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银行金融支持双碳经济发展的思考10篇

关于银行金融支持双碳经济发展的思考10篇关于银行金融支持双碳经济发展的思考 2022年第1期总第574期2022年第1期总第574期经济看点一、引言2020年9月,我国宣布二氧化碳排放量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银行金融支持双碳经济发展的思考10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银行金融支持双碳经济发展的思考10篇

篇一:关于银行金融支持双碳经济发展的思考

22年第1期总第574期2022年第1期总第574期经济看点一、引言2020 年 9 月,我国宣布二氧化碳排放量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促进构建全球绿色金融体系的里程碑事件。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再增长,达到历史最高值后稳定下降。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温室气体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进行抵消,实现净零排放。中国人民银行于 2021年 11月 8日正式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该工具是一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先贷后借”形式对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向三大重点碳减排领域内的企业提供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大致持平“双碳”目标下商业银行的碳减排支持工具操作研究张楚雨 孙英隽摘 要:2020年我国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表明我国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决心,促使中国经济发展结构向低碳转型。在“双碳”目标下,人民银行进一步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促进绿色金融发展。商业银行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金融中介,其对金融工具的操作影响着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文章立足于国家“双碳”目标,分析人民银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意义,并对商业银行的碳减排支持工具操作方式进行研究,为助力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提出相关参考性建议。关键词:

 “双碳”;碳减排支持工具;商业银行DOI:10.16653/j.cnki.32-1034/f.2022.001.003- - 12

 2022年第1期总第574期2022年第1期总第574期经济看点的低利率贷款,以撬动更多资金支持碳减排,为“双碳”目标的实现增添动力。商业银行作为此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主体,以碳减排支持工具为抓手,精准直达碳减排领域,引导企业向低碳发展转型,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二、文献综述自“双碳”目标提出后,学者们从多个维度围绕政策进行解读。陆岷峰(2021)从百年绿色发展思想的视角分析商业银行自身转型为绿色低碳银行,助力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1] Zhao et al.(2021)提出,绿色企业资产证券化这一绿色金融工具能有效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2] 冯博(2021)研究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趋于多样化,但仍存在碳交易市场不成熟、业务模式创新性不足等问题,对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助力碳减排提出建议。

 [3] 孙灵刚(2021)认为,我国绿色贷款结构不平衡、余额占比低,应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体系,助力绿色金融发展。

 [4]孙光宇(2021)从绿色金融风险监管角度提出商业银行助力“双碳”目标的可行方法。

 [5] 学者们从金融机构转型及发展、碳交易业务开展、绿色贷款操作、风险监管等角度对“双碳”目标下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实践进行了深度研究。本文将以碳减排支持工具这一结构性货币政策为抓手,研究“双碳”目标下该工具的意义及商业银行的操作方式,以期为助力完善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议提供参考。三、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意义1.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在关键时间节点上实现“双碳”目标是我国对世界的承诺,也是推动构建全球绿色金融体系的关键,表明我国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决心。

 “双碳”目标对碳排放量提出了要求,碳减排支持工具应时而生。2021 年 3 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来推动碳达峰、碳排放工作。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必须从节能减排和发展碳移除技术加大碳移除的力度、实施负排放技术等方面进行 [6] ,而节能减排和碳移除技术领域正好是碳减排支持工具提供绿色资金支持的重点领域。该工具通过向金融机构提供利率为 1.75% 的低成本资金,引导资金精准直达绿色经济,促使碳密集型企业转型,增加碳捕集技术的研发投入,凸显碳减排领域结构性投资机遇,号召全社会绿色生产生活,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金融支持。2021 年 12 月,中国人民银行已发放第一批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 855 亿元,带动减少排碳 2876 万吨。碳减排支持工具是对央行“三大功能” “五大支柱”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的具体贯彻。该工具有效引导绿色资源配置,丰富了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是对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的补充,也是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信息披露要求的强化,促使商业银行在此思路下进行绿色金融建设。2.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显著特征是资金“做加法”和范围“小而精”,而初期主要用增量资金- - 13

 2022年第1期总第574期2022年第1期总第574期经济看点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三大重点领域内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碳减排边际效应大的行业。未来,绿色资金池还会不断扩大,将派生出万亿级别的绿色资金。商业银行作为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操作主体,采取“先贷后借”形式,即自行审查、自担风险先行发放绿色贷款,而后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资金支持。商业银行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碳减排支持工具时需满足 4 个条件:贷款发放企业属于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三大重点领域;向中国人民银行提供合格质押品,为绿色贷款提供信用保证;提供碳减排相关项目的具体碳减排数据,并按季度向公众披露相关信息,确保绿色资金流向清洁能源产业;委托相关部门或第三方权威机构出示核查评估报告,为碳减排贷款提供权威保障。碳减排支持工具为清洁能源领域注入了大量资金,增强了清洁能源供给能力,能够加速更新升级并逐步抢占市场,压缩传统的碳密集型产业的生存空间,促使其进行绿色改造,改变能源产业以化石能源为中心的产业集群现状,使其向以清洁能源和电力为中心的产业集群转变,同时起到示范效应。碳减排支持工具带来的巨大获利空间将会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构建低碳清洁的绿色制造生态体系。

 [7]3.壮大清洁能源产业“双碳”目标下,我国绿色资金总需求巨大。据中金研究院预测,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我国的绿色投资总需求高达 139 万亿元,其中需求最大的是电力行业。其主要来自光电和风电发电机设备投入,占总需求的 48.5%(见图 1)。电力不仅是能源转型的中心环节,也是碳减排的关键领域。

 [8] 碳中和目标提出后,大炼化和煤化工企业的碳排放权将会变得稀缺,而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具有极强竞争力。

 [9]碳减排支持工具将释放 1万亿级别的货币量,持续壮大我国清洁能源产业。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截至 2021 年 10 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 10.02 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 43.5%,其中,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发电装机均持续保持世界第一。

 [10] 2021 年,全国 118 个城市与 600 余家风电企业提出风电伙伴行动,平价上网是大势所趋。碳减排支持工具将弥补清洁能源行业的资金供给缺口,为新能源小微企业提供低成本资金,从而进一步降低新能源上网成本,为碳减排技术研发提供资金保障,给(资料来源:中金研究院、中金公司研究部)图1 为达到碳中和目标所需要的绿色投资估计量- - 14

 2022年第1期总第574期2022年第1期总第574期经济看点新能源行业带来更多盈利空间,对传统能源转型起到导向作用。

 [11] 截至 2021 年 11 月底,兴业银行深圳分行和招商银行深圳分行已发放金额为 10.54 亿元的碳减排项目贷款,专项支持太阳能、风电建设等清洁能源领域的企业,这是两家商业银行将国家政策红利高效传导至实体企业的一大探索。4.提升商业银行为绿色金融赋能的能力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势头良好,绿色信贷与绿色债券业务的规模和质量都有所提升,绿色金融工具不断创新。

 [5] 但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仍存在较多问题,即当前的绿色金融体系不够完善,缺乏贷款发放的统一标准,绿色资金流向不够公开透明。而碳减排支持工具明确规定了贷款发放对象为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三大重点领域内的企业,同时要求商业银行“先贷后借”,避免资金跑冒漏滴,弥补了现有绿色信贷业务的不足,支撑商业银行为绿色金融持续赋能。四、商业银行的碳减排支持工具操作1.制定行业标准,明确贷款发放要求碳减排支持工具是一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在三大重点领域内由商业银行自主决策贷款投向企业,中国人民银行按贷款本金的60% 向 符 合 条 件 的 商 业 银 行 提 供 利 率 为1.75% 的资金支持,在 1 年期限内可以展期两次。

 “先贷后借”形式意味着商业银行需自担风险,这就要求商业银行明确贷款发放的对象及要求,在各环节对贷款申请企业制订发放标准。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申请碳减排支持工具提出大致要求,需要商业银行将申请条件具体落实到相关企业,实现碳减排支持工具顺利落地。为了将笼统的申请条件具体化,商业银行应针对贷款申请的 4 个条件制订行业标准,按照企业发展状况、碳减排难易程度等定性指标和企业资产负债规模、用标准煤法计算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等定量指标 [12] ,明确发放对象,动态更新标准,做到流程清晰、公开透明。2021 年 11 月 24 日,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支行联合南山区政府召开绿色金融政银企对接会,通过向企业讲解碳减排支持工具,帮助企业明确贷款申请要求,6 家银行现场开展企业融资需求对接活动。2.建立健全碳减排企业管理考核制度商业银行作为绿色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操作主体,应从组织架构、主营业务、风险管理、资产负债情况、信息披露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对碳减排企业的管理考核制度。企业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时有一定要求,经初步审核满足条件即可获得贷款。但是,贷款发放成功并不意味着评估结束。商业银行应成立碳减排工作小组,对贷款进行动态追踪,不定时考核碳减排企业成效。另外,还可借助 ESG 评级方法评估企业的环境绩效 [13] ,与企业信用等级挂钩,制定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评估结果将影响下一年度贷款的发放。通过评级机制约束企业行为,为碳减排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帮助,确保碳减排支持资金得到充分利用,促使企业在“双碳”目标下完成- - 15

 2022年第1期总第574期2022年第1期总第574期经济看点绿色转型。贷款发放后,企业应如约将资金投入碳减排项目,据项目性质制订阶段性目标并编制项目进度表,按商业银行要求定期披露碳减排数据。同时,企业还应出具阶段性工作报告,列明预期目标与实际进展的偏差并分析原因,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进度规划表并向商业银行碳减排工作小组汇报。碳减排工作小组除了对企业进行监督外,还需按中国人民银行要求,按季度向社会披露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的碳减排领域、支持项目数量、贷款总金额和碳减排数据等信息,接受社会监督。3.推动建立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构建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是商业银行操作碳减排支持工具的重要一环。目前,我国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的突出问题是各部门间标准不统一、国内与国际标准不接轨。

 [14] 商业银行作为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核心驱动力量,可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政策引导下,以碳减排支持工具为抓手,搭建集国内外经验和各部门标准于一体的绿色金融框架,推动构建国内 统 一 、符 合 国 际 标准、清晰可行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创新绿色金融业务模式,设立以碳减排工作小组为首的绿色金融事业部,将环境因素纳入业务运行体系,实现经济利益和环境效应的双赢。

 [12]商业银行是连接中国人民银行与实体企业的桥梁。中国人民银行制定方针、政策,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商业银行操作碳减排支持工具实现政策落地。商业银行应发挥好沟通连接作用,按要求向碳减排领域内企业投放贷款,鼓励环境绩效评估的第三方权威机构加入绿色金融发展事业,填补政策空白,形成完整的绿色金融体系。4.完善绿色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欧盟将用时 70 年,美国将用时 43 年,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不到 30 年的时间,时间紧、任务重(见图 2)[15] ,这将使中国金融业面临更多未知的风险。碳减排支持工具目前未设置投放规模,是一个长期性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当前,中国人民银行按贷款本金的 60% 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支持,剩余 40% 是市场化价格,存在气候风险敞口。商业银行操作碳减排支持工具时需自主决策、自担风险,为完善银行业的绿色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应将气候风险纳入考量。商业银行应发挥向行业普及气候转型风险的示范作用,提前研判气候转型风险,在碳(资料来源:BP、平安证券研究所)图2 世界各国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间隔- - 16

 2022年第1期总第574期2022年第1期总第574期经济看点减排贷款申请项目筛选、贷款风险防控等方面积极承担相应责任,审慎稳健开展业务。完善碳减排贷款分类,将企业碳减排成效纳入分类标准;碳减排工作小组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价;建立集组织系统、信息系统、预警系统、监控系统于一体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分散转移风险。通过风险报告与决策机制,商业银行可监测企业风险并帮助其提升气候风险管理能力,充分发挥碳减排支持工具的优越性。五、结语短期来看,碳减排支持工具的范围聚焦“小而精”,能提升部分领域的信用体系与碳减排水平。而着眼于中长期,碳减排支持工具将撬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壮大清洁能源产业,重构社会整体信用派生机制,提升商业银行为绿色金融赋能的能力,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商业银行作为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操作主体,需要制订行业标准,明确贷款发放要求,建立健全企业管理考核制度,推动建立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完善绿色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金融支持。参考文献[1]陆岷峰.绿色理念与低碳转型:新阶段商业银行打造低碳银行研究 — —基于百年绿色发展思想视角[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1(5):1-11.[2]ZhaoY,YueY,WeiP. Financing Advantage of Green-Co...

篇二:关于银行金融支持双碳经济发展的思考

ANSU FINANCE甘肃金融/ 2022年第1期◎ 张庆昉【内容简介】

 本文围绕“双碳”目标,从绿色金融政策支持、激励约束、产品与市场、人才培养等方面总结梳理了甘肃省绿色金融“四大能力”建设,指出甘肃省绿色金融发展既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绿色投融资需求增长、生态效益巨大等重大机遇,也存在经济结构低碳转型任务重、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有待加强、政策支持缺乏合力、气候转型风险的认知和分析能力不足等问题。最后,基于“双碳”目标和要求,提出加强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加强财政金融联动、建立碳账户、推进转型金融发展、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对策建议。【关 键 词】

 “双碳”目标;绿色金融;转型金融“双碳”目标下甘肃省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理性思考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二氧化碳排放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即“双碳”目标)。围绕“双碳”目标,我国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的任务表和路线图,对绿色金融发展提出新任务和高标准。中国人民银行一直高度重视绿色金融发展,经过“自上而下”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基层探索,确立“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思路,在引导绿色投资、促进产业绿色转型、支持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甘肃省金融系统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兰州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为着力点,积极推进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体系、激励约束机制、产品与市场体系、人才队伍等建设,推动全省绿色金融向纵深方向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甘肃省绿色金融发展实现提质增效(一)夯实政策支持保障能力,聚合绿色发展新动力一是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体系。配合甘肃省政府制定《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方案》《甘肃省碳达峰实施方案》 等政策文件,将绿色金融融入地方发展规划,凝聚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政策合力,助力“双碳”工作落地见效。二是推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加大《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 (2021年版)》《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等绿色金融标准在甘肃的推广应用。兰州新区印发绿色企业、项目认定评级办法,成立西部绿色认证中心,实现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的在线认证评级、动态管理。三是健全绿色金融组织体系。兰州新区在原有3家绿色支行基础上,新增绿色保险专营机构4家、绿色支行2家,绿色金融机构力量进一步充实。推动兰州新区18家金融机构建立绿色金融行业自律机制,促进绿色金融业务规范发展。(二)完善激励引导约束能力,激发市场主体新活力一是加强货币政策引导。综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加大碳减排支持工具的宣传推广力度,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截至2021年末,全省绿色贷款余额2529.19亿元,同比增长10.64%,比年初增加236.56亿元。二是强化绿色金融考核评估。制定印发《甘肃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实施细则》,在 《甘肃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综合评价办法》纳入绿色金融评价结果,拓宽绿色金融评价的应用场景和范围,提高了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积极性。三是推进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重点指导兰州新区5家金融机构开展环境信息披露试点,积极推动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参与环境信息披露,通过重点推动、以点带面,引导金融机构强化气候与环境风险管理。四是加大财政激励奖补。出台《兰州新区绿色04

 Gansu Finance/甘肃金融 /金融发展奖励政策 (试行)》《兰州新区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助政策 (试行)》,以贷款贴息、风险补偿、费用补贴、创新奖励等政策措施,加大绿色专营机构、绿色中介组织引进培育力度,引导金融资源向兰州新区绿色项目、绿色企业高效流动。目前,已累计兑付奖励资金1663万元。(三)

 提升产品和市场开发能力,融资工具取得新突破一是绿色信贷产品日益多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围绕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开发“光伏贷”“风电贷”“节能贷”“陇药通”“金种宝”等绿色信贷产品,满足绿色低碳领域的多元化融资需求。二是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功能不断优化。积极推动金融科技赋能,兰州新区“绿金通”平台启动二期建设,新增绿色企业项目认定评级、融资增信、绿色保险、激励政策兑现等平台功能,进一步强化信息集成共享,促进绿色产融精准对接。目前,平台已注册企业1031家,上线金融产品115种,实现融资103.3亿元。三是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加快建设。兰州新区印发《兰州新区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建设实施方案》《兰州新区排污权抵押贷款实施细则》,在全省率先开展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建设试点工作,探索基于排污权、碳排放权、水权、用能权等环境权益融资工具。四是绿色保险保障能力得以提升。兰州新区以循环化工园区作为推动绿色保险发展的着力点,由绿色保险专营机构组成共保体,与化工园区企业签订安全生产责任和环境污染责任绿色保险。开发基于碳汇交易的碳汇指数保险,实现绿色保险发展新突破。(四)

 强化专业人才培养能力,打造智力支撑新高度一是开展绿色金融知识宣讲与专题培训。成立甘肃省金融学会绿色金融讲师团,开展绿色金融知识“下基层”“入校园”宣讲活动,普及绿色金融知识。组织举办“甘肃省绿色金融能力建设培训班”,邀请国内绿色金融领域专家,以“线上+线下”“理论+实践”方式为全省绿色金融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绿色金融业务能力。二是搭建绿色金融智库平台。构建甘肃省金融学会“一委一中心一实验室”的绿色金融智库体系,通过举办“碳达峰碳中和与绿色金融发展战略研讨会”“飞天金融大讲堂”和课题研究、政策研讨、产品研发等活动,为甘肃省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和产学研用对接平台。三是加大研究成果应用转化。出版发行《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20 (甘肃)》《生态资源资本化实践路径》,征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案例,遴选10篇优秀案例在全省范围表彰推广,营造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发展良好氛围。甘肃省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绿色金融发展潜力巨大第一,“双碳”目标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双碳”目标加速甘肃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催生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制造、绿色建筑、绿色消费、绿色科技等绿色产业新业态,为金融机构资产结构调整带来新机遇。以能源结构为例,甘肃不仅富含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能源,而且新能源可开发量整体位居全国前列,风能发电技术开发量居全国第4位,光伏发电技术开发量居全国第5位,新能源开发利用空间巨大。在“双碳”目标下,甘肃作为“风光大省”的新能源产业迎来“风光无限”,张庆昉 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经济学博士。COVER STORY 封面文章05

 G ANSU FINANCE甘肃金融/ 2022年第1期将新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绿色金融与绿色发展良性互动提供产业支撑。第二,“双碳”目标提升绿色投融资需求。我国推进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离不开大量资金支持,面临着巨大的投融资缺口。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得出,“碳中和”将给中国带来138万亿元的投资机遇,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认为,这个规模可能更高1 。中金研究院测算得出,中国实现“碳中和”大约需要139万亿元的绿色投资,平均每年绿色投资需求约占GDP总量的2%。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指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需要资金投入规模在150万亿~300万亿元。对甘肃省而言,新能源、新型装备制造、绿色交通等新兴产业发展,存在规模庞大的投融资需求,将有效促进绿色金融市场发展与产品创新。第三,“双碳”目标创造巨大生态效益。生态环境变迁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兴衰更替。甘肃是生态文明兴衰史的见证与缩影。甘肃曾经气候温暖湿润、草木茂盛、河流纵横,是古人类聚居地和古代农业发祥地,缔造出辉煌的丝绸之路文明。随着战争破坏及气候环境变化,丝绸之路几次陷入中断并走向没落,甘肃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随之下降。“双碳”目标有助于推动甘肃突破倚靠重化工业的传统发展路径,承担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重要功能,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将丰富的生态资源转变为生态资产、生态资本。据不完全统计,“十四五”期间,甘肃省碳减排、碳汇交易规模在150亿元左右;排污权、用能权、水权等环境权益交易规模在100亿元以上;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GEP)总量在2万亿元左右2 。(二)绿色金融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第一,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甘肃省资源能源型经济特征明显,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能效水平偏低问题突出,工业结构中轻工业规模小,重化工业占比高达80%左右,经济发展长期以重化工业为主,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性改变,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压力大、任务重。第二,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有待加强。目前,甘肃省绿色金融发展以绿色信贷为主,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资产证券化等品种不多、规模不大,以碳排放、排污权交易为主的环境权益交易刚刚起步,碳金融创新尚在探索阶段,制约了绿色金融对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支持力度。第三,绿色金融政策支持需要发挥多方合力。绿色金融发展离不开财政、产业等方面政策支持,通过政府财政奖补、税费减免与产业扶持,实现绿色金融外部性“内部化”。目前省级层面对绿色金融的正向激励和支持力度还比较弱,对火电、钢铁、水泥等高排放行业还没有明确碳减排路径,未形成系统性激励约束机制,影响了金融资源与社会资本对绿色低碳项目的持续投入。第四,气候转型风险的认知和分析能力不足。目前全省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尚未系统性地建立气候风险分析能力,监管部门也未出台对金融机构开展环境和气候风险分析的具体要求,对高碳行业低碳转型中不良贷款率上升和投资估值下降风险的预研预判能力有限。新时代推进甘肃省绿色金融发展的战略选择绿色金融是新时代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甘肃省金融系统需要紧密围绕“双碳”目标,积极发挥政策引导与市场主导作用,加速经济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一)

 加强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深度融合,构建绿色普惠金融体系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具有内在联系,在“双碳”目标下,需要将小微企业、农户等普惠金融重点群体纳入绿色发展范畴,使之成为应对气候与环境变化的重要力量。一是实现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互融互促。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将绿色金融标准、绿色金融规则纳入普惠金融全过程,在绿色金融相关产品的标准中增加小额信贷等融资工具相关标准,实现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要素交互融合。二是科技赋能绿色普惠金融发展。充分发挥科技赋能作用,整合征信、环境、安全、税务、司法等信息,降低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引导金融机构下沉服务,精准支持全省具有环境效益、低碳效应的农业、小微企业发展。三是绿色普惠金融推动共同富裕。推动绿色普惠金融与甘肃区域、城乡发展战略相结合,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为相关项目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培育弱势群体和环境脆弱地区的“造血机制”,促进区域间、城乡间、群体间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在实现甘肃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二)

 发挥金融财政政策协调联动作用,促进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发挥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储备丰富优势,加速能源结构转06

 Gansu Finance/甘肃金融 /型,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能源支撑。一是加强金融政策引导。全力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在甘肃精准落地和带动效用发挥,完善优化绿色信贷监管制度和绿色金融考核评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能源产业支持力度。二是拓宽新能源融资渠道。加大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力度,探索新能源融资租赁、应收账款质押、碳排放权抵押、特许经营权抵押等服务,支持省内符合条件的新能源企业上市融资、增资扩股等,满足新能源产业多元化融资需求。三是发挥财政政策杠杆作用。探索设立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对省内示范性项目和重点龙头企业给予财政补助或贷款贴息,通过“担保+银行”风险共担模式,降低新能源项目融资成本。(三)探索建立碳账户,夯实绿色低碳转型基础在“双碳”目标下,经济主体在资金账户、信用账户之外还需要建立碳账户,自觉担当其环境保护使命,将环境保护纳入日常监管范畴,推动碳金融市场发展。一方面,建立涵盖工业、农业、个人领域的碳账户。加强发展改革、工信、生态环境、统计等部门合作,在全省范围建立涵盖工业、农业、个人碳排放数据采集、核算、评价机制,做到数据准确、核算科学、评价客观,使碳减排和碳汇效应可计量、可跟踪,为激励约束政策落地实施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建立碳账户金融。碳账户金融本质是从“碳维度”对经济主体进行价值评估,最大程度地发挥金融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引导金融机构以碳账户为核心,在制度、流程、产品三个关键环节进行优化升级,对企业进行贷前碳效分析、贷后碳效评估,强化气候转型风险认知与分析能力,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推动经济主体绿色低碳转型。(四)推进转型金融发展,支持高碳项目绿色转型绿色低碳转型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我国正在经历人口、资源与污染排放的峰值平台期,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转型需要平衡好传统产...

篇三:关于银行金融支持双碳经济发展的思考

21年第1期 金融观察双碳战略下的财政金融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余红艳宁国市财政局,安徽宣城 242300摘 要:县域经济发展是目前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对县域内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此时金融服务与支持至关重要。随着全球经济变暖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国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提出“双碳”战略,鼓励银行机构发展绿色金融,并以此作为财政金融切入点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本文对双碳战略下的财政金融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展开讨论,先阐述双碳战略,然后分析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最后给出双碳战略下财政金融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策略。关键词:双碳战略;财政金融;县域经济;高质量前言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县域经济水平提升是重要动力来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我国致力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工作,将县域经济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金融行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为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国家制定双碳战略,鼓励银行业发展绿色金融助推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县域经济与金融行业的良性互动关系不仅让县域内金融生态环境得以改善,也突出财政金融对县域经济的助推职能。一、“双碳”战略概述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协约方式进行温室气体减排。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战略目标。“双碳”是中国提出的两个阶段碳减排奋斗目标 (简称“双碳”)。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实现碳中和。随着“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今后绿色市场前景逐步明朗,对银行绿色金融专业化管理的要求逐步显现,尤其对银行绿色金融能力建设提出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 [1] 。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第一,全县金融组织数量大幅减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主要缺位,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国家银行机构的企业化运营需要,撤并低效业务站点是必须的,但关键问题是“国”字号撤走后,缺乏新的相匹配金融组织适时跟上,致使县域金融服务产生“断层”和“空缺”。其二,由于国家重点商业金融机构、地方政策金融机构战略的重大调整,使得区域金融机构职责、定位和服务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不相适应。目前各商业银行对于农户信用投资的“闸门”关紧,县级支行除去在发行存单抵押贷款上有自主性之外,对其余信贷业务种类毫无审批权 [2] 。对“黄金客户”的信用投资,县分行主要承担着贷前的可行性研究论证工作和贷后管理工作,放不放贷,决定权在于上级行。其三,区域的资金外流现状比较严重,农业信贷投入较少,和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条件不相适应。同时区域资金投入原本不够,但每年却有大批的资本继续流入城市,增加了区域投资致命因素。一是全国各地的乡村商业银行历年吸纳的存款,大部分都集中投入了大中城市以及大中型国企,而历年新增的地方支农信贷投入则基本为零。二是从邮政储蓄所吸收的农业储蓄资本全额上存,但未回流以支撑当地经济发展需要。三是各地乡村信用社因多项政府歧视性优惠政策影响,无法募集到较大量的低成本农业对公存款。四是人民银行的支农再贷规模极度受限,无法适应地区日渐增长的农业信贷需要。因此区域金融只能“抽血”不“输血”,极大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 [3] 。其四,社会诚信环境较差,银企关系并不融洽。也因为征信制度的不健全,社会诚信与道德风险也在金融服务领域中有所反映,比如公司多头开立、以借还贷、虚构贷款、不合理质押、违规投资等等 [4] 。而商业银行里面也发生了高额利息招揽储蓄、大内情关联交易等违法乱纪情况。同时由于随着社会征信系统建立后无大的发展,以及社会诚信度不高,依法维权行为更加艰难,让地方金融陷入了一种被动的尴尬局面,只能利用国内的管理制度尽量回避经营风险,而相反,由于过于严苛的责任追求让很大部分贷款人都形成了“怕贷、惜贷”思维,制约着社会信贷资金的合理投入,也制约着地方区域经济的正常发展。三、双碳战略下财政金融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一)树立县域经济金融发展新观念区域经济社会和金融服务行业的和谐是一项新课题研究,而过去人们对于区域经济社会、新型农村金融服务关联的理解,也存在着“误区”∶如以为二者是"扶持与被扶持、决策与被决策"的关联,如果农业发展融资压力了,就找农村金融机构;农业发展出问题了,就责怪金融机构;乡村经济要蓬勃发展,金融机构就不得不无前提条件地“输血”。虽然各地政府部门都对于当前农业新增信用的投放额很重视,但对于商业银行信用负债质量管理、非法放贷的清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安全、内控防范机制建设,以及新型农村金融服务的生态环境等可持续健康发展问题却关注得不足 [5] 。新形势下,人们应当根据科学发展观,审视乡村金融支农观。应当意识到∶“三农”与乡村金融服49。

 。. .。

 。

 2021年第1期 金融观察务是收益平衡伙伴关系,是共生、共长、合作的伙伴关系,而并非“支援与被支援”的伙伴关系,更并非谁服务谁的伙伴关系。而是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帮助、相互进步和发展。(二)扩大县域经济信贷资金来源我国政府应该采取有力举措,以及时防止县域资金外流,并确保对农业的充足资本供应。首先,政府应当改善吸储农村上存的农业存款制度,国家商业银行所吸收的农业资本存款应当大部分用于农业,而不应当全部再流向城市。并建议位于县城和县以内乡村的国家金融机构把从本地吸收的农业存款全部或绝大部分,用来扶持本地农业生产和乡村经济发展 [6] 。其次,农村邮政储蓄机构从县城以内乡村吸收的农业存款,应当直接转储到农村信用合作机构和农业发展银行,并统一安排给农业使用。再者,废除政府针对农村农民信用社及其资金组织的歧视性规定,以营建平等的竞争。终于,进一步扩大农村人民银行支农再信贷的规模,以减少农业征信社融资致命因素。基层人民商业银行既要充分运用农村支农再信贷,推广农民小额信用贷款,以满足农民生活生产的基本问题;同时还要发挥“窗口指导”功能,指导地方金融机构加强信贷投放力度,以有效满足农村集体和民营企业合理的融资需要 [7] 。(三)构建县域经济金融服务体系为了提高全县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后劲,加快全方位小康工程建设脚步,就需要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地方金融机构体系,为全县经济建设和发展金融服务。一是根据国家要求自上而下,积极促使农业发展银行进一步落实国家已经制定的农业金融服务优惠政策,在认真处理好粮棉收购问题的基础上,逐渐将贷款投放范围扩展到对粮油加工等产业链条方面,进一步扩大农业金融服务对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撑领域。二是各国有商业银行金融机构(主要是农业银行)都必须健全功能、明晰定位,在支撑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强身健体。三是,我国政府应考虑在以农村为主的经济区域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以深入缓解传统农业与村民经不住天灾袭击,靠天吃饭的现实问题,并帮助农户稳固增收来源 [8] 。四是地方人民政府应参照我国业已制定的政策措施和发展已有担保企业的成功经验,通过牵头建设适合商业银行加大对集体和民营企业信用支持的担保系统,让中间金融组织为民营企业投融资提供便利服务。五是正确对待民间金融机构,严格规范它们活动。要从法规、体制、政策出发,积极指导和激励民营小额信贷机构、社会合作金融组织、私人银行和各类民间金融机构的发展,将之法制化、公开化、规范化,并纳入农村金融组织中进行管理监督。(四)建设县域经济信用体系一是要重视对社会信用价值的宣传,借助当地各类人民政府及各种组织领导的宣传与号召,将国家金融工作方针政策措施、地方金融法规与“守信可敬,失信羞耻”的传统道德观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创设社会良性的信用气氛。二是要严格按照《破产法》,进一步规范公司的改制活动,并认真维护金融债权益。各地人民政府必须妥善处理好与企业的转制关系和鼓励中小企业金融机构法律保护与资金债权人的合作关系,努力做到政府不偏袒民营企业,不履行对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债务不办理转制登记,不发放新的营业执照。切实阻止和纠正在公司改制中的违法活动,让企业金融债权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三是要通过一切积极有效的举措,促进地方商业银行清收非法信贷,进一步提高企业金融负债质量管理水平。四是要努力建立新的政、银、企关系,进一步增进三方间的交流与协作,为银行企业协作,银行企业共赢提供必要条件。五是在具有管理风险、具备经营资格、资本充分这三种前提条件下,中国民营、各种所有制的金融机构还应该多蓬勃发展几个。地方政府也应该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发展地方性的民营中小银行、中小企业创新投资基金等,为中国民营商业银行蓬勃发展提供更优越的金融环境,才能为缓解农村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提供更广阔渠道。结束语:综上所述,形成了中小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乡村信用社等并存的县级机构设置布局,以壮大它们的服务能力,使之更加起到地方支农主力军的功能;为了充分发挥中国人民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退出中的重要功能,在科学合理地方设置机构时,应基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经济社会发展中对资金的需要与总量、地方政府投资状况以及经营主体自身筹集资金的能力,综合考量区域中应当存在的机构总量与规模,而不是仅仅采取审慎性原则;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规范了市场经济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经营活动;同时搞好基础性工作,如县域市场经济诚信体系的建立,健全对中小企业投资的担保体制等,为投资环境创造了前提。参考文献:[1] 彭岚, 刘实根, 葛正灿,等. 对绿色金融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 —基于江西省新干县的实践[J]. 2021(2019-2):93-96.[2] 张璞. 关于我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J]. 前进, 2020(3).[3] 梁俊.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 —以湖南省邵东县为例[J]. 中国经贸导刊, 2019, No.941(15):51-53.[4] 王小明.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 —以当涂县为例[J]. 2021(2019-3):31-35.[5] 杨加鸥. 关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J]. 浙江经济, 2019, 000(006):40-41.[6] 王秀华. 关于加快县域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J]. 财经界, 2020, No.548(05):32-33.[7] 沈成法. 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 — —以福建省南安市某镇为例[J]. 纳税, 2019, v.13;No.251(35):180+182.[8] 袁金星. 以“三起来”引领河南县域高质量发展 — —基于兰考县实践的思考[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9,No.160(04):73-78.作者简介:余红艳(1988—),女,汉族,籍贯:广东台山,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县域经济,财政金融,财政监督。50。

 。. .。

 。

篇四:关于银行金融支持双碳经济发展的思考

金融2022年第01期收稿日期:

 2021-12-22作者简介:朱 凯,现任华夏银行福州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双碳”目标下商业银行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思考—— — 以华夏银行为例□朱 凯(华夏银行福州分行, 福建 福州 350005)摘要:文章厘清“双碳”目标与绿色金融之间的逻辑关联,分析“双碳”目标下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在梳理华夏银行的绿色金融实践与探索基础上,提出“双碳”目标下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绿色金融的思路及举措。关键词:“双碳”目标; 绿色金融; 低碳发展;商业银行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740(2022)01-0044-06实现 “双碳” 目标, 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

 进入 “双碳” 时代, 商业银行要坚持把发展绿色金融作为立足新发展阶段、 贯彻新发展理念、 服务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重点, 围绕打造绿色金融品牌, 把发展绿色金融作为服务国家绿色发展和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创新业务管理和金融服务模式, 探索市场化、 特色化、 专业化的绿色金融发展之路, 争做新时代绿色金融服务的先行者和生力军。一、对“双碳”目标和绿色金融之间关系的认识“双碳” 目标系我国于 2020 年 9 月 22 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提出, 是我国为应对气候变化、 彰显大国担当, 在碳排放方面对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

 2021 年 3 月 15 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 碳达峰、 碳中和被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部分, 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同年 10 月,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先后发布 《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和 《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完成了贯穿碳达峰、 碳中和两个阶段的顶层设计。

 目前,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生态环境部、 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能源局等相继从规划、 环保、 金融、 能源等不同角度, 发布落实 “双碳” 目标的实现路径和配套政策 。

 “双碳” 目标的提出为深入发展绿色金融指明了方向, 而发展绿色金融则是实现“双碳” 目标的重要手段。(一)

 “双碳” 目标为绿色金融发展指明了方向。

 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 应对气绿 色 金 融金 融福建 FUJIAN FINANCE44

 福建金融2022年第01期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 在绿色低碳发展领域所提供的一系列金融服务。

 而“双碳” 目标则为经济社会变革确立了一个整体发展体系, 其为绿色金融描绘了发展蓝图和长期愿景, 并指明了目标方向。

 “双碳” 目标对绿色金融发展具有引领和 升华作 用 。

 在“双碳” 目标引领下, 我国绿色金融在金融领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 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绿色金融发展迅速, 不仅规模越来越大, 而且产品也愈益多样化, 从最初的绿色信贷到绿色债券, 再到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 绿色保险、 绿色信托、 绿色基金、 碳金融产品等。

 同时, 在整体架构下运作, 绿色金融能够立足全局、 统筹兼顾, 其作用得到进一步升华。(二)

 绿色金融是实现 “双碳” 目标的手段和助力。

 作为中国 “双碳” 目标政策框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金融在协同产业政策、 税收政策、 消费政策、 碳市场的交易, 推动经济绿色低碳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发挥金融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 有利于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绿色低碳领域, 降低经济对高碳产业的依赖; 发挥金融的完善市场定价功能, 通过合理的碳价格形成机制促进我国碳市场发展壮大,引导更多社会资源投入减碳行动; 发挥金融的风险管理功能, 为社会和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和稳健运营提供风险保障, 有效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二、“双碳”目标下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近年来, 商业银行坚守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初衷, 认识到发展绿色金融是商业银行转型的内在需求, 全力做大绿色金融规模, 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引导和带动更多生产要素流向绿色低碳发展领域。

 截至 2021 年 6 月末, 商业银行本外币 绿 色 贷 款 余 额 13.92 万 亿 元 , 同 比 增 长26.5% , 高于各项贷款增速 14.6 个百分点, 绿色信贷规模居世界首位。

 商业银行绿色信贷资产质量整体良好, 近五年不良贷款率均保持在0.7% 以下, 远低于 1.75% 的同期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

 绿色债券平均期限为 3~5 年, 收益稳定, 尚无违约案例。

 2021 年 1~8 月, 中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超过 3500 亿元, 同比增长152% , 超过 2020 年全年发行额, 其中碳中和债券累计发行 1800 多亿元。

 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将完成碳排放强度的全球最大降幅, 用历史上最短的 30 年 ① 时间从碳排放峰值实现碳中和, 这是一场巨大的挑战。

 因此, 绿色金融支持低碳转型实现 “双碳” 目标依然任重道远。(一)

 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迎来新机遇1. “双碳” 目标将为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带来前所未有的市场空间。

 碳中和愿景作为我国宏观政策的 “指挥棒” 和 “总调度师”,将深度影响各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投资格局。

 相关报告显示, 在不同假设前提下, 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全社会共需完成低碳投资 138 万亿 ~320万亿元, 其中在可再生能源、 能效、 绿色建筑、 交通运输电气化、 零碳技术、 储能技术等领域投资将达到 70 万亿元。

 低碳转型催生的巨大绿色投融资需求, 为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提供了广阔空间。2. “双碳” 目标将为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带来新的动力源泉。

 为实现 “双碳” 目标,我国将加快高耗能、 重化工业等产业去产能① 国际能源署( IEA )、世界能源研究所( WRI )提供的碳排放数据显示,欧美等发达经济体达到碳达峰之后平均用时近 60 年才实现碳中和。福建金融FUJIAN FINANCE绿 色 金 融45

 福建金融2022年第01期和重组整合步伐, 加速能源转型和能源革命进程, 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产业、 能源和消费结构加快调整, 与绿色低碳技术、 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相关的投融资需求持续增加, 将为商业银行开辟新的业务增长极。3. “双碳” 目标将为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带来新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双碳” 目标背景下商业银行将支持能源结构变革、 生态质量改善、 绿色技术创新、 绿色消费发展等重点领域金融需求, 构建包括绿色信贷、 绿色基金、绿色债券、 绿色租赁、 绿色理财及绿色资产证券化等在内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 稳妥开展环境权益、 生态补偿抵质押融资以及碳资产证券化等固定收益产品, 探索碳期货、 碳期权等碳金融衍生品以及气候债券、 蓝色债券等创新型绿色金融产品, 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建设, 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更多更优金融产品和服务。4. “双碳” 目标将为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探索开启国际合作新方式。

 商业银行将利用“一带一路” 合作机制, 加强国际合作, 推动绿色金融标准实现国内统一并与国际接轨。

 积极扩展与国际金融组织的合作领域, 对接各类机构在华转贷项目, 探讨开展联合融资的可行性。

 积极寻求绿色金融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组织或公约, 引入国际先进经验, 优化机制建设。

 运用气候投融资 “国际语言” 功能, 借助国际组织的平台和渠道, 积极对外发声, 传播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成效。(二)

 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面临新挑战。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 工业化和城市化持续推进, 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一定时期内还会有所增加。

 在以产业结构调整、 行业节能和非化石能源发展为主要减排手段的前提下, 短期内碳减排必将对经济运行及商业银行经营带来一定的压力。

 一是气候风险、 环境风险和社会风险所引致的金融风险。

 传统碳密集和高环境影响的行业、 企业、 项目和相关经济活动带来高碳资产重新定价和财务损失的风险, 可能在一段时间内降低商业银行贷款质量。

 二是在压降传统高碳领域资产、 加快低碳领域资产投放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发展风险, 在经济低碳转型过程中, 将涌现一系列新领域、 新技术、 新企业、 新业态, 相关信用风险因素将发生较大变化, 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能力提出新要求,而以碳资产、 可再生能源补贴等相关资产作为合格抵质押物, 尚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

 三是“双碳” 目标下经济、 社会全面低碳转型的具体方法和实现路径仍未完全明确, 商业银行开展相关工作面临着不可预期的政策转型, 可能从供给端引发负面宏观经济冲击, 并对金融稳定产生显著影响。三、华夏银行的绿色金融成效及未来行动计划(一)

 走在行业前列的绿 色金融 业务 。2017~2020 年, 华夏银行强化战略引领, 率先践行环境、 社会和公司治理 ( ESG )

 理念, 深化国际合作, 争做新时代绿色金融服务的先行者和生力军, 绿色金融品牌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截至 2021 年 9 月末, 该行绿色贷款余额2061 亿元, 较 2020 年同期增长 14.48% , 占同期该行各项贷款余额的 10.02% , 占比在主要商业银行中名列前茅。

 连续三个季度完成人民银行提出的绿色信贷 “两个不低于” 指导目标。先后荣膺国际金融论坛 “ 2020 全球绿色金融创新奖”、 中国银行业协会 “最佳绿色金融成效奖”、 美国环球金融杂志 “最佳绿色能源发展银行”、 金融时报社 “最佳绿色金融服务银行”等 16 项殊荣。1. 绿色金融发展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成立了绿色金融管理委员会, 总行设立绿色金融绿 色 金 融金 融福建 FUJIAN FINANCE46

 福建金融2022年第01期中心, 分行设立绿色金融部, 以独立、 专业的工作机制切实提升服务质量。

 首批签署联合国环境开发署 《负责任银行原则》, 绿色发展与可持续投融资原则初步建立。

 绿色金融资源配置、 考核激励及风险策略机制不断完善, 推进金融服务创新, 形成集团化、 综合化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体系。2. 绿 色 金 融 领 域 国 际 合 作 不 断 深 化 。2002 年以来, 陆续与世界银行、 亚洲开发银行、 法国开发署等国际金融组织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 为绿色金融领域国际合作贡献了中国经验和案例。

 其中, “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融资创新项目” (国内最大的世行转贷款项目)

 及 “中国可再生能源和电池储能促进项目” (世界银行最大、 国内首个储能专项金融产品)

 先后落地并顺利实施, 每年可节约标准煤 113.86 万吨,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277.81 万吨。此外, 还落地了全国碳市场首笔远期交易履约保函业务。3. 利用绿色金融债资金支持绿色产业发展。

 发行了 100 亿元绿色金融债, 并加快债券资金投放及合规使用。

 截至 2021 年 9 月末, 该行绿色金融债券募集资金用于绿色产业项目 59个, 涉及节能、 清洁交通、 清洁能源、 生态保护和适应气候变化、 污染防治、 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等领域。4. ESG 资管投融资理念全面推进。

 作为首家加入 “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 的国内银行资管机构, 该行理财资管体系全面完成 ESG 融合, 研发了 ESG 数据评价体系, 建立了资产与组合双维 ESG 风险监控机制。

 实施 ESG 指数策略, 开发了三项 ESG 指数, 填补了 ESG 债券指数空白。(二)

 未来的行动计划。

 一是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发展体系。

 全面规划绿色金融发展的顶层设计和运行系统, 制定科学高效的绿色发展专项行动方案, 推进 ESG 理念在整个集团体系内全面实施, 加快绿色金融信息化建设步伐, 以科技手段提高绿色金融规范化管理水平。

 二是进一步加大对绿色低碳产业的金融支持。

 完善产品创新机制, 加大低碳产品创新;持续提高绿色信贷业务占比和绿色金融业务总量, 聚焦重点领域研究制定行业解决方案; 发挥 “商行 + 投行” 体系优势, 通过综合金融服务支持绿色项目; 从更多层面拓展与国际金融组织的绿色金融领域合作, 推动全球治理。

 三是进一步加强气候风险管理。

 深化 ESG 负责任投资理念, 高度关注快速低碳转型带来的影响, 深入全面地开展环境风险压力测试, 积极推进建立环境和气候转型风险量化评估工作体系。

 四是进一步明确自身碳中和目标。

 积极践行社会责任, 制定实现华夏银行碳中和的计量监测及中和路线图, 通过技术减排、 办公运营低碳化、 消纳机制应用等措施, 力争在 2025 年前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四、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绿色金融的思路及举措随着 “双碳” 目标的提出,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将进入以降碳为战略发展方向,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

 为此, 商业银行应在顶层设计的指引下, 结合自身特点和使命担当, 实现绿色金融的高质量发展。(一)

 提高站位, 锚定目标, 铸造绿色金融之 “体”。

 一要提高站位, 全力支持绿色金融向纵深发展。

 目前我国已完成了贯穿碳达峰、 碳中和两个阶段的顶层设计,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迎来了重大机遇。

 作为我国金融业主体的商业银行必须提高站位, 以 “十四五” 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建议为指引, 按照 “双碳”目标顶层设计要求, 从组织创新、 流程创新、产品和服务创新、 风控创新等方面强化绿色金福建金融FUJIAN FINANCE绿 色 金 融47

 福建金融2022年第01期融理念, 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绿色低碳发展的效率。

 二要围绕监管目标, 确保绿色金融业务可持续发展。

 2021 年, 各地金融监管部门都出台了关于辖内银行业推进绿色金融发展的指导意见, 统筹企业社会责任和业务商业可持续, 要求建成组织体系完备、 政策支持有力、 产品创新活跃、 风险管控有力的绿色金融...

篇五:关于银行金融支持双碳经济发展的思考

dquo;双碳”战略下,商业银行的挑战、机遇与应对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中国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将促进经济社会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在碳排放自主贡献目标下,中国需要逐步压缩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占经济的比重,推动经济、产业、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同时,还需要商业银行在帮助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的产线改造、支持绿色低碳项目、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碳达峰、碳中和的意义

  2020 年 9 月 22 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讲话,宣布中国将力争于2030 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并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成为人类史上三个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法律文本,形成 2020 年后的全球气候治理格局。

  中国主动融入全球绿色低碳发展趋势,提出用时最短的自主贡献目标,向国际和国内社会释放了清晰、明确的政策信号,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有重要意义。

 第一,气候治理能力成为全球影响力竞争的新标杆

  在一定时期内将 CO2 浓度控制在合理区间已成为全球共识,低碳经济的国际竞争秩序正在形成,绿色经济标准的制定和共识,将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博弈的焦点。

  碳中和战略合作、绿色国际标准谈判、低碳经济下贸易竞争等问题,哪个国家领先一步,就会有更大的国际话语权。

  第二,中国碳中和目标彰显大国担当

  全球气候变暖威胁人类可持续发展,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与行动,展现积极应对全人类共同面临困难问题的决心,提升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树立了负责任大国形象。

 第三,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

  在碳排放自主贡献目标下,中国需要逐步压缩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占经济的比重,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动经济、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碳达峰、碳中和 为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电力、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

 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测算,中国若要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需要推进工业、交通、建筑、电力等领域去碳化,那么核能的装机容量需是现在的 5 倍,风电的装机容量需是现在的 12 倍,太阳能装机容量需是现在的 70 倍。

  实现碳中和目标会产生大规模的绿色投资需求,将为有准备的商业银行提供绿色金融业务快速增长的机会。

 1 1 .巨大的宏观投资机会

  商业银行应当把握住碳中和里的“金山银山”机遇。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估算,实现碳中和需要累计新增投资约 138 万亿元人民币,超过每年 GDP 的2.5%。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发布《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研究报告(2020)》,指出 2019 年新增绿色资金缺口 0.62 万亿元,绿色投融资需求仍以年新增 1 万亿元的规模增长。

  面对百万亿级的绿色投资资金缺口,需要商业银行积极参与,做好气候环境风险管理,提升绿色金融业务占比,树立负责任商业银行的形象。

 2 2 .监管部门政策的支持与引导将壮大绿色金融市场

  2021 年 4 月 15 日,中国人民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召开“绿色金融和气候政策”高级别研讨会,易纲行长指出,央行将致力于构建强有力的政策体系,发展丰富多元的市场体系,以及加强国际协调,为实现碳中和发挥积极作用。

 基础政策框架方面,2016 年 8 月 31 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力发展绿色信贷。

  2018 年 7 月,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开展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的通知》,将绿色贷款余额占比、绿色贷款余额份额占比、绿色贷款增量占比、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速、绿色贷款不良率等指标纳入宏观审慎(MPA)考核。

  2020 年 7 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印发〈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方案〉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确定纳入评价范围的绿色金融业务包括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绿色金融业绩评价结果纳入央行金融机构评级;初步形成以国有行、股份行为主导,城商行为辅助,形成助力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金融格局。

 2021 年 4 月 21 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证监会印发《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 年版)》,进一步缩小同国际同行标准间的差距。

  金融监管机构的政策支持,将催生百万亿级的绿色金融市场,为商业银行提供巨大发展机遇。

  预计 2030 年前,中国碳减排需每年投入 2.2 万亿元;2030~2060 年,需每年投入 3.9 万亿元,要实现这些投入,单靠政府资金是远远不够的,需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

  中国对绿色金融的支持,提升了国际机构对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发展的信心,根据德意志银行的预测,中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或将在 2060 年增至 100 万亿元人民币。

 3 3 .碳交易市场发展带来全新的中收机会

 2020 年底,中国形成八个地区(广东、湖北、天津、北京、上海、深圳、福建、重庆),以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国内民用航空等八大高耗能行业为主,商业银行、企业、第三方碳排放资产管理机构、碳排放交易所共同参与的碳排放交易体系。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开展碳金融服务可以发挥三种重要作用:第一,提供碳交易过程中交易结算、资金清算和托管等业务;第二,为节能减排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增加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第三,帮助市场形成对碳信用资产的中长期价格预期。

  商业银行通过积极参与中国碳市场的建设,增强碳市场的金融属性,促进形成全国统一、反映碳资产真实价值的价格发现机制,具有碳交易结算业务的商业银行扩展了存款来源,扩大中间业务。

 碳达峰、碳中和 为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中国承诺在 30 年的时间内完成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是欧洲主要国家碳中和时间的一半,任务紧迫,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促进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倒逼中国企业寻求高质量发展之路,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出新的挑战。

 1 1 .经济增长范式的改变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还没有完成,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经济社会将迎来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中国企业寻求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1 年 4 月 30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商业银行在中国绿色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信贷支持方向的选择,考验银行的业务发展能力。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将进入以绿色可再生能源为主要能源结构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低效高耗能行业或企业将面临更多限制,倒逼高耗能行业或企业技术进步,科研能力的强弱将决定企业迎来机遇还是面临淘汰。

 2 2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风险

  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区域经济面临新的发展不平衡风险。高碳企业较多的区域或省份,将面临更大的经济增长

 压力,这些地区的资源型企业将越来越难以获得政策和金融支持。

  山东、江苏、河北、内蒙古和河南的碳排放总量位列全国前五名,这些碳排放高的省份将面临更大的碳减排和绿色转型压力。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发展落后于东部的中西部地区,将面临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下降、资源型企业竞争力不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匮乏、高科技人才短缺、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等诸多挑战。

 3 3 .绿色转型带来银行资产价值变化的风险

  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欧盟将用时 70 年,美国是 43 年,中国只有不到 30 年的时间,并且处在发展中阶段,时间短、曲线陡,中国金融机构信贷资源多数配置在碳密集行业,面临的风险突出,银行业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需要重视评估和管理其环境和气候风险。

 在全球主要国家纷纷宣布碳中和目标、加大落实《巴黎协定》力度的背景下,由于应对气候变化而带来的转型风险,对许多产业和有气候风险敞口的商业银行来说会越来越凸显。

  清华大学绿色金融发展研究中心进行的转型风险分析显示,如果银行继续向煤电提供贷款,不良率或违约概率会从现在的 3%左右上升到 10 年后的 20%以上,其他高碳行业的贷款违约率也可能大幅上升。

  气候转型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增加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来源,但是中国的多数商业银行尚未充分理解气候转型的相关风险,普遍缺乏对气候转型风险的前瞻性判断和风险防范机制。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 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策略

 发展碳中和业务是商业银行面对机遇和应对挑战的必答题,是履行社会责任、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监管要求、防控环境与社会风险的迫切需要,更是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提升综合竞争力、推动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 1 .战略愿景

  为更好地适应碳中和趋势,商业银行应长期、全面、深入地贯彻碳中和战略,强化绿色金融布局,打造国际一流的碳中和金融机构。

 一方面,加大对绿色环保产业的支持,实现客户和业务的碳中和;另一方面,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手段管理碳足迹,将对企业的信贷资源和利率与企业的碳足迹挂钩,同时减少自身业务经营的能源使用和碳排放。

  商业银行实施碳中和战略的步骤,既要与中国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绿色转型相协调,也要与自身业务发展进程保持一致。

 可考虑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5 2021~2025 年)。该阶段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实施时期。

  本阶段需要确立银行的碳中和战略、绿色金融理念、价值观和文化,从组织架构、政策标准、流程管理、风险管理、能力建设、信息披露等方面,搭建商业银行碳中和战略体系并深入推进实施。

 第二阶段(0 2026~2030 年)。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碳达峰。

  在这一阶段,银行的碳中和战略体系日臻成熟,绿色低碳金融理念逐步深入整个银行的运营过程,绿色金融的组织体系不断完善,针对环境和资源的风险识别体系和金融定价机制成熟且高效,能针对客户需求提供有效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方案。

  银行的业务发展不仅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形成有效的金融支撑,还将在全球绿色金融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阶段(0 2031~2060 年)。本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实现2035 年远景目标,并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信贷中心和最大的碳交易中心,中国银行业的碳中和体系与标准可以引领世界潮流,商业银行研发出适用于自身业务运营的评估环境风险的数据分析体系和方法论,并实现碳中和数字化。

 2 2 .运营体系

  为适应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部署要求,基于监管部门政策支持与引导,在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碳中和发展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应从组织架构、政策制度、流程管理、风险管理、能力建设、信息披露等六大方面入手,构建碳中和战略体系,全方位打造碳中和运营体系。

  (1 1 )组织架构。建立双碳战略委员会—碳中和管理办公室—碳中和专业团队三级碳中和组织架构。

  由双碳战略委员会负责确定碳达峰碳中和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碳中和管理办公室统筹管理和推动全行碳中和金融业务发展,碳中和业务团队制定碳中和融资政策标准、

 进行环境与社会风险的审核和风险督察、推动碳中和金融产品的设计等。

  (2 2 )政策体系。依托行业信贷政策平台,提炼和细化重点行业环境与社会关键风险指标,将“绿色”和“棕色”的资产加以区分,建成组织体系完备、政策支持有力、产品服务丰富、改革创新活跃的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发展体系。

  控制“棕色”资产增长,完善重点领域绿色信贷专项信贷政策,指导银行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上做好金融服务工作。

  (3 3 )流程管理。建立健全差别化的绿色授信管理机制,完善客户信用评级体系,从尽职调查、合规审查、授信审批、合同管理、资金拨付管理、贷后管理等方面,实现对绿色金融业务和风险的全流程管理。

 碳排放不达标项目采用“一票否决制”,在合同中应当要求客户提交环境和社会风险报告,增加相应的保证条款、承诺条款和救济条款,对有潜在重大环境和社会风险的客户应加强动态分析,并在资产风险分类、准备计提、损失核销等方面及时做出调整。

  (4 4 )风险管理。完善银行的绿色信贷分类,将碳排放水平纳入分类标准;明晰风险监测报告内容、报告路线和具体措施,并将其纳入监测系统管理,对国家重点调控的限制类以及有重大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行业应制定专门的授信指引,实行有差别、动态的投融资政策,实施风险敞口管理制度。

  要前瞻性地做好信贷压缩、退出和资产保全工作。除了针对高碳项目进行收贷、压贷,还应提出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及时纠正、改善和提升环境风险管理能力,促进客户绿色低碳升级改造。

 建立绿色信贷风险监测机制,密切监测绿色金融项目的杠杆率和偿付能力等关键指标变化,控制融资杠杆率水平,确保绿色信贷不良率不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平均水平。

  (5 5 )能力建设。加强商业银行碳中和能力建设,建立客户信息档案形成与企业碳排放水平相关的碳中和产品目...

篇六:关于银行金融支持双碳经济发展的思考

ANSU FINANCE甘肃金融/ 2022年第1期◎ 陈 涛【内容简介】

 本文先是简要回顾了甘肃清洁能源发电的发展历程,其次从贷款市场份额、利率和期限、信贷管理机制三个方面剖析了金融支持清洁能源发电行业的特征,进一步分析得出清洁能源发展存在不良风险出险的几乎都是民企、266号文件民企受益有限、融资渠道单一、发电企业信息披露不足等突出问题,最后提出加强政策引导、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增强地方法人机构支持能力、给予清洁能源民营企业政策倾斜支持、拓宽融资渠道等相关政策建议。【关 键 词】

 碳减排;清洁能源;绿色金融;碳交易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双碳”目标下对金融支持甘肃清洁能源发电行业的调查与思考甘肃清洁能源发电行业发展特点清洁能源发电是指利用传统化石能源以外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发电的过程,其中风力、光伏发电在过去十几年的发展最为显著,产业投资十分活跃,到2019年底,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均达到世界第一。从清洁能源发电的领域看,大体可分为上游原材料、中游设备制造、下游运营等三个环节。甘肃风光资源丰富,以集中式风电、光伏为代表的下游运营环节见长,也是本文考察的主要对象。(一)

 在全国率先起步但经历了阶段性瓶颈,总体上呈“U”型发展趋势。

 自2006年甘肃省提出“建设河西风电走廊,再造西部路上三峡”的战略构想后,“十二五”时期甘肃清洁能源实现快速发展,2008年建设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发起全国首个太阳能光伏发电特许权招标项目。到2015年,甘肃风电并网装机位居全国第2,光电并网装机位居全国第1,成为名副其实的清洁能源基地。但2015年后,受本地消纳能力不足、外送通道建设滞后、调峰能力不强等因素影响,甘肃弃风、弃光问题逐渐显现,先后被国家列为风电、光电投资红色预警区域,不再下达新增建设指标,发展步伐明显放缓。“十三五”时期,甘肃通过建设酒泉至湖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推动直购电交易、推进清洁能源供暖等多种举措,大幅提升消纳和外送能力,到2020年全省风光电利用率已突破95%,国家能源局解除甘肃红色预警。到 2020 年末,甘肃风电、光电装机占比达到42% (全国 22%)、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重达到 21% (全国7.5%),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

 财政补贴对行业的支持逐步退坡,即将进入“平价时代”。

 风电光伏产业的发展与财政补贴政策密不可分,2005 年,我国推出 《可再生能源法》 后确立了实行 FIT (即Feed-in-Tariff,上网电价补贴)

 模式支持清洁能源发展,即政府制定的标杆电价作为新能源发电的上网价格,由“当地脱硫煤电价+可再生能源补贴”两部分构成,其中脱硫煤电价从电网公司直接结算,补贴部分需要集中上报并纳入目录后,由中央财政通过建立的可再生能源资金池 (由专项资金和对用电企业征收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构成)

 提供补贴。随着技术进步、规模经济和竞价上网等机制推出,近年来风电光伏发电成本大幅下降,发电企42

 Gansu Finance/甘肃金融 /业对补贴的依赖降低,标杆电价多次下调,补贴开始逐步退坡。在发改委 《关于2021 年新能源上网电价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中已经明确,从2021 年起,对新备案集中式光伏电站、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和新核准陆上风电项目,中央财政不再补贴,实行平价上网。(三)行业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从学界研究看,根据落基山研究所发布的 《电力增长零碳化 (2020—2030):中国实现碳中和的必经之路》,中国为实现“双碳”目标,未来10年新增电力设备装机中有84%为光伏和风电。从政策导向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到203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将甘肃河西走廊纳入大型清洁能源基地。2021年6月21日,国务院召开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会议,指出“发挥西部地区风、光、水电和矿产资源优势,建设大型清洁能源基地”。从甘肃自身开发潜力看,据甘肃省能源局测算,目前风电、光电装机规模未达到可开发量的1/4,甘肃省“十四五”规划提出,预计到2025年,风光电装机至少在现有规模基础上翻一番。金融支持清洁能源发电行业的特征(一)

 从贷款市场份额看,国开行和国有大行居主导地位。

 早在2000年初清洁能源项目起步阶段,金融机构就开始介入支持,如工行甘肃省分行在全国系统内先行先试,最早于2006年向大唐玉门风电有限公司“低窝铺风电场一期”项目、中电酒泉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安西特许权风”电场项目发放贷款。截至2021年5月末,甘肃省清洁能源发电企业贷款余额438.8亿元,达到燃煤发电贷款近 2倍。其中,风力发电贷款 300.22亿元、光伏发电138.6亿元 (含6.98亿光热项目贷款)。政策性银行、国有六大行余额占比分别达到32.1%和65.7%,两类机构合计占到97.8%。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余额占比为2.14%,股份制银行由于在市州几乎没有网点布局,受服务半径、业务定位等影响,余额占比不到1%。(二)从价格和期限看,发电项目利率低、期限长、单笔金额大。

 目前在甘肃投资建设风力、光伏等清洁能源发电的主要是华电、华能、华润、中广核等“五大四小”央企发电集团和甘肃电投等地方国企,该类主体资金实力和议价能力较强,如某央企给甘肃子公司的贷款利率谈判权限为不超过“5年期LPR-20个BP”。另一方面,银行机构对于信用风险小、财务管理相对规范的央企较为青睐,即使没有存款、结算等综合业务贡献,也愿意提供期限长、利率低的贷款支持。据统计,风电贷款加权平均期限 11.4年,光伏 8.76年,加权平均利率为 4.96% 和5.45%,有个别贷款利率降至4%以内。同时,清洁能源发电具有重资产、资本投入密集型特点,风电项目平均贷款金额4.5亿元,光伏项目平均贷款金额1.7亿元。(三)

 从信贷管理机制看,银行特别是大行对清洁能源发电项目给予倾斜支持。

 一是实行项目清单制管理。如工行要求该业务条线和各级行加强与当地能源主管部门对接,确保全省规划建设项目全覆盖,并逐项明确责任人和审批序时表,对未按规定期限审批的实行一把手问询制。二是配套差异化支持政策。各银行创新推出“光伏贷”“风电贷”“节能贷”等专属信贷产品,在信贷授权、利率定价等方面提供优先支持。国开行积极培育重点项目,利用绿色通道向总行申请“碳达峰碳中和”专项贷款。三是建立前后台协作机制。针对清洁能源发电项目建设周期短、资金需求较为集中的特点,农行从提升管理层级、前后台人员协作调查审查、开辟绿色通道等方面优化信贷管理机制,大幅提升审批效率,2021年上半年已对酒泉、定西等地10个风电项目授信76亿元。存在的主要问题(一)

 不良风险整体较低,出险的几乎都是民企。据调查,截至2021年5月末甘肃省风力、光伏发电企业不良贷款率为2.24%,显著低于全省平均不良贷款率。然而,近年来可再生能源附加欠缴以及财政拨款不足,对发电企业的补贴款目前只结算到2018年12月,全省补贴缺口达到近150亿元 (全国3000亿元左右)。由于补贴资金在发电企业特别是早期项目的收入中占比较高 (部分高达70%~80%),央企尚能通过集团内部拆借、总部发债融资等方式缓解流动性压力,但对缺乏再融资渠道、股东实力有限的民营企业造成了严重困难,从而影响贷款偿付能力,目前全省8.65亿元不良贷款所涉企业都是民企。如浦发银行于2016年向某公司发放4800万元贷款,用于1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建设,但借款人受补贴资金未及时到位等影响,虽然经多次续GREEN FINANCE 绿色金融43

 G ANSU FINANCE甘肃金融/ 2022年第1期贷、调整还款计划等缓解资金压力,但仍然形成4300万元不良贷款,目前,该企业正与某央企协商,拟提供股权合作方式解决资金困难。(二)266号文件“推动财政补贴确权贷款”虽已部分落地,但目前主要在于优化央企负债结构,资金需求迫切的民企受益有限。

 根据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等《关于引导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促进风电和光伏发电等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发改运行 〔2021〕 266号)“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自主发放补贴确权贷款”的政策要求,部分银行已经按照各总行制定的细则开始对接企业推动确权贷款落地。如国开行通过总行对接央企、省分行对接省属企业的形式,已与部分客户达成合作意向,融资额度8至10亿元,目前正处于资料初审阶段。建行甘肃省分行通过要求母公司提供保证、追加项目补贴质押作为风险缓释措施,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压力。据调查,机构反映该政策目前只起到对央企、地方国企置换部分高成本融资、优化负债结构的作用,民企由于担保资源有限、收费权重复质押等问题难以办理确权贷款。(三)

 融资渠道单一,过于依赖银行贷款。

 据调查,银行贷款是甘肃清洁能源发电企业外部融资的最主要渠道,占比高达90%以上。在股权融资方面,只有首航节能公司通过股票增发募集50亿元,用于建设敦煌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发电项目。在债券融资方面,尚无在甘发电企业直接发债,2018—2020年仅有甘肃银行、兰州银行发行40亿元绿色金融债,募集资金用于定向支持绿色企业和项目发展。(四)

 获得信贷支持的发电企业信息披露不足。

 目前,《环保法》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但缺乏细化的政策措施、标准和奖惩机制,导致部分公司选择性披露,且仍有少部分公司不披露。国资委要求所有央企和地方国企定期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但大多数披露报告碳信息较少。从甘肃清洁能源发电企业来看,均未建立碳减排的常态化披露机制,极不利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精准落实差异化的绿色金融政策和建立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政策建议(一)加强金融支持清洁能源发电企业的政策引导。进一步细化完善 《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将清洁能源产业贷款作为与绿色贷款、绿色债券并列的考核项,适当提升考核权重,将评价结果纳入宏观审慎评估、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等人民银行政策工具。在开展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试点的基础上,明确环境信息披露的标准,稳步推动所有金融机构实施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形成制度硬约束。(二)

 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增强地方法人机构支持新能源发电企业的能力。

 目前,甘肃地方法人机构在支持清洁能源方面的投入与自身在全省的存贷款占比不相称。建议下一阶段在碳减排工具额度分配、政策准入门槛等方面向甘肃等清洁能源丰富且自身碳中和难度较大的省份倾斜,降低地方法人机构的资金成本,通过可操作、可计算、可验证的工具运用,建立“好人干好事”的激励机制,培育提升法人机构绿色金融服务能力,重点支持清洁能源发电等具有显著碳减排效果的产业。(三)

 在碳市场交易政策方面给予清洁能源民营企业倾斜支持。

 全国碳交易市场已经全面启动,发电企业是参与碳排放配额和CCER (自愿减排机制份额)

 交易的主体。建议国家发改委等主管部门在CCER审核方面给予甘肃等欠发达地区民营新能源企业政策倾斜支持,支持更多民营发电项目注册并交易CCER,缓解民营企业资金压力。(四)

 进一步拓宽清洁能源发电企业融资渠道。

 一是对清洁能源发电企业上市和再融资建立绿色审批通道,鼓励符合条件的风电、光伏发电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绿色中票等绿色债务融资工具进行融资。二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探索碳配额抵质押融资、绿色资产证券化等多种产品和服务方式,满足清洁能源产业多元化的融资需求。三是支持政府产业基金、私募、风投加大对具有核心技术的清洁能源初创企业战略投资,支持企业做大做强。F参考文献:[1]张庆昉.关于甘肃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金融思考[J].甘肃金融,2021(5).[2]黄栋,杨子杰,王文倩.新发展格局下新能源产业发展历程、内生逻辑与展望[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3]罗爱明.清洁能源发展的金融支持路径探索[J].西南金融,2021(1).(编审:黄 楠 编辑:薛 媛 校对:闫婷婷)44

篇七:关于银行金融支持双碳经济发展的思考

目标下绿色金融发展的SWOT分析

 近年来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加剧,各种极端天气事件激增,世界各国对气候变化问题更加注重,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目的。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制造大国,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明确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即“双碳”目标。“碳达峰”,指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到历史最高值,之后不再增加而逐渐下降,“碳中和”即二氧化碳相对零排放,中和即相互抵消,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吸收量实现正负抵消,在某一时期内总碳值为零。

 “双碳”目标是我国依据国际规定制订的国家自主贡献强化目标和面向 21 世纪中叶的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是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大国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应对世界气候变化的庄严承诺。我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八项重点任务之一,足可见国家对绿色发展的高度器重。绿色发展金融先行,金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实现“双碳”目标,绿色金融具有重大引导支持作用。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我国减碳压力有所增大,“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提出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以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同时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文通过对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的发展进行 SWOT 分析,了解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清楚绿色金融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以更好地实现双碳目标。

 1 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发展的优势 1.1 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和要求 21 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同时也使地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全球资源日益减少,为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已成为新的经济发展趋势。世界各国都强调绿色低碳发展,并陆续提出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十八大以来,我国推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并在 2020 年提出了“30·60”目标,碳中和已属全球发展要求。2020 年突发的新冠疫情给世界带来了严重冲击,全球经济增速断崖式降低,越来越多的国家提出要加快绿色转型,重视推动世界经济的绿色复苏。绿色金融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要求,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和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

 1.2 国家政策支持 我国在提出双碳目标后,陆续出台相关文件,强调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快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我国 2035 远景目标表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聚焦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加快促进低碳发展,改善环境质量。《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指出要立足双碳目标下的新要求,强调要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推动绿色金融市场发展,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能力,为推动双碳目标实现贡献力量。

 1.3 绿色金融顶层设计日益完善 我国一直注重金融在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中的作用,经过长期发展探索,我国绿色金融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日益优化。双碳目标的提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绿色金融体系的完善发展,2021 年以来,针对发展目标,结合发展实际,我国就气候污染治理、節能减排等领域,规范了多项金融标准,不断加强了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截至当前,我国已成为全球首个拥有较为完善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国家,并初步确立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央行还表示,为使绿色金融更好助力双碳目标,接下来会重点加强绿色金融制度建设,加强大数据等现代科学技术在制度建设方面的应用。

 2 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发展的劣势

 2.1 起步较晚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起步晚,绿色金融发展相对滞后。德国在 1974 年就成立了世界上首家政策性的环境银行,为生态环保提供金融服务,这也是国际上比较早的绿色金融。1992 年,美国推出相关法案要求管理环境破坏问题。2003 年,花旗银行联合世界各大银行,提出并制定了国际性的衡量社会和环境风险的准则,即著名的“赤道原则”。2007 年,欧洲投资银行(EIB)向欧盟投资者发行了第一只气候意识债券,我国 2016 年在 G20 峰会上倡导重点发展绿色金融,为世界绿色金融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2.2 信息不对称 绿色金融活动的进行需要了解绿色产业等领域的各种真实信息数据,金融机构在做贷款投资决定时,需要各方数据支撑,并对数据进行调查和审核,这关乎款项的批准与否,关乎绿色金融活动的开展。现实生活中,尤其在低碳标准的要求下,绝大多数企业并未公开其真实的数据信息,多是“报喜不报忧”,许多不达标的高碳排放的相关数据得不到确切掌握,政府部门、监管部门的相关活动也无法准确开展,多方机构信息不对称,从而绿色金融活动难以有效进行。

 2.3 绿色金融专业人才匮乏 绿色金融发展对人才方面要求较高,绿色金融要求是低碳发展、节能减排,它不仅仅关乎金融领域,还涉及能源、生态、法律等行业领域,且对专业性要求极高。因此,绿色金融发展需要的不仅是金融人才,要求其熟悉多种行业,并且还要求懂得一定的风险预估管理知识,需要的是既深耕金融领域又懂低碳生态等绿色行业情况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我国绿色金融本就起步较晚,且国家、高校未太重视该方面的人才培养,高素质专业绿色金融人才匮乏。

 3 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发展的机会 3.1 绿色低碳投融资需求增加 双碳目标下,经济结构转型成为必然,我国面临高效调整与低碳转型的双重要求,而高碳化石能源要实现绿色化转型势必耗资巨大,风电光伏、新能源等产业的发展都需要金融支持。2021 年 9 月举办的清华五道口“碳中和经济”论坛与会专家表示,联合国相关测算显示,要想达成《巴黎协议》中控制气温升温速度的要求,全球将增加超 90 万亿美元的资金投入,我国双碳目标提出晚且目标时效短,要完全实现双碳目标自然更需要巨额投资。在双碳目标下,研究显示,根据相关测算,将来三十年我国在绿色低碳领域将增加约 487 万亿人民币投资。其中,绿色金融对碳中和的投资比例将高达 90%,为绿色金融业提供了巨大投资机会。

 3.2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实现“双碳”目标,是我国贯彻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新时代经济更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10 月 24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空间格局,坚定不移地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我国制造业将逐步进行转型升级,产业向低碳、绿色方向发展,推动绿色制造业、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加快国际国内双循环进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3.3 促进产品与服务创新 目前,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主要占据我国绿色金融产品市场,据 2021 年数据,截至第三季度末,中国绿色贷款余额达 14.78 万亿元,比 2020 年同期增长 27.9%,比上一季度末高出 1.4%,比其他贷款高出 16.5%,2021 前 8 个月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超 3500 亿人民币,比 2020 年增长 152%,超 2020 年全年发行额,其中,碳中和主题绿色债券累计发行 1800 多亿人民币。支持“双碳”目标,服务绿色发展,金融机构要不断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开发有针对性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如创新开办海洋贷、生态贷等信贷新产品或蓝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资产证券化等,满足企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多元要求,为绿色金融产品价值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3.4 促进碳市场快速发展 碳市场是连接绿色金融与碳达峰、碳中和的纽带,是绿色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环节。实现双碳目标,根本途径是降低碳排放量,这要求资源增效减碳、能源结构降碳、生態固碳等多碳并举,故全国碳市场至关重要。自 2011年碳排放交易权地方试点至今,经近 10 年探索,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碳市场。2021 年 7 月 16 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运行工作,我国碳市场也随之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市场。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信息,截至 2021 年 11 月上旬,全国碳排放配额累计交易量达 2491.42 万吨,累计交易额超 11 亿元。且随着近期中央部委接连出台减污降碳和碳减排等相关政策文件,碳交易活跃程度持续加强,全国碳排放市场发展进一步加快。

 4 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根据各方数据,我国绿色金融迅猛发展,并取得显著成就。但同时我们需认识到,对标“双碳”目标要求,要想完全实现,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仍存在许多问题,还面临新的挑战。

 4.1 绿色金融体系标准不统一 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虽取得较大发展,绿色金融标准制定也不断改进,但在实践过程中的具体界定标准并未统一。由于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文件经层层下发,不同省份地区不同部门根据相关文件所制定的要求不尽相同,存在不同的绿色金融标准文件对于同一绿色金融产品的规定及测算口径不一致、针对不同绿色金融产品不同绿色金融标准的规定口径也不相同等问题。除此之外,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还存在标准研究概念宽泛化等问题,绿色金融标准与国际社会标准也存在较大出入。

 4.2 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单一 我国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方面成绩斐然,但需要注意到绿色金融产品的结构单一,主要是以绿色信贷为代表的传统绿色金融产品,多样化产品种类供给不足,针对性不强,覆盖范围不广,无法满足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多元化需求。此外,绿色金融业务服务模式单一,主要业务局限于信贷业务,融资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而绿色产业项目周期较长、成本较高,资金缺口大,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同时,我国高素质绿色金融专业人才匮乏,绿色金融相关的专业服务机构也相对较少,不利于推动产业实现绿色转型升级。

 4.3 气候和环境转型风险增大 “双碳”目标主要目的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绿色金融是支持改善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和节约资源的经济活动,受气候和环境的影响非常大。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自然灾害事件,如洪水、干旱、海平面上升等气象灾害破坏力强,会对多个领域造成冲击,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资本和收益的损失,加剧市场波动,损坏金融部门的稳定性,从而造成金融风险。另外,绿色低碳转型带来的不确定性也会招致金融风险,如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燃料诸如此类的高碳企业大量资产面临处置风险,公司业务中断而收益下降,随之带来融资成本的提高和受限,而这又将直接冲击相关金融机构,带来系统性金融风险。

 4.4 信息披露和监管亟待强化 我国绿色金融信息披露和监管体系不太健全,披露标准不完善。尽管一直以来,我国都明确规定相关企业、政府部门都应对绿色产业方面的信息进行披露,但在绿色金融的实际发展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依然严重。企业并未完全自主公布真实经济数据,尤其是高污染企业,政府对绿色企业的具体信息了解片面,资环部门制定的相关规定中对碳排放量等方面的要求较模糊,且多为定性要求,大量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等具体数据无法真实得到,极大影响绿色金融的发展成效。同时,金融机构又无相关途径提供环境数据和反映情况,绿色金融业务开展情况未能及时向有关部门上报。尽管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以及证监会的多个政策文件中要求加大对绿色金融的信息披露和监管力度,但大多只具指示作用,缺乏强制约束力。

 参考文献

 王子璇,沈晓莉,吴陈萱.绿色金融研究文献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14):64-68. 周学东.关于绿色金融标准、信息披露、评价等有关问题的思考[J].开发性金融研究,2021(3):3-10. 安国俊.碳中和目标下的绿色金融创新路径探讨[J].南方金融,2021(2):3-12. 中国人民银行党校第 38 期学员绿色金融课题组,吴显亭.碳中和目标与绿色金融发展[J].中国金融,2021(1):72-74. 信瑶瑶,唐珏岚.碳中和目标下的我国绿色金融:政策、实践与挑战[J].当代经济管理,2021,43(10):91-97. 彭文生.中国实现碳中和的路径选择、挑战及机遇[J].上海金融,2021(6):2-7. 錢立华,方琦,鲁政委.碳中和与绿色金融市场发展[J].武汉金融,2021(3):16-20. 梅若.绿色金融“三大功能”“五大支柱”助力实现“30·60 目标”:访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J].中国金融家,2021(3):31-33. 王瑶,徐洪峰,中国绿色金融研究报告(2020)[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20. 卢树立,曹超.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困境及路径选择[J].现代管理科学,2018(3):42-44 李若愚.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6(1):58-60.

篇八:关于银行金融支持双碳经济发展的思考

3绿色金融

  GREEN FINANCE能源行业也一样。因此需要通过科技力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进行绿色低碳改造,由此产生大量的转型升级绿色金融需求。这一类金融需求产生于实体经济自身发展和内在变化的一种原生动力。金融业要想满足这一类融资需要,只需要在自身利益导向的前提下对这一类项目加以倾斜,在期限、结构、额度等方面满足实体经济需求即可。另一种支持方式则是在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低碳工业、环保与林业等领域的投资,特别是在绿色新技术开发方面的投资,其目的在于引导经济走绿色发展路径。这方面的投资需要遵循市场导向,在风险收益匹配方面往往竞争力不足,需要国家在财政税收等领域给予一定的支持。我国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发达国家的绿色金融相比,我国的绿色金融虽然发展速度极快,但也存在若干不足,面临若干挑战。1 .规模与结构不适应需求从规模上看,当前我国绿色贷款已经位居全球第一,绿色债券位居全中国人民银行在2021年下半年工作会议中提出要整体协同、加快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中国银保监会也提出要围绕支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创新发展绿色金融。绿色金融已成为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支持手段,成为我国金融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绿色金融与“双碳”目标的关系尽管我国绿色金融的起步晚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是当前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与可观业绩。目前我国已形成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发展较快。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近12万亿元,存量规模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达到8132亿元,位居世界第二。同时,绿色保险也得到很大发展。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空间,绿色金融将从服务实体经济、引导绿色科技与产业发展等多角度促进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1 .绿色金融与“双碳”发展目标一致相互促进什么是绿色金融?不同组织有不绿色金融发展与“双碳”目标的实现绿色金融将从服务实体经济、引导绿色科技与产业发展等多角度促进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文 / 戴稳胜同的定义,中国人民银行在《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设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可见,绿色金融的核心目标与“双碳”目标完全一致,绿色金融的投融资、风险管理目标的达成就是对“双碳”目标的促进。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的研究显示:在碳中和的背景下,未来30年内我国在清洁能源、绿色建筑、绿色交通、低碳工业、环保和林业等领域将产生487万亿元的绿色低碳投资需求。因此,“双碳”目标的明确提出,为绿色金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 .绿色金融支持“双碳”目标实现的两种方式一种是满足实体经济低碳发展内生融资需求的方式。我国是工业大国,拥有全球最为庞大的传统产业产能。目前来看,大部分传统企业与绿色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包括电力、

 024 GREEN FINANCE

  绿色金融

  球第二,但距中国实体经济绿色转型升级及绿色科技发展的资金需求相去甚远。而与规模的不适应相比较,更严重的是结构的不匹配。从资金来源看,目前我国的绿色信贷占到了90%,绿色债券仅占7%,绿色股权投资只占3%,绿色保险更为落后。绿色融资工具的单一化无法满足大型企业如能源企业绿色转型与技术开发的需要,绿色投资被产品单一化所抑制,约束了绿色金融对“双碳”目标的支持。从资金投向上看,电力与绿色建筑对绿色金融的要求特别严格,但目前绿色金融却更多投向了绿色交通运输。绿色金融资金运用投向与绿色金融资金需求也不匹配。当然,资金投向的不匹配与资金来源的结构偏差实际上是一个问题。2 .绿色金融规范和标准不统一目前,国际绿色金融分类标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市场主导并由国际组织制定的原则,比如国际资本市场协会推出的《绿色债券原则》和气候债券组织发布的《气候债券标准》;另一类是国家或地区实施的标准,比如欧盟的《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中国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标(2021年版)》等。我国绿色金融的规则以及实施细则等方面与国际通行的标准有一定的差异。以绿色债券为例,一是我国对绿色债券的定义较为宽泛,二是我国资金投入到绿色产业的比例要求低于国际标准。从绿色债券的定义看,我国对绿色债券的定义较为宽泛,采用国际通行的“无重大损害”原则,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多角度界定绿色项目,募集的资金投资于该类项目的即为绿色债券,而国际的绿色标准更多将重点放在显著抑制气候变化的项目上。从覆盖的行业上看,国外认证的土地与海洋资源利用目前还不在我国的绿色债券支持名录中,而我国在绿色农业等领域有特殊支持,但国际上不一定认可。此外,我国在绿色技术标准方面的规定也与国际标准存在差异,我国的绿色技术标准要求是与同行业相比较而未设置特定

 025绿色金融

  GREEN FINANCE的要求。上述较宽泛且与国际标准不一致的定义,使我国在募集国际绿色资金时受到一定约束。即便在国内,绿色金融的标准也不完全统一。例如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利用项目已经从《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里删去,却仍然包含在《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项目里。即使是同一个金融产品如绿色信贷,不同的监管部门对它的标准也有差异。如核电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和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中都属于绿色的范围,但在中国银保监会绿色融资统计制度中就不属于绿色范围。此外,在绿色股权方面也没有统一标准。从投入绿色产业的比例要求看,国际惯例要求至少95%绿色债券募集的资金要投向绿色资产或绿色项目,我国监管要求企业债券募集资金可以用不超过50%的部分偿还绿色贷款和补充营运资金,公司债则要求70%以上投入绿色项目,短期融资券则要求100%投入绿色产业。因此我国绿色债券融资投入绿色产业的比例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明显偏低。3 .信息披露机制较健全,第三方评估体系未建立目前我国绿色信贷的信息披露机制较为健全。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提高了对绿色贷款评价的频率,并且作为一个外部评价者,中国人民银行把评价结果纳入到宏观审慎考核标准。而且ESG投资标准也在形成当中,ESG投资标准实际是一个指标体系,从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三个维度划分了22项二级指标,底层一共有100多项指标,共同构成了ESG投资标准。对普通债券而言,目前我国对绿色债券信息披露在频率上有较高要求,但在具体内容上与国际要求相比则相对简单,由此导致一些非绿色项目的“漂绿”行为。此外,《绿色债券原则》鼓励使用“第二意见”、审计、第三方认证等方式的外部认证,目前我国并未对此作出要求,因此国内的第三方认证体系尚未建立。虽然目前国内已经有包括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在内的十多家认证机构,但关于绿色债券的评估认证,包括认证流程、评估内容、认证形式等方面,国内尚未形成统一规范。制度建设促进绿色金融发展与“双碳”目标达成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提出了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推动“一带一路”合作要求。实际上这也是对绿色金融的发展提出要求。就绿色金融而言,笔者认为:“高标准”就是绿色金融要以坚持绿色经济、绿色发展和支持“双碳”目标的达成为目标;“可持续”就是绿色金融市场要形成市场的良性循环,要注意收益与风险的均衡,不能盲目提高技术目标,过快要求“双碳”目标实现进程;“惠民生”就是在市场循环中要以绿色金融和“双碳”目标的达成为前提,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与获得感。比照上述我国绿色金融的不足部分,我国应以制度建设为抓手,统筹政府与市场主体各方力量,共同实现绿色金融推进“双碳”目标达成的任务。1 .以“双碳”目标为约束,制定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如上所说,当前中国绿色金融的标准既与国际标准不统一,也不同于国内标准。要立足中国国情,国际标准可以作为参考,我国应与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攻关,以碳达峰为第一阶段标准、以碳中和为第二阶段标准,在保证新标准不过度影响其他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提下,以这两阶段的“双碳”标准为约束条件,制定我国统一的两阶段绿色金融标准。对目前绿色信贷、绿色产业目录等进行修改,建立绿色保险、绿色基

 026 GREEN FINANCE

  绿色金融

  金标准,明确说明新标准锚定的环境与气候目标,明确落实“无重大损害”原则的具体方案,尽可能标注明确的技术指标与门槛等。2 .完善全国碳交易市场,促进绿色金融与碳交易的良性循环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笔者认为,目前交易的碳排放指标的制定并未充分考虑多种因素,在碳排放指标的制定中,历史排放大户以及经济发达地区更占优势,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环境保护地区的利益考虑不足。制定碳排放总量及配额时应综合考虑历史与现实、公平与效率、农村与城市、东部与西部的关系,使碳交易承担起绿色可持续、全国均衡发展的更多功能。同时金融机构应尽可能开发更多碳金融工具,完善与扩大碳交易市场,从而使绿色金融能够通过促进碳市场发展、扩大碳交易规模得到充分发展,并于促进碳交易、扩大碳交易市场规模中促进以碳排放权为中介的转移支付的实现,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提升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与获得感。3 .统一信息披露标准,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要求,建立绿色金融优惠政策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制定统一的绿色标准,应对绿色贷款、绿色债券发行等规定其充分披露投资的绿色产业项目类别、筛选标准、决策程序、预期环境效益、资金使用计划等信息,对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制定统一的绿色项目信息披露要求,强制发债企业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等。同时应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之下完善第三方认证机构体系,统一实施标准与实施流程,建立、引进第三方评估机构。在此基础上强制要求绿色融资工具进行第三方认证,出具独立的“绿色认证报告”,对资金流向与环境效益进行监督评估与信息披露。当然,这些规定的实施必然会增加绿色金融成本,因此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绿色金融财政支持与税收优惠政策,如对绿色债券进行减税免税或贴息、对可再生能源项目进行价格补贴、为绿色债券的发行提供增信支持等。4 .培育市场主体,鼓励多方参与市场主体的培育包括投资者教育、消费者教育等。对于投资者,应培育其社会责任感和节能减排意识,考察投资项目时应综合纳入绿色因素,一般企业包括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以及科创板上市公司也应该对绿色减排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披露。而对于消费者,也应培育其绿色减排意识,让他们在绿色减排产品消费方面愿意付出更高的成本。对于绿色金融产品,应鼓励多方积极参与投资。目前绿色债券的投资方更多是非法人机构投资者,金融机构中只有银行才是主力。可以鼓励交易所开发绿色债券指数,建立完善绿色公司版块,扩大绿色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影响力,同时鼓励证券机构、基金公司等探索建立绿色投资联盟。而保险行业除开发各类应对气候极端变化等灾难的绿色保险产品外,因为绿色债券期限长、较稳定的特征符合保险资金的特点,所以保险行业可以将资金投放到绿色债券上。明确了我国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之后,结合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政府应在全国层面上制定可行的“双碳”目标约束下的绿色金融标准,制定综合考虑多方因素的碳排放总额与配额计划。完善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促进形成绿色金融与碳交易的良性循环,并制定绿色金融信息披露机制、优惠补贴政策,进行市场主体培育,吸引多方参与等。绿色金融在中国必将受到各方投资者的青睐并得到迅速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也必将在绿色金融支持之下顺利达成。本文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篇九:关于银行金融支持双碳经济发展的思考

以 20 世纪 90 年代的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合约》 和《京都议定书》 为源头, 《巴黎协定》 为补充。其中 《京都议定书》 确定的国际排放权交易(ET)、联合履行机制(JI)与清洁发展机制 (CDM)

 这三种互补的市场机制为重点,碳交易在我国开始出现萌芽。这三个体制对于碳交易市场的产生有着 里 程 碑 式 的 意 义 , 之 后 国 内 外 碳 交易 顺 应 时 代 减 碳 潮 流 开 始 逐 渐 成 形 并 初 具 规 模 , 形成 了 碳 交 易 市 场 , 在 此 基 础上为了更好地方便企业进行融资,金融机构开始进入碳市场,为企业融资和参与碳金融市场提供便利,由此产生了碳金融,由碳交易为起点构建起来的碳金融体系将在“双碳”的大背景下焕发新的生机。我国的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 (试行)》 一声惊雷确定了交易模式采取协议转让,单项竞价的模式,并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开启了碳金融崭新的一页。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除碳排放权交易之外,在碳金融衍生品、保险、信托等领域也会萌生出新的一系列碳金融工具。但我们也可以看到,相对于国外,我国的碳金融发展晚,速度慢,但也在多年的试点上总结基础的规律,从碳配额、纳入行业、碳排放核算方法,到交易方式、交易规则再到减排项目抵消机制、处罚机制等监管方法,十多年的试点与探索也为我国碳交易、碳金融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碳金融伴随着碳交易的发展而产生,法律体系和政策还不全面,碳金融体制还不完善,监管程度不够,我国的碳金融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在遵循市场规律和金融行业体制机制的基础上进行自我革新,助力低碳企业发展和金融行业 的 良 性 运 转 , 助 推“双碳”目标能够尽早实现。一、金融发展现状碳金融的发展程度会制约着金融在碳交易中能使用金融资本发挥多大的作用,也对碳金融发展策略起着重要的作用 [1] 。只有明确碳金融目前的发展状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发扬优点和改掉缺点,促进碳金融领域发展。目前碳金融可以呈现如下几个特点:(一)国家出台各项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实现“双碳”目标,完善碳金融市场离不开“有形的手”的推动和引导。从 《京都议定书》 实施以来,政府充分发挥自身的宏观调控职能和优势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贯彻可持续发展以及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各项措施促进碳交易市场的良性运转 [2] 。我国一共颁布 80 多部法律法规以及若干地方法规促进节能减排事业的规范运行,也释放了国家对于减碳事业的决心;通过征缴碳税来削减二氧化碳排放,倒逼企业进行绿色转型;加大对碳交易的监管力度,实行分级管控。碳金融市场在政府的干预下逐渐建立并保持高效运转,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政府的有力监管下,一些企业依然存在侥幸心理继续从事高污染排放。缺乏科学并且健全的监管制度;对于碳金融的了解不够全面,无法调动起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在全社会的传播力度不足,人们对于碳金融没有较广泛的认识。这些都是政府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所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有着良好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从碳金融产生至今,我国的金融机构一直踊跃介入收稿日期:2021- 11- 13作者 简介 :

 王海燕(2001—),女,本科生,研究方向:从事金融学研究。摘要:随着全球气候问题的逐渐突出, “双碳”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它是指我国宣称的在 2030 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到峰值,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在此大背景下,碳金融将担负起历史的使命,承担巨大的推动作用,明确如今的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不足采取措施改正缺点,实现碳金融良性发展,从而促进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的绿色转型,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在“双碳”目标的提出以及我国的碳金融的建设中,将助力我国的金融行业迎来新的发展。关键词:碳金融;碳交易;碳交易市场“双碳”目标下碳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王海燕,李怡璇(山东科技大学 财经学院,山东 泰安 271021)17

 商业观察 2022.3(中)财经观察 Financial observation到碳金融市场,综合运用各种金融手段和工具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作为金融机构的主体,商业银行更是发挥了巨大的先锋带头作用。招商银行更是率先将绿色生态产品化,打造专项理财产品,并积极向国外引荐节能项目,向海外寻求项目合作;中国工商银行也是积极开拓绿色债券用户,并全面实现绿色信贷管理;农业银行更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绿色信贷,这些银行的尝试都为碳金融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实际经验,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光靠这些基础和经验不足以让我国碳金融在未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毕竟我国的碳金融发展晚,速度慢,其中获取的经验有限,所以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创新。(三)商业银行仍是碳金融的主要支柱随着碳金融和碳交易市场的逐渐成熟,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主体开始参与碳金融的融资,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几乎承担了大于 70%的碳金融业务,商业银行仍然是碳金融的主要支柱。前面提到的兴业银行就是其中的先驱,最早开始关注碳金融的实践,并成功地建立中国第一家赤道银行和可持续金融中心,随后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紧随其上,积极加入碳金融市场的大潮,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的作用,之后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参与进来成为碳金融领域的主体,极大的推动碳金融的发展和金融行业的创新拓展。由于我国是以间接金融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商业银行仍然处于核心地位,所以碳金融的发展始终还是以银行为主导,当然证券公司、保险业、信托业也在迅速发展,他们的力量也不容忽视,但是与商业银行的参与程度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些金融机构应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服务于低碳产业中的中小型企业及大项目上下游企业,创新碳金融产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3] 。(四)碳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基础建设不足在多年的发展中,在碳排放权融资、碳金融结构性存款、低碳信用卡等创新产品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创新中促进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完善和金融行业的转型创新。碳金融领域是个不断发展变化的领域,这就倒逼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才能跟上市场发展的步伐,但我国碳金融业务拓展不完善,这就限制了金融机构在这方面的创新和以后的发展,碳金融产品具有很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无法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求,也难以扩宽国际碳金融市场。因为我国主要的碳金融产品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参与的主体范围小,其他行业还未过多的参与, 这都造成了我国碳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不足。我国碳金融刚刚发展了十几年,探索还不足以让碳金融发展到完备的程度,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也不够,导致碳金融的基础建设还不足,目前碳金融只能依靠碳排放 权 交 易 平 台 和 交 易 所 发 挥 作 用 , 这 也 极 大地 限 制 了 碳 金 融 的 发展和碳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这需要金融机构、技术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五)对人才的专业和能力建设和培养滞后面对碳金融这个不断发展的行业,需要不断地补充新鲜的血液,这就需要具有创新思维的创新型人才,而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进程短,缺乏相应的人才累积,无法满足巨大的人才需求 , 对 人 才 的 培 养 也 相 对 滞 后 , 传统 的 应 试 教 育 和 填 鸭 式 教 育 培 养 的 人 才 完 全 不 能 适应 碳 金 融 这 个 专 业 性 强 技 术 含 量 高 的 行 业 , 有 数 量没 质 量 的 情 况 时 有 发 生 , 这 就 使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的系统性风险加大,降低了金融机构和企业参与碳金融领域的积极性,大大制约了碳金融和碳交易的发展的步伐。而原有的碳金融从业人员专业能力建设和行业认知能力不足,道德素质建设有待加强,不能够对客户做出最好的服务,所以人才建设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还有较长的路走,还需要积极探索人才培养之路,鼓励人才流入碳金融领域。二、碳金融发展策略要想推动碳金融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促进碳交易市场的完善与发展 , 必 须 是 各 种 作 为 的 有 效 组 合 , 针对 目 前 的 碳 金 融 发 展 状 况,我国碳金融可以有如下几种发展策略:(一)政府通过各项措施给予支持碳金融领域是在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时候产生的,具有极强的政策依赖性,政府所营造的环境是碳金融发展好坏的重要因素。政府应大力支持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为金融机构进行碳金融业务提供资金和法律方面的支持,在税收、补贴方面上给予参与碳金融领域的金融机构帮助,减少政策性风险的发生。政府在商业银行向环保型企业发放贷款时应给予税收减免、财政贴息等多种优惠;在全社会宣传低碳的理念,提高人们对于低碳金融的认识,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碳交易的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低碳环保的氛围;加大对碳交易市场的监管,违法必究,形成严格的碳交易审查程序;完善相应的配套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来为节能减排企业提供发展动力,促进企业绿色转型,同时鼓励低碳企业到证券市场上进行融资,扩大企业发展规模,优化良好的营商环境。(二)提高应对碳金融风险的能力风险问题是每个金融机构都会面对的问题,他无可避免,我们能做的只有把他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碳金融是一个新兴的领域,金融机构在参与碳金融业务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风险在所难免,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也大,这就需要建立一个系统全面的风险防控体系;同时与国际金融机构进行合作,提高共同应对风险的能力;政府通过出台法律法规加大对碳金融领域的风险防控和监管;18

 加强对风险的预测,形成完备的风险应对机制。(三)积极扩展碳金融参与主体范围目前从已有的经验来看,商业银行依然是碳金融的主体,但是参与广度和深度较小,保险、基金、证券、信托公司更是很少涉足这一领域,这种局面严重限制了我国碳金融的发展,所以应探索和扩展碳金融参与主体的范围,让更多金融机构和更多金融资本进入碳金融市场,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产品介入碳金融领域,提高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业务的积极性和活跃性;还要鼓励更多低碳行业加入,形成以发电行业为起点向各行业扩散的发展趋势和态势,全面扩大碳交易市场参与主体;碳金融作为一个新兴的事物设计具有很多的交易环节和程序,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或者是投资者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适应,只有创造更多的交易机会,才能让更多企业放下戒心,积极主动参与,以更加高效的方式进行碳排放权交易,使更多的投资者从中获利,只有这样这个市场才具有发展的潜力和价值;围绕清洁能源的可再生、制造业的转型和减排、农业的科技化和现代化和数字化减排四个领域全面发力,促进国内全领域的低碳企业和高污染行业转型发展。(四)打造创新型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才能创造价值,要借鉴和学习国外优秀的技术和经验,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碳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包括碳保险、碳基金、碳远期期货、碳证券等各种碳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提高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碳金融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历史机遇,各金融机构都应该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积极主动的确定自己的绿色信贷标准,抓住“双碳”目标这个良好的大背景,在碳金融发展中获得先行优势。开发与节能能源和新能源相关的碳排放交易项目;确定“化碳为零,化绿为金”的战略计划,让更多的资金流入前沿研发,创造催生符合当今时代的新技术;加快试点推广,引导企业获得适合自己特点和需求的碳金融产品和服务,让市场和产品多元化;政府创新监管平台和监管体制。(五)增强碳金融能力建设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在任何时候都是重中之重,碳金融领域的发展离不开碳金融人才的创造性发展,要增强人才的能力建设,制定碳金融的人才培养战略,让人才培养常态化、战略化,并把培养碳金融人才纳入国家战略规划,全面建立碳金融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改变碳金融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和固有思维,将碳金融理念和碳排放权益传入每一个人的脑海,增强人们的认知深度和广度,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同时聘请专家对现有的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道德素养以及专业能力意识,建立奖惩机制,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碳金融人才国际间的交流,建立定期国际考察机制;还要引进与培养碳金融领域的高针对性人才,通过创新思维和先进技术为该领域添砖加瓦;将碳金融引入全国各大高校或研究所,让对该领域感兴趣的高校或研究所的学生学习和研究这一领域,增加人才培养的日常化,满足人才的供应;金融机构还可以组成多层次的高效的碳金融专业团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积极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4] 。三、结语基于前面论述,本文得出如下结论:我国已经是经济强国,目前正在向金融强国努力奋进,金融是经济的核心,而在这过程中,处在竞争激烈和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下的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历史变革,力求改变这种夹缝中生存的状态,而作为金融行业新兴的碳金融领域就是医治我国商业银行现状的一剂猛药,必须要抓住这次历史机遇,让金融“点金成绿”,让商业银行进行大刀阔斧的转型变革,这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更是金融行业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要完成这个极具时代性的使命,需要政府、市场的合力,更需要一次又一次重复实践—认知—实践的发展过程,在求真务实中努力缩小我国金融行业与国外的差距,真正做到可以毫不避讳的打开金融国门欢迎国外投资者加入。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碳交易市场,成功的开拓了碳交易业务和其他种类排污交易,但可以看到在我国碳金融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约束,我国的碳金融领域还需要在探索中摸索向前,这就需要构建系统完善的碳交易市场,全面落实和强化碳金融和碳交易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工作,实...

篇十:关于银行金融支持双碳经济发展的思考

碳目标下中小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可行路径

  2020 年 9 月 22 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双碳目标,力争二氧化碳排放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吹响了国内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号角。

 1 双碳目标为中小银行绿色金融发展带来新机遇

 绿色发展背景下,双碳目标为中小银行高质量发展带来多重机遇。

 政策机遇。根据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测算,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到 2060 年,我国气候领域投资需求规模约 139万亿元,年均约 3.5 万亿元,资金缺口年均在 1.6 万亿元以上。对中小银行而言,在绿色金融政策紧锣密鼓不断出台的当前,双碳目标无疑将释放又一波更加有利的政策机遇。

  转型机遇。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紧抓绿色复苏和绿色发展机遇,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一方面能够缓解或避免因政策、技术、市场变化带来的转型风险,从而规避搁浅资产的形成,提升经营效益。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将信贷投放重点从传统行业转向绿色产业等新兴产业,优化信贷结构,从而实现差异化经营,提升竞争优势,推动转型发展。

  2 中小银行绿色金融发展面临多重挑战

 中小银行作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力军,与地方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在支持地方绿色金融发展上,中小银行面临内外部双重挑战。

  外部挑战

 一是激励约束机制有待完善。我国已逐步建立起绿色

 金融的激励约束机制,但对中小银行而言,其面临的商业性与政策性冲突依旧存在。中小银行由于资金成本较高,存在支持绿色低碳项目功能不足的情况,需要更加强有力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差异化的引导支持。二是绿色金融标准有待统一。当前我国绿色金融项目界定主要遵循《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 年版)》《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绿色融资统计制度(2020 年版)》及《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 年版)》等金融标准。上述标准虽对绿色金融产业范围进行了进一步完善,但在清洁煤炭技术等具体项目及领域的 “绿色”界定上仍存在差异,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商业银行绿色业务的管理成本。三是企业环境数据有待获取。当前环境信息获取手段不足的问题,使企业及金融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与“碳中和”要求不完全相符,制约绿色金融发展高质量推进。

  内部挑战

 一是组织保障机制欠缺。发展绿色金融是战略举措,需要较高层级组织保障推进实施。当前,中小银行在组织保障机制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未提高绿色金融

 战略高度,部分中小银行尚未将绿色理念融入发展规划,绿色金融发展缺乏战略引领;未设置绿色金融组织架构,导致绿色金融管理混乱,跨部门协调推进存在困难,影响绿色金融业务的创新与发展;未完善绿色金融制度流程,没有较强的制度保障。二是绿色金融产品单一。当前,中小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仍以绿色信贷为主。部分中小银行发行绿色金融债券,但绿色债券业务主要集中在企业客户,缺乏针对个人投资者的绿色金融产品。同时,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结合还不够,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亟待创新。三是专业技术能力薄弱。绿色金融包括经济金融、气候环境、运营管理等多方面内容,中小银行在发展绿色金融业务时,专业能力稍显不足。缺乏绿色金融组织队伍;专业化研究能力不足;金融科技力量相对薄弱。

  3 中小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的可行路径

  发展绿色金融是中小银行抢抓机遇与应对挑战的“必答题”,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要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背景下,中小银行应坚持绿色

 发展新理念,从体制、机制、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积极谋划绿色金融发展蓝图,助力经济低碳发展。

  制定绿色战略,优化组织保障

 中小银行与大型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相比,绿色金融起步较晚。为推动绿色金融长足发展,建议中小银行从以下几方面优化绿色金融组织保障。一是融入战略规划。牢固树立绿色经营理念,明确关于提升环境、社会和治理表现的绿色信贷投融资战略和中长期目标,在董事会层面将绿色金融提升至全行战略高度,并在总行层面成立绿色金融专业部门,高位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二是融入企业文化。积极培育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通过多样化的培训宣导,提升员工绿色金融专业服务能力,将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融入员工的工作与生活,倡导绿色可持续氛围。三是融入制度流程。通过建立绿色金融业务管理相关制度、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相关制度和银行自身绿色表现相关制度,将绿色金融纳入分支机构综合考核,出台绿色金融支持政策等,指导绿色金融工作更好地开展。

  积极先行先试,塑造绿色优势

 绿色金融作为商业银行差异化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需要前瞻性战略规划。中小银行为抢抓机遇更需要提前布局,以形成先行优势。例如,湖州银行作为中小银行率先采纳赤道原则,成为全国第三家赤道银行,开启深耕绿色金融领域的崭新篇章。九江银行借助江西赣江新区获批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成立江西首个绿色金融事业部,并率先采纳联合国《负责任银行原则》,成为全国首家签署该原则的城商行,推出全国首个绿色票据研究课题,落地江西首笔碳配额质押融资业务等,不断为江西绿色金融发展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响应绿色需求,加速产品研发

 双碳目标下,产业绿色转型将催生一大批新业态。中小银行可密切跟踪“十四五”时期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等国家政策,抓住“绿色复苏”的窗口期,加速绿色金融产

 品研发。如推动能效融资、林权质押、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等产品的创新发展;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探索开展碳汇交易、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碳资产质押融资、节能减排收益权质押融资、低碳信用卡、碳交易财务顾问等产品或服务;运用好“政银担”“政银保”“银行贷款+风险保障补偿金”“税融通”等政策,加快研发推广适合“三农”、城乡居民、中小企业特点的绿色普惠产品。

  加强联动合作,开辟发展新局

 中小银行专业技术能力相对薄弱,应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借助外力完成绿色金融开展所需要的战略规划、能力建设、业务创新等工作,不断提高绿色金融发展能力。一是加强和政府部门交流合作。根据绿色金融发展现状,中小银行应更加积极地与政府部门和监管部门交流沟通,从而明确政策导向、监管导向与地方绿色金融政策,进而更好聚焦绿色金融业务的探索创新,为绿色金融发展献力献策。二是加强与同业及第三方机构交流合作。中小银行发力绿色金融应可通过向优秀银行同业进

 行绿色金融调研,加入相关绿色金融行业协会,强化银校绿色金融领域研究等,充分借鉴先进经验,加强绿色金融能力建设,激发全行践行绿色金融热情。三是加强与绿色金融组织交流合作。中小银行可以通过加入绿色金融组织协会,与世界银行、法国开发署等国际组织开展绿色金融对话交流等来推动绿色金融国际业务发展模式,引领绿色金融“走出去”,进而提升行业及国际影响力。

  借力金融科技,增添绿色动力

 金融科技在“十四五”发展规划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突出,其应用有利于解决当前绿色金融发展中信息不对称、绿色识别难和监管成本高等问题。中小银行可借力金融科技,助力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一是应用绿色金融科技,提高绿色识别效率。基于监管部门绿色金融标准,可充分应用绿色金融科技手段,建立绿色金融信息系统,提高绿色项目自动化识别效率与准确性,优化绿色金融业务认定与流程管理。二是建立绿色项目对接平台,增强绿色供给能力。聚焦绿色金融业务的线上撮合,可依托金融科技实现不同渠道间绿色融资数据整合、信息共享,提高绿色融

 资对接效率,增强企业绿色融资“一站式”服务能力。三是应用绿色金融科技,强化授信风控体系。可通过大数据等技术获取目标客户的环境表现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和风险预警,从而提升环境风险识别能力。具备条件的中小银行,还可通过区块链等技术实现绿色业务的资金穿透管理,实现对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投向的跟踪,降低“洗绿”“漂绿”风险。

  4 相关建议 强化绿色金融激励政策运用

 为进一步激发中小银行支持绿色项目动能,建议有关部门对助力双碳目标、支持实体经济绿色转型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给予一定政策倾斜。如强化对绿色项目尤其是低碳项目的再贷款支持,加强对绿色信贷的担保、贴息政策运用,对绿色低碳融资实施定向降准,根据绿色金融发展情况实行差异化监管措施等。特别是在碳中和背景下,建议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降低银行持有的绿色资产的风险权重,实质性激励银行加大绿色信贷的投放力

 度,推动实体经济加快向绿色和低碳转型。

  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绿色金融标准的制定应遵循国内统一、国际接轨原则。针对当前绿色金融标准还未完全协调统一的情况,建议根据我国绿色金融产业发展现状及国际绿色金融相关标准,消除不同标准间的差异及冲突,协同制定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同时,碳交易市场开放以后的碳金融政策体系的建设在标准上也应出台统一的制度加以规范,以保证碳金融市场有序发展。

  搭建企业环境信息数据平台

 为解决商业银行支持绿色项目发展时存在企业环保信息不对称、企业环境保护状况不能及时跟踪了解,以及双碳目标下碳核算实际操作中企业碳排放数据获取的难题,建议搭建统一数据平台,建立环境信息大数据系统,

 提高企业环境相关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数据质量,为金融机构更好地支持绿色低碳项目及管理环境和社会风险奠定数据基础。

推荐访问:关于银行金融支持双碳经济发展的思考 经济发展 思考 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