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课题结题报告6篇

中小学德育课题结题报告6篇中小学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 生活德育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效整好合行动研究课题批准号: sxp2019085课题负责人:许秀云所在单位: 广州市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小学德育课题结题报告6篇,供大家参考。

中小学德育课题结题报告6篇

篇一:中小学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名称:

 生活德育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效整好 合行动研究课题批准号:

 sxp2019085课题负责人:许秀云所在单位:

 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中心小学广州市小学品德教研会科研小课题 (第六批)

 主要内容一、 研究背景二、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三、研究方法及过程四、 研究结论五、 存在问题及建议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题的研究就是要把功夫落在“生活德育”的要求,把学校活动资源与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整合。一、研究背景落实《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标准(2011 版)》的需要 。01

 一、研究背景适应教育课改的需要。02随着近年来教育改革形势的不断推进,知识“回归生活”的课改理念,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遵循学生生活逻辑,强调对学生生活的服务、指导和提升。

 一、研究背景帮助学生道德内化、提高思想素质的需要。03“教育主要不在于对道德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在于体验和实践,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内化。”离开了学生真实的体验,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和课堂上的道德律令无异于纸上谈兵。学生能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真正体现了“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

 一、研究背景04 当今社会的需求。现在的家庭多以独生子女为主,孩子在家里什么事情都不需要孩子来做,现在的孩子可以说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一切都是家庭教育缺失所导致。为了填补这一空缺,生活德育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

 挖掘低年段 《 道德与法治 》 课程中能融合生活德育的教学内容,研究 《 道德与法治 》 课堂中融合生活德育的教学方法。二、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探索在低年段 《 道德与法治 》 课堂中落实生活德育教育的课堂有效教学模式。二、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培养学生的生活服务意识,提高生活技能,从小做一个“生活小达人”。二、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二、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1、对低年段《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研读和梳理,整理并挖掘出在低年段《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课程中能融合生活德育教育的教学内容。在了解现行的课堂教学现状下,研究《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合生活德育的教学方法。

 二、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2、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合生活德育的课例研究,探索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落实生活德育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教师对“生活德育”的意识,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二、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3、研究归纳出生活德育与低年段《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整合的具体措施,结合我校活动课程,有效进行课内、课外活动相结合,最终形成“我是生活小达人”系列性生活德育校本活动,并常态实施。

 三、研究方法及过程·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教育调查法总结法

 三、研究方法及过程· 研究过程第一阶段:项目准备阶段(2019年4月——2019年7月)理论学习“把脉”课堂分工到人

 三、研究方法及过程· 研究过程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9年8月——2020年4月)1、问题诊断,分析原因。

 内容 选项 百分比(%)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了解程度A、非常了解 10%B、有所了解 80%C、不了解 10%对课程内容是否进行整体思考A、有对课程内容进行整体思考5%B、只大概了解 45%C、没有 50%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或整合A、有,经常会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调整。25%B、没有,都是依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75%是否尝试过把学校的活动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A、有尝试过。

 10%B、没有,都是依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90%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多选题)A、讲授、讨论法 80%B、情景模拟法 50%C、活动体验法 15%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或环节有哪些?(多选题)A、课本知识 20%B、图片资料 80%C、活动体验 60%D、情景案例 40%

 内容 选项 百分比(%)孩子在家有做过家务劳动吗?A、没有 65%B、偶尔做 15%C、经常做 20%孩子在家会主动帮忙做家务劳动吗?A、不会 50%B、家长叫才做 40%C、经常会 10%您会要求孩子做家务劳动吗?A、不会,做好作业就行 40%B、偶尔会 35%C、会 35%孩子在家尝试主动做家务时,您或您有家人会怎样做呢?(可以多选)A、我会让他去做 40%B、他不会就不让他做 66%C、老人家不让孩子做,怕有危险,会受伤57%D、不用做家务,让他去学习43%E、会嫌弃孩子做得不好 60%

 三、研究方法及过程· 研究过程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9年8月——2020年4月)2、整合内容,课堂研究

 三、研究方法及过程· 研究过程课题组成员在认真对重新整合教学内容进行研讨

 一年级:

 “我是小学生”系列主题活动

 二年级:

 “ 让我试试看 ”系列主题活动

 三、研究方法及过程· 研究过程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9年8月——2020年4月)3、与我校文化活动相整合

 3、与我校文化活动相整合

 3、与我校文化活动相整合

 三、研究方法及过程· 研究过程第三阶段:反思总结阶段(2020年5月——2020年9月)1、完善教学架构,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策略。通过一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们最终制定单元主题活动教学模式:开题活动——实践活动——交流评价活动——成果展示活动。

 年级 单元主题 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目标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开题活动:开开心心上学去 1. 引导学生体会成为小学生角色的变化,感受成长与变化带来的愉悦,使学生对校园生活充满期待。2. 通过参与各种游戏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3.引导学生了解并遵守交往及游戏中的规则、纪律,初步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习惯。4.提高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生活自理意识,争取成为生活小达人。实践活动:我认识新朋友了评价活动:上学路上避危险成果展示活动:我是生活小达人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爱我家开题活动:我和我的家 1.通过交流自己出生时候的故事,认识到自己的出生给家庭带来的喜悦,感受自己与家人的亲密关系。2.通过讨论,寻找一家人之间在性格、脾气和做事习惯等方面相互影响的现象,引导儿童体会家人之间血脉相连的意义。懂得做家务活是爱家、爱父母和长辈的表现;3.懂得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会做的事要学着做;养成整理自己物品的好习惯,提高生活的自理能力。4.通过分享、交流和实践体验,掌握基本的家务劳动技能;感受做家务的乐趣,体会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的美好。实践活动:表达我的爱评价活动:让我自己来整理成果展示活动:我能干家务活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班级开题活动:我爱我们班 1、通过回忆、再现,让温暖贯穿整节课,以增强班集体的安全感、归属感。2、感受个人行为与班级的关系,提高自己的辨析能力与自觉遵守班级规则意识。3、明确值日职责,解决值日困惑,结合学校生活德育课程提升承担集体责任的技能和方法等。4、结合学校生活德育课程了解、学习合作与共创的方法和技能,并能应用于今后的学习中。实践活动:班级规则我来定交流评价活动:今天我值日成果展示活动:装扮我们的教室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让我试试看开题活动:挑战第一次 1、引导学生发现挑战第一次的成长因素。2、引导学生学会辩析适宜的挑战及其方式方法。3、体验一起挑战、共同成长带来的愉悦。4.通过分享、交流和实践体验,掌握基本的家务劳动技能;感受劳动的乐趣,体会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的美好。实践活动:学做生活小能手交流评价活动:做个生活小达人成果展示活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三、研究方法及过程· 研究过程第三阶段:反思总结阶段(2020年5月——2020年9月)2、整理与本课题相关开展的文化活动,形成“我是生活小达人”系列活动。年级 “我是生活小达人”系列活动一年级上学期 我是收拾书包小能手一年级下学期 穿衣生活小达人二年级上学期争做生活小达人之我会整理抽屉二年级下学期我是生活小达人,我能戴好鲜艳的红领巾

 三、研究方法及过程· 研究过程第三阶段:反思总结阶段(2020年5月——2020年9月)3、撰写研究报告、论文。整理+撰写

 四、研究结论· 事实性结论1、通过本课题研究,最终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内容 选项前测( (%)

 )后测( (%)

 )您会要求孩子做家务劳动吗 ?A、不会,做好作业就行 40 22B、偶尔会 35 23C、会 35 55孩子在家尝试主动做家务时 , 您或您有家人会怎样做呢 ? ( 可以多选 )A、我会让他去做 40 71B、他不会就不让他做 66 23C、老人家不让孩子做,怕有危险,会受伤57 35D、不用做家务,让他去学习43 19E、会嫌弃孩子做得不好 60 26

 四、研究结论· 事实性结论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最终增强了孩子的生活服务意识,提升了生活技能。内容 选项 前测(%)

 )后测( (%)

 )孩子在家有做过家务劳动吗 ?A、没有 65 24B、偶尔做 15 20C、经常做 20 56孩子在家会主动帮忙做家务劳动吗 ?A、不会 50 19B、家长叫才做 40 23C、经常会 10 58

 四、研究结论· 认知性结论本课题的研究,用实践行动把课程与我校生活德育课程进行重新整合,在实践的过程中,提炼出‘单元主题活动教学模式:开题活动——实践活动——交流评价活动——成果展示活动’。

 四、研究结论· 价值性结论1、填补了家庭教育的缺失。

 四、研究结论· 价值性结论2、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被动参与转为主动参与。

 四、研究结论· 价值性结论2、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被动参与转为主动参与。

 四、研究结论· 价值性结论2、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被动参与转为主动参与。

 四、研究结论· 价值性结论3、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打破传统《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模式,意识到生活德育的重要性。并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日后进行相关的研究积累经验。

 四、研究结论· 价值性结论4、本课题的研究推动了学校文化德育的建设。本校在“主角教育”的办学理念下,积极落实实践学校文化德育的课程和活动,持续探索人文德育、生活德育、风雅德育、幸福德育的有关内容,并对接上述四个内容形成各内容相关联相对接的常态培育活动与培育课程。生活德育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整合,让“生活德育”“扎根于课堂”,也“服务于社会”,以此进一步浓厚校园生活气色,推动学校文化德育的建设,巩固建设成果。

 五、存在问题及建议存在问题1)转变教师对“生活德育”的意识,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2)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

 谢谢聆听!欢迎指正!

篇二:中小学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德育方式的研究》 结题报告 《“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德育方式的研究》 结题报告 佛山市禅城区东方村尾学校 (2015 年 11 月 30 日)

 佛山市禅城区东方村尾学校 (2015 年 11 月 30 日)

 摘要 德育的实效性不高,德育过程缺乏美育的参与,是德育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德是美的内核,美是德的表象。如何“创新德育工作观念、内容和方法”“创新德育工作观念、内容和方法” ,构建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的 生活化、常态化德育体系德育体系 , 使中小学生喜欢德育 ,是我校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

 我校近几年开展 “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中小学德育方式研究,就是试图通过构建美的课堂、开展美的活动、营造美的环境、塑造美的教师、练就美的领导、培育美的学生六个方面,丰富德育的内容,创新德育的形式,丰富德育的内容,创新德育的形式,探索德育过程美育化的途径和方法,建构美在其中美在其中的生活化、常态化的 德育体系,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全校师生“美的意识”初步树立,校园“美的文化”有所积淀,师生的精神风貌阳光向上全校师生“美的意识”初步树立,校园“美的文化”有所积淀,师生的精神风貌阳光向上。

 实践证明,即使在一所民办学校中也是可以塑造“美的机体和精神”的,只要举办者和管理团队、教师队伍有着正确的教育理念,务实勤勉的教育精神,和美好的教育理想。

 一、为什么进行这项研究? (一)大批德才兼备、综合素质高人才培养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政治、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至 2020年,我国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至 2050 年,将挺进中等发达的国家。从现在算起未来 50 年,我国需要大批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教育肩负的历史责任光荣而艰巨。究竟怎样培养德才兼备、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借鉴无数仁人志士的理论和实践,我们认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中小学德育方式,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二)进城务工人子女也需要“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接受美好东西的滋润。

 我校地处佛山市禅城区的城乡结合部工业开发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相对城区比较落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较多,由于社会、

  家庭各方面的原因所致,这些可爱又可怜的孩子们缺少美的事物光顾。我们是抱着一种 对务工人子女恻隐之心的爱的情结提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旨在利用一切美的因素来使我们的学生也能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并且在一系列的美育学习和实际活动中培养美的人。

 (三)今天研究和实施 “以美养德,以美育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现实意义:

 宏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救我国现代化进程中 人文精神缺失的严重问题。

 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时期伟大的美学家席勒,从美育的独特视角对资本主义现代性进行审美批判,在当代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尖锐地批判了所谓现代性所导致的人性分裂和艺术低俗的弊端。他说:“在现时代,欲求占了统治地位,把堕落了的人性置于它的专治之下。利益成了时代的伟大偶像,一切力量都要服侍它,一切天才都要拜倒在它的脚下” 。席勒的这种批判是非常深刻和具有 普适性的,即便在今天仍不失其价值。

 当代中国,以 居安思危的眼光来看,是繁荣现象下隐患四伏的社会,物质文明虽然一派繁荣,但精神世界却十分荒废空虚。在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浮躁喧嚣的年代,我们时时刻刻能体味到我们的思想精神领域,在人们的道德、伦理方面发生的种种病变,自私、虚伪、冷漠、腐败等等在一点点侵蚀着、败坏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灵魂。

 正因为如此,党和国家提出:

 “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而佛山市禅城区规划的“强中心”发展战略,要求中小学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德育工作置于区域和学校教育工作的 首位,关注学生的 核心素养,提高育人质量,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 高质量、多样化的基础教育的现实要求。

 作为一所面向务工子女的草根民办学校,顺应大势,风正扬帆,把自己的学校搞好,把自己的小环境搞好,通过不懈的努力营造一所民办学校“美的机体和精神”,为“美的社会建设”尽一点点绵薄之力,当是我们的不懈追求。

 二、关于这项研究的现状、依据、概念的界定和意义、特点 (一)现状趋势 “以美养德,以美育人”八个字是教育美学精神的一种概括。

  目前教育界对教育美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出现了一些比较系统的理论方面的专著。如青年学者叶学良在 1989 年撰写了一部我国先期的教育美学专著——《教育美学》;江西师范大学的何齐宗在其专著《教育美学》中对教学美学的中心问题——“教育美”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还有《教育美学导论》(钟以俊、焦凤君、1991)、《教育美学》(崔光审、林逢祺、2000)等和一些分学科的美学专著,如《课堂美学初探》(周继尧、1989)等等。但是来自鲜活实践的行为研究比较欠缺。本课题试图 紧密结合民办中小学的特点,侧重在常态的教育教学 行为实践中怎样进行“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研究。

 (二)理论依据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都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美育。春秋时期孔子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提出“美育取代宗教”。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

 陶行知的美育思想和实践则要求把培养“真、善、美”的人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把教育事业作为美的事业,把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作为教育者神圣的职责。

 现代中国越来越重视美育。1999 年 6 月 13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 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这是党和国家最高层用红头文件的形式界定了美育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性,也从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德育方式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政策的支撑。

 (三)概念界定 “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简单说就是用美涵养人的道德品格,用美培育全面发展的现代人。

 从素质教育的构成来看,完美人格的塑造,优良品德的陶冶,健康个性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思想的培育,心灵的教化,生活的导引,做人的训导等皆在"以美养德"的内涵之列。“以美育人”,即用美的文化感染人,用美的艺术熏陶人,用美的形象塑造人,用美的活动引导人,用美的教育成就人。

 (四)课题意义

  本课题研究将从美的意识培育入手,紧密依托学校教育教学的常态生活,以美启智,以美导善,以美化情,构建我校“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德育机制,实现我校“孝、善、真、美”的育人目标,形成我校以美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特色。

 (五)课题特点

 本课题旨在培养教师有意识、有目的、主动自觉地运用美育的特殊功能,把美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中自觉地渗透美育,使欣赏美、喜欢美、创造美成为师生的生活习惯和意志品格,内化在师生的血液中。

 三、怎样进行这项研究? 主要是采用行动研究法,紧密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常规活动和管理进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渗透美育,培养师生的审美需求、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提升师生的审美品位和审美内涵,培育师生的内在美德。

 课题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准备阶段(2013 年 2 月――2013 年 6 月)。主要工作是学习有关美育与学校教育教学全面育人关系方面的资料,2012 年 10月份校长提出要开展“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德育方式研究的设想,2013 年 1 月份撰写了“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德育方式课题研究方案,“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德育方式课题研究方案,并聘请专家担任本课题的顾问,咨询课题研究的方向及重点。

 第二,实施阶段(2013 月 9 月――2015 年 7 月)按照方案开展课题具体内容的行动研究,并于 2013 年 12 月正式立项为市级课题,接着综合运用行动研究、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开展构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中小学德育模式实践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注意积累相关研究素材,建立课题研究档案。

 第三,总结提炼阶段(2015 年 9 月――2015 年 12 月)

 1、整理课题研究成果并汇编成册,写出结题报告,为课题成果鉴定做好充分准备。

 2、完成课题结题工作。

 在 “构建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思想的统领下,我校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过程如下:

 (一)构建美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

  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说:“各门学科无不于智育作用之中,含有美育之元素”。

 各科教学,是实施美的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实施“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主阵地,因此需要我们构建美的课堂。

  我校把课堂教学作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主渠道,把学科组的主要功能放在“以美养德,以美育人”课题研究上。研究的方向是: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审美的观点学知识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在各科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时机和做法:

 1、备课时要从审美的意识出发,积极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并且研究确定施教过程中的美育手段; 2、上课时要以美的形式展现教学内容,讲求语言美,声音美,情境美,板书美,把简洁的内容和美观的形式结合,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留下深刻的印象。

 为此,我们制定了教案编写要求,教案编写要符合“五要素”精神:

 (1)

 挖掘美 教师备课钻研教材时,要以每个内容(每篇课文、每节教材等,下同)为单位,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 (2)

 揭示美 在教学目的、任务中简要地把美的因素向学生揭示出来(用大屏幕、小黑板等); (3)

 渗透美 在教学设计时有意识、有目的地渗透美的因素,并且在教学步骤、环节中标示出来;

 (4)

 展示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运用自己的语言、情感和图片、音乐、视频等向学生展示美;

 (5)

 反思美 自己想写的“以美养德,以美育人”课堂教学随记;

 (二)

 开展美的活动 “美的活动”是学校实施“以美养德,以美育人”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具体策略是:

 1、从美的视角切入,自我养成,展示美丽的我。

  德育能把人的美丽展示出来,创设美的德育活动,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我们从抓最基本的做人的道德规范入手,通过在班级、年级、学校坚持开展“十好”活动, 探索习惯养成系列教育:

 (1)从抓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入手,进行“站好队,行好礼,做好操,写好字,读好书”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

 (2)从抓最基本的做人道德规范入手,开展 “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交好友,做好人”心灵滋润养育活动。

 2、从美的视角切入,自我参与,展示美丽的我。

 美在生活之中。创设美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感受美、欣赏美、经受美的熏陶,以此来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1)每周开展各类艺术和学科的兴趣小组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审美兴趣 (2)利用每天早读时间组织学生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美,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3)精心设计组织全校学生的“歌声满校园”、“彩笔绘生活”、“电脑点世界”等活动。

 (4)精心设计组织以美为核心的艺体大课间活动 3、从美的视角切入,开展自主教育。

 在全校学生中提倡“我的行为我负责、我的学习我努力、我的身体我锻炼、我的活动我参加、我的成长我做主”,打造我校的德育特色。

 (1)建立人性化的,针对性、实效性、操作性强的学生常规管理规范。

 (2)建立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机制。

 建立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机制 ,目的是实施主体性德育,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不要我做”为“我不要做”。

 (三)

 营造美的环境

 环境美是人的本体美的扩展和延伸。环境的面貌会影响人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质。在实施“以美养德,以美育人”过程中,我们把校园自然环境美与人文环境美和谐统一起来,使人感到赏心悦目、神清气爽,富有美感韵味。

 为了营造一个美的育人环境,我们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布局,在现有的硬件基础上,进一步合理科学规划,艺术性地进行改

  造,使之体现自然美;另一方面,我们进一步加强学校的科学化管理,加强软件建设,逐步形成“尊师、爱生”的校风,“务实、善导”的教风和“勤学、好问”的学风。

 (四)塑造美的教师 教师自身美的素养是加强美育的关键,而实施“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过程,也是教师使自己成为一个美的教师的过程。教师要在课堂上、在教学实践中做出美的示范,力求做到具有 1、形象吸引力:教师的形象包括其着装朴素、外貌修饰大方、言谈举止潇洒有风度,使学生易从整体上对教师产生好感或美感。

 2、情感吸引力:教师要有高尚的情怀,要能关心、爱护学生,用情感去激励、愉悦学生。师生之间应关系融洽,对待学生应亲近、宽容,使学生愿意接近你、拥戴你。

 3、学识吸引力:教师应有渊博的知识、较强的教学能力和多才多艺的素质。

 4、品德吸引力:这是最重要、最持久的一种吸引力。教师的道德、品质、性格、作风对学生的影响程度最深,影响时间最长,有的甚至影响一生。

 ( 五) 练就美的领导 全体领导首先要牢牢树立以美立校、以美育人的意识 学校的工作主要是由教育活动和管理活动两方面构成的。教育活动是育人的核心,管理活动是育人的保障体系。学校管理的关键是领导,构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德育方式,学校全面工作初步体现出美育的特点。在实施课题实验过程中,我们全体行政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树立全面育人的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曾说:

 “学校是造就人的工场”。育人是学校的根本职能。因此,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管理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也是学校工作的...

篇三:中小学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形势下中小学德育方法和途径的研究》结题报告――――宁晋县边村中心小学 王占强“ 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方法和途径的研究” 是 2009 年边村中心小学所申报立项的研究课题。一年来,在上级教科研部门的关心指导、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以及很多老师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我们课题组进行了大量的课题实验和艰苦的理论探索,终于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现总结如下:一、课题的提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族要求的发展,学校德育工作逐步显示出其局限性。首先是独生子女学生队伍日益壮大;其次是互联网使我们获取信息便利、快捷的同时也对学校德育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再次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的形成在时时考验着学校的德育教育。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的迫切性和使命性显得越来越重要与突出。同时, 现行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迫切要求不断使用新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德育工作和素质教育的论述;“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2、法规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3、实践依据:本课题的研究成员都具有丰富的德育工作经验。尤其是曹志恩、王占强和曹国卿几十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德育工作管理经验,为指导教研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王占强、曹素红、李永峰多年来一直从事德育工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德育工作方法,为做好德育工作提供了保证;王坤、王荣侠、张莉虹、乔卫、赵光辉、张丽芳分别是各年级的语文和数学教师并兼职班主任工作。本课题从年龄结构上,基础研究结构上形成了极好的搭配效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中李永峰多年来对微机操作有很深的造诣,为有效查阅资料,文件打印打工作铺平了道路。在本课题的研究中,中心小学校长曹志恩亲自挂帅,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有利于请进专家与课题组成员对话、实现专家引领、走出去学习、指导实践与研究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课题组成员具有中级职称的有三人,课题编号:JJS2009--053

 初级职称的 8人,不论是在理论基础上还是研究能力上都具备较高的水平。三、课题的界定网络的界定:网络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我们所说的网络是指借助计算机和通讯技术而实现的信息网络,包括局域网(校园网、城域网)和广域网。网络条件就是具备信息网络的硬软件基础,而将其作为学习环境。健全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德育教育网络的界定:发挥三结合德育网络是针对现在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出现的相互脱节的问题提出的,是指作为影响学生发展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当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目标一致时,家庭、社会与学校就会相互合作产生一种合力;而当学校与家庭和社会教育目标不一致时,它们之间就会产生冲突,出现干扰、阻止和破坏教育行动的现象。三结合德育网络是指利用现有的学校教育资源,开发家庭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形成家庭、学校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合力,体现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等的一致性与和谐性。德育网络,就是把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家校互动的认知工具与情感交流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学校德育过程中,使各种教育资源,各个教育要素和教育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育方式的根本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和谐校园的界定:和谐校园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发展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协调并整体优化各种教育因素,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健康发展。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和谐校园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优良的品德、灵活的知识、创造的能力、文雅的举止、健康的心理、健壮的体魄。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本课题将以各种德育理论为依托,进而从实践中探寻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如何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构建和谐校园“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是行为的先导,是产生行为的思想基础。学校要以《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紧扣“ 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竞争” 为中心,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日常行为规范及校规、校纪等内容的教育,举兴礼仪知识讲座和讨论会,网络收集一些礼仪常识等,切实加强学生对文明礼仪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如何创设资源丰富、富有特色的校园网,构建开放的德育立体网。网络的快捷性共享性等优势,使真正的开放式德育立体网络的建立成为可能,校园网可以说一个学校的信息资源库,在校园网上开辟各学科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来了解自己的校园生活,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会把自己的想法通过知识途论坛表现出来,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还可以互通有无,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这种个性化的教育促进培养健康向上的人格,使学生认识到“ 电脑是工具,而不是玩具”。3、如何寓德育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学科教学,不仅担负着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任务,这就要求各科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因素,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课堂教学在德育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4、如何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形成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健康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品德的形成,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好对德育工作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教育,学校进行德育教育时,不仅要在学校内部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局面,而且也要依赖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各自功能发挥和三都的密切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德育教育的研究比较侧重内容,比如感恩教育,网络影响下的德育教育,爱国教育,知耻教育等等内容,但对具体方法和途径的研究还为数不多,本次科研活动主要围绕途径和方法进行研究。五、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我们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查阅、分析、整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形成我校课题研究的理论框架。2、行动研究法: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以行动研究为基础,在研究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与反思,并通过课题理论学习,教学设计的评析、教学过程的检查、组织教学评价等活动,检验研究成果,探讨新的研究重点和方向。3、个案分析法:在研究中,我们针对具体情况,将对个别教师进行个案研究,以他们的教学实际为基础对他们在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寻找对策,逐步提高他们的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总结具有共性的规律。4 问卷调查法:课题组设计了相关的调查表,在学生和教师中进行全面调查,为制

 定课题研究方案提供依据。同时,课题组还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与部分学生和学生家长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和家长对我校教育教学的看法,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下一步制定研究方案提供了基础。5、 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根据教学实践提供的材料及时进行归纳与总结,在反思中积累经验,探讨新课程理念在教学行为中的运用。6、建立专业引领制度,探索新型的教学指导模式。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研究不可或缺的因素。定期邀请专业研究人员到学校指导,通过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教学专业咨询、课堂教学诊断、课题论证等方式,努力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六、课题研究的过程本课题研究原计划为半年,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整为一年(2009年 3月—2010年 3月),依据研究内容共分六阶段进行:(1)准备阶段(2009 年 3月):成立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资料收集,拟定实施方案、培训计划;课题组将在课题领导小组的支持与指导下,充分发挥核心作用,调动实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组建一支热心实验研究的教师队伍;对教师进行实验前有关实验内容、实验方法等方面的培训。(2)整体研究分五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 2009 年 4 月 ——6 月) 学习相关文献资料,分析现今农村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具体做法和困惑,拟订具体研究方案。本阶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掌握最前沿的研究理论和成果。第二阶段( 2009 年 7 月——8 月 ) 收集教师教学案例、学例,分析实施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的突出特征,形成新形式下德育工作对教师的要求基本思路。本阶段主要采用行动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进行研究、分析和汇总。第三阶段(2009 年 9 月——2009 年 11 月) 查阅相关资料,收集教师教学教例、学例,探索新形式下如何利用各种资源做好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探索教师在新课程实施实施中德育工作的开展方式。形成新形式下如何利用各种资源做好德育工作的基本思路。本阶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分析法等形式进行分析,研究。第四阶段(2009 年 12 月——2010 年 2 月) 整理研究资料,结合已有经验编辑文稿,形

 成三结合德育网络的基础模型为搞好家庭教育作好铺垫。本阶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总结归纳研究法等形式来分析研究。第五阶段(2010 年 3月)总结提炼阶段:1、做好课题所有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2、完成课题研究报告,为课题鉴定做好充分的准备。3、做好新形式下德育工作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总结和实践推广工作。七、课题研究的成果一年来,课题组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个案分析等方法进行认真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形势下德育工作对教师的要求》、,《新形势下如何利用各种资源做好德育工作》、《发挥三结合德育网络作用搞好家庭教育》、《新形势下德育工作途径和方法>>等论文。为德育工作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1.转变了传统教育观念,促进了德育队伍建设通过研究实践,广大教师认识到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现代科技、生产对人有着更高的要求,德育教育和智育一样是潜在的生产力决定因素,而且还是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德育工作者和教师需要转变旧的传统的教育观念,不断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明确现代教育目标,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主动地投入德育研究,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2.建立了课内外教育活动体系,落实德育目标在德育实践中,课题组认真挖掘并充分利用各科教学内容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克服德育任务由班主任、校行政完成的偏见,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在德育中的作用,强化每位教师的育人意识,落实德育全员负责,并内化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为,发挥课外活动优势,开展生动、有趣、有益的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启迪智力,养育天性、锻炼能力、获得教益,实现德育目标。3.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马克思曾说:“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我们合理利用校园内的环境,利用黑板报、橱窗、手抄报 美化校园环境,悬挂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建立古诗文精品展,中华美德展丰富校园文化底蕴,营造和谐外在环境。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让学生置身于赏心悦目的文化环境中,对学生思想教育起到“ 润物细无声” 的作用。4.完善了三位一体化德育网络,形成德育合力

 现代社会处于急剧变革的信息时代,学校已不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唯一场所,本课题研究促使我们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整个社会的大系统去思考,因此,我们把德育队伍和活动形式外延到家庭和社会,建立三结合德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不但优化了学校的德育工作,而赢得了家长和社会各界对下一代的关爱和学校德育的支持。5. 充分发挥少先队的阵地作用。少先队组织对少年儿童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德育工作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学校少先队注重抓好常规性、传统性,主题性三类活动 制定实施文明班级标准,落实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传统性活动方面,利用每年节日开展活动,如“ 清明时节话思亲的综合践活动”,国庆节开展“ 我爱祖国” 演讲赛等。在主题活动方面求特色,讲实效。6.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德育内化德育目标的落实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构建良好的品德和个性素质,本课题从新时期农村中小学生实际出发,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教育,自我教育,有效地促进德育的内化。比如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潜力,施展才华,锻炼能力,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在行为规范训练中,鼓励学生自治、自理、自立、培养主人翁意识,检查、评议、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使他们既学会管理自己,又学会管理别人。还有,在 5. 12 汶川大地震来临后,学生还自发组织“ 手拉手,心连心” 抗震捐款活动,受到各界广泛赞誉。7.有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德育工作特色在德育课题的实践中,我们认真研究与探索了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制定和形成了领导督促,专家指导、心理健康辅导员具体操作,以学生积极参与为根本的心理辅导教育主体网络。

 在家长会上作《掌握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的要领》等专题讲座,通过学校、社会、家庭渠道,形成了教育共识。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初步成效,通过心理健康辅导教育,学生对道德的认识水平明显提高,将许多良好的道德意识内化为外在的行动,良好的心理氛围基本形成,这优化了师生关系,优化了德育气氛,使学生基本上形成上良好的道德心理。8.落实了“ 科研兴校” 目标,推进了素质教育本课题研究中,涉及各个学科。全校有三分之一教师参与研究,科研优化了学校管理、课堂教学和各项工作,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

篇四:中小学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dquo;新时期农村中小学德育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新时期农村中小学德育有效性的实践研究”课题组

 撰稿:范玉昌

 课题编号:

 XHZ135- - 153

  【摘要】

 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研究时间为三年。

 这一课题在普遍与特殊、认识与实践的教育哲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成长策略”、“成长样本”、“成长实践”这三项内容的深层次研究,达到了“策略、样本、实践”的三位一体、合理并进,并由此形成了具有操作意义的、规范化的新时期农村中小学德育有效性的一系列做法,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本课题研究的“六大目标”,并进而实现了新时期农村中小学德育有效性的预期目标,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本课题通过研究实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三突破”、“三创新”,不但为广大受教者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了发展基础,同时也为新时期广大农村中小学生的“成长实践”提供了开拓性的工作思路。因此,这一课题的实践思想、创新价值以及“样本化”的操作模式具有该领域研究的领先意义。

 【关键词】

 新时期

 农村中小学

 德育有效性

 实践研究

  一、问题提出

 有关统计表明,我国未成年人总数有 3.67 亿,其中农村未成年人为 2.26 亿,约占全国未成年人总数的 61.2%。其中,这些未成年人的绝大多数则处于成长教育的重要时期。为此,加强这一群体的教育工作有着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然而,大量调查分析表明,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种种弊端,集中体现着“要我做”和“我要做”之间的矛盾与纠结。针对这一问题,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有位学者毛志成先生在国家级报刊公开发文,称当时的中小学德育为“笨德育”。为此,笔者当时提出了“德育素质化”一说,并结合区域实际撰写了《林甸县中小学“13347”德育素质化模式构想》一文,以此“缓解”“笨德育”所带来的种种后果,并阐述了“笨德育”一说的核心是指:德育的内容、目标、手段等方面依然处于“强加式”、“僵硬化”状态,缺少“德格”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 “自主性”,进而抹杀了德育成长的“自益性”要求。

 在此基础上,笔者在 2009 年 2 月又撰写了《再解“德育素质化”》一文,并全文刊载在《中国素质教育研究》第 97 期)。至此,我们对“德育素质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即:“德育素质化”应当是符合“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三大要义,努力从改变“强加式”、“僵硬化” 的德育手段、内容、目标出发,还德育工作的生动性、“德格”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自主性”、“自益性”,使德育工作在愉快、生动的局面下展开,并尽力弥补以往德育缺憾的素质化的德育。一句话,“德育素质化”即:结合德育对象素质和要求,采取利于良好“德格”形成的素质化的德育工作状态。

 因此说,素质化的德育将是新的历史时期取得德育实效性的前提要求。然而,时至今日这“笨德育”不但仍然 “笨”着,还因此形成了众多受教者缺乏独立能力,依赖性日益加剧,创造意识淡化,等、靠、要观念严重。为此,推行素质化的德育确保中小学德育有效性已刻不容缓。不过,从当前国内外相关研究来看,虽然近年来已有研究者提出“德育素质化

 关键是德育目标素质化”的观点,但这一观点除理论性探索外,依然缺少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性样本或模式。同时,我以为素质化的德育恰恰应当是当今所提出的“核心素养”一说的一个极为突出的要求。从这个角度来说,素质化的德育则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为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鉴于上述分析,我们从农村中小学生所处的德育环境出发,确定了“新时期农村中小学德育有效性的实践研究”一题。同时,立项为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三·五”重点课题,并分三个阶段通过三年时间开展该项研究。

 二、研究现状

 围绕农村中小学德育现状及其困扰,国内已有诸多研究机构、研究部门展开了不同类别和不同层面的研究。其中,湖南怀化沅陵县五强溪镇中学等诸多学校参与研究的《新时期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与途径的研究》一题,针对“传统德育模式在新形势下受到新的挑战”,“招生制度呼唤学校德育与时俱进”,“不良环境影响学校改进德育工作方法”,“农民外出打工对学校德育提出更高要求”等问题,提出了整合农村德育资源、构建德育新模式、优化德育方法以及拓宽德育途径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活动。江苏省常熟市的《城乡结合部农村初级中学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实践研究》一题,则将“学校德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校本德育课程开发”、“创新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新途径”、“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等方面作为研究内容来加以探索,以期营造农村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这些颇具成型的新时期农村学校的德育有效性研究都为本课题的深度化、规范化的研究操作提供了良好的比对研究和借鉴前提。围绕当前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我校将以《再解“德育素质化”》一文的理论探索为基础,推出具有国内领先意义的“新时期农村中小学德育有效性的实践研究”一题,从而在实践层面上对“成长策略”、 “成长样本”、“成长实践”等三项内容展开深层次研究并由此形成更具操作意义的、规范化的农村中小学德育的有效性做法。因此,这一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创新价值以及“样本化”的操作模式将不同于上述任何一项研究。

 三、课题界定

 围绕“新时期农村中小学德育有效性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结构,我们不难看出,这里的“新时期”乃是指新的历史条件,新的历史环境,新的历史变化,新的历史要求这一全新的历史时期;这里的“农村中小学”即广义范围的县城以下的,包括乡镇村屯在内的中小学区域及广大农村教育区域;这里的“德育有效性”则是指完成德育策划的活动和达到德育预期策划程度的效果性。同时,这一课题以实践研究为前提,属于应用性研究,研究的是实施农村中小学德育有效性的“成长策略”、“成长样本”、“成长实践”的问题。

 四、理论依据

 在农村中小学生成长实践的研究中要恰当运用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强化,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马斯诺的“需要层次论”(生存、安全、情感、尊重自我价值实现)、特尔曼的“非智力因素”、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基本观点是:员工会同时关心自己报酬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其结果将直接影响工作态度)、激励教育理论及方式方法的运用,以此确保德育研究的有效性。

 目前的班级授课制决定了中小学(包括年级)之间的差别。这里不仅仅反映着年龄的差别,更主要的是反映着不同年段受教者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方面的心理承接、承受、实施力是不同的。因此,在“成长策略”、“成长实践”、“成长样本”的研究中,必须注重德育内容、德育目标、德育手段等方面的层次性、动态化要求。

 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工作的效能和效应,推进农村中小学生德育有效性的形成,“自主性”同样是个重要原则。贯彻这一原则,可借助心理手段或非心理手段使受教者乐于接受要求或提出自主目标,从而使受教者在不断完成德育目标的前提下愉快介入控制状态。这是

 素质教育的“主动发展”的要求,也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律心理的要求。如此才能较好改变德育内容、手段的强加性,确保自我德格的日益完善。

 同时,为确保农村中小学德育的“层次性”、“自主性”,德育内容、德育手段的“动态化”也是必不可少的。以往的德育内容、手段的“僵硬化”正是受教者不能很好接受(不愿、不能)的必然症结。当然,“动态化”决不等于必修的整体要求也要改。定性要求不能变,变量性的、自主性的内容是可改动的。不仅如此,本项研究还应切实做好多元结合,化被动为主动的相关工作。在整个德育过程中要将受教者定格为主体,家庭(家长)、学校(教师)、社会(各界人士)、实践等均为媒体。如此做法将使“施控者”与“受控者”均能及时、主动获取“反馈”信息,实现认识过程的不断飞跃,达到由量变到质变的必然要求。

 从上述理论及分析不难看出,该项研究不仅要符合农村中小学生成长的道德心理、教育哲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思想,还要较大限度地调动受教者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发展、乐于完善,这将是新时期农村中小学德育有效性的思想理论前提。

 五、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为:(1)通过研究,改变以往德育内容、目标、行为的“强加式”、“僵硬化”的做法及现状,还德育和受教者的生动、活泼;(2)从根本上改变“我让你如何”为“我要如何”的施控者与受控者的主体地位,还学生以快乐成长的天性思想;(3)让学生在自我完善的自愿性的行动研究中确立自主锻炼成长目标和内容,形成适应个性发展需要的“自主序列”目标、内容,确保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律心理需要,并促成自我德格的日益完善,从而实现阶段性的“德格理想”;(4)通过德育有效性的研究使广大中小学生摆脱依赖走向独立,摆脱“听话”萌发“创意”,摆脱弱势与世界同龄受教方式相融合;(5)通过研究形成切实可行的中小学生德育“学成”、“养成”、“自主”三个系列“成长样本”;(6)通过德育实效性的研究为重建中小学生德育成长平台,重塑农村中小学生具有健全人格的整体形象探索一条新路。

 六、研究内容

 本课题将以农村中小学生为研究主体,因此,为有效把控德育有效性的研究进程,必须充分注重和结合以下“四大”德育有效性方面的策略思想:

 (1)改变“强加式“、“僵硬化”的德育手段、内容、目标。笔者以为,这一改变是德育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是德育有效性的首要要求。其中,德育内容、目标的划分包括:“养成序列”、“学成序列”、“自主序列”三大方面,同时,各部分内容要结合校本实际、学生现状,策略性地调整干预因子或成长需求内容比例。

 (2)确定符合德育有效性的德育规格(以下简称“德格”)。笔者以为,规定何种德格反映着培养何种品德的人的问题。以往的德格要求,仅仅从德育的公益化出发并具有极强的排他性,抹杀了德育的“自益性”,这是不利于健全德格的形成的。因此,从培养受教者健全的、生动化的德格角度出发,在充分重视整体的、公益德格形成的同时,也不忽略德育的自益性。为此,笔者在“‘13347’德育素质化模式”中,把符合德育有效性要求的德格界定为:“培养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有益社会、有益集体、有益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生动德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要始终把握和实践德育有效性的三大原则。“层次性”、 “动态化”, 已有很多同行、学者阐明观点。理性认为这两者是新时期德育的两大原则,如果加入“自主性”,则构成了德育实效性的三大原则。

 笔者以为,目前的班级授课制决定了中小学(包括年级)之间的差别。这里不仅仅反映着年龄的差别,更主要的是反映着不同年段受教者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方面的心理承接、承受、实施力是不同的。因此,这就决定了德育内容、德育管理手段等方面的层次性变化。

 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工作效能,德育的“自主性”要求同样是个重要原则。贯彻这一原则,可借助心理手段或非心理手段使受教者乐于接受要求或提出自主目标(阶段达标性的——“德格理想”),从而使受教者在不断完成德育目标的前提下愉快介入控制状态。这是素质教育的“主动发展”的要求,也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律心理的要求。如此才能较好改变德育内容、手段的强加性,确保自我德格的日益完善。

 作为研究者,我认为要确保德育的“层次性”、“自主性”,德育内容、德育手段的“动态化”是必不可少的。以往的德育内容、手段的“僵硬化”正是受教者不能很好接受(不愿、不能)的必然症结。当然,“动态化”决不等于必修的整体要求也要改。定性要求不能变,变量性的、自主性的内容是可改动的。

 (4)多元结合,化被动为主动。在整个德育过程中要将受教者定格为主体,家庭(家长)、学校(教师)、社会(各界人士)、实践等均为媒体。如此做法将使“施控者”与“受控者”均能及时、主动获取“反馈”信息,实现认识过程的不断飞跃,达到由量变到质变的必然要求。

 从已有研究基础看,本课题的研究重点突出表现为:首先,德育有效性形成过成中的“层次性”、“自主性”、“动态化”的问题。只有遵循这三大要求才能做到“因德施育”,做到“自主德格”与“他主德格”的有效结合,也才能做到“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和有效形成,才能使之主动发展、乐于完善,较好地改变德育工作的强加式、僵硬化的做法。其次,“层次性”、“自主性”、“动态化”推行中的“激励成长标准”的有效构建与实践的问题。在深入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我们找到了一条推进“层次性、自主性、动态化”形成的关节点:“激励”。因此,构建这一“激励成长标准”并有效操作则成为本课题的另一重点。

 本课题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德育内容目标的“层次性、自主性、动态化”的“成长策略”问题;(2)德育内容的“养成序列”、“学成序列”、“自主序列”及其比列性施加及德育有效性的“成长样本” 的构成问题;(3)小学、初中、高中三个不同学段的“成长实践”问题。

 七、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将根据不同内容及研究对象的需要,采取相应的研究方法以取得预期研究效果。主要采取:

 (1)文献研究法。重点研究国内外新的教育理论及德育方式方...

篇五:中小学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升班主任工作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由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单亲家庭、问题家庭、隔代抚养家庭日益增多,留守子女大量存在;流动人口不断增加,特别是来我校就读的乡下学生主要集中在我校。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思想素质较差、行为习惯不良、厌学现象比较严重。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学校教育中班主任工作难度的加大,我们强烈意识到学校需要大批的优秀班主任,来面对日益变化的教育对象。

 在班主任队伍建设之中,我们往往忽视了班主任的教育技能培训,对促进班主任成长和班级管理水平的提高没有找到科学有效的途径。一方面是班主任工作压力大,另一方面是班主任工作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在工作实践中,不少班主任按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工作方法简单化、形式化和经验化,观念比较陈旧,方式比较僵化,工作效果不佳,尤以年轻班主任问题突出。当经验、感觉、惯例仍然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依据,高压政策和行政命令等主导班级管理工作并成为最常见班级管理方式的时候,班主任就像“国家总理”一样忙碌,,班主任工作着实成为了一种苦差使。许多教师是“要我当班主任”而不是“我要当班主任”,不是把班主任工作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和荣誉以及锻炼提升自己的良好机会,而是对班主任工作唯恐避之不及。总之,班主任队伍建设和管理没有系统化,班主任的成长过程漫长而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优秀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在全国不少学校有这个方面的的思考、探索,但结果多为个体典型居多,如辽宁的魏书生、北京的任小艾、四川的李镇西等。这些优秀班主任老师的成长固然与其自身努力与追求有关,但是作为学校需要大

 批的优秀班主任。一个优秀群体的成长究竟应该采取哪些对策,是多数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 我们学校采取有效措施,下大力气抓了班主任的教育观念更新和工作方式的转变,加强了对班主任的研究、培训与管理。进入“十二五”,学校又相应地研究制定了“班主任队伍建设五年规划”,确定了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指导方针,明确了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思路, 以课题研究促进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和学校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课题的界定

 优秀班主任: 我们的理解是,在班级的思想教育和组织管理工作中成绩突出、个性鲜明、学生爱戴、家长信赖、同行称赞的班主任教师。简单地说,优秀班主任的个体素质包括:一是先进的教育理念、二是高尚的职业道德、三是深厚的文化素养、四是健康的心理素质、五是突出的管理能力。

 个案研究:通过尤溪五中班主任个体的培养、成长与发展,探索优秀班主任的成长规律,总结优秀班主任队伍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优秀班主任个案研究是指通过优秀班主任个体的成长,总结、探索优秀班主任培养的对策。

 三、理论依据

 1、唯物辩证法原理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认识一个个具体事物的特殊矛盾开始的,从其中概括出对于事物普遍矛盾的认识,又以这种对于普遍矛盾的认识作指导,去进一步研究具体事物的特殊矛盾。“优秀班主任工作个案研究”与优秀班主任队伍科学、有效、系统的建设,这也是一个从特殊到普遍,又从普遍到特殊的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过程。

 2、素质教育理论

 实施素质教育,首要的是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的理论来教育学生。优秀班主任工作个案研究,就是要研究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如何落实素质教育“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的精神,如何为学生营造健康快乐成长的良好环境,如何贯彻国家有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文件精神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

 3、以普通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理论为指导,参照学校班主任素质和班集体建设的相关理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

 四、研究目标

 通过对优秀班主任工作个案研究,总结优秀班主任成长的经验,探索优秀班主任队伍建设的途径与方法,提高班主任的综合素质和班级管理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不断提升学校德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效率。

 五、研究内容

 1、班主任队伍的现状

 2、优秀班主任形象与标准

 3、优秀班主任培养途径与方法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1、行动研究法:针对班主任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解决实践问题为目的,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班主任工作实际问题。

 2、调查研究法:以优秀班主任个体为分析单位,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了解调查对象的有关咨询,加以分析来开展研究。

 3、教育案例研究法:通过对班主任工作某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反映班主任工作某些内在规律或某些教育思想、原理的的具体教育事件的描述、总结、分析,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或改进工作的方法。

 4、教育叙事研究法:就是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讲述一个或多个真实的教育故事。这些教育故事从生活出发,从事实出发,从教育实践出发,从学生以及家长的经验与感受出发,能够极大地激发人们的研究兴趣和共鸣。

 5、经验总结法:通过对优秀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分清正确与错误、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

 七、研究过程

  1、第一阶段(课题研究准备)

 (1)确定研究人员,成立课题组,制定方案,完成课题设计、立项与申报。

 (2)组织研究人员和班主任学习、培训,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2、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

 (1)撰写开题报告,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进行课题论证。

 (2)优秀班主任工作案例收集、优秀班主任经验总结、班主任工作优秀论文形成与收集。

 3、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验收)

 (1)优秀班主任工作个案、研究论文(含经验材料)结集。

 (2)课题结题,撰写《优秀班主任工作个案研究》结题报告。

 (3)优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与推广。

 八、研究结果与结论

 (一)班主任队伍的现状

  1、班主任队伍的基本态势

 (1)班主任均为学校中素质相对较高、责任心较强的优秀教师。

 总体上讲,我校班主任的学历较高,工作责任心强。他们对班主任工作重要性认识深刻,大都具有良好师德,热爱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他们的工作精神和工作态度令人感动。

  (2)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已深入绝大多数班主任心中。

 绝大多数班主任能以平视的目光看待学生,把自己的班主任工作经历理解为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科学理性的人文教育观已注入许多班主任心中。

 (3)班主任普遍热爱本职工作并渴望得到更多的专业培训和提高机会。

 现实中,班主任也采取借阅和网上阅览形式阅读班主任工作的专业书籍、期刊、报纸或理论文章,班主任们普遍认为很有必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班主任研训体系。

 2、班主任队伍的主要问题

 (1)有的班主任专业水平还有待提高。

  班级管理和班级文化构建能力的水平还需提高。

 对小干部队伍建设重要性认识水平还需提高。

 (2)部分班主任具备的知识不够丰富。

 (3)班主任的工作困倦及精神疲劳现象较明显。

 (二)优秀班主任的形象与标准

  一是先进的教育理念

  二是高尚的职业道德

  三是深厚的文化素养

  四是健康的心理素质

  五是突出的管理能力。

 (三)优秀班主任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1、做好培训工作,提升专业素养

  班主任的教育信念、价值取向、知识结构、职业兴趣、监控能力、教育行为、教育效能等诸多因素综合起来,才能有利于形成和构建班主任专业化的特征体系,做好班主任培训工作是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2、加强制度建设,提供基本保障

  一要建立班主任职责制度。

  二要建立班主任评价机制。

  三要建立班主任专业委员会和科研队伍。

  四要建立班主任薪酬制度。

 3、制定阶段目标,促进队伍自主发展

 结合每个班主任的个性、特长,和班主任一起分析、研究,为每一个班主任确定个性化的发展目标,只要是和班主任本人协商确定的发展目标。

  4、营造宽松环境,确保班主任的健康发展

  学校主办的对外展示的橱窗也是及时表彰优秀班主任的有效阵地。当我们发现了某位班主任的工作业绩很突出后,便可以和这位班主任一起研究班级管理效果优异的原因及可以展示的内容。把这位班主任的大幅照片和事迹简介、工作经验、班级的优秀之处、班级的优秀学生等内容面向全校展示出来。

 (四)优秀班主任案例:

 案例 1:《让班集体充满爱》 (张中月)

 爱的希望

 2001 年 9 月 2 日,学校已正式开始上课,可我班还有失去父母的邓兵未报到。望着那张空位子,我心里也空落落的。

 我决定去看邓兵,校长和常德电视台记者也去了。三间快塌的土坯房,没有一把完整的椅子,没有一个像样的杯子,奶奶病在床上,衣服和被子都已看不出颜色。找到在后园锄草的邓兵,拍拍他的肩,只说了一句:“邓兵,你要坚强!邓家就靠你了!”

  邓兵复学了!我给他交了第一个月的生活费。同学们也你 5 元,他 10 元的帮他缴清了学杂费。同学的家长还送来了邓兵和弟弟可穿的许多衣服。

 初三第二期,邓兵爷爷得了癌症!我们已记不清是第几次为他捐款,但没有一个人有任何怨言,相反,有很多女同学还哭了。

 2003 年 6 月,邓兵顺利完成初中学业。

 爱的魅力

 多年的教育实践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责骂打罚教不出好学生,教育学生要以心换心,尤其要给学生以爱。

 一次,贺峰妈妈一早就打来电话:“老师,我今天睡过头了,没按时叫醒贺峰,他在家发脾气,不肯来上学,说不读书了……”我要贺峰接电话,他却大吼。贺峰的位子空了一天,他妈妈在家哭了差不多一天。

 第二天早上,妈妈把贺峰送来了。

 “同学们,快段考了。各方面都要来个阶段小结,老师经常在联系本上给你们提意见,为公平起见,今天大家也给我提提意见吧。纪律、脾气……各方面都可以提。”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非凡,我微笑着一一接受他们提的各条

 意见。我问贺峰:“今天早晨如果我没按时进教室,你能猜想得到我的下一步行动吗?”他脸一红,低下头去。

 从此,贺峰变了,再没迟到过,性格也开朗些了,学习更是主动刻苦,这次段考终于进入了他梦寐以求的前 15 名。

 爱的回报

 每天清晨 6:25,我准时踏进教室,检查家庭作业,安排卫生,提醒今日重要事务。早餐永远是一碗稀饭、一个馒头,地点是教室或清洁区抑或路上,同时做的事有可能是与班干部交流班上情况,提醒卫生死角,与科任教师交换意见,帮病号买药、找开水。上午至少有两节课,且随时可能会有人来听我的课。剩下的空隙时间改联系本,那可不是普通的作业,而是集家长、学生、我三位于一体的生活大写真。学生的成长,我的关爱,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全在里面,我必须认真看,用心批,个别的还得当面谈,或找家长共同商议。一直到中午,我仍在写着:“你今天表现很有正义感!继续加油,争取更大的进步!”“谢谢你的好主意!欢迎继续关注班级事务!”“别把老师当外人,放开朗些,我们会帮助你的!”……

 下午,我主要用来改作业,每周 132 本周记,至少 264 篇小作文,每两周还有 132 篇大作文,另外还有各类征文,我得一篇一篇消化。中途抽空去接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回我的办公室,边工作边陪他写作业。晚餐随便吃点,晚上一边备课一边与家长或学生谈话。

 晚上 9:00,终于将寄宿生送进了寝室,我肩扛儿子的大书包,带着睡意惺松的儿子疲惫地回家,儿子一个劲儿地嚷肚子饿,我只劝他:“快睡吧,明天还得读书呢!”子夜,望着儿子不甘心的脸,我禁不住泪如雨下。

 但我不后悔,因为,我无私的爱不仅换来了学生的优异成绩、良好的班风、

 优胜的班集体,我的“不请一天假,不掉一节课,不迟到早退一次,不漏批少批一篇作文”的工作作风,也影响着我的每一位学生和自己的儿子,而家长的一句“好人会一生平安的”回话也足以让我感动一辈子。

 案例 2:在学生的心灵播撒阳光

  (陈京华)

 一、用人格塑造人格

 班主任的自身素质、道德修养,客观上就是班级群体乃至班级中每一个体的楷模。因此,在班级工作中我注重身教,为人师表,总以良好的形象率先示范,潜移移默化地影响和激励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道德素质的提高,来达到用人格塑造人格的理想教育境界。平时,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做到:要求学生奉献爱心我首先捐钱捐物;要求学生劳动中积极肯干,我从不指手画脚,袖手旁观,而是跟学生一样干最重的活……那是在学校组织的一次郊游活动中,为了达到磨练学生意志的目的,我坚持和同学们一起走完全程而没有借助任何交通工具。返校时,大家都筋疲力尽,包括我在内。我也想过其它方法以代步行,但如果我临阵逃脱,留给孩子们的将会是什么呢?大家看到我一直走在他们身边,尽管很疲乏,却没有一个人喊累,就连平时最娇气的同学也一声未吭。看到我跟不上他们了,同学们就自动放慢脚步等我赶上来。没有人命令,没有人示意,但在这种无声的交流中,我看到了学生眼中的自己,也看到了我理想中的学生。就这样,我们在相互激励中走完了全程。回到学校,我问大家这次郊游的感受,同学们笑着说:“有您在,感觉好多了。”是啊,这就是榜样的力量,这就是无声的教育。

 二、用母爱培育迟开的花朵

 对于教育来说,师爱是永恒的主题。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将全部心血和才智献给孩子的爱。这种爱是深沉的,它蕴含在为...

篇六:中小学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5 教育版传奇故事东南西北园本户外体育游戏活动的实施,保证了幼儿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增强了幼儿体质,更养成了幼儿的自主性、合作性、责任心和爱心,体验了与同伴互动的快乐,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今天,天幼的户外体能活动精彩纷呈;明天,教师将与幼儿继续享受运动的乐趣。作为农村幼教人,我们将继续挖掘乡村教育资源,为乡村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做出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1] 娄红霞 . 农村幼儿园户外体育游戏的思考与探索 [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11). [2] 潘美娟 . 小班体育活动中材料有效性投放的实践研究[J].学前教育,2014,(24). [3] 李玉峰 . 民间幼儿体育游戏:特性、价值及入园策略 [J]. 学前教育研究 .2005(06)(单位:吉林省汪清县天桥岭镇中心幼儿园)■文 / 刘 凡一、课题问题的提出:《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属性 ,《人教精通小学英语》这套教材内容丰富,所涉及的方面也比较广泛,比如:问候、颜色、食品、家庭成员、兴趣爱好、国家名称、天气、假日生活、旅游计划等,在这些内容中大都渗透了德育因素,只是这些因素不像思品课那样显而易见,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才能发现,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其中的德育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点,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将德育因素渗透于英语教学中,使学生既学到了英语知识,又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情感的教育,通过《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研究》课题的研究,进一步鼓励小学英语教师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德育资源,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将德育因素渗透于英语教学中,让学生既学到了英语知识,又收到良好的思想情感教育。二、课题的界定:他人对本问题已有的研究情况,我们现在研究的重点,德育渗透这个主题,各个学科各个年级都有所学习研究,《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研究》课题的研究,旨在不断创造条件,在教师指导下,结合英语课堂教学,注意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特点,潜移默化的融合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环保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安全教育,通过有效形式做到一课一个体验,一个观点,找准一个问题,知道一个行动,培养一种习惯,通过德育渗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三、课题研究目标、内容:1、课题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今后的英语教学工作中,通过《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研究》课题的研究,进一步鼓励小学英语教师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德育资源,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将德育因素渗透于英语教学中,让学生既学到了英语知识,有收到良好的思想情感教育,让学生的品德得到培养,性格得到完善,树立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道德认知水平,让他们学会尊重、关心、乐于帮助别人,培养他们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通过家访或者调查问卷,不但要看学生在校的表现,还要了解学生在家时品德方面的表现,然后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2、课题研究内容:(1)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不失时机地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2)教师如何运用多种方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3)将课堂教学与德育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言行更能传递正能量,从而促进形成积极地态度,养成良好的习惯。四、课题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在行动研究中,在研究中行动,研究课题实际是从不断发现问题到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实践中修改完善方案。2、个案研究法;主要通过对学生个体的访谈、调查,了解学生在校以及在家的学习表现,分析影响学生的因素,探索解决的方法。3、经验总结法;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得失,同时认真地学习相关理论,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从而充实和修订方案,改进操作方法。五、课题研究思路和研究步骤:1、准备阶段;(2018 年 9 月 -2018 年 11 月 ) 召开课题组教师会议,集思广益,确定研究课题,梳理研究思路,制定研究方案框架。2、理论学习阶段;(2018 年 11 月 -2019 年 3 月)查阅有关书籍,网页,了解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过多通种途径,了解本校各年级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是否渗透了德育。3、实施阶段;(2019 年 3 月 -2019 年 12 月)制定课题实施研究方案、计划,综合梳理,找出适合本校学情在英语课堂中渗透德语的有效方法,进行课堂实践,反思并且提出合理化建议,找出哪些活动形式和德育渗透方法更适合本校学生。4、总结鉴定阶段;(2020 年 1 月 -2020 年 5 月)阶段性成果展示,撰写案例,论文,结题报告,申报结题鉴定,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研究报告,完成结题鉴定。六、完成本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1)学校外派课题组教师参加知名教育专家的培训,学习课题研究。(2)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并大力支持课题研究,县教科局英语教研室领导关心帮助,学校教研氛围浓厚。(3)学校全力支持该项课题研究,并给予人员、时间、经费等方面的保障,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4)学校教学设备完善,教科研经费充足,能为教科研提供物质保证。七、课题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1、各种文字资料、图片、音像资料等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2、课堂教学的备课,上课视频,教学课件,论文,学生听课后感,教师听课后有感,评课稿。3、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单位:新疆昌吉回民自治州吉木萨尔县第二小学)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 .。

 。

推荐访问:中小学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中小学 德育 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