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序言9篇

文艺作品序言9篇文艺作品序言 中国美术是伟大的中华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博大精深的传统,也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与世界其他民族不同,中华民族有“自强不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艺作品序言9篇,供大家参考。

文艺作品序言9篇

篇一:文艺作品序言

美术是伟大的中华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博大精深的传统,也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与世界其他民族不同,中华民族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本源。近现代以来,中国美术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冲突与融汇中保持着创造活力。新世纪以来,中国在综合国力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在经济市场化、生产国际化、资本全球化等诸多领域与国际“求同”的同时,中国人在文化艺术上正逐渐摆脱近代“西学东渐”所造成的民族自信心孱弱,朝着发扬传统、回归本真、树立“中国精神”、建立“中国标准”的道路前行,这种在文化艺术上与其他国家“存异”的趋势,实质上正是建立在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基础之上的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产物,更是顺应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潮。在民族文艺复兴的历史性时刻,中国国家画院大力倡导传统写意精神,努力塑造“大美术”、强调“大写意”、建设“大画院”,建构“国家美术”新平台,力求以中国美术彰显国家形象,其文化意义正逐步得到显现。2010年,中国国家画院成立了国画院、书法篆刻院、油画院、版画院、雕塑院、美术研究院、公共艺术院和青年画院等八个专业院,极大地拓展了艺术门类,真正成为在美术上“全领域、全覆盖”的创作和研究机构。在此基础上,国家画院以专聘结合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聘任著名的艺术家和理论家为顾问和研究员,代表了中国美术的国家形象。在完成了国家画院新的整合组建之后,我们在完成创作研究、教学、收藏任务的同时,积极参与组织艺术交流和普及活动。本次“中国艺术品产业博览会”由国家画院担任总策划和承办单位之一,即是一次有益的实践。本届艺博会以“艺术放飞产业梦想,产业成就艺术未来”为主题,将囊括各个门类艺术家的作品,凸显原创、当代的艺术品质和追求,这将使得此次艺博会成为一次传统与现代结合、国内与国际结合、文化与产业结合、体制内外艺术家结合进行交流与合作的大型博览盛会。在此次艺博会策划团队与参展艺术家们的共同努力下,为了实现这“四个结合”,我们集思广益,征求各方面意见,了解各方面情况,分别策划了八项展览、一个高峰论坛和两项专题活动,共同构成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汇聚世界顶级艺术大师、艺术品最多,最能代表中国艺术品产业发展水平,对中国艺术品产业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化盛事。艺博会将展现当前我国艺术品产业发展整体面貌及优秀成果,为打造世界级的艺术与产业结合的国际交流平台创造条件,对全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将起到带动和引领的作用。“艺术·经典——中国国家画院美术作品展览”、“艺术·前沿——‘当代艺术’展”、“艺术·典藏——‘四海一家’驻华使馆藏品展”、“艺术·产业——艺术产业展”、“艺术·生活——艺术生活展”、“艺术·设计——服饰设计展”、“艺术·设计——工艺中国展”、“艺术·街区”八项展览,作为本次艺博会主要内容和环节之一,其主体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从名称上看,我们不难发现这八项展览在“当代中国艺术”这一范畴中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以及相互之间的紧密关系。其中,中国国家画院具体负责的“艺术·经典——中国国家画院美术作品展览”,虽然组织时间短,任务重,但我们通过认真谋划、精心组织,展览将汇集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书法篆刻院、版画院、雕塑院、公共艺术院、青年画院等多个专业院的画家以及全国部分特邀优秀画家共计500多人的最新创作成果。其规模之大、阵容之强和层次之高,体现了当代美术创作的“中国风格”,建立了当代美术价值体系的“中国标准”,以当代中国优秀美术家的优秀作品谱写了时代的华彩乐章,进而在文化艺术领域彰显了“中国精神”,展示了“中国气派”,在八项展览中起到了引领作用。本次中国艺术品产业博览会是当前我国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整体面貌及优秀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推进中国文化艺术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平台,全面展现了当代中国艺术的风采,对全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带动和引领的作用,其时代意义和文化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我们期待本次博览会取得圆满成功,并希望中国艺术和艺术产业的发展更上一层楼。“总会有人创造历史,为什么不是我们?”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时代华彩 中国精神《艺术·经典——中国国家画院美术作品集》序言杨晓阳(新闻链接)艺术·经典——中国国家画院美术作品展开幕2012年9月27日,“艺术·经典——中国国家画院美术作品展”开幕式在北京宋庄上上国际美术馆举行。此次展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2中国艺术品产业博览会八个展览中的重点项目。展览共收集了来自中国国家画院八个院及特邀画家500余名的1000多件作品,集中了中国美术界最具代表性、最优秀的一批画家,包括国画、版画、雕塑、公共艺术、书法篆刻等,几乎涵盖了中国所有的美术门类和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参展艺术家都是当代中国美术界各年龄段最优秀的代表,所以这个展览是系列活动中规格最高、参展艺术家数量最多,而且规模最大的展览。2012艺博会总策划、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在展览前言中写道:规模之大、阵容之强和层次之高,体现了当代美术创作的“中国风格”,建立了当代美术价值体系的“中国标准”,以当代中国优秀美术家的优秀作品谱写了时代的华彩乐章,进而从文化艺术领域彰显了“中国精神”,展示了“中国气派”,在八项展览中起到了引领作用。展览策划者、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江舟表示:通过展览将当下主流的、优秀的艺术家及其作品推到市场的最前沿,使其艺术价值获得市场的认可,可以形成一种导向作用,进而从正面引导中国当代美术创作研究的方向。10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ER国画家 学术研究

 刘大为 杨家岭记事 145cm×360cm 2012 年 纸本杨晓阳 雪域 200cm×600cm 2012 年 纸本袁运甫   荷   82cm×147cm2009 年   纸本吉瑞森,1963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展并获奖。出版专著《中国当代国画家作品集》、《吉瑞森写生线描画精品》、《中国画精神》。吉瑞森作品春风乍起 134cm×137cm 纸本 2009 年

 艺术·经典——中国国家画院美术作品展作品龙瑞 嘉陵江97cm×46cm2012年 纸本张道兴 渔港无闲180cm×90cm2011年 纸本

 赵建成 吴昌硕180cm×60cm2011年 纸本谢冰毅 涛声依旧136cm×68cm2009年 纸本

 艺术·经典——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作品展作品林容生 雨季的风景之九180cm×140cm2010年 纸本范扬雨中月身宝殿香火正旺48cm×53cm2009年 纸本

 刘建 石头村240cm×100cm 2012年 纸本李毅峰 画道至上136cm×68cm2012年 纸本

 艺术·经典——中国国家画院美术作品展作品任惠中 水墨人物写生之一136cm×68cm 2011年 纸本纪连彬 北方冬之幻象200cm×145cm2003年 纸本

 艺术·经典——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作品展作品上:张江舟 彼岸风  200cm×200cm 2012年 纸本下:贾广健 蝶舞  55cm×45cm 2009年 纸本

 卢禹舜唐人诗意之一68cm×68cm2009年 纸本毕建勋 牵手192cm×240cm2009年 纸本

 艺术·经典——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作品展作品刘罡 王之涣诗意180cm×96cm2008年 纸本

篇二:文艺作品序言

9 延安散文的“ 中国表达”——延安文艺大系散文卷前言张器友摘要:延安散文继“ 左翼” 散文之后,更全面地走向社会革命,走向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把散文从知识精英的圈层里解放出来。这个时期,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三大历史事件都在延安散文中得到了生动反映,现代散文表现生活的领域因此有了革命性拓展。延安散文语言及其形式,自觉追求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弃绝新、老八股,讲求 “ 中国表达”, 拓展了现代散文的文体功能、表现领域和表现方法。关键词:延安散文;中国表达;人民性;民族性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5)09-0039-06延安散文如同其它门类的延安文艺一样,为民族苦难和人民英雄主义所孕育,绽放于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的原野,是现代中华民族灿烂的民族精神之花。也如同其它门类的延安文艺一样,它以彻底的人民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崛起于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世界文学艺术之林,彰显了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一、延安散文的历史背景古文是中国文学的正宗,现代散文在中西交汇背景上接受西方观念和欧洲散文的影响,对传统古文实行创造性转化而形成规模。它酝酿于晚清文界革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中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新青年》(包括其前身《青年杂志》)、《每周评论》、《晨报副刊》等刊物和报纸上刊出的白话散文随笔和议论文都属于这类文体,鲁迅、郁达夫、朱自清、冰心、周作人、林语堂等人为它的发展作出了不等的贡献。到 1927 年,朱自清说,“ 就散文论散文,这三四年的发展确是绚烂极了: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曼衍,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写,或讽刺,或委曲,或慎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练,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

 [1]457 似乎是在作客观评述,其中却也包含了“ 思想上” 的轻重取舍。五四之后,周作人从自己的爱好出发,推重晚明性灵小品,认为公安派和竞陵派的这类“ 言志文学” 是五四新文学的源头,把古文“ 文以载道” 观念与“ 言志文学” 机械对立,以一家之好遮掩了五四散文和五四新文学的全部成就;林语堂接受周作人的影响,以个性主义和自由主义相标榜,倡导幽默闲适小品,自然取得了相应的成绩,但绅士气和隐士风的流行疏离了五四新文学对于旧世界的战斗精神。鲁迅对于这派人的作为提出了告诫,尖锐指出,散文小品的出现“ 原本是含了挣扎和战斗”,“ 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以后的路本来是更分明的挣扎和战斗,因为这原是萌芽于‘ 文学革命’ 以至‘ 思想革命’ 的。但现在的趋势,却在提倡和旧文学相合之点,雍容,漂亮,缜密,就是要它成为‘ 小摆设’ ,供雅人的摩挲,并且想青年摩挲了这‘ 小摆设’ ,由粗暴而变成风雅了”。

 [2]576 他的散文创作不论是杂文还是叙事抒情散文,都坚持着“ 为人生” 和“ 改良这人生” 的宗旨,把“ 遵命文学” 和“ 言志的文学”统一起来,创造性转化古文“ 文以载道” 观念,又摒弃纯形式的唯美主义歌吟。他所要求的是耸立于大风沙中的坚固建筑,是匕首和投枪,要锋利而切实。延安散文继承和光大鲁迅散文的优良传统,自觉接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其中包括文艺思想)的引导,叙事,抒情,议论,拓展了现代散文的文体功能、表现领域和表现方法,开辟了现代散文的新时代。延安时期,毛泽东对包括鲁迅在内的五四以来的新文化和新文学进行了科学总结,倡导人民本位,反对“ 洋八股” 和“ 老八股”(党领导的思想文化部门则是反对“ 党八股”),反对“ 全盘西化”,提倡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说:

 “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3]522他特别指出:“ 我们的文学艺术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 对于中国和外国过去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优良的文DOI:10.16721/j.cnki.cn61-1487/c.2015.09.008

  40 学艺术传统,我们是要继承的,但是目的仍然是为了人民大众。”[4]68贯彻毛泽东思想,接受时代的呼唤,从事延安散文创作活动的所有作家站到了创造人民文艺的新的历史起跑线。他们意气风发,探索创新。这里有来到各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区(解放战争时期)的从五四到左联时期的几代作家,有在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成长起来的文艺新人,还有革命根据地、解放区、人民军队中的许多领导人及工作人员。各路作家得到“ 政治之力的帮助”(鲁迅语),实行散文创作与人民群众的结合,向人民群众学习,表现人民群众,在人民群众的接受实践中求异求新,以致散文因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而振兴,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也因散文而受到鼓舞。诚如经历那个时代的散文作家雷加所言:

 “ 那真是战斗的时代,诗的时代,散文的时代,抗日战争如此,解放战争也是如此。随着战斗的胜利,散文创作和它的队伍,在跟着发展和壮大。无疑,过去的传统,这时又形成了新的战斗的风格⋯⋯ 散文在群众时代的旋律中,大踏步地前进。”[5]6二、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延安散文中的生动表现延安散文继左翼散文之后,更全面地走向社会革命,走向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把散文从知识精英的圈层里解放了出来。这个时期,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三大历史事件都在延安散文中得到了生动反映,现代散文表现生活的领域因此有了革命性拓展,战争风雨、土改浪潮、金沙水拍、雪山草地、窑洞灯光、红旗号角、炮火硝烟、开荒种地、纺纱织席、工矿开工⋯⋯ 构造了散文天地未曾有过的新境界、新世界、新气象。自古以来,大时代风雨和散文的创作从未有过这样的亲密结合,远离人民革命而供雅人摩挲的“ 小摆设” 被弃绝了斗室之内的品茗聊天、一己天地里的玄思画梦被冲破、被改造了。散文的河流因此而壮阔浩大起来。1935 年 8 月,陈云撰写的《随军西行见闻录》是延安散文反映长征生活的最早作品。红军第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1936 年 8 月总政治部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在红军干部战士中征集长征文稿,所得散文作品以《二万五千里》为题整理编选,1942 年更名《红军长征记》正式出版。后来延安《解放日报》等报刊都刊有这方面的作品。因为都是当事人的亲历亲闻,这批散文以纪实性为底色,把抒情、议论纳入叙事当中,语言朴实无华,多以真实、生动、亲切见长,传承苏区文化脉息,涌动着历尽艰险后的从容镇定和自豪感,彰显了伟大的长 征精神。这批散文中的一些具体回忆,例如从瑞金出发、过老山界、渡乌江、抢渡金沙江、过雪山草地,等等,都具备这种特征。人们从中看到,红军战士认识到离开瑞金等苏区老家是为了“ 实现新的战略⋯⋯反攻敌人,深入到敌人的深远的后方去消灭敌人,达到抗日的目的,来保卫老根据地,发展新根据地。” 因此,虽然对“ 这块自由的乐土” 有着难以割舍的眷恋之情,但还是告别乡亲,毅然前行。(童小鹏《离开老家的一天》)长征途中,蒋介石反动派军队的围追堵截,险恶的自然环境,把红军战士置放到了空前的逆境当中,但是他们“ 把一个坚强的意志” 灌注到每个人心中,一路行军便是一路的铁流,一路的血与火的燃烧,一路的浩然正气。以致每当红军战士突破艰难险阻,总是表现出高昂的英雄乐观情绪,表现在散文作品中,便是把那些艰难险阻、壮丽的景象、严酷的斗争当成审美的对象来感受,来叙述,生发出或者崇高或者优美的革命抒情。过老山界,陆定一作这样的抒怀:

 “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 之’ 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神奇愉悦之间把严峻的现实和即将到来的更大的困难都超越了。李立的《渡金沙江》在“ 巧” 处用力,不但叙述了“ 巧渡” 的智慧,使得围堵的敌人徒唤奈何,而且告诉说:敌机飞临渡口时始终未能发现我们,“ 为了完成他们的使命,只好在河滩上把炸弹乱丢一阵”,当追赶的敌兵也赶到江边,“ 队伍丢了三分之一,而我们却连一个掉队的影子也没有给敌人看到”。平实却又讥诮的笔触,隐含了战无不胜的豪情。黄玉山的《忆过草地》突出描写红军干部战士团结一致的意志和坚定执着的信念。作者娓娓回顾长征英雄们吃苦在前,牺牲在前,相互扶持,相互鼓舞的生动细节,又夹着行军中的歌唱和真实的心里活动,把一股深情和豪气灌注其中。莫休的《抢桥》则特别重视历史事件中典型细节的特写。这类细节因为烙印在了作者的灵魂里,所以刻划起来便显得驾轻就熟,燃烧的激情渗透在冷静的叙述当中,简朴铿锵的短句仿佛从心而至,不需要雕镂却能力透纸背,雄壮的场面、勇士们的威武气概,因此镌刻在了民族精神的画廊里。继反映长征的散文之后,因为写作队伍的壮大,也因为稳固的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带来写作环境的相应改善,反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叙事抒情散文更为丰富,它们是延安散文的主要部分。也如同长征散文一样,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构成为散文创作的主要源泉。以延

  41 安为中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解放区和人民军队的生活和斗争,是散文中的常见题材和主题。这些散文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尤其突出:其一、记述和歌唱了革命圣地延安、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新生活和新气象。那些久居国统区的作家进入延安和其他民主根据地、解放区之后,在强烈的比较之间,特别感受到了延安和其他民主根据地、解放区的光明,感受到了人民新时代的灿烂阳光。茅盾不常驻延安,40年代初来到这里并在鲁迅艺术文学院讲学,这期间写作的《风景谈》《白杨礼赞》《开荒》等一组散文,因延安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而感动,他歌唱延安和根据地军民的新生活,寄予了对中国革命的理解和期望。在《开荒》中,他从黄土高原的形成和史前蜥蜴(疑为恐龙)时代的景观起笔,暗示了时空运动不断地改变一切的真理,为揭示延安大生产运动的意义提供宏远的启示。文章叙述:“ 在这苦寒的黄土高原,现在又是怎样的人们在干怎样的事?有说各种方言的,各种家庭出身的,经过各种社会生活的青年男女,在那里‘ 开荒’ 。曾经是调粉搓脂的手,曾经是倚翠偎红的臂,现在都举起古式的农具,在和那亿万年久的黄土层搏斗—— ‘ 增加生产’ ,一个燃烧了热情的口号!而且还有另一面的‘ 开荒’ ——扫除文盲,实行民主,破除迷信,发展文艺,提倡科学⋯⋯” 在陈述这“ 神话” 同时又是“ 活生生的现实” 之后,他议论道:

 “ 从前,大自然的力量,曾经创造了这黄土高原;如今,怀抱着崇高理想的人们,正在改造这黄土高原。信不信由你,然而这是现实!” 他歌赞延安人征服自然的斗争,不也是在歌赞着中国共产党所从事的社会革命?他是从延安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的。所以由北方的风景,他看到了“ 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之中这尤其伟大者” ;由霞光笼罩的山峰上小号兵的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和近旁战士枪刺上闪动的寒光,看到了“ 民族的精神化身” ; (《风景谈》)

 由北方大地上质朴、挺立的白杨,赞美“ 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白杨礼赞》)何其芳原本是个“ 画梦” 的歌者,来到延安之后依然重视对美的发现,但已经出离唯美主义的歌吟,把对美的感受倾注在深入人民生活的社会实践当中。在《我歌唱延安》中,他用简朴的诗性短语展示了延安生活的无限生机,写道:

 “ 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学习。歌唱。过着紧张的快活的日子。然后一群一群地,穿着军服,燃烧着热情,走散到各个方向去。” 他一颗细致的心甚至体会到了延安的空气是:

 “ 自由的空气。宽大的空气。快活的空气”。冼星海的《我学习音乐的经过》不是专门直接歌唱延安,却在他学习音乐的生命历程中突显了延安时期健康向上的革命文化对一个伟大艺术家成长的意义。他说:⋯⋯还有一种批评,给我的益处较大。那就是负责当局的关于方向的指出。譬如他们所主张的“ 文化抗战”,那关于音乐上民族、民主、大众化、科学化的方向等,给予我对于新音乐的建设的研究和实行问题很大的启示。⋯⋯我竟发现了音乐上许多的问题过去不能解决的,在社会科学的理论上竞得到解答。且不说大的方面,如音乐与抗战,音乐与人类解放等等问题,只举出为什么工农的呼声有力、情感健康这一点。关于这一点,过去我以为是因为他们受苦,但这回答我自己也未满意,所以在吸收工人的呼声及情绪入作品时,显得表面化(形式化)。现在我知道,劳动者因为是被压迫者、被剥削者,他们只有摆脱这种枷锁才有出头之日,如果不然,那只有由衰弱而灭亡。所以他们的反抗就是求活,他们的呼声代表着生命,代表着生命的力。明乎此,也就领略到延安自由、宽大、快活的“ 空气”是怎样地培育着新中国的新文化,领略到为什么延安鲁艺那间简陋的小房子里会飞出《黄河大合唱》那激动了中华民族、震撼了全世界的雄壮激越的音乐旋律。与从国统区来到延安的作家不同,土生土长或长期与延安、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打成一片的作家,对新生活、新气象的赞美是通过记述翻天覆地的城乡巨变,或是通过身历其中的实际感受呈现出来。在他们的散文里,新老解放区的乡村和城市正生长着新的风俗,传统美德和革命精神正在培育着勤劳致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以及向往新时代的青春热情。孙犁描写冀中平原乡土人情的散文,“ 从日常生活中清滤中那些有分量的素质...

篇三:文艺作品序言

疫情作品集序言

  序

 言

  2020 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在中华大地上迅速蔓延,全国人民迎来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奋力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特殊时期,涉县文广旅局坚决贯彻党中央、省、市、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提高政治站位,落实防范措施,迅速安排涉县文化馆发出征集抗疫文艺作品的号召和倡议,得到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响应!

  此次活动历时一个多月,累计征稿 70 余篇,作品涵盖诗歌、散文、快板、歌曲、小小说以及绘画、书法、摄影等多种形式。这些作品的创作者中,有年逾古稀的老人,有天真活泼的孩童,有机关干部,有企业职工,有退休教师,有非遗传承人……他们用饱含真情的笔墨声援武汉、讴歌英雄、鼓舞士气,用一批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文艺作品,抒发了对抗疫英雄的关切与真情。

  作品一经发布推广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涉县文化馆与十省市群文单位联合创作的微视频《武汉,你好吗?》在学习强国平台发布;二中教师郭丽媛创作的儿童诗《2020 年的年》在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发布;青年编剧、导演杨波策划创作的原创歌曲《这个世界不孤单》被新浪微博、共青团省委、头条文章、邯郸新闻网等媒体网站纷纷刊发推广,并由中央歌剧院三十位歌唱家倾情翻唱;青年编导、文化馆特约观察员申志国的数来宝《众志成城战疫情》在河北省文化艺术服务云平台发布;文化馆馆员王矿清的纪实文学《一位村支书的战“疫”日记》《涉县女孩李茜与母亲的战疫“两地书”》先后在《邯郸日报》《邯郸晚报》、邯郸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刊发;涉县知名编导、文化馆特约观察员郝乃堂夫妇创作

 的戏曲微视频《女儿有话对娘说》在新邯郸官网发布。

  在作品征集发布过程中,文化馆认真组织优秀文艺工作者对部分作品进行二次创作,附以音视频等直观的表现方式,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编辑发布,并将部分优秀战疫作品辑印成册,以铭记历史、讴歌英雄,用实际行动彰显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2020 年的春天注定是一个特殊的春天,这是一场特殊的战斗,我们坚信,寒冷终将过去,繁花似锦的春天正向我们走来!

  2020 年 3 月

  编

 者

篇四:文艺作品序言

酉大堂全报工哲兰丝刽习 岁 版)卜庆华一九八七年第一期在郭沫若 自编的文集和 由他人编辑的几本《郭沫若论 创作 》的书中篇郭沫若论诗的文章一一 《红痣序 》 和 《野火集究郭沫若诗论和文艺思 想 的论著似乎也从未提及 过它们找到这两篇诗序发现它们包含着作者诗论 的一 些深刻的 见解尤其是《红痣序 》堪称郭 沫若中期诗论的代表作郭沫若的这两篇文章是先 两位青年诗人 的诗集写的序作品郭沫若的序文初刊于一九三六年三月五日青岛诗歌生活社编印的 《诗歌生活 》创刊号《野火集 》异 金帆 的作品郭沫若的序言是这年一月 在香 港写 的的杰出诗人 了但他乐 于为 当时不太知名的青年诗人作序的精神本身就值得称道,有两右关研··序 》均未被收入最近,,。,我从书刊中,一一仔细阅读,,·,至今仍熠 熠闪光。,。《红痣 》是苏夫的,。,一九四八年五月 由人 间书局 出版郭沫若写 这两编序言时,。,已是 蜚声海外其扶持,,、奖掖后进,.郭沫若的这两篇文章虽 然是诗序而是扩展开来对 诗 歌 的 特点及其历 史的见解他首先谈到 自己 是喜爱读 诗的感陈套的 自不用说其不糊涂不陈套的也多不能使人留意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诗强做诗而 写诗的 手腕又太欠缺感动人( 《红痣序 》) 这里而且对诗质艺术表现作了 强调郭沫若虽指出诗人要有他 认 为以济其 穷便是专门在表现 上下 工 夫在这里郭沫若对我 国传统诗歌为看法虽然不免有些偏激他不 泥古不主张单纯追求郭沫若诗论 的核心是诗要有素他说但他并不忽视诗歌约形式甚至 说不仅是一加一为二而是一加 一为十是进步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以为铿锵的音节是诗的栓桔这是知其一 不知其二的见解若中期的诗论是 深谙文艺 创竹规律的经验之 谈别是一九三六年以后存在着一种再说 《野火集 》的序言这篇序言很 短用 毛泽东文艺思想来论诗他说才有真的诗耍有真的感情才有真的诗这部诗集反映了诗人亲历的抗日战争时期真 挚丰富的情感郭沫若的诗评从 文艺 创作的源 泉和 诗 歌的特点郭沫若的这两篇诗序对今天的诗歌评 论和诗歌创 作仍有指导意义要在时,但他并 未局 限于对两本诗集的具体评论现状和未来但有几类 诗不喜欢,,、,提出 了自己 比较完整。,:“意识糊涂,情,”.( 《红痣·序》)偏要勉“大体的毛病是并 无真挚的迫切的写诗的要求结果是着想 平庸郭沫若不仅对诗歌的思想内容提出 了要求,,。,,表现生硬.丝毫也不能。”·,,、。“写诗的手腕取材也多千篇一律”,但他反对那种形式主义的作诗法但旧诗人们有一种手法。“旧 诗 的着想大抵平庸,,,”,( 《红虑·序 》 ) 即如杜甫、韩愈也深知“此间消息”。,,但,“文字的铿锵”的意见,仍然是可取 的他把它 当作诗歌最根本的要结果是会令人作呕内容是诗而 又有音乐性的形式。“真挚为诗意.”。:“内容非诗而穿上诗的衣裳的,,”( ( (红痣·序》),:“,其效果,。”(《 红虑·序》)这就是说因此,好的诗 必须,他批评“有些新诗人关 于郭沫ī 红痣序ī 野火集序í若·í和·,。”( 《红痣·序》) 由此看来,郭沫。曾经有人认为郭沫若在大革命失败以后,特“美学偏见,”主 张写标语化、口一号化 的诗,这与实际实不相符。。,因为是写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诗歌是感情的波纹,故作者 自觉运要有真的生活。,“诗歌是生活 的录音,,,。”(《 野火集·序》) 郭沫若称许 《野火集 》就是因 为“大后方”和解放区人民的斗争生活,并饱含着作者、。,揭示了诗 歌创 作的奥秘特别是他提到的 不廊)的告诚。,。“无真挚的迫切 的写诗的 票求`_“勉强做诗”( 《嘛、是值得切记 的。

篇五:文艺作品序言

dash;鲁迅鲁迅鲁迅生平课文结构难点解析

 鲁迅〔1 8 8 1 —1 9 3 6 〕 , 中国文学家、 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19 1 8 年5 月 , 首次用“鲁迅” 的笔名, 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 杂志工作, 成为“五四”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 、 《彷徨》 论文集《坟》 、 散文诗集《野草》 、 散文集散诗《朝花夕拾》 、 杂文集《热风》 、《华盖集》 、 《华盖集续编》 等专集。

 其中, 1 9 2 1 年1 2 月 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 ,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还有:

 》 、 《二心集》 、 《南腔北调集》 、 《伪自由书》 、 《准风月 谈》 、 《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 、 《且介亭杂文二编》、 《且介亭杂文末编》 、 《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 等专集草散

 自题小像 (1903)自嘲 (1932)

 《呐喊》 篇目表(1)

 《呐喊》自序(1922.12)(9)

 故乡(1921.1)(2)

 狂人日记 (1918.4)(10)

 阿Q正传(11)

 端午节(1921.12)(3)

 孔乙己(1919.3)(1922.6)(4)

 药(4)

 药(1919 4)(1919.4)(12)

 白光(12)

 白光(1922 6)(1922.6)(5)

 明天(1920.6)(13)

 兔和猫(14)

 鸭的戏剧(1922.10)(6)

 一件小事 (1920.7)(1922.10)(7)

 头发的故事(8)

 风波(1920.10)(15)

 社戏(1922.10)(1920.10)

 整体感知《呐喊》 来由梦的破灭动机慰藉猛士唤醒民众到南京去学洋务, 寻求别样的人们到日本学医到日本学医, 走科学救国的道路走科学救国的道路弃医从文, 提倡文艺运动, 改变国民精神方法和原则“听将令”“不主张消极”不使青年“寂寞”

 整体感知绍兴侍亲疾看透世态想走异路南京求新知开眼界选择学医救民报国仙台攻医学欲救学领悟“要著”弃医从文东京搞文艺唤民众悲哀寂寞深刻反省

 整体感知东京搞文艺唤民众悲哀寂寞深刻反省北京北京应索稿挥战笔抄古碑泄郁闷苦闷沉思看到希望思索追寻作文呐喊

 练习设计1, “铁屋子” 、 “熟睡的人们” 、 “大嚷” 等词语的比喻意义分别是什么?“铁屋子” 比喻黑暗顽固的旧中国、 旧社会; “熟睡的人们”比喻当时“愚弱的国民” ; “大嚷……” “受无可挽救的……” 比喻宣传的力量使一些较为清醒的人提高觉悟, 使他们认识到黑暗的浓重, 处境的险恶, 如果这样做的话, 无异于使他们身受的苦痛比许多“从昏睡入死灭” 的愚弱者厉害得多。“我的确信” , 是指着眼于眼前铁屋子的“无窗户而万难破毁” 而言。

 旧的统治势力和观念力量还很强大, 而人民又正“熟睡” (愚昧落后)

 。

 这是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 也是旧“好梦” 破灭的教训。

 对金心异所言“几个人既然起来, 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 , 鲁迅是同意的。

 可见,鲁迅当时对于推翻黑暗的统治势力, 既怀疑其可能, 又存在着希望。

 “希望在于将来” 。

 正因为如此, 他终于答应金替《新青年》 写稿, 写出了第一篇《狂人日记》 , 写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呐喊》 。2, 上面的比喻, 表明鲁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

 练习设计1、 鲁迅的这篇《自序》 主要叙述了什么? 说明了什么?鲁迅在这篇《自序》 中叙述了他的生活经历, 思想变迁和文艺观点说明了他写作的起因、 目的和将小说集定名为“呐喊” 的来由。2、 这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有哪两大两大特点?(1)

 、 围绕中心, 按时间顺序选择典型事例反映思想发展过程(2)

 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纪飞鹏E-mail:

 jifeipeng413@163.com

篇六:文艺作品序言

樊祖荫中图分类号:

 J6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9923(2013)03-0114-02中国音乐(季刊)2013年第3期CHINESE MUSIC《曹风新韵 — —牛玉新作品精选集》序言收稿日期:2013-04-26作者简介:樊祖荫(1940- ),男,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这篇序言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于2002年4月1日,为玉新君当时编成的音乐论文、作品集《牡丹新韵》而作,由于种种原因,《牡丹新韵》编成之后未能及时交付出版;第二部分是这次新写的。两个部分的写作时间相距十年光景,从中也可窥见玉新君工作及写作的大致状况,为了保持它的历史面貌与特殊的纪念意义,故对第一部分未作改动。一与玉新君认识已有十余年了。尽管相识的具体时间、地点记不准确(可能是他来听过我的课,或是共同参加过某次学术会议,也可能是由朋友介绍认识的),但通过多次交往,他对家乡民间音乐的深厚感情和对音乐事业的敬业精神,却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参过军,做过群众艺术馆的干部,并经过中央音乐学院的进修深造,又当了多年的菏泽艺术学校的校长,在繁忙的行政管理工作的同时,却能兼顾音乐创作、音乐研究与音乐教学工作,并能做得有声有色,屡屡获奖,如果没有对音乐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恐怕是很难坚持下来的。翻开他即将出版的音乐论文、作品集《牡丹情韵》,迎面扑来的是与菏泽牡丹的花香交融在一起的浸透着鲁西南民间音乐的浓郁乡情。这部书稿,由文章、作品及本书作者记谱整理的民间乐曲三部分组成。这第三部分是作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研究所做的基础性工作的成果记录:牛玉新长期深入民间,拜访民间音乐家,了解、学习、采集、整理民间乐曲,从中获得了音乐与生活密切关系的真情感受,得到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并为音乐创作和音乐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所有作品的旋律音调,均与包括这些民间乐曲在内的山东 — —鲁西南民间音乐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并根据音乐内容的需要予以集中和升华,努力反映出家乡人民新的生活风貌与他们的愿望理想;他的音乐研究,其课题主要也来自于采风实践,无论是对擂琴演奏家王殿玉,古筝演奏家高自成、赵玉斋等音乐家的人物研究,还是对山东民歌、器乐、戏曲与曲艺音乐的专题研究,均得益于扎实的田野工作。中国的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音乐遗产丰厚,自成庞大体系。由于种种历史的、社会的原因,我们至今尚未完成对中国音乐的体系性研究,未能建立起完整的中国音乐理论体系。但这一体系的建立,不可能仅仅依靠少数人的研究即能奏效,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必须经过几代音乐家们坚忍不拔的共同奋斗才能完成。当前,迫切需要的是,音乐界要在前辈音乐家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音乐理论体系的建立做出宏伟规划,组织力量予以实施;同时,各地的音乐家们要根据自身条件,发挥各人所长,自觉地、力所能及地对各地、各民族的音乐进行不同规模的系统研究。只有把各地、各民族的音乐分门别类地总结出规律,才能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综合研究,总结整体规律,抽象理论概念,逐渐形成体系。在目前尚无整体的宏观规划之时,各人的自觉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书的作者把音乐研究的主要精力放在他所熟悉的鲁西南 — —山东的民间音乐上,并做出了许多成绩,这是十分可喜的。相信他今后会在这方面做出更多的实· · 114

 (下转第141页)事,以更斐然的成绩为中国音乐理论体系的建立添砖加瓦。在本书出版之际,作者要我写几句话,谨以此短文权充序言。2002年4月1日二以上是我为玉新君当时编成的、定名为《牡丹情韵》一书所作的序言。可能是出于作者对自己更严格的要求,也可能是由于当时他的工作特别繁忙,无暇顾及出版事务,书稿编完之后未能及时交付出版,这样一拖就是十年光景。今年深秋的一个夜晚,我忽然接到玉新夫人的电话,告知玉新于9月29日突然去世的消息。噩耗传来,让我极度震惊和难过,他这样年轻,身体又如此壮实,怎么会突然就走了呢?据他的家人和朋友告诉我,玉新对工作、特别是对“非遗”保护工作,实在是太投入了,完全不顾早已透支、并已呈现病兆的身体。就在今年春天,他还亲自组织、导演了两场弘扬菏泽传统文化的大型演出,即 2011 年 2 月 17 日由他任总导演的“2011年元宵节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与2011年4月15日由他参与编导的“2011菏泽国际牡丹花会大型演出”。春节前,他曾打电话邀请我于元宵节去菏泽观看“非遗”展演,但因我预先已答应到新疆参加社科艺术学课题的结项鉴定会而未能成行,现在回想起来实感遗憾,没有见上好朋友最后一面。我翻阅了玉新自己整理的“主要创作与著述年表”,发现从2002年至2011年的十年间(即编完上述《牡丹情韵》一书之后),他所写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评论与音乐作品,不仅在数量上超过了已往,质量上也越来越精,无数次的各种级别的奖项即是明证。其中,尤其令人感动的是,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倾注了全力,取得了卓越成绩。自2006年3月兼任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以来,他具体负责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申报省级、国家级名录的工作。为此,他积极向市有关领导建议献策,向新闻媒体宣传介绍,组织策划“非遗”名录节目并率队晋京或赴省城高校演出,以引起各阶层人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争取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他还多次在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会议和培训班上讲课,带领有关人员深入农村实地普查、采访、录音录像,赴外地或到档案馆收集、查找第一手资料。为做好申报工作,他事必恭亲,对申报项目的文本写作、录像片制作等都要细心审看,就连包装盒的标签都要亲自设计;他还主编了《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汇编》(共6卷,190多万字),由其主编的《国之瑰宝 — —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邮政明信片》一书,也已于2010年4月正式出版发行。如此繁忙的工作是他和同事们牺牲了个人休息时间来完成的,他不仅经常带领有关人员加班加点到深夜,而且有很多节假日和星期天都是在办公室度过的。在他和同仁们的共同努力下,菏泽市目前已拥有省级“非遗”研究基地1处、省级“非遗”保护示范基地2处、山东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馆1处;县级非物质遗产名录40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6项、省级名录60项、国家级名录2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3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40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0名,使菏泽市的“非遗”保护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由于他的工作突出,成绩优异,2007年6月被文化部授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的称号;菏泽市文化局也于2009年6月荣获了“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因为工作关系,他常常就“非遗”项目的申报和有关的保护事项与我联系,所以我对他的工作业绩和敬业精神早有深刻的印象,他被文化部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的称号是实至名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而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落实,则最终需要由人去完成。正因为有了像牛玉新这样的一大批干部为保护“非遗”而废寝忘食地工作,才使我国的“非遗”保护事业出现了蒸蒸日上的兴旺景象。他为“非遗”保护事业所付出的一切,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他的业绩和精神将永存我们心中,并激励我们去为伟大的事业而献身!在玉新所做的各项工作中,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值得提及:他非常重视对境外的音乐文化交流,如,他于2001年5月曾率领菏泽艺术学校教师乐队应邀赴青岛与法国音乐家合作排练中法乐曲,又于2004年1月组织、承办了“中韩古筝伽倻琴艺术交流音乐会”,为促进中法、中韩人民的友谊和音乐家之间的艺术交流做出了贡献。2006年5月他以菏泽市艺术馆、菏泽市音乐家协会名义,邀请台湾艺术大学筝乐团到菏泽市参访,并举办了古筝艺术研讨会与两岸古筝艺术交流音乐会,他专为这次活动创作的古筝合奏曲《曹州小调》在音乐会上演出之后,深受两岸音乐家的喜爱,此次活动被山东省人民政府评为2006年度山东省优秀对台交流项目;2010年10月他与菏泽学院院长及相关领导到台湾艺术大学参访,随行所带去的、他为菏泽学院与台湾艺术大学建立友好关系而亲自创作的男女二重唱《兄弟姐妹》,在两校联合音乐会中首演,获得好评。在与台湾艺术家的交往中,他的热情与真诚深深感动了对方,并与不少音乐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台湾艺术大学的张俪琼教授即是其中之一。令人十分感动的是,在玉新去世之后,张教授专程奔赴菏泽,吊唁逝者,慰问家属,并主动承担了整理玉新遗稿的工作。本书得以出版,张教授费了很多心血。与《牡丹情韵》的原稿相比,不仅篇幅大大增加,收集了作者的代表性著述,而且在版面设计、乐谱录入等方面也下了很多功夫,就连书名以及三个部分的标题,都是张教授不断揣摩作者的本意与喜好、经再三推敲而定下来的。她在11月24日给我的来信中详细说明了选定书名的思考过程及其内涵:

 “我接手编辑之后,过滤所有的文件和视频图文,看到他今年元宵节办的非遗展演,这一台节目由他命名 — —《曹风古韵》。这给了我一个灵感。我想为这个作品集命名《曹风新韵 — —牛玉新作品精选集》,这个主标题的‘曹风’指的是他毕生深入民樊祖荫:《曹风新韵 — —牛玉新作品精选集》序言· · 115

 扎桩)的食指摇等。无桩摇指技法主要包括:悬腕压腕食指摇、悬腕压腕大指摇、悬腕提腕食指摇、悬腕提腕大指摇、悬腕提腕多指摇、悬腕提腕多弦摇、扣摇、扫摇、左手摇、双手摇、弹摇等。3. 摇指技法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称谓、种类、标记符号。在《仁智要录》中有大指“ ”(拇指托)与返爪“ ”(拇指劈)。《弦索备考》称摇指为“撮儿”,其标记为“|”、 “‖”。在河南筝派的发展史中,娄树华称摇指为“轮”,标记为“ ”;梁在平把摇指或“摇”简写为“ ”,符号为“△”。把快速的托劈托称为“一次摇指”,用“ ”表示。而曹东扶在河南筝派中首创了“游摇”技法,从而使河南筝派有拇指摇(“ ”)与游摇(“ ”)两种。高自成先生把山东筝派的摇指分为拇指摇(“ ”)与食指摇(“ …”)。而曹正先生在总结各派筝法的基础上,认为河南、山东筝派的摇指有“密摇”和“稀摇”两种。潮州筝派的“七点一”运指手法使用了大指连续“托劈”,速度较慢;客家筝派常用拇指、中指“八度轮”(符号为“ …”)来使音点成为音线。王巽之为代表的浙派摇指符号为( )。4. 摇指技法的传承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为面对面的口传心授;第二、乐谱“指法字母”的文字与符号的传承,如《弦索备考》以及各种有关筝的教材和曲谱;第三、歌谣形式的传承,如河南《搊筝技术诗》等。5. 近现代以来,摇指技法经过了从有桩到无桩的发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各种不同的摇指技法都有其存在与发展的理由。随着现代作曲理念的改变,作曲与演奏的分工,乐曲常常需要长时值、歌唱性的叙述或表现方式,摇指以其技法内含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所形成的表现特性而满足了这种要求,因此采用多种类型的摇指技法来演奏现代专业作曲家的作品是筝乐发展历史的必然。注 释:① 平安时代:公元794年~1190年。② 参阅关也维:《仁智要录》筝谱解译,《音乐研究》,1995年1期第71-84页。③ 该图转引自傅明鉴的《唐筝逸韶》,,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48页。④ 此谱由傅明鉴先生提供。⑤ 参阅曹正1957年《函授六弹筝技术的形成》抄本。⑥ 郭鹰先生对广东义甲的制作、配戴等的说明,参阅曹正先生《弹筝蓄甲及戴甲的说明》1955年抄本。⑦ 王巽之(1899-1972)浙江杭州人,1921年师从蒋荫春,1956年在上海音乐学院担任古筝教师。⑧ 关于郭鹰的义甲制作、戴法,前文以有说明。参考文献:[1]傅明鉴.唐筝逸韶[M].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107.[2]林玲.清代古谱弦索备考全本[CD].Polonf3s-10304-2.Isbm978-7-7986-0499-3.[3]娄树华.古筝曲谱[M].抄本,1955.1.[4][5]梁在平.古筝独奏曲[M].台湾:四海出版社,1962.380,32.[6]曹永安,李汴.曹东扶筝曲集[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262.[7]赵玉斋.筝曲选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1.[8]高自成.回忆我的古筝艺术生涯[J].秦筝,1983, (2):4.[9]高自成.山东筝曲集[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137.[10]曹正.筝曲选集[J].中国音乐(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增刊),1986.103-110.[11]李萌.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288.[12]李萌.广东客家粤乐筝曲集[M].中央音乐出版社,2003.144.[13][14][15]项斯华.浙江筝刍议[J].中国音乐,1991,(4):40-42.[16]陈凤威.三弦余话[M].台湾:台湾学艺出版社,1979.256.[17][18]李婉芬.筝技摇指[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8,(4):86-89.[19]曹正.函授六·弹筝技术的形成[M].抄本,1957.22-24.

推荐访问:文艺作品序言 序言 文艺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