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梳理3篇(2023年)

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梳理1  1、“数位”与“位数”、“计数单位”均为意义不同的概念。  “数位”是指一个数的每个数字所占的位置。数位顺序表从右端算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梳理3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梳理3篇(2023年)

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梳理1

  1、“数位”与“位数”、“计数单位”均为意义不同的概念。

  “数位”是指一个数的每个数字所占的位置。数位顺序表从右端算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等等。同一个数字,由于所在的数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数值也就不同。例如,在用*数字表示数时,同一个‘6’,放在十位上表示6个十,放在百位上表示6个百,放在亿位上表示6个亿等等。

  “位数”是指一个自然数中含有数位的个数。像458这个数有三个数字组成,每个数字占了一个数位,我们就把它叫做三位数。198023456由9个数字组成,那它就是一个九位数。“数位”与“位数”不能混淆。

  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都是计数单位。“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一(个),“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十”,“百位”上的计数单位是“百”,“千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千”,“万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万”等等。所以在读数时先读数字再读计数单位。

  2、自然数知识扩展

  自然数集有加法和乘法运算,两个自然数相加或相乘的结果仍为自然数,也可以作减法或除法,但相减和相除的结果未必都是自然数,所以减法和除法运算在自然数集中并不是总能成立的。

  自然数是人们认识的所有数中最基本的一类,为了使数的系统有严密的逻辑基础,19世纪的数学家建立了自然数的两种等价的理论:自然数的序数理论和基数理论,使自然数的概念、运算和有关性质得到严格的论述。一定是整数。用以计量事物的件数或表示事物次序的数。即用数码0,1,2,3,4,……所表示的数。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自然数,自然数由0开始(包括0),一个接一个,组成一个无穷的集体。

  3、角的其他分类

  *角:等于180°的角叫做*角。

  优角:大于180°小于360°叫优角。

  劣角:大于0°小于180°叫做劣角,锐角、直角、钝角都是劣角。

  周角:等于360°的角叫做周角。

  负角: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而成的角叫做负角。

  正角:逆时针旋转的角为正角。

  0角:等于零度的角。

  余角和补角:两角之和为90°则两角互为余角,两角之和为180°则两角互为补角。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

  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后所得的只有一个公共顶点且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互为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构成两对对顶角。互为对顶角的两个角相等。

  还有许多种角的关系,如内错角,同位角,同旁内角(三线八角中,主要用来判断*行)

  4、*行线的性质

  (1)两条直线*行,同旁内角互补。

  (2)两条直线*行,内错角相等。

  (3)两条直线*行,同位角相等。

  5、*行线的判定(同一*面内)

  (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行。

  (3)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

  (4)如果两条直线同时与第三条直线*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行。

  (5)如果两条直线同时垂直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行。

  6、垂线性质

  (1)在同一*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3)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小学数学整除的特征知识点

  1、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

  2、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

  3、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女生学数学的方法有哪些

  1、注重打好数学基础

  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学好数学,那么一定从小打好基础,因为数学是一个非常注重基础,一环扣一环的学科,之前知识上的欠缺也会影响后续的学习,所以对于数学不好的学生来说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打基础,把自己欠缺的基础都补上,才能更好的进行后续的学习。

  2、整理笔记

  关于数学的笔记我有两本,一个是我们老师总结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一些公式的记忆以及法则概念之类的(这个要好好记!做题的时候经常用到!没有公式做题简直是…)另一本是关于一些好题难题错题典型题,把这些题从纸上剪下来贴到本子上再做一遍,到中考前我把这个错题本又全部重新做了一遍。

  3、改进方法,注重学法

  在数学学习方法方面,女生比较注重基础,学习较扎实,喜欢做基础题;上课记笔记,复习时喜欢看课本和笔记,比较注重条理化和规范化,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女生“开门造车”,主动在小组讨论中发言,让她们暴露学习中的问题,以便于有针对地指导,强化双基训练。对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问题,指导她们学会利用等价转换、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将问题转化为若干基础问题,组织她们学习其他同学成功的经验,参加和高年级同学的帮扶结对活动,改进学习方法,逐步提高能力。另外,*时家长应该给女生多创设一些活动空间,而不仅仅是埋头书本,让她们多一点生活的积累,这对她们解决与生活有关的应用题、提高学习的趣味性有很大的帮助。

  4、多看辅导书

  老师布置的作业我肯定都要做完,但我不会满足于老师布置的作业,我还要看一些辅导书籍;

  做一些辅导书籍上的作业,直到我能理解定义、定理和公式的含义,一道题尽量用多种办法去解题,做到举一反三。

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梳理2

  1、条形统计图的意义: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照一定的顺序排起来。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可以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2、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1)能够使人们一眼看出各个数据的大小。

  (2)易于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

  3、我们学过的统计图有横向条形统计图、纵向条形统计图以及单式统计图和复试统计图。

  4、复试统计图一般由图号、图形、图目、图注等组成。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常见的有条形统计图、扇型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网状统计图。

  学数学的小窍门

  1小学生学数学要对它感兴趣

  很多人都认为数学是一门相对较难的学科,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只要你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技巧,对它产生兴趣,你会发现学习数学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调整好心态是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当你抱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才会让学习的效率更高。

  2反复巩固复习知识点是学好数学的小窍门

  小学生可能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上课老师讲的都听的很清楚,也感觉自己都理解了,可是一到做题的时候就不知道该怎么解答。不知道小学生自己有没有反思过这个问题,小编认为究根寻底还是自己对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深。

  小学生上课时所学的知识,一定要在课后反复巩固,这样才能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点有更深透的理解。不仅要反复复习巩固知识点,更要把自己做过整理的题型经常多翻翻看看。加深自己对各个类型的.题型的记忆。

  小学数学四边形知识点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行四边形。

  6、*行四边形的特点:

  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梳理3

  1、“数位”与“位数”、“计数单位”均为意义不同的概念。

  “数位”是指一个数的每个数字所占的位置。数位顺序表从右端算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等等。同一个数字,由于所在的数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数值也就不同。例如,在用*数字表示数时,同一个‘6’,放在十位上表示6个十,放在百位上表示6个百,放在亿位上表示6个亿等等。

  “位数”是指一个自然数中含有数位的个数。像458这个数有三个数字组成,每个数字占了一个数位,我们就把它叫做三位数。198023456由9个数字组成,那它就是一个九位数。“数位”与“位数”不能混淆。

  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都是计数单位。“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一(个),“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十”,“百位”上的计数单位是“百”,“千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千”,“万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万”等等。所以在读数时先读数字再读计数单位。

  2、自然数知识扩展

  自然数集有加法和乘法运算,两个自然数相加或相乘的结果仍为自然数,也可以作减法或除法,但相减和相除的结果未必都是自然数,所以减法和除法运算在自然数集中并不是总能成立的。

  自然数是人们认识的所有数中最基本的一类,为了使数的系统有严密的逻辑基础,19世纪的数学家建立了自然数的两种等价的理论:自然数的序数理论和基数理论,使自然数的概念、运算和有关性质得到严格的论述。一定是整数。用以计量事物的件数或表示事物次序的数。即用数码0,1,2,3,4,……所表示的数。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自然数,自然数由0开始(包括0),一个接一个,组成一个无穷的集体。

  3、角的其他分类

  *角:等于180°的角叫做*角。

  优角:大于180°小于360°叫优角。

  劣角:大于0°小于180°叫做劣角,锐角、直角、钝角都是劣角。

  周角:等于360°的角叫做周角。

  负角: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而成的角叫做负角。

  正角:逆时针旋转的角为正角。

  0角:等于零度的角。

  余角和补角:两角之和为90°则两角互为余角,两角之和为180°则两角互为补角。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

  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后所得的只有一个公共顶点且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互为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构成两对对顶角。互为对顶角的两个角相等。

  还有许多种角的关系,如内错角,同位角,同旁内角(三线八角中,主要用来判断*行)

  4、*行线的性质

  (1)两条直线*行,同旁内角互补。

  (2)两条直线*行,内错角相等。

  (3)两条直线*行,同位角相等。

  5、*行线的判定(同一*面内)

  (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行。

  (3)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

  (4)如果两条直线同时与第三条直线*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行。

  (5)如果两条直线同时垂直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行。

  6、垂线性质

  (1)在同一*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3)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小学数学整除的特征知识点

  1、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

  2、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

  3、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女生学数学的方法有哪些

  1、注重打好数学基础

  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学好数学,那么一定从小打好基础,因为数学是一个非常注重基础,一环扣一环的学科,之前知识上的欠缺也会影响后续的学习,所以对于数学不好的学生来说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打基础,把自己欠缺的基础都补上,才能更好的进行后续的学习。

  2、整理笔记

  关于数学的笔记我有两本,一个是我们老师总结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一些公式的记忆以及法则概念之类的(这个要好好记!做题的时候经常用到!没有公式做题简直是…)另一本是关于一些好题难题错题典型题,把这些题从纸上剪下来贴到本子上再做一遍,到中考前我把这个错题本又全部重新做了一遍。

  3、改进方法,注重学法

  在数学学习方法方面,女生比较注重基础,学习较扎实,喜欢做基础题;上课记笔记,复习时喜欢看课本和笔记,比较注重条理化和规范化,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女生“开门造车”,主动在小组讨论中发言,让她们暴露学习中的问题,以便于有针对地指导,强化双基训练。对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问题,指导她们学会利用等价转换、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将问题转化为若干基础问题,组织她们学习其他同学成功的经验,参加和高年级同学的帮扶结对活动,改进学习方法,逐步提高能力。另外,*时家长应该给女生多创设一些活动空间,而不仅仅是埋头书本,让她们多一点生活的积累,这对她们解决与生活有关的应用题、提高学习的趣味性有很大的帮助。

  4、多看辅导书

  老师布置的作业我肯定都要做完,但我不会满足于老师布置的作业,我还要看一些辅导书籍;

  做一些辅导书籍上的作业,直到我能理解定义、定理和公式的含义,一道题尽量用多种办法去解题,做到举一反三。


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梳理3篇扩展阅读


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梳理3篇(扩展1)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菁选3篇)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

  三位数乘两位数

  1、在三位数乘两位数中,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去乘这个三位数,然后用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这个三位数。最后将它们的积加起来。

  2、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写竖式时把0前面的数对齐,只乘0前面的数;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积的变化规律:

  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例如1:已知:A×B=215,则A×B×2=()。

  这是把B扩大了2倍,而积也应扩大2倍。即215×2=430,所以A×B×2=(430)。

  例如2:已知:2×A×B=200,则A×B=()。

  这是把A缩小了2倍,而积也应缩小2倍。即200÷2=100,所以A×B=(100)。

  ②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例如:已知:A×B=510,如果A扩大了5倍,B缩小5倍,则积是(510)。

  ③一个因数扩大m倍,另一个因数扩大n倍,则积就扩大m×n倍。

  ④一个因数缩小m倍,另一个因数缩小n倍,则积就缩小m×n倍。

  ④一个因数扩大m倍,另一个因数缩小n倍,如果m>n则积扩大(m÷n)倍。如果m

  6、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2

  (一)口算除法

  1、整十数除整十数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1)算除法,想乘法;比如60÷30=( )就可以想(2)×30=60

  (2)利用表内除法计算。利用除法运算的性质: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如:200÷50想20÷5=4,所以200÷50=4。

  2、两位数除两位数或三位数的估算方法:除法估算一般是把算式中不是整十数或几百几十的数用“四舍五入”法估算成整十数或几百几十的数,再进行口算。注意结果用“≈”号。

  (二)笔算除法

  1、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计算方法: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数比除数小,就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2、除数不是整十数的两位数的除法的试商方法:如果除数是一个接近整十数的两位数,就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做与它接近的整十数试商,也可以把除数看做与它接近的几十五,再利用一位数的乘法直接确定商。

  3、商一位数:

  (1)两位数除以整十数,如:62÷30;

  (2)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如:364÷70

  (3)两位数除以两位数,如:90÷29(把29看做30来试商)

  (4)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如:324÷81(把81看做80来试商)

  (5)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如:104÷26(把26看做25来试商)

  (6)同头无除商--,如:404÷42(被除数的位和除数的位一样,即“同头”,被除数的前两位除以除数不够除,即“无除”,不是商8就是商9。)

  (7)除数折半商四五,如:252÷48(除数48的一半24,和被除数的前两位25很接近,不是商4就是商5。)

  4、商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1)前两位有余数,如:576÷18

  (2)前两位没有余数,如:930÷31

  5、判断商的位数的方法:

  被除数的前两位除以除数不够除,商是一位数;被除数的前两位除以除数够除,商是两位数。

  (三)商的变化规律

  1、商变化:

  (1)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商就除以(或乘)相同的数。

  (2)除数不变,被除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商也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2、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四)简便计算:

同时去掉同样多的0,如9100÷700=91÷7=13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3

  一、升和毫升

  1、升:升是常用的容量单位。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用L表示。

  2、毫升:计量比较少的液体,通常用毫升作单位,用mL(ml)表示。

  3、它们的进率是1000,即1升=1000毫升

  二、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1、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估算:先用被除数的前两位除以除数,如果够除商就是两位数,如果不够,就看被除数的前三位,商是一位数。

  2、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四舍之后,除数小了,初商可能偏大,要调小;五入之后,除数大了,初商可能偏小,要调大;每次余下的数都要比除数小。

  3、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4、验算:没有余数的除法,用商除数,看看是否等于被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用商除数+余数,看看是否等于被除数。

  5、用除法解决周期现象中的问题比较方便。

  三、观察物体

  1、同样的物体,从不同的面看到的图形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不同的物体从同一个面观察,看到的图形也有可能一样。

  2、从一个点最多只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四、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1、统计表用表格呈现数据,条形统计图用直条呈现数据。

  2、统计表中合计是几个项目数量的总计。

  3、通常用画正字的方法来整理数据。

  4、求*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 、先求和再求*均数 ( *均数=总数量总个数)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

  1、步骤:、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分析问题从问题想起,去寻找相关的已知条件,逐步解答问题。

  六、可能性

  1、一定、可能、不可能可以用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数量多,可能性就大;数量少,可能性就小。

  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2、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括号里面也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3、同级的运算,哪个在前就先算哪一个。

  八、垂直与*行线

  1、线段有两个端点,可测量;射线有一个端点,不可测量;直线没有端点,不可测量。

  2、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作这两点间的距离。

  3、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可以组成角。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角的两条边是射线。

  4、量角时要注意量角器的中心与顶点重合,0度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5、直角等于90度,*角等于180度,周角等于360度,锐角小于90度,钝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

  锐角直角钝角*角周角。1个周角=2个*角=4个直角

  6、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交点叫作垂足。

  7、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这条垂直线段的长度叫作点到直线的距离。

  8、在一个*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行线。


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梳理3篇(扩展2)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菁选3篇)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1

  1.亿以内的数的认识:

  十万:10个一万;

  一百万:10个十万;

  一千万:10个一百万;

  一亿:10个一千万。

  2.数级:数级是为便于人们记读*数的一种识读方法,在位值制(数位顺序)的基础上,以三位或四位分级的原则,把数读,写出来。

  通常在*数的书写上,以小数点或者空格作为各个数级的标识,从右向左把数分开。

  3.数级分类:

  (1)四位分级法:即以四位数为一个数级的分级方法。

  我国读数的习惯,就是按这种方法读的。如:万(数字后面4个0)、亿(数字后面8个0)、兆(数字后面12个0,这是中法计数)……。这些级分别叫做个级,万级,亿级……。

  (2)三位分级法:即以三位数为一个数级的分级方法。

  这西方的分级方法,这种分级方法也是国际通行的分级方法。如:千,数字后面3个0、百万,数字后面6个0、十亿,数字后面9个0……。

  4.数位:数位是指写数时,把数字并列排成横列,一个数字占有一个位置,这些位置,都叫做数位。

  从右端算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等等。

  这就说明计数单位和数位的概念是不同的。

  5.数的产生:

  *数字的由来:古代印度人创造了*数字后,大约到了公元7世纪的时候,这些数字传到了*地区。到13世纪时,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写出了《算盘书》,在这本书里,他对*数字做了详细的介绍。后来,这些数字又从*地区传到了欧洲,欧洲人只知道这些数字是从*地区传入的,所以便把这些数字叫做*数字。以后,这些数字又从欧洲传到世界各国。

  *数字传入我国,大约是13到14世纪。由于我国古代有一种数字叫“筹码”,写起来比较方便,所以*数字当时在我国没有得到及时的推广运用。本世纪初,随着我国对外国数学成就的吸收和引进,*数字在我国才开始慢慢使用,*数字在我国推广使用才有100多年的历史。*数字现在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交往中最常用的数字了。

  6.自然数:

  用以计量事物的件数或表示事物次序的数。即用数码0,1,2,3,4,……所表示的数。

  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自然数,自然数由0开始(包括0),一个接一个,组成一个无穷的集体。

  7.计算工具:

  算盘、计算器、计算机。

  8.射线:

  在几何学中,直线上的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所组成的图形称为射线。如下图所示:

  8.射线特点:

  (1)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它从一个端点向另一边无限延长。

  (2)射线不可测量。

  9.直线:

  直线是点在空间内沿相同或相反方向运动的轨迹。

  10.线段:

  线段用表示它两个端点的字母或一个小写字母表示,有时这些字母也表示线段长度,记作线段AB或线段BA,线段a。其中AB表示直线上的任意两点。

  11.线段特点:

  (1)有限长度,可以测量

  (2)两个端点

  12.线段性质:

  (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连接两点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

  (3)直线上两个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这两个点叫做线段的端点。

  直线没有距离。射线也没有距离。因为,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无限延长。

  13.角:

  (1)角的静态定义: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重合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2)角的动态定义: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叫做角。

  所旋转射线的端点叫做角的顶点,开始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始边,终止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终边

  14.角的符号:

  角的符号:∠

  15.角的种类: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决定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程度,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相反,张开的越小,角则越小。

  在动态定义中,取决于旋转的方向与角度。

  角可以分为锐角、直角、钝角、*角、周角、负角、正角、优角、劣角、0角这10种。

  以度、分、秒为单位的角的度量制称为角度制。此外,还有密位制、弧度制等。

  (1)锐角:大于0°,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2)直角:等于90°的角叫做直角。

  (3)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16.乘法:

  乘法是指一个数或量,增加了多少倍。例如4乘5,就是4增加了5倍率,也可以说成5个4连加。

  17.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

  “×”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例:10(因数)×(乘号)200(因数)=(等于号)2000(积)

  18.*行:

  在*面上两条直线、空间的两个*面或空间的一条直线与一*面之间没有任何公共点时,称它们*行。如图直线AB*行于直线CD,记作AB‖CD。*行线永不相交。

  19.垂直:

  两条直线、两个*面相交,或一条直线与一个*面相交,如果交角成直角,叫做互相垂直。

  20.*行四边形:

  在同一*面内有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叫做*行四边形。

  21.梯形:

  梯形是指一组对边*行而另一组对边不*行的四边形。

  *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边,其中长边叫下底,短边叫上底;也可以单纯的认为上面的.一条叫上底,下面一条叫下底。不*行的两边叫腰;夹在两底之间的垂线段叫梯形的高。

  22.除法:

  除法法则:除数是几位,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前几位不够除,多看一位,除到哪位,商就写在哪位上面,不够商一,0占位。余数要比除数小,如果商是小数,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数是小数,要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计算。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2

  大数的认识

  1、10个一千是一万,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2、10个一千万是一亿,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3、一(个)、十、百、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都是计数单位。

  4、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

  数位顺序表

  数级……亿级万级个级

  数位……千亿位百亿位十亿位亿位千万位百万位十万位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

  计数单位……千亿百亿十亿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个

  5、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6、读数时,只是在每一级的末尾加上“万”或“亿”字;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7、写数时,万级和亿级上的数都是按照个级上数的方法来写,哪一位不够用0来补足。改写“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将末尾的4个0或8个0去掉或加上“万”或“亿”字就行了。1.把多位数改写成“万”、“亿”。中间要用“=”连接

  8、通常我们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尾数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方法是:看尾数位上的数,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舍去,并在数的末尾添上一个计数单位“万”或者“亿”;如果是5或比5大,要在前一位加1,再把尾数舍去,添上计数单位“万”或者“亿”。得出的是近似数,中间要用“≈”连接。

  9、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10、我国在十四世纪发明的至今仍在使用的计算工具是算盘。算盘上方一个珠子代表5,下方一个珠子表示1。

  11、在计算器上,ON/C键是开关及清屏键,CE键是清除键,AC键是归0键。+、-、×、÷键是运算符号键。

  怎么样才能打好数学基础

  第一,重视数学公式。有很多同学数学学不好就是因为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具体的表现为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明,不去挖掘引申的含义,对数学概念的特殊情况不明白。还有对数学概念和公式有的`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学生缺乏对概念的理解。

  还有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其实记忆是理解的基础。我们设想如果你不能将数学公式烂熟于心,那么又怎么能够在数学题目中熟练的应用呢?

  第二,就是总结那些相似的数学题目。当我们养成了总结归纳的习惯,那么的学生就会知道自己在解决数学题目的时候哪些是自己比较擅长的,哪些是自己还不足的。

  同时善于总结也会明白自己掌握哪些数学的解题方法,只有这样你才能够真正掌握了数学的解题技巧。其实,做到总结和归纳是学会数学的关键,如果学生不会做到这一点那么久而久之,不会的数学题目还是不会。

  小学数学整数的概念

  十进制计数法;一(个)、十、百、千、万……都叫做计数单位.其中“一”是计数的基本单位.10个1是10,10个10是100……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整数的读法:从高位一级一级读,读出级名(亿、万),每级末尾0都不读.其他数位一个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整数的写法:从高位一级一级写,哪一位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

  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看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几,比5小就舍去,是5或大于5舍去尾数向前一位进1.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就叫做四舍五入法.

  整数大小的比较:位数多的数较大,数位相同最高位上数大的就大,最高位相同比看第二位较大就大,以此类推。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3

  一、升和毫升

  1、升:升是常用的容量单位。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用L表示。

  2、毫升:计量比较少的液体,通常用毫升作单位,用mL(ml)表示。

  3、它们的进率是1000,即1升=1000毫升

  二、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1、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估算:先用被除数的前两位除以除数,如果够除商就是两位数,如果不够,就看被除数的前三位,商是一位数。

  2、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四舍之后,除数小了,初商可能偏大,要调小;五入之后,除数大了,初商可能偏小,要调大;每次余下的数都要比除数小。

  3、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4、验算:没有余数的除法,用商除数,看看是否等于被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用商除数+余数,看看是否等于被除数。

  5、用除法解决周期现象中的问题比较方便。

  三、观察物体

  1、同样的物体,从不同的面看到的图形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不同的物体从同一个面观察,看到的图形也有可能一样。

  2、从一个点最多只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四、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1、统计表用表格呈现数据,条形统计图用直条呈现数据。

  2、统计表中合计是几个项目数量的总计。

  3、通常用画正字的方法来整理数据。

  4、求*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 、先求和再求*均数 ( *均数=总数量总个数)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

  1、步骤:、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分析问题从问题想起,去寻找相关的已知条件,逐步解答问题。

  六、可能性

  1、一定、可能、不可能可以用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数量多,可能性就大;数量少,可能性就小。

  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2、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括号里面也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3、同级的运算,哪个在前就先算哪一个。

  八、垂直与*行线

  1、线段有两个端点,可测量;射线有一个端点,不可测量;直线没有端点,不可测量。

  2、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作这两点间的距离。

  3、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可以组成角。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角的两条边是射线。

  4、量角时要注意量角器的中心与顶点重合,0度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5、直角等于90度,*角等于180度,周角等于360度,锐角小于90度,钝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

  锐角直角钝角*角周角。1个周角=2个*角=4个直角

  6、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交点叫作垂足。

  7、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这条垂直线段的长度叫作点到直线的距离。

  8、在一个*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行线。


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梳理3篇(扩展3)

——小学四年级期中上册数学知识点

小学四年级期中上册数学知识点1

  1、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2、看表说一说:如10个一千万是一亿,一千万是10个一百万。

  3、30840000860是由3个百一、8个亿、4个千万、8个百、6个十组成;

  也可以说是由308个亿、4000个万、860个一组成。

  4、“四舍五入”法:4、3、2、1、0舍去;5、6、7、8、9舍去后向前一位进1。

  5、用“=”和“≈”的区别:7580000=758万7508000≈751万

  9000000000=90亿9420000000≈94亿

  6、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0不能作除数。比如:5÷0不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

  又如: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7、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积也随着乘几或除以几。

  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商不变。

  在除法里,除数不变,被除数变大,商也变大。

  在除法里,被除数不变,除数变大,商反而变小。


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梳理3篇(扩展4)

——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0篇

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

  (1)利用学具摆一摆、捆一捆,加深对数位和数的组成的认识。

  (2)用丰富的游戏活动使本版块的复习变得不枯燥。游戏是一年级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复习,在复习中玩,在玩与复习相结合中发展。如复习20以内数的认识,让学生玩猜数(小棒有多少根)等游戏,加深数感。又如加减法计算的复习,避免出现单纯的题海练习,让学生厌倦。可以设计爬梯子、找朋友、对口令、开火车、抢答等游戏活动,学生边玩边熟练加减法的正确计算。在本期结束时,学生要达到每分钟能正确计算8道题左右。

  (3)重视逆向思维题型的训练,如:( )+6=15,尤其是( )-7=7,学生容易填成0。 在○里填上“+”或“-” 9○6=15 16○5=11 (4)对于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复习: ①从类型上分包括求和、求差、求部分数。并注意体现三种类型之间的联系,注重系统练习。如:8个苹果,5个梨,苹果和梨一共多少个? 苹果比梨多多少个? 梨比苹果少多少个? 一共13个水果,苹果有8个,剩下的是梨梨有多少个? 一共13个水果,梨有5个,剩下的是苹果苹果有多少个? 再如:看图列四道算式 ②从呈现方式上看可分为形象图、情境图、部分抽象的"文字表示。 注意强调计算为问题服务的意识,看清题上要求的是什么。允许部分学生用()表示要求的数。 如:P38,4图1 ③应用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解决问题,学生容易理解的是如:P45,1题,动态的呈现形式, 包括去掉一部分又来了一部分。较难理解的是P47,4题,这种静态呈现的。 ④加强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和能力。

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2

  1、加法

  (1)两个数相加,保持得数不变:如果相加的这两个数有一个增大了,则另一个数就要减小,且一个数增大了多少,另一个数就要减少多少。

  (2)两个数相加,其中的一个数不变,如果另一个数变化则得数也会发生变化,且加数变化了多少,结果就变化多少。

  (3)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得数不变。

  2、减法

  (1)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保持减数不变:如果被减数增大,结果也增大且被减数增大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则结果也减小,且被减数减小多少,结果也减小多少。

  (2)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被减数不变:如果减数增大,结果就减小,且减数增大了多少,结果就减小多少;如果减数减小,则结果增大,且减数减小了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

  (3)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的数不变:被减数增大多少,减数就要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多少,减数也要减小多少。

  1.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凑小数,拆大数”

  将小数凑成10,然后再计算。如:3+9(3+7=10,9可以分成7和2,10+2=12)

  “凑大数,拆小数”,将大数凑成10,然后再计算。

  如:8+7(8+2=10,7可以分成2和5,10+5=15)

  注意:孩子喜欢和熟悉的方法才是最佳方法而且只掌握一种就可以了。

  2.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11+6(个位相加,1+6=7)

  11+6=1715-3(个位上够减,5-3=2)

  15-3=12

  3、加强进位和不进位、及不退位的训练。

  4、看图列式解题时候,要利用图中已知条件正确列式。

  常用的关系有:

  (1)部分数+部分数=总数

  (2)总数-部分数=另一个部分数

  (3)大数-小数=相差数(谁比谁多几,或谁比谁少几)

  (4)原有-借出=剩下(用了多少,求还剩多少时用)

  5、分类

  1、什么叫分类,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所属的类别,根据这些类别将同类的事物分在一起就是分类,而这些类别就是我们分类的标准。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如:△△●●☆☆●△●●△△☆●

  按形状分:1、△2、☆3、●

  按颜色分:1、有颜色2、没有颜色

  2、分类的步骤和方法

  (1)给定标准:当已知分类标准时,我们只需要判断所给的事物是属于哪个类别的,然后将同一类的事物放在一起即可。

  (2)未给定标准:当有很多物体摆在面前,让我们自己确定类别分类时,应首先观察每个物体都有什么样的特点,把具有相同特点的特点的物体放在一起,表示同一类,而这些特点就是分类的标准。

  (3)分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可以根据物体的形状、颜色、作用等将物体分类。

  3、常见题型有:

  (1)把同一类的物体圈起来。

  (2)同类的物体画符号“○”“√”。

  (3)同类的物体番号填在一起。

  6、认识物体和图形

  (一)立体图形

  1、长方体

  长方体是长长的,有6个**的面,有些面是一样的,有些面是不一样,长方体对面相等,用它可以画出长方形。*时见到的火柴盒、文具盒都是长方体。

  2、正方体

  正方体四四方方的,它也有6个**的面,它的边也是直直的。而且它的棱都是一样长,每个面都一样大,无论怎么*放在桌子上,它的高矮都都是一样的,用它可以画出正方形。魔方就是正方体。

  3、圆柱体

  圆柱就像一根柱子。它有上下两个圆圆的面,而且大小一样,用它可以画出圆形;另一个面是弯曲的,我们把弯曲的面放在桌子上就可以滚动它。

  4、球

  圆圆的,可以滚来滚去的就是球。*时玩的皮球、篮球、踢的足球都是球。

  (二)*面图形

  1、长方形:四条边,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

  2、正方形:四条边,而且一样长。

  3、圆形:没有角

  4、三角形:三条边

  (注:三棱柱可以画出三角形和长方形,可不要漏选哦!)

  7、认识钟表

  会认读整时、半时、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这四种时间。

  整时: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整。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1就是1时。1: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2就是2时。2: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4就是4时。4: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6就是6时。6:00

  半时:时针指1和2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1时半。1:30

  时针指2和3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2时半。2:30

  时针指3和4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3时半。3:30

  时针指4和5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4时半。4:30

  时针指5和6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5时半。5:30

  时针指6和7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6时半。6:30

  注意:半时的时候,分针一定指6,时针指在两数字中间,如如时针指的是一个数,则这个时刻是错误的。而分针指在12附近,时针马上指着准确的数字,此时是大约几时整。

  在练习拨针时,时针和分针一定要拨到准确的位置上。

  时针和分针并没有正对着钟面上的数,而是稍微偏了一点,像这种差一点不到几时,或是几时刚刚过一点,我们就不能说正好是几时,而应该说“大约是几时”。

  注意:“大约是几时”拨针时应该掌握在前后5分以内。

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3

  1、读数、写数

  1读20以内的数顺数:从小到大的顺序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倒数:从大到小的顺序20191817······

  单数:1、3、5、7、9······

  双数:2、4、6、8、10······

  (注:0既不是单数,也不是双数,0是偶数。在生活中说单双数,在数学中说奇偶数。)

  2两位数(1)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十个物体为一个整体的情况,实际上十个“1”就是一个“10”,一个“10”就是十个“1”。

  如:A:11里有(1)个十和(1)个一;

  11里有(11)个一。

  12里

  12里有(12)个一13里有(1)个十和(3)个一;

  13里有(13)个一14里有(1)个十和(4)个一;

  14里有(14)个一15里有(1)个十和(5)个一;

  15里有(15)个一······

  19里有(1)个十和(9)个一;

  或者说,19里有(19)个一20里有(2)个十;

  20里有(20)个一B:看数字卡片(11~20),说出卡片上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在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个位)第2位是什么位?(十位)个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十)

  (3)先读11、12、13、14、15、16、17、18、19、20,再写出来。

  如:14,读作:十四,写作:14。个位上是4,表示4个一,十位上数字是1,表示1个十。

  2、比较大小和第几

  1、给数字娃娃排队

  5、6、10、3、20、17,可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也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注意做题时,写一个数字,划去一个,做到不重不漏。)

  2、任意取20以内的两个数,能够用谁比谁大或谁比谁小说一句话。

  如:16比15大,写出来就是16>159比13小,写出来就是9<13

  3、“比”字的用法

  看“比”字的后面是谁,比几大1就要在几的基础上加1,比几小1就要在几的基础上减1。

  如:比5小2的数是(3),比4多3的数是(7)。

  3、几和第几

  △▲▲★△☆☆△△△▲★★★☆★

  观察图,说说有几个图形?(16个图形)从左数第几位是什么?从右数第几位是什么?把左边三个圈起来;把右边第2个圈起来。

  (复习此类知识时,分清左右,同时确定方向;知道几个和第几个的区别。)

  4、相邻数

  2的前面是1,2的后面是3,2再添上1就是3,3再去掉1就是2,与2相邻的数是1和3。

  3的前面是2,3的后面是4,3再添上1就是4,4再去掉1就是3,与3相邻的数是2和4。······

  20的前面是19,20的后面是21,······,与20相邻的数是19和21。

  5、事物的对比

  1.两个事物的对比

  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等,要以其中的一个事物作为参照,或者说以其中的一个事物作为标准,然后再比较,这样就能说另一个事物比作为标准的那个事物大或者小、多或少等。

  比长短:常用的方法注意要一端对齐,也可以采用数格比较,或对称比较。

  比高矮:注意在同一*面上去比较。

  比多少:运用一一对应原则。

  2.三个事物比较

  可以先两个两个的比较。然后根据比较的结果,得出三个事物比较的结论。

  如:A比B重,B比C重,那么可以得到A比C重。A最重,C最轻。

  A比B重,A比C重,只能得到A最重,还要比较B和C,才知道谁最轻。

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4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初步认识,从生活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对物体的形状的认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抽象的几何图形。通过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和展开立体图形,初步认识立体图形与*面图形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认识一些简单的*面图形——直线、射线、线段和角。

  一、目标与要求

  1.能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得出几何图形,正确区分立体图形与*面图形;能把一些立体图形的问题,转化为*面图形进行研究和处理,探索*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经历探索*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提高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形成自觉、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敢于面对学习困难的精神,感受几何图形的美感;倡导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精神,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能从小组交流中获益,并对学习过程进行正确评价,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二、知识框架

  三、重点

  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把立体图形转化为*面图形是重点;

  正确判定围成立体图形的面是*面还是曲面,探索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是重点;

  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是一个重点,在现实情境中,了解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是另一个重点。

  四、难点

  立体图形与*面图形之间的转化是难点;

  探索点、线、面、体运动变化后形成的图形是难点;

  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尺规作图方法,正确比较两条线段长短是难点。

  五、知识点、概念总结

  1.几何图形:点、线、面、体这些可帮助人们有效的刻画错综复杂的世界,它们都称为几何图形。从实物中抽象出的各种图形统称为几何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部分不在同一*面内,叫做立体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面内,叫做*面图形。虽然立体图形与*面图形是两类不同的几何图形,但它们是互相联系的。

  2.几何图形的分类:几何图形一般分为立体图形和*面图形。

  3.直线:几何学基本概念,是点在空间内沿相同或相反方向运动的轨迹。从*面解析几何的角度来看,*面上的直线就是由*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所表示的图形。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只需把这两个二元一次方程联立求解,当这个联立方程组无解时,二直线*行;有无穷多解时,二直线重合;只有一解时,二直线相交于一点。常用直线与X轴正向的夹角(叫直线的倾斜角)或该角的正切(称直线的斜率)来表示*面上直线(对于X轴)的倾斜程度。

  4.射线:在欧几里德几何学中,直线上的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所组成的图形称为射线或半直线。

  5.线段:指一个或一个以上不同线素组成一段连续的或不连续的图线,如实线的线段或由“长划、短间隔、点、短间隔、点、短间隔”组成的双点长划线的线段。

  线段有如下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6.两点间的距离:连接两点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

  7.端点:直线上两个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这两个点叫做线段的端点。

  线段用表示它两个端点的字母或一个小写字母表示,有时这些字母也表示线段长度,记作线段AB或线段BA,线段a。其中AB表示直线上的任意两点。

  8.直线、射线、线段区别:直线没有距离。射线也没有距离。因为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无限延长。

  9.角: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重合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叫做角。所旋转射线的端点叫做角的顶点,开始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始边,终止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终边。

  10.角的静态定义: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重合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11.角的动态定义: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叫做角。所旋转射线的端点叫做角的顶点,开始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始边,终止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终边

  12.角的符号:角的符号:∠

  13.角的种类: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决定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程度,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相反,张开的越小,角则越小。在动态定义中,取决于旋转的方向与角度。角可以分为锐角、直角、钝角、*角、周角、负角、正角、优角、劣角、0角这10种。以度、分、秒为单位的角的度量制称为角度制。此外,还有密位制、弧度制等。

  锐角:大于0°,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直角:等于90°的角叫做直角。

  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角:等于180°的角叫做*角。

  优角:大于180°小于360°叫优角。

  劣角:大于0°小于180°叫做劣角,锐角、直角、钝角都是劣角。

  周角:等于360°的角叫做周角。

  负角: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而成的角叫做负角。

  正角:逆时针旋转的角为正角。

  0角:等于零度的角。

  余角和补角:两角之和为90°则两角互为余角,两角之和为180°则两角互为补角。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

  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后所得的只有一个公共顶点且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互为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构成两对对顶角。互为对顶角的两个角相等。

  还有许多种角的关系,如内错角,同位角,同旁内角(三线八角中,主要用来判断*行)!

  14.几何图形分类

  (1)立体几何图形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柱体;

  包括:圆柱和棱柱,棱柱又可分为直棱柱和斜棱柱,棱柱体按底面边数的多少又可分为三棱柱、四棱柱、N棱柱;

  棱柱体积统一等于底面面积乘以高,即V=SH,

  第二类:锥体;

  包括:圆锥体和棱锥体,棱锥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以及N棱锥;

  棱锥体积统一为V=SH/3,

  第三类:球体;

  此分类只包含球一种几何体,

  体积公式V=4πR3/3,

  其他不常用分类:圆台、棱台、球冠等很少接触到。

  大多几何体都由这些几何体组成。

  (2)*面几何图形如何分类

  a.圆形

  b.多边形:三角形(分为一般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四边形(分为不规则四边形,体形,*行四边形,*行四边形又分:矩形,菱形,正方形)、五边形、六……

  注:正方形既是矩形也是菱形

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5

  第一重点:认识图形

  一、图形可分为

  (1)*面图形,

  (2)立体图形

  1、*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行四边形

  2、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二、图形的拼组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拼成一个*行四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既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也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还可以拼成一个大三角形。

  2、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至少需要4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体至少需要8个小正方体。

  3、两个长方形能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两个特殊的长方形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4个长方体能拼成一个大的长方体。

  第二重点:分类与整理

  分类的方法:一般是

  (1)按形状;

  (2)按颜色;

  (3)按用途;

  (4)按种类。

  在分类的同时,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第三重点:认识人民币

  1、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2、人民币各单位之间的换算:1元=10角;10角=1元;1角=10分;10分=1角;10角=100分;1元=100分。

  3、主要题型:

  填合适的单位。(注意和生活实际联系)

  计算:元+元角+角满10角记得换成1元

  元-元角-角“角”不够减向“元”借1元当10角再计算

  如:

  (1)2元8角+6角=2元14角=3元4角

  (2)65元-3元7角=64元10角-3元7角=61元3角

  4、解决问题:先画批,找准数据,再列式计算。

  列式时用:“几元几角+几元几角”的形式来表示,不用小数形式列式。

  5、换钱:1张10元可以换5张2元。

  1张100元可以换5张20元。1张100元可以换2张50元。

  1张50元可以换10张5元。

  6、2.00元=2元;0.50元=5角;59.90元=59元9角;9.25元=9元2角5分。

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6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数数)

  知识点:

  1、按一定顺序手口一致地数出每种物体的个数。

  2、能用1-10各数正确地表述物体的数量。

  (10以内数的认识)

  知识点:

  1、能形象理解数“1”既可以表示单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个集合。

  2、在数数过程中认识1-10数的符号表示方法。

  3、理解1~10各数除了表示几个,还可以表示第几个,从而认识基数与序数的联系与区别:基数表示数量的多少,序数表示数量的顺序。

  (1~5的认识与书写)

  知识点:

  1、能正确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

  2、会正确书写1-5的数字。

  (0的认识)

  知识点:

  1、认识“0”的产生,理解“0”的含义,0即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和分界点。

  2、学会读、写“0”。

  (6~10的认识与书写)

  知识点:

  1、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10的物体的个数。

  2、会读写6—10的数字。

  针对练习:

  在○里填上“=”“>”或“

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7

  1.1正数和负数

  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书叫做负数。

  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

  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

  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

  1.2有理数

  1.2.1有理数

  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1.2.2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的作用: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达。

  注意事项:⑴数轴的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三要素,缺一不可。

  ⑵同一根数轴,单位长度不能改变。

  一般地,设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a的点在原点的右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左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

  1.2.3相反数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

  在任意一个数前面添上“-”号,新的数就表示原数的相反数。

  1.2.4绝对值

  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

  比较有理数的大小:⑴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⑵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3有理数的加减法

  1.3.1有理数的加法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⑴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⑵绝对值不相等的饿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⑶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加法交换律:a+b=b+a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面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a+b)+c=a+(b+c)

  1.3.2有理数的减法

  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来进行。

  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a-b=a+(-b)

  1.4有理数的乘除法

  1.4.1有理数的乘法

  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ab=ba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ab)c=a(bc)

  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a(b+c)=ab+ac

  数字与字母相乘的书写规范:

  ⑴数字与字母相乘,乘号要省略,或用“”

  ⑵数字与字母相乘,当系数是1或-1时,1要省略不写。

  ⑶带分数与字母相乘,带分数应当化成假分数。

  用字母x表示任意一个有理数,2与x的乘积记为2x,3与x的乘积记为3x,则式子2x+3x是2x与3x的和,2x与3x叫做这个式子的项,2和3分别是着两项的系数。

  一般地,合并含有相同字母因数的式子时,只需将它们的系数合并,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再乘字母因数,即

  ax+bx=(a+b)x

  上式中x是字母因数,a与b分别是ax与bx这两项的系数。

  去括号法则:

  括号前是“+”,把括号和括号前的“+”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改变符号。

  括号前是“-”,把括号和括号前的“-”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式子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式子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同;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式子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式子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反。

  1.4.2有理数的除法

  有理数除法法则:

  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a÷b=a·(b≠0)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因为有理数的除法可以化为乘法,所以可以利用乘法的运算性质简化运算。乘除混合运算往往先将除法化成乘法,然后确定积的符号,最后求出结果。

  1.5有理数的乘方

  1.5.1乘方

  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an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当an看作a的n次方的结果时,也可以读作a的n次幂。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⑴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⑵同极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⑶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1.5.2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是正整数),使用的是科学记数法。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n位整数,其中10的指数是n-1。

  1.5.3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接近实际数目,但与实际数目还有差别的数叫做近似数。

  精确度: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精确到哪一位。

  从一个数的左边第一个非0数字起,到末位数字止,所有数字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对于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a×10n,规定它的有效数字就是a中的有效数字。

  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

  2.1从算式到方程

  2.1.1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

  2.1.2等式的性质

  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2.2从古老的代数书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⑴

  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2.3从“买布问题”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⑵

  方程中有带括号的式子时,去括号的方法与有理数运算中括号类似。

  解方程就是要求出其中的未知数(例如x),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系数化为1等步骤,就可以使一元一次方程逐步向着x=a的形式转化,这个过程主要依据等式的性质和运算律等。

  去分母:

  ⑴具体做法:方程两边都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⑵依据:等式性质2

  ⑶注意事项:①分子打上括号

  ②不含分母的项也要乘

  2.4再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第三章图形认识初步

  3.1多姿多彩的图形

  现实生活中的物体我们只管它的形状、大小、位置而得到的图形,叫做几何图形。

  3.1.1立体图形与*面图形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都是立体图形。此外棱柱、棱锥也是常见的立体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都是*面图形。

  许多立体图形是由一些*面图形围成的,将它们适当地剪开,就可以展开成*面图形。

  3.1.2点、线、面、体

  几何体也简称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

  包围着体的是面。面有*的面和曲的面两种。

  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

  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

  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3.2直线、射线、线段

  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点C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与MB,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类似的还有线段的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等。

  直线桑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叫做射线。

  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简单说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3角的度量

  角也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

  度、分、秒是常用的角的度量单位。

  把一个周角360等分,每一份就是一度的角,记作1;把1度的角60等分,每份叫做1分的角,记作1;把1分的角60等分,每份叫做1秒的角,记作1。

  3.4角的比较与运算

  3.4.1角的比较

  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分线。类似的,还有叫的三等分线。

  3.4.2余角和补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等角的补角相等。

  等角的余角相等。

  第四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是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

  4.1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全面调查举例

  用划记法记录数据,“正”字的每一划(笔画)代表一个数据。

  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属于全面调查。

  4.2调查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抽样调查举例

  抽样调查是从总体中抽取样本进行调查,根据样本来估计总体的一种调查。

  统计调查是收集数据常用的方法,一般有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两种,实际中常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调查时,可用不同的方法获得数据。除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外,查阅文献资料和实验也是获得数据的有效方法。

  利用表格整理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数据的分布规律。利用统计图表示经过整理的数据,能更直观地反映数据规律。

  4.3课题学*“你怎样处理废电池?”

  调查活动主要包括以下五项步骤:

  一、设计调查问卷

  ⑴设计调查问卷的步骤

  ①确定调查目的;

  ②选择调查对象;

  ③设计调查问题

  ⑵设计调查问卷时要注意:

  ①提问不能涉及提问者的个人观点;

  ②不要提问人们不愿意回答的问题;

  ③提供的选择答案要尽可能全面;

  ④问题应简明;

  ⑤问卷应简短。

  二、实施调查

  将调查问卷复制足够的份数,发给被调查对象。

  实施调查时要注意:

  ⑴向被调查者讲明哪些人是被调查的对象,以及他为什么成为被调查者;

  ⑵告诉被调查者你收集数据的目的。

  三、处理数据

  根据收回的调查问卷,整理、描述和分析收集到的数据。

  四、交流

  根据调查结果,讨论你们小组有哪些发现和建议?

  五、写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

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8

  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用加法。

  加数+加数=和如:3+13=16中,3和13是加数,和是16。

  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是多少用减法。

  被减数-减数=差如:19-6=13中,19是被减数,6是减数,差是13。

  要点:

  (一)熟记表内加法和减法的得数

  (二)整理与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三)知道以下规律

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9

  一、读数、写数。

  1.读20以内的数。

  顺数:从小到大的顺序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倒数:从大到小的顺序20 19 18 17······

  单数:1、3、5、7、9······

  双数:2、4、6、8、10······

  (注:0既不是单数,也不是双数,0是偶数。在生活中说单双数,在数学中说奇偶数。)

  2.两位数

  (1)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十个物体为一个整体的情况,实际上十个“1”就是一个“10”,一个“10”就是十个“1”。

  如:A:11里有(1)个十和(1)个一;

  11里有(11)个一。

  12里有(1)个十和(2)个一;

  12里有(12)个一13里有(1)个十和(3)个一;

  13里有(13)个一14里有(1)个十和(4)个一;

  14里有(14)个一15里有(1)个十和(5)个一;

  15里有(15)个一······

  19里有(1)个十和(9)个一;

  或者说,19里有(19)个一20里有(2)个十;

  20里有(20)个一B:看数字卡片(11~20),说出卡片上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在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个位)第2位是什么位?(十位)个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十)

  (3)先读11、12、13、14、15、16、17、18、19、20,再写出来。

  如:14,读作:十四,写作:14。个位上是4,表示4个一,十位上数字是1,表示1个十。

  二、比较大小和第几。

  1.比较大小

  例如,给数字娃娃排队:5、6、10、3、20、17,可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也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注意做题时,写一个数字,划去一个,做到不重不漏。)

  2.任意取20以内的两个数,能够用谁比谁大或谁比谁小说一句话。

  如:16比15大,写出来就是16>159比13小,写出来就是9<133、“比”字的.用法

  看“比”字的后面是谁,比几大1就要在几的基础上加1,比几小1就要在几的基础上减1。

  如:比5小2的数是(3),比4多3的数是(7)。

  3.几和第几

  △▲▲★△☆☆△△△▲★★★☆★

  观察图,说说有几个图形?(16个图形)从左数第几位是什么?从右数第几位是什么?把左边三个圈起来;把右边第2个圈起来。

  (复习此类知识时,分清左右,同时确定方向;知道几个和第几个的区别。)

  4.相邻数

  2的前面是1,2的后面是3,2再添上1就是3,3再去掉1就是2,与2相邻的数是1和3。

  3的前面是2,3的后面是4,3再添上1就是4,4再去掉1就是3,与3相邻的数是2和4。······

  20的前面是19,20的后面是21,······,与20相邻的数是19和21。

  三、比一比

  1.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等,要以其中的一个事物作为参照,或者说以其中的一个事物作为标准,然后再比较,这样就能说另一个事物比作为标准的那个事物大或者小、多或少等。

  比长短:常用的方法注意要一端对齐,也可以采用数格比较,或对称比较。比高矮:注意在同一*面上去比较。比多少:运用一一对应原则。

  2.三个事物比较,可以先两个两个的比较。然后根据比较的结果,得出三个事物比较的结论。

  如:A比B重,B比C重,那么可以得到A比C重。A最重,C最轻。

  A比B重,A比C重,只能得到A最重,还要比较B和C,才知道谁最轻。

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0

  1、加法

  (1)两个数相加,保持得数不变:如果相加的这两个数有一个增大了,则另一个数就要减小,且一个数增大了多少,另一个数就要减少多少。

  (2)两个数相加,其中的一个数不变,如果另一个数变化则得数也会发生变化,且加数变化了多少,结果就变化多少。

  (3)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得数不变。

  2、减法

  (1)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保持减数不变:如果被减数增大,结果也增大且被减数增大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则结果也减小,且被减数减小多少,结果也减小多少。

  (2)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被减数不变:如果减数增大,结果就减小,且减数增大了多少,结果就减小多少;如果减数减小,则结果增大,且减数减小了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

  (3)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的数不变:被减数增大多少,减数就要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多少,减数也要减小多少。

  1.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凑小数,拆大数”

  将小数凑成10,然后再计算。如:3+9(3+7=10,9可以分成7和2,10+2=12)

  “凑大数,拆小数”,将大数凑成10,然后再计算。

  如:8+7(8+2=10,7可以分成2和5,10+5=15)

  注意:孩子喜欢和熟悉的方法才是最佳方法而且只掌握一种就可以了。

  2.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11+6(个位相加,1+6=7)

  11+6=1715-3(个位上够减,5-3=2)

  15-3=12

  3、加强进位和不进位、及不退位的训练。

  4、看图列式解题时候,要利用图中已知条件正确列式。

  常用的关系有:

  (1)部分数+部分数=总数

  (2)总数-部分数=另一个部分数

  (3)大数-小数=相差数(谁比谁多几,或谁比谁少几)

  (4)原有-借出=剩下(用了多少,求还剩多少时用)

  8、分类

  1、什么叫分类,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所属的类别,根据这些类别将同类的事物分在一起就是分类,而这些类别就是我们分类的标准。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如:△△●●☆☆●△●●△△☆●

  按形状分:1、△2、☆3、●

  按颜色分:1、有颜色2、没有颜色

  2、分类的步骤和方法

  (1)给定标准:当已知分类标准时,我们只需要判断所给的事物是属于哪个类别的,然后将同一类的事物放在一起即可。

  (2)未给定标准:当有很多物体摆在面前,让我们自己确定类别分类时,应首先观察每个物体都有什么样的特点,把具有相同特点的特点的物体放在一起,表示同一类,而这些特点就是分类的标准。

  (3)分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可以根据物体的形状、颜色、作用等将物体分类。

  3、常见题型有:

  (1)把同一类的物体圈起来。

  (2)同类的物体画符号“○”“√”。

  (3)同类的物体番号填在一起。

  9、认识物体和图形

  (一)立体图形

  1、长方体

  长方体是长长的,有6个**的面,有些面是一样的,有些面是不一样,长方体对面相等,用它可以画出长方形。*时见到的火柴盒、文具盒都是长方体。

  2、正方体

  正方体四四方方的,它也有6个**的面,它的边也是直直的。而且它的棱都是一样长,每个面都一样大,无论怎么*放在桌子上,它的高矮都都是一样的,用它可以画出正方形。魔方就是正方体。

  3、圆柱体

  圆柱就像一根柱子。它有上下两个圆圆的面,而且大小一样,用它可以画出圆形;另一个面是弯曲的,我们把弯曲的面放在桌子上就可以滚动它。

  4、球

  圆圆的,可以滚来滚去的就是球。*时玩的皮球、篮球、踢的足球都是球。

  (二)*面图形

  1、长方形:四条边,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

  2、正方形:四条边,而且一样长。

  3、圆形:没有角

  4、三角形:三条边

  (注:三棱柱可以画出三角形和长方形,可不要漏选哦!)

  10、认识钟表

  会认读整时、半时、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这四种时间。

  整时: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整。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1就是1时。1: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2就是2时。2: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4就是4时。4: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6就是6时。6:00

  半时:时针指1和2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1时半。1:30

  时针指2和3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2时半。2:30

  时针指3和4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3时半。3:30

  时针指4和5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4时半。4:30

  时针指5和6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5时半。5:30

  时针指6和7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6时半。6:30

  注意:半时的时候,分针一定指6,时针指在两数字中间,如如时针指的是一个数,则这个时刻是错误的。而分针指在12附近,时针马上指着准确的数字,此时是大约几时整。

  在练习拨针时,时针和分针一定要拨到准确的位置上。

  时针和分针并没有正对着钟面上的数,而是稍微偏了一点,像这种差一点不到几时,或是几时刚刚过一点,我们就不能说正好是几时,而应该说“大约是几时”。

  注意:“大约是几时”拨针时应该掌握在前后5分以内。


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梳理3篇(扩展5)

——中考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5篇

中考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

  全等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全等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一样时,其中一个可以经过*移、旋转、对称等运动(或称变换)使之与另一个重合,这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及推论有:

  (1)“边角边”简称“SAS”

  (2)“角边角”简称“ASA”

  (3)“边边边”简称“SSS”

  (4)“角角边”简称“AAS”

  (5)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4.角*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分线上。

  5.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在学习三角形的全等时,教师应该从实际生活中的图形出发,引出全等图形进而引出全等三角形。通过直观的理解和比较发现全等三角形的奥妙之处。在经历三角形的角*分线、中线等探索中激发学生的集合思维,启发他们的灵感,使学生体会到集合的真正魅力。

  第十二章轴对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对称轴: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性质:(1)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2)角*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3)线段垂直*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5)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4.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5.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

  6.等边三角形角的特点:三个内角相等,等于60°,

  7.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两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8.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9.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在建立在轴对称概念的.基础上,能够对生活中的图形进行分析鉴赏,亲身经历数学美,正确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的性质和判定,并利用这些性质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第十三章实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算术*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正数x叫做a的算术*方根,记作。0的算术*方根为0;从定义可知,只有当a≥0时,a才有算术*方根。

  2.*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方根等于a,即x2=a,那么数x就叫做a的*方根。

  3.正数有两个*方根(一正一负)它们互为相反数;0只有一个*方根,就是它本身;负数没有*方根。

  4.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5.数a的相反数是-a,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实数部分主要要求学生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估算无理数的大小;了解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会进行实数的运算。重点是实数的意义和实数的分类;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一次函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正比例函数一般式:y=kx(k≠0),其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

  3.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一次函数y=kx+b中: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4.已知两点坐标求函数解析式:待定系数法

  一次函数是初中学生学习函数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其它函数知识的基石。在学习本章内容时,教师应该多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变量,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事物。培养学生良好的变化与对应意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侧重于理解和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让学习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乐趣。

  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

  一.知识概念

  1.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m,n都是正数)

  2..幂的乘方法则:(m,n都是正数)

  3.整式的乘法

  (1)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是通过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即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中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4.*方差公式:

  5.完全*方公式:

  6.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a≠0,m、n都是正数,且m>n).

  在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同底数幂相除”而且0不能做除数,所以法则中a≠0.

  ②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即,如,(-2.50=1),则00无意义.

  ③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p次幂(p是正整数),等于这个数的p的次幂的倒数,即(a≠0,p是正整数),而0-1,0-3都是无意义的;当a>0时,a-p的值一定是正的;当a<0时,a-p的值可能是正也可能是负的,如,

  ④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

  7.整式的除法

  单项式除法单项式: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8.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分解因式的一般方法:1.提公共因式法2.运用公式法3.十字相乘法

  分解因式的步骤:(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

  (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这章内容知识点较多,表面看来零碎的概念和性质也较多,但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应多准备些小组合作与交流活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计算能力。在做题中体验数学法则、公式的简洁美、和谐美,提高做题效率。

中考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2

  1.提公共因式法

  ※1.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如:

  ※2.概念内涵:

  (1)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应当是“积”;

  (2)公因式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3)提公因式法的理论依据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即:

  ※3.易错点点评:

  (1)注意项的符号与幂指数是否搞错;

  (2)公因式是否提“干净”;

  (3)多项式中某一项恰为公因式,提出后,括号中这一项为+1,不漏掉.

  2.运用公式法

  ※1.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2.主要公式:

  (1)*方差公式:

  (2)完全*方公式:

  ¤3.易错点点评:

  因式分解要分解到底.如就没有分解到底.

  ※4.运用公式法:

  (1)*方差公式:

  ①应是二项式或视作二项式的多项式;

  ②二项式的每项(不含符号)都是一个单项式(或多项式)的*方;

  ③二项是异号.

  (2)完全*方公式:

  ①应是三项式;

  ②其中两项同号,且各为一整式的*方;

  ③还有一项可正负,且它是前两项幂的底数乘积的2倍.

  3.因式分解的思路与解题步骤:

  (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

  (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4.分组分解法:

  ※1.分组分解法: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

  如:

  ※2.概念内涵:

  分组分解法的关键是如何分组,要尝试通过分组后是否有公因式可提,并且可继续分解,分组后是否可利用公式法继续分解因式.

  ※3.注意:分组时要注意符号的变化.

  5.十字相乘法:

  ※1.对于二次三项式,将a和c分别分解成两个因数的乘积,且满足,往往写成的形式,将二次三项式进行分解.

  如:

  ※2.二次三项式的分解:

  ※3.规律内涵:

  (1)理解:把分解因式时,如果常数项q是正数,那么把它分解成两个同号因数,它们的符号与一次项系数p的符号相同.

  (2)如果常数项q是负数,那么把它分解成两个异号因数,其中绝对值较大的因数与一次项系数p的符号相同,对于分解的两个因数,还要看它们的和是不是等于一次项系数p.

  ※4.易错点点评:

  (1)十字相乘法在对系数分解时易出错;

  (2)分解的结果与原式不等,这时通常采用多项式乘法还原后检验分解的是否正确.

中考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3

  一、函数: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二、自变量取值范围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般从整式(取全体实数),分式(分母不为0)、二次根式(被开方数为非负数)、实际意义几方面考虑。

  三、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1)关系式(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关系式(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象法

  用图象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

  四、由函数关系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五、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

  1、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

  特别地,当一次函数中的b=0时(即)(k为常数,k0),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一次函数的图像:所有一次函数的图像都是一条直线

  3、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图像的主要特征:一次函数的图像是经过点(0,b)的直线;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经过原点(0,0)的直线。

  第七章知识点

  1、二元一次方程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3、二元一次方程组

  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5、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代入(消元)法(2)加减(消元)法

  第八章知识点

  1、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均水*)的量:*均数、众数、中位数

  2、*均数

  (2)加权*均数:

  3、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4、中位数

  一般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中考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4

  一、轴对称图形

  1.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2.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3、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4.轴对称的性质

  ①关于某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②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③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④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条直线垂直*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二、线段的垂直*分线

  1.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也叫中垂线。

  2.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3.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三、用坐标表示轴对称小结:

  1.在*面直角坐标系中,关于x轴对称的点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的点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等.

  2.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分线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四、(等腰三角形)知识点回顾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②.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五、(等边三角形)知识点回顾

  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0。

  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①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②有一个角是60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分线*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即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

  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②、等腰三角形的其他性质:

  (1)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且等于45°

  (2)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为锐角,不能为钝角(或直角),但顶角可为钝角(或直角)。

  (3)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设腰长为a,底边长为b,则

  (4)等腰三角形的三角关系:设顶角为顶角为∠A,底角为∠B、∠C,则∠A=180°—2∠B,∠B=∠C=

  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

  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这个判定定理常用于证明同一个三角形中的边相等。

  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④、三角形中的中位线

  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1)三角形共有三条中位线,并且它们又重新构成一个新的三角形。

  (2)要会区别三角形中线与中位线。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作用:

  位置关系:可以证明两条直线*行。

  数量关系:可以证明线段的倍分关系。

  常用结论:任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中位线,由此有:

  结论1:三条中位线组成一个三角形,其周长为原三角形周长的一半。

  结论2: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分割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

  结论3: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划分出三个面积相等的*行四边形。

  结论4:三角形一条中线和与它相交的中位线互相*分。

  结论5:三角形中任意两条中位线的夹角与这夹角所对的三角形的顶角相等。

中考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5

  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

  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包括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及时了解、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中学数学学习要重点掌握的的数学思想有以上几个:集合与对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运动思想,转化思想,变换思想。

  有了数学思想以后,还要掌握具体的方法,比如:换元、待定系数、数学归纳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等等。在具体的方法中,常用的有:观察与实验,联想与类比,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一般与特殊,有限与无限,抽象与概括等。

  逐步形成“以我为主”的学习模式

  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靠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记数学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教师在课堂中拓展的课外知识。记录下来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要建立数学纠错本。把*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


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梳理3篇(扩展6)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3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

  第一单元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1分=60秒

  半时=30分60分=1时

  60秒=1分30分=半时

  第二、四单元

  1、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

  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

  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

  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的五位数是9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

  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位上的数,如果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的三位数是位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5、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6、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7、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作10,加本位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特别注意:中间是0的退位减法,例如:309—189;1000—428等

  8、

  ⑴加法公式:加数+另一个加数=和

  加法的验算:

  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另一个加数+加数=和

  ②和—另一个加数=加数

  ⑵减法公式:被减数—减数=差

  减法的验算:

  ①差+减数=被减数

  ②减数+差=被减数

  ③被减数—差=减数

  特别注意:验算时“验算”别忘了写!!!

  第三单元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①进率是10: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0分米=1米,10厘米=1分米,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100厘米=1米,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1千米=1000米,1公里==1000米,1000米=1千米,1000米=1公里

  6、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

  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7、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000千克=1吨1000克=1千克

  第五单元倍的认识

  1、倍的意义:要知道两个数的关系,先确定谁是1倍数,然后把另一个数和它作比较,另一个数里有几个1倍数就是它的几倍。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

  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这个数×倍数=这个数的几倍

  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1、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哪一位下面。

  2、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因数中间有0,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一位数上的数,与中间的0相乘时,如果后面没有进上来的数,这一位上要用0来占位,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

  ③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笔算时,可以把一位数与多位数0前面那个数字对齐,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②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公式:速度×时间=路程每节车厢的人数×车厢的数量=全车的人数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5、(关于“大约)应用题:

  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估算”、“估计一下”,条件中无论有没有大约都是求近似数,用估算。(估算时要用≈)

  例:387×5≈

  把387看作390(个位是7,四舍五入,7大于5所以进1,看作390)再算390×5=1950。

  所以:387×5≈1950

  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的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行四边形。

  6、*行四边形的特点: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②*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变式:①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

  ②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变式: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1、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所分的份数作分母,所取的份数作分子。

  分子表示:其中的几份

  分母表示:*均分成几份

  2、几分之一: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几分之几: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3、把一个整体*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4,比较大小的方法:

  ①当分子相同时,分母越小分数越大,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②当分母相同时,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5、分数加减法:

  ①相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②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把1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计算。(1可以看作所有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例:把12个圆的3/4有()个圆;

  分析:先找整体12;再找分母4,表示*均分成4份;求出12÷4=3,表示每一份有3个;最后找分子3,表示其中的3份,所以:3×3=9;所以把12个圆的"3/4有9个圆。

  1、估算。(先求出多位数的近似数,再进行计算。如497×7≈3500)

  2、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②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3、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4、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哪一位下面。

  5、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因数中间有0,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一位数上的数,与中间的0相乘时,如果后面没有进上来的数,这一位上要用0来占位,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

  6、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笔算时,可以把一位数与多位数0前面那个数字对齐,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7、(关于“大约)应用题: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估算”、“估计一下”,条件中无论有没有大约都是求近似数,用估算。→(≈)

  8、减法的验算方法:

  ①用被减数减去差,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减数

  ②用差加减数,看结果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9、加法的验算方法:

  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②用和减一个加数,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2

  第一单元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1分=60秒

  半时=30分60分=1时

  60秒=1分30分=半时

  第二、四单元

  1、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

  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

  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

  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的五位数是9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

  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位上的数,如果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的三位数是位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5、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6、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7、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作10,加本位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特别注意:中间是0的退位减法,例如:309—189;1000—428等

  8、

  ⑴加法公式:加数+另一个加数=和

  加法的验算:

  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另一个加数+加数=和

  ②和—另一个加数=加数

  ⑵减法公式:被减数—减数=差

  减法的验算:

  ①差+减数=被减数

  ②减数+差=被减数

  ③被减数—差=减数

  特别注意:验算时“验算”别忘了写!!!

  第三单元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①进率是10: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0分米=1米,10厘米=1分米,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100厘米=1米,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1千米=1000米,1公里==1000米,1000米=1千米,1000米=1公里

  6、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

  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7、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000千克=1吨1000克=1千克

  第五单元倍的认识

  1、倍的意义:要知道两个数的关系,先确定谁是1倍数,然后把另一个数和它作比较,另一个数里有几个1倍数就是它的几倍。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

  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这个数×倍数=这个数的几倍

  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1、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哪一位下面。

  2、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因数中间有0,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一位数上的数,与中间的0相乘时,如果后面没有进上来的数,这一位上要用0来占位,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

  ③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笔算时,可以把一位数与多位数0前面那个数字对齐,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②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公式:速度×时间=路程每节车厢的人数×车厢的数量=全车的人数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5、(关于“大约)应用题:

  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估算”、“估计一下”,条件中无论有没有大约都是求近似数,用估算。(估算时要用≈)

  例:387×5≈

  把387看作390(个位是7,四舍五入,7大于5所以进1,看作390)再算390×5=1950。

  所以:387×5≈1950

  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的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行四边形。

  6、*行四边形的特点: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②*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变式:①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

  ②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变式: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1、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所分的份数作分母,所取的份数作分子。

  分子表示:其中的几份

  分母表示:*均分成几份

  2、几分之一: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几分之几: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3、把一个整体*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4,比较大小的方法:

  ①当分子相同时,分母越小分数越大,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②当分母相同时,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5、分数加减法:

  ①相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②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把1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计算。(1可以看作所有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例:把12个圆的3/4有()个圆;

  分析:先找整体12;再找分母4,表示*均分成4份;求出12÷4=3,表示每一份有3个;最后找分子3,表示其中的3份,所以:3×3=9;所以把12个圆的3/4有9个圆。

  1、估算。(先求出多位数的近似数,再进行计算。如497×7≈3500)

  2、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②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3、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4、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哪一位下面。

  5、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因数中间有0,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一位数上的数,与中间的0相乘时,如果后面没有进上来的数,这一位上要用0来占位,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

  6、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笔算时,可以把一位数与多位数0前面那个数字对齐,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7、(关于“大约)应用题: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估算”、“估计一下”,条件中无论有没有大约都是求近似数,用估算。→(≈)

  8、减法的验算方法:

  ①用被减数减去差,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减数

  ②用差加减数,看结果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9、加法的验算方法:

  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②用和减一个加数,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3

  第一单元

  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1分=60秒

  半时=30分60分=1时

  60秒=1分30分=半时

  第二、四单元

  1、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

  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

  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

  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的五位数是9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

  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位上的数,如果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 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 9就用五入法的三位数是位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5、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6、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7、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作10,加本位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特别注意:中间是0的退位减法,例如:309 189;1000 428等

  8、⑴加法公式:加数+另一个加数=和加法的验算:

  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另一个加数+加数=和。

  ②和另一个加数=加数

  ⑵减法公式:被减数减数=差

  减法的验算:

  ①差+减数=被减数

  ②减数+差=被减数

  ③被减数差=减数

  特别注意:验算时“验算”别忘了写!!!

  第三单元

  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①进率是10: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

  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

  100厘米=1米,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

  1千米=1000米,1公里==1000米,

  1000米=1千米,1000米=1公里

  6、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

  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7、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1000千克=1吨1000克=1千克

  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

  1、倍的意义:要知道两个数的关系,先确定谁是1倍数,然后把另一个数和它作比较,另一个数里有几个1倍数就是它的几倍。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

  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这个数×倍数=这个数的几倍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1、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哪一位下面。

  2、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因数中间有0,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一位数上的数,与中间的0相乘时,如果后面没有进上来的数,这一位上要用0来占位,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

  ③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笔算时,可以把一位数与多位数0前面那个数字对齐,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公式:速度×时间=路程每节车厢的人数×车厢的数量=全车的人数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5、(关于“大约)应用题:

  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估算”、“估计一下”,条件中无论有没有大约都是求近似数,用估算。(估算时要用≈)

  例:387×5≈

  把387看作390(个位是7,四舍五入,7大于5所以进1,看作390)再算390×5=1950.

  所以:387×5≈1950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的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行四边形。

  6、*行四边形的特点:

  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变式:

  ①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

  ②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变式: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第八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1、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所分的份数作分母,所取的份数作分子。

  分子表示:其中的几份

  分母表示:*均分成几份

  2、几分之一: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几分之几: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3、把一个整体*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4,比较大小的方法:

  ①当分子相同时,分母越小分数越大,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②当分母相同时,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5、分数加减法:

  ①相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②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把1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计算。(1可以看作所有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例:把12个圆的3/4有个圆;

  分析:先找整体12;再找分母4,表示*均分成4份;求出12÷4=3,表示每一份有3个;最后找分子3,表示其中的3份,所以:3×3=9;所以把12个圆的3/4有9个圆。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学习方法

  1、科学的预习方法

  预习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的旧知识,可进行补缺,以减听课过程中的困难;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预习后把自己理解了的东西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思维水*;预习后将课本的例题及老师要讲授的习题提前完成,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与老师的方法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更多的方法与技巧。总之,这样会使你的听课更加有的放矢,你会知道哪些该重点听,哪些该重点记。

  2、科学的听课方式

  听课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参预的过程,要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还要想在老师前面,不断思考:面对这个问题我会怎么想?当老师讲解时,又要思考:老师为什么这样想?这里用了什么思想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问题多了,思路自然就开阔了。

  3、科学的记录笔记

  记问题将课堂上未听懂的问题及时记下来,便于课后请教同学或老师,把问题弄懂弄通。

  记疑点对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有疑问应及时记下,这类疑点,有可能是自己理解错造成的,也有可能是老师讲课疏忽大意造成的,记下来后,便于课后与老师商榷。

  记方法勤记老师讲的解题技巧、思路及方法,这对于启迪思维,开阔视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并对提高解题水*大有益处。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学习技巧

  回顾和把握*时的困难,注意检查错误,填补空白,合理解决问题。

  在实践中,我们要抓住一个难题。我省高考数学考试的难度在0.65左右,如果命题的方向不偏颇,大多数学生都能减少当前问题的难度。对于优等生,要提高难度,灵活运用知识,深入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时,练习的次数应该适度控制,以前做过的问题应该被发现,特别是容易出错的知识点。我们应该再看一遍,把概念搞清楚,这样才能减少类似问题再犯错误的可能性。有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战略,另一个是技能。高考就像战争一样,在战略上要轻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在策略上,学生应该建立信心。毕竟复习时间已经够长了,应该掌握知识,这样答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就技巧而言,回答问题比回答问题容易。在试卷中,难度一般是分散的:选择题的难度在后面,填空的难度也是一样的。大问题一般可以在前面或两个做,在后面的大问题中,一两个小问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当你回答一个问题时,你必须先解决这些问题。当你遇到麻烦时,不要花太多时间。只要放弃,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专注于突破。考试时间比较紧,要分配合理的答题时间。当然,这会因人而异。中产阶层应该把重心往前移动,在前面选择,填的时间越多,问题越大,有的由前面的问题比较简单,就能拿到积分来把握。优等生要在掌握问题速度的前提下,在适当的重心转移的前提下解决问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梳理3篇(扩展7)

——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3篇

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1

  一、圆的定义

  1、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点组成的图形。

  2、在同一*面内,到一个定点的距离都相等的点组成的图形。

  二、圆的各元素

  1、半径:圆上一点与圆心的连线段。

  2、直径:连接圆上两点有经过圆心的线段。

  3、弦:连接圆上两点线段(直径也是弦)。

  4、弧:圆上两点之间的曲线部分。半圆周也是弧。

  (1)劣弧:小于半圆周的弧。

  (2)优弧:大于半圆周的弧。

  5、圆心角:以圆心为顶点,半径为角的边。

  6、圆周角:顶点在圆周上,圆周角的两边是弦。

  7、弦心距:圆心到弦的垂线段的长。

  三、圆的基本性质

  1、圆的对称性

  (1)圆是图形,它的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2)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它的对称中心是圆心。

  (3)圆是对称图形。

  2、垂径定理。

  (1)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且*分这条弦所对的两条弧。

  (2)推论:

  *分弦(非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分弧的直径,垂直*分弧所对的弦。

  3、圆心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的度数。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度数的一半。

  (1)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2)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圆周角为直角,它所对的弦是直径。

  4、在同圆或等圆中,两条弦、两条弧、两个圆周角、两个圆心角、两条弦心距五对量中只要有一对量相等,其余四对量也分别相等。

  5、夹在*行线间的两条弧相等。

  6、设⊙O的半径为r,OP=d。

  7、(1)过两点的圆的圆心一定在两点间连线段的中垂线上。

  (2)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圆心是三边中垂线的交点,它到三个点的距离相等。

  (直角的外心就是斜边的中点。)

  8、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d表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r表示圆的半径。

  直线与圆有两个交点,直线与圆相交;直线与圆只有一个交点,直线与圆相切;

  直线与圆没有交点,直线与圆相离。

  9、中,A(x1,y1)、B(x2,y2)。

  10、圆的切线判定。

  (1)d=r时,直线是圆的切线。

  切点不明确:画垂直,证半径。

  (2)经过半径的外端且与半径垂直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切点明确:连半径,证垂直。

  11、圆的切线的性质(补充)。

  (1)经过切点的直径一定垂直于切线。

  (2)经过切点并且垂直于这条切线的直线一定经过圆心。

  12、切线长定理。

  (1)切线长: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切点与这点之间连线段的长叫这个点到圆的切线长。

  (2)切线长定理。

  ∵PA、PB切⊙O于点A、B

  ∴PA=PB,∠1=∠2。

  13、内切圆及有关计算。

  (1)内切圆的圆心是三个内角*分线的交点,它到三边的距离相等。

  (2)如图,△ABC中,AB=5,BC=6,AC=7,⊙O切△ABC三边于点D、E、F。

  求:AD、BE、CF的长。

  分析:设AD=x,则AD=AF=x,BD=BE=5-x,CE=CF=7-x.

  可得方程:5-x+7-x=6,解得x=3

  (3)△ABC中,∠C=90°,AC=b,BC=a,AB=c。

  求内切圆的半径r。

  分析:先证得正方形ODCE,

  得CD=CE=r

  AD=AF=b-r,BE=BF=a-r

  b-r+a-r=c

  14、(1)弦切角:角的顶点在圆周上,角的一边是圆的切线,另一边是圆的弦。

  BC切⊙O于点B,AB为弦,∠ABC叫弦切角,∠ABC=∠D。

  (2)相交弦定理。

  圆的两条弦AB与CD相交于点P,则PA?PB=PC?PD。

  (3)切割线定理。

  如图,PA切⊙O于点A,PBC是⊙O的割线,则PA2=PB?PC。

  (4)推论:如图,PAB、PCD是⊙O的割线,则PA?PB=PC?PD。

  15、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1)外离:d>r1+r2,交点有0个;

  外切:d=r1+r2,交点有1个;

  相交:r1-r2

  内切:d=r1-r2,交点有1个;

  内含:0≤d

  (2)性质。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分公共弦。

  相切两圆的连心线必经过切点。

  16、圆中有关量的计算。

  (1)弧长有L表示,圆心角用n表示,圆的半径用R表示。

  (2)扇形的面积用S表示。

  (3)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

  r为底面圆的半径,a为母线长。

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2

  1二次根式:形如式子为二次根式;

  性质:是一个非负数;

  2二次根式的.乘除:

  3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加减时,先将二次根式华为最简二次根式,再将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

  4海伦-秦九韶公式:,S是的面积,p为.

  1:等号两边都是整式,且只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是2的方程.

  2配方法:将方程的一边配成完全*方式,然后两边开方;

  因式分解法:左边是两个因式的乘积,右边为零.

  3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韦达定理:设是方程的两个根,那么有

  1:一个图形绕某一点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

  性质:对应点到中心的距离相等;

  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的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2中心对称:一个图形绕一个点旋转180度,和另一个图形重合,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中心对称;

  中心对称图形:一个图形绕某一点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图形能够和原来的图形重合,则说这个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3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

  1圆、圆心、半径、直径、圆弧、弦、半圆的定义

  2垂直于弦的直径

  圆是图形,任何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垂直于弦的直径*分弦,并且*方弦所对的两条弧;

  *分弦的直径垂直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3弧、弦、圆心角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

  4圆周角

  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5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点在圆外d>r

  点在圆上d=r

  点在圆内dR+r

  外切d=R+r

  相交R-r


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梳理3篇(扩展8)

——四年级上册数学基础知识点3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基础知识点1

  1、线

  ⑴直线

  直线没有端点;长度无限;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⑵射线

  射线只有一个端点;长度无限。

  ⑶线段

  线段有两个端点,它是直线的一部分;长度有限;两点的连线中,线段为最短。

  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

  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都是直的,射线和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⑷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行和相交两种。

  ⑸*行线

  定义:在同一*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行线。直线a*行于b,直线b也*行于a。

  性质:过直线外一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行。

  两条*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行线间垂直线段处处相等。

  画法:一合,二靠,三移,四画。

  ⑹垂线

  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相交的点叫做垂足。

  性质:

  过一点(直线上或直线外)只能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画法:一合,二过,三画,四标。

  2、角

  (1)角的定义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

  (2)角的度量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度。记作"1°"。

  (3)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的大小,*得越大,角越大。

  (4)角的画法一画线,二量角,三连线,四标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的角的度数是15的倍数。

  (5)角的分类

  ①、锐角: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②、直角:等于90°的角叫做直角。

  ③、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④、*角: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所组成的角叫做*角。*角180°。

  ⑤、周角:角的一边旋转一周,与另一边重合。周角是360°。


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梳理3篇(扩展9)

——四年级语文《猫》知识点梳理3篇

四年级语文《猫》知识点梳理1

  一、词语解释

  1、尽职: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猫的天职就是捉老鼠,文中写猫在捉老鼠时既警觉又有决心和耐心,所以说它在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

  2、变化多端:变化多样。作家笔下的这只猫的叫声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富有变化。

  3、生气勃勃:充满生机与活力。文中意在表现猫的天真可爱、淘气顽皮及作者的喜爱之情。

  二、句子理解

  1、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古怪”是指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或生疏罕见,使人觉得诧异,在本文中是指猫的性格让人难以捉摸。这句话是前三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对猫的性格的集中概括。这句话明贬实褒,表现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2、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任凭”是“无论、不管”的意思,这句话用“任凭……也……”这组关联词语,突出了猫的极其贪玩,一玩起来就要玩个痛痛快快。

  3、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屏息凝视”指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屏,抑制;凝,注意力集中。 “非……不可”,写出了猫等老鼠的决心与耐心,突出地表现了猫的尽职尽责。

  4、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无论”用来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这句话写出了猫在不高兴时极端冷漠的表现,可以替换为“任凭……也……”。

  三、问答题

  1、课文从哪三方面介绍了猫的性格古怪?

  (1) 它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

  (2)它高兴时和不高兴时截然不同的表现;

  (3)它“什么都怕”,但又那么“勇猛”。

  2、猫小时候十分淘气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一是刚满月,腿脚还站不稳时就爱玩;二是稍大一点胆子越来越大,也就更加淘气。

  四、多音字

  屏:bǐng(屏气、屏息) 闷:mèn(闷闷不乐、解闷)

  píng(屏障、屏风) mēn(闷热、闷声闷气)

  的:dí(的确) 折:zhē(折腾、折跟头)

  dì(目的) zhé(白纸、折叠)

  de(吃的) shé(折本、枝折花落)

  五、造句

  1、任凭……也……──任凭大家怎样劝说,他也执迷不悟。

  2、非……不可──这件事他非做不可。

  3、无论……也……──无论什么困难,也难不倒他。

四年级语文《猫》知识点梳理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篇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着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生字:鹤(hè)孟(mèng)陵(líng)辞(cí)唯(wéi)

  写7个:孟、浩、陵、辞、唯、舍、君

  多音字:舍:shě舍弃舍得;shè宿舍校舍。尽:jǐn尽管;jìn尽头。空:kōnɡ空气;真空;kònɡ空地;空隙

  近义词:辞-别

  反义词:朝-夕

  1、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

  2、诗句意思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烟花三月”写出了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

  (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孤帆”并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说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好友乘坐的那只帆船上。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两行诗由写景转入送别:朋友,请再喝尽这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更”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尽了多杯。)

  相关链接:送别诗: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推荐访问:知识点 上册 梳理 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梳理3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梳理1 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