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县域民营经济调研报告6篇

贫困地区县域民营经济调研报告6篇贫困地区县域民营经济调研报告 单位代码: !Q箜仝学号: 2Q!墨!!Q仝仝璺密级: 公珏分类号:E2Q2仑肥工寺大警HefeiUniversityofTechno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贫困地区县域民营经济调研报告6篇,供大家参考。

贫困地区县域民营经济调研报告6篇

篇一:贫困地区县域民营经济调研报告

代码:

 !Q箜仝学 号:

 2Q!墨!!Q仝仝璺密级:

 公珏分类号:E2Q2仑肥工寺大警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DIS SERTATION论文题目:

 贫囤地区星域经渣发屋挝筮婴宜学位类别:

 堂压亟±专业名称:

 全些笪理作者姓名:

 胡俊导师姓名:

 逝武 虿9教拯完成时间:

 2Q!鱼生垒月万方数据

 合 肥工 业 大 学学历硕士学位论文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作者姓名:

 胡俊指导教师:

 逝武 副塾援学科专业:

 全些笪理研究方向:

 全些笪理201 6年4月万方数据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The Research on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 of Poor AreaByHu Jun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Anhui,P.R.ChinaApril,2016万方数据

 合肥工业大学本论文经答辩委员会全体委员审查,确认符合合肥工业大学学历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要求。答辩委员会签名(工作单位、职称、姓名)主席:委员:戋纽泛百枣簇雪幺荫镅铆沙熏堵触旅远、杰席必触一新:犯萨§f/7万方数据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独立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金匿王些盘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成果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本人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中表达的观点纯属作者本人观点,与合肥工业大学无关。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专只,{互签名日期:加彤年牛月20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金胆互些塞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除保密期内的涉密学位论文外,学校有权保存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光盘,允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本人授权金篷王业去堂一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胡l灸签名日期:zoiG年斗月2◇日论文作者毕业去向工作单位:联系电话:通讯地址:指导教师签名:签名日期:加f 6E—ma i1 o邮政编码:年午月妒日万方数据

 致谢白驹过隙,研究生三年时光只是一刹那间,值此论文脱稿之际,我衷心地向学校和学院的各位老师、同学们表示深深的谢意,感谢他们曾给予过我的无私支持和帮助,感谢我的导师谢武教授,他不仅在学业上给予我很多有价值的指导,还教会我许多工作中的道理。还要感谢我的父母和亲人,他们始终如一地在生活上、思想上关心我、鼓励我,没有他们,我就不可能顺利地完成我的学业。最后要感谢在百忙之中抽时间来评阅论文的各位专家和教授,你们辛苦了!见证了斛兵塘四季轮回,安静却又生机勃发的她滋润了管院这片丰沃的土壤,日复一日洗涤着我们的心性,这东南角的避风港,接纳包容了我的任性,又催促着我不断向前,曲径通幽,感谢在这片土地上共同耕耘的同学们,论文的完稿离不开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你们的真诚我会深深记得。课题研究所需要的大量统计数据和基础资料由省统计局、六安市寿县统计局提供,在此,向所有帮助过我的朋友们致谢!作者:胡俊2016年4月1日万方数据

 摘要贫困问题是近年来县域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而县域经济贫困问题的研究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研究贫困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对策,对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作用。消除贫困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十三五”扶贫开发政策的提出和精准扶贫战的全面打响,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课题相当紧迫。大别山地区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寿县作为大别山区国家重点贫困县,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安徽省重要旅游城市,经济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本文通过参与导师课题搜集了大量数据,并参阅相关文献书籍,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发展滞后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适合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性建议,其次以大别山区的寿县为例,分析寿县发展现状、预测出总的经济发展趋势,阐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运用SWOT方法分析寿县县域经济发展优劣势、面临的机遇和威胁,找准寿县发展定位和战略措施,最后提出针对性的建议。这对于促进全县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社会迈向中高端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其他起点低、发展慢,但是有潜力的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关键词:贫困;县域经济;SWOT分析;对策II万方数据

 AB STRACTPoverty is a major problem that county development have to be up against in recentyears,the study on poverty of county economy have also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Researching on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it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has apositive role in narrowing regional gap and promoting the harmonious construction ofsociety.Eliminating poverty is the basic task of China to build awell-off society and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n all—round way,as policy for poverty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Was proposed in“Thirteenth Five-Year Plan’’and accuratebattle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began,the project on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poor areas is quite urgent.Dabie Mountain area is one of the concentrated destituteareas and crucial battleground for poverty alleviation,as a poverty-stricken county inDabie Mountain area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unty in Anhui province,the task ofShou’S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very difficult.Collecting a large amount of data through participating in my tutor’S projects andreferring to the related literature books in combinationwi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analysis method,firstly,put forward reasons of the lagging on development on the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unty economy in poor areas,and make suggestions for thedevelopment of it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of general.Secondly,taking Shou county inDabie mountain area as an example,analyze the present situmion and summarize theachievements and predict a general tren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find the existingproblems on development of Shou COunty,then take theSWOT analysis method toanalyrze county economy development on advantages,disadvantages,opportunities andthreats,and determine its direction.Finally,lay dow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path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hou county.KEYWORDS:Poverty;Regional Economy;SWOT Analysis;CountermeasuresllI万方数据

 目 录第一章绪论⋯⋯⋯⋯⋯⋯⋯⋯⋯⋯⋯⋯⋯⋯⋯⋯⋯⋯⋯⋯⋯⋯⋯⋯⋯⋯⋯⋯⋯⋯⋯11.1研究背景与意义⋯⋯⋯⋯⋯⋯⋯⋯⋯⋯⋯⋯⋯⋯⋯⋯⋯⋯⋯⋯⋯⋯⋯⋯⋯⋯11.1.1研究背景⋯⋯⋯⋯⋯⋯⋯⋯⋯⋯⋯⋯⋯⋯⋯⋯⋯⋯⋯⋯⋯⋯⋯⋯⋯⋯一11.1.2研究意义⋯⋯⋯⋯⋯⋯⋯⋯⋯⋯⋯⋯⋯⋯⋯⋯⋯⋯⋯⋯⋯⋯⋯⋯⋯⋯一21.2国内外研究综述⋯⋯⋯⋯⋯⋯⋯⋯⋯⋯⋯⋯⋯⋯⋯⋯⋯⋯⋯⋯⋯⋯⋯⋯⋯..21.2.1国外研究概况⋯⋯⋯⋯⋯⋯⋯⋯⋯⋯⋯⋯⋯⋯⋯⋯⋯⋯⋯⋯⋯⋯⋯⋯.21.2.2国内研究概况⋯⋯⋯⋯⋯⋯⋯⋯⋯⋯⋯⋯⋯⋯⋯⋯⋯⋯⋯⋯⋯⋯⋯⋯.31.3研究方法与思路⋯⋯⋯⋯⋯⋯⋯⋯⋯⋯⋯⋯⋯⋯⋯⋯⋯⋯⋯⋯⋯⋯⋯⋯⋯⋯41.3.1研究方法⋯⋯⋯⋯⋯⋯⋯⋯⋯⋯⋯⋯⋯⋯⋯⋯⋯⋯⋯⋯⋯⋯⋯⋯⋯⋯一41.3.2研究思路⋯⋯⋯⋯⋯⋯⋯⋯⋯⋯⋯⋯⋯⋯⋯⋯⋯⋯⋯⋯⋯⋯⋯⋯⋯⋯一4第二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62.1相关概念⋯⋯⋯⋯⋯⋯⋯⋯⋯⋯⋯⋯⋯⋯⋯⋯⋯⋯⋯⋯⋯⋯⋯⋯⋯⋯⋯⋯⋯62.1.1贫困地区⋯⋯⋯⋯⋯⋯⋯⋯⋯⋯⋯⋯⋯⋯⋯⋯⋯⋯⋯⋯⋯⋯⋯⋯⋯⋯一62.1.2贫困县⋯⋯⋯⋯⋯⋯⋯⋯⋯⋯⋯⋯⋯⋯⋯⋯⋯⋯⋯⋯⋯⋯⋯⋯⋯⋯⋯。62.1.3贫困地区县域经济⋯⋯⋯⋯⋯⋯⋯⋯⋯⋯⋯⋯⋯⋯⋯⋯⋯⋯⋯⋯⋯⋯.62.2理论基础⋯⋯⋯⋯⋯⋯⋯⋯⋯⋯⋯⋯⋯⋯⋯⋯⋯⋯⋯⋯⋯⋯⋯⋯⋯⋯⋯⋯⋯72.2.1 SWOT分析方法⋯⋯⋯⋯⋯⋯⋯⋯⋯⋯⋯⋯⋯⋯⋯⋯⋯⋯⋯⋯⋯⋯⋯.72.2.2区域经济相关理论⋯⋯⋯⋯⋯⋯⋯⋯⋯⋯⋯⋯⋯⋯⋯⋯⋯⋯⋯⋯⋯⋯.7第三章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原因⋯⋯⋯⋯⋯⋯⋯⋯⋯⋯⋯⋯⋯⋯⋯⋯⋯.93.1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93.1.1经济总量小、实力弱⋯⋯⋯⋯⋯⋯⋯⋯⋯⋯⋯⋯⋯⋯⋯⋯⋯⋯⋯⋯⋯113.1.2产业结构不合理⋯⋯⋯⋯⋯⋯⋯⋯⋯⋯⋯⋯⋯⋯⋯⋯⋯⋯⋯⋯⋯⋯⋯123.1.3城镇化水平低⋯⋯⋯⋯⋯⋯⋯⋯⋯⋯⋯⋯⋯⋯⋯⋯⋯⋯⋯⋯⋯⋯⋯⋯123.2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原因分析⋯⋯⋯⋯⋯⋯⋯⋯⋯⋯⋯⋯⋯⋯⋯⋯123.2.1自然条件制约⋯⋯⋯⋯⋯⋯⋯⋯⋯⋯⋯⋯⋯⋯⋯⋯⋯⋯⋯⋯⋯⋯⋯⋯123.2.2制度低效滞后⋯⋯⋯⋯⋯⋯⋯⋯⋯⋯⋯⋯⋯⋯⋯⋯⋯⋯⋯⋯⋯⋯⋯⋯133.2.3资本、人力资源贫瘠⋯⋯⋯⋯⋯⋯⋯⋯⋯⋯⋯⋯⋯⋯⋯⋯⋯⋯⋯⋯一13第四章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对策建议⋯⋯⋯⋯⋯⋯⋯⋯⋯⋯⋯⋯⋯⋯⋯⋯⋯..154.1推动构建体系原则⋯⋯⋯⋯⋯⋯⋯⋯⋯⋯⋯⋯⋯⋯⋯⋯⋯⋯⋯⋯⋯⋯⋯⋯.154.1.1实行三个“统一”原则⋯⋯⋯⋯⋯⋯⋯⋯⋯⋯⋯⋯⋯⋯⋯⋯⋯⋯⋯..154.1.2构建支撑体系⋯⋯⋯⋯⋯⋯⋯⋯⋯⋯⋯⋯⋯⋯⋯⋯⋯⋯⋯⋯⋯⋯⋯⋯151V万方数据

 4.2破解条件滞后瓶颈⋯⋯⋯⋯⋯⋯⋯⋯⋯⋯⋯⋯⋯⋯⋯⋯⋯⋯⋯⋯⋯⋯⋯⋯.1 64.3注重城镇基础建设⋯⋯⋯⋯⋯⋯⋯⋯⋯⋯⋯⋯⋯⋯⋯⋯⋯⋯⋯⋯⋯⋯⋯⋯.1 74.4农业发展现代化⋯⋯⋯⋯⋯⋯⋯⋯⋯⋯⋯⋯⋯⋯⋯⋯⋯⋯⋯⋯⋯⋯⋯⋯⋯.1 84.5增强创新驱动能力⋯⋯⋯⋯⋯⋯⋯⋯⋯⋯⋯⋯⋯⋯⋯⋯⋯⋯⋯⋯⋯⋯⋯⋯.184.6推进生态建设与绿色发展⋯⋯⋯⋯⋯⋯⋯⋯⋯⋯⋯⋯⋯⋯⋯⋯⋯⋯⋯⋯⋯19第五章案例研究——以寿县为例⋯⋯⋯⋯⋯⋯⋯⋯⋯⋯⋯⋯⋯⋯⋯⋯⋯⋯⋯⋯⋯215.1寿县概况⋯⋯⋯⋯⋯⋯⋯⋯⋯⋯⋯⋯⋯⋯⋯⋯⋯⋯⋯⋯⋯⋯⋯⋯⋯⋯⋯⋯..215.2寿县经济发展现状⋯⋯⋯⋯⋯⋯⋯⋯⋯⋯⋯⋯⋯⋯⋯⋯⋯⋯⋯⋯⋯⋯⋯⋯.225.2.1综合实力有所增强⋯⋯⋯⋯⋯⋯⋯⋯⋯⋯⋯⋯⋯⋯⋯⋯⋯⋯⋯⋯⋯⋯225.2.2产业发展稳定⋯⋯⋯⋯⋯⋯⋯⋯⋯⋯⋯⋯⋯⋯⋯⋯⋯⋯⋯⋯⋯⋯⋯⋯225.2.3民生福祉进一步提高⋯⋯⋯⋯⋯⋯⋯⋯⋯⋯⋯⋯⋯⋯⋯⋯⋯⋯⋯⋯一235.3寿县GDP总量预测⋯⋯⋯⋯⋯⋯⋯⋯⋯⋯⋯⋯⋯⋯⋯⋯⋯⋯⋯⋯⋯⋯⋯⋯245.3.1二次指数平滑法⋯⋯⋯⋯⋯⋯⋯⋯⋯⋯⋯⋯⋯⋯⋯⋯⋯⋯⋯⋯⋯⋯⋯255.3.2 GDP总量预测⋯⋯⋯⋯⋯⋯⋯⋯⋯⋯⋯⋯⋯⋯⋯⋯⋯⋯⋯⋯⋯⋯⋯..255.4寿县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275.4.1经济发展水平低⋯⋯⋯⋯⋯⋯⋯⋯⋯⋯⋯⋯⋯⋯⋯⋯⋯⋯⋯⋯⋯⋯⋯275.4.2经济结构调整不优⋯⋯⋯⋯⋯⋯⋯⋯⋯⋯⋯⋯⋯⋯⋯⋯⋯⋯⋯⋯⋯⋯285.4.3特色产业集聚不快⋯⋯⋯⋯⋯⋯⋯⋯⋯⋯⋯⋯⋯⋯⋯⋯⋯⋯⋯⋯⋯⋯295.4.4城乡均等发展不够⋯⋯⋯⋯⋯⋯⋯⋯⋯⋯⋯⋯⋯⋯⋯⋯⋯⋯⋯⋯⋯⋯295.5寿县经济发展SWOT分析⋯⋯⋯⋯⋯⋯⋯⋯⋯⋯⋯⋯⋯⋯⋯⋯⋯⋯⋯⋯一305.5.1内部优势⋯⋯⋯⋯⋯⋯⋯⋯⋯⋯⋯⋯⋯⋯⋯⋯⋯⋯⋯⋯⋯⋯⋯⋯⋯⋯305.5.2内部劣势⋯⋯⋯⋯⋯⋯⋯⋯⋯⋯⋯⋯⋯⋯⋯⋯⋯⋯⋯⋯⋯⋯⋯⋯⋯⋯315.5.3外部机遇⋯⋯⋯⋯⋯⋯⋯⋯⋯⋯⋯⋯⋯⋯⋯⋯⋯⋯⋯⋯⋯⋯⋯⋯⋯⋯335.5.4外部威胁⋯⋯⋯⋯⋯⋯⋯⋯⋯⋯⋯⋯⋯⋯⋯⋯⋯⋯⋯⋯⋯⋯⋯⋯⋯⋯355.6对策建议⋯⋯⋯⋯⋯⋯⋯⋯⋯⋯⋯⋯⋯⋯⋯⋯⋯⋯⋯⋯⋯⋯⋯⋯⋯⋯⋯⋯..385.6.1夯实城镇建设基础⋯⋯⋯⋯⋯⋯⋯⋯⋯⋯⋯⋯⋯⋯⋯⋯⋯⋯⋯⋯⋯⋯385.6.2完善交通支撑体系⋯⋯⋯⋯⋯⋯⋯⋯⋯⋯⋯⋯⋯⋯⋯⋯⋯⋯⋯⋯⋯⋯415.6.3巩固农业发展能力⋯⋯⋯⋯⋯⋯⋯⋯⋯⋯⋯⋯⋯⋯⋯⋯⋯⋯⋯⋯⋯⋯425.6.4坚持工业核心战略⋯⋯⋯⋯⋯⋯⋯⋯⋯⋯⋯⋯⋯⋯⋯⋯⋯⋯⋯⋯⋯⋯445.6.5推进旅游市场化⋯⋯⋯⋯⋯⋯⋯⋯⋯⋯⋯⋯⋯⋯⋯⋯⋯⋯⋯⋯⋯⋯⋯5 1第六章结束语⋯⋯⋯⋯⋯⋯⋯⋯⋯⋯⋯⋯⋯⋯⋯⋯⋯⋯⋯⋯⋯⋯⋯⋯⋯⋯⋯⋯⋯536.1研究结论⋯⋯⋯⋯⋯⋯⋯⋯⋯⋯⋯⋯⋯⋯⋯⋯⋯⋯⋯⋯⋯⋯⋯⋯⋯⋯⋯⋯..536.2不足与展望⋯⋯⋯⋯⋯⋯⋯⋯⋯⋯⋯⋯⋯⋯⋯⋯⋯⋯⋯⋯⋯⋯⋯⋯⋯⋯⋯一54参考文献⋯⋯⋯⋯⋯⋯⋯⋯⋯⋯⋯⋯⋯⋯⋯⋯⋯⋯⋯⋯⋯⋯⋯⋯⋯⋯⋯⋯⋯⋯⋯”55V万方数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57VI万方数据

 插图清单图3.1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分布图⋯⋯⋯⋯⋯⋯⋯⋯⋯⋯⋯⋯⋯⋯⋯⋯⋯⋯⋯⋯9图3.2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对比图⋯⋯⋯⋯⋯⋯⋯⋯⋯⋯⋯⋯⋯⋯⋯⋯⋯⋯.14图5.1寿县区位图⋯⋯⋯⋯⋯⋯⋯⋯⋯⋯⋯⋯⋯⋯⋯⋯⋯⋯⋯⋯⋯⋯⋯⋯⋯⋯⋯⋯21图5.2寿县工业布局图⋯⋯⋯⋯⋯⋯⋯⋯⋯⋯⋯⋯⋯⋯⋯⋯⋯⋯⋯⋯⋯⋯⋯⋯⋯一44万方数据

 表格清单表3.1比例抽样结果表⋯⋯⋯⋯⋯⋯⋯⋯⋯⋯⋯⋯⋯⋯⋯⋯⋯⋯⋯⋯⋯⋯⋯⋯⋯一10表3.2 23县经济发展状况...

篇二:贫困地区县域民营经济调研报告

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存在的

 问题 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本文针对当前 XX 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推动 XX 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要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家素质提升体制机制,提升企业家政治素质和能力水平;积极响应企业关切,精准制定扶持政策;注重规范引领,积极实施民营企业质量提升专项行动;营造双创氛围,打造活力创新之城;改善金融生态,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近年来,XX 市民营经济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呈现持续健康发展态势,但也存在诸如整体实力不强、活力不足、创新动力不够、融资困境等问题。如何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民营企业整体实力与竞争力是当前 XX 市建设现代化海滨城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 XX 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 1 、企业家的思想境界、能力素质亟需提升

 面对新时代,XX 市企业家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日益凸显。有的企业家缺乏战略思维,应对复杂局面、主动化解风险、开展资本运作、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相对不足。有的企业家小富即安、小满则成,安于现状,怕担风险,习惯于“守摊子”。有的企业家改革创新意识不强,对互联网+、中国制造 2025、工业 4.0 等新知识、新技术学习不够、认识不足。有的企业进入二代交接班阶段,但企业没有建立健全规范的管理机制和监管机制,出现了新老交接不畅的问题。有的企业家急于挣大钱、挣快钱,盲目跟风投资,投资主体偏离实体主业,超能力经营,举步维艰。

 2 2 、外部环境仍不宽松

 一是市场准入门槛存在壁垒。也就是民营企业家经常反映的“玻璃門”、“弹簧门”、“旋转门”问题。虽然近年来国家逐步放宽交通、通讯、电力等领域市场准入,鼓励引导民间投资进入教育、医疗等社会领域,但在这些领域仍存在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和隐性壁垒。与外资企业相比也没有优势。目前,允许外商进行投资的领域约 60 个,而允许国内民间资本投资的领域却只有 40 多个。二是环保、安全等刚性约

 束强。近年来,各级环保、安全措施越来越严格,对企业生产执行标准要求越来越高,加之中央、省环保、安全督查,企业压力陡增。民营企业,特别是低附加值、能耗大、污染多、高风险的企业,要更多地支付能耗成本,转化为治污成本和安全投入,加之设备升级、技术替代等投入较大,面临转型升级的阵痛。在 XX 市化工生产企业评级评价 X 户“差”评企业中,因安全否决项“一票否决”的企业有 X 家,因环保否决项“一票否决”的企业有 X 家,同时存在安全和环保否决项的企业有 X 家。三是面向民营企业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政府面向民营经济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政府主导的孵化载体数量少,占比不足 1/3,且入驻门槛较高。全市双创平台大多处在初期发展阶段,缺少领军型高层次双创孵化平台。

 3 3 、在资源要素获取上处于劣势

 虽然近年来各级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但由于资源要素配置的市场化相对滞后,民营企业在土地获取、融资支持、政策帮扶等方面存在困难。各级各部门过于注重央企、外资和部分民营大企业大项目的招商落地,采取“一企一策”,在土地、财税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套餐,有的还低于土地成本价出让,而中小民营企业很难享受到相关优惠。融资方面,民营企业贷款难度大、成本

 高、渠道少。加之 XX 市受贸易融资风险冲击影响,小微企业信用违约增多,部分银行机构的审批权限相对上收,信贷资源供给紧张,审批效率不能保证。同时,受担保圈风险影响,企业担保代偿意识普遍增强,合格的担保企业趋减,银行授信标准趋严,倒逼银行提升风险定价水平,拉升融资成本。今年在莒县选取部分民营企业开展融资调查,涉及中行、工行、建行、兴业银行,东港农商行、中信银行、XX 银行等,贷款利率基本在 6%以上。

 4 4 、扶持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缺乏创新

 XX 市支持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与江浙的经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对微观经济和市场主体的引导、服务不到位,存在冷、硬、推、拖等现象。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上,刚性有余、活性不足,与企业实际脱节,政策出台多、落实少。XX 市出台的政策基本都在国家和省政策框架内,缺乏突破性和前瞻性,缺乏有效监督和效果评价机制,影响落地实施。如小升规奖励资金,市县两级均未有效落实。多数中小企业反映,已出台的人才招引政策,基本上是为大企业服务的。即使针对中小微企业的创业奖补政策,但也由于附加了社保等条件,与企业实际愿望相差甚远。加之许多中小企业尤其是生产加工型企业,地处偏僻,福利待遇没有优势,面临着招才难、留人难的境地。尤其是机械加工等专业性、技术性强的岗位,

 多数人员熟练掌握技术后,往往跳槽到大中企业工作,而小微企业却无法获得补偿。

 5 5 、 部门协作合力不足

 政出多门,分散不集中,缺乏统筹协调,难以发挥集约集聚效应。在县区层面,有的尽管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但部门间缺乏有效合作机制,资源共享不畅,牵头单位不能有效发挥统筹协调作用;考核机制不健全,甚至没有将民营经济工作纳入对部门的绩效目标考核。有的企业反映,各类检查频次过多,个别部门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没有具体整改措施和办法,只是一味要求企业停产停业,既影响企业正常生产,也未达到检查整改的目的和效果。许多企业反映,安全、环保等评审活动,以前由政府主导,现在要求企业自主,交给中介机构去做。但 XX 市中介机构数量少,能力不足,渠道单一,借机高价收费,加重了企业负担。

 二、推动 XX 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 1 1 、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家素质提升体制机制,提升企业家政治素质和能力水平

 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明确工商联、工信、人事、科技等各部门在企业家队伍建设方面的职责和任务,加大指导、组织、协调、

 督促力度,形成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政策协调、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良好工作局面。建立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协调解决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建立民营企业家轮训制度、建立分行业或不同规模的民营企业家培训制度、建立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培训制度。积极发挥商会作用,定期举办企业家沙龙,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成功大企业家来授课,为企业家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提高管理水平。同时,还可以加强企业家之间的横向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加强党建工作,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

 2 2 、积极响应企业关切,精准制定扶持政策

 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解决问题,在出台政策之前组织开展非公经济、中小企业等系列调研活动,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与企业家面对面深度访谈等方式,了解基层需求,倾听企业心声。一是本着“企业想什么、政府做什么”的原则,形成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探索借助第三方的力量,用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民营经济政策的落实效果、存在的问题和工作建议等,进行专题调查与评估。二是进一步细化政策,争取在国家和省政策框架内,有所突破与创新。比如在落实投资项目方面,除了提出不得以一些形式增加非公有制企业投资前置条件之外,应进一步具体谈

 到企业住所限制、企业经营限制等;支持企业自主选用新兴行业用语表述经营范围,放宽集团公司登记条件等。三是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提高民营企业的获得感。如小升规奖励资金,市县两级均未有效落实,那下一步就要找出政策的盲点,推动政策落实;人才招引政策也要考虑更多的中小企业;创业奖补政策去除社保等附加条件,让企业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在前期逐项逐条梳理、提取政策“干货”的基础上,通过邀请专家、组建政策宣贯团等方式,进一步加强政策解读和辅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两微一端”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政策的知晓度。

 3 3 、注重規范引领,积极实施民营企业质量提升专项行动

 以三个专项行动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针对“专精特新”企业,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引导掌握专有技术和独门绝活的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化发展道路。争取明年,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增长 15%,“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和创新企业增长 10%。针对高成长性企业,引导其进行数字赋能,政府加大对企业上云、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降低高成长性民营企业的数字化成本。推动形成一批 XX 企业等到 XX 年,培育“瞪羚”“隐形冠军”企业 X 家。针对中小微企业,重点打造形成活跃的创业生态,强化创业辅导,大

 力培育市场主体,力争通过 3—5 年的努力,全市中小企业户数突破 X 万户。再以产业为纽带,以园区为载体,使这些企业成长为协作配套紧密、产业特色鲜明、创新力强、辐射带动力大的产业集群。到 XX年,全市年营业收入过X亿元、X 亿元的产业集群各 2 个、4 个。

 4 4 、营造双创氛围,打造活力创新 之城

 以申请国际创新型城市为契机,以国家、省、市平台连创为抓手,以市创业创新孵化服务中心启动为着力点,联合各级已建成的双创孵化基地、科技孵化器等创业创新载体,加快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双创基地和“展览展销”等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创业孵化、创新支持、市场拓展、法律服务等全方位一站式服务,树立标杆样板,进行复制推广。力争通过 5 年时间,构建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县乡三级创业创新孵化服务中心体系。

 5 5 、改善金融生态,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下大力气打造优质金融生态。深入实施《金融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日政办发〔XX〕1 号),增强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防控化解企业流动性风险、优化配套支持措施、强化工作保障和监管,前瞻性打造吸引风险投资资金落地配套政策、获得

 风险投资基金支持的企业配套政策,形成金融集聚洼地,吸引异地资金入驻 XX。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白鹭湾基金金融小镇的政策优势,制定金融改革创新的试验性政策,形成金融政策集聚区,为民营经济获取资金支持赢得先机。鼓励和引导银行金融机构深入小微企业进行对接,为企业融资提供咨询,拿出方案,最大限度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资金扶持。加快推进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接资本市场,破解企业融资瓶颈。优化全市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规范融资担保行为,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完善信贷机制,最大限度改进信贷服务质量,优化办贷流程,提升服务质效。常态化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收费自查整改,通过“七不准”、“四公开”政策要求,不断精简收费项目,缩短融资链条。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要求和商业可持续的条件下,对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给予价格优惠。

 6 6 、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建立“一名市级领导、一个市直部门领导、一家银行领导和一个区县领导”的民营企业帮包机制和“一包三年、一月一调度”的工作机制。健全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严格考核评议,强化民营经济政策落实督查,将民营经济政策落实情况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纳入干部考核考察标准,对民营企业反映的

 合理合法问题办理不力、政策执行不到位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通报、问责,确保惠企政策落实到位。

篇三:贫困地区县域民营经济调研报告

县 开展民营经济代表人士

 综合评价工作 情况调研报告

  开展民营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工作,是做好民营经济代表人士推荐使用和重要批评表彰的基础性工作,是人选资格审查的重要关口,对于新时代建设一支高素质民营经济代表人士队伍,引导广大民营经济人士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推动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具有重要意义。XX6 年以来,XX 县根据《关于加强和改进民营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工作的意见》(统发\[XX6\]X 号)文件精神,认真组织开展了民营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工作。对全的 X 名民营经济代表人士开展了综合评价,推荐 X 名民营经济代表人士担任各级人大代表,X 名民营经济代表人士担任各级政协委员,为着力培养了一支思想政治强、行业代表性强、参政议政能力强、社会信誉好的民营经济代表人士

 队伍,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开展民营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工作的成效 (一)提升了统战系统在民营经济领域的工作地位。民营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工作使更多的民营经济人士认识到,政治安排是统战部的一项重要职能,进一步增强了统战部门在民营经济人士队伍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统战部门通过牵头组织实施评价工作,进一步加强了统战系统与各个部门的联系,扩大了统战系统在各个部门、单位的影响,为构建大统战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为党委政府培养使用民营经济代表人士提供了依据。通过对拟推荐为人大代表候选人、政协委员人选的民营经济人士;拟在工商联(民间商会)等人民团体任职和担任所属商会会长的民营经济人士;拟在光彩事业促进会任职的民营经济代表人士;拟推荐为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三八红旗手、五四青年奖章等评比表彰的“四类”民营经济代表人士开展综合评价工作,建立数据库,全面掌握了全县民营经济代表人士的政治思想、企业管理、企业发展等情况,为党委政府分析研究民营经济队伍状况,企业发展情况和民营经济人士的政治安排、评比表彰提供了祥实的资料和使用依据。

 (三)为民营经济统战工作增加了新的载体。综合评价体系指标的设置就是引导民营经济代表人士健康成长和非公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向标”,通过这一系列指标的设置和综合评价,为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和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树立了正确、科学、鲜明的导向,为促进“两个健康”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载体。

 (四)为深化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综合评价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民营经济代表人士队伍的一次大调查、大摸底。通过综合评价,统战部门和工商联全面细致地掌握了民营经济代表人士的第一手资料,从思想政治面貌、企业规模、经营实绩、回报社会到出生时间、学历职称、社会职务、电话、地址等都有了详细资料,通过建立民营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台账,为全面、准确地掌握民营经济代表人士队伍的状况,分析研究民营经济发展方向,进一步深化新时代民营经济领域统战工作,提供了极为难得的研究标本和参考材料。

 二、民营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民营经济代表人士的概念和评价范围不明确,不便于界定。由于民营经济人士在政治安排和评比表彰时需要进行综合评价,需要明确民营经济人士的概念和范围。在民

 营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的有关文件中,没有明确民营经济代表人士的范围,《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中表述为“非公经济企业主要出资人并以经营管理为主要职业的,在推进安排中应当界定为非公经济人士”的表述概念模糊。如主要出资人是指最大出资人、法人还是董事会(股东)成员不明确;以经营管理为主要职业表述较难理解。如农村小个体工商户、专业合作社和专业技术协会组织负责人,不需纳税,不在有关部门的管理范围内,但又是以经营管理为主业的这部分人群体大,范围广,没有尺度和标准准确界定,不利于开展综合评价工作。

 (二)各评价单位的评价内容、指标体系相互之间不配套。根据规定,民营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工作由党委统战部门牵头,党委组织部等 14 家单位共同组织实施。但在具体工作中,许多单位对企业评价单独有一套综合评价体系,其评价的内容、管理范围和评价等次不一样,与民营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体系不一致,在开展评价各自为政,给综合评价工作带来一定影响。比如,民营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的评价等次是 ABC 三级,税务部门的评价体系是 ABCD 四级,且税务部门只评价得到征税起点的监管企业的民营经济代表人士,对不在监管范围企业的代表人士不作评价,每年都需要多次对接协调;又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只对有劳动用工合同备案的监管企业开展评价,对用工不固定、用

 工合同备案不完善的农业龙头企业等企业的代表人士不作评价。

 (三)少数评价单位对综合评价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评价等级和标准把握不准。在综合评价工作中,部分单位领导不重视,对评价等次不把关审核,工作人员评价随意性大,不研究政策和评价内容,对企业评价不实际、不客观,尺度把握不准,把一般性问题作为评价不合格的依据,影响评价结果和民营经济代表人士的积极性。如在 XX 年综合评价工作中,某民营经济人士在 XX 县投资农业、工业等多个企业,对推动 XX 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但因下属企业出现一次安全生产方面问题受到处罚,被直接评定为 C 级,导致该企业综合评价结果为 C 级,无法安排使用,既影响了企业发展,也影响了民营经济人士的积极性。

 (四)参评对象积极性不高,对评价工作存有顾虑。一是部分民营经济代表人士对评价工作不感兴趣,积极性不高。存在怕企业的商业秘密泄露,怕个人的隐私暴露,怕同行的嫉妒,怕评价不公正不公平,怕这项工作走过场的“五怕”现象。二是部分民营经济代表人士“热情”过高,他们认为这是获得参政议政的有效通道,对评价结果应用的期望值过高,希望通过评价工作跻身政治舞台,一旦没有得到政治安排,即产生失落情绪。三是少数被评价为 C 级的企业,对综合评

 价工作结果不理解,难接受,对综合评价部门意见大,甚至不再与相关部门打交道,影响政商关系。

 三、民营经济综合评价工作意见建议 (一)加强领导,形成做好综合评价工作的强大合力。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综合评价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涉及面广、对象特殊、社会敏感,必须统一思想,加强组织领导。要建立统战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民营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工作领导组织协调机构,明确部门工作责任,形成综合评价的综合协调机制和工作合力。要通过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运用,在广大民营经济人士中树立科学、正确、鲜明的导向,引导他们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二是要明确责任,统筹推进。形成统战部要充分发挥牵头主抓,指导跟进评价工作,及时协调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各评价单位要主动配合,通力协作,相互支持的工作机制。

 (二)加大宣传教育和培训力度,为综合评价工作营造良好氛围。一是加强学习培训,把民营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知识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指示精神精神和民营经济统战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各级党委关于民营经济发展方面出台的政策措施的重要内容,不断

 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民营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形成评价的合力。二是将民营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工作纳入统战干部培训学习的内容,不断提高统战干部的政策水平和把握民营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业务工作能力。三是加强对民营经济人士的培训教育力度。教育引导民营经济人士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引导民营经济人士增强自律意识,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严格规范自身言行,培养健康生活情趣,塑造良好公众形象。筑牢依法合规经营底线,倡导重信誉、守信用、讲信义,不断提升民营经济人士法治修养和道德水准。

 (三)建立完善综合评价的统筹协调机制。一是在现有综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建议出台具明确需要评价的民营经济代表人士对象和综合 14 家评价单位评价指标对应,便于操作的指标体系补充规定或者说明。二是建立综合评价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综合评价工作座谈会议,及时通报评价结果,研究分析评价结果运用情况和存在问题,妥善化解因评价结果不符合推荐民营经济代表人士思想情绪的办法措施,更好地指导服务企业发展和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三是认真落实领导干部联系服务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人士制度。通过落实教育引导、政策宣传、帮助解决存在问题和困

 难等工作措施,构建起“清”“亲”的新型政商关系,引导民营经济人士增强自律意识,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严格规范自身言行,培养健康生活情趣,塑造良好公众形象,建设一支高素质、有担当的民营经济代表人士队伍。

 (四)建立开展民营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工作的长效机制。民营经济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工作是一项动态性工作,不是项短期行为,要融入党委、政府、统战部门、民营经济政府各职能部门和民营企业的日常工作和管理体系中,形成民营经济规范有效的运行机制,在引导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和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中,不断发挥长效作用。

 (五)要建立推进综合评价的配套制度。一是建立完善民营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联席会议制度。根据评价需要定期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开展工作交流,对评价单位领导和工作人员开展业务培训,通报评价结果及其评价结果运用情况,提高评价单位参与评价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建立评价结果应用制度。确保评价结果成为民营经济代表人士各种政治安排和各种评选表彰活动的依据和前置条件,成为政府各部门对民营企业进行资质、民营企业年检、资源配置以及各种评审评价的重要参考。三是建立民营经济人士综合评价台账。以评价工作中采集的民营经济代表人士数据为基础,建立民营经济人士的档案台账,保证各种档案信息的完整、准确,

 处理好保守秘密和有效利用的关系。四是建立相应的服务制度。利用综合评价工作中反馈的情况和掌握的第一手材料,有针对性开展服务企业工作,切实解决当地民营经济人士成长、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同时,利用评价体系为非公经济人士树立科学、正确、鲜明的导向,开展对民营经济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他们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篇四:贫困地区县域民营经济调研报告

贫困地区的发展现状 一、 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 甘肃省地处黄河上游。

 东接陕西, 东北与宁夏毗邻, 南邻四川, 西连青海、新疆, 北靠内蒙, 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

 甘肃全省总土地面积45. 4万平方公里, 居全国第七位。

 人口6000万。

 甘肃地貌复杂多样, 山地、 高原、 平川、 河谷、 沙漠、 戈壁等类型齐全, 交错分布, 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

 地形呈狭长状, 东西长1655公里, 南北宽530公里, 复杂的地貌形态, 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区域:

 陇南山地、 陇中黄土高原、 甘南高原、 河西走廊、 祁连山地、 河西走廊以北地带。

 甘肃深居西北内陆, 海洋温湿气流不易到达, 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 属大陆性很强的温带季风气候。

 省内年平均气温在0~16℃之间, 各地海拔不同, 气温差别较大, 日照充足, 日温差大。

 全省各地年降水量在36. 6~734. 9毫米, 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乌鞘岭以西降水明显减少, 陇南山区和祁连山东段降水偏多。

 受季风影响, 降水多集中在6~8月份, 占全年降水量的50~70%。

 全省无霜期各地差异较大, 陇南河谷地带一般在280天左右, 甘南高原最短, 只有140天。

 建国以来甘肃省的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 特别是在计划经济时期, 甘肃作为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的重点投资区域, 获得了较多的中央投资, 建立起了门类较为齐全、 以资源开采和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工业产业体系。

 但是, 受区位因素、历史因素和改革开放后国家梯度开发发展战略的影响和限制, 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同东部发达省区相比, 差距较大。

 2005年, 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1. 06%;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341元, 仅为全国人均生产总值的52. 65%, 比全国平均水平13944元低6603元; 财政收入虽然增幅较大,但是总量仍然较小, 还不到全国的l%; 2005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人为1980元, 远远低于全国平均3255元的水平, 多年来位居全国倒数。

 甘肃城市化水平低, 2005年仅为30. 02%,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3%近l3个百分点。

 全省财政收入总量偏小,支出需求大, 收支矛盾突出, 财政运行仍处于捉襟见肘、 举步维艰的境地。

 可集中用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增量十分有限。

 1994年到2005年, 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加不足9亿元, 有12个县的财政收入不足1000万元, 最少的不足400万元。

 由于财力所限, 社会保障、 扶贫救灾、 医疗保险、 法定支出及公用经费都不能足额安排, 住房公积金、 职工教育经费、 工会会费等财政对个人的补贴无力安排。同时, 近年来, 虽然甘肃省一直要求超编地方人员负增长, 其他地方零增长, 但由于经济发展整体落后, 就业渠道狭窄, 财政供养人员膨胀较快, 致使财政人员供养负担日趋严重, 财政赤字挂帐数额较大。

 到2003年底, 全省财政供养人数达93. 9万人, 占总人口的3. 6%。

 各级财政赤字28亿元, 相当于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21. 8%。

 全省财政无力筹集更多的资金用于“三农” 。

 而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由于管理分散, 难以统筹协调形成合力, 资金使用效益并不高。

 甘肃省是西部贫困省份, 14个市州自然条件差异很大,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 城市近郊和河西地区发展较快, 中东部地区和南部的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城乡 差距突出, 城市的聚集和辐射功能十分有限,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础条件比较薄弱。

 农村内在的封闭性以及资源和生产要素流动性差,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扶贫任务艰巨。

 2004年全省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158. 86万人, 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定的农村低收人人口为397. 95万人, 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占农村人口的30. 67%, 加快扶贫攻坚仍是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首要任务。

 甘肃农业基础设施和经营方式落后, 农田水利设施不足而且标准低。

 农业经营方式落后, 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十分有限, 农民组织化和生产集约化程度低。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严重滞后, 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

 2004年全省农村劳动力中, 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6. 39%, 初中文化程度占31. 35%,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2. 26%, 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 77年, 基本达到小学毕业水平, 培养新型农民的任务更为艰巨。

 二、 甘肃农村贫困地区的区域特性 1、 甘肃农村贫困地区贫困面广, 贫困人口比重大, 贫困度较深 甘肃贫困地区分布面广, 全省共有4个县级市、 59个县、 7个民族自治县、 16个市辖区。

 在86个县(区) 中有53个县是国列和省列贫困县。

 其中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不含市辖区)

 41个, 占全国扶贫开发县的6.93%(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592个), 占甘肃全省县(区)

 的58. 57%。

 按照经济区域划分, 大致分布如表3-1, 3-2所示:

 表 3-1:

 甘肃省贫困地区分布情况 经济区域 地 区 范 围 县、 市 ( 县级市 )

 数量 12 13 14 16 15 70 贫困县区数量 8 7 12 12 2 41 贫困县区占所在地区的比重( %)

 66. 67 53. 85 85. 71 75 13. 33 58. 57 陇中经济区 陇东经济区 陇南经济区 民族经济区 河西经济区 兰州、 白银、 定西 平凉、 庆阳 天水、 陇南 甘南、 临夏 嘉峪关、 酒泉、 金昌、 张掖、 武威合

  计 资料来源:

 《甘肃年鉴2004》 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从表3-1、 3-2可以看出, 甘肃省41个贫困县(市)

 绝大部分分布在除河西经济区之外的其它4个经济区, 其中陇南经济区贫困县最多, 其数量占所在地区县(市)

 总数量的比重高达85. 71%, 陇中经济区、 陇东经济区和民族经济区贫困县数量也较多, 所在地区县(市)

 总数量的比重分别为66. 67%、 53. 85%和75%, 河西经济区贫困县数量最少。

 从区域分布来看, 甘肃省的贫困县主要集中在陇南山地、 陇中黄土高原以及甘南草原, 尤以定西中部地区是甘肃省土地最贫瘠的地方之一。

  表 3-2:

  甘肃省贫困地区分布情况( 以县为单位)

 地区范围 贫

 困

 县 兰州市 白 银市 定西市 平凉市 庆阳市 天水市 陇南市 甘南州 临夏市 武威市 榆中县 会宁县 通渭县、 临洮县、 陇西县、 渭源县、 漳县、 岷县 庄浪县、 静宁县 镇原县、 华池县、 环县、 合水县、 宁县 武山县、 清水县、 甘谷县、 张家川 县、 秦安县 宕昌县、 礼县、 西和县、 文县、 康县、 两当县、 武都县 临潭县、 舟曲县、 卓尼母、 夏河县、 合作市 临夏县、 和政县、 积石山县、 东乡 县、 广河县、 康乐县、 永靖县 天祝县、 古浪县 资料来源:

 《甘肃年鉴2004》 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贫困地区由于受自然条件差异及发展起点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长期以来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处于较低的水平。

 2003年, 41个国家贫困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52. 44亿元, 城乡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5. 20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11. 09

 亿元, 占全部县域的41. 4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 13亿元, 其中只有7个县的GDP超过10亿元, 有18个县的GDP在5-10亿元之间(见表3-3)

 。

 表3-3:

  2003年甘肃省国家级贫困县( 不含市辖区)

 国内 生产总值 县名 国内 生产总值( 亿元)

 县

 名 国内 生产总值( 亿元)

 临洮县 甘谷县 榆中县 秦安县 会宁县 华池县 陇西县 静宁县 古浪县 宁

 县 武山县 庄浪县 武都县 永靖县 通渭县 镇原县 天祝县 岷

 县 西和县 临夏县 两当县 11. 83 10. 96 10. 88 10. 70 10. 70 10. 69 10. 50 9. 34 9. 20 8. 97 8. 91 7. 99 7. 84 7. 32 7. 17 7. 15 7. 09 6. 62 6. 38 6. 03 1. 4 环

 县 清水县 渭源县 张家川 县 礼

 县 文

 县 合水县 广河县 漳

 县 康乐县 合作市 康

 县 东乡 县 宕昌县 和政县 临潭县 积石山县 夏河县 舟曲县 卓尼县

 5. 80 5. 55 5. 44 5. 34 5. 12 4. 57 3. 94 3. 94 3. 82 3. 70 3. 63 3. 08 3. 02 2. 99 2. 87 2. 64 2. 60 2. 51 2. 24 1. 89

 资料来源:

 《甘肃年鉴2005》 , 表中数据经作者按照相关区域划分整理计算。

 甘肃农村贫困人口大致分布情况见表3-4。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贫困人口的分布呈现为全省分散、 区域集中的格局, 分布于全省各地。

 陇南市和甘南州、临夏州的贫困人口合计达85. 7万人, 占全省农村贫困人口的70%, 集中了全省大部分的贫困人口, 是甘肃“八七” 扶贫计划的攻坚地区, 国家确定的41个贫困县中有16个县在这些地区, 省里确定的8个攻坚县中有7个县也在这一区域。

 “两州一市” 成了扶贫建设的重中之重。

 表3-4:

  甘肃省农村贫困人口 的地区分布(2004年)

 地

  区 陇南

  经济区 民族

  经济区 陇东

 经济区 陇中

  经济区 河西

 经济区 贫困人口 数(万人) 60. 97 24. 7 17. 16 15. 06 3. 86 占全省贫困人口 百分比( %)

 50. 08 20. 09 14. 09 12. 37 3. 17 资料来源:

 《甘肃年鉴2005》 , 表中数据经作者按照相关区域划分整理计算。

 2、 农村产业结构单一, 非农产业比重较低, 商品经济和专业化生产不发达 受国家梯度发展战略和甘肃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化战略的双重影响, 在产业发展方面, 对东中部省区和甘肃大中城市周围选择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和部门, 给予投资和政策两方面的双重倾斜, 使之率先起飞, 率先实现工业化,成为产业发展较快, 收入提高较快的地区。

 而贫困地区得到的发展政策优惠和倾斜少之又少, 三线建设时期建设起来的若干个孤岛型工业企业也日渐衰落, 产业发展缺乏新的支撑点和增长点, 不仅如此, 农业的要素条件和市场条件越来越不利于贫困地区的农业发展, 而进行传统的农业改造又缺乏相应的资金、技术支持。产业结构的单一和低层次性, 产业发展的原始化状态, 成为贫困地区实现“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目标的障碍。

 尽管甘肃在贫困农村地区的产业改造与调整方面做了很大努力, 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资源在各贫困地区依然不能得到有效的优化配置, 缺少合理的地域分工, 各地产业结构单一, 主业不突出, 大部分贫困地区的经济结构仍呈现Ⅰ 、 Ⅲ、 Ⅱ 型。

 41个贫困县的三次产业结构为 34. 91:

 30. 35:

 34. 74, 而甘肃 15个市(区)

 和嘉峪关市三产比例达到 8. 8:

 50. 2:

 41, 经济结构已经调整为Ⅱ 、Ⅲ、 Ⅰ 型。

 2003年, 41个贫困县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88. 12亿元, 占全部县域的31. 37%; 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为76. 62亿元, 其中工业总产值50. 61亿元, 占全部县域的16. 24%; 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87. 71亿元, 占全部县域的49. 32%。

 非农产业的比重较低。

 2003年贫困监测调查资料显示, 贫困地区的非农产业主要以初级农副产品的加工和采矿业为主, 不仅规模小, 起步低, 而且整体的技术水平落后,其投入产出比也很低。

 3、 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水平低 2003年, 甘肃省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为2336. 79元, 而41个贫困县的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为1267. 18元, 远远低于甘肃省的平均水平。

 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

 1500元以上的只有6个县, 76%的县中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为1000-1500元。

 其中,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榆中县为1684. 2元, 最低的是宕昌县, 只有798. 07元(见表3-5)

 。

 2003年贫困监测报告显示, 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有三分之二来源于家庭经营第一产业, 其次靠外出打工收入。

 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农产品的深加工面窄量小, 农民从农业中取得的收入难以增长。

 贫困地区农民由于自身素质比较低, 就业机会减少, 打工收入比例也很低。

 表3-5:

 2003年甘肃省国家贫困县( 不含市辖区)

 农民人均纯收入

 县 名 农民人均年纯收入( 元)县名 农民人均年纯收入( 元)

 榆中县 临洮县 陇西县 宁县 渭源县 夏河县 华池县 漳县 古浪县 合作市 合水县 天祝县 通渭县 镇原县 静宁县 岷县 两当县 会宁县 秦安县 甘谷县 宕昌县 1684.20 1595.31 1562.06 1556.14 1521.00 1512.01 1473.43 1460.23 1442.06 1412.27 1405.52 1391.06 1390.12 1388.15 1368.98 1368.00 1348.85 1344.30 1310.60 1309.27 798.07 庄浪县 武山县 临夏县 环县 卓尼县 广河县 清水县 永靖县 康乐县 张家川 县舟曲县 武都县 临潭县 和政县 康县 西和县 礼县 积石山县文县 东乡 县

 1305.92 1287.58 1206.07 1198.61 1197.00 1192.24 1189.10 1163.81 1125.02 1118.23 1115.00 1081.89 1078.00 1070.62 1058.00 1054.42 1038.00 995.11 926.97 911.16

 资料来源:

 《甘肃年鉴2004》

 2003年, 41个贫困县的城乡 储蓄余额为185. 20亿元, 县均4. 52亿元。

 超过10 亿元的只有4个, 分别是榆中县、 临洮县、 武都县、 陇西县, 其中储蓄额最高的榆中县, 为13. 93亿元, 最少的是东乡 县, 仅为0. 95亿元。

 从人均储蓄额看, 2003 年甘肃县域人均储蓄额为2812元, 而贫困县县域人均储蓄额为1489. 07元, 最高

 的是合作市, 为6180. 36元, 最低的是东乡 县, 仅为355. 12元。

 县域财政收入低,信贷紧缩、 资金使用效益低。

 2003年, 甘肃县域地方财政收入为38. 77亿元, 县均 0. 55亿元,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414元。

 41个贫困县地方财政收入为18. 99亿元,县均0. 46亿元,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180. 62元, 其中最高的是两当县, 为1002. 39 元, 最低的是东乡 县, 仅为40. 94元,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不足百元的有19个县。同时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撤并机构, 上收贷款审批权限, 邮政储蓄只储不贷, 农村信用社资金有限, 客观上加重了贫困地区内的金融抑制。

 财政支农资金、 扶贫资金, 由于分块管理、 使用分散, 有限的资金撒了“胡椒面” , 不能形成合力, 再加上挤占挪用严重, 导致资金“效益递减” 。

 4、 思想观念差异较大, 开放程度较低 由于贫困...

篇五:贫困地区县域民营经济调研报告

兴安盟贫困问题调研报告

  内蒙古兴安盟是整个自治区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贫困原因最复杂的少数民族地区,也属于国家划定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典型的老、少、边、穷区域,目前兴安盟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和人均水平均居全区后列,是自治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短板。

  鉴于兴安盟的现实状况,内蒙古党校调研课题组深入兴安盟六个旗县市区,对其贫困状况进行全面调研,在了解贫困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兴安盟贫困的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扶贫对策,以期促进兴安盟贫困问题的解决。

  兴安盟贫困的总体表现

  兴安盟的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扶贫任务仍很艰巨。

  第一,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向少数民族人口集中。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新的扶贫标准测算,兴安盟尚有农村牧区贫困人口 52.2 万人,占全盟农村牧区人口的 47%,占全区贫困人口的 20%,贫困发生率比自治区高 27 个百分点。其中贫困人口中 80%以上为少数民族。无论从贫困人口的绝对数还是从其所占的比例上看,兴安盟的扶贫攻坚任务都非常

 2 艰巨。

  第二,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不足。兴安盟经济社会发展缓慢,财政发展能力和自我供给能力比较薄弱,导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住房、文化、体育等方面软硬件建设严重滞后,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仍处于较低水平,社会保障的支出规模与发达地区相差悬殊;城乡居民就业不充分;大部分医疗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区,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缺乏,如科右前旗 21 个农村牧区基层卫生院 768 人中没有一个全日制本科学历医务人员,大专统配生仅有 5 人,常规设备短缺,医疗器械简陋。

  第三,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目前,兴安盟还有 536 个行政村未通油路,有 4.4 万户农村牧区危旧房需要改造,有 36 万农村牧区人口饮水困难、饮水安全问题需要解决。一些地区住房条件差、生活设施简陋,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电、路、气(沼气)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与小康标准还有很大差距。

  第四,贫困主体知识贫困、科技意识薄弱。兴安盟贫困人口文化素质偏低,小学文化以下的贫困人口占 54%。受教育程度所限,他们增收技能缺乏,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生产手段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科技意识较低,竞争意识、开放意识不强,不能很好地应对市场风险。尤其是蒙古族聚居地

 3 区,在贫困类型及贫困形成的原因上有明显的民族、地域特点。由于教学授课以蒙语为主,造成蒙古族贫困人口适应城市能力不强,转移输出兴趣不高,即使外出务工,也是季节性、间断性转移较多。

  贫困问题形成的原因

  贫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因此产生的原因也及其复杂,就兴安盟的情况而言,我们认为既有自然环境的因素又有历史文化和经济的因素。

  从自然环境因素来看,兴安盟大多处于大兴安岭南端的浅山丘陵区,属高寒边远山区,干旱,无霜期短,年积温低,生态环境恶劣,农业生产条件极差,春寒、夏雹、秋冻、早霜等自然灾害频繁,山坡地多,局部地区土地退化、沙化。由于自然条件差,农牧民主要依靠旱作种植业,缺畜少禽,经营方式粗放,导致脱贫难度大,且因灾致贫返贫率高,约占贫困人口的 60%以上。

  从发展历史来看。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成立以后,兴安盟的建制和归属几经变更,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帐较多,相对落后的状况并未改变。新中国成立以来,兴安盟始终没有被纳入重点投资建设地区,贫富差距越拉越大。比如科右中旗行政区划隶属关系在建国后发生了 7 次历史变更,使原有的地区性项目和计划都失效,甚至有些在建项目停建,严重影响了电力、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此外,20 世纪 70

 4 年代科右中旗被列入国家反修的前沿阵地,处于战备状态,属于不投资不建设地区,导致基础建设严重不足,国家政策很少惠及到此,而贫困地区又缺乏自我发展能力,制约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

  从民族文化传统来看,兴安盟有蒙古族人口 66.58 万人,占总人口的 41.27%,科右中旗、科右前旗北部、扎赉特旗北八乡蒙古族人口较集中,科右中旗蒙古族人口占 85%,扎旗北八乡蒙古族人口占 98%以上。兴安盟蒙古族生产方式由游牧变为半农半牧,再变为农业,变迁的结果是自然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最终导致了广大蒙古族农牧民的贫困化。

  从经济结构性因素来看,第一,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城镇化带动力不强。兴安盟县域经济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县域工业发展水平低,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技术含量高的产业更少,导致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市场活力明显不足,县域工业不能有效地支援农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农副产品大多以出卖原始产品或初级产品为主,精深加工处于起步阶段,第三产业无法对一、二产业的发展形成拉动。与县域经济落后相对应,兴安盟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城镇化率仅为 42%,为全区最低。城镇化水平低导致综合承载能力不强,限制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二,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化驱动力不强。长期以来,兴安盟产业结构不合理、层次低,产业素质差。以 2011 年

 5 为例,农业占 31.5%的比重,且不够稳固,生产率低,农业比较效益差;工业占 36.5%,全盟尚处工业化初始阶段;第三产业占 32%,但内部结构不合理,商贸餐饮占的比重最大,交通、信息、通讯占的比重较小,科技服务比重更小。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能力不足,知识产业、信息产业等代表现代化取向的产业尚未形成气候,导致整个经济活力不足,运行质量不高。

  第三,农牧区产业结构单一,非农经济拉动力不强。贫困地区多数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主导产业尚未形成,经营方式传统粗放,农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不足 20%,缺乏稳定脱贫的产业支撑,尤其缺乏非农产业的有力支撑。以扎旗北八乡为例,该乡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农耕历史短,经济结构单一,多以农业经济或牧业经济为主,经营粗放,生产条件及方式落后,有 9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产业结构演进速度缓慢,农业经济占绝对比重,非农经济发展滞后,导致劳动效率不高,农民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变化的能力弱,收入偏低。

  从扶贫体制机制上来看,近几年,国家、地方政府对农牧区的扶贫力度有所增加,但扶贫思路仍然是临时性救济式的,还未成为各级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制度化、规范化的常规性工作重点。管理机构除作为主管部门的扶贫办之外,还涉及财政、发改委、交通、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农业、水利、民政、民族等部门,

 6 由于各职能部门“条块分割”,常常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协同作战合力,同时各级政府也没有建立相应有效的协调机制。体制不顺、机制滞后,一方面增加了扶贫工作的运营成本,降低了工作效率;而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扶贫投入不足、方式方法不活、主体意识不强。

  整体脱贫的对策建议

  首先,在宏观层面,建议国家和自治区给予政策倾斜和制度供给。目前,兴安盟与其他盟市相比,在技术力量、投资环境、改革力度及整个社会经济实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而且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也在拉大。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就需要国家和自治区在各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第一,完善扶贫开发体制机制,为扶贫开发提供制度保障。新时期,传统的扶贫开发模式和机制已经越来越难以发挥作用,影响了反贫困事业的发展,为了加快扶贫开发的进程和提高扶贫开发的效益,客观上需要更加注重创新体制机制,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方面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有力有效的协调机制,面对扶贫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监督管理薄弱的问题,要建立有效的分工合作机制和及时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产权制度、财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土地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完善土地、牧场、林地承包管理制度,开展集体土地、草牧场和林权制度等改革;要深化户籍管理体制

 7 改革,加大农牧民转移力度,打破原有城镇户籍管理体制,让农村牧区富余人员向城镇集中转移。

  第二,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完善金融扶贫制度供给。资金短缺是当前开展扶贫工作的一大障碍,也是扶贫政策失灵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家和自治区要加大扶贫投入,包括连片开发、整村推进、移民扩镇、产业化扶贫等项目,多渠道增加扶贫投入。

  同时,还要健全资金整合机制。针对目前各部门都有专门的项目资金管理规定,扶贫资金多部门分头管理,各行其政,使用分散,很难形成合力,扶贫的规模效益不高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大对各部门项目资金和厅局帮扶资金的整合力度,集中财力,除国家移民扶贫搬迁工程投入外,对水利部门的人饮工程,电力部门的电力改造工程,农业部门的沼气工程,民政部门的安居工程等项目和国家连片开发项目资金、生态移民资金、棚圈建设资金等惠农支农资金进行有效整合,形成资金合力。

  另外,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单靠国家财政还远远不够,要动员社会力量,特别是加强企业间和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要大力推广贫困村互助资金小额贷款工作,借助金融贷款的力量,全面采取小额贷款扶贫方式,解决贫困户发展资金不足,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其次,在中观层面,建议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从兴安盟

 8 各旗县市自身来看,要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摆脱贫困落后面貌的根本出路,切实通过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夯实工业反哺农牧业、城市支持农村牧区的物质基础。

  第一,重点发展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县域经济,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以特色农业为根基。必须树立大农业意识。紧紧围绕市场办加工、加工抓农业的思路,要把培育农畜产品加工业作为加快工业发展的突破口来抓,依托兴安盟丰富的农产品、林产品等资源优势,延伸做大有特色的产品和产业,做大做强农副产品加工业。

  以工业化为导向。工业中要发挥比较优势,以项目为依托,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发展新的工业企业,运用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提升工业的水平和效益,依托自身丰富的水、土地、风能、有色金属和周边盟市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重点培育新型煤化工、能源、冶金和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等四大主导产业。

  以城镇化为支撑。城镇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小城镇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和交汇点,因而也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应鼓励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小城镇建设,以现有县城和有条件的中心镇为重点,使之尽快完善功能,降低农民进城门槛,

 9 吸引农民进入小城镇安居乐业。

  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县域经济一个突出特征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应按照县域经济以民营为主体的思路,大力推进国有或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走民营化之路,使企业获得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形成创新的联动效应。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要以优惠的政策、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促使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坚持凡是民营能办的事情,一律交给民营去办,凡是能够进入市场运作的事情,一律推向市场运作,建立政府围绕项目转、部门围绕业主干的工作机制,使民营经济得到有效的推进。

  第二,发展县域经济还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兴安盟贫困人口多数分布在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地区,要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就必须夯实发展的基础。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包括:路网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现代通讯网络建设、农牧区危房改造、节水灌溉、土地整理等。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也是兴安盟扶贫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应加快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设以盟医院为龙头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促进公共医疗均等化服务;加强社会保障建设;统筹发展各类教育,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健全国家教育资助制度,提高贫困主体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加强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打破行政区界限,统筹教育、卫生、

 10 就业等公共服务领域的规划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第三,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的扶贫模式。目前国家把兴安盟纳入大兴安岭南麓山区集中连片开发特殊困难地区,兴安盟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以崭新的理念、创新的思维,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各地少数民族的不同情况、不同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形式的扶贫开发模式。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三种模式具有借鉴推广意义。

  “产业化推进扶贫”模式。针对兴安盟实际,加快现代农牧业发展,推进产业化发展、产业化扶贫是最现实的选择。把主导产业的发展与扶贫开发有机的对接,发展壮大贫困地区有特色、有市场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比如,科右前旗巴拉格歹乡兴安村就通过产业推进了脱贫致富。

  “协作扶贫”模式。在兴安盟贫困相对集中的地方,由于生产方式的转型时间较短,贫困人口中普遍存在着不善耕作、长期粗放经营的问题,致使相当数量土地耕种后收不回成本,有的闲置,甚至长期荒芜,造成了极大浪费。而一些大户和种植经营能手却苦于土地不够耕种,无计可施。为此,他们创造了协作扶贫模式,如扎赉特旗胡尔勒镇的“南北协作扶贫模式”。扎赉特旗胡尔勒镇组织实施贫困户土地经营权有偿向大户和经营能手流转,从而盘活了贫困户的土地。一方面,实现了土地经营增值增效;另一方面,使不会种地

 11 或无力经营土地的贫困户每年都有相对稳定的收入,实现了双赢。

  设施农业示范园区扶贫模式。在整合连片开发、移民扩镇、产业化扶贫、危旧房改造、农牧林水建设工程等项目资金的基础上,以乡镇为单位,将贫困户分类分批迁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农户的住房问题和投身富民产业问题。如突泉县太平乡赛银花村的“赛银花设施农业示范园区”扶贫模式。

篇六:贫困地区县域民营经济调研报告

于忠县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刘 胜

 为深入贯彻落实发展民营经济大会精神, 促进忠县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结合忠县实际, 笔者通过走访、 座谈、 书面调查等形式, 对我县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 民营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 我县牢固树立“县域经济就是民营经济”的理念, 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 民营富县”战略, 出台“工业十条”的《决定》, 工业及非公经济发展“两个规划” , 工业、非公、 园区建设“三个意见” , 扶优扶强、 目 标考核、 经营管理奖励和资金使用及监管等“五个办法” , 连续开展工业发展和全民创业等系列主题年活动, 实现了民营经济的“增量提质 ”。

 2011 年, 全县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 76.5 亿元, 占全县GDP 比重达到 55.9%; 入库税金 5.5 亿元, 对财政的贡献率达 34.3%; 从业人员 17.18 万人, 劳动报酬 30.44 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36.97 亿元, 增速达 76%; 民营经济产业活动单位 2.8 万户, 其中民营企业 2928 户, 新发展微型企业 780 户, 全民创业指数达到 273; 今年 1—5 月 , 全县

 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 36.75 亿元, 从业人员 17.26 万人,劳动报酬 16.57 亿元, 新增固定资产投资 17.17 亿元; 新增民营经济活动单位 2853 户, 其中:

 新发展民营企业 417户。

 一是始终坚持同等待遇。

 同等待遇是确保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

 秉承准入一律平等、 支持一视同仁、 服务公平对等的原则, 思想上重视, 举措上落实。

 积极贯彻国家和重庆市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规定, 出台并完善我县《关于推动全民创业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 解决了政出多门或政策不配套等问题。

 通过贷款贴息、 保费补助、 出台银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考核奖惩办法等有效措施, 引导银行增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额度, 降低授信门槛, 让民营企业与其他企业同等享受银行贷款资金。

 在专项资金、 土地供应、 能源保障等资源配置方面, 对民营企业与其他企业一视同仁, 坚持将就业、 税收、 产值等与资源配置直接挂钩。

 在企业培训和人才引进等人力帮扶上, 对重点企业不分行业和所有制形式, 全部纳入定点联系帮扶对象。

 在考核考评上, 每年安排 200 万元资金,对有突出贡献的经营者和创业典型予以重奖,2011年获重奖的企业家和创业典型中,民营企业家占 79%以上。在招商引资上, 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同等享受招商引资的土地供应、 税收返还等优惠政策。

 二是始终坚持内生外引。

 内生外引是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活力” 。

 恪守抓大不放小, 喜新不厌旧的原则, 积极发展本地企业, 大力招商引资, 做大县域经济总量。

 在企业培育方面, 认真落实《关于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民营富县战略加快建设库区工业高地的决定》 和《重点工业企业培育实施办法》, 财政每年落实不少于 2000 万元的工业发展专项资金, 对评定出的成长性好、 市场空间大、 经济效益高、 引领带动能力强的成长型企业和明星企业, 实行动态管理、 梯度扶持, 在技术创新、 新建项目 、 融资担保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促进企业快速扩张。

 近五年来, 累计实施工业新建及技改项目 60 余个,完成工业投资近 100 亿元,星博化工、 天地药业、 云河集团等一批重点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加大全民创业扶持力度, 营造“想创业、 敢创业、能创业”的良好氛围。

 财政每年落实不少于 1000 万元的非公经济发展专项资金, 以贷款贴息和资金补助等方式, 大力支持民营企业人才培训、 技术创新和扩大再生产。

 加快发展微型企业, 严格执行微型企业“1+3”资金扶持办法, 深入实施标杆微型企业培育工程, 形成了“微升小、 小升中、中升大”的梯度发展格局。

 在招商引资方面, 坚持“以全民招商为基础、 组团招商为主体、 专业招商为重点”的思路, 依托资源禀赋, 瞄准重点区域、 重点行业, 着力招大客商、引大项目 , 打造农副产品加工、 新型建材、 装备制造、 能

 源化医及服装轻纺、 电子信息为主的“4+2”集群产业。

 近五年来, 相继引进海螺水泥、 海口 制药、 东北特钢、 浙江金龙等产值过亿元的企业 20 余家, 完成工业投资 45 亿元。今年 1—5 月 , 成功引进高级商旅车改装、 车用座椅、 汽车空调等重大项目 5 个, 协议投资 3.4 亿元; 在谈项目 5 个,计划投资 4 亿元。

 三是始终坚持夯实平台。

 筑好巢, 才能引凤。

 平台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石” 。

 夯实园区平台方面, 抢抓“江南万亿工业走廊”建设机遇, 按照一园多区、 产业集群, 用地集约、产出高效, 生活设施、 商业设施配套的总要求, 规划建设30 平方公里移民生态工业园, 建成 6 平方公里工业园区框架, 建成标准厂房 5 万余平方米, 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路网、 水网、 电网、 气网、 信息网保障, 园区作为工业发展主战场和重要增长极作用初步显现。

 截至 2011 年底, 已入驻企业 23 户, 实现工业产值 50.6 亿元, 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比重 85.6%, 工业增加值达 16.2 亿元, 解决就业人员 9500 人。

 夯实创业平台方面, 积极支持各乡镇创建市级中小企业创业基地, 打造各具特色的板块经济, 做大做强忠州金天门、 白石长寿河、 拔山星城等创业基地, 积极扶持新立、 汝溪等中心场镇立足本地产业优势, 坚持场镇开发与产业发展并重, 预留企业集中发展土地指标, 盘活各类闲置门面, 集中规划建设中小企业创业集中区、 小微企

 业孵化区, 为微型企业“捆绑式”发展提供良好载体。

 目 前,我县已建成小企业创业基地 3 个, 入驻企业 121 家。

 夯实融资平台方面, 致力打造诚信政府, 全面清理消化政府借贷历史债务, 创优金融环境。

 整合国有资产, 充实担保公司资本金, 增强融资主体和融资担保机构的资本实力。

 积极引导企业入驻市中小企业融资超市, 鼓励企业在市股份转让中心( OTC)

 上市。

 进一步健全政银企联席会议制度,完善企业信用体系联合征信平台, 采取财政资金与金融贷款挂钩联动方式, 出台并落实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核评比奖励办法, 激励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加强金融扶持, 大力争取市级新增流动资金贷款贴息、 担保机构及企业保费补助等专项资金, 每年在县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不少于 200 万元的配套资金专项用于企业新增流动资金贷款贴息及保费补助,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今年 1—5 月 , 全县新增贷款 3.27 亿元。

 四是始终坚持优化环境。

 良好的环境, 是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沃土” 。

 忠县坚持“兑现比承诺更重要” 、“没有不能办、 只有怎么办”的招商服务理念, 大力打造低物流、 低税费、 低要素、 低融通、 低物业、 低人际交往成本的“六低环境” 。

 全面清理有悖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及规范性文件,切实降低民间资本进入市场门槛。

 建立企业服务中心, 健全维权投诉和投资服务代办制度, 完善“四个一”工作机制,

 实施点对点联系和帮扶, 落实解决企业困难督查行动, 解决企业发展难题。

 强化“一月 一统计, 每季一分析、 半年一督查、 全年一考核”的运行监测体制。

 坚持重点项目 暨招商引资工作季度联席会、 工业( 民营)

 经济季度分析会、 经济运行季度分析会“三大例会”等制度, 全面研判形势, 科学制定对策, 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011 年, 共召开重点项目 暨招商引资工作季度联席会 5 次, 工业( 民营)经济季度分析会 4 次、 经济运行季度分析会 4 次, 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发展难题 50 余件, 经济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五是始终坚持依法管理。

 依法管理, 是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保障。

 要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强化法律监督, 妥善处理各类经济纠纷案件, 整治民营企业周边环境, 严厉打击破坏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的违法行为, 营造公平有序的经营环境。

 加强民营企业规范化建设, 引导企业依法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民营企业运作机制, 指导企业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引导企业诚信依法经营,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贡献社会、回报社会。

 2011 年, 全县民营企业共为扶贫济困、 定点帮扶、 光彩事业等社会事业捐赠 1300 余万元, 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难

 一是民营企业持续发展能力较差。

 以忠县为例,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民营企业规模不大, 民营经济总量偏小。

 我县民营企业虽有 3113 家, 但 2000 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有 41 家, 民营经济仅占 国 民经济的55.9%,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民营企业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紧缺。

 由于我县地处两翼地区,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生活环境、 个人成长空间等方面不及沿海和重庆“一圈”等发达地区, 难以引进和留住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目 前, 全县民营企业高级职称以上技术人员不足 200 人。

 三是民营企业生产设备及工艺流程十分落后, 产品档次低、 附加值不高。

 目 前我县民营企业除少部分有一定规模, 大多数仍处于小规模粗放发展阶段。

 部分企业厂房简陋、 设备落后、 机械化程度低、工艺简单、 管理粗糙、 产品质量差、 污染较重、 资源浪费、市场竞争意识滞后。

 四是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品牌效应不明显。

 自 主创新能力不足, 缺乏核心竞争力, 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逐步健全, 经济竞争日 趋白 热化的情况下,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民营企业在价值链的分配中处于极度不利的地位, 只能靠压缩利润空间求生存, 发展难以为继。

 截至 5 月 底, 全县民营企业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技术专利仅 21 项, 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仅有 6 个, 其中国家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仅有 1 个, 中国名牌产品仅有 1 个。

 二是库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重大项目 布局较少。

 很长一段时间内, 库区过去较长时间处于“不三( 三峡省)

 不四( 四川省)”的区域发展形势中, 国家基本上无大的投入,资源、 资金等经济发展要素资源大量外流, 造成产业基础薄弱。

 三峡移民工程期间, 库区区县集中人、 财、 物实施移民搬迁安置, 对产业投入较少, 加上地理环境、 区位交通、 资源禀赋和历史因素的影响, 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市级重大项目 布局库区不多。

 同时, 建设用地等指标有限, 园区承载平台建设滞后, 重大项目 引进和落地较为困难。

 三是民营企业不公平待遇仍然存在。

 在具体的立法和政策中还残留着不少对民营经济不公平的待遇, 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在市场准入方面, 虽然放宽了民营企业进入基础设施、 基础产业等九大领域, 但由于民营企业自身人、 财、 物等方面的实力不够, 实际上仍被拒之门外,且部分行业仍然存在保护主义。

 在赋税方面, 个人独资企业难以享有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一方面对民营企业征收企业所得税, 另一方面又向企业主征收个人所得税, 双重税制不符合公平待遇。

 在企业融资方面,民营企业之间不能相互拆借, 且民营企业向个人借贷有非法集资、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之嫌。

 另外, 虽然在成文的贷款政策方面, 对于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基本上做到了一视同

 仁, 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 由于种种原因, 国有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融资仍有相当的顾虑和限制。

 民营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也受到限制, 争取上市非常困难。

 目 前,库区民营企业上市比例不足 1%, 为解资金紧张之急, 往往采取高利率的民间借贷, 还贷压力较大。

 三、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是要消除体制障碍, 营造平等准入、 公平待遇的竞争环境。

 建议在体制设置和政策制定上, 进一步细化相关细则, 真正建立起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等市场主体完全平等的格局。

 对“一圈”和“两翼”实行平等的政策支持, 促进全市区县均衡发展。

 在市场准入上, 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尽量减少行政审批环节, 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放宽经济管制, 限制垄断, 特别是行政垄断, 允许民营企业自由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等 9 大领域, 切实消除“玻璃门” ( 看得见进不去)现象, 保护民营企业平等参与竞争, 实行低成本扩张。

 在制度设计上,废除或修改完善不符合非公经济发展“新 36 条”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 如审批互为前置、 门槛设置过高、 执法苛求等, 有效破解制度设计制约, 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在政策扶持上, 建立全市民营发展专项资金, 通过贷款贴息、 资本金补助等方式, 在技术创新、 新建项目 、 节能减排、 实施“走出去”战略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梯度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和

 重大项目 , 促进企业加快发展, 重点项目 加快建设, 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二是要合理统筹安排, 有效破解库区产业基础薄弱难题。

 三峡库区历经了清库关闭大批民营企业的阵痛, 比如忠县, 在三峡移民期间, 关停并转 101 家工矿企业, 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近年来, 立足资源禀赋优势, 深入实施“工业强县、 民营富县”战略, 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项目 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来抓, 目 前已初步建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 新型建材、 装备制造、 能源化医及服装轻纺、 电子信息等为主的“4+2”产业体系, 但全县产业基础仍很薄弱。库区大部分区县都存在类似情形, 市委、 市政府应将更多的重大项目 及其配套产业布局库区, 如主城重大产业项目转移, 汽车配套产业等, 有针对性地将市级招商引资项目放到库区, 引导央企、 市属国有企业等落户库区区县。

 三是要加大扶持力度, 最大限度支持库区民营经济发展。

 库区面临着保护生态环境和移民安...

推荐访问:贫困地区县域民营经济调研报告 贫困地区 民营经济 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