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方案】重庆市探索信息化助推农业农村发展机制改革实施方案(范文推荐)

探索信息化助推农业农村发展机制改革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统筹城乡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探索信息化助推重庆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我市农村信息化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信方案】重庆市探索信息化助推农业农村发展机制改革实施方案(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工信方案】重庆市探索信息化助推农业农村发展机制改革实施方案(范文推荐)



探索信息化助推农业农村

发展机制改革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统筹城乡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探索信息化助推重庆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我市农村信息化工作的支撑能力和应用水平,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发展现状

(一)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初步成型,但与进村入户的差距仍然较大。2014年年末,我市自然村通电话率达到100%,行政村通宽带率达到100%,行政村光纤通达率接近70%,农村地区固定宽带接入用户70万户。但从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来看,重庆还相对滞后,处于全国第23位。

(二)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初现端倪,但服务能力和发展环境仍然较差。初步构建了聚合党建、农业、文化、商贸、通信服务等信息资源的“市―区县―乡镇―村”四级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但我市农村信息资源和农村信息外部环境条件排位仍居全国第2620位。

(三)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各具特色,但整体性、联动性、时效性仍然较差。现有12316”热线、“12371”党建网、“12582”农信通、重庆农业农村信息网等主要应用服务平台开展为农服务。“奇易网”“农企宝”“特产宝”等电子商务平台拥有20多个省(区、市)3000多个名特农产品入驻。但发展水平却处于全国第19位。

(四)农业信息技术应用范围逐步扩大,但助推现代农业发展仍然不够。种植业方面,马铃薯晚疫病物联网预警系统在部分主产县成功应用,柑橘自动灌溉施肥系统在一些主产区实现了种植过程适时监测、高效灌溉、精准施肥。养殖业方面,“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与福利化猪舍建设”“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肉牛养殖链全程管控”在少数区县得到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方面,“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在蔬菜、水果、畜产品产销中逐步应用推广。但农业生产的微电脑技术、遥测技术、农业设施自动化技术和农村电子商务技术等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以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精准农业”发展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从总体评价上看,我市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整体水平较为滞后,在全国排17位。

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发展,是贯彻落实中央“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市委今年确定的重点改革任务和重点民生实事之一,对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对缩小城乡区域差距、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对推进五大功能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有利于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保障广大农民群众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有利于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的“弯道超车”作用,实现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有利于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农民素质提升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育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全市各级政府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合力推进。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和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将推进农村信息化作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结合点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着力点,深入探索信息化助推重庆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提升农村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不断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全市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全市各级政府要把农村信息化作为服务农民、发展农业、繁荣农村的重要手段,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鼓励和引导通信运营商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基础先行,突出重点。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数据资源、人才支撑和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农村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劳务、农村现代民宿经济等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需求导向,改革创新。以农村应用需求为导向,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化产品和廉价、便捷、泛在的信息化服务。深入探索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创新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合作模式。

――示范引领,整体推进。坚持典型示范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加快推进农村信息资源共享和农业产业、农民生活、乡村治理信息化等试点示范工作,抓点带面,促进农村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

(三)工作目标

2017年,完成探索信息化助推农业农村发展机制改革任务。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适应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和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要求的农村信息化体制机制基本形成。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2015年,实现乡镇4G无线移动网络、有线电视网络、有线数字电视信号覆盖率100%。到2017年,全市行政村光纤入村率、便民服务中心无线网络(WIFI)覆盖率、数字电视信号覆盖率均达到100%,农村平均接入带宽能力达到20兆以上。

――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和人才支撑体系全面建成。到2017年,全市所有区县(自治县)、乡镇(街道)和行政村均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中心或站点,农村信息化高端人才、应用带头人和实用技术人才引进培训到位,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互动、齐抓共管的信息服务体系。

――农村信息化资源深度融合。2017年,建成全市农村信息化服务云计算平台,实现对农村生产、就业、住房、社保、教育、卫生、水利、气象、防灾等信息服务系统及基础数据库的集成整合。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显著提升。2017年,实现区县电商服务中心、乡镇电商服务平台、行政村电商服务网点三级全覆盖。农村电子商务经营主体由3万户增加到10万户,涉农电子商务交易额年递增20%以上。

――农村教育、卫生、文化、旅游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2017年,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网络接入率达到100%,农村卫生院医疗信息化应用率达到100%。农村远程教育系统、远程会诊系统全面运行,优质文化资源和现代音像传播方式实现城乡共享,互联网生态经济、乡村休闲经济和民宿经济成为助农增收的新业态。

――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信息技术推动农业组织化、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取得明显进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全程信息化监管,信息技术在农业资源管理、动物疫病防控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广泛应用。

三、主要任务

围绕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数据资源、服务体系、农村电商、公共服务、生产经营、社会管理和人才支撑等八个方面,着力实施“八项工程”。

(一)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推进光纤网络延伸。将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全市“25件民生实事”予以推进。支持移动、电信、联通等通信运营商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建设进度,有序推进行政村和自然村网络覆盖,着力破解渝东南、渝东北偏远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的瓶颈。

2.推进无线网络覆盖。加快农村无线宽带网络、广播电视无线网络及基站建设,利用已建成的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党员远程教育网络等平台,丰富服务内容,拓宽服务领域,为农资超市、电子商务和金融网点进村提供优质网络服务环境。

3.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加快全市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及改造,实现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转变。推动“三网融合”试点,实施农村“大喇叭”工程。鼓励三大通信运营商合作组建农业服务电话通讯虚拟网,降低农村通讯资费标准,促进信息服务低成本进村入户。

(二)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工程

4.打造农村信息化数据资源云计算平台。按照云计算、大数据的思路,建设集“数据集成、实时更新、在线服务、检索方便”于一体的专业“云”,探索由供销合作社为牵头单位的开发体系,形成涵盖农业自然资源、生产经营、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等内容为一体的基础数据资源库。打造统一、权威的全市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各部门涉农信息的无缝对接。

5.构建农村互联网信息主流门户。集成市、区县、乡镇、村四级涉农网站群平台服务功能,统一打造跨平台的农村互联网门户网站及APP应用体系,形成整体联动的一体化服务窗口。集聚农业农村信息网、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系统、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和12316123961212112582等涉农信息资源,实现涉农部门信息资源“一站承载、一网打尽”。

(三)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6.建设基层信息服务站。融合市委组织部、市经济信息委、市科委、市农委、市商委、市扶贫办、市供销合作社、市邮政管理局及通信运营商的基层信息化资源,组织实施“农业信息进村入户专项行动”。按照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宽带(WIFI)、有网页、有持续运营能力的“六有”标准,建设乡镇和村级农村信息服务中心(站)。依托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建立乡镇综合信息服务中心,用信息化思维和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农技推广服务模式;依托便民服务中心,建立村级信息服务站。选配行政村专(兼)职信息员,并给予一定工作性补贴。

7.推进专业信息服务站建设。围绕重庆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区域特色产业,选择信息化基础较好、专业化水平较高、具有广泛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社、农资服务商等,通过认证制度和提供信息支持建立行业与专业信息服务站。用优惠政策鼓励专业信息服务站围绕产业链条,开展全方位技术及信息服务,影响带动行业协会、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等成为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的生力军。

(四)农村电子商务工程

8.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将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劳务等作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抓手,采取降低准入门槛、合理降税减负、加大金融服务支持、维护公平竞争等措施,加快培育农村电商主体,尽快见项目、见投资、见销量、见效益。突出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打造一批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一批农村电商综合服务网点,培育一批农村电商带头人,支持一批涉农企业开展网上营销,组织一批农网对接活动,促进农村网络购物、网络化制造、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快速成长。充分利用现有的楼堂馆所、闲置厂房、沿街门面、工业园区、农舍等土地房产资源,扶持农村青年、大学生村官等围绕农产品电子商务进行就业创业,培育大户引领、小户借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模式,努力打造“互联网+”农村电商产业集群。

9.加快构建农村网络销售体系。引入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等现代管理理念和方式,积极探索发展农产品网上批发、大宗交易、产销对接和跨境交易等电商业务。以“阿里巴巴”“淘宝”“京东”等特色馆建设和“农企宝”“奇易网”“巴渝?醉美乡村”等本地化涉农电商平台为载体,逐步建成覆盖全市的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支持商贸企业将网络零售方式引入农村,推进农家店向实体店与虚拟店融合发展,成为网购提货终端和网销服务点。积极发展生鲜农产品“社区直销”和“网订店取”业务,支持建设公益性农产品电商冷链物流网格化体系。

10.完善农村网络消费服务体系。依托村级便民服务中心,以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平台为载体,积极开展农资超市进村、电子商务进村、金融网点进村工作试点。支持打造“网上供销合作社”,为农民提供网上代买日用品、代售农产品、物流配送及农村电子商务培训等服务。充分利用乡镇商贸中心、乡镇农家店、乡村庄稼医院、乡镇邮政所等现有资源建设电子商务终端服务网点或手机银行,延伸开展小额现金存取、转账汇款、手机充值、水电费缴纳、车票代购、农产品网上销售、快递包裹存取等服务功能。

(五)农村公共服务信息化工程

11.推进农村教育文化信息化。完善农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和无线覆盖。推行农村中小学、职业培训现代远程在线教育和优质教学数字资源远程推送,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城乡教育信息互联互通与资源共享。推进行政村公共电子阅览室、电子书屋建设。加快实施区县(自治县)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工程,扩大数字电视信号在农村的覆盖面,为农村群众免费提供15套数字电视节目。

12.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信息化。加快农村基层卫生院远程会诊系统接入进程,努力实现城乡医疗资源互联共享。完善数字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信息系统,逐步形成县、乡、村医疗、预防、保健、疾控、公共卫生一体化管理。加强农村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

13.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信息化。盘活村级存量房屋和农民空闲房屋等资产,以民宿为载体发展农村现代民宿经济,把农舍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培育农村经济的新业态和农民收入的增长点,带动互联网生态经济、乡村休闲经济、运动经济、养老(生)经济、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等快速发展。积极推进智慧乡村旅游服务、营销、管理三大体系建设,开展乡村旅游导航、导游、导览、导购信息服务。

(六)农村生产经营信息化工程

14.着力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围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推广应用全市测土配方施肥信息管理、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农作物智能化种苗生产管理、智能化畜禽养殖管理、渔业渔政监管、农业物联网等系统。开展现代农业设施生产、远程控制、物流定位跟踪、环境状况监测等领域的模型模拟、技术组装和产品研发,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的普及应用,鼓励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面向农户开展多终端移动式信息服务。

15.用信息技术助推现代农业发展。整合建立与新型经营主体、农业服务组织相衔接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形成纵横交互的信息管理与共享机制,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建立和完善适宜于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服务平台,推动远程培训与远程实时诊断系统建设,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市场化。推广应用农村“三资”监管系统,建设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引导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产品加工、物流信息化水平,建立农产品现代物流、连锁经营、配送管理等服务平台。

16.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借助农业物联网信息感应设备的数据自动获取和智能处理功能,按照“安全可预警、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认定、产品可召回”的要求,建立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管理平台、涉农区县(自治县)一级追溯平台、乡镇二级追溯平台和农业企业及农民合作社追溯管理点,把农产品生产、运输、销售各环节各要素的实时动态信息及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情况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政府监管、企业管理、追溯查询、数据共享等一体化服务功能。探索打造农产品网络化认证和监管平台,加强农产品生产信息、信用记录、用户评价的智能化认证,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管理。

(七)农村社会管理信息化工程

17.推进农村监测预警信息化。完善农村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加强耕地、林地、水资源等数据集成与监测,完善大宗农产品产销数据采集体系,建立主要农产品从生产基地到批发市场和零售终端的全产业链数据库。开展产销形势监测预警分析和信息发布,围绕市场需求发展生产、调整结构。加强农村灾害性天气、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强化突发事件的联合监测、协同研判和联动响应,提高农村社会化预警和防控能力。

18.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信息化。构建以电子政务网络为依托,以共享数据库为支撑的涵盖不动产登记、政策咨询、社保养老等的网上办事大厅,推进“一站式服务”。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和安全监管“网格化+网络化”体系建设,在“平安联防”“综治E通”等系统基础上,创建平安应急联防联动机制,加强对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信息化监管。打造集市、区县、乡镇、村社四级为一体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服务系统,培育互联网劳务经济,逐步实现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服务的全程信息化。

(八)农村信息化人才支撑工程

19.引进农村信息化高端人才。按照科学管理、重点培养、利益驱动、双向选择的原则,出台项目扶持、安家补助、分配激励和出任科技CEO等政策,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农村信息化人才。探索校市共建、政企合作模式,吸引国内高校和“阿里巴巴”“淘宝”“京东”等知名信息化企业的高端人才来渝发展。发挥市场资源的配置作用,建立低成本、高效率、可持续的信息化人才引进机制,打造智慧型人才聚集平台。

20.培育农村信息化实用人才。鼓励职业院校、农业广播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与信息技术企业合作建立人才培训基地,通过委托培养、远程教育、定向培训等方式,打造农村信息技术骨干人才队伍。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功能室,为农户开展在线教育,实现农业信息技术培训大众化。整合基层干部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新型农民培训等相关培训资源,培养10万名以上农村信息化应用带头人和实用技术人才。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对农村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市农委、市通信管理局要加强协调配合,重点负责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主流门户、农村信息产业升级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市级各有关部门负责职能范围内的农村信息化工作;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负责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各区县(自治县)政府要制订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解任务,确保农村信息化工作顺利推进;各通信运营商和重庆铁塔公司应以支持“三农”为己任,主动为重庆农村信息化建设服务。宣传文化广电部门要及时宣传报道农村信息化应用的成功模式和典型经验,不断提升农村信息化的公众认知度和社会影响力。

(二)强化政策扶持。市、区县财政要统筹整合农业发展、工业振兴、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科技开发等专项资金,切实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要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出台农业信息化补贴政策,推动通信运营商开发研究针对访问涉农应用平台的流量优惠套餐和针对广大农业农村用户的农业虚拟网通讯费优惠套餐。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中介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形成公益性与市场化相辅相成的农村信息化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引导各类金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农村信息化建设项目提供各类贷款、涉农保险、项目投资等金融服务。

(三)强化机制创新。要用改革的思路、市场化的办法,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大力引进和培育市场主体,强化人才支撑,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农村综合改革的牵引和促进作用,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探索政企合作、市场化运行的农村信息化推进机制,充分调动通信运营商、IT企业、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下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运行维护市场化的格局;探索建立“资源整合、协作共享”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机制,避免重复建设,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建立农村信息化标准体系,完善管控制度,健全工作规范,优化维护保障,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推荐访问:重庆市 助推 实施方案 【工信方案】重庆市探索信息化助推农业农村发展机制改革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