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文化生活现状及策建议6篇

农民文化生活现状及策建议6篇农民文化生活现状及策建议 大学生村官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农村精神风貌、培养新型农民的根本途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民文化生活现状及策建议6篇,供大家参考。

农民文化生活现状及策建议6篇

篇一:农民文化生活现状及策建议

生村官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改善农村精神风貌、 培养新型农民的根本途径 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水平不高已成为制约社区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而大学生村官作为注入基层的 “新鲜血液” 要在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带头助推作用切实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一、当前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经济建设的大力发展 广大社区居民文化消费理念不断增强 娱乐活动方式日益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但是当前文化建设成效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标准相比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与社区群众的迫切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文化基础设施较陈旧设备简陋落后文化资源不足缺乏文化活动场馆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素质偏低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文化人才 文化建设的相关经费投入保障不足 无法充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大学生村官在推动文化建设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工作深入难。

 有些村民本位思想和排外心理严重 对大学生村官不熟悉、 不认识、 不了解 或是认为大学生村官学生气味太浓在村里呆个两年就会走干不干事都一样对他们不抱任何希望。二是环境适应难。文化建设需要与当地的风俗民情、百姓喜好相得益彰而大学生村官由于刚刚踏出校门对农民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化形式不是很了解把握不好工作的重点、难点。三是形式创新难。大部分农村文化活动重娱乐休闲轻教育引导缺乏有组织的知识型、科普型、高雅型活动且大部分活动是为了配合国庆、元旦、春节等节庆日活动时间短参与人员固定节目陈旧乏味对群众吸引力不是很大。四是推动发展难。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重村容村貌改变、轻人的素质提升重短期效应、轻长远利益的“三重三轻”现象而且大部分群众工作繁忙 参加文娱活动积极性不是很高 造成活动开展时观众关注度不高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和举措

  在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中要把握好三个关键环节和举措一是要改善农村生活方式。要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主动开展各项文体活动破除陋习弘扬正气大力倡导文明村风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二是要加大文化宣传力度。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和广播播放新闻及农村节目 组织群众学习党的最新理论知识 提高广大居民的政治觉悟和文化修养。要通过举办知识讲座、图片展览等形式广泛宣传与村民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三是要助推农村经济发展。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通过互联网、专题讲座、外请专家等形式积极普及科学知识大力推广实用技术主动为群众提供致富渠道和市场信息强化农民的市场意识传播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切实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服务新农村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今后的工作中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要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切实提高思想认识。

 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识农村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做到思想真重视、认识真到位、措施真落实切实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到重要议事日程。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和政策扶持推进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新机制和新格局。

  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充分发挥带动和助推作用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机制体制要从宏观上规划、指导、推进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吸收一批真正热爱文化事业有一定文化专业修养愿意为农村文化事业作贡献的基层文化员并提高他们的待遇加强队伍的稳定性。

  三是加大业务培训力度。要不断加强对农村文化队伍的经常“充电” 提高队伍整体的

 业务修养、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切实增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要认真制订适应时代发展的培训计划邀请相关领导和专家定期、定时、定人举办各类培训班立足农村精心辅导促进农村文体队伍的不断巩固和提高。

  四是创新文化载体和形式。要切实举办内容新颖文体活动使群众进得来、留得住、能参与。要以新的理念、新的思维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同时要把广播影视宣传、思想道德教育、普及科技、卫生知识、体育活动及促进生产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有机融入农村文化工作中使农村文化建设更具生机和活力。

篇二:农民文化生活现状及策建议

2019 年农村文化现状调研报告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对于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要建设新农村,文化必须先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使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促使新风尚蔚然成风。农村迈着奔小康的步伐,物质财富的积累和社会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人民群众对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日益强烈,文化权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基本情况及现状

  丈八寺镇位于旬邑县南部塬区,现辖 17 个自然村,总人口11420 人,土地总面积 46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20643 亩,20XX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6890 元,目前共建成 18 个文化活动站(室)。

  二、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文化设施短缺。各村的文化室基本都处于闲臵状态,虽然有线电视进村入户,但广播却名存实亡。由于文化设施的短缺,农村的老年人谈天喝茶搓麻将,青壮年劳作经商打扑克,从而诱发了赌博现象的产生,败坏了村风民风。

  2、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镇、村干

  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意识淡薄、甚至缺失,不能做到对新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内涵的整体把握。他们甚至不知道新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抓什么,如何抓,以致不想抓、不愿抓。他们在思想认识上有偏

 差,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软任务”,不如搞经济建设,看得见,摸得着,体现政绩明显,长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同时亦存在畏难情绪,认为文化建设不好搞,费钱费力不讨好,而勉为其难、虚于应付。

  3、镇村文化建设引领作用不强,农民文化参与积极性不高。大都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以致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赌博打麻将之风盛行。如此现象,固然与大量青壮年且素质相对较高的农民外出打工,留守老少病弱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认识不到先进文化的重要性有关,但镇村干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缺乏相应的组织和因势利导,以致不能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先进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迫切而长期的艰巨任务。针对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推进。

  1、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链条中,基层和农村仍然是相对

  薄弱的环节。要加大力度改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工程,是切实解决农民群

 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有效举措,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头戏。通过完善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方便人们就近快捷享受文化服务。

  2、培育引进人才,稳定文化队伍。要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有一支较高素质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是关键。政府要统筹兼顾,增加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理顺体制,落实编制,稳定文化队伍,为乡镇文化干部创造一个必要的工作环境,以充分调动他们服务农村文化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为群众文化事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而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是要善于发现人才,大胆使用新农村文体能人,不断发展专兼职结合的新农村文化队伍,并通过精心培育、加强业务辅导,逐步提高新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是积极扶持镇村建立各类文体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文艺、棋类、球类等文体活动,激励农民积极参与,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3、抓好农村文化网络建设,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我国已进入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期,乡镇文化是

  农村文化网的网头,起着核心作用。它能选择合适的方式把广大农村中具有参与文化活动兴趣和志愿的农民朋友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文化活动群体。而建立农村文化网的关键是要找准结合点,把文化网建设纳入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中,积极培养农村业余文

 艺团队。农村的文艺团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和水平。同时,要发挥“点”的导向作用,开展网点结对,采取“抓大带小”、以强扶弱的策略,根据幅射效应,带动文化力量较弱的村落。继而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提高生产能力和服务水平,多创作符合人民群众需求、质优价廉的文化产品。

  《农村文化现状调研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篇三:农民文化生活现状及策建议

当前我区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和对策

  【摘 要】在我区城乡文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文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同时,当前我区农村文化建设依然存在中小学教育质量不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发展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了必须从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教育资源向农村中小学倾斜、建立覆盖广大农村的电视网和互联网、把文化建设纳入政府和官员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等方面加强我区农村文化建设。

  【关键词】我区 农村 文化建设 问题 措施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12 年 2月 8 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布《建设民族文化强区实施纲要》,提出在 2012—2020 年,把广西壮族自治区努力建设成具有时代特征、壮乡风格、和谐兼容的民族文化强区,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文化中心、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枢纽、中国文化走向东盟的主力省区。由此,我区吹响了文化建设的号角,城乡文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文化建设取得实效,特别是我区实施的文化建设八大工程,推动了我区文化建设走上了新的里程。目前,广西文化事业的发展已取得

 2 较大的成绩,但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城乡差距较大,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在文化建设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区在文化建设中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一些地方的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不高,农民文化生活贫乏,文化活动开展少,政府提供的文化服务少,当前农村文化建设面临诸多问题,需要加强。

  1 当前我区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中小学教育质量偏低

  学校教育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学校教育水平的高低是文化建设的水平的高低重要指标。中小学特别是小学教育水平和质量的高低,是一个很难用数字来评估东西。但是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不高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一种共识。现在很多农村到城市打工的农民工,稍为有点能力的,都想方设法把孩子带到城里读书,有些在农村谋生的人,有能力后第一件事也是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就算是选择私人办的学校也不会选择农村的中小学,从这点上可以看出受教育者及家长对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特别是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满,而短期内又似乎看不到改变这种状况的希望。造成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很多:

  一是农村孩子学前受到的外界环境影响和接受的教育有所欠缺。长期以来,我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比城市落后,信息的接收和传播也较城市要慢和少,这直接影响到农村孩

 3 子对信息的接收和消化,知识的增长速度慢。另外,农村孩子的学前教育不足,虽然我们一直反对学前教育小学化,但是不等于不要学前教育。农村的孩子往往缺少的就是学前的教育。由于生活条件及环境的约束,农村孩子能接受正规的幼儿教育的机会要远远小于城市的孩子,学前教育严重缺失。农村中小学生源较差,这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农村中小学提高教育质量的后劲不足。2006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教育厅、编办、人事厅、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意见的通知》(〔2006〕73 桂政办发号),学校经费由县财政按学生人数拨款,这既保证了学校的办学经费,同时又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得到明显提高。然而,相对于城市,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地处偏远,生活条件、工作条件较差,不只生活艰苦,甚至年轻教师找对象都困难重重,在工资待遇基本相同甚至偏低的情况下,这种农村中小学对于优秀人才来说没有什么吸引力[3]。这种地方只能是优秀人才的培养地,不能成为优秀人才的保留地。能力强、水平高的优秀教师可以在这样的地方成长,但不会在这样的地方长期作贡献。往往出现的情况是,年轻人经过几年的锻炼,能力增强了,就有了选择更好的地方的资本,又远走高飞了。人才如此流失,哪来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无法提高,生源慢慢减少,按生源下拨的经费就减少,办学又会出

 4 现困难。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农村中小学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必然是水中捞月。

  1.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比较大型的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一般只建设在大中城市,在农村,要建设这些设施,显然不够现实。一些农村中建立的小型的图书馆、阅览室等由于图书存量少,更新慢,也流于形式,对读者没有吸引力。乡镇一级的文化站等基层的文化活动场所,也大多生存困难,有些甚至转营可以生财的门道。一些农村甚至收看电视节目都比较困难,更不用说使用互联网了。由于公共文化设施落后,造成信息渠道不畅,党的政策和思想不能及时传达,科技信息不能及时传播,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1.3 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发展

  由于文化发展跟学校教育一样,很难用一套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地方政府往往会把精力放在能量化指标的经济建设

 5 上,因为经济成果是在短期内就可以用数字量化出来的,容易看得见,成效快。所以,政府更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抓好经济建设,以取得好效果,以此体现政绩。而发展文化事业,不可能做到立竿见影,短期内无法看到效果[4]。就算政府投入了,花力气了,在本届政府的任期内也无法体现其功绩,在当今中国的地方政府频繁更换的政治生态中,很少有地方政府和官员愿意主动做这方面的选择。由此,农村文化建设大多数长期处于没有内在驱动力支撑的被动局面。

  2 加强我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2.1 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在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得到了普及,这使得大中城市儿童知识积累明显多于农村儿童。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学校的教学水平, 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这种教育不仅要给孩子传授知识,更重要的要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感恩,要懂团结和互助,懂得关心和爱护他人,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学做一个负责任的人,学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2.2 教育资源要向农村中小学倾斜

  一是大力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在财政资金上向农村中小学倾斜,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二是用较高的收入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农村中小学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工作环境都无法和城市相比,自然不能靠这些方面吸引优秀人

 6 才,政府应该大力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工资待遇,用比城市更高的收入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单方面以讲奉献或是凭良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是不可能把优秀人才吸引到艰苦的地区的。只有改善办学条件并吸引优秀人才,才有可能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水平,促进农村文化建设。

  2.3 加大投入,建立覆盖广大农村的电视网、互联网

  这些年,无线电视网、互联网在大中城市发展迅速,这是利益驱动所致。但是,无线形电视网、互联网作为一种公共事业的属性应该不变,广大农村由于居民居住分散,投资大,收益低,无线电视网、互联网经营者没有建设动力,致使很多农村收看电视靠自家安装天线,上网靠电话线,信息的互通、信息传播困难,党和政府的主张难以宣传,农村的文化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要改变这种现状,政府必须在这方面承担起责任并起主导作用,一方面要对这些垄断企业提出硬性要求,另一方面要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同时还要加大财政投入,彻底改变农村信息不畅通的落后状况,推动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

  2.4 把文化建设纳入政府和官员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文化投入作为政府工作和官员升迁的硬性要求指标。建立健全政府和官员的考核奖惩体系,把文化建设的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体系,把文化建设的目标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

 7 要的地位,以此督促农村地方政府和官员真正重视文化建设事业。

  3 结束语

  中国的发展,应该是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应该是城市和农村的共同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繁荣和发展,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5]。如果农村不能发展,国家的强大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只有全社会认识到文化发展特别是农村文化的重要性,认识到只有文化的发展才能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提高,并付诸于行动,我们的国家才真正有希望。

  【参考文献】

  [1]李长春.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J].新华月报,2011(22):119-125.

  [2]张秋红. 加快广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J].传承,2008(11):132-133.

  [3]李长华.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62-65.

  [4]刘红瑞,张磊.社会转型时期的农村文化建设[J].陕西农业科学,2011(5):237-239.

 8

 [5]李蓉. 新农村文化建设之我见[J].华章,2011(11):8-9.

篇四:农民文化生活现状及策建议

代乡村文化振兴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思考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是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色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所在。推动乡村振兴要以文化振兴为引领,做好乡村文化建设的规划,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把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多环节和全过程,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动力和引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物质基础。乡村振兴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

 神,塑形的同时更要铸魂。乡村文化是新时代农民的精神家园,也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之所在,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意义重大。

 一、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价值 乡村振兴不只是产业振兴,更是一个庞大的整体性工程,物质文明建设同精神文明建设需同步推进,实现乡村的全方位振兴。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要不断打造高品质乡村文化,提升乡风文明程度,满足农民的美好生活需求,为乡村振兴凝聚精神力量。深挖当地的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品牌,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比如文旅融合的乡村文化旅游。加强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对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大有裨益。同时对促进新时代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大力实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都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在乡村振兴的发展过程中,创新乡村文化治理体制,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社会文化治理格局。新时代的村民具有新时代的特色,其所处的是信息和知识几何数倍增的时代,村民的素质

 与乡村文化发展息息相关,村民需要从乡村文化的大力发展中汲取农业相关的知识技能、人际沟通技巧、修身养性之道等能力,这是新时代村民取得长足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更是他们通往广阔开放的外部空间的途径依赖,也是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的基本方式。

 二、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存在的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助力乡村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其中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战略,这五个战略是一个有机的辩证统一体。很多地方发展更多地注重产业振兴,片面认为只要有产业的振兴就会带来乡村振兴,实则不然,乡村文化振兴也是重要内容,文化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乡村文化建设得好,可以反过来促进产业振兴。但是,多数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必然也会面临很多问题,诸如文化振兴意识薄弱,乡村文化建设体制不健全,文化产业发展劲头不足,文化人才匮乏,文明乡风建设任重道遠等等。

 1 1 、文化振兴意识薄弱

 文化振兴意识淡漠,不重视本土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以及特色文化资源等的挖掘,不重视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不重视乡村文化人才的培养。人在创造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文化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人的问题。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农民的文化素质低,很难主动参与到文化建设的进程中。作为乡村文化的传播者和弘扬者的主体,其逐渐淡漠的主体意识带来的是乡村的青年一代对乡村悠久文化认同感的缺失。这些都导致了乡村文化发展缓慢甚至滞后,严重阻碍了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

 2 2 、乡村文化建设体制不健全

 不重视乡村文化的顶层设计。乡村文化建设从源头上缺乏系统的制度体系支撑,没有完善的乡村文化体制建设举措。国家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地方也想从文化着手去做事情,但是找不到制度依托,不知如何着手,文化建设制度尚未健全。

 3 3 、文化产业发展劲头 不足

 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由于早期没有纳入整体规划中,导致很多乡村没有主打的乡村文化产业,更多的只是文旅产业,发展农耕文化生态旅游,千篇一律的主题,缺乏独立的思考,没有立足当地特色去更好地发展当地的文化产业。早期确立文化产业,后期就不会那么被动,还可以打造属于自己乡村

 的文化产品,地方特色农产品,与相近乡村要差异化发展,寻找可以长期发展下去的文化产业以及文化产品。

 4 4 、乡村文化人才匮乏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很多人才都流向城市,乡村出现了空心化和老龄化的现象,农民的文化素养普遍不高,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大家的积极参与,由于相关人员构成和素质差异限制了乡村文化建设。另外一方面,乡村文化站和农村文化骨干工资待遇不高,导致乡村文化振兴的干部和专业人员流动大,很难有长久的规划和持续的文化建设者为乡村文化振兴保驾护航。

 5 5 、文明乡风建设任重道远

 文明乡风是反映一个乡村文化振兴的成果,更是反映当地村民的文化素养,这在各地乡村参差不齐。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乡村文化的孕育是需要经历去粗取精,由庸俗化到大众化再到精英化的一个过程,文明乡风是检验一个地方文化振兴成色的试金石。文明乡风建设应该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结合,文明乡风建设可以促进乡村生态文明的高速发展,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也可以重塑文明乡风。

 三、XX 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路径

 XX 省 XX 市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坚持相应的乡村文化建设原则,形成了几种不同的乡村文化建设模式,对 XX 五区的文化振兴起到了核心引领作用。但要打破同质化发展模式,在保持自身特色文化元素的基础上融入多种文化因子,深化五区文化建设发展。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可以通过对乡村的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基因,重视乡贤文化的发展,打造乡村文化品牌,注重乡村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等方式,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1 1 、要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重视 XX 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并且深入挖掘、整理和利用好乡村的优秀文化,立足传统文化资源禀赋,整合村居文化资源,倾力打造“一村一品”,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来弘扬村居文化,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持续深化村居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乡村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古祠堂、古桥等的保护和利用,并以此为核心,建设集文化传承、宣传教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路线。比如 XX 三水是 XX省乡村振兴综合改革的惟一县区级试点,“祠堂+文化”是三水乡村文化振兴的重点项目,入围第三批 XX 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名单。而白坭镇是三水的示范镇,白坭镇围绕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发挥新时代“祠堂+文化”的社会功能

 和文化内涵等功用,开辟了一条传统文化与新时期党建、美丽乡村相结合的路径,将优质文化服务输送至基层末梢。

 2 2 、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保护好、利用好、开发好 XX 乡村的红色资源,可以助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红色革命遗址具有党史价值、经济价值、科研价值和教育价值。红色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鲜活的爱国教材,也是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中国共产党革命时期的根据地都在农村,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因此拥有红色文化资源的村居可通过修复修缮红色建筑遗址,原址建设让人们在追寻前辈红色足迹的同时,感受农村的生活和文化,增加农村的人气,突出村居红色文化的品牌。XX 的一些村居保存了革命烈士的故居,可以通过修复修缮革命烈士的故居变成红色文化展览馆,供村居民甚至其他群众参观领略革命英雄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XX 努力寻找“XX 红色足迹”,大力挖掘、保护西海烈士陵园陈列馆、三谭革命事迹展览馆、罗登贤纪念馆、邓培故居和区梦觉故居等分布在农村地区的红色革命遗址。整合XX 村居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原址上修整翻新,建设相应的纪念场馆,改善革命老区和相关村居的环境,讲好革命故事,擦亮红色品牌,让烈士的英勇无畏、大公无私的革命精神在

 农村代代相传,用红色基因点燃广大乡村干部和农民的干事创业激情,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 3 、以乡贤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乡贤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是一条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乡贤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扎根乡土,贴近百姓,紧接地气,汇聚向上向善的力量,是一种最朴素的精神原动力,可以说乡贤文化是新时代先进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充分发挥乡贤文化的优势,将自治、法治、德治融为一体,从而为村居实现“乡风文明”、保障“治理有效”开辟了新路径,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提供了新抓手。要把乡村德治和乡村自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化”起到“文化”的作用,乡贤文化就是通过潜移默化教化村居民而发挥作用。文化虽然是“软”的,但是这种“软”的有时比硬的还硬。我们应对传统乡贤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赋予乡贤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并将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重铸新的乡贤文化,培育新的乡贤群体。把修身齐家、爱国爱乡、报效桑梓等模范案例和人文精神植入到家谱家规族训之中,延续乡贤文化血脈。加强乡贤文化的培育和发展,以乡贤文化带动文明乡风建设,重视新乡贤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

 4 4 、打造乡村文化品牌助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XX 市 XX 区 XX 镇以三种文化形式的融合打造出了各种不同形态的村居文化,每条村的“一村一品牌”全部树立,除了熟知的书香罗南、仁善紫南、和美龙津、崇文 XX 外,还包括:贤德紫洞、上善湖涌、团结东村、和信上元、盛和堤田、和善罗格、淳美溶洲、厚德吉利、德善醒群、树德村尾、友善河滘、乐善梧村、德耀杏头、贤聚贺丰。XX 镇就是按照“一村一文化品牌,一村一文化特色”的发展思路,为全镇十八个村树立起与村居文化特色相吻合的文化品牌。尤其是 XX 镇紫南村,利用自身村子“仁善紫南”的品牌,将广府家训馆、XX 好人馆以及紫南村史馆,都建在自己村子里,并且打造形成紫南文化园,变成域内旅游的热点资源,同时又和东方好莱坞合作,打造民宿工程。既可以教化紫南村的村民,同时又吸引了外来人员进行旅游,扩大了紫南村的知名度。紫南村始终坚持文化立村、文化兴村、文化强村,大力发展文旅产业,促进紫南村的高质量发展,助力紫南村争创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地。高明区的乡村振兴是以红色文化为抓手,小洞村充分运用当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重新修缮革命遗迹,将零散的红色文化景点串珠成链,建设相关的旅游设施,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助力高明的乡村文化振兴。

 5 5 、要注重乡村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乡村文化振兴归根到底靠人才,要努力打造一支思想理论好、综合素质高、具有文化工作经验的高素质的村居文化工作队伍。针对当前 XX 乡村人才“空心化”的现状,要通过弘扬新时代乡村文化凝聚人气,筑巢引凤吸引农村精英回流和外来人才共同服务于乡村文化振兴。一是鼓励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等驻村干部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牢牢把握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意识形态的主导权。二是有计划地培养当地的“草根文化队伍”,为乡村文化事业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增强乡村文化认同感,焕发广大村民作为文化建设者的主体对乡村文化建设的热情。三是要借助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文化建设,除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送文化的方式,还要发展另外一种源自本地的“种文化”方式。“种”文化,是指培养一专多能的本土文艺骨干,由乡村基层文艺骨干自行组队建团,让群众自娱自乐。要大力培养一些文化志愿者队伍,发展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为加大传播队伍的培训工作,着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充分调动打造乡村文化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展乡村文化宣传、文化普及工作,进而提高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度。

篇五:农民文化生活现状及策建议

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成为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要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这个“灵魂工程”至关重要。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必须提高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吸引人才回流;要加强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加快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乡村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发展。

 不论是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还是近两年国务院对乡村振兴战略出台的相关实施意见和规划要求,都毫无疑问地表明,乡村振兴战略已是我国当前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乡村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题中应有之义,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因此,本文从明确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出发,分析当前乡村文化建设中依旧存在的问题,并对此问题,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视角,积极探究出乡村文化建设的新

 路子,从而更好地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一、乡村文化的内涵及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新时代下,所谓乡村文化是指农民群众长期在农业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行为特征、村落建筑、民族服饰、民俗节日、宗教信仰、社会心理、风俗习惯、乡村风貌、道德体系、管理制度等在内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集一体的总称。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和价值引领,其建设的好与否直接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因此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非凡,具体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凝聚力。首先,实现国家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而农业农村现代化又是人的现代化。农民作为乡村振兴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要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十分重要。而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新型职业农民,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这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保障。其次,政府报告中提到说,优秀的乡村文化对增强农民的凝聚力、提振农村的精气神和孕育社会好风尚都具有重要作用,这也是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所在。

 。

 第二,有利于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和生活和谐稳定。首先,乡村文化具有的“天人合一”特点极富生态价值的文化观念。面对当前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各种污染现象,转变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至关重要,而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能够促进乡村群众树立良好的环保理念,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推动乡村的整体发展。其次,乡村文化是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场域,在不同的时期或地域,乡村呈现出的文化形式也有所差异,这些有差异性的文化形式为乡村生活注入了活力和生机,进而也为促进乡村生活的和谐稳定发挥保障作用。

 第三,有利于乡村精神回归和实现城乡融合。当前,面对枯燥乏味喧嚣的城市生活,很多人开始勾勒出乡村建设的美好愿景,渴望有一個精神的栖息之所。乡村文化孕育千年,依旧是人们慰藉心灵和去除在城市异乡无所依靠或者内心不安的一个出口。而加强乡村文化振兴,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更有利于城市人回乡得到精神慰藉,增加对乡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此外,当前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的不充分问题一直表现得很突出,而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不仅有助于实现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城乡文化交流,促进城乡文化融合,丰富农民精神生活,还可以吸引人才返乡创业,推进乡村文化创新性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助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二、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境 乡村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搞好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重大,从实践来看,当前乡村文化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整体而言,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1 、乡村文化建设中主体人口流失严重

 乡村文化建设发展离不开主体建设者,而农民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参与者和创造者,对建设乡村文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的同时,也造成了农村出现“空心化”[1]现象愈发严重,即农村中主要的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大量向城镇迁移,不仅造成了乡村庞大的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群体,使得农村人口结构严重失衡,还增加了城市的就业压力、交通压力等各种社会问题, 可想而知,老人们虽然也会为乡村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发挥自己的余热作用,但是对整个乡村文化建设发展而言,还是得依靠年轻人来传承和发展。此外,农村一些留守儿童在寒暑假会被父母接到城市短暂生活,这让孩子们对城市文化充满了向往之情,等他们假期结束回归农村,会对乡村的文化产生抵触情绪,但又无法改变现状,就造成了两种文化

 在他们内心的冲突,进而也会导致他们对文化的认知变得矛盾和不清晰。

 外来人才动力不足。乡村文化建设发展除了需要当地的主体建设者之外,还需要外来人才力量的加入。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使得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实施城乡一体化的目的是为了统筹城乡发展,打破我国长久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然而,由于城市和乡村在根本上的差距,乡村的各种发展建设都落后于城市,建设动力不足,也无法吸引更多的外来人才进入到乡村共同建设乡村。总之,乡村文化建设发展不仅需要内外力量人才作为根本支撑,还需要其他各方的大力支持。只有乡村文化实现了繁荣发展,农民生活得到了切实保障,农民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乡村的建设发展才能得到长久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2 2 、乡村文化建设资源缺失

 当前,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乡村文化建设资源缺失严重。首先,受到城镇化建设发展的影响,各种政策的不断推进,使得很多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文化出现了“千镇一面”的文化现象,原有的文化资源被破坏严重,甚至丢失。其次,由于乡村主体对乡村文化建设缺乏自信,导致一些乡村的乡民对当地的风土人情、自

 然景观、特色技艺文化等不予重视,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无人,甚至被遗忘。最后,随着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和传播媒介的飞速发展,乡村的建设发展也引来了众多主流媒体的竞相报道。但是,报道中更多的是将注意力放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如何发家致富上,而对乡村文化资源报道的相对较少。因此,很多人对乡村文化资源的认识不足和保护意识不强。

 3 3 、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限

 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因相关领导不重视、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管理等原因,导致出现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简陋短缺、设施建设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乡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三、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改进策略 1 1 、提高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吸引人才回流

 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村民的积极参与。针对当前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仅要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短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还要整合城乡劳动力资源,吸引人才回流。十九大报告中说:“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而优秀的人才对乡村文化建设

 和乡村稳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吸引各类人才参与到乡村文化事业建设中,就要深入发掘乡村经济潜力,为各类人才创建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锻炼平台,比如,吸引和鼓励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为家乡的发展添砖加瓦;吸引青年大学生、教育工作者等来乡村进行社会实践,并利用他们的知识,为乡村文化建设注入活力。同时,基层政府部门还要努力为人才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提高人才的相关待遇和扶持补贴政策,真正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从而为促进乡村文化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2 2 、加强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血脉,是一个地方最能够打动人心、嵌入记忆的符号。乡村文化资源是推动乡村生产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乡村特色文化经济发展繁荣的基础。加强对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发展的新篇章。具体来说,首先,要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打造乡村文化特色。如以古村落、特色小镇为挖掘乡村文化特色资源的重点,打造既舒适惬意又蕴含着鲜活的风土人情的乡村特色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有效利用乡村公共区域打造乡村精神文化地标,提升乡村居民的情感认同感和归

 属感。其次,通过以物质载体的形式来呈现乡村文化资源,进而有效地推进乡村文化的世代传承,培育乡村文化自信。最后,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的优势特点,着力宣传能够真实反映乡村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特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进而提高更多的人对乡村文化资源的重视、保护和利用。

 3 3 、加快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离不开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乡村文化阵地,繁荣乡村文化生活,努力打造真正的文化强村品牌。首先,加大对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投入。政府给予资金扶持,同时也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改造或重建文化基础设施。其次,收集民意,汇聚民心,必要时也可以通过邀请专业设计人员对文化设施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增强文化基础设施的辐射范围,充分发挥其应有功能。最后,积极推进乡风民俗墙、综合文化广场﹑文化宣传栏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和完善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服务网络,助推乡村文化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 语 总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成为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要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乡

 村文化建设这个“灵魂工程”至关重要。然而,从当前乡村文化建设现状来看,还呈现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此,我们只有吸引人才、加快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等,才能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助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农业农村全面发展,确保群众安居乐业。

篇六:农民文化生活现状及策建议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分析及建议 广东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分析及建议

  [摘要] 文章以广东为考察点, 阐述了广东近年来新农村文化建设所取得的初步成效, 同时指出当前广东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如文化消遣、 消费方式比较单一, 封建迷信、 地下博彩等呈上升势头,农村文化市场状况不容乐观等, 并对这些问题作了剖析。

 最后立足于成效与问题, 提出了当前广东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广东; 新农村; 文化建设; 现状分析; 建议

 [作者简介]余泽娜,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部副教授, 博士; 孙燕青, 广东省委党校哲学部副教授; 周峰, 广东省委党校教授, 广东广州 510050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2728 (2013)02―0105―05

 2005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 中强调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008 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指出,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 , 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 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 。

 在今天, 更要抓住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而提供的大好机遇,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本文试图以广东为考察点, 探究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初步成效及存在问题, 并加以剖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性建议。

  一、 广东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初步成效

 近些年来, 广东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号召,着力推行广播电视“村村通” 、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文化工程建设,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 ” 活动、 扶持农村民俗文化活动等,较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特别是在文化基础设施、公共文化服务、 培植乡 土文化品牌等方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建成

 从广东全省范围来看, 截至 2008 年底, 广东全省建成乡 镇文化站近 1600 个, “农家书屋” 、 村(社区)

 文化室 8575 个, 文化户16059 个, 农村图书馆公共服务藏书短缺、 农村群众看书难的问题得到明显缓解。

 同时, 各地市也逐步重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建设。

 以梅州为例, 梅州目前已经建立起乡 镇(街道)

 文化站 112 个;农村(社区)

 文化室 2040 个, 农家书屋 787 个。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开始逐步建成。

  (二)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近几年, 广东积极推动文化艺术的区域流动, 让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 为广大农村的基层群众带来文化享受。

 仅 2010 年, 广东省“送戏下乡 ” 万多场次, 电影公益放映 8 万多场次、 观众 2300 多万人次, 全省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

 2011 年 3 月, 广东成立了全国首家“文化服务志愿者总队” , 各地市成立分队, 志愿者多达万人。2011 年“欢乐广东” 文化志愿者百场义演方式还作了改革,将传统的下乡 “送戏” 改为群众“点戏” , 即由各地群众“点播” ,政府购买服务。

 同时, 各地也积极探索、 不断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 例如鼓励农民自筹资金、 自负盈亏兴办文化大院、 文化室、农民书社、 电影放映队等; 扶持民间文艺团体和农村业余剧团等。

 如湛江就有业余雷剧团 400 多个, 年演出高达 11000 多场次, 为农民群众提供了生活气息浓厚、 形式丰富多样的“文化大餐” 。

  (三)

 一批乡土文化品牌逐渐涌现

 近些年来, 广东各地农村结合自身的地域特点和传统积淀, 培育起一批特色鲜明, 又兼有时代气息的乡 土文化品牌。

 例如惠州龙门的农民画。

 在惠州龙门地区, 当地的客家和瑶族农民在农闲时会相聚作画, 慢慢形成独特的绘画风格, 而且代代相传。

 题材多为描述乡土风情、 民间习俗, 生活气息浓郁, 吸引了不少香港客户前来收购。

 目前,龙门农民画已经成为造福当地的支柱产业。

 2010 年 5 月 13 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央书记处书记、 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到惠州考察时,便赞赏“龙门农民画很有特色” 。

 又如潮州饶平县黄冈镇霞西村的“布马舞” 。

 该舞是在县文化馆相关专家的执导下, 对当地宋元时期

 流传下来的布马舞进行推陈出新的精心编排, 最后形成以“昭君出塞”为题材, 集民间舞蹈、 民间音乐、 民间工艺为一体, 以气势雄壮的潮州大锣鼓、 抒情委婉的管弦乐为伴奏的艺术节目。

 现在布马舞不仅成为当地民众喜爱的艺术节目, 也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乡土文化品牌; 不仅获得省级金奖, 还应邀上央视、 赴港澳, 被多家港媒盛赞“誉满香江, 舞蹈奇葩” 。

 再如湛江吴川的黄坡镇就有 58 个醒狮、 飘色、 泥塑、 武术和木偶等表演队, 广受群众欢迎。

 一批带有浓郁岭南文化气息的乡 土文化品牌逐渐在广东涌现。

  二、 广东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一)

 存在的问题

 虽然广东近些年来在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生产效率的提高、 耕地的相对缩减, 以及产业结构的转移, 农村赋闲人员、 农闲时间较以往大为增加。

 农民的闲暇时间相对增加, 客观上要求更加丰富多彩、 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是,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广东新农村文化建设并不能充分应对变化,还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为:

  1. 文化消遣、 消费方式比较单一。

 在问卷调查中有一项内容是“在空闲时间采取哪些消遣活动” , 选择“看电视” 的有 360 人, 比率最高, 占 34. 81%; 其次是“走亲戚或与朋友聊天” , 占 18. 56%;再次是看报纸 17. 98%; 然后是打牌或打麻将 9. 47%; 也有村民表示,空闲时间还是做家务, 也会购物、 下六合彩、 和儿女聊天、 睡觉等等。从调研状况来看, 电视节目由于收看方便、 内容丰富、 费用较低, 成为广东农村最主要的消遣方式。

 在调查中, 除了青少年以外, 只有1%的村民曾经到过图书馆、 文化站借阅图书; 只有 0. 02%的农户订阅报刊; 虽然有 39%的村民表示一年内曾购买过图书, 但人均年购书订报费用不足 0. 5 元。

 很多村民没有文化消费这个概念和意识, 家庭开支中很少有文化消费这个项目。

 而受访的村民中有不少人特别是年长者认为除了缴纳有线电视费用以外, 其他必须花钱才能享用的文化消遣活动没有必要。

 总体来看, 广东大部分农村家庭文化生活单一、 乏味。

 <!--endprint--> <!--startprint-->

  2. 封建迷信、 地下博彩等呈上升势头。

 一些封建迷信、 地下博彩等现象在广东农村呈上

 升势头。

 农村中有不少群众迷信鬼神、 占卜、 算命、 风水、 巫婆神汉等等。

 调查数据显示, 有 63%的受访农民表示自己经常祭拜神明, 有90%的人表示相信算命, 有 40%的人表示曾经找巫婆、 神汉看病治病。同时, 以电子游戏、 桌球、 麻将为主的赌博活动重新抬头, 特别是“六合彩” 在农村中的灾害性蔓延依然没有停息。

 在六合彩泛滥的地方,许多村民沉迷于研究“玄机图” , 猜码本身也成为亲友、 市井间的主要谈资。

 有村民甚至认为, 六合彩图纸对古代天干、 地支、 谜诗等的运用有助于人们在“研究” 过程中提高文化水平。

 而每逢周二、 周四的开奖日, 许多农民都足不出户, 坐等“开码” 。

 “六合彩” 在农村的肆虐蔓延, 不仅使不少农民沉迷其中, 无心思应对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造成生产荒废现象日趋严重; 不仅带来巨额的财富流失, 而且也给一些家庭、 个人带来冲击, 乃至酿成悲剧――2008 年 5 月, 茂名市茂港区羊角镇某村一名妇女更是因为赌六合彩输掉一万多元, 饮农药而亡。

  3. 农村文化市场状况不容乐观。

 在当前广东部分农村, 文化市场的状况不容乐观。

 许多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内容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文化市场相对混乱, 既破坏文化市场应有的健康有序, 也影响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例如, 为招揽生意, 村里及周边录像厅以放映宣传暴力血腥的武打枪战片、 格调较低的言情片和色情片; 周边部分歌舞厅上演低俗节目; 书摊出售、 出租迷信和伪科学读物、 黄色非法书刊和音像制品; 卫生状况、 通风状况、 安全状况均差的“黑网吧” 、 “黑游戏厅” 屡禁不止, 非法向未成年人开放……

 (二)

 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当前广东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这些问题, 与广东农村地区文化投入不足、 不平衡, 农村文化供给不足、农村民众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农村文化市场监管和引导不足等有直接关系。

  1. 文化投入不足、 不平衡。从广东公共文化投入的总量来看, “十一五” 期间广东全省文化文物事业费年均增长 16. 3%, 文化投入占财政总支出比例仍低于《广东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 提出的“各级财政的文化事业经费不低于当地财政总支出的 1%” 的要求, 如 2010 年仅为 0. 6%, 全省还有 11 个地级市的文化事业经费占当地财政总支出

 的比重低于 0. 5%。

 这种文化投入严重不足的现象集中在农村地区。文化投入不足, 直接导致大部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因为文化生活的丰富和发展, 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珠三角部分农村, 其文化设施比较齐全, 在深圳、 顺德的一些农村, 甚至建起功能多样、 设备完善的大型文化体育活动中心。

 但在省内大多数农村, 情况正好相反。

 有些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处于空白状态; 有些农村的文化设施“有名无实” , 徒有空壳; 有些农村的文化设施“有名有实” , 却仅仅是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

  2. 农村文化供给不足, 且农村民众思想观念比较落后。

 封建迷信活动、 地下博彩活动的沉渣泛起, 一方面折射出农村文化供给的不足。在当前广东, 戏曲、 歌舞等文化下乡、 科技下乡 等活动虽然广受农民欢迎, 但总体上频率不高。

 除此之外, 各级政府组织、 引入的文化活动较少, 在农村担纲主要角色的基本是逢年过节庙堂或宗祠祭祀时民间举办的社戏等传统民俗活动。

 过度依赖“送来” 的文化活动, 缺乏具有时代气息的、 日常化的本土文化活动的支撑, 使农村文化供给明显不足, 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贫瘠、 单一, 为封建迷信活动、 地下博彩活动的沉渣泛起提供了可乘之机。

  封建迷信活动、 地下博彩活动的沉渣泛起, 从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农村民众思想观念比较落后。

 按照一般的理解, 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觉悟也自然随之提高, 但实际上二者并非正相关。改革开放 30 来年, 广东农村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虽然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农村民众在思想观念上仍然比较陈旧、 落后, 传统生活陋习在农村民众的思想意识中还有相当分量的残余。

 思想观念陈旧、 落后的最直接原因, 是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 接受再教育的途径也比较少。

 在接受问卷调查的 525 人中, 学历构成的主体结构为小学、 初中、 高中及中专。

 其中初中学历占最高比例, 为 40. 18%, 其次是小学程度, 为28. 76%, 中专及高中学历仅占 17. 57%。

 改善这一状况除了普及农村义务教育、 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之外, 还要重视农村成人继续教育。但农村中为农民提供的再教育机会仍然非常匮乏。

  3. 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和引导不足。

 当前广东农村文化市场状况的不容乐观, 凸显监管和引导的不足。

 文化市场是文化消费的主渠道。

 在市场经济下, 大多数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都以商品形式在文化市场出售。

 大力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 根本目的在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 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但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对人的思想、 观念、 心理会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复杂影响, 这决定了文化消费具有特殊性, 因此发展文化市场、 文化消费不能仅停留于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 而应在肯定二者的同时优先考虑社会效益。

 与城市相比, 农村文化市场的发展还不太成熟, 特别在广东一些偏远、欠发达的农村地区, 农村文化市场还没引起地方政府、 基层组织的足够重视。

 由于缺乏必要而有力的监管和引导, 一些农村文化市场良莠并存、 比较混乱, 市场经济利益驱使下的唯利是图行为在农村文化市场中时有出现, 在某些地方甚至比较猖獗, 文化市场的社会效益被经济效益所僭越。

  三、 加强文化建设, 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 包含了诸多要素,文化是其中的核心要素。

 在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 文化作为软实力的地位日益突出, 它的效能虽然不能量化, 但它的存在及它所发挥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一个人的精神风貌、道德情操、创造能力,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 发展潜力, 都取决于文化及其作用。

 正因为文化的效能如此重要, 因此,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就成为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中不可绕开的一环。

 根据广东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初步成效和存在问题, 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endprint--> <!--startprint-->

  (一)

 在农村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 明确指出:

 “加快城乡 文化一体化发展” , “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 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 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形成城乡 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

 大力推行文化惠民工程, 正是贯彻落实 《决定》的具体措施。主要涵括以下方面:

  1. 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农村公共文化资金投人不足是制约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瓶颈。

 因此,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相关资金投人。

 首先, 要落实和严格执行中央和省有关

 政策规定, 使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成为一种长效机制。...

推荐访问:农民文化生活现状及策建议 文化生活 现状及 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