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小故事7篇

廉洁小故事7篇廉洁小故事 古今清正廉洁的小故事 (外廓题目) 古今清正廉洁的小故事 唐朝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的故事 唐朝宰相卢怀慎唐朝的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不搜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廉洁小故事7篇,供大家参考。

廉洁小故事7篇

篇一:廉洁小故事

清正廉洁的小故事

  (外廓题目)

 古今清正廉洁的小故事

  唐朝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的故事

  唐朝宰相卢怀慎唐朝的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 不搜刮钱财, 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

 他当官以后, 身份高贵, 妻子和儿女仍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 但是他对待亲戚朋友却非常大方。

 他在东都(洛阳)

 担当负责选拔官吏的重要公务, 可是随身的行李只是一只布口袋。

 他担任黄门监兼吏部尚书期间, 病了 很长时间。

 宋璟和卢从愿经常去探望他。

 卢怀慎躺在一张薄薄的破竹席上, 门上连个门帘也没有, 遇到刮风下雨, 只好用席子遮挡。

 卢怀慎平素很器重宋璟和卢从愿, 看到他们俩来了 , 心里非常高兴, 留他们呆了很长时间, 并叫家里人准备饭菜, 端上来的只有两瓦盆蒸豆和几根青菜, 此外什么也没有。卢怀慎握着宋璟和卢从愿两个人的手说:

 ‚ 你们两个人一定会当官治理国家, 皇帝寻求人才和治理国家的策略很急迫。

 但是统治的时间长了, 皇帝身边的大臣就会有所懈怠, 这时就会有小人乘机接近讨好皇帝, 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

 ‛过了没几天, 卢怀慎就死了 ,他在病危的时候, 曾经写了 一个报告, 向皇帝推荐宋璟、 卢从愿、 李杰和李朝隐。

 皇帝看了 报告, 对他更加惋惜。

 安葬卢怀慎的时候, 因为他平时没有积蓄, 所以只好叫一个老仆人做了 一锅粥给帮助办理丧事的人吃。

 玄宗皇帝到城南打猎, 来到一片破旧的房舍之间,有一户人家简陋的院子里, 似乎正在举行什么仪式, 便派人骑马去询问, 那人回来报告说:

 ‚ 那里在举行卢怀慎死亡两周年的祭礼, 正在吃斋饭。

 ‛玄宗于是赏赐细绢帛, 并因此停止了 打猎。

 另外人们传说:

 卢怀慎去世时, 他的夫人崔氏不让女儿哭喊, 对他说:

 ‚ 你们的父亲没死, 我知道。

 你父亲清正廉洁, 不争名利, 谦虚退让, 各地赠送的东西, 他一点也不肯接受。

 他与张说同时当宰相, 如今张说收受的钱物堆积如山, 人还活着, 而奢侈和勤俭的报应怎么会是虚假的呢? ‛到了 夜间, 卢怀慎又活了 , 左右的人将夫人的话告诉了 他, 卢怀慎说:

 ‚ 道理不一样, 阴间冥司有三十座火炉, 日夜用烧烤的酷刑来惩罚发不义横财的人, 而没有一座是为我准备的, 我在阴间的罪过已经免除了 。

 ‛说完又死了。

 注:

 卢怀慎, 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

 人, 武则天时任监察御史, 后历任侍御史、御史大夫, 玄宗开元元年(713)

 为宰相。

 卢怀慎自知才能不如另一宰相姚崇, 因此凡事避让, 在任期间的政绩只在于荐贤举能, 任宰相三年后病故。

 卢怀慎为官廉洁, 家无储蓄, 门无遮帘, 饮食无肉, 妻儿饥寒, 生活得很贫穷。

 他是唐代比较清廉的一位宰相。

 卢怀慎的儿子卢奂在广州作太守时, 不为当地的奇珍异宝所动, 能保持清廉节操, 也受到当时人的称赞。

 玄宗嘉其美政, 为其写有赞词:

 ‚ 专城之重, 分陕之雄, 亦既利物, 内存匪躬, 斯为国宝, 不坠家风。

 ‛1

  周总理廉洁从政小故事

  “我作为国务院总理, 工作是失职的, 对不起那里的人民。

 ” 周总理的廉洁从政深入人心, 不是表面的, 是实实在在的。

 70 年代初, 素有‚ 苦甲天下‛的甘肃定西连续 20 多个月没有下过一场透雨, 许多群众不仅缺衣少食, 连饮水都十分困难。

 在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 来自甘肃的宋平同志汇报了 定西的灾情。

 周总理听完汇报, 神色十分严峻。

 他说, 要想尽一切办法把群众组织起来, 发展生产, 增加收入, 改变面貌。

 后来, 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全体会议, 周总理在大会上心情沉重地说:

 ‚ 我听到了甘肃中部地区群众生活困难的情况, 心里难过, 很不安。

 解放 20 多年了, 那里的群众生活还这样困难, 我作为国务院总

 理, 工作是失职的, 对不起那里的人民。

 ‛会后不久, 总理便派工作组到甘肃, 带去粮食、 棉衣、 棉被等救灾物资。

 若干年后, 当人们看到定西群众仍穿着当年总理亲自布臵发放的棉军衣时, 无不感慨万千。

 “只要我当总理, 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 周总理的廉洁是无比的威严, 他的影响力是当今无人能比的。

 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 有一块镌刻着‚ 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 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

 在国务院的会上, 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 总理说:

 ‚ 只要我当总理, 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1959 年, 在大跃进的气氛下, 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 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

 有一天, 在西花厅开会, 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

 ‚ 钱正英, 贺老总告诉我, 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 有没有这回事? ‛钱答:

 ‚ 有, 是一座水利展览馆。

 ‛总理沉默了一会儿, 摇摇头, 轻声地说了 一句:

 ‚ 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

 ‛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 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

 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 总理既未严厉批评, 又未责成处理, 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 更无丢官的危险, 完全可以蒙混过关。

 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 钱回部后, 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 传达。

 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

 将这座价值 400 多万元的建筑, 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 并向中央写了 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

 “对被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

 ” 1960 年, 中央根据‚ 调整、 巩固、 充实、 提高‛的方针, 成立了 精减领导小组, 精减多余职工。

 为了安排好被精减职工的生活, 周总理绞尽了脑汁。

 在一篇关于精减的文件草稿中, 总理在‚ 对被精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一句话前边, 亲笔加上‚ 党政领导机关‛几个字, 重点强调领导机关的责任。

 在文件草稿中讲到精减职工的安臵办法时, 他又加了一段话, 强调‚ 对于一切精减下来的职工, 都要采取各种补助和帮助的办法妥善安臵‛。

 在他的关怀督促下, 全国 2000 多万精减人员的安臵和生活问题大都得到了妥善解决, 没有发生大的问题。

 “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

 ” 1962 年初, 中央召开扩大会议(又称七千人大会)

 。

 大会期间, 周总理参加福建省的小组讨论会。

 当听到下边的同志反映强迫命令、 浮夸、 讲假话等坏作风给工作和党群关系造成的危害时, 他心情十分沉重地说了一段切中时蔽、 感人肺腑的话。

 他说:

 ‚ 这几年来, 党风不纯, 产生了浮夸和说假话现象。

 我们要提倡说真话。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要大家讲真话, 首先要领导喜欢听真话, 反对说假话。

 大家都说假话, 看领导的颜色说话, 那不就同旧社会的官场习气一样了吗? ……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

 ‛接着, 总理又强调指出, 要提倡鼓真劲, 做 2 实事, 收实效。

 ‛。

 他说:

 ‚ 说真话, 鼓真劲, 做实事, 收实效。

 这四句归纳起来就是实是求是。

 ‛

  “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

 ” 周总理的饮食清淡, 每餐一荤一素, 吃剩的饭菜, 要留到下餐再吃, 从不浪费一米, 一片菜叶。

 国务院经常召开国务会议, 会议过午还不能结束, 食堂便做出工作餐。

 总理规定工作餐标准是‚ 四菜一汤‛, 饭后每人交钱交饭菜票, 谁也不准例外。

 总理吃完饭, 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 把饭汤吃干净, 最后才把菜叶吃掉。

 吃饭时, 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 马上拾起来吃掉。

 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总理说:

 ‚ 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

 ‛三年困难时期, 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 带头不吃猪肉、 鸡蛋, 不吃稻米饭。

 一次, 炊事员对他说:

 ‚ 你这么大年纪了, 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 又吃不多, 不要吃粗粮了!

 ‛总理说:

 ‚ 不, 一定要吃, 吃着它, 就不会忘记过去, 就不会忘记人民哪!

 ‛

 “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

 ” 周总理出生在淮安, 童年时代都是在淮安度过的,因此他对淮安怀有深厚的感情。

 他爱淮安, 但他更爱伟大的祖国, 从不因为淮安是他的家乡 而给予额外的照顾。

 1960 年, 淮安县委负责同志到北京时, 见到了周总理, 在汇报了淮安县 10 万亩棉花喜获丰收的情况后, 提出想办一座纱厂。

 按理, 这对总理来说确实不是什么大事, 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 周总理一方面鼓励他们, 一方面又引导他们说:

 你们种棉花, 就要办纱厂, 那上海的纱厂就吃不饱了。

 最终没有同意。

 1962 年, 总理的家乡 淮安遭受了 特大洪水, 苏北大片农田被淹。

 江苏省政府给总理写信, 请求支援。

 总理看完信后, 心里沉甸甸的。

 调拨人力物力支援灾区是完全应该的, 只要总理一句话就可以了。

 但总理说:

 我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 该怎么办由他们拿主意。

 总理对家乡 怀有深厚感情, 但在涉及家乡 的问题上从不偏私, 一概秉公办事。

 朱元璋与反腐倡廉

  提起朱元璋, 人们就会想起这位大明朝开国皇帝要饭当和尚、 诛功臣、 兴文字狱、 豢养锦衣卫等等不光彩的事来。

 其实, 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 朱元璋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 且不论他自蓬蒿间起兵造反, 削张士诚, 除陈友谅, 征方国珍, 荡平群雄, 励精图治, 创建大明朝, 把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推上顶峰, 单说他察古今之吏治, 以帝王之身廉洁自律, 雷厉风行, 铁腕肃贪就令今人感叹不已。

 廉洁自律禁止奢侈铺张。

 朱元璋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 自小养成吃苦的习惯, 虽然后来做了皇位, 但他深知奢侈之风不可开, 故对自己要求一直很严格。

 他一生谨言慎行, 很少接近娱乐歌舞, 不看戏听曲, 更无酣酒夜饮的习惯。

 惟一的嗜好就是下棋, 以此来调节过重的脑力劳动。

 他不款待群臣, 也不设宴席, 就是设宴席也极其简朴。

 1368 年, 朱元璋经过十七年征战, 终于登上皇帝宝座后, 设宴款待开国元勋, 这是多么高规格的酒宴, 但每人席上也只有一碟炒猪肉、 一碗炖羊肉、 几样蔬菜、 一壶水酒而已。

 他平时生活简朴, 皇宫没有画梁雕栋, 也不种植奇花异草, 倒是在空闲之地皆种瓜豆,也有红花果绿、 郁郁葱葱的。

 他一日三餐十分平常, 大多是一碗玉米粥, 几个窝窝头或米饭, 再加上点辛辣荤菜(一碟生大蒜是每餐必备的)

 , 一般 3 没有大鱼大肉, 也从不上山珍海味。

 一直到老年身体不行时, 这种简朴生活才稍有改变。

 一次, 浙江金华府向他上供一袋香米, 他觉得十分好吃, 但怕扰民, 仅吃一顿, 剩下便如数退还, 申斥不得再上供。

 但后来他念念不忘这顿香米饭, 就叫人从金华弄来稻种, 让内臣在皇家苑林开出十几亩水田, 自己亲自动手春插秋收。

 这样, 才算解决了 馋香米饭的问题。

 朱元璋对嫔妃、 子女要求也很严格, 他说:

 ‚ 珠玉不是宝节俭才是宝。

 ‛要求他们饮食要粗茶淡饭, 可口即行; 衣服未穿破不得丢弃; 制衣剩下的布料也不准丢弃, 要将其拼接成百纳被或百纳衣, 施舍给老弱孤寡……。

 因此, 他在世时, 亲属没有敢铺张浪费, 骄横奢侈。

 修订律条坚决惩治贪吏。

 朱元璋登基不久, 官场腐败之风渐起, 到洪武六年(1373 年)官吏贪赃枉法、 官逼民反之事时有发生。

 朱元璋知道, 如果不严惩贪吏, 大明江山就会动摇。

 因此, 他亲自主持修订《大明律》 、 制《大诰》 , 加大对贪官污吏的惩治力度, 其手段之严酷, 态度之坚决, 前无古人。

 如《大明律》 规定, 受财枉法者, 一贯以下杖七十, 每五贯加一等, 八十贯则处以绞刑。

 受财不枉法, 一贯以下杖六十, 每五贯加一等, 至一百二十贯杖一百, 流放三千里,后改为受四十贯就流放。

 贪赃钞六十两以上官吏, 均处以枭首示众, 并剥皮食草等等。

 在他的严厉打击下, 一颗颗贪官人头落地, 一个个污吏被流放, 当时, 仅发往朱元璋老家凤阳种田的官吏就达上万人。

 为对付官场腐败, 朱元璋可谓挖空心思, 尽其想象, 出新招狠招治贪, 其用刑手段之残忍, 令人发指。

 如剥皮食草、 凌迟、 刷洗、 枭令, 还有什么‚ 秤竿‛、 ‚ 抽肠‛、 ‚ 断舌‛、 ‚ 挑筋‛等等酷刑, 让人毛骨悚然, 惨不忍睹。

 朱元璋就是想用严酷的刑罚来吓退官吏的贪婪。

 重教育, 亲手编写《醒贪简要录》 朱元璋并非不教而诛, 他一直注重对官吏廉洁的教育。

 登基伊始, 他就谆谆告诫官吏:

 ‚ 现天下刚定, 百姓财力乏困, 比如初飞之鸟不能拔其羽毛。‚ ‛ 关键是要让百姓安养生息, 只有廉洁的人才能约束自己让利他人, 贪婪者必剥削他人而肥自己, 尔等千万警惕啊!

 ‛

  他还屡次召集群臣说道:

 ‚ 朕过去在民间, 曾见到县官儒生们多因阔而废事, 当胥吏的多因奸诈而弄法, 导致百姓无法生存。‚ ‛ 贪赃枉法之弊不除, 要想成善政, 那是万万不能的。

 卿等要体察朕言:

 若守己廉而奉公, 有如人行坦途, 从容自在; 如贪赃枉法有如在荆棘丛中穿行, 寸步难行, 纵使能侥幸逃出, 也会体无完肤, 卿等切切牢记。

 ‛

  为唤醒官吏的良心, 他还把农民的痛苦编成一本书, 叫《醒贪简要录》 , 赐给官吏, 人手一册。

 书中记载大小文武官员的品级、 俸禄, 折合稻谷多少, 再折合成平均亩产多少,农民需种多少亩田才能产出, 以及农民种田的种种辛苦状, 令所有官吏熟读。

 他在序中写道:

 ‚ 四民之中土最贵, 民最苦, 最苦者是什么哩? 每当春耕之时, 鸡鸣而起, 驱牛柄梨而耕。

 禾苗即种, 又要耕耨, 炎天赤日, 形体憔悴。

 等到秋收, 交官之外, 所剩无几, 要是遇上水灾虫灾, 则全家遑遑, 毫无希望。

 今颁书于中外, 望做官的懂得体恤吾民!

 ‛其言词切切, 用心良苦, 可见一斑。

 亲廉吏, 对清官恩赏有加。

 朱元璋肃贪亲廉, 对廉吏他是不吝赏赐的。

 一次, 他着便服到弘文馆学士罗复仁家去私访, 恰逢罗复仁正站在一张折了一条腿的木梯上填补一块剥落的粉壁, 见皇上驾到, 腿一哆嗦, , 从梯上摔了下来, 朱元璋 4 素知罗为人清廉, 刚直不阿, 环视一下他那破破烂烂的房子, 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 再见他老妻身上, 补丁打补丁的衣服, 连忙扶起他, 感慨地说:

 ‚ ‘老实罗’ 啊, 你不用再修房子了, 朕就赏你一套新住宅吧。

 ‛回宫...

篇二:廉洁小故事

小故事(一)

 董必武:党和人民的“老牛” 董必武总是把自己视为人民公仆,以党和人民的“老牛”自勉,他常说:“我们的党是为群众利益服务的,如果不为群众服务,还要组织共产党干什么?”他赋诗吟唱:“革命原非为个人,支持群众得翻身。”他不仅仅严以律己,而且对子女及亲友要求很严格,教育他们正直做人,勤奋学习和工作,绝不允许有任何特殊的行为。建国后,家乡的亲友以为他在北京做了“大官”,便要求他帮忙解决工作、升学以及购买拖拉机、钢材等等。他一律加以拒绝,并谆谆教育他们:“我受党的委托,人民的信任,参加国家领导,是各项政策制定的参加者,也是维护者,决不能利用职权给自己的亲属批物资”,“革命不是做官”。5 1975 年他在北京逝世。叶剑英在董必武追悼会上说:“董必武同志真正做到了一辈子做好事,不愧为无限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廉洁小故事(二) 海瑞巧治胡公子 海瑞 (1514- - 1587),字汝贤,号刚峰,广东琼山人,回族。明嘉靖举人,历任淳安、兴国知县,户部主事、吏部右侍郎、应天府巡抚、南京右佥都御史等职。

 明朝嘉靖年间,社会风气腐败。达官贵人经州过县,除了酒肉招待之外,还要送上厚礼。那礼帖上写的是“白米多少石”、 “黄米多少石”。但其实,这“白米”、 “黄米”都是隐语,指的是白银多少两、黄金多少两。这样的风气蔓延开来,连一些公子衙内飘过,地方也要隆重接待。

 一天,总督胡宗宪的儿子,带着一队人马来到淳安。驿站官员不明白来者是谁,接待上稍有怠慢,惹得胡公子大怒,当场命令家丁,把驿吏五花大绑,吊在树上,用皮鞭狠狠抽打。淳安知县海瑞听说后,立刻赶到驿站,见光天化日之下竟有如此无法无天之举,顿时义愤填膺。他大喝一声:“住手!”立即命令给驿吏松绑。胡公子的手下见“半路杀出了程咬金”,呼啦一下把海瑞团团围了起来。胡公子趾高气扬,挥着马鞭,说:“你知道大爷是谁吗?”海瑞理直气壮、义正辞严,指斥道:“不管你是谁,都不准在我管辖的地方胡作非为!”胡公子手下的家丁威吓说:“狗官,你瞎了眼!这是胡总督胡大人的公子!”海瑞一听,心中早已有谱。他冷冷一笑,说:“哼,以往胡大人来此巡查,命令所有地方一律不得铺张。这天看你们如此行装威盛,如此胡作非为,显然不是什么胡大人的公子,定是假冒的!”说时迟那时快,海瑞挥手喝令将胡公子捉下,驱逐出境,并把他沿途

 勒索的金银财物统统充公。

 事后,海瑞立刻给胡宗宪修书一封,一本正经地禀告说:“有人自称胡家公子沿途仗势欺民。海瑞想胡公必无此子,显系假冒。为免其败坏总督清名,我已没收其金银,并将之驱逐出境。” 胡宗宪是一代抗倭名将,他收到信后并不怪罪海瑞。就这样,海瑞巧妙地制服了胡公子的巧取豪夺。

 海瑞一生刚正不阿,在老百姓当中流传着这样一段称颂他的歌谣:“海刚峰,不怕死,不要钱,不吐刚茹柔,真是铮铮一汉子!” “不吐刚茹柔”,意思是不吐出硬的、吃下软的。它高度评价了海瑞不吃软怕硬的硬骨头精神。

 廉洁小故事(三) 牛玉儒清廉家风 呼和浩特市原市委书记牛玉儒同志的事迹传遍了长城内外,他的思想和行动令人深受感动。尤其是他清正廉洁、不享特权的高尚行为更是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怀。

 很多同志在学习牛玉儒先进事迹时深有体会地说,牛玉儒能勤政为民、鞠躬尽瘁,成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贴心人,与他的清廉家风是分不开的。

 牛玉儒的父亲是一位正直的老党员,儿子当了“大官”还不忘提醒儿子。一次,老人看了京剧《钏包勉》,心有感触,忙给牛玉儒写了一封信:“我们家世世代代都是农民,只有你当了领导,必须要清廉,像包公一样,堂堂正正!” 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牛玉儒为民谋利、清正廉洁的信念更坚定了。多少年来,牛玉儒为与他素不相识的老百姓办过无数实事、好事,可在亲戚中却“六亲不认”。但身为老党员的父亲理解他:听说朱玉儒果断拒绝了亲人们的相求,老人却感到欣慰。他在电话中劝道:“玉儒,亲戚越骂你,老百姓就会越信任你……。” 清廉家风源于做好亲人的思想工作。牛玉儒的 5 5 个兄妹,至今全是普通百姓。妹夫几年前下岗,妹妹打来电话求助,牛玉儒说:“这事三哥我不能管,下岗是个普遍问题,你们要自己多想想办法,给别人带个头。” 二哥的孩子想找份工作,有人说:“你叔叔在自治区当领导,让他说句话不就行了”二嫂千里迢迢找来。牛玉儒把二嫂接到家,热情款待。但一

 听这事,一口回绝:“这样的事不要找我!”二嫂当时就哭了。事情最终还是没办成。最后,孩子靠自己努力,进了一家企业工作。牛玉儒得知后十分高兴。

 不少老家的亲戚朋友听说牛玉儒当大官了,去找他办事,他总是婉言拒绝,然后让妻子好好招待,领他们上街逛逛,带上路费,送他们上车。牛玉儒对每一个亲朋都一视同仁,大家也就逐渐理解了,不难为他了。

 清廉家风源于家人的支持。对家人,牛玉儒约法三章:不准开门,不准收礼,不准说情。无论任自治区副主席,还是做市委书记,牛玉儒家门前总是“访客”不断。倘是送礼的,家人劝其把礼品拿走,有事到办公室说;若是上访户在家门口等,牛玉儒就让爱人把他们让进来,沏茶倒水。妻子谢莉佩服丈夫那投入的工作热情,从不理解到理解,别人谈起焦裕禄、孔繁森这些公而忘私、忘我工作的典型,认为生活中不可能有这样的人时,她就会在心中默默地辩解:“有的,有的,真的有这样的人!” 家庭是每一个人的“港湾”,也是社会的“细胞”。父母的言谈举止,思想品行,随时都影响着子女。牛玉儒成长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贴心人,固然与他个人的主观努力密不可分,但与父辈的教育、亲人的理解、家人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任何一个家庭都要受社会制约,又反过来影响社会。所以对一个领导干部来说,家风与工作作风紧密相关。家风如何。也是表现一个领导干部党性的一个侧面。

 经验教训向人们警示,家风不正,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索贿受贿、欲壑难填。如胡长清、成克杰、李嘉廷、

 慕绥新、王怀忠之流,都与家风不正有直接关联。

 时代和人民要求我们广大党员个性是党员领导干部,不但要有为人民服务的过硬本领,还要有清廉的家风。牛玉儒同志的清廉家风是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廉洁小故事(四):

 毛泽东的廉洁故事 据主席身边的警卫员回忆 ,9 1929 年 1 1 月,红四军下井冈山,迂回于赣南、闽西之间,毛主席行军,战士们沿途没见他骑马,可部队中的伤兵、病号、掉队的战士们都骑过他的马。虽说毛主席是书记,但他同战士们同吃一锅饭,同吃一盆菜,没有丝毫区别。

 2 1932 年,红军打到漳州,警卫员住在毛主席那里。一眼看见他脚上穿的黑线袜子,已经洗成又薄又稀的灰色袜子了,主席发现他盯着他的袜子看,就把脚一伸,说:“这双袜子还是 9 1929 年下井冈山后你替我买的,已经换过两次袜底了,你看还是好的。不过再不能换袜底子了,袜面也太稀薄,经不起洗了。”主席说着,还有些舍不得的样子。毛主席行军中惟一御寒的一条毯子,也不知用了多少年,上面的毛已基本上掉光,差不多是一个麻袋片了。部队并不是没有像样的毛毯,但他硬是不要。

 现在想想,那时的毛主席已是红军的领导核心,毛主席的廉洁,在当时是少有的。

 廉洁小故事(五):

 六尺巷的故事 清朝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安徽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给家里回信一封,内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廉洁小故事(五):

 子罕以不贪为宝 春秋时期,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精美的玉石,想献给司城子罕。子罕拒不接受。献玉的人以为子罕怀疑玉石是假的,便说:“这块美玉我请玉匠给鉴定过,他说是块宝玉,所以才敢拿来献给你。”子罕回答说:“你以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收了玉石,你失掉了宝,我也失去了宝。所以,我们还是各存其宝为好。”

 廉洁小故事(七):

 包拯拒礼为开廉洁 宋仁宗时,朝野上下弥漫着一股送礼之风。包拯对这股送礼收礼之风历来持反对意见,几次上疏皇帝,请求颁昭禁止官员之间的送礼收礼的现象,以开廉洁之风。

 这一年正是包拯的 0 60 大寿,寿辰前几天,他就命儿子包贵及王朝、马汉等站在衙门口拒礼。可谁知,第一个送寿礼的就是当朝皇帝,派来送礼的是六宫司礼太监。老太监到了门外,执意要面见包拯,要他接旨受礼。这下可难住了包贵,万岁送来的礼不收,这不是抗旨不遵吗?可父亲命他又不敢违,无奈只好请老太监将送礼的缘由写在一张红纸上转呈父亲。老太监提笔在红纸上写了一首诗: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

 包贵让王朝把诗拿到内衙呈父亲展视。不一会儿,王朝带回原红纸交付老太监。只见原诗下边添了四句: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操劳为官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六宫司礼太监看罢,半晌无语,只好带着礼物和那红纸回宫交差去了。

 领导干部必读的三则廉政小故事

 “廉洁使人坦荡,奢贪使人悲戚”,作为领导干部必须要以廉为荣、以奢为耻、廉洁自守、克己奉公。以下三则小故事值得一读。

 1.新鞋踩泥 《松窗梦语》的作者张瀚初任御史时,曾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延相。王延相没有大谈为官之道,只给张瀚讲述了自己的一次乘轿见闻:一天,乘轿进城,路遇大雨。一轿夫脚穿新鞋,从灰厂到长安街,小心翼翼择地而行,生怕弄脏了新鞋。进城后,路面泥泞渐多,轿夫一不留意,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髙一脚低一脚地随意踩去,不复顾惜了……王延相说:“为官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张瀚听了这个“新鞋踩泥”的故事后,“退而佩服公言,终生不敢忘”。此后多年,他严谨从政,廉洁为官,之后升任被称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书,建树颇多,名留青史。

 2.公仪休拒鱼 《淮南子道应训》记载了一个公仪休拒鱼的故事:战国时期鲁国国相公仪休爱吃鱼,有人投其所好送鱼给他,公仪休不收。问其原因,他说:“正因为喜欢吃鱼,所以不能接受,此刻我作为国相,能够用自己俸禄买鱼吃,如果此刻收了鱼而丢了官,谁又会送给我鱼呢?所以我不能接受啊。”公仪休“好鱼而不贪鱼”,实乃其深知“贪赃、枉法、丢官、受惩罚”之间的内在联系,愿每位领导干部任前任中都时刻不忘认真算一算政治帐、经济帐、家庭帐。

 3.灭官烛看家书 据宋周紫芝《竹坡诗话》记载:北宋时期有位州官,为人极其廉洁。一天晚上,有人从京城送来一封上司的来信。他猜想这必须是朝廷有什么重要指示,立刻命令公差点上蜡烛阅读。谁知读了一半,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蜡烛吹灭,把自己买来的蜡烛点上,继续往下看,公差很纳闷,难道官家买的蜡烛不及他自己出钱买的亮吗?之后才明白,那封信有小半是关于他留在京城家属的状况,他认为这是私事,不能点官家的蜡烛。在有些人看来,为了半封家书,竟然换烛再读,实在有点“小题大做”。但正是这样的小事,却更能从细节上表现出一个人的品质,更足以让当今存在公“话”私打、公车私用、公请私吃、公费私游等等凡此种种揩公家油的一些领导干部汗颜。

 为官之道,尽在其中矣。

篇三:廉洁小故事

些我们 耳熟能详的

 廉洁小 故事

  主编 :

 刘 仁贵 ( 2011-3-10 上传 校园 网 )

 目

  录

 1 . 周 总 理 廉 洁 从 政 小 故 事 … … … … … … … … … … … … … … … . .

 1

 2. 刘 少 奇 的 廉 洁 故 事 … … … … … … … … … … … … … … … … … . . . 3

 3. 共 和 国 三 位 总 理 的 廉 洁 小 故 事 … … … … … … … … … … … … . . . 5 4. 孔 繁 森 廉 洁 小 故 事

 … … … … … … … … … … … … … … … … … . . 6 6. 包 公 无 私

 流 芳 百 世

 … … … … … … … … … … … … … … … … … 7 7. 唐 朝 宰 相 卢 怀 慎

 … … … … … … … … … … … … … … … … … … . . 8 8. 白 居 易 怒 打 行 贿 人

 … … … … … … … … … … … … … … … … … . 10 9. 父 子 清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1 0. 常 恩 多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永嘉县乌牛二中廉风校园学习资料之

 1 1 . 沂 蒙 革 命 先 烈 廉 洁 故 事

 赵博

 … … … … … … … … … … … … . . . 1 2 1 2. 自 报 财 产 留 清 名 — — — 一 代 名 相 诸 葛 亮 的 廉 洁 故事

 … … … . 1 2 1 3. “ 坚 强 的 老 战 士 ” 徐 特立

 … … … … … … … … … … … … … … … . . 1 3 1 4. 刘 伯 坚 :“ 生 是 为 中 国

 死 是 为 中国 ” … … … … … … … … …

 … . 1 4

 1 5. 董 必 武 :人 民 公 仆

 党 的 “ 老牛 ”

 … … … … … … … … … … … … . . 1 5 1 6. 海 瑞 巧 治 胡 公子 … … … … … … … … … … … … … … … … … … … . 16

 1 7. 古 代 廉 吏 佳 话 四则

 … … … … … … … … … … … … … … … … … … 1 7 1 8. 古 代 廉 吏 拒 贿 故 事 四则

 … … … … … … … … … … … … … … … . . . 1 8 1 9. 导 弹 司 令 --杨 业功

 … … … … … … … … … … … … … … … … … … . . 1 9 20. 回 忆 伯 父 周 恩 来

 侄 女 秉 德 话 “ 反腐 ”

 … … … … … … … … … … … 28 21 . 牛 玉 儒 :一 位 市 委 书 记 的 政 治 遗产 … … … … … … … … … … … … 30

 22. 一 张 借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4 23. 唐 朝 宰 相 卢 怀 慎 的 故事

 … … … … … … … … … … … … … … … … . . 37 24. 历 史 家 训 重 廉洁

 … … … … … … … … … … … … … … … … … … … 39

 25. 焦 守 云 自 述 :父 亲 焦 裕 禄 的 生 前 身 后事

 … … … … … … … … … . 41

 26. 包 公 的 千 古 魅力

 … … … … … … … … … … … … … … … … … … … . 48 27. 林 则 徐 拒 贿 拾遗

 … … … … … … … … … … … … … … … … … … … . . 51

 28. 一 只 “ 胖 信 封 ” 的 故事

 … … … … … … … … … … … … … … … … … . . 52 29. 中 国 古 代 十 大 清官

 … … … … … … … … … … … … … … … … … … . . 59 30. 勤 俭 一 生 — 老 舍 廉 洁 故事

 … … … … … … … … … … … … … … … . . 64

  1 . 周 总 理 廉 洁 从 政 小 故 事

 “ 我 作 为 国 务 院 总 理 ,工 作 是 失 职 的 ,对 不 起 那 里 的 人 民 。”

 周 总 理 的 廉 洁 从 政 深 入 人 心 ,不 是 表 面 的 ,是 实 实 在 在 的 。70 年代 初 , 素 有 “ 苦 甲 天 下 ” 的 甘 肃 定 西 连 续 20 多 个 月 没 有 下 过 一 场透 雨 ,许 多 群 众 不 仅 缺 衣 少 食 ,连 饮 水 都 十 分 困 难 。在 中 央 召 开的 工 作 会 议 上 ,来 自 甘 肃 的 宋 平 同 志 汇 报 了 定 西 的 灾 情 。周 总 理听 完 汇 报 ,神 色 十 分 严 峻 。他 说 ,要 想 尽 一 切 办 法 把 群 众 组 织 起来 ,发 展 生 产 ,增 加 收 入 ,改 变 面 貌 。后 来 ,中 央 工 作 会 议 召 开全 体 会 议 ,周 总 理 在 大 会 上 心 情 沉 重 地 说 :“ 我 听 到 了 甘 肃 中 部地 区 群 众 生 活 困 难 的 情 况 ,心 里 难 过 ,很 不 安 。解 放 20 多 年 了 ,那 里 的 群 众 生 活 还 这 样 困 难 , 我 作 为 国 务 院 总 理 , 工 作 是 失 职 的 ,对 不 起 那 里 的 人 民 。” 会 后 不 久 ,总 理 便 派 工 作 组 到 甘 肃 ,带 去粮 食 、棉 衣 、棉 被 等

 救 灾 物 资 。

 若 干 年 后 , 当 人 们 看 到 定 西 群 众 仍 穿 着 当 年 总理 亲 自 布 置 发 放 的 棉 军 衣 时 ,无 不 感 慨 万 千 。

 “ 只 要 我 当 总 理 ,会 议 厅 就 不 准 装 修 。”

 周 总 理 的 廉 洁 是 无 比 的 威 严 , 他 的 影 响 力 是 当 今 无 人 能 比的 。当 年 在 国 务 院 会 议 厅 入 口 处 ,有 一 块 镌 刻 着 “ 艰 苦 朴 素 ” 四个 大 字 的 木 屏 风 ,这 是 总 理 身 体 力 行 的 工 作 作 风 的 写 照 。在 国 务院 的 会 上 ,人 们 不 止 一 次 地 听 到 总 理 拒 绝 装 修 会 议 厅 的 建 议 ,总理 说 :“ 只 要 我 当 总 理 ,会 议 厅 就 不 准 装 修 。” 1 959 年 ,在 大 跃进 的 气 氛 下 ,水 利 部 未 经 报 告 请 示 ,在 密 云 水 库 附 近 兴 建 一 座 水利 建 设 成 就 展 览 馆 。有 一 天 ,在 西 花 厅 开 会 ,总 理 突 然 转 过 头 向水 利 部 副 部 长 钱 正 英 说 :“ 钱 正 英 ,贺 老 总 告 诉 我 ,你 们 在 密 云水 库 那 里 修 建 一 个 相 当 高 级 的 楼 ,有 没 有 这 回 事 ? ” 钱 答 :

 “ 有 ,是 一 座 水 利 展 览 馆 。” 总 理 沉 默 了 一 会 儿 ,摇 摇 头 ,轻 声 地 说 了一 句 :

 “ 没 有 想 到 你 们 也 会 办 这 种 事 。

 ” 钱 听 了 羞 愧 得 无 地 自 容 ,心 里 像 刀 割 一 样 难 受 。如 果 按 现 在 某 些 干 部 的 想 法 ,总 理 既 未 严厉 批 评 , 又 未 责 成 处 理 , 既 无 纪 委 处 分 的 威 慑 , 更 无 丢 官 的 危 险 ,完 全 可 以 蒙 混 过 关 。但 在 周 总 理 伟 大 人 格 的 感 召 下 ,钱 回 部 后 ,立 即 在 党 组 会 上 作 了 传 达 。

 水 利 部 党 组 随 即 决 定 :

 将 这 座 价 值 400多 万 元 的 建 筑 ,无 偿 转 让 给 第 一 机 械 工 业 部 一 个 研 究 所 ,并 向 中央 写 了 一 个 深 刻 检 查 的 报 告 。

 “ 对 被 减 人 员 一 定 要 负 责 到 底 。”

  1 960 年 ,中 央 根 据 “ 调 整 、 巩 固 、充 实 、提 高 ” 的 方 针 ,成 立 了 精 减 领 导 小 组 ,精 减 多 余 职 工 。为 了 安 排 好 被 精 减 职 工 的生 活 ,周 总 理 绞 尽 了 脑 汁 。在 一 篇 关 于 精 减 的 文 件 草 稿 中 ,总 理在 “ 对 被 精 减 人 员 一 定 要 负 责 到 底 ” 一 句 话 前 边 ,亲 笔 加 上 “ 党政 领 导 机 关 ” 几 个 字 ,重 点 强 调 领 导 机 关 的 责 任 。在 文 件 草 稿 中讲 到 精 减 职 工 的 安 置 办 法 时 ,他 又 加 了 一 段 话 ,强 调 “ 对 于 一 切精 减 下 来 的 职 工 ,都 要 采 取 各 种 补 助 和 帮 助 的 办 法 妥 善 安 置 ” 。在 他 的 关 怀 督 促 下 , 全 国 2000 多 万 精 减 人 员 的 安 置 和 生 活 问 题 大都 得 到 了 妥 善 解 决 ,没 有 发 生 大 的 问 题 。

 “ 你 们 说 假 话 当 然 不 对 ,但 更 重 要 的 是 我 们 压 你 们 。”

 1 962 年 初 , 中 央 召 开 扩 大 会 议( 又 称 七 千 人 大 会 )

 。

 大 会期 间 ,周 总 理 参 加 福 建 省 的 小 组 讨 论 会 。当 听 到 下 边 的 同 志 反 映强 迫 命 令 、浮 夸 、讲 假 话 等 坏 作 风 给 工 作 和 党 群 关 系 造 成 的 危 害时 , 他 心 情 十 分 沉 重 地 说 了 一 段 切 中 时 蔽 、 感 人 肺 腑 的 话 。

 他 说 :“ 这 几 年 来 ,党 风 不 纯 ,产 生 了 浮 夸 和 说 假 话 现 象 。我 们 要 提 倡说 真 话 。怎 样 才 能 做 到 这 一 点 呢 ? 要 大 家 讲 真 话 ,首 先 要 领 导 喜欢 听 真 话 ,反 对 说 假 话 。大 家 都 说 假 话 ,看 领 导 的 颜 色 说 话 ,那不 就 同 旧 社 会 的 官 场 习 气 一 样 了 吗 ? … … 你 们 说 假 话 当 然 不 对 ,但 更 重 要 的 是 我 们 压 你 们 。” 接 着 ,总 理 又 强 调 指 出 ,要 提 倡 鼓真 劲 ,做 实 事 ,收 实 效 。” 。他 说 :“ 说 真 话 ,鼓 真 劲 ,做 实 事 ,收 实 效 。这 四 句 归 纳 起 来 就 是 实 是 求 是 。”

 “ 这 比 人 民 群 众 吃 得 好 多 了 !”

  周 总 理 的 饮 食 清 淡 , 每 餐 一 荤 一 素 , 吃 剩 的 饭 菜 , 要 留 到下 餐 再 吃 , 从 不 浪 费 一 米 , 一 片 菜 叶 。

 国 务 院 经 常 召 开 国 务 会 议 ,会 议 过 午 还 不 能 结 束 ,食 堂 便 做 出 工 作 餐 。总 理 规 定 工 作 餐 标 准是 “ 四 菜 一 汤 ” ,饭 后 每 人 交 钱 交 饭 菜 票 ,谁 也 不 准 例 外 。总 理吃 完 饭 ,总 会 夹 起 一 片 菜 叶 把 碗 底 一 抹 ,把 饭 汤 吃 干 净 ,最 后 才把 菜 叶 吃 掉 。

 吃 饭 时 , 偶 尔 掉 在 桌 上 一 颗 饭 粒 , 马 上 拾 起 来 吃 掉 。有 人 对 他 如 此 节 俭 感 到 不 解 ,总 理 说 :“ 这 比 人 民 群 众 吃 得 好 多了 !

 ” 三 年 困 难 时 期 , 总 理 和 全 国 人 民 同 甘 共 苦 ,带 头 不 吃 猪 肉 、鸡 蛋 ,不 吃 稻 米 饭 。一 次 ,炊 事 员 对 他 说 :“ 你 这 么 大 年 纪 了 ,工 作 起 来 没 黑 天 白 日 的 ,又 吃 不 多 ,不 要 吃 粗 粮 了 !” 总 理 说 :“ 不 , 一 定 要 吃 , 吃 着 它 , 就 不 会 忘 记 过 去 , 就 不 会 忘 记 人 民 哪 !

 ”

  “ 家 乡 的 事 应 由 当 地 党 政 部 门 管 。”

 周 总 理 出 生 在 淮 安 , 童 年 时 代 都 是 在 淮 安 度 过 的 , 因 此 他对 淮 安 怀 有 深 厚 的 感 情 。他 爱 淮 安 ,但 他 更 爱 伟 大 的 祖 国 ,从 不因 为 淮 安 是 他 的 家 乡 而 给 予 额 外 的 照 顾 。1960 年 ,淮 安 县 委 负 责同 志 到 北 京 时 , 见 到 了 周 总 理 , 在 汇 报 了 淮 安 县 1 0 万 亩 棉 花 喜 获丰 收 的 情 况 后 ,提 出 想 办 一 座 纱 厂 。按 理 ,这 对 总 理 来 说 确 实 不

 是 什 么 大 事 ,但 当 时 正 值 困 难 时 期 ,周 总 理 一 方 面 鼓 励 他 们 ,一方 面 又 引 导 他 们 说 :你 们 种 棉 花 ,就 要 办 纱 厂 ,那 上 海 的 纱 厂 就吃 不 饱 了 。最 终 没 有 同 意 。1 962 年 ,总 理 的 家 乡 淮 安 遭 受 了 特 大洪 水 ,苏 北 大 片 农 田 被 淹 。江 苏 省 政 府 给 总 理 写 信 ,请 求 支 援 。总 理 看 完 信 后 ,心 里 沉 甸 甸 的 。调 拨 人 力 物 力 支 援 灾 区 是 完 全 应该 的 ,只 要 总 理 一 句 话 就 可 以 了 。但 总 理 说 :我 家 乡 的 事 应 由 当地 党 政 部 门 管 ,该 怎 么 办 由 他 们 拿 主 意 。总 理 对 家 乡 怀 有 深 厚 感情 ,但 在 涉 及 家 乡 的 问 题 上 从 不 偏 私 ,一 概 秉 公 办 事 。

  2. 刘 少 奇 的 廉 洁 故 事

 1 9 4 2 年 麦 熟 的 时 候 ,大 树 村 熊 老 爹 家 隔 壁 住 下 了 一 个 高个 子 、约 莫 三 十 来 岁 的 干 部 。这 干 部 到 村 后 ,每 天 晌 午 ,拿 张 报纸 到 熊 老 爹 菜 园 里 去 看 。逢 着 熊 老 爹 没 事 ,他 就 唠 家 常 ,还 帮 着熊 老 爹 薅 草 。

 日 子 久 啦 , 比 一 家 人 还 亲 。

 熊 老 爹 心 里 可 乐 呵 呵 的 ,逢 人 就 夸 ,说 他 懂 穷 人 们 的 心 思 。

 一 天 ,这 干 部 到 熊 老 爹 菜 园 里 来 买 菜 。熊 老 爹 正 在 摘 黄 瓜 、刨 小 葱 ,忙 得 团 团 转 。这 干 部 二 话 没 说 ,就 帮 着 熊 老 爹 一 起 摘 ,一 起 刨 。待 把 菜 弄 好 了 ,才 从 袋 里 摸 出 一 卷 票 子 递 给 熊 老 爹 ,说是 菜 钱 。熊 老 爹 一 看 ,就 动 了 气 ,两 手 一 推 ,说 :“ 同 志 啊 !你这 就 见 外 啦 。自 己 种 的 ,还 能 说 要 钱 ? 你 三 天 两 头 地 帮 俺 弄 地 ,别 说 你 来 拿 ,俺 送 也 得 送 给 你 呀 !” 这 干 部 见 老 爹 高 低 不 肯 要 ,就 坐 下 和 老 爹 磨 蹭 了 一 会 儿 ,只 好 拿 着 莱 走 了 。

  到 了 傍 晚 ,熊 老 爹 想 吸 袋 烟 ,摸 着 烟 袋 里 有 卷 东 西 ,不 像 烟丝 。掏 出 一 看 ,嗨 ,还 不 是 那 票 子 !熊 老 爹 气 又 来 了 ,冲 着 他 老伴 说 :“ 这 个 人 ,他 高 低 给 钱 ,我 高 低 不 收 ,他 又 把 钱 放 在 我 的烟 袋 里 啦 !

 ”

 说 着 , 就 要 给 送 回 去 。

 大 娘 说 :

 “ 别 啦 !

 天 不 早 啦 !再 去 抹 黑 碰 门 的 , 惊 动 人 家 。

 明 儿 待 他 来 看 报 , 再 给 他 不 得 啦 ? ”这 老 爹 才 把 票 子 叠 了 又 叠 ,放 进 贴 肉 的 小 口 袋 里 。可 巧 ,打 从 这天 起 ,熊 老 爹 在 家 等 了 一 天 、两 天 、三 天 ,但 再 也 不 见 那 干 部 来看 报 了 。到 了 第 四 天 ,熊 老 爹 等 不 及 了 ,就 出 门 找 去 。才 出 门 ,

 就 见 村 上 三 个 一 堆 儿 、 五 个 一 圈 儿 地 谈 得 正 欢 。

 老 爹 上 去 一 打 听 ,都 说 ...

篇四:廉洁小故事

小故事(Honest little story)

 Incorruptible little story 3

 Houxie declined

 The Song Dynasty, Liu Wenyu in the position, a student who claimed he gave him a car food, Liu Wenyu can not afford to refuse, he immediately return a rebate of beautiful clothes, it is worth more than a car and several times, people see that not gifts bribery purpose, had to be dragged back to grass grain.

 Officials incorruptible government or not, self-discipline is very important, but also not less heteronomy. The following stories of the ancients to persuade the cheap, for today to strengthen the building of an honest and clean government will undoubtedly be of great benefit.

 Mother advised Zi Lian

 The Western generals do Xunyang \ Tao Kan, was in charge of the county fish and fine food supply. Once, he sent a tile pot of fish products to Chen"s mother. Chen"s intact people returned, along with a letter: "you gave me \ public property, not only benefited me, I will increase your concern for." She expostulated with son Gongsifenming, clean government. In the mother"s teachings, taokan later to start with a clean slate, reflect on their own, a significant achievement is well known in the world.

 The wife advised the husband

  In ancient times, Dong Guan Lin Chi Seyma Monzon fishing officer outside, because his wife likes fish, he put the fish to his wife. But his wife will refund the fish, and I said: "do you send me the fishermen, but fish, how others see it?" To this end, she did not eat fish for three years, Seyma Monzon since then scrupulously abide by corruption.

 Brother advised brother Lian

 Shunzhi years, Hou Shusu Ren Wei county magistrate, honest and integrity. The businessman Guo was a lawsuit, there are more than 10 officials for their intercession, Hou Shusu are closed but not. Hou Shusu and his brother clean and persuasion are inseparable. At first, Hou Shusu appointed county magistrate, his brother Hou Shuyun rebuke said: "our family for generations of innocence, if you go back the money, I would not recognize your brother."

 Lao Xin Xin Lian

 The Ming Dynasty had a bingbushangshu called Wang Tingxiang. Once, he gave the new criticism about such a thing: one day, he zuojiao halfway out of the rain. After the rain on the road again, a new shoes or a sedan carefully, then accidentally stepped on the puddles, vamp dirty. So, this is no longer the concern of new shoes, then encountered mud, he nonchalantly stepped up. Is responsible for the censor impeachment, the charge of the official picket fault, the story of Wang Tingxiang"s, the deep meaning, is warning censor warning, in order to maintain a clean character to check erroneous ideas

 at the outset.

 Lower the upper Jiao

 King Hailing king ruling, Liu Huanren County in Renqiu county. Renqiu county magistrate Liu Huan is a greedy person, they will remind him of "convergence avaricious heart, less dry matter please". The magistrate can listen to his advice, to work with Liu Huan during the really do not, please. Later, the court examination officials, the county magistrate rewarded. The magistrate Zhijiu thanks to Liu Huan: "you have low Shen De, I get the reward, thank you for your reminders and exhortations."

 "One word" story, see corruption

 Yan Ying, Qiu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when the king lived in harmony, Liang lived in the kingdom of Qi and advocated frugality. He was only a commoner wife, homely fare, never expect silk. Yan Ying himself has a fur has been worn for thirty years, people laugh at him, but he calmly. The king praised his diligent and honest, and gave his daughter Jo, but he did not accept the Kennedy speech.

 Incorruptible little story (three)

 Check out

 On weekdays, director of all work for busy, often feel unworthy

 of charming wife, that day, my wife said he is free, portable to a restaurant.

 Director of some family favorite dishes, not for a while, diners will have met director Jia over greetings greetings. After a while, the waiter brought up a few dishes, said it was sent by others. While waiting for the check-out, the waiter said that someone had finished it.

 Out of the hotel, the son happily said: "today"s food is delicious.". But how could the Dean be so happy that he could not tell what it was?. The second day, he uneasy, resolutely to the factory Discipline Inspection Commission handed over the meal, and explained the situation. (anonymous)

 Red envelope

 Zhang uncle suffering from appendicitis need surgery, he came to the operation room in the bud. The anesthesiologist was ready to begin, Uncle Zhang heart thumped the thought of a big deal, then get rid of the operating table to hand out the door, the medical staff at a loss.

 I saw Uncle Zhang holding the lower abdomen with one hand, clutching the uneasy daughter"s hand, and whispered, "did you send it out?" Does red money work?" Just after the daughter nodded. Uncle Zhang was relieved and went back to the operating table to lie down.

 The operation was a great success, and Uncle Zhang recovered quickly and well. Every time his family and friends visited him

 and greeted him, Uncle Zhang always provided experience mysteriously. "Red envelopes played a role.",

 The red envelope played a part!"

 When leaving hospital, Zhang uncle and daughter tidy up things, daughter took out a red envelope to him. Originally, doctors confiscated red envelopes, afraid of affecting Uncle Zhang mood during the treatment, told her daughter temporarily confidential.

 Premier Zhou"s honest politics story (rewritten)

 "As long as I am prime minister, conference room is not allowed to decorate."."

 The State Council meeting room at the entrance, a piece of engraved "plain" four large wooden screens, this is the prime minister personally style of work itself. At the State Council meeting, more than once heard the prime minister refused to decorate the conference hall proposal, the prime minister said: "as long as I am prime minister, the conference hall is not allowed to decorate."." In 1959, under the atmosphere of the great leap forward, the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without reporting instructions, built a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exhibition exhibition near the Miyun reservoir. One day, in the Xihua hall meeting, Prime Minister suddenly turned to the Vice Minister of water resources Qian Zhengying said: "Qian Zhengying, he laozong told me that you have built a fairly advanced building in the Miyun reservoir there, isn"t it?" Money answered: Yes, it is a water conservancy exhibition

 hall." The prime minister was silent for a moment, shook his head, said softly, "I didn"t expect you to do such a thing."." Money to shame, my heart like a knife. If the idea by now some of the cadres, the prime minister neither severe criticism, and instructed the Discipline Inspection Commission, no deterrent, no more dangerous jobs, can muddle through. However, under the inspiration of Premier Zhou"s great personality, the money returned to the party immediately after the Ministry returned. The leading Party of the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decided immediately that the building worth about 4000000 yuan was transferred to the Institute of the first Ministry of machinery industry free of charge, and a report on the central inspection was written to the central authorities.

 "It"s much better than the people."!"

 Premier Zhou"s light diet, meat every meal a vegetarian, leftover food, should be left to the next meal to eat, and never waste a meter, a piece of lettuce. The State Council often held a cabinet meeting, the meeting had not the end of afternoon, making the canteen meals. The prime minister stipulated that the standard for working meals was "four dishes and one soup". After dinner, everyone paid the food ticket, and no one was allowed to break it. After dinner the prime minister always leaves a bottom of the bowl, the soup and rice to eat clean, and finally to eat leaves. When eating, occasionally a rice out on the table, immediately picked up to eat. He was puzzled by the way he was so thrifty, and the prime minister said, "this is much better than the people."!" Three years of hard times, the prime minister and the people of all over the country, through thick and thin, lead the way not to eat pork, eggs, do

 not eat rice rice. A cook, said to him: "you are so old, it did not work night and day, and don"t eat much, do not eat whole grains!" The prime minister said, "no, you must eat it, and you will not forget the past, and you will not forget the people."!"

 "Home affairs should be managed by the local party and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he prime minister was born in Huaian and spent his childhood in Huaian, so he has deep feelings for Huaian. He loves Huaian, but he loves his great motherland and never gives it extra care because Huaian is his home. In 1960, Huaian county Party committee responsible comrades to Beijing, met Premier Zhou, in the report of Huaian County, 100 thousand mu of cotton harvest situation, put forward to do a cotton mill. Normally, this is not really what matters for the prime minister, but it was a difficult period, Zhou encouraged, on one hand and guide them to say: you have to do a cotton mill, the Shanghai cotton mill can not eat enough. Finally failed to agree. In 1962, the prime minister"s hometown of Huaian suffered a major flooding, flooding large tracts of farmland in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 The Jiangsu provincial government wrote a letter to the prime minister asking for support. The prime minister read his letter with a heavy heart. It is absolutely right to allocate manpower and resources to support the disaster areas, so long as the prime minister can say one word. But the prime minister said: "my hometown should be handled by the local party and government departments. What should I do?"

 Let them make up their minds. The prime minister have deep feelings of home, but never at home on the issue involving

 favoritism, be impartial.

 Section chief rejects the gift story

 Section chief Yin Gang is a smoker. One of his fellow wanted to change a technical work, so the opportunity to buy return visit by two home smoke Su smoke to Yin, long home. Yin Gang ask the situation, specia...

篇五:廉洁小故事

故事选编

  故事 1:三国时期,蜀国境内“刑法虽峻而无怨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蜀国名相诸葛亮严于律己,一身清廉使然。诸葛亮一生“抚百姓,示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深为其所动,之后跟随刘备征战南北,奇功屡建。刘备死后,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蜀国国事,事无巨细,每必亲躬。他 5 次亲率大军,北伐曹魏,与曹魏短兵相接。他严格要求子侄辈,不以自己位高权重而特殊对待。他亲派侄儿诸葛乔与诸将子弟一起,率兵转运军粮于深山险谷之中。为此,他专门给其兄诸葛谨写信说,诸葛乔“本当还成都”,但“今诸将子弟皆得转运”,“宜同荣辱”。马谡失街亭后,他引咎自责,上疏后主刘禅,“请自贬三等”,从此更兢兢业业、勤勉有加。“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四升。”长期的废寝忘食使他心力交瘁,积劳成疾,年仅 54 岁便英年早逝。诸葛亮以他的实际行动验证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

 诸葛亮生前,在给后主的一份奏章中对自己的财产、收入进行了申报:“成都有桑 800 株,薄田 15 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诸葛亮去世后,其家中情形确如奏章所言,可谓内无余帛,外无赢财。

 诸葛亮病危时,留下遗嘱,要求把他的遗体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丧葬力求节俭简朴,依山造坟,墓穴切不可求大,只要能容纳下一口棺木即可。入殓时,只着平时便服,不放任何陪葬品。这就是一代名相诸葛亮死后的最高要求,其高风亮节实为可圈可点。

 故事 2:“新鞋踩泥”。《松窗梦语》的作者张瀚初任御史时,曾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延相。王延相没有大谈为官之道,只给张瀚讲述了自己的一次乘轿见闻:一天,乘轿进城,路遇大雨。一轿夫脚穿新鞋,从灰厂到长安街,小心翼翼择地而行,生怕弄脏了新鞋。进城后,路面泥泞渐多,轿夫一不小心,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脚低一脚地随意踩去,不复顾惜了……王延相说:“为官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张瀚听了这个“新鞋踩泥”的故事后,“退而佩服公言,终生不敢忘”。此后多年,他严谨从政,廉洁为官,后来升任被称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书,建树颇多,名留青史。

  故事 3:“子罕辞宝”。《左传〃襄公十五年》载文:春秋时,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石,将它献给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石的人说:我曾经把这块玉石拿给玉工鉴定过,他认为这是一块宝玉,因此我才敢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图财物的这种操守当作是宝物,你把玉石作为宝物。如果你把宝玉送给了我,我们两人都丧失了宝物;还不如我们都保有各自的宝物。”故事中,

 子罕恪守“不贪为宝”的信条,巧妙拒玉,寓意深刻,真正给人教育和启迪。

  故事 4:“公仪休拒鱼”。《淮南子〃道应训》记载了一个公仪休拒鱼的故事:战国时期鲁国国相公仪休爱吃鱼,有人投其所好送鱼给他,公仪休不收。问其原因,他说:“正因为喜欢吃鱼,所以不能接受,现在我作为国相,能够用自己俸禄买鱼吃,如果现在收了鱼而丢了官,谁又会送给我鱼呢?所以我不能接受啊。”公仪休“好鱼而不贪鱼”,实乃其深知“贪赃、枉法、丢官、受惩罚”之间的内在联系,愿每位领导干部任前任中都时刻不忘认真算一算政治帐、经济帐、家庭帐。

  故事 5:“灭官烛看家书”。据宋周紫芝《竹坡诗话》记载:北宋时期有位州官,为人极其廉洁。一天晚上,有人从京城送来一封上司的来信。他猜想这一定是朝廷有什么重要指示,马上命令公差点上蜡烛阅读。谁知读了一半,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蜡烛吹灭,把自己买来的蜡烛点上,继续往下看。公差很纳闷,难道官家买的蜡烛不及他自己出钱买的亮吗?后来才知道,那封信有小半是关于他留在京城家属的情况,他认为这是私事,不能点官家的蜡烛。在有些人看来,为了半封家书,竟然换烛再读,实在有点“小题大做”。但正是这样的小事,却更能从细节上表现出一个人的品质,更足以让当今存在公“话”私打、公车私用、公请私吃、公费私游等等凡此

 种种揩公家油的一些领导干部汗颜。

 由一双象牙筷子让商纣王变坏说起

 谁能想到,一代君王竟因为一双象牙筷子而变坏,荒淫无耻,昏庸无道,最后丧失政权。这就是说的商朝最末代的一个帝王商纣。

 商纣,是殷商帝武乙的小儿子,本名辛。由于他即位后不久便荒淫暴虐,故天下人尽称他为商纣,不称他为帝辛。

 然而,他是怎样变成荒淫暴虐的呢?这起因源于一双象牙筷子。所以 ,为此还被人撰写了个“见筷而惊”的典故,以教育后人。说商纣刚继王位的时候,并无荒淫之象,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明主呢。可是有一天,在朝堂上议事完后,他忽然拿出一双别人制作的象牙筷子,请大臣们观看。大臣们看后,都觉得做得精致大方,雕花镂云,颇为美观,为此感到高兴。然而,有一位大臣看了这双筷子后,却像见了鬼一样,吓得半天说不出话来。众人问他怎么回事,只见他牙颤口抖,就是说不出话。这个大臣,原来就是商纣王的叔父箕子。退朝之后,有些同他要好的大臣便去继续问他缘由。这时箕子才向求见的大臣们说:“我看到了这双象牙筷子,就担心纣王会变坏呀!”众臣不解,说一个堂堂国王,怎么能会从一双象牙筷子变坏呢?箕子这才又向众臣们叙说起他自己的看法来。箕子说,列位想想看,这样好的筷子,纣王肯定不会把它放在土制的碗罐上,那会显得难看,也太委屈了这象牙筷子。它该配上一些玉制的碗碟,才显得好

 看。有了象牙筷、玉碗碟、玉杯,吃什么呢?用这些精美的器具盛些豆角豆叶之类的东西来吃,恐怕纣王也不太乐意了,他必然要在这样的碗碟里装上旄牛、大象、金钱豹的胎来吃才感到有味。而有了这些后,他肯定不会再愿意穿粗布短衣站在茅屋草棚下吃它,他就会要人费时织衣,费人盖房,而锦衣广厦了。如果这样长久下去,人们就会对他不满而进行斥骂,他就会对不满者镇压,必然变得残暴。那时候,你我还能站在这朝堂上吗?谁知这些大臣听了,都不以为然,且无不哈哈大笑。见状,箕子再没说什么,只是摇头,叹气。果然,没过几年纣王就建了肉林,悬肉其中,旁边设上炮烙。还造了一座很大的池子,蓄满了美酒,何时想喝,临池即可长饮。群臣谏议,渐渐地他就烦了,后来就大加刑戮,弄得众臣归周。由于纣王荒淫无道,他最终被武王逼上鹿台,失去了统治。

 很多人都在嘲笑箕子关于一双象牙筷的理论。因为那时候,商朝并没有出现任何亡国的征兆。

 不到五年,纣王就酒池肉林,沉湎于酒色,设炮络之刑,大兴土木,为所欲为,最终深陷周武王重兵团围,自焚露台而亡天下。

  那一双象牙筷子,竟然成了历史的转折点!

  一双象牙筷子,竟断送了一代江山,如此教训不能不谓之沉痛而深刻。这对我们后人来说,也不能不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

 写到此,不由得使我想起了,中华民族在经历了十年军阀混乱、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之后,在新中国即将诞生之际,毛泽东同志为什么向全党各级领导干部发出了一定要牢记“两个务必”

 的伟大号召,足见如何保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如何保持不骄不躁的作风,对于治理一个国家是多么地重要啊!

 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一代帝王为什么能被毁于一双象牙筷子呢?关键不在于象牙筷子本身,而在于统治者的头脑想什么,崇尚什么,他个人又是如何对待象牙筷子之类物品的,而且自己又是用什么样的生活作风去影响下属的。在商纣王看来,在当时生活条件极差的年代,当帝王的如能用上象牙筷子,这就是一种尊贵的表现,就是一种荣耀的事情,又是理所当然的。他根本认识不到,用象牙筷子是一种奢侈,是一件不合时宜的事情,也想不到会因此而脱离大臣,众叛亲离的。他更想不到,因为不能洁身自好,使用了象牙筷子,会丢了自己的江山。然而,对此箕子却想到了,实践证明,他的预想是完全正确的,他向众臣们的慷慨陈述是发自内心的,他是为国之忧,为民之忧。我们只有从中受到教益和启示,才无愧于这个先明之人啊!

 从一双象牙筷子断送了一代江山的教训中,我们每个人还应当得到一个启示,即无论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来讲,还是对于新社会的领导人来说,勤俭建国,艰苦奋斗,不事铺张浪费,这是多么地重要啊。它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一种生活作风,更是一项基本的国策,治国的大政方针。这道理对于国家来说如此,对于一个家庭,或一个想成就大业的人来讲,也完全如此。

 由此不难看出,最近胡锦涛同志为什么强调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注意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的真实用意,可见其教诲是多么的重要

 啊。

 一双象牙筷子

 纣王是商代最后一位君主,他本不叫纣王,而叫帝辛,帝乙的儿子。纣是一个恶名,是后人加给他的称呼。帝辛从小天资聪颖、领悟力奇高,还是少见的大力士,武力超群,口才好,就是爱饮酒,是一个能文能武很有本领的人。后人称他为殷纣王。

 纣王即位不久,便暗暗滋长了骄横与逸乐的情绪。有一次,他命工匠为他磨一把象牙筷子。纣王的大臣箕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摇着头感叹地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土瓦器,而要配犀角雕的碗白玉磨的杯。有了玉杯,其中肯定不能盛粗茶淡饭,而要装山珍海味才相配。吃着山珍海味,就不愿再穿粗衣麻服,而要穿绫罗绸。这样华丽打扮,就不愿再住茅屋陋室,要住高楼广厦,要乘华贵的车子。这样下去,商国境内的物品将不能满足他的欲望,就会要发动战争,打仗远征掠夺各国珍奇异宝。

 果然,纣王的贪欲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骄傲恣肆,专横跋扈,刚愎自用,以为天下没有人能高过自己。对大臣的话,也听不下去。对生活的要求直线提高,雕花的筷子换成了象牙的,杯子也换成犀角的。有了象牙筷、犀角杯,又要吃熊掌豹胎。为了住得好,修建了鹿台。原配姜氏,年老色衰,便要诸侯献美女,搜罗到了美女妲己。要音乐家师涓谱出靡靡淫乐,引进“北里之舞”。闲来宫中无事,

 便逐狗斗鸡,饮酒作乐。凿池储酒,悬肉如林。让妇女倡优,裸着身子,互相追逐,以取笑乐。

 群臣看到这个样子,伤感如此下去,国将不国,于是纷纷进谏,但纣王并不理会。他的叔父比干冒死谏劝了三天,最后搞得纣王烦了,于是他轻蔑地说,你这样劝我,是不是以为自己是圣人呀?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窍,我倒是要看看你的心是不是真的有七个孔窍。于是比干被剖腹而死。箕子看到纣王如此残酷地害死自己的叔父,知道他是谁的话也听不进去了,为了保存自己,假装疯狂,把自己装扮成奴隶模样。但是纣王也没有放过他,把他抓起来,囚禁在牢狱里。从此,满朝大臣,谁也不敢再进谏了。

 由于纣王的残暴,以致天怒人怨,在文王率部征伐下,士兵纷纷倒戈反商。众叛亲离的纣王,最后被迫自焚于鹿台的熊熊烈火之中。

 纣王原来也是有所建树的,但成了君主后,开始追求享乐和奢侈生活,从一双筷子起,最后到酒池肉林,鹿台朝歌,欲望的大门一旦打开,就象决堤的洪水泛滥,放任地为所欲为。以为找到了享乐之地,却不料是踏进了毁灭之门。

 奢侈和享乐,往往成为人生奋斗成功的归宿,而毁灭的命运也就悄悄潜伏。

篇六:廉洁小故事

廉洁简短小故事 50 篇

 廉洁小故事(一):

  董必武:人民公仆党的“老牛”

  董必武总是把自己视为人民公仆,以党和人民的“老牛”自勉,他常说:“我们的党是为群众利益服务的,如果不为群众服务,还组织共产党干什么?”他赋诗吟唱:“革命原非为个人,支持群众得翻身。”他不仅仅严以律己,而且对子女及亲友求很严格,教育他们正直做人,勤奋学习和工作,绝不允许有任何特殊的行为。建国后,家乡的亲友以为他在北京做了“大官”,便求他帮忙解决工作、升学以及购买拖拉机、钢材等等。他一律加以拒绝,并谆谆教育他们:“我受党的委托,人民的信任,参加国家领导,是各项政策制定的参加者,也是维护者,决不能利用职权给自己的亲属批物资”,“革命不是做官”。1975 年他在北京逝世。叶剑英在董必武追悼会上说:“董必武同志真正做到了一辈子做好事,不愧为无限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廉洁小故事(二):

  姚崇不徇私情

  唐朝开元年间,吏部尚书魏知古去洛阳一带考察官员政绩。宰相姚崇有两个儿子在那儿当官,离京前,魏知古特地到姚府辞行,不料姚崇对他十分冷淡。魏知古是姚崇一手提拔起来的,他到洛阳之后,私下接见了姚崇的两个儿子。姚崇之子请求他在皇上面前为自己美言。[由整理]

  玄宗皇帝接到魏知古的奏折,见他极力赞扬姚崇的儿子,便宣姚崇进殿,对姚崇说:“你的两个儿子很有才干,政绩不错,朕有意提升他俩。”姚崇坦然地说:

 “我这两个儿子才识平平,又不善理政,不足以提拔。”唐玄宗见姚崇能秉公处事,十分高兴地说:“魏知古徇私妨碍公事,辜负了你对他的教导,我也不能原谅他。看来只有罢了他的官以正朝纲。”

  姚崇复奏道:“我教子不严,罪该受罚。如果陛下因此事贬谪魏知古,那人们就会说他是当了我的替罪羊了。”唐玄宗听后十分赞许,遂令魏知古改任工部尚书。姚崇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相。个性是在玄宗时期,对“开元之治”贡献尤多,影响极为深远。

  廉洁小故事(三):

  子罕以不贪为宝

  春秋时期,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精美的玉石,想献给司城子罕。子罕拒不理解。献玉的人以为子罕怀疑玉石是假的,便说:“这块美玉我请玉匠给鉴定过,他说是块宝玉,所以才敢拿来献给你。”子罕回答说:“你以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收了玉石,你失掉了宝,我也失去了宝。所以,我们还是各存其宝为好。”

  廉洁小故事(四):

  包拯拒礼为开廉洁

  宋仁宗时,朝野上下弥漫着一股送礼之风。包拯对这股送礼收礼之风历来持反对意见,几次上疏皇帝,请求颁昭禁止官员之间的送礼收礼的现象,以开廉洁之风。

  这一年正是包拯的 60 大寿,寿辰前几天,,他就命儿子包贵及王朝、马汉等站在衙门口拒礼。可谁知,第一个送寿礼的就是当朝皇帝,派来送礼的是六宫司礼太监。老太监到了门外,执意面见包拯,他接旨受礼。这下可难住了包贵,万岁送来的礼不收,这不是抗旨不遵吗可父亲命他又不敢违,无奈只好请老太监将送礼的缘由写在一张红纸上转呈父亲。老太监提笔在红纸上写了一首诗。

 “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

  包贵让王朝把诗拿到内衙呈父亲展视。不一会儿,王朝带回原红纸交付老太监。只见原诗下边添了四句。

  “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操劳为官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六宫司礼太监看罢,半晌无语,只好带着礼物和那红纸回宫交差去了。

  廉洁小故事(五):

  共和国三位总理的廉洁小故事

  据《光明日报》20**年*月*日报道文章介绍,1958 年*月,周恩来总理到广东省新会县视察,风尘仆仆,日夜操劳,确实辛苦。时任该县的县委书记党向民同志看到眼里,急在心里,感到实在过意不去,就在周总理离开新会的前夕,悄悄地安排为总理设宴送行。宴会地点,就安排在县委院内的一间小屋里;厨师,就是县委伙房的灶事员,而且没什么美酒佳肴,只是些瓜菜而已。尽管这样,在吃喝将近结束时,周总理语重心长地说:“党向民同志,你一月有多少收入,我清清楚楚。这样一顿饭,你请不起,还是让我出钱,算我请客吧!”周总理随即示意他的秘书,把**元人民币交给了县委的司务长。

  朱镕基总理“罢宴”――不离开宴会厅,单独吃工作餐。

  据媒体报道说,一次朱镕基总理开完会,被主人带到宴会大厅,他穿过摆满了美酒佳肴的不下百桌的酒宴大厅,先是来到他所应坐的首席座位,但他没有就坐,而是又走到宴会大厅的一个角落,设宴人就在这个大宴会厅的一个角落里另摆一桌,由他和他的秘书,吃工作餐。由于朱总理不肯就坐大雅之处,而就坐在众人的一边吃工作餐,致使上千宾客都不再吃酒宴了。

  温家宝总理“罢宴”――提前打招呼,谢绝摆宴自个吃。

  据 20**年*月*日《人民日报》网报道介绍,“十*大”之后,温家宝总理的第

 一站到了贵州。在吃饭的问题上,他对自己和随行人员求个性的严格,谢绝基层同志的宴请。他对个人吃饭有“三条标准”,即:第一,不让任何人陪吃,自己默默地进食;第二,求饭菜够吃即可,不得剩下;第三,关于饭菜的质量提出十二个字:“清清淡淡,汤汤水水,热热乎乎”。

  廉洁小故事(六):

  领导干部必读的四则廉政小故事

  “廉洁使人坦荡,奢贪使人悲戚”,作为领导干部必须以廉为荣、以奢为耻、廉洁自守、克己奉公。以下四则小故事值得一读。

  其一为“新鞋踩泥”。《松窗梦语》的作者张瀚初任御史时,曾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延相。王延相没有大谈为官之道,只给张瀚讲述了自己的一次乘轿见闻:一天,乘轿进城,路遇大雨。一轿夫脚穿新鞋,从灰厂到长安街,留意翼翼择地而行,生怕弄脏了新鞋。进城后,路面泥泞渐多,轿夫一不留意,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脚低一脚地随意踩去,不复顾惜了……王延相说:“为官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张瀚听了这个“新鞋踩泥”的故事后,“退而佩服公言,终生不敢忘”。此后多年,他严谨从政,廉洁为官,之后升任被称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书,建树颇多,名留青史。

  其二为“子罕辞宝”。《左传襄公十五年》载文:春秋时,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石,将它献给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子罕不肯理解。献玉石的人说:我以前把这块玉石拿给玉工鉴定过,他认为这是一块宝玉,因此我才敢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图财物的这种操守当作是宝物,你把玉石作为宝物。如果你把宝玉送给了我,我们两人都丧失了宝物;还不如我们都保有各自的宝物。”故事中,子罕恪守“不贪为宝”的信条,巧妙拒玉,寓意深刻,真正给人教育和启迪。

  其三为“公仪休拒鱼”。《淮南子道应训》记载了一个公仪休拒鱼的故事:战

 国时期鲁国国相公仪休爱吃鱼,有人投其所好送鱼给他,公仪休不收。问其原因,他说:“正因为喜欢吃鱼,所以不能理解,此刻我作为国相,能够用自己俸禄买鱼吃,如果此刻收了鱼而丢了官,谁又会送给我鱼呢?所以我不能理解啊。”公仪休“好鱼而不贪鱼”,实乃其深知“贪赃、枉法、丢官、受惩罚”之间的内在联系,愿每位领导干部任前任中都时刻不忘认真算一算政治帐、经济帐、家庭帐。

  其四为“灭官烛看家书”。据宋周紫芝《竹坡诗话》记载:北宋时期有位州官,为人极其廉洁。一天晚上,有人从京城送来一封上司的来信。他猜想这必须是朝廷有什么重指示,立刻命令公差点上蜡烛阅读。谁知读了一半,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蜡烛吹灭,把自己买来的蜡烛点上,继续往下看。公差很纳闷,难道官家买的蜡烛不及他自己出钱买的亮吗?之后才明白,那封信有小半是关于他留在京城家属的状况,他认为这是私事,不能点官家的蜡烛。在有些人看来,为了半封家书,竟然换烛再读,实在有点“小题大做”。但正是这样的小事,却更能从细节上表现出一个人的品质,更足以让当今存在公“话”私打、公车私用、公请私吃、公费私游等等凡此种种揩公家油的一些领导干部汗颜。

  为官之道,尽在其中矣。

  廉洁小故事(七):

  毛泽东的廉洁故事

  据主席身边的警卫员回忆,1929 年*月,红四军下井冈山,迂回于赣南、闽西之间,毛主席行军,战士们沿途没见他骑马,可部队中的伤兵、病号、掉队的战士们都骑过他的马。虽说毛主席是前委书记,但他同战士们同吃一锅饭,同吃一盆菜,没有丝毫区别。

  1932 年,红军打到漳州,警卫员住在毛主席那里。一眼看见他脚上穿的黑线袜子,已经洗成又薄又稀的灰色袜子了,主席发现他盯着他的袜子看,就把脚一

 伸,说:“这双袜子还是 1929 年下井冈山后你替我买的,已经换过两次袜底了,你看还是好的。但是再不能换袜底子了,袜面也太稀薄,经不起洗了。”主席说着,还有些舍不得的样貌。毛主席行军中惟一御寒的一条毯子,也不知用了多少年,上面的毛已基本上掉光,差不多是一个麻袋片了。部队并不是没有像样的毛毯,但是他硬是不。

  此刻想想,那时的毛主席已是红军的领导核心,毛主席的廉洁,在当时是少有的。

  廉洁小故事(八):

  勤俭一生―老舍廉洁故事

  在北京的西城,有一个小胡同,叫“小羊圈胡同”。“小羊圈胡同”十分小,全是低矮的草棚一样的房子,住的老百姓都是些穷苦人家。每逢刮风下雨,小胡同里低洼的地方就成了水塘。冬天,那里奇寒无比,屋里和屋外一样冷,缸里的水常常冻得结成冰。那里的老百姓吃的东西,常常是盐拌小葱,冬天是腌白菜帮子,有的人家长年只能从菜市场里找些烂菜叶子。

  1899 年*月*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代表人物老舍就降生在这个小胡同里。老舍上面有 4 个姐姐和 3 个哥哥,他最小。由于生活艰苦,长大成人的只有 5个――大姐、二姐、三姐、三哥和老舍。老舍出生时是狗年,姑母就给他起了个很不好听的名字――小狗尾巴。老舍的妈妈靠拼命地给人洗衣裳,来养活一大家人。由于长年地洗衣裳,妈妈的手始终都是鲜红和微肿的。而晚上,她还在一盏小煤油灯下,做白天接下来的缝纫活。过年了,老舍喜欢到大街上看人家放焰火,看人家穿新衣、戴新帽。每当他看到街上谁家又宰了两头大猪,谁家又弄了一大筐冬天看不到的水果,妈妈总是说:“孩子,我们家的饺子肉少菜多,是北京城最好吃的,不去看人家的了。别看咱们家穷,可咱们穷出志气来,让别人看到咱

 的腰不是泥做的,硬着呢。”穷穷出志气来,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老舍的心里。

  老舍上小学那年,已经出嫁多年的姐姐,给小弟弟做了一双新袜子。她兴高采烈地给老舍穿上了,看着弟弟一蹦三跳地去上学了。但是弟弟放学回来时,她发现弟弟的脚上却是空空的。她问老舍:“弟弟,你的新袜子呢”老舍从书包里掏出那双新袜子,说:“老姐,我一出校门就脱掉了,我怕穿坏了。我上学时穿,放学了就脱掉。姐姐,我和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比学习,不是比阔气。”

  第二天上学,老舍仍穿着以前穿的旧袜子,头抬着上学去了。走着走着,老舍想,我把鞋也脱下来,不就能够少磨些鞋底吗于是,大街上多了一个光着脚走路的小小读书郎。一天中午放学回到家,老舍问正在洗衣服的妈妈说:“有没有吃的”妈妈正在洗衣裳,头也没抬地说:“没有啊,我还没有时间做呢。”老舍听了,扭头又回学校去了。中午当别的孩子在玩耍,在家里吃饭的时候,他一个人在教室里埋头写作业,头也不抬地写,他期望这样能让自己忘记饥饿。下午上课,他仍然若无其事地和同学有说有笑。穷人的孩子个性看重自己的尊严,他不期望自己因为贫穷而被人看不起。

  梅花香自苦寒来。老舍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培养了勤俭节约的精神,树立了远大的志向。当他功成名就之后,仍然持续着勤俭的好习惯。一次,朋友邀请他参加一个舞会。舞会是一个隆重的场合,穿着自然讲究一些,但是老舍只有两套灰布中山装,洗过几次后,就显得旧了,穿在身上像个清洁工。老舍就穿着这套衣服进了舞会,他对投来不解目光的朋友说:“对不起了,这已经是我最好的衣服了。

  老舍以是中国的大文豪,但他依然那么的勤俭,那么的廉洁。这都是儿时培养了精神。

  廉洁小故事(九):

 古代廉吏拒贿故事四则

  明时,周新担任司法按察使后,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他坚决不受,但送礼人已经抢先出门了。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以后凡是送礼者,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的烤鹅。从此,再没人自讨没趣了。

  立檄拒礼

  康熙19年,于成龙改任直隶巡抚。大名县县官遵循旧习,在中秋节前给他送了一份“中秋礼”。于成龙严词拒收,还特地颁布了《严禁馈赠檄》,通报了大名县县官的送礼行为,并明令所属官员,今后如果发现逢年私送者,“决不宽恕”。

  棒打送礼

  南北朝时,南朝的中书通事舍人顾协,虽位高权重,但为政清廉。他曾说:“送礼纳贿,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门生因有事相求,送礼向他行贿。顾协怒不可遏,责令将这个门生重打二十大板,赶出了门外。

  厚谢婉拒

  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

  廉洁小故事(十):

  侯鸣珂杖妻拒贿

  同治四年春,侯鸣珂调任孝义厅抚民同知。厅衙小吏余言吉,不甘忍受无油粗饭,向一百姓勒索了 10 斤猪油,自食 5 斤,将其余 5 斤暗送侯鸣珂夫人杨芝香。鸣珂得知后大怒,当即将余言吉削职为民,并下令其妻杨芝香将 5 斤猪油还给百

 姓,并以受贿罪杖四十。杨芝香当场声泪俱下,后悔莫及。侯鸣珂怒斥其妻:“知过并非无过,尔不杖股四十,尔不会以此为训。”衙役听罢,只得按他的命令,打了侯夫人四十大板。

  同治六年九月,车家河保正杨建武贪污赈银,被人告发。侯鸣珂在察访中,杨建武托人偷将 5 两麝香装在他的行囊里,并附一信,上写:“侯大人:吾以兄、弟、妹三户冒名顶领赈银800两,愿与大人平分。再送上麝香5两,请免死罪。”第二天,侯鸣珂...

篇七:廉洁小故事

洁 小 故 事

 为配合做好第14个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 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机制, 促进企业廉政文化建设, 我们收集、 编辑了部分古今清正廉洁方面的小故事, 从五月了部分古今清正廉洁方面的小故事, 从五月份起, 每周以点对点形式分发给六岗以上干部员工, 供大家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余一阅, 以求达到寓教于乐, 增强廉洁意识, 促进廉政建设之目的。

 由于水平有限, 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也渴望大家提供好的素材和建议。

  第一部分:以史为鉴 (10)一、 以廉为宝三、 踢盆拒贿五、 两袖清风七、 厚谢婉拒九、 立檄拒礼二、 杨震拒金四、 不惧贪泉六、 手好不要钱八、 悬鹅拒礼十、 棒打送礼 第二部分:古人劝廉 (9) 第三部分:“一字” 清廉 (11)第四部分:十大清官 ( 10)

 1、 以廉为宝春秋时, 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

 有人得到一块玉石, 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 子罕拒不接受, 说:

 “您以宝石为宝, 而我以不贪为宝。

 如果我接受了 您的玉, 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 自 己的宝物。

 不如我们各有其宝。

 ”

  2、 杨震拒金东汉时, 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 昌邑县令王密来拜访他, 并怀金十斤相赠。

 杨震说:

 ” 故人知相赠。

 杨震说:君, 君不知故人, 何也?” 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 说:

 “天黑, 无人知晓。

 ” 杨震说:

 “天知, 神知, 你知, 我知,何谓无知? ” 王密这才明白过来, 大感惭愧, 怏怏而去。以 史 为 鉴(2/10)故人知

  3、 踢盆拒贿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 林则徐被任命为江南监察御史, 巡视江南各地。

 他到澎湖群岛寓所刚歇下, 有个自 称“花农” 的人献上一盆玫瑰花, 还说是要请林大人换个大盆栽花。

 林则徐心知有异, 一脚踢翻花盆, 盆里现出一个红包。

 包里是一只足有半斤重的金老鼠和一纸信笺, 笺上写着:

 “林大人亲收, 张保敬献。

 ” 林则徐当场将张保行贿的金老鼠没收, 上缴国库。

  4、 不惧贪泉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 在广州城外, 见一池泉水名“贪泉” 。

 当地传说饮了 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

 他不信便会贪婪成性这些, 照饮不误, 饮后还写了 一首诗:

 “古人云此水, 一歃怀千 金。试使夷齐饮, 终当不易心。

 ” 他在任期间, 果然廉洁自 律, 坚持了 自己的操守。不信

  5、 两袖清风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

 一次, 朝廷派他巡察河南。

 返京时, 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 蘑 菇、等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 他没有接受。

 同 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 菇与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指百姓)

 话短长。

 ”

  6、 手好不要钱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 不附权贵。

 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 大臣都不敢得罪他。

 惟王杰每每与其惟据理力争。

 有一次,议政完毕, 和坤有意戏弄王杰, 拉着他的手说:

 “好白嫩的手啊!

 ” 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

 “王杰手虽好, 但不能要钱耳!

 ” 。

 和坤羞愧而去。杰每每与其

  7、 厚谢婉拒 宋时, 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 一个自 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 刘温臾推辞不掉温臾推辞不掉, 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 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 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 的, 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当

  8、 悬鹅拒礼 明时, 周新担任司 法按察使后, 一天, 有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 他坚决不受, 但送礼人已经抢先出门了抢先出门了 。

 于是, 周新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 以后凡是送礼者, 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 的烤鹅。

 从此, 再没人自 讨没趣了 。于是周

  9、 立檄拒礼 康熙1 9 年, 于成龙改任直隶巡抚。

 大名县县官遵循旧习 , 在中秋节前给他送了 一份“中秋礼”份“中秋礼” 。

 于成龙严 词拒收, 还特地颁布了 《严 禁馈赠檄》 , 通报了 大名县县官的送礼行为, 并明令所属官员 , 今后如果发现逢年私送者,“决不宽恕” 。于成

  10、 棒打送礼 南北朝时, 南朝的中书通事舍人顾协, 虽位高权重, 但为政清廉。

 他曾 说:

 “送礼纳贿必然徇情枉法纳贿, 必然徇情枉法, 吏治怎能清明? ”有一次, 他以前的一位门生因有事相求,送礼向他行贿。

 顾协怒不可遏, 责令将这个门生重打二十大板, 赶出了 门外。

 一、 父劝子廉三、 立书戒子五王吉休妇五、 王吉休妇七、 诫侄守廉九、 下劝上廉二、 母劝子廉四、 妻劝夫廉六兄劝弟廉六、 兄劝弟廉八、 老劝新廉

  1、 父劝子廉 刘歆是刘向的儿子, 年少得黄门侍郎要职。

 刘向及时写了 《戒子歆书》 教子为官。

 他引 用董仲舒富有哲理的名言哲理的名言, 引 用齐顷公成功失败的故事, 要求儿子牢记历史教训:

 “深处要职, 在道贺声 中, 要保护清醒头脑, 兢兢业业处理政务, 建立功勋, 切不可恃高官显位, 骄奢淫逸, 走一败涂地的道路。

 ”引 用齐顷公

  2、 母劝子廉 东晋西征大将军陶侃做浔阳县吏时, 曾 主管县衙鱼肉 及精美食品供应。

 有一回, 他派人送一瓦锅鱼制品给母亲谌氏。

 谌氏原封未动让人退未动让人退回, 并附信一封:

 “你做县吏, 送给我公物, 不但不能使我受益, 还会增加我对你的担忧。

 ” 她规劝儿子要公私分明, 为政清廉。

 在母亲的教导下, 陶侃反思自 己,改过自 新, 后来以政绩显著闻名于世。并附信

  3、 立书诫子 南梁的徐勉曾 任吏部尚书, 权重位显, 著名的政治家、 文学家; 其父徐融任过国相, 可谓世为显宦。

 他一直牢记古训, 清廉正直, 甘居贫素, 认为给后人留下精神遗产要胜过万贯家财他在诫子书中告诫儿过万贯家财。

 他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以清白遗子孙” , 教育儿子要继承清正廉洁的家风。

 “吾家世清廉, 故常居贫素, 至于产业之事,所未尝言, 非直不经营而已, 薄躬遭逢, 遂至今日 , 尊官厚禄, 可谓备之。

 每念叨窃若斯, 岂由才致?仰籍先代风范及以福庆, 故臻此耳, 古人所谓以清白遗子孙, 不亦厚乎? ” 这则教子篇为世人所传诵。

  4、 妻劝夫廉 古时, 东关临池司马孟宗在外做渔官时, 因妻子爱吃鱼, 他便把腌鱼寄给妻子其妻却将鱼妻子。

 其妻却将鱼如数退回, 并附言说:

 “你做渔官,却把腌鱼寄给我,别人如何看呢? ”为此, 她三年不吃鱼, 司 马孟宗从此也恪守清廉。

  5、 王吉休妇 西汉云阳县令王吉年轻时在长安求学, 东边邻居家种了 一棵大枣树, 枝繁叶茂, 伸到王吉家的院子里, 王吉的老婆就从树上摘枣子给王吉吃。

 王吉后来知道了 ,非常生气, 休掉了 老婆。

 东邻听后, 心中过意不去, 认为是枣树的罪过, 要把它锯掉。

 邻居们觉得锯掉太可惜, 于是一致请求王吉把妻子迎回来, 东邻也就不用伐树。

 王吉听从众位邻居的劝告, 与妻子重新结合, 所以当时歌谣说:

 “东家有树, 王阳妇去;东家枣完, 去妇复还。

 ”来

  6、 兄劝弟廉 清顺治年间, 侯抒愫任潍县知县时, 操守清正。

 大商人郭某遭了 官司 , 有十多 个官员 为其说情, 侯抒愫都闭 门不见愫都闭 门不见。

 侯抒愫为官清正与其哥哥的劝导是分不开的。

 当初, 侯抒愫任知县时, 其哥哥侯抒恽就劝戒说:

 “我们家世代清白, 你如果贪一文钱回来, 我就不认你这个弟弟了 。

 ”侯抒愫为

 7、 诫侄守廉宋朝欧阳修在《与十二侄》 中, 教育做官的侄子, 在公务面前要“尽心向前, 不得避事” , 即使临难赴死, 亦应勇 为。

 并告诫侄子为官守廉, 禁购官府的物品:

 “欧阳氏自 江南归明, 累世蒙朝廷官禄。

 吾今阳氏自 江南归明, 累世蒙朝廷官禄。

 吾今又蒙荣显, 致汝等并列官常, 当思报效。偶此多 事, 如有差事, 尽心向前, 不得避事。

 至于临难死节, 亦是汝荣事。

 但存心尽公, 神明亦自 佑汝, 慎不可思避事也。昨书中言欲买朱砂来, 吾不缺此事。

 汝于官下宜守廉, 何得买官下物!

 吾在官所,除欲食物外, 不曾 买一物, 汝可守此为戒也。

 ”

  8、 老劝新廉 明朝有个兵部尚书叫王廷相。

 有一次, 他给新上任的御史讲了 这样一件事:

 一天,他坐轿外出, 走到半路下雨了 。

 雨后再上路时, 一个穿着新鞋的轿夫小心翼翼, 后来来还是一不小心踩到了 水洼里, 鞋面被弄脏了 。

 于是,这个轿夫便不再顾惜新鞋,再遇到泥水, 便满不在乎地踩上去。

 御史是负 有弹劾、纠察官员 过错之责的人, 王廷相讲的这个故事, 其中的寓意很深, 是劝戒御史引 以为戒, 坚持防微杜渐, 以保清廉本色。

  9、 下劝上廉 金海陵王执政时, 刘焕任任丘县县尉。

 任丘县县令是个贪财的人, 刘焕遇事就提醒他“收敛贪财之心, 少干贪占 之事”这个县令还能听事” 。

 这个县令还能听进他的劝告, 与刘焕共事期间真的多 干实事,不搞贪占 。

 后来, 朝廷考核官员 时, 县令受到奖赏。

 县令置酒感谢刘焕:

 “你有廉慎之德,使我获得了 奖赏, 感谢你的提醒和规劝。

 ”

 一、 晏婴一裘三、 不私一钱五寇准五、 寇准一舍七、 一钱太守九、 三汤巡抚十一、 五代清卿二、 一贫如此四、 宗人一裹六鲍昱六、 鲍昱一骢八、 二不尚书十、 四知先生舍骢

  1、 晏婴一裘 春秋齐景公时, 齐国的良相晏婴一生崇尚节俭。

 他平日 粗茶淡饭, 妻室只着布衣, 从不奢望室只着布衣, 从不奢望丝绸。

 晏婴自 己有一狐裘, 一直穿了 三十年,别人讥笑他, 他却泰然处之。

 景公称赞他勤政廉洁, 并赐给他千 金之裘, 但他却坚辞不受。

  2、 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 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

 他出发时, 带了几箱 书随行, 有人诬几箱 书随行, 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 ,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 高宗叹息道:

 “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

 ”很可怜他, 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 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 3、 不私一钱 明朝时, 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 守, 深得民心。

 一次, 一名太监经过这里, 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 说:

 “钱都在这儿, 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

 ” 太监怏怏走了 , 回京后, 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

 英宗问道:

 “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 ” 太监听后, 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 4、 宗人一裹 明永乐年间, 浙江钱塘县令叶宗人, 为官清正廉明, 秉公执法, 深得民心。

 但他生活非常俭朴。

 当时按察使周新巡察钱塘, 到他家后, 悄然潜入他家的厨房, 见橱柜内 只有一包用纸裹着的腊制干鱼片 。

 周新对叶宗人廉洁自 律的清苦生活倍加赞赏, 广为宣传。

 当时人们都称他为“钱塘一叶清” 。

  5、 寇准一舍 宋代寇准秉性耿直, 刚正不阿。

 从高居相位到贬官雷州, 居官四十年, 寇准没有为自 己购置, 寇准没有为自 己购置田园和营造楼台 官邸,无论官居何处, 只有一处普通住所, 深为黎民百姓敬仰。

 诗人魏野作诗赞曰:

 “有官居鼎鼎, 无地起楼台 。

 ”

  6、 鲍昱一骢 汉朝鲍昱, 字文泉, 官至太尉, 拜为三公。

 他的祖父、 父亲和他本人都当过司 隶, 廉洁奉公的祖训和节俭朴素的家风, 颇受时人赞誉。

 他外出乘坐的马, 还是祖父、 父亲乘坐过的那匹青色老马, 三代人骑乘了 二三十年。

 当时京都有儿歌曰:

 “鲍氏骢,三人司 隶再入公。

 马虽瘦, 行步工, 奉法守正有祖风。

 ”

  7、 一钱太守 汉代刘宠, 任会稽太守时,体恤民情, 励精图治, 严 禁各种非法苛税行为, 教民勤事桑田。

 他离任时, 山阴的五六个老翁, 各携百钱馈赠送行, 非常感恩地对他说:“大人上任以来, 白天看不见催捐要税的, 晚上听不到狗叫, 百姓安居乐业, 丰衣足食。

 大人一心勤政为民的功德, 小民永世不忘。

 ” 刘宠推辞不过, 遂每人选大钱一枚受之, 出山阴界后, 即将钱投入江中。

 为纪念他廉洁勤政的功绩, 后人为他建有“一钱太守庙” 。来

  8、 二不尚书 明朝范景文, 万历进士, 历任文选郎中, 工部尚书兼内 阁大学士等要职, 当时许多 亲朋好友职, 当时许多 亲朋好友常登门相求, 均被范景文一一谢绝, 并在门上贴出“不受嘱, 不受馈” 6个大字的告示, 以明心迹, 于是, 获“二不尚书” 的美称。

  9、 三汤巡抚 清朝汤斌, 顺治进士,任江宁巡抚时, “澄请吏治, 江南北无一物不得其所” , 为官清正,政绩卓著, 在生活上安于清贫, 一日 三餐, 常以蔬菜豆腐汤佐食, 因而百姓送他一个“三汤巡抚” 的雅号。

 当时流传着“三汤巡抚赞” :日 食“三汤” 本姓汤,心怀美德自 然香。

 为官甘吃人间苦, 乐得万民享福康。

  10、 四知先生 后汉扬震任东莱太守, 路经昌邑, 县令王密曾 是杨震举荐的荆州茂才, 到夜间,密王密以十金相赠, 并说:

 “暮夜无知者。” 震厉声 回答:

 “天知、 神知、 我知、 子知, 何谓无知? ” 密羞愧地退出。

 时人因此称其为“四知先生” 。赠

  11、 五代清卿隋朝袁隶修历经北魏、东魏、 北齐、 北周和隋五个朝代, 历任尚书郎、 太常 常少卿、 信州刺史、 都官尚书等要职, 为官50余年, 始终以清贫为本, 未曾受过一升酒, 一束绵。

 为此被称为“五代清卿” 载入清史。

  一、 西门豹二、 赵广汉四、 徐有功六陈希亮六、 陈希亮八、 况 钟十、 汤 三、 黄 霸五狄仁杰 五、 狄仁杰 七、 包拯瑞 九、 海斌

  1、 西门豹 西门豹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当时邺地是魏都的战略要地,但天灾人祸不断, 民不聊生。西门豹到邺地后, 微服私访,询查百姓疾苦, 利用“河伯娶媳妇” 事件, 智惩三老、 廷椽和巫婆, 用事实教育百姓, 破除迷信。

 同 时, 修建漳河十二渠, 治理漳河水患, 发展农业生产, 使邺地百姓逐步富庶起来。

 西门豹为官一生, 清正廉明, 造福百姓, 死后, 邺地百姓专门为他在漳水边建造了 祠堂, 四季供奉。

  2、 赵广汉 赵广汉字子都, 西汉涿郡蠡吾县人。

 赵广汉不畏强权, 精明强干, 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 缓和社会矛盾, 加强地方管理, 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 其威名由此流传。

 赵广汉在担任京兆尹时, 赵广汉任京兆尹期间, 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 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 处理各项公务,往往通宵达旦, 并且善于思考, 讲究...

推荐访问:廉洁小故事 小故事 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