违规生育党员干部职工150人,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7人,已全部按照经济处罚、纪律处分和措施落实“三到位”的要求进行落实。通过清理,有效净化了全县的生育环境。

  消费呈现向多元化发展。大学生在实现温饱的同时,也在服饰装扮这一方面明显消费。而作为饱读圣贤书的天之骄子们,学习之余也会不忘逛逛学习用品店和书店,为取得各类证书的补课充电也成了大学生的一个消费热点。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取向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目前职业教育行业、企业和部门共同办学的多元格局虽然有利于发挥社会各界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但由于缺乏统一协调机制,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职能交叉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效益的发挥。一是职业教育培训经费分属劳动、农业、扶贫办等部门,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二是职业院校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各自为政,专业设置重复,招生恶性竞争,建设重复浪费,没形成职业教育发展合力。三是缺乏政府、学校、行业、企业联动机制,校企信息缺乏有效沟通机制,校企合作推动难度较大。四是民办职业教育数量多,质量差,亟需调整。

  (二)经费投入不足制约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由于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办学经费捉襟见肘,大部分学校设备陈旧落后,难以满足现代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一是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目前政府投入的主要是学校教职工人头经费,学校主要依靠收取学杂费维持运转。据统计,近三年我市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的学杂费收入分别占到总收入的72%和59%(见表三、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可持续发展,同时加重了学生家庭负担,部分贫困学生无法接受职业教育。大部分学校为了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负债运行。目前全市职业院校负债总额2.7亿元(不含湖南铁路科技职院、湖南化工职院和市技师学院搬迁费用),其中中职学校负债4910万元,高职院校负债2.2亿元。二是经费政策落实不到位。《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规定“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用于职业教育培训”和“城市教育费附加的30%用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没有落实。三是人头经费和生均经费没有很好落实。目前财政投入学校的人头经费也没按编制拨足,学校利用缺编指标外聘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工资无法解决,直接影响到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四是获取经费渠道单一,学校贷款困难,造血功能不强。

  (三)技工队伍薄弱,劳动准入制执行不严

  目前,我市无论从各类各级人才拥有数量,还是劳动者受教育的整体水平都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据劳动部门提供的数字,目前全市共有中级以上技工98997人,占工人总人数的37.42%,还不到工人总数的一半。在高级技能人员中,高级工18390人,占工人总人数的6.95%;技师1850人,占工人总人数的0.69%;高级技师157人,占工人总人数的0.06%。技工人才严重匮乏。另一方面,由于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存在差距,先培训后上岗,转岗必须经过培训再上岗的制度尚未真正落实,一些企业大量使用廉价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职业院校毕业生当地就业,影响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三、加快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作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我市要抢抓机遇,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做强做优,铸造职业教育名牌,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资源。

  (一)树立大教育观,促进职业教育大发展

  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教育的“两翼”,只有两翼齐飞,教育才能真正发展。目前我市正面临中部崛起和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大好机遇,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四大战略”,提出到20XX年要把株洲建成100平方公里、1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目标。现代化大工业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大量人力资源

  的支撑,离不开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打造特大城市,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实力,必须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树立大教育观,彻底摒弃重普教轻职教的观念,对职业教育要特别的关心和特别的支持。一是要确保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切实推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二是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并适当降低中职生的学费标准。目前就读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和城市中下层下阶层,大部分学生家庭比较贫困。降低学费标准,保证与普高学生学费标准大体相当,可以保证更多学子的有机会进入职业学校学技能、学技术。

  (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统筹职业教育资源

  职业教育提供的教育服务是一种“准公共产品”。这种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由政府和市场共同调节。市场调节保证职业教育的效率,政府调控确保证职业教育的公平。做强做优株洲职业教育,打造职业教育品牌,政府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1、统筹职业教育管理,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职业教育是一项牵涉到多部门、各行业乃至全社会的系统工程,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避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必须建立由政府牵头,教育、发改、财政、人事、劳动、农业、扶贫等部门组成的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或职业教育协会,定期研究和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工作。

  2、统筹职教经费管理,夯实职业教育发展基础。目前,一方面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可用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经费分散。要集中有限的经费用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刀刃上。一是统筹管理各部门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如由职业教育领导小组统筹扶贫资金、“阳光工程”专项资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经费、农村科学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经费以及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用于下岗职工再就业与转岗等培训经费。建议将这类培训任务交职业院校完成,其费用由相应部门拨给院校,确保职业培训的资金用于职业教育发展。二是统筹管理职业专项经费。建议政府从20XX起每年预算内安排900万专项经费,分别用于实习基地、重点专业和师资培训。三统筹落实政策经费。落实好人头经费和生均经费。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一般地区不低于20%已经普及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30%”,任何部门不得挤占;落实好和“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的规定,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用于职业教育培训。四是率先制定出台我市承担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任务企业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五是保证职业教育发展配套经费。“十一五”期间,国家和省将实施职业教育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国家启动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1000所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工程。湖南省也将投入2.5亿资金建设30所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0所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40个县级职教中心和20个省级重点实习基地。我市要围绕支柱产业,重点扶持一批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结合紧密、特色鲜明、就业率高的职业院校和专业,并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建设一批示范性职业院校、重点专业和资源共享的一流实训基地,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

  和质量,打造株洲职业教育名牌。此外,市财政还应按照各校应有教师编制,将人头经费足额拨付到校,支持职业院校聘请“双师型”教师。

  3、统筹专业建设,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专业是职业教育的灵魂。名牌学校需要名牌专业支持。名牌学校和名牌专业是职业教育两张重要名片。政府要加强管理,调控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一是实行专业准入制,对学校专业设置严格审批,把好专业入口关。二是定期对专业建设进行督导评估,对专业条件差,招生人数少,就业率低的专业进行限期整顿或者停止招生资格,把好专业发展关。三是对骨干专业进行资金扶持,支持专业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做强做大一批市级乃至省级和国家级精品专业,把好重点专业建设关。

  4、统筹需求信息,搭建校企合作桥梁

  四是围绕提高职工素质、调动积极性方面,职工的主导愿望明确。如在提高业务素质方面,认为应该加强“职工业务技术培训”的占52.70%,认为应该加强“工班长业务技术培训”的占30.16%,赞成“区队领导”的占18.41%,赞成“调度员”的30.16%。在调动职工积极性上应采取的主要渠道方面,认为“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的占41.90%,同意采取“思想政治工作”手段的占26.67%,赞成“经济激励机制”方面的占32.38%。在调查工班长以上干部抓“三违”指标方面,认为“高”的占46.03%,认为较高的占36.19%,两者占82.22%,认为“一般”的占11.75%,认为“差”的占6.03%,后两者只占17.78%。从上述情况,客观反映了职工当前想什么、要求什么、做什么的真实情况。

  调研发现,无论职业院校还是企业,普遍反映缺乏校企双方供求信息的有效沟通渠道和机制。一方面职业院校和企业要改变现状,不能等靠要,应主动上门沟通联系。另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要做“媒人”,通过成立校企联谊会、建立校企供求信息网等形式,定期组织活动,发布供求信息,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5、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机制,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一是建议把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列入各级政府的责任目标,作为考核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把督政与督学结合起来,推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的决定》在各地的贯彻落实。二是实行职业院校办学水平评估制度。建立以就业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将学生思想和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技能、就业率、就业质量、可持续就业能力、心理和身体素质作为评价学校的核心指标,以是否能有效满足学生就业需求来评价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教师队伍、办学条件、教学方法和学校管理制度。客观公正地定期公布评价结果,公开学校指导思想、就业率、就业质量、课程设置、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情况,弓导社会合理选择就读学校。三是全面评估民办职业教育。民办职业教育是初中毕业生高峰期的产物,为满足应届初中毕业生求学的要求发挥了作用,但大多数民办职校没有校园,缺乏师资,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发展前途径堪忧。因此,调整民办职业教育势在必行。一方面应严格控制民办职业教育申办资格,鼓励和支持办学思想端正、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好的学校发展,另一方面对现有民办职业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凡不具备发展条件要停办,或与公办职业院校合并,以确保职业教育办学质量。

  (三)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

  努力促使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协调并进。一是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教师人事改革制度。在确定和支持1—3家职业院校和企业作为市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完善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的同时,加快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建立绿色通道,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打造职业教育好职业教育的“航空母舰”。二是改变劳动用工、人才选拔中片面追求学历面轻视技能的做法,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和职业资格证书制,有关部门加大监察力度,建议人大、政协对此加强监督检查。三是要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激励机制。提高一线技术工人的工资福利待遇,是扭转追求高学历、鄙夷职业技术的社会观念、价值取向的根本性措施。劳动保障部门要提高新聘中职、高职生的月薪指导价位,吸引更多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服务本地企业。建立奖励制度,对突出成绩的优秀工人、高技能人才给以奖励。在劳动工资、奖励等制度政策上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四是加大宣传国义,大力宣传技术工人在经济建设中的突出贡献,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爱岗敬业、倾情奉献和不断进取的人和事,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和职教人才成长的社会舆论。

  (四)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增强职业院校活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走改革发展之路,创新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机制,是职业教育获得发展和新生的根本出路。改革办学机制,促进多元办学,也是职业教育拓宽融资渠道、改善办学条件、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一是创新办学体制,促进职业教育多元化。要选择试点单位,积极推进公办职业学校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鼓励公办职业学校引进民办运行机制,探索与企事业单位、其他教育机构、社会团体及个人合作,形成多元的办学格局。允许职业院校在校内在或职业院校在社会企业内合办合作创办工厂、车间,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职业院校独立或与社会企业联合创办的工车、车间享受征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二是创新办学模式,走集团化、地方化之路,打造株洲职业教育“联合舰队”。随着高中阶段教育生源高峰期过去,职业院校在适度控制规模、做强做精的同时,可以通过联合办学、组建集团等形式,互补资源,扩大办学规模,避免重复建设,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政府支持、学校自愿等方式,打破部门、行业、地域界限,采取高职与中职、公办与民办、市区与县市、学校与企业等多种联合办学形式,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招生、就业、师资、实训基地等资源共享,另一方面以办学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学校为龙头,以专业为纽带,组建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集团。

  三是推进校企合作,丰富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两条腿”。职业院校要改变“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办学局面,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职前和职后教育相结合,打破原来单一的学历教育模式。要以经济社会需求为准则,开展形式多样、长短结合的职业教育,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要实行开放式办学,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和“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稳步推进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等开放式培养人才的新模式。职业教育只有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创新机制,才能谋求更大的发展。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七:职业教育的前景与现状调研

  

  浅谈与分析职业教育的前景与现状

  职业教育的前景与现状怎么样,选择职业教育是不是真的好?可能很多人对于职业教育的认知还是很模糊的,或者说是认为职业教育就比不上普通教育,其实这个观念是时候改一改了。国家都在大力扶持职业教育,特别是今年开始,以后蓝领的地位和白领相当,甚至更高!

  话不多说,我们具体来分析下职业教育的前景与现状!一、职业教育的概念

  职业教育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又分为中职学校和中级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高等职业教育分为高职、大专、应用型本科、技师学院。

  二、职业教育的现状

  先说招生吧,中等职业学校招收的学生必须是初中毕业的学生,技工学校可以招收社会学生。在过去,国家不限制普高招生的时候,职业学校是很难招生的,经常发生抢生源大战,因为家长固有思想觉得没出息的孩子才念职校,造成了每年只有极少数初中毕业生会选择职业学校。

  举个例子,我有次给一个中考只考了200多分的孩子家长打电话说让孩子上职校吧,这个成绩上了高中也很难考上大学,家长很坚决的说我家孩子考200分也要上高中。

  近几年国家开始重视职业教育,限制普高招生数量,上职业学校不用交学费,书免费,住宿免费,这让我们职业学校迎来了春天,不夸张的说,近几年很多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数量在显著增加。

  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

  说到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近些年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形成鲜明对比,大学生是理论

  型人才,企业需要的是技术型人才,这就是为什么我国要大力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职业学校培养的就是技术型人才,除此之外还承担了很多社会技能培训,比如退役军人,农民工,下岗再就业人员等等。

  诚然,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很多不足,例如实习指导教师匮乏,教学设施落后于社会发展,但是在国家的支持下,职业教育人一代代的努力下,这些不足正逐渐被缩小。就业率也许很多人会说有水分,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技术型人才确实是我国现在的紧缺型人才,所以如果学生动手能力上有天赋就学习职业教育吧。

  举个真实案例,某技师学院有个学生小龙(化名),因为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得了金牌,被学校破格聘为副教授,年紧20岁,做教师的明白这个意义吧,很多教师努力了一辈子也未必能升到这个位置。

  四、职业教育的国内外对比

  最后说下职业教育的国内外对比吧,德国是公认的全世界职业教育做的最好的国家,也是我国一直在学习做职业教育的国家。

  在德国,认为人分为理论天赋型和技能(动手)天赋型,在小学教师会观察每位学生属于哪种天赋类型,小学毕业时教师会给每个学生家长一个意见,所以学生在小学毕业后就会有部分去读普教初中,部分去读技能型初中(职业教育),在德国,蓝领跟白领工资是不分上下的(不要拿个例去偏概全),技术工人同样受到重视。

  职业教育的前景与现状,大家觉得是否更清晰了呢?国家发展需要科学家,同样也需要技能型人才,现在职业教育同普通教育一样打通了深造渠道,中职一高职一应用型本科一研究生(天津某大学正在试点),中级技工学校一高级技能学校一技师学院,这两个渠道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跟普通学历教育划等号,到那时技术人才将得到比现在更高的社会地位。

推荐访问:职业教育的前景与现状调研 职业教育 调研 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