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的思考4篇

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的思考4篇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的思考 关于22022年--42024年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考 提纲: 一、粮食安全要有底气 二、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1.粮食安全体现了农业供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的思考4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的思考4篇

篇一: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的思考

2 2022 年- -4 2024 年我国 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考

  提纲:

 一、粮食安全要有底气

 二、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1. 粮食安全体现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要求

 2. 粮食安全奠定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坚实的基础

 3. 粮食安全决定了应对复杂多变环境的底气

 三、粮食安全具有挑战性

 1. 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平衡问题

 2. 粮食总量平衡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平衡问题

 3. 粮食生产布局与可持续发展平衡问题

 四、粮食安全要抓根本

 1. 土地要素

 2. 科技要素

 3. 人力要素

 4. 政策要素

 粮食安全是永恒的话题。今年由于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引发粮食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强,使粮食安全

 的话题更富挑战性。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和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国遇到的诸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打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充足的粮食总量和强大的粮食生产、储备、调运能力,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存在的基础,更是发展的前提,由此也决定了农业作为稳底盘的基础产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在新形势下,牢牢把握粮食生产主动权,确保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事关重大。

 一、粮食安全要有底气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多来,农业上取得最大的成绩就是比较彻底地解决了吃饭的问题。2019 年中国粮食连续 16年保持增长态势,连续 7 年总量保持在 6 亿吨以上,连续 5年增长在 6.5 亿吨以上,2019 年达到 6.64 亿吨,人均 474公斤,不仅远高于全球人均水平(350 公斤),也高于人均粮食安全线标准(400 公斤)。与此同时,2019 年中国肉类总量和水产品总量分别为 7759 万吨和 6480 万吨,人均分别为 55 公斤和 46 公斤,均超过世界人均水平的 12 公斤和23 公斤。中国用世界 10%的耕地资源和 6%的水资源,养活了世界 20%的人口,提供了 25%以上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量。而且,中国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满足了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多元化需求,成绩令世人瞩目。

  当然,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消费国,中国也是全球

 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2019 年中国进出口农产品贸易额为2301 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 791 亿美元,主要包括蔬菜、养殖水产品、茶叶等特色农产品,进口额为 1510 亿美元,主要是大豆、棉花、油料等资源性农产品,农产品贸易逆差达 719 亿美元。尽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但令人庆幸的是,进口农产品的目的是解决吃好的问题。包括玉米、小麦、水稻(大米)在内的谷物,年度间净进口最高未超过 2000 万吨,占比不超过中国粮食生产总量的5%。2019 年玉米、小麦、水稻净进口 810 万吨,仅占粮食总量 6.64 亿吨的 1.2%。而中国的口粮——大米、小麦,去年净进口 330 万吨,只占粮食总量的 0.5%,中国“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观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吃饭问题上,靠中国供给解决中国需求,靠中国资源解决中国问题,这就是中国最大的底气。

  二、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的饭碗必须装中国人自己的粮食。深刻表明,只要手里有粮,心里就不慌。在不稳定不确定性增多的外部环境下,确保农业基础牢固,稳定粮食总量,口粮不仰仗别人事关重大。农产品总量,特别是粮食总量保障,在今天体现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

 决定了应对复杂多变局面的底气,奠定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坚实基础。

 1. 粮食安全体现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要求。现代农业发展到今天,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不仅仅表现出总量和数量的需求,同时也呈现多元、绿色、品质化要求,这本身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农业发展在中国的实践呈现出纵横两方面的变化趋势,从纵的方向观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但总量一直是衡量发展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标志。1978 年粮食总量只有 3.04 亿吨,2019年中国在粮食总量达到 6.64 亿吨历史新高的同时,畜禽、水产、果蔬产业的总量一直呈线性增长之势。1978 年中国的水果产量只有 657 万吨,按当时人口 9.6 亿计算,人均不到 7 公斤;而 2019 年水果总量则达 2.74 亿吨,人均高达 196 公斤。其中,香蕉产量在 1978 年为 8.5 万吨,2019年达到 1166 万吨。农业各产业的数量增长,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城乡居民对食物的多元化、高端化、品牌化、绿色化需求,其基础来自粮食总量的稳定增长。从横的方向观察,正因为粮食有足够安全的总量保障,其他农产品产出稳定,农业的多重功能才得到充分释放,绿色成为新的发展理念。农产品加工业、观光旅游休闲业以及“互联网+”等各种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农工、

 农贸、农旅、农文融合的乡村产业发展才有了坚实基础。

 2. 粮食安全奠定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坚实的基础。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尽管新冠疫情极大地增加了中国迈向现代化征程中的不确定性,但中国现代化目标不会有丝毫动摇,到 21 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不会有丝毫改变。中央明确提出要坚持底线思维,从“六稳”到“六保”,进而提出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央对形势的把控思路十分清晰,为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确保农产品特别是粮食总量安全是促进新格局形成的最坚实保障。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央对农业的要求更加聚焦,就是增产保供,确保各种农产品充分供给。简言之,解决好生存问题,就有了发展的基础,除此之外,一起都是空言。

 3. 粮食安全决定了应对复杂多变环境的底气。不可否认,当前国际形势陡然变化,不确定性因素大大增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不确定性会成为常态。应对不确定性,粮食是其解决的根本。从长期来看,无论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和权重都可以调整,但农产品产出水平,总量稳定增长,人均粮食和农产品消费能力要持续提高,确保十几亿人口吃饱吃好是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

 出,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有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的能力。美国是世界第一粮食出口国,也是农业最强国,俄罗斯、加拿大和欧盟等国也是粮食强国。这些国家之所以强,是同粮食生产能力强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粮食问题不能只从经济上看,必须从政治上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基础。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中国如果口粮依靠进口,就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况且,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世界各粮食出口国可能随时关闭或拧紧出口阀门,加剧全球粮食危机和市场动荡,导致全球粮食供需失衡。因此,国家真正到了最艰难的时刻,只有靠自己才靠得住,一是农业要提供最基本的食物供给,二是工业上要齐全不断供,前者保国家生存,活得好,后者保国家不断进步,发展好。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

  三、粮食安全具有挑战性

  尽管粮食连年丰收,较好地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对此,中国有足够的自信和底气,但无论从粮食产业发展的历史,还是考虑到各种不确定因素呈常态化表现的趋势,基于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农情,中国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的基本态势不会有大变化,粮食安全具有

 挑战性。2020 年中国夏粮总产量比 2019 年增产 0.9%,但上半年,谷物进口 1260 万吨,同比增长 33.9%,其中小麦和玉米分别进口 335.2 万吨和 356.7 万吨,同比增长 90.3%和 17.6%,这预示着粮食安全绝对不可以有丝毫的放松。事实上,在粮食安全问题上,中国始终面临三方面的困境,一是资源困境。一方面农业资源禀赋短缺,总量不足,人多地少水缺的国情农情不会有根本改变;另一方面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耕地、水资源在局部地区浪费还比较严重。此外,粮食生产后备资源严重匮乏。二是能力困境。粮食单产水平不高,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分别是世界先进水平的 63%、65%、54%和 52%。加之农业副业化,农民老龄化,人力资本不足,农业从业人员平均年龄 50岁,发达地区为 55~60 岁,农业人力资本不足。与此同时,小农生产的基本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农户户均耕地规模有限,农业劳动力生产效率低下,农业经营规模不足。三是市场困境。相对于农业资源大国,中国粮食生产成本高效益低,农民缺乏种粮积极性。粮食国内外价格差别大,农业缺乏竞争力。市场波动大,调控手段缺乏。

  以上三个方面的挑战长期存在,只是阶段性表现有强有弱。比如农业生产成本,早期是化肥农药投入成本,后期是人工成本,近年则表现为租地成本。至于粮食品种间国际国内价格差异有大有小,但中国粮食价格高于全球平

 均价格是长期存在的基本事实。

  特别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除了上述挑战性问题,源于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差异,表现在粮食生产以及供需格局上,诸多利益关系难以平衡。

 1. 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平衡问题。一是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争夺土地和水资源的矛盾如何化解;二是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谁来种地”、“地怎么种好”的争劳动力、争人力资本问题将长期存在;三是有限的财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要素资源投放向农业和粮食生产倾斜难以做到。

  2. 粮食总量平衡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平衡问题。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多元化,产品高端化、品牌化、个性化特征明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绩突出,但粮食总量平衡与结构调整矛盾无处不在。一是农林牧渔产业结构优化问题;二是粮食与经济作物结构优化问题;三是粮食优质品种与一般品种结构优化问题。总体上看,表现在一是种粮效益始终低于种植经济作物,保粮食总量有难度;二是不同粮食品种不能优质优价,提升粮食品种质量有压力。

  3. 粮食生产布局与可持续发展平衡问题。一是粮食生产能力与资源禀赋之间的矛盾。“南粮北运”已转变为“北粮南调”。北方耕地资源占全国 65%,但水资源仅为 20%,

 资源配置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二是“两个资源,两个市场”与全球贸易不确定的矛盾始终存在。一方面,全球贸易一体化,要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粮食品种间贸易调剂是正确选择;另一方面,全球贸易一体化往往受非经济因素影响,短期国内粮食安全有保障,中长期供需平衡需要高度关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盛行,增加了全球化风险,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强,加剧了粮食供需平衡风险与危机。

  四、粮食安全要抓根本

  农业是安天下的基石,保生存的产业,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常识。没有粮食安全,所谓多元化的农产品供给就是一句空话,各类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就失去了前提,成为无源之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会失去方向。为此,中国需要在两个前置条件下优化配置各类资源要素,确保粮食总量稳定增长,一是在开放的国际环境下,尽管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资源两个市场,但什么农产品靠自己来生产,来保障供给,什么农产品可以依靠国际市场来满足多元需要,平衡调剂产业产品安全问题十分重大,核心问题是谷物尽最大能力自给保供,小麦、水稻等口粮必须百分之百靠国内生产、国内供给,务必要做到绝对安全。由此,依赖国际资源、国际市场调剂的只能是粮食以外的其他农产品,包括油料、棉花、糖料等资

 源性农产品。二是绿色发展是永恒的主题,保产业安全、总量安全要坚持山水田林湖草自然资源统筹兼顾,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但宜耕一定要耕,耕地要种粮食,生产小麦、水稻、玉米,这是原则,也是底线。在此前提下,充分释放一切积极因素,优化要素组合方式,统筹产业产品生产,确保产业安全,将总量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1. 土地要素。要贯彻落实中央要求,把稳耕地、稳面积、稳产量作为重中之重。一是确保 18 亿亩耕地红线要管长远,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可逾越。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增加建设用地必须以盘活现有存量土地为基本原则,轻易不能在增量上打主意。二是确保粮食有足够的播种面积,特别是小麦、水稻等口粮播种面积,杜绝和减少常年或季节性撂荒现象,提高粮食复种指数,增加双季稻播种面积,千方百计满足总量稳定增长的需要。城乡居民对农产品多元化的需求,要求农产品供给必须多元化,但这种多元化农产品供需平衡必须先满足吃饱,才安排吃好,这个秩序不能乱。三是确保土地产出能力可持续。必须加快农业领域补短板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重点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实施有利于恢复和提升地力的工程建设。开展土地整理,小块变大块,建设排灌设施,田间路网,提高工程质

 量。新基建要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统筹考虑。同时,清理废弃闲置农地,提高土地后备资源保障农产品产出,特别是粮食总量增长方面的潜力和能力。

 2. 科技要素。在天赋资源既定的背景下,足够的农产品供给,特别是粮食总量供给要靠科技水平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在土地资源不断减少的前提下,中国粮食总量实现翻番,科技在其中发挥了最重要作用,这也是下一步保产业安全,保粮食总量稳定的不二法宝。为此,一是更加重视生物技术,包括杂交技术、基因技术的研发应用,特别是有利于提高小麦、水稻、玉米单位产量的新品种要强化研发推广,要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稳产高产的粮食新品种,提升土地产出效率,包括沙漠稻、海水稻在适宜地区的推广,最大程度地提升科技在增加产出总量方面的潜能。从源头保障产业安全和粮食总量...

篇二: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的思考

安全论文-我国粮食安全的隐忧及对策思考

 粮食安全论文-

  我国粮食安全的隐忧及对策思考

  摘要:

 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 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 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 13 亿人口的大国而言, 粮食安全尤为重要。

 近年来, 全球范围内的饥饿与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 我国的粮食安全也面临许多隐忧。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 必须以积极务实的对策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

 关键词:

 粮食安全; 重要性; 隐忧; 对策

  国以民为本, 民以食为天, 食以粮为源。

 对于国家来说, 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对于世界来说, 粮食安全是实现和谐世界的保证。

 据悉, 全球饥饿人口在 2009 年首次突破了 10 亿, 约占世界人口的 1/ 6, 粮食安全问题十分紧迫。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处于工业化、 信息化、 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国家而言, 确保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 而且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

 一、 新形势下粮食安全的特殊重要性

  所谓粮食安全, 是指在保证国家遭遇各种灾害和战事时有足够应对储备的前提下, 在使国家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的前提下, 国家具有持续保障所有国民能及时买得到、 买得起、 价格基本平稳的符合国民习俗要求的、 符合食品安全的、 符合国民健康营养标准所需要的粮食。

 1996 年 11 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 对粮食安全作出进一步表述, 即“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 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 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 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

 2009 年 11 月 18 日, 为期 3 天的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在罗马落下帷幕。

 此前,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总干事迪乌夫以绝食的方式希望引起世界对全球日益增加的饥饿人口的注意, 据 FAO 的报告指出, 截至去年, 全球饥饿人口已达 10. 2 亿人, 其中全球有 29 个贫困国家面临着严重的饥荒, 这种情况反映出目前脆弱的粮食安全系统, 也促使我们必须从在一个相当高的立足点上, 充分认识粮食安全问题的特殊重要性。

 1 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农业是人类“母亲产业” , 在人类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 农业就已经是人类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

 农业生产的直接成果就是粮食,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没有粮食就没有人类的一切, 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

 发展粮食生产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二者相辅相成, 紧密相关。

 从某种意义上讲, 以粮食生产为主要目的的农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 左右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

 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只有在农业和

 工业发展的基础上, 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

 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

 “农业问题, 主要是粮食问题” , “要避免过几年又进口上千万吨粮食的局面, 如果那样, 将会影响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

 ”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工业发展所用的原料来自粮食生产, 作为农业产品的粮食又是所有产业发展的劳动力维持生存的直接、 间接物质基础, 因此, 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2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

 粮食是社会安定的基础, 农业是安定天下的产业。农业能否稳定发展, 能否提供与人们生活水准逐渐提高这一基本趋势相适应的农、 副产品, 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安定。

 如果不能提供粮食和必需的食品, 那么, 人民的生活就不会安定, 生产就不能发展, 国家将失去自立的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讲, 粮食在国家安全上居于基础性地位。

 所以, 粮食问题是安全问题, 而非经济问题。

 中国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国, 也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 从国家安全战略角度看, 我国人口众多、 农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影响较大, 粮食安全对中国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

 美国世界观察所所长莱斯特· R· 布朗博士(Lester· R. Brown) 的《谁来养活中国》 的发表, 不仅引起我国学术界和决策层的广泛关注乃至震动, 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反响更强烈。

 对于“布朗命题” 的反向思考, 有助于我们更加慎重地应对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3 粮食安全是政治安全的命脉。

 从政治角度看, 粮食安全是立国的基础。

 我国的自立能力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粮食的生产、 农业的发展。

 如果农、 副产品不能保持自给, 过多依赖进口, 必将受制于人。

 一旦国际政局变化, 势必陷入被动, 甚至危及国家安全。

 可以说,粮食生产和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 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 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上世纪 70 年代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过:

 “如果你控制了石油, 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 如果你控制了 粮食, 你就控制了 所有的人。

 ” 近年来, 很多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都已经开始凸显, 因为粮食问题而受制于人, 从而丧失国家最基本的公共物品——粮食的主导权。

 实际上, 粮食危机已在一些国家引发了 政治和社会问题, 如果不及时解决, 有可能进一步危及世界和平与安全。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并且把此放在发展现代农业的首位。

 实际上, 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问题。

 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 把粮食生产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改革开放前就提出了“以粮为纲” 的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后, 改革首先从农业、 农村、 农民中取得突破, 并获得成功, 不但推动了其他方面的改革, 而且使我国粮食生产迈上了新台阶。

 近年来粮食连年丰收, 2007 年粮食总产达到 5015 亿千克, 2008年达到 5285 亿千克, 2009 年量达到 5308 亿千克。

 所以, 在一些国家粮食安全频频告危的情况下, 中国才能感到“手中有粮, 心里不慌” , 在许多全球性和全国性重大政治问题的应对上才显得自信和从容。

 4 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市化、 工业化和现代化步伐加快, 虽然农业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逐步降低, 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重要性却丝毫没有改变。

 历史反复证明, 粮食一旦出现大的波折, 将直接危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上世纪印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 90年代初发生的全国性粮食价格暴涨, 都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了 严重的影响, 并且调整恢复用了相当长的时间和努力。

 现在, 要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又好又快发展目标, 必须最大限度地消除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和谐、 不稳定因素, 必须避免出现大起大落。

 在确保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有一个坚实、 稳定的基础方面, 国家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 我国仍是农业大国, 13 亿总人口中有 7. 4 亿是农民, 只有保证粮食安全, 才能促进农民增收、 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 也只有这样,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才能够实现。

 二、 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隐忧

  1 耕地数量逐年减少, 水资源短缺矛盾加剧。

 受非农建设用地及生态退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农业耕地尤其是优质肥沃的耕地数量逐年有不同程度减少。

 据有关资料表明, 1996 年我国耕地面积为 19. 151 亿亩, 2003 年下降到 18. 151 亿亩, 短短 7 年时间减少了 1 亿亩。

 2004 年我国耕地面积为 18. 137 亿亩, 比 2003 年净减少140 万亩, 人均耕地下降为 1. 41 亩(2003 年人均耕地 1. 43 亩) ,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

 北京、 天津、 上海、 浙江、 福建、 广东等省市人均耕地已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警戒线(0. 8 亩) 。

 而且, 我国耕地面积分布极不平衡, 62%的耕地分布在水资源不足全国 20%的淮河流域及以北地区, 水资源充足的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耕地仅占 38%。

 虽然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潜力在 21-01 亿亩, 但 60%以上分布在水资源不足、 水土流失、 沙化及盐碱严重的西北部地区, 且交通不便。

 加上这几年有些地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把农业结构的调整简单地理解为减粮扩经, 将良田改种果树等经济林木或毁田养鱼, 有些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速度过快

 等, 自然造成耕地面积减少。

 同时, 耕地质量也在下降。

 全国耕地中只有不到 1/3 是可灌溉的高产稳产农田, 其余 2/ 3 是中低产田, 其中一半以上耕地严重缺乏氮、 磷、 钾。从水资源情况来看, 农业用水非常紧缺。

 再加上我国农业节水程度很低, 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 0. 4—0. 45, 而发达国家为 0. 7-0. 8。

 所以, 采取水利和农艺等方面的有效措施, 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也十分紧迫。

 以陕西省为例, 2008 年全省常用耕地面积为4200 万亩, 按照常年农作物的复种指数计算, 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仅能达到 6000 万亩左右, 比 1998 年减少了 1500 多万亩; 人均耕地面积也由 2000 年的 2. 02 亩减少到 2007 年的 1. 63 亩。

 现有耕地的三分之二为中低产田, 灌溉水田、 水浇地面积仅为 20%左右。

 宜耕后备土地资源较为匮乏, 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的空间非常有限。

 同时, 作为陕西粮食主产区的关中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1/ 6, 农业生产用水紧张, 尤其是渭北旱塬地区农业生产用水极度缺乏。

 这些具体情况不能不引起我们对粮食安全的高度关注。

 2 粮食需求刚性增长, 消费结构升级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人口增加 45%, 粮食增产为 60%, 粮食消费需求每年需增加 40 亿千克, 呈刚性增长趋势。

 预计 2010 年 13 亿人口人均粮食消费量 382 千克左右, 10 年后的 2020 年 14. 5 亿人口, 人均粮食消费量将增加到 390 千克左右, 到 2030 年, 人口为 16 亿左右, 按年人均需 400 千克粮食计算, 届时需要 6. 4 亿吨。

 这种人均粮食需求量加大和人口总数稳定增长, 必然对我国粮食安全带来极大挑战。

 此外, 健康食品来源于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不能明显提高; 食品安全需要更多的绿色粮食饲料发展转化蛋、 奶、 肉。

 每年我们肉类消费需求要增加 80 万吨, 蛋奶消费也“跨越式” 增加。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 人口的不断增多, 与绿色革命要求的粮食产量放缓会形成一定程度反差, 这也是个重大挑战。

 3 粮食浪费严重, 储备量不断下降。

 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粮食浪费相当严重。

 有媒体报道, 中国人每年消费用珍贵粮食酿造的酒, 相当于一个西湖; 每年中秋节糟蹋的用蛋黄、水果等烤制的月饼, 相当于一个小山头。

 国务院鉴于粮食和食品在生产、 储存、 加工、 运输、 消费等环节损失浪费现象严重, 尤其是讲排场、 比阔气等不良消费方式造成的浪费触目惊心, 在今年年初曾专门发文要求要移风易俗, 大力破除讲排场、 比阔气等陋习。

 另外, 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的粮食危机依然十分严峻, 世界粮食库存量仅占消费量的 15%, 我国目前虽然粮食储备充足, 超过了联合国规定的粮食储备量占社会消费量 18%的水平, 但是同时自给率也是 95%, 还有一定的缺口。

 同时, 市场经济没有推行以前的广大乡村群众一般将当年生产的粮食的大部分甚至全部都储存起来。

 只消费前一年的粮食。

 而新世纪以来, 农村群众也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 人们的储粮意识愈来愈淡薄, 据我们随机调查, 很多农民不储粮, 或粮食储备量很少。

 4 对粮食的需求增加, 进口依赖度提高。

 随着人口增长、 城市化、 工业化发展, 我国粮食需求总量不断增加。

 据测算, 城市化程度每提高 1%, 粮食消费总量大体上增加 100 万吨。

 另外, 随着人们消费结构和生物工业的发展, 工业用粮将继续增加, 预计年递增2. 2%, 占粮食总消费的 8. 0%左右。

 美国用大量的玉米等谷物为原料生产乙醇, 来代替作为能源的汽油。

 这意味着现在美国生产的玉米全部用于转换汽油还不够, 必须每年以 10%的增长速度生产玉米, 才能满足其目前汽油需求量的 20%。

 巴西主要用甘蔗生产的乙醇约占世界生物能源的 32%。

 我国已成为粮食纯进口大国, 近年来我国大豆进口量居于世界首位。

 据海关统计, 2008 年上半年, 在国际粮食市场价格翻倍增长的情况下, 我国仍进口谷物、 淀粉、 豆类 1571 万吨, 比 2007 年同期增长约 3%。

 去年上半年进口玉米与前年同期相比增加了 约 28%。

 中国进口菜籽数量也不断增大, 由 2005 年的 29. 62 万吨上升到了2008 年的 89 63 万吨。

 我国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赖度越来越高。

 5 农业生产方式传统分散, 科技附加值较低。

 目前, 我国广大农村依然沿袭着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形成的传统、 分散的生产模式, 农业的规模化、 集约化水平很低, 农业生产基

 本靠天吃饭, 也因此造成粮食生产科技附加值较低。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0%左右, 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 60-80%的水平。

 三、 保证粮食安全要有硬措施

 面对严峻的粮食安全挑战, 必须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当前主要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耕地面积的保障是粮食生产的基础, 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因此, 必须始终把耕地保护摆在突出位置, 进一步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机制, 坚决守住18 亿亩耕地的红线, 保证现在人均约 1. 3 亩耕地。

 根据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 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的总潜力为 1340 万公顷, 到 2010 ...

篇三: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的思考

ang

 Shi

 An

 Quan新时期确保我国粮食支全的思路与建议◎郭庆华摘要 :

 民以食为天 , 有粮天下安 。

 2020 年全国两会期间 ,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政协

 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指出 :

 “ 手中有粮 、 心中不慌 , 在任何时候都是真

 理 ” 。

 这一重要论断不仅为我们谋划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指明了方向 , 而且也是在当前复

 杂特殊的经济形势下 , 对粮食安全的响鼓重锤 。

 “ 粮食安全 ” 是中国人固有的情愫 ,

 如何确保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 端牢中国饭碗 , 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

 为此 ,

 笔者通过调查分析 , 针对当前粮食生产发展的新情况 、 新问题 , 提出了保障粮食安全

 的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 :

 粮食安全

 存在问题

 思路建议粮食是保生活 、 稳物价 、

 安民心的重要商品 , 事关国家

 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大

 局 。

 资料显示 , 2020 年我国夏

 粮种植面积稳定 、 单产提高 ,

 “ 十七连丰 ” 已成定局 。

 夏粮再

 获丰收 , 不仅稳住了

 2020 年粮

 食生产的开局 , 也稳住了百价

 之基的粮价 , 但这一势头还能

 持续多久 ? 粮食安全在数量 、

 质量 、 品种上还存在着哪些隐

 患 ? 特别是粮食生产基础条件

 比较薄弱 , 抗灾减灾能力不够

 强 , 一些不可抵估的潜在风险

 隐患不断显现 , 这就要求我们

 必须时刻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 ,

 毫不动摇地抓好粮食生产 ,使

 粮食之基更牢靠 、 发展之基更

 稳固 。一 、 我国粮食生产取得

 的成效仓廩实 , 天下安 , 一个国

 家只有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才

 有能力掌控和维护好经济社会

 发展的大局 。

 “ 过去是 8 亿人

 吃不饱 , 现在是 14 亿人吃不

 完 ” , 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 , 我

 国基本实现了从吃得饱向吃得

 好转变 ,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

 来 ,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

 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 , 按

 照 “ 以我为主 、 立足国内 、 确

 保产能 、 适度进口 、 科技支撑 ”

 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 始终把

 发展粮食生产放在重要位置 ,

 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 。

 据统计,

 1949 年我国粮食总产量 1.13 亿

 斤 , 1978 年总产 6000 多亿斤 ,

 1996 年首次突破 1 万亿斤 ,

 2004 年起 , 我们依靠政策 、 科

 技和投入 , 粮食总产量连续 7 年

 超过 1.2 亿万斤 , 2019 年全国

 粮食总产量达到 13277 亿斤 ,

 比2018 年增加 119 亿斤 , 同比

 增长 0.9%, 创历史最高水平 ,

 人均粮食占有量达 940 多斤 ,

 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 实现了粮

 2020.6^1 粮食问题研究

 食产品日益丰富 、 粮食供给总

 量充足 、 粮食价格总体稳定 ,

 城乡居民粮食消费水平大幅提

 高 , 把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的

 手里 , 正朝着 “ 两个一百年 ”

 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二 、 当前影响粮食安

 全的问题及原因粮食连年增产为经济社会

 事业稳中求进发挥了重要的基

 础支撑作用 , 但我们必须清醒

 地看到 , 粮食生产受耕地 、 自

 然条件 、 生产要素的刚性约束,

 不可能像工业产品那样快速上

 升 , 特别是随着我国人口增加 、

 工业化 、 城镇化的迅速发展 ,

 粮食供求偏紧的趋势将长期存

 在 , 粮食安全仍然面临着巨大

 的压力 。( - )

 轻视粮食生产越发严重

 一是粮食安全意识缺乏 。

 一些地方政府认为抓粮食生产

 效益低浪费时间 , 完全把粮食

 安全行政负责制丢在一边 , 大

 力开展招商引资 , 把位置好 、

 产量高的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

 把偏僻贫瘠的土地变成农用田 ,

 虽保持了土地数量 , 但实际耕

 地质量已经下降 。二是对耕地重视程度不够 。

 受经济利益驱使 , 当基层政府

 出面征地时 , 一些农民不关心

 征地用途 , 耕地被征用后依靠

 什么生活 , 只关心征收方如何

 给予补偿 。三是农民种粮意愿下降 。

 由于化肥 、 农药 、 工资价格不

 断增高 , 粮食生产已进入高成

 本阶段 , 特别是受国家对粮食

 去库存和产区最低收购价调减

 的影响 , 种粮比较效益低 ,不

 少农民认为现在肉禽蛋奶数量

 不断增加 , 食用粮食数量下降,

 “ 种粮不如买粮划算 ” , 有的把

 粮食两季种植改为单季种植 ,

 有的对耕作马虎从事 , 有的干

 脆放弃粮食生产把耕地摇荒 。四是粮食生产缺乏专职队

 伍 。

 近年来 , 外出打工与种粮

 收入差距拉大 , 加之农田分散 、

 碎块化严重 , 种粮农户无法获

 得规模效益 , 青壮年纷纷脱离

 了农业生产 , 职业种粮者越来

 越少 , 特别是随着城乡之间的

 差距在不断缩小 , 受过高等教

 育的乡村精英也都选择落户城

 市 , 谁来种粮 、 科学种粮等问

 题日益突出 。( 二 )

 耕地遭蚕食质量下降一是耕地面积减少 。

 随着

 大规模建设用地的需要 , 一些

 地方放松了对耕地的保护 , 用

 于城镇建设 、 农户建房 、 道路

 扩修的耕地遭到严重蚕食 ,耕

 地资源不断减少 。

 据有关资料

 显示 , 2019 年全国粮食播种面

 积 17.41 亿亩 , 比上年减少

 1462 万亩 , 下降 0.8%, 粮食安

 全潜有隐忧 。二是耕地退化 、 质量下降 。

 为了追求产量最大化 , 粮食生

 产经营者加大化肥 、 农药的使

 用量 , 造成基础地力下降 、 土

 一一粮糞一裝至Liang

 Shi

 An

 Quan^"®"壤中营养物质减少和环境污染 。

 统计数据显示 , 由于酸雨 、 施

 肥不合理等原因 , 全国 40% 的

 耕地土壤 PH 值处于 6.3 以下 ,

 12.4% 的处于 5.3 以下 , 从而形

 成恶性循环 。三是水土流失严重 。

 受风

 蚀 、 水蚀影响 , 每年流失表土

 0.3 到 1 厘米 , 加上长期使用小

 功能耕地机犁底层变浅 , 导致

 土地有机质含量 、 蓄水保境能

 力和抗逆性明显下降 。

 据水利

 部门披露 , 因水土流失 、 盐碱

 化等导致质量退化的耕地已占

 耕地总面积的 45%, 由此每年

 损失耕地均在 100 多万亩 。四是使用污水灌溉农田 。

 随着含有大量重金属 、 真菌毒

 素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水灌溉

 农田 , 造成土壤活性和生产能

 力降低 。

 国土资源部公开表示 ,

 受污水灌溉 、 生物 、 重金属 、

 农膜污染的农田面积约占耕地

 面积的 1/6, 每年受重金属污染

 的粮食高达 30 亿斤 , 重金属污

 染对食品安全 、 百姓健康已构

 成严重威胁 。( 三 )

 抗灾减灾能力滞后一是水资源制约粮食生产 。

 水资源对粮食生产起着重要的

 作用 , 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严

 重匮乏的国家之一 , 人均水资

 源占有量约为 2200 立方米 , 仅

 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 。

 当前 ,

 我国多地仍 “ 靠天吃饭 ” , 农业

 基础设施老化失修 , 灌溉能力

 减退 , 全国耕地中较为完善的粮食问题研究 !

 !

 jl2020.6

 Liang

 Shi

 An

 Quan灌溉设施的水浇地不到 15%,

 由于财政收入有限 , 难以开展

 大规模治理 。二是抗灾能力滞后 。

 极端

 的气候变化 , 使粮食生产形势

 不容乐观 , 常年农作物受灾面

 积 7 亿多亩 , 占农作物面积的

 1/3, 成灾率 50%, 每年因干旱

 洪涝 、 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损

 失粮食在 1000 亿斤左右 。三是国际因素的影响 。

 由

 于世界粮食产量的变化 、 金融

 资本的炒作而导致农产品现货

 市场的波动过大 , 对我国粮食

 市场尤其是大豆等品种造成了

 强烈的冲击 , 2019 年我国粮食

 净进口量达到 10609 万吨 。( 四 )

 政策扶持不到位一是种粮补贴已不适应农

 业生产关系的变化 。

 当前粮食

 种植补贴是按照土地承包权宜

 接补助给农户 , 而真正土地经

 营者却享受不到这种待遇 , 加

 之 , 补贴范围只论耕地面积 、

 不算单产 、 品种 、 质量 , 既补

 贴政府收储粮 , 又补贴自产自

 用和自销粮 , 偏离了粮食补贴

 的初衷 。

 二是配套资金落实难 。

 国家为了发展粮食生产 , 对农

 民购置的农业机械给予了一定

 的补助 , 但都需要地方资金配

 套 , 一些产粮大县多为财政穷

 县 , 需要的农业设施购不来 ,

 而一些地方申请到的资金 ,往

 往停留在公路沿线等示范点和

 面上 , 没有起到保护农民种粮

 积极性的作用 。

 三是资金筹措

 困难 。

 近年来 , 农村信用社虽

 然也出现过互助资金 , 但因组

 成情况复杂 , 且额度小 、 期限

 短 , 不少种粮大户不愿去触及 ,

 因为资金缺乏 , 一些农业科技

 不能得到有效推广 。( 五 )

 粮食储存安全存在危机一是仓容设施规模小 。

 从

 调研的情况看 , 河南省各县区

 粮食收储企业因仓储设施陈旧 ,

 粮仓建设时间长 , 部分老仓超

 期服役 , 库容不足 , 为了保障

 农民的利益做到应收尽收 ,结

 果形成仓满 、 库满 、 储存难 、

 去库存难 , 危及到粮食质量安

 全 。

 二是地方储备粮规模仍有

 缺口 。

 按照地方储备粮规模要

 达到 “ 产区保持三个月销量 ,

 销区保持六个月销量 ” 的要求 ,

 在调查中发现没有一个县能够

 满足 , 都存在不同程度地存在

 着缺口 。

 三是群众不再存粮 。

 目前 , 群众日需的面粉基本都

 是经过 “ 配方加工 ” 的 , 既省

 事又好吃 , 加上市场上大米 、

 各类食品应有尽有 , 镇上的超

 市 、 村里的商店随处都能买到 ,

 群众基本上不再存粮 。三 、 思路与建议“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

 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 。

 决不能为

 当前粮食供求宽裕压缩或放松

 粮食生产 , 要妥善处理近期和

 长远的关系 , 着力稳政策 、 稳

 面积 、 稳总产 、 保丰收 , 坚决

 守住管好 “ 天下粮仓 ” , 端牢中

 国人的饭碗 。( - )

 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

 政策地实则粮丰 , 粮足则天下

 稳 , 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 必

 须保证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

 习

 近平总书记强调 :

 “ 耕地是粮

 食生产的命根子 , 18 亿亩耕地

 红线必须坚守 , 现有耕地面积

 必须保持基本稳定 , 要像保护

 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 。1.

 完善政绩考核体系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 ,

 化解优质耕地减少利用过度化 、

 非粮化和伪生态化叠加风险 ,

 创新方式落实优质耕地风险管

 控 、 质量提升 、 整治修复 、 提

 升效益 、 协同保护机制 , 科学

 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粮食安全

 行政负责制 , 形成 “ 一把手 ”

 主抓 、 “ 一盘棋 ” 谋划 、 “ 一

 体化 ” 推进 , 着力加强耕地数

 量 、 质量 、 生态 “ 三位一体 ”

 保护 , 对耕地保护 、 粮食生产 、

 粮田面积等纳入考核指标内容,

 促进形成保护更加有力 、 执行

 更加顺畅 、 管理更加有效的格

 局 , 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2.

 严守耕地保护目标红线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和

 根本保障 , 保护耕地就是保住

 老百姓的饭碗 , 就是守住人民

 群众的口粮底线 。

 各地政府要

 充分认识到粮食安全问题具有

 长期性 、 复杂性的特点 , 坚决

 克服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短

 视行为 , 抛却 “ 重工轻粮 ” 的

 2020.6 粮食问题研究

 错误观点 , 正确处理粮食生产

 与工业发展的关系 , 实行严格

 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 ,

 细化指标 , 夯实责任 , 层层加

 压 , 加强考核 , 确保耕地保护

 红线不可逾越 。3.

 加强永久基本农田管理保护永久基本农田是粮食

 战略储备落到实处的基础 ,是

 永久保住子孙后代的 “ 饭碗

 田 ” , 新时期耕地保护转型更要

 强调对永久基本农田的特殊保

 护 。

 要按照 《 乡村振兴战略规

 划 ( 2018 — 2022 年) 》 , 加强土

 地耕地质量的改良 、 改造 、 保

 护和提升 , 杜绝 “ 占优补劣 ” ,

 集中打造一批连片 、 旱涝保收 、

 稳产高产 、 生态友好的基本农

 田 , 确保到 2020 年永久基本农

 田保护面积不低于 15.46 亿亩 。

 要科学监管开展从管理措施 、

 技术手段 、 科学认知全链条科

 技创新 , 将永久基本农田统一

 上图入库 , 细化落实到具体地

 块具体户 , 实现耕地的 “ 定量 ”

 “ 定质 ”

 “ 定位 ”

 “ 定责 ” ,形

 成完善的管护监督 , 确保基本

 农田不减少 、 质量不下降 。4 .

 加强中低产田的更新改造改造中低产粮田 , 不仅是

 稳定粮食增长的安全工程 , 也

 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惠民工程 ,

 要不断优化耕地利用结构 , 推

 动粮食生产的合理布局和长远

 发展 , 通过对农田改造 、 荒地

 开发 、 工矿废井整理 、 旧耕地

 复垦等措施 , 实现耕地占补平

 衡 , 扩大粮食生产创建范围和

 建设标准 , 改建一批节水高效 、

 耕作先进 、 农电配套 、 抗灾能

 力强 、 科技覆盖率高的中低产

 农田 , 确保到 2020 年建成 8 亿

 亩中低产农田目标的实现 。5.

 搞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保障国

 家粮食安全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

 是落实 “ 藏粮于地 ” 战略 、 巩

 固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

 根本举措 。

 要按照国务院提出

 的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力争到 2022 年建成 10 亿亩

 “ 田地平整肥沃 、 灌排设施完

 善 、 农机装备齐全 、 技术集成

 到位 、 优质高产高效 、 绿色生

 产安全 ” 的高标准农田 , 以此

 稳定保障 1 万亿斤以上粮食产

 能的要求 。

 各地要结合地域实

 际 , 确定建设目标与保障措施 ,

 科学规划 , 精准施策 , 积极争

 取财政资金支持 , 加大社会资

 本跟进投入 , 新建高标准农田

 要向事关国家 “ 谷物基本自给 、

 口粮绝对安全 ” 的 9 亿亩粮食

 生产功能倾斜 。6.

 健全和完善土地监管体

 制机制一方面 , 通过新闻媒体 、

 广播电视 、 广告牌 、 微信群 、

 公众号等多种形式 , 向全民广

 泛宣传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 ,

 宣传保护耕地的法律法规 ,促

 进全民自觉珍惜土地 、 保护耕

 地 ; 另一方面 , 建立用地台

 账 , 健全监察网络 , 强化动态

 一一粮糞一裝至Liang

 Shi

 An

 Quan^"®"监管 , 严格控制非农用地的审

 批范...

篇四: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的思考

新时代我国粮食安全观的思考 Thoughts on Food Security in China in the New Period 作

 者:

 成升魁/李云云/刘晓洁/王灵恩/吴良/鲁春霞/谢高地/刘爱民

 作者简介:

 成升魁(1957- ),男,陕西合阳县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主要从事资源生态与区域发展研究,E-mail:chengsk@igsnrr.ac.cn。北京 100101;李云云,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刘晓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王灵恩,通信作者(1987-),男,山东沂南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可持续消费,E-mail:wangle@igsnrr.ac.cn。北京 100101;吴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鲁春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谢高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刘爱民,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原文出处:

 《自然资源学报》(京)2018 年第 20186 期 第 911-926 页

 内容提要:

 新时代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出了新要求。重新思考和梳理新形势下粮食安全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和新变化,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系统认知,同时对推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目前,我国粮食安全领域陷入产量多、进口多、库存多、补贴多和浪费多的“五多怪圈”。传统农学派、经济学派和资源环境学派等不同学科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理解和观点存在较大差异,体现了粮

 食安全问题的复杂性。粮食安全概念从强调对粮食量的保障和供给、强调市场条件下的个人购买能力,到从基本保障提升到生活品质、强调国家对风险的抵御能力,内涵不断充实和延伸,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要求。现阶段应当从全产业、多尺度、精准化、多维度、多因素视角全方位解读粮食安全的最新内涵。面对新时代,在我国粮食出现阶段性、结构性供大于求的背景下,构建“营养、绿色、多元、开放”的新时代粮食安全观势在必行。

 In the new period,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 both at home and abroad,and hence new requirements have been put forward for the national food security strategy.Rethinking and resolving a series of new problems and new changes of food securit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not only helps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food security system,but also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upgrade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and rur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At present,food security in China falls into a strange circle,which is the coexistence of excessive production,import,inventory,subsidy and waste.There are large differences in understanding and viewpoints on food security issues among different disciplines such as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school,economic school and resource environment school,which reflects the complexity of food security issues.In the meantime,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food security,from emphasizing the amount of food basic supply to the individual purchase ability in the market,and to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the ability to resist risks,are constantly enriched and extended.It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and demand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Faced with a new era,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periodic and structural oversupply of grain in our country,it is imperative

 to build a new food security strategy of "nutrition,green,diversity,and openness" in our country on the basis of g

 期刊名称:

 《地理》 复印期号:

 2018 年 04 期

  关

 键

 词:

 新时代/粮食安全/内涵

 new period/food security/connotation

 标题注释: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2016YFC0503400,2016YFC0503706),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ZDBS-SSW-DQC)。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3037(2018)06-0911-16

  粮食安全问题是涉及我国国民经济不社会稳定癿全局性、基础性癿重大戓略问题,是保障国家安全癿重要基石[1]。尤其是作为丐界上人口最多癿发展中大国和经历悠丽农业社会历史癿传统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在我国丌仅不“三农”问题密切相关,更是现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癿根本保障。

  我国政府历来重规农业生产问题,尤其是自 2004 年以来,中央政府已经连续13a 发布关注“三农”癿一号文件,从丌同角度强调了保障粮食安全癿重要性。2004 年提出“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迚种粮农民增加收入”[2],2006 年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癿重要基础”[3],2009 年提出“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4],2014 年确定“要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5]……在一系列癿政策支持下,我国癿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二连增”,基本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癿目标。

  然而,目前中国粮食安全领域面临许多挑戓和严峻考验,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就癿背后隐含了多方危机,抑制了中国粮食稳定持续健康癿发展。面对国内外粮食供需错综复杂癿形势以及国内粮食生产日益突出癿结构性矛盾,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推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等”[6];2016 年 11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国家粮食局发布癿《粮食行业“十三五”发展觃划纲要》提出“粮食行业既要着力化解粮食供求阶段性、结构性难题,又要从全局和戓略高度谋划紧平衡状态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癿长进对策”[7]。不此同时,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癿国内外环境和条件已发生亦戒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国家粮食安全面临新需求、新问题,已有癿粮食安全观念、政策等正在受到挑戓,已有研究成果丌足以支撑国家新时期粮食安全戓略决策之需要。为此,立足新时代国内外形势,对粮食安全涉及癿关键问题迚行重新思考和梳理,已是迫在眉睫。

  在这样癿大背景下,本文在总结目前我国粮食安全领域存在癿主要问题癿基础上,从理论规角系统梳理新时期粮食安全癿概念和内涵,幵对丌同学派癿粮食安全观迚行评述,最后提出新时代粮食安全观癿内涵。研究结论期望对推劢粮食安全问题深入研究和现阶段构建全新癿国家粮食安全戓略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1 现阶段我国粮食安全领域特征和问题

 目前,我国粮食安全领域陷入产量多、迚口多、库存多、补贴多和浪费多癿“五多怪圈”,丌仅使粮食安全保障陷入困境,同时也严重制约了“三农”问题癿根本,阻碍了农业领域市场化改革癿步伐。

  1.1 产量多

  长期以来,我国历届政府都把增加粮食产量作为农业生产癿首要仸务,通过耕地底线、技术突破、资釐和政策支持等多种手段推劢了我国粮食产量迅速增加。自2003 年开始,我国粮食产量丌断增长,2007 年超过 5 亿 t,到 2015 年达到 6.2 亿t,实现“十二连增”,年均增长率约为 3.1%。2015 年我国谷物产量为 57 225 万t,占丐界谷物总产量癿 19.8%,我国已经成为丐界谷物第一生产大国。2015 年我国小麦、玉米和稻谷产量分别达到 1.3 亿、2.2 亿和 2.1 亿 t,人均粮食产量达 453 kg,高出丐界平均水平 13.5%。

  单纯追求粮食产量丌仅使粮食供需矛盾得丌到根本解决,同时也带来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为了增加粮食作物癿种植面积而引发了大量毁林还耕、毁草还耕、开荒造田等事件,为提高粮食单产而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据统计,目前我国化肥癿平均使用量是发达国家化肥安全施用最大值癿 2 倍,但平均利用率仅为40%[8]。复种指数高、连年耕地能力透支、耕地利用强度过高,使得耕地质量丌断退化。农业部数据显示,因土壤贫瘠化、盐化和酸化导致癿耕地质量退化面积达到总耕地面积癿 40%以上,华北耕层浅化、东北黑土层薄化和西北部耕地盐渍化问题突出[9]。

  1.2 迚口多

 数据显示[10-16],自 2000 年以来,我国癿谷物迚口量在波劢中呈增长趋势,尤其是 2008 年以后谷物迚口量急剧增长,到 2013 年迚口量达到 1 951 万 t,占我国谷物总量癿比例为 3.5%。其中,玉米迚口量增幅明显,从 2000 年癿 498 万 t 增加到 2013 年癿 734 万 t,占我国玉米产量癿比重为 3.5%。此外,受市场价格因素等影响,作为饲料作物癿大豆迚口量持续增加,从 2000 年癿 1 042 万 t 一直增加到 2014 年癿 7 140 万 t,增加了 586%,年均增长率高达 14.7%,大豆迚口量占丐界大豆总产量癿 23.2%,是丐界大豆第一迚口大国。2015 年,谷物净迚口量 4 000多万 t,占总供给量癿 6.0%,加上 8 169 万 t 大豆迚口,2015 年粮食总供给量超过 7.3 亿 t,人均粮食超过丐界平均水平 34%。

  1.3 库存多

  2003-2014 年,国内粮食产量年均增长率丌到 3%,但库存增长率则超过 8%,一些粮食主产区面临巨大癿收储压力,部分品种出现了阶段性过剩癿情况[17]。2015 年我国玉米、小麦不水稻三大主粮癿期末库存为 2.5 亿 t,库存消费比上升至52.6%,进超联吅国粮农组织觃定癿 17%~18%癿安全水平[18]。粮食库存量癿过度积压表面上提高了国家粮食安全癿保障能力,实际上造成了巨大癿资源浪费,迚一步加剧了国家用亍粮食生产、储存和迚口癿财政补贴负担。粮食库存癿积压一方面是由亍我国粮食产量癿持续增加,更多是由亍在政策干预下,粮食供给侧不需求侧癿错位,储备粮食品质和结构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以玉米为例,近 3a 来,国家实际收购癿临时存储玉米累计超过 1.8 亿 t,结余量超过 1.5 亿 t。由亍拍卖底价较高,在消费低迷、企业经营困难癿情况下,加工企业难以接受,大量库存积压使得各地

 库存爆满、仏容紧张,东北产区许多地方出现了收丌迚、调丌劢、销丌出、储丌下癿尴尬局面[19]。

 图 1 2000—2016 年我国主要粮食迚口状况

  Fig.1 China"s major net food imports from 2000 to 2016

 注:数据来源亍文献[10-16]。

  1.4 补贴多

  粮食补贴癿根本目癿是保障农民基本利益,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由亍粮食产业癿弱质性、正外部性和公共物品属性,长期以来我国粮农在市场条件下处亍弱势地位,粮食补贴就成为国家调控粮食市场癿主要手段。2004 年 5 月,国务院发布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同时,废止了 1998 年 6 月发布癿《粮食收购条例》,这标志着我国癿粮食支持政策正式从粮食保护价政策转变为粮食直接补贴政策。2004年以来,中央政府相继实施了一系列癿粮食补贴政策,包括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吅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以及最低收购价等政策措施,刜步形成了粮食保管和轮换补贴、粮食生产补贴和以最低收购价政策为代表癿其他补贴相结吅癿粮食补贴政策体系(图 2)。目前针对农业和粮食癿财政补贴实施范围广,补贴种类多,但针对性丌强,中央财政负担日益加重。2015 年,仅中央财政对农资综吅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作物良种补贴 3 项资釐就达 1 434 亿元。同时,粮食最低收购价易升难降,潜伏一定社会危机。根本上,“从种子到飠桌癿全程补贴,干预了资源癿市场配置[20]”,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癿核心所在。

 图 2 我国现行粮食补贴政策体系框架

  Fig.2 The framework of current grain subsidy policy system in China

 图 3 我国粮食产业链各环节食物浪费状况

  Fig.3 The food waste situation in each link of China"s food supply chain

 注:数据来源亍文献[24-25]。

  1.5 浪费多

  食物浪费问题贯穿亍我国粮食产业链癿各个环节,日益严重。在我国,60%以上癿粮食储存在 2 亿多农户手中,产后处理、加工、运输等方面缺乏与业化癿技术指导,工具设备简陋、加工处理粗疏、市场信息获取能力有限等问题造成供应链各环节上大量癿食物损失和浪费[21]。国家粮食局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2],全国农户储粮损失率平均为 8%左右,每年损失粮食约 200 亿 kg,相当亍 410.67 万 良田粮食产量。同时,2014 年我国在全供应链癿粮食损失和浪费率高达 11%(图 3)。另外,由亍与业化程度低,我国果蔬加工转化率丌足 15%,水果癿平均损耗率为20%~30%,蔬菜损耗率为 30%~40%,每年约有超过 1 亿 t 果蔬农产品腐烂损失。消费端飠桌上癿浪费量更是惊人,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不资源研究所课题组 2013—2015 年癿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飠饮食物浪费量约为每年 1 700 万~1 800 万 t,相当亍 3 000 万~5 000 万人一年癿口粮[23]。食物浪费丌仅意味着隐含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等资源癿无效消耗,而丏伴随着严重癿环境排放等问题。食物浪费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食物供给已经过剩,特别是粮食产能超过需求;也迚一步说明,我国粮食安全迫切需要从新癿规角重新界定。

 2 基亍学派癿粮食安全观分析

  基亍学科认知差异,丌同学科对粮食安全问题癿理解和观点往往存在较大差异,系统梳理丌同学科癿粮食安全观有利亍更加客观地认知粮食安全问题癿复杂内涵。总体上,主要分为传统农学派、经济学派和...

推荐访问: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的思考 粮食安全 保障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