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思考5篇

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思考5篇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思考 当前党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建设党校校园文化是实施党校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为党员干部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的有效途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思考5篇,供大家参考。

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思考5篇

篇一: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思考

党校校园文化建设 存在的

 问题 及对策建议思考

  建设党校校园文化是实施党校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为党员干部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的有效途径。时代背景下,应当充分发挥图书馆功能建设党校校园文化,以提高党校办学质量。本文简单阐述了图书馆在建设党校校园文化的功能,通过对当前党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的分析,提出几点发挥图书馆功能建设党校校园文化的有效措施。

 党校校园文化不同于一般学校的校园文化,其具有鲜明的政党特性以及独特的办学方式,是在长时间的发展实践中形成的党校特色、价值观、办学理念、制度规范、行为方式等的总和。随着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推进,图书馆在建设党校校园文化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那么,

 如何发挥图书馆的功能建设党校校园文化呢?笔者对此做了如下分析与论述。

 一、图书馆在建设党校校园文化中的功能 (一)教育功能

 在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党员干部所学到的知识量以及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会受到课堂时间的限制。也就是说,有限的时间里,党员干部学到的知识较少,对知识的理解并不深刻。而图书馆本身就具有教育功能,其中丰富的馆藏可以使党员干部拓展自身学习量,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因此,图书馆可作为党员干部学习的第二学习场所。另外,党员干部也可通过使用图书馆内的图书管理系统提高自身的信息查询与筛选能力。

 (二)导向功能

 党校图书馆的导向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思政教育。与一般学校不同,党校图书馆中的资源大多与党的思想理论成果、基层服务以及民族精神等有关,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党员的阅读范围,但是却能够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政教育。其二,知识能力获取。庞大的网络信息会干扰党员对阅读信息的选择,而图书馆所提供的基础服务能够帮助党员干部对所需的阅读信息进行选择。

 (三)社会化与传播功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党校是小型社会,而图书馆则包含着党校这一小型社会所坚持的主流思想,并体现着党校的办学特色。党员干部在图书馆中查询、选择所需信息的过程中,会无意识地遵守图书馆的相关制度,也会与图书馆管理员进行沟通与交流,这实际上就是社会化以及信息传播的过程。

 二、当前党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分析 (一)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

 笔者认为,党校教职工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是当前党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之一。党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党校全体教职工,但是,多数党校教职工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参与到党校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具体表现为组织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积极性不高、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不够、不能针对现有校园建设情况做针对性突破。

 (二)缺乏整体建设设计

 党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相对复杂且漫长的过程,而且,建设过程中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在短时间内很难看到成效。从当前党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来看,组织集体培训、举办竞赛活动、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机制等都是文化建設的重要

 内容。但是,由于受到时间、资金以及环境等主观与客观条件的制约,所以相当一部分党校缺乏对这些内容的统一布局、详细规划以及统筹推进,没有深入挖掘这些内容所包含的深层含义,从而造成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性的缺失。

 (三)相关措施落实不到位

 校园文化建设与机关党建工作、思政教学教研工作以及服务工作等有着重要的联系。所以,党校在发展过程中应将校园文化建设与之相结合。但是,笔者在实际调查研究时发现,部分地区的党校并未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整体的工作范围中,而是通过开展文化活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校园文化建设与党校的实际发展脱节严重。

 (四)建设力量薄弱

 由于党校既承担着教育、培训党员干部的责任,又承担着理论科研的责任,所以党校需要较多的专业性知识与技术人才。而校园文化建设又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也需要专业性人才的支撑。对于部分党校而言,进行教育、培训工作以及科研工作已经耗费了党校内部的大多数人力资源,并没有足够的人才再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这就使得党校校园文化建设受到了阻碍。

 三、发挥图书馆功能建设党校校园文化的有效措施

 (一)丰富馆藏资源

 图书馆馆藏资源是利用图书馆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开展文化活动的必备条件。因此,要发挥图书馆功能建设党校校园文化,应当注意丰富馆藏资源。在丰富馆藏资源的过程中,党校需要从学校的实际办学情况出发,根据党员干部的需求对馆藏结构进行优化,提高馆藏文献资料的全面性,确保基层服务知识、党的先进思想理论成果方面资料有一定的量以及较为合理的比例,建立起具有自身办学特色、服务经济且能够满足党员干部实际需求的藏书结构体系。此外,党校也需要对社会以及自身所具备的其他资源进行整合,集社会各方之力在丰富馆藏纸质文献资源的同时丰富电子资源,并做好对书库的持续更新以及对各种网络资源分类的细化,从而为建设校园文化提供重要支持。

 (二)完善基础服务

 图书馆基础服务质量关系到图书馆功能的发挥,也会对党校校园文化建设产生直接影响。因此,要发挥图书馆功能建设党校校园文化,应当注意完善图书馆基础服务。在完善图书馆基础服务的过程中,党校需要提高馆藏开放利用的全面性,将馆藏资源和设施向党员干部充分开放,以保障足够的开放时间;尽最大努力实施开架借阅,向党员干部公开与其有关的决策过程及结果;经常进行馆藏宣传,使党员干部对图

 书馆内资源做相应的了解。此外,党校也需要注意对图书馆服务理念、服务内容以及服务方式方法进行创新,以培训加考核的形式转变图书馆管理者对图书馆基础服务的看法,使其明确自身岗位职责,并加大网上信息导航服务、延伸服务以及个性化服务等力度,改变以往单一的馆藏资源外借与内阅服务模式,利用现代网络平台提供各种数据库服务以及在线与离线信息服务。

 (三)加强学风整顿

 良好的个体学风是促进党员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前提和保障,而良好的整体学风是党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发挥图书馆功能建设党校校园文化,应当注意加强学风整顿。在加强学风整顿的过程中,党校需要强化图书馆的引导与教育功能,利用图书馆活动和图书展会,适时对党员干部进行学习目的与习惯、人际关系、基层服务意识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有效培养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素养,并对党员干部实行目标管理,与党员干部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做到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统一。例如,组织读书心得征文活动,要求党员干部针对某一本书或者某一篇文章撰写自己的读书心得,并保证所写内容主题明确、行为流畅、逻辑严谨,力求真有所思,真有所得。再如,组织反腐倡廉教育读本阅

 读与讨论活动,并在其中渗入相关的法律法规,帮助党员干部树立反腐倡廉意识,使其认识到腐败对国家、社会以及人民的危害。

 (四)推进环境建设

 党校校园环境是否能够体现出校园文化特色对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以及建设校园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发挥图书馆功能建设党校校园文化,应当推进环境建设。在推进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党校需要从教育管理者以及图书馆管理者带头抓起,认真查找政务环境、政策环境、教育环境、服务环境以及校园文化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列出问题清单,逐项整改落实,尤其要把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作为党校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促进机制创新,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此外,党校也需要结合全年各阶段图书馆组织的校园文化建设重点活动,推行“5W2H”工作法,通过强化“定任务、定措施、定责任、定时限、一成诺”的“四定一诺”措施,拓展图书馆的工作业务,健全校园文化建设机制。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党校必须坚持以图书馆为主体,充分体现出校园文化特色以及时代特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图书馆在建设党校校园文化中有着教育、导向以及社会化与传播的功能。虽然当前各级各类党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其中仍旧存在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整体建设设计、相关措施落实不到位以及建设力量薄弱等問题。要做好党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在充分考虑图书馆在党校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功能,丰富馆藏资源、完善图书馆基础服务、加强学风整顿、推进环境建设,从而促进党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并为党员干部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篇二: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思考

20年12月16日

 科学咨询/教学研究

  第51期(总第719期)

 ·173·摘

 要: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加强对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化是社会现象,也是历史现象,校园文化也没有绝对的范畴和定义。从文化建设的意义、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以及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心理的影响等角度展开讨论,必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关键词:校园文化;学生心理;育人近年来,党和国家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我们要打响这场校园文化建设之战任重道远。一、文化建设的意义就我国当代而言,文化建设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简单而言,在社会发展中具有最终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以及由其决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文化的作用和作用的大小都是与经济发展和政治状况相联系的。先进文化对经济和政治改革精神支持作用日益显现。文化问题不仅是学术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从时代来看,文化与经济、政治的渗透,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一部分。处于当代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中国,理所当然要重视文化建设。对文化的认同会让人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同时也是一种情感认同。比如,几十个不认识的青少年因为共同的班级文化和信仰紧紧联系在一起。二、校园文化建设的特征(一)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在不变中求变化,多样化发展文化从根本上是变化着的东西,也可以说文化是可以转化的。21世纪的今天,最大的变化无疑是网络虚拟世界的不断发展,这对当代学生的冲击非常大,影响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网络语言为例,虽然这些语言有时被称为火星语,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教育工作者能迎合大众的口味,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课堂教学、黑板报等)中加入一些网络用语,这样做既风趣幽默,又能贴合生活,还能起到很好的传播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引起学生的广泛兴趣。学校新闻工作者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传播手段,如互联网中的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等,充分利用舆论的力量,正确引导大众舆论的方向,寓教于乐。这样既包含了战略性的眼光、前瞻性的思维模式,也让学生也乐于接受。(二)校园文化建设也需要在变化中求稳定,弘扬优秀文化在近些年推进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到,西方的文化潮流和意识形态对我国文化的挑战。韩流的兴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刘淑芳(奉节县辽宁小学)起、肯德基等快餐的流行就是很好的佐证,心智未完全成熟的学生更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庆祝着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这样的做法并不是说很不妥,但学生在过着西方人的节日的同时,如果忘记了中国本土的春节和其他传统节日,这样的行为就不得不让人开始担心了。我们不能抛弃传统节日,但也并不提倡那些有迷信思想的陋风陋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的先进的思想文化,核心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如今,文化的多元化已经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了不小的冲击,甚至让许多青少年学生开始迷茫不解,开始出现反文化的思维。这是万万不能的,这样的趋势也与我们崇尚和追求的东西背道而驰的。再从这个时代的特点来看,很多人崇尚金钱至上、及时行乐,只想追求自身的安逸,在网上大肆渲染传统文化的各种不是,一些言论影响了很多人。这不利于中国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对文化自信的真正理解。我们并不是说接收外来文化就是崇洋媚外,也并非固守传统的文化就是故步自封。这些片面而极端的想法都是不可取且不符合真正的校园文化理念所崇尚和希望传递的信息。我想,不管如何相互借鉴和汲取各方文化,最终都要服从于自己的终极价值目标设定,也就是服务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种追求人性真善美和人类自由发展的文化建设理念也是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积极吸取的内容。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优先发展教育,推进教育公平,更新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从而促进教育优先发展。维果斯基曾经说过,教育要走在发展前面。现如今,我们党更加注重教育问题,更是对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有所重视。这些变化是令人欣喜的。但我们也要看到教育不公平、教育投入不均、教育观念陈旧等现象依然存在。如何优先发展教育,这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新型课堂,如翻转课堂和寓教于乐方式的引入、网络技术的进步、校园设施的完善,这些无不体现着文化建设的成果。近年来,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与此同时,学校校园文化状况也有令人担忧的一面。部分学生缺乏对真善美的判断能力,有时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有些学生道德素质相对比较低下,并对校园文化建设不以为意、漠不关心。部分学校也缺乏对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的建设和追求,不注重学风建设,也不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丰富而有趣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此下去,学生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其后果不堪设想。当然,以上所谈的内万方数据

 2020年12月16日

 科学咨询/教学研究

  第51期(总第719期)

  ·174·容仅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小部分内容,而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之路依然漫长而艰辛。三、校园文化于学生心理的影响在中国背景下,我们的文化对在校学生的社会心理和生活带来了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认识到这方面的内容并非一无是处,这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文化,特别是中国校园文化的内涵和更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帮助。中国文化对于情感的抒发和表达经常采取克制、内敛的态度,一般服从于理性,而并非如西方文化那样热情和奔放。这样的文化氛围有利有弊。它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避免感情用事和盲目痴狂。但在有些时候,中国人的过于重视实用主义的文化观也会使得学生更墨守成规,难以做出创新之举和比较大的改变。这就启示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多引导学生勤思考、敢创新。过去,我们固守贫困,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我们的物质需要尚且得不到满足,更别提所谓的文化需求。中国人的信仰相较其他国家是有所缺失的,多民族的现状又使得我们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每所学校的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中国是一个十分注重群体性的国家,中国人喜群居,以乐于助人、互帮互助为优良品德。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个人实现主义和享受当下的态度,中国人最爱做的事就是列计划、规划未来。中国人还很注重人际关系,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因为强调人际间的紧密连接,所以我们对人的认知并不是采取分析的模式,而是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体验和感悟,感受对方和自己内心的情感,借此来达到对对方的认知。从另一角度还可以理解为中国人十分在意别人的看法,从众现象在中国也十分普遍。在学校中,小群体效应也很常见,就好比每个班级都有可能形成属于它自己独有的文化,而相邻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文化却有可能千差万别。这一系列的心理和文化的分析对我们更好地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有许多启迪。比如,既然中国人喜群居,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以年级为单位、以班级为单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文化传播。这样就能加快传播速度,事半功倍。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对中国人社会心理以及生活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些文化对国民心理留下的烙印很深,要想彻底改变也非一朝一夕。在真正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我们理应在立足当下的同时,了解国民心理,追根溯源,找到症结和源头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立足于学生,了解他们的真正诉求和心理。现在的学生都能熟练地说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但真正理解其要义和每个词背后的含义的人为数不多。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教育,都有义务去让这些学生从内心真正读懂,用心领悟。陶行知先生曾说,人是文化影响的结果。文化是一种氛围,也是一种精神。文化建设于人而言,对人们的人生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于学生而言,好的校园文化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一句标语,更应该是一种意识、一种责任、一种行为。学过程的实施中,要更多地关注他的口语能力的训练。对基础知识较差、接受能力较弱的教学对象,教师应加强其感性认识,多启发指导,一般采用形象直观的方法,进行启发诱导。只有针对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因人施教,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提高教学效益。英语的语法知识对初中英语教学活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实际教学时,初中英语教师应利用渗透教学法,在课堂情景、英文儿歌和对话内容里融入语法知识,把抽象的语法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让学生能有更直观的感受,以此推动学生英语学习效率的不断提升,促进英语教学效率显著提高。四、学生收获灵感一堂好课不仅仅要在课堂上得到学生的积极反馈,更要在课后让学生得到启发,收获灵感。

 例如,在祈使句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任务是发现身边的规则,这就要求学生利用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在课后去发现并反馈成句子。又如,在问路的这个单元,教师要求学生描述如何去欢乐谷,这就可以结合第三单元关于交通方式的表达。两个单元的知识能让他们画好路线图,根据路线图来描述路程,这就是知识的整合。不同的学生会采取不同的路线以及交通方式,也会采用不同的英语表达。在分享的过程中,学生又能学习到其他小组的表达。五、结束语总之,一堂好课需要教师前前后后付出各种努力。灵动课堂的达成更是需要教师从自身出发,从学生出发,从实践出发,不断改进教学,让课堂内容有灵魂,使教学语言有灵性,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收获灵感。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邓丽萍.活动设计有意 提升效果无痕——初中英语课堂有效性教学活动的创设[J].名师在线,2018(09).(上接第172页)万方数据

篇三: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思考

0 8 年12月第7 卷第4 期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H e b e i N o r m a lU n iv e r sityo fS c ie n c e & T e c h n o lo g y ( S o c ia lS cien ces)D e C . 2 0 0 8V o l- 7 N o 。

 4对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于海印1, 赵娟2( 1.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团委, 2. 图书馆, 河北秦皇岛0 660 0 4 )摘要: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的全面成长、 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新时期带来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解决好这些问题, 需要从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运作和活动内容与目标重新定位、 创新等方面入手, 进一步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论文从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出发, 对高校校园文化现状进行分析, 对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

 针对大学生自身情况, 以全面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并以此为核心, 设计了校园文化活动体系, 创建了以月 份为单位的校园文化框架。

 为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关键词:

 新时期; 高校; 校园文化; 思考中圈分类号:

 F 323. 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 2- 7 9 9 1( 20 0 8 )0 4 - 0 0 8 8 - 0 4T h o u g h t sO RC u ltu r a l C o n str u c tio n in th eU n iv e r sity C a m p u sin N e wT im e sY uH a iy in , Z h a oJu a n( 1. C o m m u n istY o u thL e a g u e C o m m itte e , 2 . L a b r a r y , H e b e iN o r m a lU n iv e r sityo fS c ie n c e & T e c h n o lo g y ,Q in h u a n g d a oH e b e i0 660 0 4 , C h in a )A b str a c t:

 T h e c u ltu r a l c o n str u c tio nin th eu n iv e r sity c a m p u s p h ya llim p o a a n tr o le inr e g a r do fstu d en ts’ co m p r eh en -siv eg r o w th . T h e r ea r em a n yn e wissu es a n dp r o b le m sin th e Ile wtim es. It is n e c e ssa r ytoc a n To u to rg a n iza tio n 叩er_a tio n o fc a m p u sc u ltu r a lc o n str u c tio n , r e lo c a tio na n din n o v a f io no fa ctiv ities tO so lv eth e sep r o b le m sa n dstr e n g th e nth eu n iv e r sity ca m pu sc u ltu r a l c o n str u c tio n . In th isp a p e r , b e g in n in gw ith th en ecessitya n dim p o r ta n c eo fc a m p u scu ltu r a lc o n str u c tio n , th ec u r r e n t sta teo fca m p u sc u ltu r e isa n a ly zed , a n d8 inin —d ep thd isc u ssio n a b o u t th e c o n c r e t e m e a su r e so fco n stru ctin g c a m p u sc u ltu r e in th en e wtim e s is c a r r ie do u t. F o c u sin go nco lleg estu d e n ts’ o w nsitu a tio n s, ac o r n -p r e h e n siv ee d u c a tio n is ta k e n 船th e m a in c o n t e n ta n da imo fb u ild in gth eca m p u sc u ltu r e . a n dit isr e g a r d e d 鹅aco retod e sig nth eca m p u scu ltu resy stem , a n daca m p u scu ltu ref r a m eis e sta b lish e du sin gm o n tha S th e u n it. In th isw a y ,v a lu a b leo p in io n sa n dsu g g estio n sf o r th eu n iv e r sity c a m p u scu ltu ra l co n stru ctio n a r ep ro v id edin th isp a p er.K e yw o r d s:

 n e wtim es; u n iv er sity ; ca m p u s c u ltu r e ; th o u g h t当前, 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确立, 以及信息时代各种文化铺天盖地的袭来, 都对高校育人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 它的生长、 发展是高等教育环境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就是要让健康、 向上的文化塑造人,让美好、 崇高的文化培养人。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就是把德育、 智育、 体育、 美育有机结合起来, 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学术、 科技、 体育、 艺术和娱乐活动之中。

 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

 随着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全面实施, 打造有特色、 高品位、 上规模、 品牌化的“校园文化超市” 已成为高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设积极向上而富于浓厚文化底蕴的高校校园文化对于培养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 优化高校育人环境, 以及加快高校改革、 发展和稳定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从大处讲, 关系到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成长, 关系到我国能不能培养出千百万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系到民族文化的现在和未来能不能始终朝着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发展; 从小处讲, 它影响着全体师生的价值观收稿日期:

 2008. 11. 19作者简介:

 于海印( 19 7 6. ), 男, 政工师, 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青年研究。 万方数据

 第2期于海印等对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念、 道德意识、 行为准则和审美情趣, 也严重影响着校园文明的建设。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既可以使学生净化心灵, 陶冶情操, 也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素质, 同时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壮大过程, 也是高校自身文化的不断传承、 积淀和发展的过程。

 …二、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缺乏领导, 流于形式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 各高校对于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越来越流于形式, 高校各部门都应把工作的中心转移到学生的录取和就业上来, 而对于学生的培养环节, 尤其是第二、 三课堂的培养失去了领导,处在一种无人问津的状态, 任其自由发展。( - - )校园文化冷热不均由于缺乏领导, 致使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处在一种盲目的发展状态, 许多活动都是自上而下的组织, 失去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而学生真正需求的校园文化活动又缺乏指导而导致活动水平低, 从而使学生的活动积极性遭到严重打击。( 三)大众化的校园文化变成了精英教育由于校园文化活动的“家长制” , 导致活动吸引力下降, 参与面降低, 因此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从全体学生集中到部分学生干部身上, 造成了学生干部成为高校学生部门打杂的现象。三、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青年代表着未来, 未来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建设事业需要的大批合格人才, 必须从现在的年轻人抓起【2J。

 怎样才是合格的人才呢?邓小平同志曾特别强调, 青年必须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在他提出的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的青年发展目标中, 最重要的是有理想、 有纪律。

 然而青年人又正处于思想的定型期,面对信息时代, 大量西方敌对势力信息冲击着年轻一代尚未成熟的心灵。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正是通过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 科研、 管理、 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成果, 来引领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 是保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朝着健康、 向上的良性轨道发展的重要前提, 也是高校作为国家和社会育人机构的重要职责。( - -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校扩招带来高校生源的不断扩充, 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使以往由团组织和学生会为主组织的大规模校园文化活动, 在人员组织和时间安排上都有了很大难度。

 此时社团的优势显现出来了, 随着高校社团的不断发展壮大, 其灵活多样的活动越来越展现出强劲的渗透力, 从而得到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的青睐。

 共青团、 学生会和社团已组成了新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全新的“一体两翼” 的工作格局。1. 共青团系统。

 以团组织为龙头, 带动整个共青团系统, 加强各级团组织的建设, 使校园文化活动形成班、 系( 院)、 校三级特色。

 校团委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制定主题和总体策划的作用。2. 学生会系统。

 主要有两个任务:

 第一, 在团组织的指导下, 按照校园文化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会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打造青年学生自身需求的校园文化品牌, 以品牌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自我教育; 第二, 就是服务广大同学, 维护广大同学的正当权益, 以实际行动不断树立学生会的威信。3. 社团系统。

 通过小型的、 精品化的、 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 达到校园文化活动百家争鸣的景象, 使每一个青年学生都能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 展示其个性, 发挥其特长, 使其正确的自我定位。(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1. 以“价值观” 为核心的三观教育。

 价值观是信仰的核心, 信仰是人类生存的力量源泉。

 抛开中国传统的“道德人” , 抛开西方技术理性所导致的“机器人” , 极端个人主义所导致的“经济人” , 21世纪的大学生必须养成尊重生命, 追求真理, 人格独立, 热爱人类的品格, 为人类全面解放,为人类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奋斗。2. 以“观念教育” 为核心的德育教育。

 抛开传统的小农意识与官本位思想, 树立开放观念、 发展观念、 平等观念、 开拓观念、 竞争观念、 团结观念等现代观念, 塑造2l世纪的人格状态。3. 以“科学精神” 为核心的求是教育。

 求是教育即崇尚科学, 追求真理的观念, 具有渊博的科技知识, 具有科学理性思维方式与人格状态, 具有追求科学知识的献身精神。4 . 以“技能” 为核心的实践教育。

 以高校培养的专业技能为核心, 向外扩展。

 提高大学生知 万方数据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第7 卷识转化能力, 提高大学生未来适应能力。

 培养诸如计算机操作、 英语口语、 演讲、 专业操作能力、 市场营销、 形象设计等多项技能, 使大学生成为过硬的人才。5. 以“心理素质” 为核心的情商教育。

 面对竞争, 必须以优秀的心理素质做铺垫, 优秀的心理素质是人类特有的宝贵财富。

 大学生必须有科学的自我意识, 必须有正确的自我认知, 必须有良好的调节能力。

 心理素质优秀, 预示着人的成长与成熟。6. 以“全民健身” 运动为核心的健康教育。健身运动, 不仅仅是一种体能的训练, 而且是一种精神的创造:

 参与精神、 拼搏精神、 团结精神、 挑战精神。

 另外, 不仅仅是健康而且是健美。

 因此, 全民健身运动还是一种精神与美的创造。7 . 以“形象素质” 为核心的审美教育。

 大学生必须有一种形象意识, 塑造一种特有的精神风貌。

 形象是一种内、 外素质的整体综合, 其通过个人的风格展现出来, 也是为走向社会, 走向未来的一种整体设计。8. 以“培养特长” 为核心的个性教育。

 “个性” 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一种新境界, 个性教育绝对不是以“个人” 为中心的教育, 而是一种主体意识的培养, 一种自我建设意识的培养, 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发现自己的天才区域, 发展自己的天才区域, 按照教育规律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不同规格的人。9 . 以体现“集体精神” 为核心的人格教育。必须培养一种真正的集体精神, 人类才能走向解放。

 2l世纪崭新的时代, 只是意味着这种观念的强化, 只是要把这种集体精神与独立人格建设统一起来。10 . 以培养“主体精神” 为核心的创造性教育。

 素质的重要标志就是创造, 没有创造就没有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在激烈竞争的现代信息社会, 不创新就等于死亡。

 因此, 学校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四)校园文化体系设计1. 校园文化活动框架设计。

 首先, 框架须是一个有机的系统, 其内容不是杂乱无章的, 而要涵盖素质的几个层次:

 思想素质、 观念素质、 技能素质√心理素质、 审美素质、 个性特长、 身体素质等,这样的内容设计与学生素质发展是相对应的, 能够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 其消除了活动的偶然性与随意性, 增强了单项活动的针对性与活动体系的科学性。其次, 在框架设计中, 做到框架性与主题性的统一。

 每年都有新的主题, 新的主题可以更新框架中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而且专题系列的设置, 使时代感更加明显。

 这样主题性与框架性相结合,才使整个校园文化是动态与鲜活的。第三, 框架设计在内容上是全面与开放的, 应该做到一般与特殊的结合。

 随着时代对人的要求不断发展, 可以充实新的素质主题。

 这样的校园文化就具有了三个层次:

 ①一般层次; ( 国家教育目标)②特殊层次; ( 校内教育目标)③个性层次; ( 个人发展目标), 这样才是一个全面的目标体系。第四, 本框架在设计上具有目的的鲜明性与运行的可操作性。

 鲜明的目标即是培养学生的一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文化框架中有明确主题构成与活动构成, 有明确的主办单位与E l常安排,因此文化框架具有战略性与操作性双重性质。2. 以月 份为单位的校园文化框架( 见表1)。这样的设计, 一方面使学生增强单项素质与全面素质塑造的意识, 另一方面又使校园文化比较深入地开展, 更关键的是它以月 份为单位, 才能开展对某一主题的系列活动; 系列活动, 才能形成规模; 形成规模, 才能造就气氛; 营造气氛才能称之为文化, 这样安排消除了以往活动的孤立性与零散性。

 活动系列的深度与宽度是校园文化层次提高的关键点, 营造水平较高的文化是我们的根本目的。3. 校园文化载体构建。

 校园文化艺术节和社团文化节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每年要在固定时期召开校园文化艺术节, 利用这一大型节日载体, 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和学生会的创造力,认真搞好辩论赛、 舞蹈大赛等一系列较为大型的校园文化活动, 并逐年筛选出经典系列, 从而在宏观上起到带动作用。

 另一时间段召开社团文化节, 主要发挥社团的创造力, 让社团自己开展自己的活动, 让不同的社团培养不同规格的学生, 引导学生个性发展。

 利用社团这一大众化的优势, 让全校学生参与到社团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中来。4 . 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带动校园文化体系建设。

 高校团组织可以根据校、 系、 班三级体系, 评比出不同层面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项目, 进行深入探索、 重点扶持, 使其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亮 万方数据

 第2期于海印等对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9 1点, 带动整个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 促进整个校园文化的提升。

 同时, 校园文化活动品牌项目开展的连续性、 持久性, 使得育人工作开展得更加透彻、 更加鲜明。的系统工程, 它需要不断的深化和完善。

 但是, 有高校各级组织的坚强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 高校校园文化必将得到良性的、 可持续的发展, 必定是充满生机, 富于活力。

 在高等教育发展总之,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和人才培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表1校园文化框架安排参考文献:[ 1]朱伟军. 高校校园文化及其建设举措[ J]. 师德建设, 20 0 8 ( 20 ):

 224 .[ 2]杜项菲.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J]. 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 0 6( 5):

 10 5. 10 8 .[ 3]孙敏江.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主要途径初探[ J].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 0 8 , 15( 13):

 9 2- 9 4 .[ 4 ]计红. 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实现途径探究[ J]. 民营科技, 20 0 8 ( 11):

 7 7 .[ 5]饶艳萍, 张扬. 高校校园文化创新途径的思考[ J]. 湘潮, 20 0 8 ( 4 ):

 65- 66.[ 6]穆礼弟. 实施美育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9 9 1, 12( 1):

 25- 29 .[ 7 ]李心航. ...

篇四: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思考

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存在

 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思考

  互联网作为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所诞生的各种名词从各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新媒体也不断活跃在人们的视线中,也对于社会发展起着难以忽视的作用。高校是整个社会构成的重要部分,而高校的校园文化则是从根本上影响校园的整体发展,新媒体时代对于高校文化产生着各种各样的影响,并且高校的文化建设和新媒体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每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代表了整个学校的精神文明,彰显着自身的独特魅力,同时,起着凝聚学生对于学校的归属感,以及对于对学生的教育功能和精神方面的导向作用,从根本上对于高校的创造性产生着影响。目前,我国的网民数量居全球第一,手机用户更是超过 7 亿,各种生活方式随着

 互联网的发展而改变,也将个人与互联网极其紧密的结合,互联网成为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新媒体这一互联网媒体传播工具被人们在生活中广泛应用,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更是缺一不。近几年来,互联网在不断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同时,对于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交流方式也产生着改变,在对大学生的‘三观也产生着难以忽略的影响。

 一、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文化活动内容缺乏新意,难以产生影响

 目前大学生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新媒体,但是,新媒体在对于信息传播时出于经营者的利益,不仅仅是及时性更多的是出于利益导向,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建设尚未完成,对于一些事件缺乏理性认识,而新媒体往往带来的是海量的信息,大学生在面对这些信息时缺乏良好的辨别能力,且出于新媒体报道的影响,会对于相关事件的认识缺乏完整性,极为容易被居心叵测的势力引导,做出一些较为极端事件。并且,由于网络的相关认证不完善,许多大学生认为通过微博、微信、QQ 等新媒体平台发表相关不实言论不会受到惩罚,便因此随意散播谣言,随意的对于一些事件发表评论,引起一些不良校园事件。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活动中,我们需要团委等其他相关教师对于活动进行监督指导,并通过学生开展相关文化建设活动,但是,大学生的思维往往跳脱难以形成较为成熟的意见,他们所主导开展的相关文化建设活动难以持久进行,通常不了了之,活动内容娱乐性较高且缺乏教育意义,有些活动难以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对于校园文化建设丝毫达不到预计目标。

 (二)新媒体工具被忽视,不利于文化建设

 目前,许多高校在文化建设方面仍使用较为传统形式开展相关工作,没有对于新媒体产生较好的重视,对于新媒体的认识还存在着较大的误区以及不充分的认识,一部分人还觉得校园文化的主要传播途径难以通过新媒体实现,认为新媒体所表现的内容社会性较高,难以作为校园文化的传播途径。同时,一些高校虽然觉得网络工具能够对于文化建设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还是从根本对于新媒体工作的态度举棋不定,仅仅通过自己的网络平台来实现自己对于文化建设的工作,但是,自身的网络平台访问人数较少,内容乏味缺少特色,很难吸引学生进行使用,高校自身也没有使用受众相对较广的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等,这些因素都很难对于校园文化建设起到积极有效的帮助。

 (三)线上线下活动缺乏紧密结合,推广不够及时

 随着新媒体工具在生活中的使用更加广泛,当前,一些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活动工作时,往往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相关工作,但通常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线上的宣传活动没能跟上线下的具体活动,或者线下活动早已举行,而新上的报道工作缺没有及时发布,或者线上的报道工作没有对于活动从整体上进行宣传,且相关报道内容缺乏特色,使得原本丰富多彩的活动受人诟病,让相关校园文化活动前功尽弃。

 ( 四)监管不力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速发展,新媒体工具的发展也较为迅猛,而高校工作人员对于相关网络工具难以做到与时俱进,通常对学生使用的新媒体平台没有做到充分了解,掌握不够全面,且高校教师自身对于新媒体工具的使用较低,同时,高校自身的媒体平台在学生群体中使用较少,对于校园报道较为古板,对学生的相关反馈没能及时了解,这就从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可能在网络发表相关不实言论,致使高校对学生的网络舆情监管不力。

 二、高校如何运用新媒体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解决对策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导向

 我们在开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时,其核心思想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因此,为了更好的培养人才,我们首先要从理论方面开展相关工作,对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进行培养,积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在大学生的思维之中;可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将学生对于理论的认识提升一个更高的层次,强化思想认知,使得大学生能更好的坚持自身的理想;同时,还可以开展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对于理论学习时,通过良好的实践活动增强自身对于理论的认知,让学生更为清晰的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含义,明确青年大学生一定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此之外,我们需要通过党团建设工作,培养一批思想扎实的学生党员、团员,为开展相关校园文化活动建立良好的环境。最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自身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相结合,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来吸引学生的目光,提高学生对于校园文化的参与度。

 (二)加强校园媒体工作者工作素养

 近几年来,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新媒体工作者已经成为了相关工作的重要环节,因此,为了更好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我们需要培养一部分较为优秀的新媒体工作人员,建设出一个能够创造出符合自身校园文化的优秀队伍,而新媒体工具的使用,能够对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起

 到积极的作用,并且能够更好的推动相关文化活动的开展,以及扩大自身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度,增加学生对于高校自身的关注,因此,新媒体工作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对于相关工作的开展必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高校也可通过进行相关主题讲座,以及新媒体工具的相关教学等形式的活动,来对于高校自身的媒體工作人员的思维产生转变,提升其媒体素养。

 (三)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的重视

 ,促进多媒体融合

 ,提高使用率

 高校应提高对于新媒体平台的使用率,对学生群体中较受欢迎的新媒体平台进行及时的了解掌握,利用新媒体平台发挥自身的优势。同时,将传统宣传工作中的不符合时代潮流的因素进行剔除,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将自身校园网络平台的劣势进行完善,积极的改变校园信息的传播渠道,通过对于新媒体平台的使用,建立起一个高校与外界交流的窗口,例如建立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官方微博等平台,对于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的讨论分析,同时收集学生对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反馈,主动的为同学们排忧解难,并请相关问题的资深教授进行专业的解释,通过这些方式来更好的对于新媒体平台进行建设。

 (四)加强舆情引导及校园网络监管力度

 高校要建立网络舆情监控队伍,紧密的关注学生的思想态度,全面掌握网络舆情。对于相关舆情进行积极引导,对于学生关注的校园事件进行及时解释。

 三、结语 对于目前的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而言,新媒体是其与外界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同样能够对于校园文化产生难以忽的影响,以及承载着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因此,高校必须从根本上重视新媒体工作的落实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对于校园文化进行建设,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来吸引学生的目光,并且在此基础上对于学生开展相关教育工作,创造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篇五: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思考

文化是一个比校园文化更宽泛、更上位一些的概念,它更多体现了一所学校所承载的整体性的精神气质和文化理想,它以价值观为核心,通过人的生活方式、言语、观念、行为、制度和环境布置等有形和无形的方式表现出来。今天,学校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有的甚至把它作为学校发展的首要项目来考虑,这不仅反映出校长的战略眼光,反映了当前学校发展的自觉和自为意识;同时也展示了教育改革的宏观路向,即教育改革正在向纵深、向内涵发展。同改革开放的历程大致吻合,我国教育改革在经历了粗放的、重视数量、效率、功利实用的阶段后,正逐步转向重视内涵、重视公平、重视人文和精神素养的阶段。如果说,三十年来教育改革的成功或成就更多表现于外显指标,那么,未来的教育改革要想取得进一步的、实质性的发展,就必须在文化、在精神价值的层面有真正的建树和开拓,真正做到文化自觉、自信、自立和自强,并尽可能引领社会风气,或至少是作为社会发展中不可回避的精神存在和文化力量,时时洗涤人的内心或启迪社会发展的可能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说学校文化建设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并不为过。对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品位的校长来说,把学校的工作重心转向学校文化,积极思考和应对学校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困惑或难题,确立具有继承性、开放性、时代性的文化自我,并以此为切入点来统领、设计、谋划学校整体的、未来的发展,是一种大智慧、大人格、大追求。这种大智慧、大人格、大追求与时代的脉搏、与教育改革的步伐是一致的,它要求校长、教师对学校发展和教育的思考由表转向里、由量转向质、由一味的适应和依附转向自主和超越。正是因为这样,学校文化建设正逐渐成为学校发展的重心———理论上众说纷纭、实践中则遍地开花,当然,各种困惑和问题也应然而生。本文试对这些问题、困惑展开分析。一、如何看待学校文化的作用对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视是以对学校文化作用的认可为前提的,学校文化对学校的发展、对学校教育来说到底具有什么样的作用,这在理论上并不存在太大争议。一般来说,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师生代代相传、共同呵护和持守、共同承载和不断升华的群体意识,这种群体意识是表明学校作为组织、群体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共同体、成为一个积极的以追求真理、个体完善和社会担当的机构所具有的灵魂和精神自我。这种灵魂和精神自我是学校作为学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兼论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笮唐汉卫摘要:学校文化建设正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体现了当前学校发展的自觉和自为意识,同时也展示了教育改革的宏观路向,即教育改革正在向纵深、向内涵方向发展。但学校文化建设也有一些困惑和问题迫切需要澄清,需要进一步思考,主要有究竟如何看待学校文化的作用?应建设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如何面对当前的文化现象和问题?如何建设学校文化等等。关键词:学校文化建设唐汉卫/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 (济南250014)教育发展研究 2012.15-16视点84--

 校、教育之为教育本有之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其血脉和最本真的存在。舍此,学校、教育便成了无所依着的躯壳。学校文化最大、最根本的价值就在于它使学校、教育名副其实,使一个学校真正站立起来,真正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活的存在,使教育散发出人性的光辉,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学校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化人”的力量。此即学校文化的根本之“用”、无“用”之大“用”。中外名校无不以其特有的超绝、独迈的精神而感召于世,可以说,名校之“名”就在其精神、风骨,在其坚守的价值追求和人文特色。一所学校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展示了一所学校对教育特有的理解和贡献,它弥漫到学校生活和教育过程的方方面面,通过春风化雨的方式,起到引领、规范、约束、升华的作用,这种作用对学校文化有着首要的、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化人”之用、本体之用。对学校文化的作用应有充分的认识,围绕学校文化建设所开展的一切活动均应围绕此作用的发挥为最终目的。当然,学校文化除上述本体之用外,还有一定的工具性价值,比如对学校自身的标识、凝聚、宣传、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等作用,对后者同样也应该提倡。但应该注意的是,对工具性作用的发挥是以对本体之用的尊重、认和发挥为前提的,不能为了外在之用、实效之用、宣传之用、营销之用而忽视了其本体之用。然而实践中,本末倒置的做法不胜枚举,有些人认为学校文化建设更多是面子工程,不过是众多宣传手段中的一种营销策略———“打文化牌”。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文化产业中一些不正确的思路也被移植到学校文化建设中来———产业是目的,文化是手段,忽视了文化之为文化、文化之于人生、文化之于教育的真正意义,一味强调文化的名片作用,过分重视外在的文化包装和形象塑造,尤其是一些有名无实、有表无里的做法,让人感到表演、虚假甚至造作,这种文化并非渗透到精神深处的自然流露,也不是与学校生活、整体风格的自然衔接。笔者认为,用此种狭隘、肤浅、急功近利的心态来审视学校文化、进行学校文化建设很可能事与愿违,不但不能达致应有的效果,而且给教育带来的影响可能是负面的。二、建设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在对学校文化的作用有了基本的判断和明晰之后,接下来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对一所学校来说,究竟要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即文化建设的实质内容是什么?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多种多样的选择,也呈现出色彩斑斓的学校文化形态。然而从文化自觉、检讨和发现问题的角度来看,在一些中小学的学校文化建设中还是存在着一些较为普遍的、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为:一是一些学校缺乏自己的文化主调或者是特色。表面上看,这些学校对文化很重视,从物质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都面面俱到。但仔细去分析,这些都似曾相识,并没有应有的文化冲击力、差异感和吸引力,仅停留在基本的、规范的、共同的层面,不是植根于自己的学校,从师生中生发,这种学校文化实际上是“存在而又不存在”、内容繁多而内核空洞。比如很多学校把“严谨、勤奋、求实”等口号作为自己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但更多只是形式,特色并不明显。二是盲目跟风,缺乏必要的定力和继承性。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总会有一些新的文化风气不断出现,这些文化风气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一个时代的风向标,从一个侧面展示出这个时代的精神状况。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当然不能对这些文化风气、文化潮流视若不见,理应从教育、从学生发展的角度予以吸纳和观照,但并不意味着学校的文化应该随着这些不断变换的文化潮流而随波逐流,不断改头换面,随时以崭新的姿态。有的学校一会儿强调自己的文化精神是创新,一会儿又强调传承传统美德……总之,没有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核、文化要素,实际上这是缺乏文化独立性和文化自信的表现。三是不顾实际,存在照搬、移植的思想。在一个开放、多元的时代,学校文化建设不能闭门造车,应该积极学习和借鉴一些好的思路、好的经验和做法,但这种学习和物质技术、形式媒介层面的学习不同,在某种意义上,后者可以直接引进与模仿,但植根于一所学校生活的价值追求、精神风貌没法直接拿来。所以,在借鉴和学习其他学校的文化时,应区别对待对文化内核的学习和文化载体的学习,其他学校的文化内核、文化精神对自己的学校来说,可能更多是起到旁观、镜鉴、提示、开阔视野的作用,没办法拿来,只能参照之后从内部生长、培育出来。关于到底建设什么样的学校文化,本文认为,这个问题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有几个方面是需要注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兼论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85--

 意的:其一是要注意回顾传统,具有历史意识。一所学校不论其历史长短,在其创办和发展的过程中,总会逐渐形成一些群体性特点,留下一些足迹,对这些足迹、特点要不断回顾、整理,从中寻找、提炼、确认、发扬一些值得存留和进一步强化、补充、完善的东西。这样,历史才是活的,教育才能自觉,改革不是无中生有、漫无目的。在不断的回溯、反思和梳理过去的过程中,我们才能知道自己有什么、缺什么,根在何处,外来的东西如何嫁接,才能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方向。所以,一所学校的文化要想成为一个活的生命体,成为一个既有稳定性又有生长性的存在,其基本而必要的历史意识、传统意识是不可或缺的。其二是提倡本土意识,就是要从学校所在地、所处的周围环境中,从乡土文化、区域文化中汲取营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文化、区域色彩和地方性很强的国家,这种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区域文化、乡土特征、行业精神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一所学校所在尤其是中小学,其服务对象、教育需要主要是满足区域或某个范围内的,这个区域、范围、行业本所具有的文化体系、社会风俗生活特征等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学校和师生,是学校管理、教育无法回避的,学校没法脱离也不应当脱离一个区域的文化和社会传统。所以,在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时,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从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汲取营养,从教育学的角度对区域文化、本土文化予以理性审视,在教育过程中加以创造性的、批判性的开发与利用,这本身既是学校文化建设、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对区域文化的传播、开拓、展示具有积极作用,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必需。其三是要树立时代意识。时代意识是指学校文化建设既要基于传统但又不能囿于传统,其内在的文化精神、理想的人格和价值追求也要随着时代的变迁作出新的诠释,不断进行新的挖掘、扩充、调整,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比如有些学校身处历史名人、伟人故里,学校文化曾明确折射、反映了名人和伟人的某种思想、精神,一些在特殊历史背景下产生巨大影响的名人的人格风范、精神境界虽然从开拓历史、辉映现实的角度来看可能会存于不朽,但具体到一所学校的传承、习用,具体到现今时代的立身处世上来,可能某些方面就要吐故纳新,自觉地做出相应调整。其四是要有特色意识。如同人格独立是个体是否真正存在以及与其他个体区别开来的最基本的标志,是否有自己独立的、富有特色的文化追求、文化风格也是一所学校从精神和生命意义上是否存在、能否从众多同类型学校中辨识出来的基本标志。如前所述,许多学校同多异少,缺乏鲜明的文化个性和文化特色可能是目前学校发展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三、如何面对当前的文化现象、问题作为社会文化整体存在中的一个亚文化、子文化,学校文化建设还需要处理和面对如何看待当前的一些文化现象、文化困惑、文化冲突等方面的问题,这些困惑与问题以各种方式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学校的生活、影响着师生的内心和行为。学校应该直面这些困惑和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采取一味的回避、隔离甚至是对抗的方式并非理性和负责的态度。对当前的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教育构成重大影响的文化现象、问题主要有:文化多元化的挑战、文化殖民的陷阱、文化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现象、文化传统的断裂、全球化所带来的一系列文化难题和问题等等。这些文化现象的出现给学校文化和个体发展带了机遇,亦使得人类文明有可能创造出新的范式、出现新的文化上的突破,[1]但对于教育来说,也制造了一系列需要面对的时代性课题。在此,本文无意对上述问题一一做出回答,当然,对这些问题也不可能一次性、一劳永逸地的解决,需要持续不断的探索、反思和实践,笔者仅想表明的是面对这些困惑和问题,作为学校来说,在其文化建设和教育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坚持、培育自己的主体意识或者说确立自己的文化主体性,最终在不断反省、批判、对话、开拓的过程中确立自己的文化立场与方向,以此引导和开化个体,垂范社会。具体来讲:首先,要有自知之明。即首先要对自身的学校文化状况、师生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学校的文化传统以及周围环境的文化风气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和了解,在客观冷静的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树立起自己的文化自尊、自信和自强的良好心态,反对那种欠缺考虑的文化自卑、文化虚无主义或者盲目乐观的文化自大主义。这样,才不至于在光怪陆离、变幻莫测的文化万花筒中慌乱迷失、无所适从或者对文化变革视而不见、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兼论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86--

 一意孤行。文化的自知、自明对于学校确立自己的文化主体性、对于应对文化困惑来说是首要的,但知人不易,自知更难,这不仅需要学校领导者、教师具备自我剖析、敢于面对真实自我的勇气,更需要一定的文化智慧和文化眼光,需要宽广的文化视野和文化参照才能更好地自我定位。其次,要以理性、开放、平和的态度面对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问题。各种层出不穷的文化现象、文化波动及其所带来的深层的文化困惑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校园及学生的心灵。学校试图建设的文化似乎不堪一击、传统的教育经验也失去了用武之地,许多学校和老师无所适从,甚至自己也困惑不已。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应对措施。有的学校采取隔绝、封闭的办法,采取一切可能手段去阻止学生接触外界的文化,以免受到不良影响;有的学校谈虎色变,大力声讨与学校文化相左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从道德的角度强烈地抵制新生的文化现象;有的学校则漠然视之,对弥漫在生活中的各种文化风波、涌流熟视无睹,任其发展……事实上,变革是必然的,对学校文化的发展和个体的精神成长也未必都是坏事,隔绝、抵制、回避的做法都是不值得提倡。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应以万物皆备于...

推荐访问: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思考 思考 校园文化建设 发展